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家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2浏览:3收藏

荀家族谱,第1张

可参考下列有关资料,希望对你的问题有所帮助

荀姓

一、姓氏源流

荀(Xún)姓源出有四:

1、起源于远古时期,是轩辕氏部落首领黄帝的后代。相传,黄帝有二十五子,分姓十二姓,荀就是十二姓之一。

2、黄帝时,有个大臣叫荀始,是个手巧心灵的艺师,他专门负责制作大小官员的官帽。其后代子孙以祖父名字命氏,称荀氏。

3、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姓苑》所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七个儿子被封于郇(今山西省临猗县,一谋说在今山西省新绛县),建立郇国,为伯爵,史称郇伯,又称郇叔。春秋时被晋国武公所灭,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郇”为氏,后去邑旁加草头为荀姓。

4、出自姬姓,春秋时晋国公族,为隰叔之后,以邑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荀本为姬姓诸侯国,被晋国所灭后,成为荀邑(在今山西省晋平县西)。隰叔被封于荀,为荀侯,其后裔以封地为姓,称荀氏。 到汉宣帝时,因宣帝名询,荀询同音,荀姓只得姓孙,连他们的先人荀卿也被冠以孙卿。

得姓始祖:郇侯。西周初期,周文王将自己的十七子郇侯分封于古郇国,并将荀姓赐于郇侯。古郇国定都于新绛西。山西南部沁河以西,涑水以东,原来属于古郇国的疆土。历史上的古郇国最终被晋武公所灭。到后来,韩、赵、魏三家分晋。魏国的国都在安邑,后迁徙大梁(今河南省洛阳),韩国的都城原来在曲沃,后来也曾定都襄垣(今长治市),而赵国的国都在邯郸。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说,是周文王的第十七个儿子郇侯的后代,子孙以国为氏,后来去掉邑旁加草为荀姓,晋国有荀林之生儿子庚,裔孙叫况,后代又分为荀氏、中行氏、智氏等姓氏。”望族居于河内郡,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武陟县西南。故荀氏后人尊郇侯为荀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荀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荀姓出自姬姓。上古周朝时候,周文王有一个儿子被封到郇邑(今山西省临猗县一带)为爵,称为郇伯。郇伯在郇邑建立了郇国。后来他的子孙就以郇为姓氏,并且将郇去耳字旁加草字头,成为荀姓。还有一支荀姓的起源是源自远古黄帝时期。传说黄帝之子有二十五,有姓名者十四个人,得姓十二个,而荀姓就是其中之一。关于荀姓的变化,还有一个说法:春秋时晋国有个大夫名叫逝敖,被分封在荀邑(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他的儿子以地名为姓氏,叫荀林父。荀林父的后代就都姓荀。在古代,荀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河内。荀氏后来又分为荀氏、中行氏和智氏三支。荀子,名况,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赵国人。他提出了人定胜天思想,同时还认定人性生来是 “恶”的,要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在经济上他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等主张。他的散文说理透辟,结构谨严,著有《荀子》。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余略)。

三、历史名人

荀 况:战国时思想家,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著有《荀子》32篇,历史上十分著名的思想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提出了“性恶”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迷信,是儒家学说的继续队和发展者。

荀 爽:字慈明,东汉经学家,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人。荀氏为颍阴望族。爽父荀淑(83——149年)为战国荀卿第十一世孙,品行高洁,博学多识,有“神君”之称。荀爽兄弟八人俱有才名,当时被人称为“荀氏八龙”。荀爽是“荀氏八龙”中的第六位,若论才学,则数第一。当时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评赞。他自幼聪敏好学,潜心经籍,刻苦勤奋。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太常赵典举荀爽至孝,拜郎中,对策上奏见解后,弃官离去。为了躲避党锢之祸,他隐遁汉水滨达十余年,专以著述为事,先后著《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汉语》、《新书》等,号为硕儒。党锢解除,司空袁逢荐荀爽为官,不就。献帝即位,爽避而不及,遂为平原相。行至宛陵(今安徽宣城)追为光禄勋。任职三天,又迁司空。荀爽见董卓残暴,参与司徒王允谋除董卓之义举,举事前病卒。

荀 悦:字仲豫(148-209),东汉史学家、文学家。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幼时聪慧好学,因家贫无书,每到人家,遇书即读,过目成诵。12岁时,能说《春秋》,尤好著述。灵帝时,因见阉官用权,托疾隐于家中。献帝时,应曹操征召,历任黄门侍郎、秘书监等职。荀悦见当时曹操专权,汉献帝仅存虚名,因作《申鉴》5篇。其中对现实政治的评论,对谶讳符瑞的讥刺,都切中时弊,是西汉以来政论文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明代何孟春称“其论政体,无贾谊之经制而近于醇,无刘向之愤激而长于讽”(《申鉴注序》),从中可以窥见荀悦文章风格的特点。《后汉书·荀悦传》称其另著《崇德》、《正论》及诸论数十篇,多佚。明代辑有《荀侍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申鉴》有明黄省曾所作注,《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引据博洽,多得悦旨”。有四部丛刊影印明文始堂刊本。

荀 攸:字公达,豫州颍川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荀彧的从子。荀攸祖父昙,官至广陵太守。外戚何进总政时,征拜攸黄门侍郎。董卓乱起,荀攸与议郎郑泰、何颙等谋除董卓,事泄而被收系狱。董卓被诛后,获释归乡。后被曹操征为汝南太守,入为尚书。以功封陵树亭侯。建安十二年,转为中军师。魏国初建,为尚书令。建安十九年病逝,年五十八岁。魏正始年间,追谥敬侯。

荀 勖:字公曾(?-289年),西晋政治家、音律学家,颖川颖阴(今河南省许昌市)人,荀爽曾孙。早慧好学。初仕魏,为大将军营爽掾。曹爽被诛,勖迁安阳令、骠骑从事中郎、廷尉正。后为大将军司马昭记室,数进策谋,深见信任。与裴秀、羊祜共掌机密。司马炎代魏后,封济北郡公,拜中书监、加侍中、领著作。累迁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守尚书令。荀勖博学多才,入晋后曾和贾充一起修订法令。掌管乐事,又修正律吕。领秘书监事,曾和张华一起,按刘向《别录》整理典籍。荀勖又有治理之才。任尚书令时,曾下令罢除官吏中不称职的。

荀 淑: 字季和(83-149年),川郡人。桓帝朗陵侯相,事明理,有“神君”之称。有八子(俭、绲、靖、焘、汪、爽、肃、敷),并有才名,时谓八龙。

荀 雍:南朝宋国人,与谢惠连、何长瑜、羊璇之等四人跟谢灵运以文章赏会,作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

荀 蕤:字令远,其弟荀羡,字令则,兄弟二人为晋代颍川郡颍阴人。荀蕤有仪操风望,雅为简文帝为重。官至建威将军、吴国内史。

荀 羡:少有大志,后尚公主,拜驸马都督,至徐州刺史,累立战功,抚纳降附,甚得众心。时称二玉。

荀 菘:字景猷,晋代颍阴人。志操清纯,雅好文学。官襄城太守,被社会所围。其女荀灌,率勇士数十人突围,乞师求援,平南将军石览至,遂解围。太宁年间(323-325年)荀菘任右光禄大夫。

荀 粲:字奉倩,三国时魏国颍阴人。独好道。曹洪女有美色,粲聘之,专房欢宴历年。后妇得热病,粲取冷熨其身,不愈而亡。粲痛悼不能已,岁余亦卒,时年二十九岁。

荀 彧:三国时曹操谋士。官至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

荀士逊:北齐时广平人,好学有思想,文章清致典雅。武定末年选为司州秀才,至天保十年(560年)下调,皇建中,马敬德推荐为主书。世祖时转中书舍人。士逊状貌很丑,以文笔见长被重用。曾有事须奏请皇上,时世祖在后宫,因左右传禀人不知士逊姓名,只说是丑舍人,世祖说必定是荀士逊无疑。及看题奏,果然不错,宫内莫不欣笑。后主即位,累迁中书侍郎,号为称职。与李若等著《典言》一书传世,齐末去世。

荀廷诏:明代有崇祯进士,著有《蜀国春称》。

荀慧生:艺名白牡丹,现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民国16年《顺天时报》举行首届旦角名伶评选,他以《丹青引》一剧获选为前四名,与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并称中国四大名旦。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河南郡:汉高帝时置,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

2、堂号

作冠堂:黄帝有臣子叫荀始,创作冠(帽子)。

兰令堂:战国时荀卿是起襄王的老师,后来有人在襄王面前说他的坏话,他就跑到楚国做乐兰陵令。他厌恶当时政治污浊,遂研究孔子、墨子等学问,创性恶之说。著有《荀子》一书传世。

人物名字:荀子(荀况)

拼音:XUNZI

字号:名况,字卿

所属朝代:春秋战国

生卒年代:约前313—前238

籍贯:赵国人

人物简介: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游学于齐,齐襄王时三为稷下学宫祭酒。秦昭王四十一至秦,旋回赵,约楚考烈王八年,任楚兰陵令。后家兰陵,著书授徒。其学术源于儒而博采众家之长。主张性恶论,尊礼重教。有《荀子》。荀子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2、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晚年蛰居兰陵县著书立说,收徒授业,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荀子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鬼神迷信;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其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书中。荀子还整理传承了《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典籍,为传播保存儒家思想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汉族,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周朝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1、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2、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3、儒学地位

(1)荀学具有学术批判精神,具备兼容并包的意识,体现了战国百家争鸣走向学术交融的历史趋势。无论从哪个角度考察,《荀子非十二子》的学术史、思想史价值应该给予发掘。

(2)荀子对儒学经典的传授居功甚伟。汉代儒学,不仅“礼学”出自荀学,“诗经学”乃至于“春秋学”都与荀学有关。清儒汪中著《荀卿子通论》认为“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并对荀子的“传经”作了详细考证,为经学史研究的学者所基本同意。当代大儒徐复观也曾高度评价荀子在经学史上的地位。

(3)荀子密切关注现实世界的变化,充满事功精神。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不在孔孟之下。孔子不入秦,荀子却对秦政、秦俗多予褒奖,而同时批评其“无儒”。这说明他在坚持儒学的基本信念的前提之下,还在努力争取扩大儒家的政治空间。俯仰于政治与学术之间,荀子所体现的务实精神,应该是汉代儒宗董仲舒的取法对象。他们都为儒学适应时代环境、进而寻求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汉族,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荀(xún) 荀子子于五十岁(有学者认为五十为传抄时十五之误)始来游学于齐国,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

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入秦

在此期间,他曾入秦,称秦国“治之至也”。 位于安泽县况山上的荀子塑像又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最后老死于楚国兰陵。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汉初政治家、科学家张苍均为其门下高足。著作集为《荀子》(唐代杨倞为其作注,因为荀子受历代学者的抨击,其注者不多。直至清代考据学兴盛,注释校订者才增加。现代研究荀子的学者也较古代为多,包括清代王先谦,民国时代的梁启雄。 清末学者谭嗣同,在他的《仁学》中这样评价:(中国)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晚年的代表作有《劝学》。

帝王之术

《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荀子的“帝王之术”,通过李斯后来的实践,体现出来。北宋苏轼在《荀卿论》中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荀子(发音为shund-zee,lc 310-c 235 BCE)是中国战国时期(约公元前 481-221 年)的儒家哲学家。又名荀光、荀子、荀子、荀光。荀熹译为荀子,亦是书名(荀子),其名声经久不衰。

荀子是继孟子之后儒家思想最伟大的改革者,儒家五圣中的最后一位:

孔子(l 551-479 BCE)

曾子 (l 505-435 BCE)

Tzu-Ssu(也称为 Zisi,lc 481-402 BCE)

孟子 (l 372-289 BCE)

荀子 (lc 310-c 235 BCE)

儒学最初只是在战国之前的春秋百家思想时代(约公元前772-476年)发展起来的众多哲学之一。孔子从周朝(公元前1046-256年)的文化著作中发展了他的体系,周朝在他的一生中正在衰落。然后由他的学生子司和孙子子思开发,直到它被认为是孟子完全阐明的。

然而,荀子不同意孟子的一些基本概念,并进一步改革了制度。他开始被认为是他那个时代的主要哲学家,但后来由于与他的两个学生韩非子(公元前 280-233 年)和李绍(也被称为李斯,公元前 280-208 年)的交往而失去了地位)。韩非子发展了法家哲学,这为秦王朝(公元前221-206年)的 提供了信息,秦国征服了其他国家并结束了战国时期。其后,李少任该政权始皇始皇始皇的丞相。(r 221-210 BCE)和他的继任者。秦朝的统治是如此的压迫、残暴和毁灭性,以至于任何与它有关的人都享有它的坏名声,荀子也是如此。

荀子对人类存在本质的实用主义观点和他对超自然影响的否认不仅影响了儒家思想,而且预示了后来其他文化中的哲学运动。

他的观点早在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就为人所知,汉朝继承了秦,并将儒家思想作为国家哲学,但他的著作《荀子》却失传了,很可能被秦毁掉了,直到它由学者刘翔(公元前 79-8 年)重新发现,他是一位皇宫图书管理员,他收集并整理了这些章节并写了一篇评论。荀子对人类存在本质的实用主义观点和他对超自然影响的否认不仅影响了儒家思想,而且预示了后来其他文化中的哲学运动。他因完成了儒家体系以及作为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而享有盛誉,在今天得到了认可。

历史背景与生平

荀子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暴力、最混乱的时代之一。周朝在春秋时期衰落,曾经在其控制之下的国家现在都在寻求维护自己的优势并获得霸权。周朝制定了分权政策,在该政策下,忠于国王的各个国家几乎自治。当王室开始失去对这些国家的控制时,强者开始吞并弱者,直到有七个国家——楚、汉、齐、秦、魏、燕、赵——在战国时期,它们各自战斗。其他几乎不断地进行控制。

荀子的生平几乎一无所知,他的日期只是一个近似值。大多数学者都同意c的出生日期。公元前 310 年,但关于他生平的任何信息都很少,来自刘向的《荀熙》和司马迁(公元前 145/135-86 年)的《史记》(约公元前 94 年),这些资料保存了他的声誉

荀子生于赵国浑光,在齐国学习哲学,最终成为吉夏书院的老师(如孟子一样)。他接受了他进一步发展并教给学生的儒家哲学体系。他离开这个职位前往其他国家,将他对儒家的看法传授给不同的国王和王子,希望他们将其作为他们的国家哲学。孔孟做过同样的事情,取得了同样的结果:没有一个统治者对专注于修德和自强的哲学感兴趣,他们只想要一种能使他们成为最强大的哲学。

荀子最终抵达秦国,可能是作为 工作的准候选人,也可能只是作为一个访客。与他的余生一样,人们不知道他为什么在那里或他做了什么。人们认为,与其他国家一样,他试图说服秦人接受儒家思想,并且可能曾在学校(官方或非官方)任教。正是在这个时候,他可能会直接教导后来的法家创始人秦韩非子和未来的秦朝丞相李斯,这个协会后来玷污了他的声誉。

只有拥有一个公正和有道德的 ,人们才能希望在一个国家的公民身上看到同样的品质。

在秦朝遇到一些不明问题后,他前往楚国,被楚国丞相春申勋爵(公元前 238 年)任命为兰陵县令。公元前 238 年,春申君被暗杀,荀子的位置让给了另一个对立的派系负责。他一直留在楚国直到他去世,这通常被称为 c。公元前 235 年,尽管也有人声称他在世时见证了秦朝的崛起以及韩非子和李斯在 政策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一说法将他的死亡时间定为 c。219-218 BCE,这通常被学者们拒绝。

他所教授的儒学形式被认为与他的《荀子》一书中出现的形式相同。一种务实的,根据某些观点,对儒家愿景的解释远比其创始人或早期圣贤所提供的要悲观得多。

儒学 先荀子

儒家体系最初与其他许多体系一起发展于春秋时期,即被称为百家的时代。随着周朝的崩溃,曾担任官职的教师和学者失业。这些知识分子到别处寻找工作,或建立自己的学校,教授他们特定的系统,这些系统或多或少是对当时持续不断的战争和不稳定的直接反应。

几乎所有的百家思想都提出了一种与自己和他人和谐相处的方法,主要的学派都强调这种和谐从 开始的重要性。只有拥有一个公正和有德行的 ,人们才有希望看到一个国家的公民具有同样的品质。

在此期间相互争夺录取的众多学校中,有 14 所被认为是值得注意的:

道教

律法主义

墨家

名校

阴阳派_ _

小型会谈学校

外交学院

农业主义

合一

阳主义(享乐主义学派)

相对主义

军事学院

医学院_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中的每一个都会或多或少地相互借鉴,但最终影响最大的三个是儒家、道家和法家。儒家认为人本质上是善良的,但需要指导、鼓励和榜样来表达这种善良。道教声称,人们行为不端是因为他们与自然脱节,只需要与宇宙的道(道)力量对齐,才能生活和行为良好。法家拒绝了这两种观点,并认为人们完全受自利和自私的驱使,因此需要严格的法律来控制他们的冲动并维持一个有序的社会。

儒家和道家有一个共同的观念,那就是有一种神或更高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儒家,这是天(天)在道家是是道(道)。儒家似乎总是带有强烈的法家元素,但在鼓励良好行为时强调个人美德胜过法律。孔子工作的文本是:

易经

诗经

礼典

历史经典

春秋之志

在吸收了这些文本的教训和模式之后,人们通过定义为“五常四德”的道德准则,坚持个人诚信和社会责任的哲学:

仁——仁

义——义

礼——礼

智——知识

鑫——诚信

孝——孝顺

忠——忠诚

杰——应急

义——正义/正义

这是孔子和他的前两个继承人开发的系统。孟子简化了儒家的愿景,在承认五常四德的同时,将它们归结为基本的四个:

仁——仁慈/仁慈

义——义/善

智——知识/智慧

礼- 礼节/适当的仪式

这些被称为孟子的四种子,因为他认为这些美德是人所固有的,只需要适当的鼓励就可以发芽和开花,让一个人充分发挥作为一个优秀的人的潜力,被称为君喜,译为“君子”。

孟子同意孔子的观点,即人本是善的,注意到人有帮助他人困难的倾向,并通过他著名的男孩和井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如果一个人遇到了一个掉进井里的男孩,那个人的第一个倾向是提供帮助——即使他们与那个男孩或他的父母没有任何关系,也没有理由相信任何奖励——而且,如果他们无法直接帮助男孩,他们会找到可以帮助的人。

孟子声称,通过这个例证,我们可以认识到人类的内在善良。人们之所以表现不好,是因为过度发展的自利意识会鼓励自私和骄傲的行为。要想过上更好、更充实、更能与社会互动的存在,所要做的就是接受儒家理想,培养每个人内在的四颗种子。

孟子将归于孔子的著作《礼记》 、《中庸之道》和《论语》等孔子的著作添加到了儒家课程中,并且在他去世后,还增加了《孟子著作》 。这四本,以及孔子之前的五本著作,被称为“四书五经”,成为受过教育的中国人的必读书籍。

荀子变法

这是孟子改革后的儒家思想,但荀子会进一步推动改革。学者 Forrest E Baird 评论:

儒家学派的第一道裂痕在孟子的右翼理想主义学派和荀子的左翼现实主义学派之间打开了。作为儒家同胞,他们有很多共同点,包括君子理想、重仁义、以教育为人生主要变革力量、崇尚古礼、正名、信德。人道 。(294)

荀子在两个最核心的概念上背离了儒家创始人和改革者的愿景。他坚持:

没有更高的力量会影响人类的思想、性格或行为。

人性本质上不是善的;人天生邪恶,以自我为中心,本能低下。

荀子驳斥了天为影响的概念,并指出,无论一个人是否祈雨,雨会根据特定季节的天气模式下落或不下落。如果一个人祈求下雨,下雨了,一个人感谢神力;如果一个人祈求下雨而没有下雨,一个人会感到失望和沮丧。这两种反应都同样不合理,因为天堂与降雨毫无关系。荀子强调恒常的概念:自然总是按照固定的、可观察的、规律的方式行事。在可能下雨的日子,预计下雨是合理的;另一方面,事实并非如此。

孟子和荀子一致认为,人可以通过遵守礼节和自强不息的纪律来成为好人。

他还拒绝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善良的说法,理由是很明显必须教人做好人,但没有人必须教任何人自私自利。如果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就不需要发展百家思想来指导人们如何和谐相处。相反,荀子说,人们需要儒家鼓励的那种仪式和教育计划,正是因为他们远非天生倾向于善良。

荀子会反驳孟子的井中男孩的例证,指出有人试图拯救男孩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也许男孩在大喊大叫,尖叫声很烦人,也许这个人不想被男孩的尸体毒死,也许这个人期待着救孩子的回报,或者这个人把孩子误认为是自己的孩子。没有理由假设某人出于与生俱来的善良而无私地行事,那么,他们更有可能是出于自身利益而行事。

即便如此,孟子和荀子一致认为,人可以通过遵守礼节和自强不息的纪律来成为好人。尽管荀子拒绝孟子关于人性的核心主张,但他赞同四种子的概念,因为通过遵守鼓励这些美德的仪式,一个人可以成为一个优越的人。

尽管天影响人类行为的概念被拒绝,但荀子承认道的存在:

道非天道,非地道;是人所视之道,君子之所为。(荀子,83)

建立美德概念的早期圣人不是从某个神圣的来源“接受”它们,而是通过反复试验来理解它们。荀子以先人渡河或溪流为例,为追随者留下标记,哪些地方较深,应避而远,哪些地方更稳固。他声称,自然之道确实存在,但它与自然有关,与人类命运无关;人类直接决定人类的命运。

如果一个人希望自己的庄稼生长,就应该遵守适当的种植程序,以便在适当的时候浇水;一个人不应该祈求丰收而就此罢休。荀子声称,来自天上的征兆和征兆应该被安全地忽略,因为它们不可能与一个人的生命有任何关系。

然而,荀子同意孟子和孔子的观点,即准确的语言作为正确反映现实的重要性。在这方面,儒家很可能受到逻辑学家惠施(前 380-前 305 年)和公孙龙(前 380 年)创立的名校(上文提到的 100 个学校之一)的影响,重点是单词与它们所代表的概念的对应程度——例如,“杯子”这个词反映了被称为“杯子”的物体的程度。荀子认为,人们应该谨慎而准确地使用语言,以防止自己歪曲客观现实。语言的目的是交流,所以准确的词汇是最重要的。

荀子也同意了成为君子的自我实现的目标,以及 应该如何关心全体公民的进步。不仅仅是上层阶级的奢华和舒适。在这一点以及许多其他方面,荀子的观点与孟子的观点相当接近。即使考虑到他们分歧的中心概念,他们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通过教育和自律来提高个人性格。

结论

荀子所保留的四书五经,是儒家理想通过礼仪和行为表现出来的基本体现。他的改革的重要性在于他对以前主要是理想主义的概念引入了一种完全实用的方法。秦掌权后,该政权受到儒家学者的批评,他们可能——也可能没有——一直在遵守荀子的哲学版本。该政权的回应是谴责除法家之外的百家学派的所有著作,并在公元前 213 年至 210 年之间焚烧他们的书籍。荀子的作品也会遭遇同样的命运,但与其他作品一起被反抗政权并藏书的人保存下来。

秦灭后,以荀子为师或受荀子影响的李斯和韩非子,说得委婉些,被人看不起,荀子的名声也因此而受损。看来他们俩都只是真正回应了他对人性的看法,而忽略了其余的。韩非子的法家以人性的自私为基本观念,但没有办法改善这种状况,只能加以约束和惩罚;李斯完全实现了韩非子的设想。

汉朝在吴大帝(公元前 141-87 年在位)期间将儒学作为国家哲学,司马迁在他的统治下生活和写作。他的《史记》让人们对荀子的看法有所了解,直到刘向在公元前 8 年去世之前的某个时候出版了《荀子》。此后荀子的名声似乎有所提高,但他的哲学后来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孟子的观点。

然而,荀子对生活环境的现实主义、实用主义方法的倡导仍然影响了儒家的思想和实践,并预见了后来的哲学运动,如经验主义和存在主义。他对儒家的贡献当然是平衡的,但在许多方面都超过了孟子,因为他让人们对世界如何运作以及如何最好地生活在其中有了实际的理解。

荀家族谱

可参考下列有关资料,希望对你的问题有所帮助 荀姓 一、姓氏源流 荀(Xún)姓源出有四: 1、起源于远古时期,是轩辕氏部落首领黄帝...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