到底谁是帝鸿?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帝鸿听说是姓氏帝鸿氏!帝鸿氏原来是黄帝! 也有人说帝鸿是怪兽!传说如下! 帝鸿兽和盘古大战,没有被“消灭”,是被分三份封印。 大鹏,混沌,鲲鱼,都是帝鸿的分身。 肉球帮开启皮母地丘就是为了混沌环,因为火仇拿到后没用,我们可以推测是献给了“主公”。 现在陷害拓拔成功后再取鲲鱼和大鹏之后“帝鸿”兽身可能会有变化。
轩辕是黄帝的姓氏,轩辕黄帝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扩展资料:
早在神话传说时代和往古的神话传说史实中,龟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灵物之一(另三大灵物为龙、凤、麟)就已经渗入到与农耕民族极为相关的水文化之中。中国第一帝王黄帝,号为轩辕氏,轩辕二字,即力天,意思是神化了的大龟。
寻根溯祖,轩辕复姓为黄帝嫡孙,出自有熊氏,亦称为帝鸿氏。黄帝曾居于轩辕之丘,故而得姓轩辕,黄帝的后代子孙遂称轩辕氏。一说黄帝作轩冕之服,教民做衣服,故谓轩辕。又据古代传说,轩辕即天鼋,天鼋变为龙,龙为轩辕部落的图腾,因以得氏。
黄帝自从被先民们拥戴为尊长,还没有一个正式“职称”大臣们先后给黄帝起了很多尊称,黄帝都不同意。最后,还是黄帝自己决定。黄帝发现土是**,土能生万物,土是人们生存的唯一依赖的靠山,先民们又是黄皮肤,所以,就确定他的尊称应该称“黄地”。从此,“轩辕黄地”就这样定下来。
参考资料:
甘肃省河西走廊一带,安徽省宣城,江西省南昌、九江一带
当代洪姓的人口200余万,为全国第九十九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6%。
「洪」源出
1出自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共工的后代。据《元和姓纂》及《尚书》等所载,共工从黄帝时起就担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人们尊为水神。颛顼帝时,共工起兵争天下,后失败,因避仇改洪姓。传说他失败后一怒之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撑天地的不周山。因此被逐出中原,共工氏为了不让自己的后代子孙忘记自己是水神,因此在姓的旁边加上三点水,因此称洪姓。2共国之后所改。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西周有共国(故城在今河南省辉县),子孙以国为氏,后加水成洪。3据《路史》所载,相传帝鸿(即轩辕氏)之后有洪姓。4周时扬侯国,因建都洪洞,又称洪洞国,子孙以国为氏。5为宏(弘)氏因避讳而改。6出自他族改姓。
洪姓分布
当代洪姓的人口200余万,为全国第九十九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6%。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洪姓人口由17万增到200余万,近11倍多,洪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洪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下降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台湾、福建、浙江四省,大约占全国洪姓总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安徽、江西、江苏、重庆,四省市又占洪姓人口27%。广东为洪姓第一大省,约占洪姓总人El14%。全国形成了沿长江口、南抵海南的一片高比率洪姓分布区域。在600年间,洪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区别不大,由东南部继续向西、向南移民。洪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99)表明:在浙沪赣、苏皖大部、鄂湘东段、闽台琼、广东大部、广西南段、云南东部、重庆中部、黑龙江北部、吉林中部、内蒙古东北,洪姓一般占洪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5%以上,这一区域覆盖面积大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73%的洪姓人群。在苏皖北部、鲁部、广东西部、川渝黔大部、云南西部、陕西南部、辽吉黑大部、内蒙古东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1%--022%之间,覆盖面积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3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1%的洪姓人群。
洪秀全:(181411—186461),原名洪仁坤、小名火秀,汉族客家人,原籍广东嘉应州,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日)生于广东花县(今广州花都区)福源水村。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称“天王”,原名仁坤。广东花县人。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创立拜上帝会,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
洪承畴:(1593~1665年),字彦演,号亨九。先仕明于松山之败后降清,是明末叛臣之一,但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出生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二十七都英山霞美乡(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享年73岁。赠少师,谥文襄,赐葬京师,立御碑。他的墓地在北京海淀区车道沟。 乾隆因洪承畴为叛明降清的人,列于贰臣甲等列入《清史·贰臣传》。 洪承畴于崇祯年间,曾辑有《古今平定略》12册。后人又辑有《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及《经略纪要》24卷。
夏后氏,为我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君主的氏称,夏朝王族以国为氏,为夏后氏,简称夏。先秦时代姓、氏含义不同,夏后氏为姒姓。华夏族即汉民族最早的称呼——夏族,也是起源于夏后。先秦《列子·黄帝篇》记载:“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后人常常将他们连在一起说成是人类的始祖。
后字的含义变化:1、早期都是指君主(由司而来,高于司),商代是后和王字换用,《说文解字》说“后者君也”。2、西周时期周王称天子,后字则用于指王妻,太后即老王的妻。3、现代推行简化字,而且日常文化不用“后”字,因此“后”简写为“后”,主要指“后”了。
据《竹书纪年》载,夏代多位君主称呼前冠以“后”字,如“后启”、“后相”、“后羿”、“后少康”、“后芬”、“后荒(芒)”、“后泄”、“后昊”、“后发”、“后桀”,据此推断,此“后”字在夏代当与“君”、“王”同义。“夏后“氏即“夏王” 之义。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夏后氏 简称 :夏 朝代 :夏朝 类别 :夏后氏为姒姓最大的本源氏族 涵义 :“夏后“氏即“夏王” 之义 引申 :华夏汉族的来源 发展 :夏、夏侯、欧阳、曾等百余个姓氏 起源,历史,祖先,夏朝君主, 起源 《 史记 · 夏本纪 》 记载 : “ 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 大禹 可见禹之前的世系传承为:黄帝——昌意——颛顼——鲧——禹 《史记·夏本纪》最后又记载: “ 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 ” 按照以上记载,夏后氏之开基始祖为禹,姒姓,属于以国为氏。史书中把禹作为夏代的第一位君主,故常称为夏禹。《史记》中夏禹之后夏后氏的世系传承为:禹——启——太康(失国,后羿篡位)——仲康——相——少康——予 ——槐——芒——泄——不降——扃——厪——孔甲——皋——发——履癸(桀) 《竹书纪年》中夏禹之后夏后氏的世系传承为: 禹——启——太康(失国,后羿篡位)——少康——予(伯杼)——芬(发)——荒(芒)——泄——不降——扃——胤甲——昊——发(敬,惠)——桀 燧人氏配华胥氏生伏羲、女娲。 夏启 伏羲配女娲,生少典。 少典生二子:长子炎帝、次子黄帝。 黄帝生二子:长子少昊(又名玄嚣)、次子昌意。 少昊生九子:蟜极、重(又名句芒)、该(又名蓐收)、穷奇、般、倍伐、昧祖、穷申、瞽目。 昌意生一子:颛顼,又名干荒。 颛顼生六子:鲧曾、古蜀王、称、魍魉、穷蝉、梼杌。 鲧曾生鲧祖。鲧祖生鲧父。鲧父生鲧。鲧生禹,即姒文命。禹生姒启。 姒启生五子:姒太康、姒元康、姒伯康、姒仲康、姒武观。仲康生相。相生少康。少康生杼(也作予)。杼生槐。槐生芒。芒生泄。泄生不降、扃。不降生孔甲。孔甲生皋。皋生发。发生桀。扃生廑。 历史 汉朝上承东周,而夏商周三代在传承方面环环相扣,因此从史料继承的角度来说,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夏朝世系是具有其合理性的。西周中期(周孝王、周夷王前后)青铜器“遂公盨”上面铸有铭文98字,铭文记述“禹”是夏王朝的开国之君及大禹躬亲率众治洪水、大禹对民众布施仁政、德政的教诲等。遂公盨铭文中前后6处出现“德”,如要求民众要“齐明中正”,重视对祖先和神灵的祭祀。君主及官吏要有德于民,顾念天下黎民百姓,只有这样,百姓才能“好其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不仅是“周人尚德”的实证,还表明2900多年前人们就广泛传颂大禹的功绩。在秦人先祖秦公故里(天水市秦岭镇斜坡村),西南有秦公庙山,是秦人祖祠所在地,曾出土秦公簋,铭文曰“丕显朕皇祖受天命,鼎宅禹迹,十又二公"叔夷镈及钟铭文记述了成汤伐夏及咸有九州,处禹之都”。魏王墓室出土的竹简《竹书纪年》详细、清晰记载了夏朝君主世系。战国竹简《清华简》中如《尚书》散佚篇《厚父》详细记录了夏朝君主后桀亡国之事及夏朝“三后(大禹、夏后启、夏后孔甲)”。《山海经》也详细记载了夏朝的诸多人与事,如大禹、皋陶、大禹之子启、伯益等。 祖先 黄帝,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首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黄帝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有土德之瑞,尊称黄帝,尧、舜、禹、皋陶、伯益、汤等均是黄帝的后裔。据大量的历史记载和文物佐证,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 陕西黄陵县黄帝陵 昌意,是黄帝和嫘祖的儿子,颛顼的父亲。据《史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山海经》记载黄帝后裔分为五系,昌意为最大的一系,其子颛顼是一位贤明且子孙繁盛的帝王。 颛顼,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姬姓,号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颛顼生子穷蝉是虞舜的天祖。后来的夏朝王族(姒姓十二支氏族,夏后氏为首)、诸侯国楚国贵族都成了他的子孙。 鲧 ,姓姒,字熙,帝颛顼之子。鲧是大禹的父亲,有崇部落的首领,曾经治理洪水长达九年,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劳苦功高。鲧禹治水是中国最著名的洪水神话。因为鲧禹父子二人率领众人治理洪水为人民谋福利,所以在中国几千年中夏鲧、大禹父子二人一直被世人所敬仰与歌颂。鲧是一位治水英雄,早在夏朝,鲧就被隆重祭祀。如《国语·鲁语上》记载:“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礼记·祭法》“ 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 夏朝君主 夏朝开国君主大禹 禹,姓姒,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史称大禹、禹神、帝禹、夏禹、禹王,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是一位贤圣(道德与才智极高)帝王。大禹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今浙江绍兴),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夏禹是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历史人物。他的重大功绩不仅在于治理洪水,发展国家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更重要的是结束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夏禹完成了国家的建立,用阶级代替原始社会,以文明社会代替野蛮社会,推动了中国帝王历史沿革发展。孔子非常敬仰大禹并给予大禹极高的评价:“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也称道大禹说:“禹亲自操蠹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股无、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荀子·成相篇》云:“禹傅土,平天下,躬亲为民行劳苦。”《尚书·大禹谟》称颂大禹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鲁颂·宫》说后稷“俾民稼穑”是“缵禹之绪”。《商颂·殷武》称成汤是“设都于禹之迹”。《尚书·吕刑》以禹为夏朝最伟大的“三后”之一。战国时代诸子,不论儒、道、墨、法学派的著述中,都以大禹为“三代”(夏商周)圣王的第一人。《孟子·滕文公》称:“禹抑鸿水而天下平”;《荀子·成相》篇云:“禹有功,抑下鸿,避除水患逐共工”;《庄子》谓禹为大圣;《墨子》则屡称禹为“三代之圣王”;韩非子称禹为圣王。《淮南子》和《史记》等书也多次对大禹赞不绝口,古代对于明王大哲,诵其功德,常于名字上冠以“大”或“神圣”,所以禹也被称为大禹、神禹、帝禹、夏禹、禹王。 绍兴大禹陵 启 启,姓姒,又名夏启,夏后氏,大禹的儿子。大禹驾崩后,启即位为天子,即位后击败有扈氏的反叛, 巩固了政权,首次确立了王朝世袭制度。 太康 太康,夏启的儿子,继启为王。他生活荒*,朝政松弛。在他外出打猎时,有穷氏首领后羿乘机入侵,自己作了君长,史称“太康失国”。 仲康 仲康,太康的弟弟。即位后无力恢复夏的天下,这时后羿被他的亲信寒浞杀死。 姒相 相,仲康的儿子。即位28年后,诸侯国寒国寒浞反叛夏朝并攻打姒相,姒相被寒浞之子浇所杀。 少康 少康,相的遗腹子。少康攻打寒浞并斩尽杀绝寒浞一族,寒浞绝嗣。夏后少康是夏朝很有作为的一位明君,史称“少康中兴”。 杼(宁) 杼,少康的儿子。曾参加父亲领导的恢复夏朝的战争,并立下许多战功。他发明了甲和矛,并大举征伐东夷,取得胜利。 槐(芬) 槐,杼的儿子。槐在位44年,期间先后征服九夷、即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等,夏朝国力强盛,国土广大,威名远扬。 芒 芒,槐的儿子。他在位时,开始了延续数千年的沉祭(即将祭物沉入黄河企求河神的庇护)。 泄 泄,芒的儿子,他在位时,赐封九夷各部诸侯爵位。 不降(降) 不降,泄的儿子。在位59年后,让位与其弟扃。 扃 扃,不降的弟弟。 廑 廑,扃的儿子。 孔甲 孔甲,不降的儿子。孔甲被周武王时期,周王室重典《尚书》之《厚父》篇尊称为夏朝“三后”(大禹、夏后启、夏后孔甲)之一。 皋 皋,孔甲的儿子。 发 发,皋的儿子。 桀 桀,一名癸、履癸,发的儿子。因为夏王桀内政不修、酗酒(古代青铜器含重金属,常饮酒会引起重金属中毒)、军事实力不如商汤,又时逢夏都斟鄩(今洛阳二里头遗址)地区连年大旱,终至公元前16世纪,在今洛阳二里头遗址发生商汤伐夏后癸、商代夏的改朝换代。
炎帝:姜姓,神农氏、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
黄帝:本姓公孙,后改姬姓,轩辕氏、有熊氏、帝鸿氏。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尚有争议,也有说朱襄氏部落曾有三代首领尊号炎帝)。
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张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张挥为该姓始祖。历史上,西汉时期张耳被刘邦封为赵王,张耳的十七世孙张轨(255年-314年)建立前凉王朝。
张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24位。至2007年,根据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对中国户籍人口的统计分析显示,张姓人口在中国姓氏中排在第3位,共有87502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683%。
张的本义是“使弓弦”,把弦绷在弓上,将要开弓,与“弛”相对。引申为开弓、上弦、捕捉、伸展等意义。张,也是星名,属朱雀七宿中的第五宿,天象的排列形状似弓。张是擅长制造弓箭的氏族崇拜的原始天象图腾,进而成为氏族名、地名和姓氏。
张(Zhang)姓源出主要有:
1、源于姬姓:
出自上古黄帝之孙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这一支张姓以青阳(即清阳,在今河北清河县东面)为发源地,是为清河张氏。民间有“天下张姓出清河”的说法。
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属于以字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他的后代以其字命氏,也称张氏。
2、源于改姓而来:
出自聂姓。三国魏将张辽原姓聂,其家族为了避怨而改张姓,其子嗣便以张为姓。
出自赐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
源于古奚族。张忠志,奚族人,居住在范阳,因善骑射,被范阳守将张锁高收为义子,遂从义父姓张。后张忠志屡立战功,官至礼部尚书,封赵国公。
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古代的乌桓、女真、羯、鲜卑、匈奴、契丹等少数民族,有改姓为张姓的。今阿昌族、纳西族、僳僳族、瑶族、壮族、黎族、高山族、藏族,以及赫舍里氏、扎拉里氏、章佳氏、章锦氏、扎库塔氏、爱义氏等十几个满族姓氏,都有人改姓张。
历代张氏先祖
1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2张姓始祖张挥公,黄帝五子,弓箭发明者,智慧策略射杀强敌蚩尤,悍卫了华夏炎黄部落,挽救了百家姓氏幸免灭顶之灾。为中华民族立下了特级功劳,于是黄帝赐姓张,百家姓中唯一一个贵姓。张氏辉煌的荣耀,我们的骄傲!
3张挥公58世仲公,孝友堂始祖。张仲生活在周宣王在位时期(前827—前782年),距今2800多年。作为张姓历史记载第一人,早在东汉时期就得到了张姓祖先的认可,如东汉《张迁碑》记载:“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焕知其祖。”碑文中将张仲作为张氏祖先。
4张挥公78世张开地公。张开地,战国时期韩国人,西汉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张良的祖父。张开地曾在韩国担任官职,先后辅佐韩昭侯、韩宣惠王、韩襄王三代君主,与儿子张平“五世相韩”。
5张挥公80世,开地公之孙汉朝开国三杰张良。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张良的祖父、父亲等先辈在韩国的首都阳翟(今河南禹州)任过五代韩王之相。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1] 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为留侯。
张挥公122世,君政之曾孙,唐朝宰相张九龄。韶关人,创写千秋金鉴录。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8张挥公140世上杭南宋中宪大夫张化孙公。张化孙是张氏得姓始祖挥公的第一百四十代孙,是张氏入闽始祖张端的五世孙。张端是唐韶州别驾张君政的22代孙,唐代名相张九龄的第18代孙。张化孙(1175-1267),讳衍,字传万,宋岁贡生,赐进士,以诰赠中宪大夫终老,原住宁化县石壁村,于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迁居上杭北乡深坑尾西洋村(今白砂镇茜洋村),建宅于官店前上吉街。元配陈氏(1174-1262),谥慈大娘;德配阙氏(1184-1271),谥惠二娘,俱赠恭人。生18子,有108孙。
9张允伸(785年—872年3月8日),范阳(今北京西南)人。唐朝中晚期藩镇。其家族世代仕于幽州军门。曾祖张秀,官至檀州刺史。
张允伸初任马步都知兵马使。大中四年(850年),卢龙节度使周綝去世,张允伸被军中推举为卢龙节度留后,并获朝廷准许,加职右散骑常侍。同年,张允伸获授卢龙节度使,迁检校工部尚书。其后累加至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燕国公。庞勋起义后,加特进,兼侍中。咸通十三年(872年),张允伸病逝,年八十八。追赠太尉,赐谥“忠烈”。张允伸任卢龙节度使二十三年,勤于军政、处事恭谨。他治镇有方,使卢龙军连年丰收,边境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10
张齐贤(942年—1014年),字师亮,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南)人,徙居洛阳(今属河南),宋代著名政治家。进士出身,先后担任通判、枢密院副史、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分司西京洛阳太常卿等官职,还曾率领边军与契丹作战,颇有战绩。为相前后21年,对北宋初期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都作出了极大贡献,还留下了许多传奇的故事。卒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赠司徒,谥号文定。
《史记》开篇第一卷五帝本纪,主要描述了上古的五位帝王,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讲他们是如何获得登上帝位并治理天下的故事。
当然,由于这已经是距今约三千年前的事了,历史太过于久远,再加上那时文字还不普及,所以记载资料匮乏,大部分史料还是靠传说。即便如此,太史公司马迁在写作此篇时,也已经在竭尽自己所能去还原真实的历史了,他不但亲自去全国各地实地考察,也翻阅了当时能找到的文字记载,比如《春秋》、《国语》、《尚书》等,他是筛选并综合了各家著述才有了现在的这篇文字。
我们读这篇文章,暂且抛开神话传说部分,着重看历史实时。
1、历史的起源:黄帝
一提上古人物,大家通常想到的是三皇五帝,那么《史记》为什么略掉三皇而独写了五帝,为什么要以黄帝作为起点呢,这里面有什么深意?
综合了各种分析资料,个人以为,靠谱的主要有两个:
其一,出于对历史的严谨。三皇纯粹是传说中的人物,而且在历代的口口相传中,人物形象不断被神化,故而可信度太低,未被著述严谨的司马迁采用。
其二,再怎么客观的人,写作时也难免要表露自己的喜好和观点。司马迁是生活在汉武帝时期的人,这是我国帝王专制统治历史上第一个全盛时期,这是部落联盟式的天下共主模式所不能比拟的,所以《史记》选择了以武力结束天下共主时代、开创了中国大一统社会局面的轩辕黄帝为开端。
黄帝所处的时代,是个部落混战的时代,那时候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的罗列着成百上千个大大小的部落,其中势力最强大的有三个:一是南方的神农氏,属于农耕部落,首领是炎帝;二是北方的轩辕氏,属于游牧部落,战斗力明显优于农耕部落,首领是黄帝;三是东方的蚩尤,他也是农耕部落。
一直以来都是神农氏作为天下共主,但经过几代人的经营实力已逐渐衰落。到黄帝时期,各地部落纷纷作乱一方,危害百姓,而神农氏却无力征服这些叛变的部落。逐渐崛起的轩辕氏势力便在黄帝的带领下吞并了神农氏部落,作为神农氏首领的炎帝投降,炎黄部落合并,这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融合。
后来便是大家所熟知的,合二为一的炎黄部落攻打东北的蚩尤部落,蚩尤战败,其部落中的臣民便融入到炎黄部落中来,炎黄部落的子孙也就这样世世代代的繁衍下来。因此我们以炎黄二帝为始祖,自己也以炎黄子孙自居。
2、帝位传承
第1次交接,黄帝→颛顼帝
黄帝百年之后的接班人是他的孙子高阳,也就是颛顼帝。为什么没有传位给儿子,是儿子太不争气还是另有隐情?
书上说黄帝子嗣众多,而且正妃嫘祖也为黄帝生了两个儿子,长子玄嚣,次子昌意,拿后世的话说这两位都就是嫡子,正经应该继位的苗子,但奇怪的是这两个嫡子都没能继承帝位,反而是次子昌意的儿子称了帝。
具体的原因书上没有记载,我们只能推测。
在我们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与黄帝的操作如出一辙的是朱元璋。感谢影视剧的普及,对于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朱元璋这么安排的原因显而易见,是太子朱标寿命太短了,老皇帝还没驾崩太子就没了,所以他不得不重新立太子,为了避免其他儿子的纷争,他选择了嫡长孙,也就是早夭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虽然历史上对于黄帝的这一安排众说纷纭,但排除掉那些玄乎其玄的神话传说,综合分析下来,最大的可能就是他遇到了和朱元璋一样的问题,理想的继承人早亡,所以他为了部族团结、国家安定,最终选了次子的儿子,把帝位传给了孙子高阳,也就是颛顼帝。
第2次交接,颛顼帝→帝喾
颛顼选的继承人也很有意思,他选择的是玄嚣的孙子,也就是黄帝的曾孙,他自己的族侄,高辛,即帝喾。
为了便于理清传承关系,我在本文的最后放了张五帝家族关系图谱,大家可结合文本内容阅读。
而实际上颛顼帝自己也是有儿子的,名字叫做穷蝉,后文有记载,穷蝉的一生都是平民。为什么颛顼也避开了自己的儿子不选,而选了离自己血缘关系更远的族侄呢?
第3次交接,帝喾→挚→尧
第三次交接的过程稍稍有点复杂。《史记》说帝喾有两位妻子,一位陈锋氏,一位娵訾氏(读音 ju zi),陈锋氏生子名叫放勋,娵訾生子名叫挚,帝喾去世后,继承帝位的是他自己的儿子挚。但好景不长,由于挚不行善政,他的弟弟放勋登上帝位,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尧。
挚是否为帝喾指定的继承人呢,我们不得而知,而尧取代了自己兄弟的帝位,是属下拥戴权利平安交接呢,还是通过血腥的暴力夺取,也不得而知,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推测和猜想,这也是我们读史的一大趣味吧。
第4次交接,尧→舜
再接下来的第五次权利交接,大家就都知道了,尧将帝位禅让给了舜,这是禅让这种方式首次在历史上出现。尽管禅让获得了历朝历代、各家各言的一致称赞,但读完《史记》我却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首先,我们先了解下书上是怎么说的。
按司马公说,尧帝很明智、很贤德、很会识人用人,而且在活的也贼长,他在位70年时发现了舜,考察20年后退位,再8年后才去世,这么粗略计算,至少活了得有一百多岁。
尧曾经问放齐有谁可以治理好国家大事,继承他的帝位,放齐推荐了尧帝的儿子丹朱和臣子共工,但尧帝认为丹朱凶顽,共工是个花言巧语、心口不一的人,拒绝重用。
当尧问谁可以治水?大家都推举鲧,起初尧认为鲧不遵守命令还伤害族人,不可用。但四岳坚持(个人推测四岳指天下四方诸侯,也可能是尧下面某个非常重要的大臣),尧也就没有再驳回,听从了四岳的建议,任用鲧去治水。果然如尧所料,鲧治水九年,没有成功。
当尧已经在位70年时,自己觉得年事已高,开始找继承人。这时众人推举了舜,当时的尧对他并不了解,鉴于大家对舜的孝行的认可,尧决定先考察一下看看。不过考验的方式倒是超乎想象,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同事嫁给了舜,想要通过舜对待妻子的态度观察舜的德行,并派了九个儿子在附近监督。
舜对尧的两个女儿的迎娶、教化结果,以及进入深山野林遇到暴风雷雨从不迷路的能力,使尧认为舜足以托付天下。
自此尧命令舜开始代行天子之职,以观察他是否顺应天命。于是舜祭天、祭神、会见四方诸侯、调正历法、制定音律、重量等各项标准,又去全国各地巡视、整顿吏治、明确刑罚等等,忙了个不亦乐乎。
尧让位28年后去世,舜接替帝位,三年期满舜将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躲避到南河以南。但此时天下人不同意,这时舜认为天命已至,故而重返中原正式登天子之位。
至此,尧舜的帝位交接才算正式完成。
问题来了,事情这的是上面描述的这样么?舜好像有点过于完美了,美的有点不像正常人。
先看看家谱:他是鼓叟的儿子,鼓叟是桥牛的儿子,桥牛是句望的儿子,句望是敬康的儿子,敬康是穷蝉的儿子。
等等,穷蝉这个名字是不是有点熟悉?
不错!穷蝉就是颛顼的儿子、黄帝的曾孙,那么相应的,舜就是是黄帝的第九代孙,人家可是正经的皇家血脉,比刘备刘皇叔的那个血缘可近多了,不过作为皇室后代的落魄倒是和刘皇叔有的一拼。
二看舜的生长环境。父亲是个盲人,亲生母亲去世后,父亲续弦,然后他有了弟弟名字叫象。象的性格狂傲骄纵,父亲偏爱小儿子,甚至于想要杀死舜。不光想哈,还切实落实到了行动上了,而且不止一次。
先是趁着舜在仓库顶修补屋顶时抽调梯子,然后在下面放火烧仓库,结果舜用斗笠护住身体,从屋顶跳下逃走,幸免一死;后来他父亲又想在舜挖井时把他活埋在里面,然后再和象瓜分舜的财产,结果又被舜逃脱。
姑且先看这两件事,简直是匪夷所思,逻辑上完全解释不通。
首先,别忘了,他父亲鼓叟可是个瞎子,而且那可是上古社会,作为双目失明的平民残疾人鼓叟,有什么能力养家呢?而且还带着个拖油瓶,这样的家庭条件,怎么还能讨到老婆?
其次,舜和鼓叟这对父子之间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非得要杀死自己的儿子,以舜的仁孝,活着的舜不是比死了的对自己更有利吗?养儿防老不是自古就有的吗?
舜在房子上面修补屋顶,他的盲人父亲在失明的情况是怎么能快速、准确的撤走梯子并且放火的呢?
还有,死里逃生的舜为什么还能做到以德报怨继续孝敬想致自己于死地的双亲和弟弟呢?他这么做的理由呢?
三看发迹之后的舜
舜因为至孝被尧看重,那么尧要考察他,可以给他安排各种艰巨的任务以考察他的能力和品行,为什么非得要嫁女儿,而且还要嫁两个?不光女儿,9个儿子也都派过去监督了,这不是太奇怪了吗?这有点不像是考验未来的继承人,倒像是以和亲加监视的方式对待暂时摆不平的政治对手。
因讙兜推荐的共工放纵邪辟,鲧治理洪水无功,三苗在江淮、荆州一带屡次作乱,当代天子之职的舜巡视回来后,先后流放了他们。
试问,这些人的过错究竟有多大以至于流放?讙兜不过是推荐了两个人,鲧辛勤治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而三苗不过也是一股强有力的政治势力,舜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 使天下人彻底臣服,积攒自己的政治势力。
四看舜继位后的行为。
高阳氏和高辛氏都分别有八个很有才能的儿子,但很能识人用人的尧却没有重用他们,反倒是舜发现了他们才干并启用;
另外帝鸿氏、少暤氏、颛顼氏、缙云氏这四个家族,每个家族又分别有一个不成器的儿子,危害乡里,无恶不作,因为这几家都是世代大族,尧在位时也没有处理,等舜继位便把这四个恶人和他们的家族全部流放到了四方偏远之地。
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排除异己。
鉴于以上种种,说舜继尧位是禅让,你还信吗?
到底谁是帝鸿?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本文2023-10-22 17:19:4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15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