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游艺的夫人拓王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2浏览:1收藏

傅游艺的夫人拓王氏,第1张

墓志记载傅游艺“夫人河南拓王氏”,而未叙其祖系与来历。拓王,文献或作柘王。

中国自北魏由平城迁都洛阳,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南迁北方民族诸姓均改为汉姓。西魏文帝大统十五年(549),反孝文之所改,“初诏诸代人太和中改姓者,并令复旧”,而旧姓之中并无“拓王”。《元和姓纂》拓王氏条曰:“状云:本姓王,乐浪人,祖罴,后魏伏波将军,镇武川。赐姓拓王氏焉。”又于“武川”条下曰:“罴生懋,后魏少司寇、安宁公;孙伯益,隋大府卿、略阳卿;孙奉,巂州都督、永宁公。”而王罴之子王盟,文帝也予“赐姓拓王氏”,类似重申。帝姓“拓跋”,是国家第一贵姓,王姓是高句丽贵族大姓,在姓氏复旧的时髦潮流中,皇帝赐王姓为“拓王”,官僚引为恩宠,以为尊贵。是君臣联络感情,密切关系的手段。

以往洛阳出土由“秘书监集贤学士贺知章撰”于开元二十年的《皇朝秘书丞摄侍御史朱公妻太原郡君王氏墓志》云:“夫人讳,姓王氏,太原祁人,五代祖宇文朝司徒思政,即周太祖之外氏,故受锡姓之恩,加以拓字,故今为拓王氏矣。”追述其姓来历,是有所本。王思政,太原祁人,仕北魏、西魏、北齐,《周书》、《北史》有传,并无赐姓纪录。而《北史》记载,西魏废帝二年(553),王思政之子王康“镇天水郡。寻赐姓拓王氏”,显系效仿先帝成例。思政父子应是移居太原的乐浪人后裔,其本传所谓“汉司徒允之后也”的记载纯属依附假冒。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徳五年(576),有“大总管龙门公拓王述”将信州治所由瀼西移于白帝城。

检两《唐书》,此姓已稀,仅初唐仪凤中有“巂州都督拓王奉”,见前引《元和姓纂》。盛唐时期的《朱公妻王氏墓志》自述姓王,仅追叙先人姓拓王氏而已,可见自此以后采用省称了。

《古今姓氏书辩证》“拓王”条曰:“后周王秉、王兴,并赐姓拓王氏。旧唐史仪凤二年,命巂州都督拓王奉击吐蕃。”前二人分见于《北史》、《周书》。关于河南拓王氏,是书曰:“河南王氏,其先代人,姓拓王,随魏南徙,居中国,始改为王氏,后魏安康公王瑜是也。”所谓代人,指定都于代(今山西大同)的北魏鲜卑族人,后徙居河南(洛阳)。则宋代已将乐浪王姓混淆于代北诸姓之中,将赐姓误为本姓了。

唐代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西迁的乐浪人在内的外族血液,傅游艺妻是其中一员。

 黄姓的人口约为2876万, 黄姓分布极为广泛,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223%,在中国最多的十个姓中排第八位。黄姓在要集中于工江以南地区,广东省的黄姓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汉族黄姓人口的19%。四川、湖南、广西、江西等省黄姓人口也比较多,以上五省的黄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黄姓人口的56%。

  黄氏名人

  1、黄歇(前320~前238年)游学博闻,楚考烈王以之为相,封为春申君。相楚二十余年,食客三千多人。娶李园之妹,知其有孕,纳于考烈王,生幽王。后李园用事,忌春申君,遂伏死士于棘门刺杀之,卒年寿八十有三。

  2、黄霸(前170~前51年)字次公,西汉淮阳阳夏人。少学律令,武帝末,补侍郎谒者,历河南太守丞,时吏尚严酷,而霸为政宽和。尝从经学家夏庚胜治尚书。官至丞相,封建成侯,卒谥定。

  3、黄香(18~106年)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位文化名人。他为官的品位并不高,最高职务是魏郡太守,大约也就是一个四品官员。但他生命历程中有两个亮点:一是他9岁时,母亲去世,他对父亲格外孝敬,夏天他将床枕扇凉,冬天用身体把被褥温暖后,才让父亲安睡;二是他很小的时候,便广泛阅读儒家经典,精心钻研道德学术,能写文章,当时京师称誉为“天下无双,江夏黄童”。汉章帝还曾特许他到宫中藏书之所东观读书。孔子曾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尊敬长辈,友爱兄弟,是做人的根本。黄香的这种品行正符合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旧传元代郭守正挑选了历史上的二十四位孝子,辑成《二十四孝子》一书,作为做人的楷模,黄香名列其中。子黄琼曾孙黄琬相继拜相黄香一直被人们所推崇。

  4、黄凤麟(555~626年)字魁熹号江夏逸叟,系中华黄姓历史上第一位状元。湖北江夏郡黄州黄冈县黄鹤乡仁义村人。《湖北通志》之“人物志·选举表”和《江夏历代黄氏世恩》中记载:“隋炀帝乙丑科进士第一(即隋朝605年乙丑科状元),黄州江夏人。历官宏文馆编撰、直学士、比部员外郎、侍御史”,梁建安公萧渊明乙亥年正月初五日亥时生,唐高祖武德丙戌年十二月十五日戌时病卒,寿七十有二,配胡氏马氏二夫人,葬江夏黄冈山之原金凤披霞穴。

  5、黄巢(820~884年)唐曹州人。出身盐商,积财聚众,尤好收留亡命之徒。唐懿宗以来,因皇室奢侈过度,赋税沉重,加上连年发生水、旱灾,遂致民不聊生,盗匪群起。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王仙芝率盗匪起事,翌年黄巢起兵响应,乾符五年王仙芝败死于湖北,黄巢被推举为冲天大将军,率众攻掠江、浙、闽、粤等地,广明元年(公元880)陷洛阳、长安,僖宗逃奔成都,巢自号为帝,国号大齐。唐以官爵笼络李克用相援,大败黄巢,巢自刎身亡,为害十年的黄巢之乱始告结束,史称为黄巢之乱。

  6、黄仁泽(890~965年)福州侯官仓山下林(古称白林)人,黄璞(867-950年)五子,唐乾宁乙卯科武状元,官节度巡官(系中华黄姓第一武状元)黄仁泽,又名黄讽,字仁讽号仓山生。据史记载:黄璞第五儿子,唐朝乾宁乙卯(895年)武状元,累官至伪闽谏议大夫、节度巡官,始迁侯官仓山下林(古称百林)事迹载福州志。葬上林。妣文氏子慕华居仓山,慕风徙翁潭前黄。王鸿鹏等主编《中国历代武状元》(解放军出版社)有载。

  7、黄中庸(1030~1110年)《红楼梦》四大家族中生活原型黄氏先祖,字长行,号军城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福建兴化军城西府西巷(今莆田城西雷山巷110号黄侍中第尚存)黄太常卿第。北宋景佑甲戌进士,从小受到其父宋进士宝文阁大理寺评事黄宠的熏陶,学习刻苦,勤奋上进,皇佑四年(1052年)中福建乡试解元,次年,赴京会试第一,经殿试中进士二甲第一名,即传胪。此后,司马光温国公荐其才任太常博士擢广西北海通判,旋任邵武知府,后入朝为中奉大夫、太常寺卿,入值总理太常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礼宾司庙会,起草礼仪诏诰。后擢侍中兼枢密院副使,与欧阳修、包拯、赵抃、刘敞、文彦博、富弼、王尧臣、韩琦等齐名,天性浑厚,为人仁惠。温国公司马迁荐其才,授浙江提刑。为官宽惠,能断奇狱,所活甚众,浙人德之。去日,士民乞留,以温公论荐累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副使。后蔡京恶之,贬为太常博士,辞之,名入元佑党禁而致仕焉。

  8、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宋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合称苏门四学士。工诗,为江西诗派的开创人,并擅行、草书。着有山谷内集、外集、别集、词等。

  9、黄道婆(1245~1330年)元朝时擅于纺织技术的女工艺家。曾随崖州黎族学习纺织技术,学成后返乡从事纺织工作,促成棉纺织业的进步,使元明以后的松江细布闻名于四方。纺织业者遂立祠祭之,以感其功。亦称为黄婆。

  10、黄鼎凤 (1830- )壮族民族英雄。

  11、黄兴(1874~1916年)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原名轸,字廑午,号杞园,又号克强,后改名兴。湖南善化(今长沙)人。父黄筱村是秀才,教馆为生。黄兴早年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二十二岁中秀才。1898年入武昌两湖书院学习。署名竞武、庆午。革命时期曾用化名李有庆、张守正、冈本、今村长藏。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辛亥革命时期,时人多称其为黄克强。黄兴与孙中山常被以“孙黄”并称,卒于上海。

  12、黄绍竑(1895121~1966 831 )字季宽,广西容县人。著名爱国将领,桂系三巨头之一。曾任民国政府三省主席。

  13、黄现璠(1899—1982),原名甘锦英,壮族,祖籍广西扶绥县。中国现代民族学奠基人之一,中国民族学的第一个学派——八桂学派的开派领袖。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蚁、牛、羊、鸟、龙、竹、梧、茶、菊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等。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在这种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话里流传着“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许多故事。许多古姓都从女旁,可见我们祖先经历过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迹。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在古代氏族发展的过程中,又衍生出“氏”这个称号。传说,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到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这表明贵族身份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

“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 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姓的产生,从史书上看,先秦时期的《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周语》记载“我姬民出自天鼋”。由此说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规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晋剧》)。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为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由此可见,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别种类”“别婚姻”。

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战国后期。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顾炎武《目知录》)此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也无贵贱之别,因而平民也从无姓到有姓。

唐太宗(627年)的时候,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的“姓”记录下来,写成一本书《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据。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960年)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据说有4000 到6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

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

美国是:Smith,Johnson,Carson;

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t;

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dt;

苏联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

而中国: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

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

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 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 、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名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

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

中国各地农村多聚族而居,往往一个村庄仅为一姓居民。各个族姓开拓一方,繁衍一方,独占一方。西晋、唐初、五代和宋元时期中原有过几次大的移民浪潮。先民各族人逐渐融入汉民族中。各地府、州、县志对这一历史现象记述甚详。如乾隆《福州府志》载:“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以中原多事,畏难怀居,无复北向。”(清·乾隆《福州府志》卷75《外纪》)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也曾率戍闽部属58姓,定居福建。黄仲昭《八闽通志》引《建安志》载:“自五代乱离,江北士大夫、豪商、巨贾多避乱于此,故建州备五方之俗。”

自民国以来,有关姓氏家族的调查材料十分丰富,各地也屡见姓氏溯源的考据。以福安县甘棠堡为例,当地数十姓居民分别来自中原20多个郡县,郑氏来自清河郡、荥阳郡;陈氏来自颖川郡、太邱郡;周氏来自汝南郡;徐氏来自东海郡;邱氏来自河南郡;丁氏来自博陵郡;王氏来自太原郡;范氏来自高平郡;缪氏来自东鲁郡;黄氏来自江夏郡;曾氏来自天水郡。其他如苏、兰、郭、杨、连、江、翁、谢、许、徐、詹、魏诸姓也都分别有自己的祖地郡望。他们自唐宋以来,“各衿门户,物业转属,而客姓不得杂居其乡。”(明·万历《福安县志》卷1《风俗》)各姓氏都按严格的地域范围,聚族而居。

华东、华南的客家人,从西晋到宋末由北方迁入,因语言、风俗的差异和利益矛盾,迁徙后常为争夺生存空间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这种“主客之争”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经常的矛盾和冲突,更造成客家人对血缘姓氏家族关系的依赖和重视,因此客家人的宗族观念和家族组织是最强的。客家土楼(无论是圆楼还是方楼)居住上百人,都是同一姓氏(宗族)的人,事无巨细均由同宗(同姓)相帮解决。

各家族对自己的姓氏源流和先祖荣耀均极重视。除族谱记载外,其外化形式即集中反映在家族门楼的门额横匾与宗祠长联上。一些世家望族,为显示其祖宗显贵,往往在门匾上刻写“尚书第”、“大夫第”、“进士第”以及“五代尚书”、“亚魁天下”等字样。一般家族的门匾则刻有“鲁国传芳”(颜姓)、“颖水世泽”(陈姓)、“江夏衍派”(黄姓)、“蚊筑传芳”(丁姓)等字样,以表明郡望,使人一望而知其姓氏渊源。镶刻于家祠门柱上的楹联,清楚地表述了各姓氏的家世。福安甘棠堡陈氏宗祠的楹联为:“数十世避乱侨居,凤粤发祥,羡者蕃,肯构肯堂,黎阁家声光自晋;三百年创业重统,莺迁衍庆,喜此日,美轮美奂,棠江庙貌著维新。”同安县五显乡后塘村“桃源”颜氏祠堂的楹联,叙述了该姓入闽的时间和路线:“自唐历宋历元历明历清,簪缨世代;入闽而德(化)而永(春)而金(门)而同(安),瓜瓞云礽”。

在全国各地,由一家一姓定居衍派而成单一村落者极为普遍。它体现了宗族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的特性,也给许多地名村名打上了姓氏宗族的烙印。如李坊、陈坊、蔡坊、潘屋、肖厝、许厝、王庄、伊家乡等,大抵原本皆是这样的村落。邵武的肖家坊,原名金泉里,因明代大批肖姓人迁入而更今名。谢坊原名绣溪,因宋代祖居此地的谢元明做官出名,成了望族,南宋时改为谢坊。即便是几姓杂处的村落,也大多以一姓一族为主。

由于历史的或家族的原因,单一姓氏或各姓氏间往往各有一些避讳和禁忌。如:旧时福建省长汀县高陂张姓不演《薛仁贵征东》剧目,因戏中有奸佞张士贵暗害忠良的情节,被认为有辱同宗。该县李姓元宵节不闹花灯,因为相传唐高宗有个皇太子元宵节观灯时被薛刚踢死,故李姓视闹元宵为不吉利。永定坎市卢姓称风炉为端灶,因“卢”与“炉”谐音。当地人称锅盖为“甑棚”,唯曾姓人独称锅盖,也是因“甑”与“曾”同音避讳。泥鳅别称黄鳅或湖鳅,永定湖坑乡奥杳等地的黄姓人则不称黄鳅而称湖鳅,中川等处的胡姓人却称之为黄鳅。蟑螂即蜚蠊,俗称黄贼,抚市一带的黄姓忌称黄贼,而称蜚蠊。长汀的林、翁两姓忌通婚,相传两姓后裔曾同时携带祖先骨灰还乡,在客栈相遇,双方的骨灰不慎混在一起,无法辨别分开,只得各取一半带回故土埋葬。从此,为避免同宗联姻之嫌,两姓遂互不通婚。古竹乡高东人也不与岩背村人通婚,因为高东人认为其上祖江东峰是被岩背人所杀,故有宿怨。这类禁忌,在全国其他地区也有发现,如今多已破除。

氏的产生

原始社会的末期,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出现了氏。夏、商两代,也有少量的“氏”产生。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周武王、周公旦和成王,先后把土地分封给兄弟、亲戚及异姓功臣等,建立了71个封国,其中有武王的兄弟16人,同姓贵族40人。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据统计,由周王室同姓封国得氏的有48个,由异姓封国得氏的约有60个。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法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即大夫的后人即以所受封邑的名称为氏,如田、白、鲍、费、范、屈、钟离、邯郸等。经过层层分封,以封国、封邑名称为氏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所以说,周朝是我国氏的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而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氏的繁衍滋生越来越多,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姓氏合流之后,从古到今,中国人使用的姓氏中十之八九可以说是由姓派生出来的氏演变来的。值得说明的是,远古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金天氏(少昊)、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陶唐氏(尧,又称伊祁氏)、有虞氏(舜)、有夏氏(禹)等氏,是后世对想象与传说中的祖先的尊称,不同于“胙土为氏”。

姓氏的形成

对姓氏的研究已形成一门学科。它与人口普查、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人事现代化科学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姓氏学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现代欧美各国的姓氏,大多来源于中世纪,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帝国。

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形成姓氏,并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延续。

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组成的,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秦国刻石《诅楚文》中,始见姓字为“女”字和“生”字的组合字,这一字形最终被汉代人许慎定形,成为会意字。氏字的出现,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在其名著《说文通训定声》中,释“氏”字本意为木本,是植物之根,为象形字,后来被转注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

夏商周三代,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起源较晚并不断发生变化。《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总之,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分野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成为不可分割的同一属姓了。所以,清初学者顾炎武在《田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

姓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若干民族组成一个原始部落,部落内各氏族又独立存在,同时,各氏族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婚姻联系,姓就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的特定标记符号应运而生。中国最早的姓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妫、姒等,可以推断早在母系氏族时期,姓已经形成,是由母权制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所决定的,其作用就是便于通婚与鉴别子孙后代的归属。同姓内部禁止婚配,异姓氏族之间可以通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姓为姓。

氏最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形成。黄帝时已有“胙土命氏”。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和阶级社会、国家制度的形成,出现了赏赐封赠土地以命氏的习惯。继而,氏之源起,形成滥觞,出现以各种形式得氏的现象。至此,姓和民本意的属性分野,实质上已不太明显。

姓氏的形成原由,主要有以下几类:

1.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国命氏。如赵、西门、郑、苏等。

2.以古姓命氏、如任、风、子等。

3.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加皇甫、高、刁、公、施等。

4.以兄弟行次顺序为氏。如伯、仲、叔、季等。

5.以职官名称命氏。如史、仓、库、司徒、司寇、太史等。

6.以职业技艺命氏。如巫、屠、优、卜等。

7.以祖上谥号为氏。如戴、召等。

8.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叱卢氏改为祝、关尔佳氏改为关、钮祜禄氏改为钮等。

9.因赐姓、避讳改姓氏。如手唐王胡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性因避讳改为常氏。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天下师姓皆缺笔改为为帅氏。

10.因逃避仇杀改姓。如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娃避仇改牢姓等。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发展,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等,情况十分复杂。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出现新的姓氏。如给孩子取名时,取男女双方两个单音姓合成复姓,又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

姓氏的神话

姬姓始于黄帝。据《史记》所载,黄帝本姓公孙,名叫轩辕,但因“长居姬水”,改为姬姓。黄帝是传说中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帝王,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中华百家大姓中有七十多个姓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姬姓。据说他有25个儿子,其中得姓的有14人,共12姓(有同姓的,故14人有12姓),姬姓居首。周的祖先后稷是黄帝的曾孙帝喾的儿子,承继了姬姓。关于后稷以姬为姓,还有一个神乎其神的传说;后稷的母亲姜原,是帝喾的元配皇后,有一次她到野外出游,见到了臣人的足迹而心生喜悦,就踩踏这些足迹,而后身动如怀孕一般,不久就生下了一个男孩。这孩子就是后来的后稷。后稷长大后出任尧的农官,教民稼穑,被后人尊为“神农”,赐姓姬,成为周族的先祖。

姒姓大禹的国号为夏后,姓姒,其父名鲧,是黄帝之孙颛顼帝的儿子。当时帝舜治理天下,洪水泛滥,百姓流离失所。于是舜派鲧治理洪水,历经9年而未成功。舜就把鲧流放到羽山,起用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水患,并派商的先祖契、周的先祖后稷等协助。禹疏通九河,开凿济、漯、淮、泗等河流,历经10余年,足迹遍九州,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平息了水患,获得成功。由于他的丰功伟绩,舜把夏封给他,又把帝位传给他。他的母亲修己是有辛氏的女儿,当初因为吞吃了薏苡这种植物而怀孕,生下了禹,所以禹建夏国后,就以“姒”为姓。另一说,修己吞吃了神珠薏苡而生了禹,故而以苡的同音字姒为姓。大禹死后,帝位传给其子启,历经四百多年,至夏桀时,因为他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桀的后人有的就以国名夏为姓了。

子殷商王室姓子,其始祖为契。契是古部落普通女子简狄的儿子。有一天简狄同两个妇女在河中洗澡,看见一只玄鸟(即燕子)在河边下了一个蛋,就拣起来吞吃下去,不久就怀孕生下了契。契后来是舜的臣子,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任命为司徒,掌管教化百姓的事务,并封给他商地。又因为契的母亲吞了玄鸟之子(即蛋)而生下他,故而赐姓为“子”。关于子姓来源的传说,见于《史记殷本纪》。《诗经》中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讲的也是这个故事。

姓氏的分布

世界上许多古文化早已连同创造它们的种族一起销声敛迹了,而中国姓氏文化则历经了四、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历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传统独特的中国谱牒学,目前不但在社会科学中得到了发展,而且在生命科学中也得到了重视和应用,并已经形成了中国资源特色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在多数的情况中,姓氏是世代遗传的,姓氏人口资料又比较容易搜集,其历史跨度也很长,非常适合于大量数据统计性质的研究。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姓氏在不同人群中分布,来探讨人群的遗传结构、不同群体间的亲缘关系、以及人群迁移等。中国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探讨中国人起源和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和科学依据。

中国人一般都习惯地继承父亲的姓,以父系方式把姓氏遗传递给下一代。女子在一生内仅仅保留其父亲的姓氏,不传给下一代。因此,绝大多数的姓属于一种无性别之分、以父系方式传的“基因”,相当于性染色体遗传的特殊基因。可以这样假设,不管是X精子还是Y精子,均携有“姓氏基因”,均在每代显示其姓氏的功能。惟有Y精子具有连续传递姓氏特徵的性能,而X精子仅仅在第一代显示姓氏的性能。当然,我们也注意到中国人中一直普遍存在着改姓的现象,这包括入赘婚姻、随母姓氏、避难改姓、少数民族用汉族姓等等。在人群中改姓是突发的和随机发生的事件,往往发生在迁移过程之中,但是可以肯定有总人数中改姓人数的比例较低。而且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改的姓,从第二代起仍以父系方式传递。这种改姓现象可以认为是姓氏的突变,突变后的姓氏仍具有正常的父系传递功能。中国人姓氏的悠久历史和相对隐定的传递,以及具有中国社会进行特色的改姓现象,不但增加了中国人姓氏的多样性,为追踪各个姓氏的始祖和年代提供了线索和机会;而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广大农村中一直存在着同姓聚居的习俗,加上婚姻半径小,娶嫁地域相对固定的特点,同姓人群可以认为是其共同祖先的父系遗传物质,某种程度隔离的群体,这在进代上有特殊的意义。这种与近代人类进化有直接相关的同姓群体。在探讨中华中族的起源和进代等研究中将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模型和线索。

宋朝、明朝和当代三个历史时期的姓氏分布反映了三个重要的现象:

第一,中国人姓氏在历史上传递是延续的和隐定的。它揭示了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人姓氏所表现的血缘文化的痕迹与生命遗传物质,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的进化具有基本相同的和行的表现。

第二,中国人历来有同姓聚居和联宗修谱的习俗,而且婚姻半径很小,婚娶地域相对固定,这样形成了同姓人群的分布。中国人姓氏的分布实际上主要反映了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中国人的姓氏或同姓人群存在两种状态,大姓和小姓,或称为常见姓氏和非常见姓氏。仅占总姓氏量不足5%的常见100个姓氏已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占总姓氏量95%以上的非常见姓氏仅代表不足15%的人口。常见100个姓氏的分布是反映各地区人群的遗传组成的主要因素,它们决定着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规模和地域人群间的亲缘关系的程度。而非常见姓氏人群更为表现其地域特色和相对高程度隔离的现象。

第三,人群的迁移的主要方向反映了中国人遗传基因的流动方向。同时,再一次从群体遗传学角度证实了中国汉族一直存在着遗传上异源的南北两大群体,其1000年来的地域分界线应在武夷山和南岭地带。因此,中国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探讨中国人起源,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

苏姓的起源

历史来源

一 :「苏」出自「己」姓。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武王时,司寇忿生,受封於苏国,后迁於温,称为苏忿生,春秋时,苏国被狄族所灭,其子孙以国名为氏。

二 : 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拔略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苏」氏。

家族名人

苏秦 (前?~前317) 字季子,洛阳人,战国时纵横家。与张仪同学於鬼谷子。早年曾外出游说,然穷困而归,后佩六国相印,为纵约长,使秦不敢东出函谷关,达十五年之久。后客於齐,被杀。

苏武 (前143?~前60)字子卿,西汉杜陵人(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武帝时出使匈奴,单于胁降,不屈,被留十九年,仍持汉节。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始得还,拜典属国。宣帝立,赐爵关内侯,图形麒麟阁。其著作流传於今者,有诗四首、答李陵诗及别李陵等。

三苏 宋苏洵与二子苏轼、苏辙皆有文名,世称为「三苏」。宋˙苏轼˙次韵子由使契丹至涿州见寄诗四首之三:「毡毳年来亦甚都,时时舌问三苏。」醒世恒言˙卷十一˙苏小妹三难新郎:「老苏生下两个孩儿:大苏、小苏。……天下称他兄弟,谓之二苏。称他父子,谓之三苏。」

苏轼 (1038~1101)字子瞻,宋眉州眉山人,为苏洵长子。诗、词、文、书、画均有名,为文雄浑奔放,诗亦清疏隽逸,为北派大宗。王安石倡行新法,轼上书痛陈不便,得罪安石,被连贬数州。在黄州时,筑室於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累官至端明殿侍读学士。卒諡文忠。著有东坡集、东坡词等。

地望分布:河南河内郡,陕西扶风郡,陕西武功郡。

苏姓起源参考之二

苏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四十一,在台湾排名第二十三。苏姓出自古帝王颛顼高阳氏,是陆终长子昆吾的后代。颛顼生称,称生老童,老童生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有六个儿子,长子姓己,名樊,在夏朝时被封在昆吾,因此叫昆吾氏。昆吾有个儿子后来被封在苏,建立了苏国,他的子孙因此而姓苏。后来,昆吾的后代中有个叫苏忿生的,被周武王封在温县,建立了苏国。后来,苏国被灭,苏国的子民就用苏作为自己的姓氏。发展与演变:苏姓世居河内,先秦时有一支徙居湖南,湖北,西汉时期,有苏姓开始迁居陕西,山东,广东等地,晋朝时,更是发展到河北,江苏,浙江。唐代,苏姓开始进入四川,福建,北宋年间,苏姓扩展到了云南,台湾。苏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温县,河内,洛阳,武功,扶风,杜陵,平陵,北海,桂阳,襄阳,邯郸,蓝田,赵郡,漳州,同安,新化,梅州,仙游,兴化,泉州,晋江,南安,永春,龙溪等。

苏姓起源

关于苏氏起源,历代史书有不少记载。

《元和姓纂》:“颛顼、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封苏,邺西苏城是也。”

《苏洵族谱》:“苏氏之先,出於高阳,高阳之子曰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之子生重黎及吴回,重黎为帝喾火正,曰祝融,以罪诛,其后为司马氏。而其弟吴回复为火正。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为昆吾;次曰惠连,为岭胡;次曰,为彭祖;次曰求言,为会人;次曰安,为曹姓;季曰季连,为华姓。六人者,皆有后,其后各分为娄姓,昆吾始已氏,其后为苏、顾、温、董。当夏之时,昆吾为诸侯伯,历商而昆吾之后无闻。至周有忿生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称之,盖书所谓避开寇苏公是也。司寇苏公与檀伯达皆封於河,世世仕周,家於其封,故河南河内皆有苏氏。”

由上述可知,第一个以苏为姓的昆吾,是颛顼帝的后代。他们最初的发源地,在今河南临漳县。到了周朝初年,官拜大司寇的苏忿生被周天子封於河内,所以这个家族也就随迁到今甘肃河内,在此繁衍滋长。其后世子孙逐渐向四处播迁,直至遍布全国各地。

根据《汉书》记载,塞外辽东乌桓族中,也有以苏为姓的,进入中原后,千百年来渐渐与当地人融为一体,他们后代也成为苏姓中重要一支。苏姓起源

据日本相关史料记载。西晋太康十年(公元289年),汉献帝玄孙刘阿知见当时天下混乱之像已生,遂于289年率子刘都贺等男女共两千余人东渡。时值日本应神天皇在位,任命他担任朝臣,赐号为“东汉使主”,又称阿知王、阿知使主。定居于大和国桧前村,即今日奈良县桧前村。现今奈良县与冈山县仓敷市都建有 “阿知宫 ”,以纪念刘阿知。

刘阿知与刘都贺曾代表日本至江东找寻擅长养蚕、织布、裁缝的工匠,雄略天皇赐刘都贺姓“直”,子孙遂以直为姓。刘都贺生山木直、志努直、尔波伎直三子,分别衍生出数十个日本姓氏,其中大藏氏与坂上氏最为著名。大藏氏始祖大藏广隅的八世孙大藏春实,于天庆之乱讨伐藤原纯友而闻名,被任为太宰大监,其后世子孙便世袭长门守、太宰大监等职,而成为九州豪族。

大藏氏又分衍出原田氏等数个日本姓氏,当今居住于九州的原田氏至今保存着代代相传的族谱,而且在九州福冈市立有“汉太公庙”,以表明自己为汉高祖刘邦后裔。 刘阿知,流亡,为日本原田氏之始祖。 刘阿知历史上最有名的刘氏开拓倭奴国人物,是今天日本原田、高桥、大藏等家族的共同祖先阿知王。

阿知(也写作阿智)王,又称阿知使主倭奴国太康十年(公元 289年),刘阿知见当时天下混乱之像已生,便于农历5月1日召集旧臣商议对策。刘阿知说:我久在此地,恐有覆灭之祸,闻东国于日本,有圣天子,遂决定率其家族东渡,前往日本避难。

刘阿知便率领他的儿子刘都贺、舅舅赵舆德和族人刘国鼎、刘涛子、刘鹤明、刘信子等男女共两千零四十人,离开中国本土,飘洋过海,几经艰难,于日本应神天皇二十九年九月五日来到日本。

阿知王到达倭奴国后,被倭奴国国王赐号东汉使主,奉命定居于大和国高市郡桧前村。在今天日本的奈良县桧前村和冈山县仓敷市妙见山顶都有“阿知宫”,是后人祭祀阿知王的场所。 任日本海外炭开发供给株式会社社长。

高桥通泰65岁时,因病疗养,突然怀念起自己的祖先,于是利用疗养时间研究家谱。他在日本最大的一家图书馆查找到一本最古老、权威,记载有各族家谱的《日本书纪》。因高桥家族与原田家族同宗,而原田家族的家谱记录完整,他认真查看并翻阅了大量相关书籍后,发现自己竟然是中国汉高祖刘邦的第71代孙。这令他大吃一惊,不敢相信。

高桥通泰分析认为,在日本的德川幕府时期,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允许国人和外国人来往,人们不敢承认和外国的关系。后来明治维新,日本政府发动了入侵中国的甲午战争,更不允许公民承认是中国的后裔,而对公民宣称日本是神国,比中国的历史还要长。高桥家族担心受到伤害,隐没了涉及日本之前的家谱。而原田家族很早就被剥夺了城主的地位,相对自由一些,所以保留了完整的家谱。

高桥通泰认为,他的祖父清楚自己是刘家后裔,因高桥通泰从祖父写的曾祖父戒名上发现了“心光院释刘岳周常居士”字样,其中的“刘”字在日本极少用。高桥通泰推测,由于日本政府先是发动了甲午战争,后又开始了入侵中国全土及整个亚洲的战争,祖父没有敢告诉子女家族的完整历史。为了揭示家族史,他发起成立了“高桥元种公后裔联谊会”,相当日本刘氏宗亲联谊会,并亲自组稿、编辑、排版、印刷、发行该联谊会会刊《智伯阳来》,联系了日本刘氏后裔90多个家族,经常举行祭祀祖先、宗亲联谊等活动。

高桥通泰还有一段有趣的经历:他于1948年加入日本***,历任日本***东京都地方委员会书记、北海道地方委员会书记。他反对日本政府曾对中国及亚洲的侵略行径,对于近几年日本“过去的战争不是侵略战争,是为了解放亚洲”论调的抬头,他公开表示:“派军队到别国领土去的行为,本身就是侵略。无论以何种说法去解释,都不能掩盖其侵略的实质。”

1997年,高桥通泰在徐州一个汉文化会议上与世界刘氏宗亲联谊会取得联系,参加了第三届世界刘氏宗亲联谊会,被任命为世界刘氏宗亲联谊会和中华刘氏宗亲联谊会永远名誉会长。高桥通泰曾说过,自己是不是刘邦后裔无关紧要,别人可以不信,他只是想通过自己寻根问祖的行为,让人们知道:日本和中国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过去曾经友好,后代也应该友好,要和平相处,避免战争。 任日本大通株式会社社长,中国电装部品协同组合会长,河南省对外友好协会顾问、河南省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厅顾问以及河南省对外劳务合作厅业务顾问等职。

小冢齐德高望重,在日本经济届颇有影响,多年来一直为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忙碌着。2006年,小冢齐继在河南省社旗县唐庄乡“海珍月季种植基地”投资3000万元之后,又拟在新县建设汽车配件厂。2000年,日本的小冢齐先生曾游览河南省焦作市。据小冢齐先生当时介绍,刘阿知、刘都贺的后裔人口数量庞大,所衍生出的姓氏数不胜数(据笔者查阅有关资料统计:日本外来姓氏中,源自中国的有137个之多,其中源自汉帝后裔的达47个,竟然超过了1/3),其中不乏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界名流。

日本部分文化遗存与焦作源流的对应点非常明显,如日本的河内郡、都贺郡、山阳道等。日本河内地区前方后园形的合葬墓,比朝鲜半岛金海地区出现的前方后圆坟早二三十年,源流对应不上。但到焦作汉献帝陵一看,疑问就解决了。小冢齐先生第二次莅焦时,特意带来了赴日相关手续,同时他还建议焦作市有关机构在日本媒体上开辟宣传专栏,并表示了投资意向。小冢齐先生说,如果条件具备,他将组织曾在道清铁路工作过的同事来焦作探访旅游。

一:王姓的起源

王姓是中国姓氏中来源最多、最复杂的姓氏,是中华民族尊贵的姓氏,也是中华民族众多姓氏中文化最为渊深的姓氏。历代对“王”字的解释众说纷纭,“辞海”对“王”字的解释有六种:①、一国的君主;②、封建时代的最高封爵;③、指辈分的尊大;④、一类中最特出或特大的;⑤、古时谓中原以外的民族来朝;⑥、姓。除第六种解释外前五种的解释都是显示出了“王”字的尊贵。

最有说服力的解释是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来的,他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中谓之王。三画,天、地、与人也。而连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叁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可见“王”代表的是一种权威!

从姓氏的渊源来看,王姓的起源也证明其不凡。早在先秦时期,黄帝、虞舜以及商周诸王的后裔都纷纷以“王”为姓,也难怪宋代史学家郑焦拍案称奇“王氏,天子之裔也!”

王姓不但来源显赫,而且人口众多,据 年 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统计,王姓为中国第二大姓,人口近亿。自汉代以来,王姓有过至少二十一个著名望族,其中如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开闽王氏、三槐王氏等,历史长达数百乃至千年,人才辈出,王安石推行新政,死而后已;王阳明倡导心学,文武双全,王船山开启近代思想,博大精深……

            二:王氏的类别

王姓是中国各大姓中来源最复杂的一个姓,按照传统的说法,王姓人有姬姓王氏、妫姓王氏、子姓王氏、虏姓王氏和杂姓王氏等。

1、姬姓王

姬姓之王是绝大多数王姓人的本源,黄帝为他们共同的祖先。黄帝传到第四代弃,号后稷,因善种五谷,帝尧时被举为农师。赐以姬姓。后稷十八世传至姬昌,史称周文王。后衍化为五支王姓族派:

一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以及毕公高裔孙魏公子信陵君无忌、魏王假,分别被当作京兆、河间、高平、山阳、凤阁等地开山之祖,二是周平王太孙赤为开山祖的河东猗氏;三是周王室后裔王子成父,春秋时在齐国做大夫,被东莱王氏和太原王氏的王仲舒支尊为开山祖;四是平王的第十代子孙灵王泄心,生太子晋(即王子乔),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子宗敬为司徒,人称“王家”,而太子晋被尊为太原、琅琊王氏的开山祖;五是灵王传至考王,封弟揭于王城,使之在此发展繁衍,其后,揭也就成为王城王氏的开山祖。此支王,源出周朝王室,同为姬姓之王。自黄帝以来世系清楚,是无可争议的黄帝后裔。

2、妫姓王

妫姓王的公认祖先为历史上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妫姓之王的妫从女旁,是女系母权社会的痕迹,妫又作沩,表示傍水而居,当初舜氏在的 虞氏部落起源于燕山一带,那儿有沩水河,便是妫姓得名由来,这支王姓人得姓前的历史像黄帝族一样古老,但又并非出于黄帝族。舜的后裔妫 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齐灭后,他的子孙为了纪念祖先当年称王的风光,遂以王为姓。两汉之际建立新朝的王莽便是他的后人(号元城王氏),魏晋以后以北海、陈留为郡望的王姓人也尊他为祖先。

3、子姓王

在王姓诸源中,子姓王为最早王姓,子姓王氏因其始祖王子比干的祖先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赐子姓,王子比干是居住在汲郡(今河南卫辉市)等地王姓人所尊奉的祖先。从王子比干再往上追溯,则商朝诸帝、商汤、契、帝喾,最后是黄帝!

关于王子比干的名字,包括三部分内容:“王子”是当时人们对他的尊称,“比”是他的封国名,“干”才是他自己的名字。商朝末年,王子比干因进谏无道昏君商纣王而被剖心,王子比干杀身以成仁,早已被传为千古佳话,至于他的后人,因为是王室之后,也就毫不犹豫地以王为姓,以后由于朝代的更替和行政区域的变化,也由于天灾人祸的侵扰,他的后人遂分布在祖国各地,天水、东平、新蔡、山阳、章武、东莱等王姓郡望尊其为始祖。

4、虏姓王

虏姓王,是对历史上少数民族改姓王氏的统称。那么,在历史上究竟有多少外族人改姓王呢?至今没有人能作出确切的回答。因此只能根据有史可考且最有影响的几支略作介绍。

①、高丽人的后裔改姓王

王姓人在古代有一支源于东北的蓰王国,在北魏时被称为拓王氏,实际上是高丽人后裔。蓰王国今址不详,有人猜测就是乐浪郡附近(即今朝鲜平壤南)。拓王氏在隋唐以后便全部融入汉民族中。

②、鲜卑族后裔改姓王

古代河南洛阳的王姓人是可频氏改姓而来的,因洛阳在历史上曾被称为河南郡而得名;可频氏则是鲜卑族的一个分支。南北朝时期,由于魏孝文帝推行汉化,鲜卑族可频部落的人有不少人改姓王氏。当然,今天仍有以可频氏为姓的,但经过千余年的民族融合,他们的母族鲜卑族早已成为汉族的一部分,他们也早已是汉族中的一员了。

③、乌桓族后裔改姓王

乌桓又称乌丸,是古代东胡族的一支,秦末为躲避匈奴人的攻击,迁居到乌桓山一带(今属内蒙古),从此便以乌桓为名。汉初附匈奴,汉武帝以后归汉,汉末曹操时又迁其部落万余于中原,后来便融入各地汉族和其他民族中。

④、回纥族的后代有一部分改姓王

回纥族是新疆维吾尔族的祖先,本是匈奴人的后裔,唐朝时在东北地区及朝鲜半岛上设置了军事性质的行政结构——安东都护府,职能相当于今天的沈阳军区,与回纥辖区比邻,回纥部有人归附安东都护府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在归属安东都护府的回纥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纥大姓之一。唐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东都护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个叫五哥之的人归顺朝廷,从此改姓王氏,更名为王五哥,子孙也因初起于安东都护府而称安东王氏,成为王姓诸望中的一大支派。

⑤、羌人钳耳氏改姓王

钳耳属西羌族中的虔仁种。羌族是一个与华夏族一样古老的民族,也是今天居住在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和松潘县等地羌人的血缘先祖。在北朝、隋唐时期,有一支居住在华阴朝邑(今陕西大荔县东南朝邑镇),以冯翊为郡望的王姓人,自称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因初居钳茸一带(今无考)而姓钳耳氏,在北魏和隋朝两度改姓王氏。其实,他们是正宗的西羌族人后裔。

⑥、羯族的后裔改姓王

历史上鲜卑、匈奴、羯、氏、羌是十六国时期的五胡,羯就是五胡之一。据考证,羯人的成份很复杂,有很大的比例出于西域的少数民族。据《晋书·祖逖传》载,祖逖有一胡人奴仆,叫王安,祖逖 北伐走到雍丘时对王安说:“你家在北方,你与石勒皆为羯人。我不少你一个仆人,你回家吧!”便给他很多路费放他走了。因为西域胡人没有王姓,所以说王安的姓肯定是西域胡姓改过来的。

⑦、匈奴族的后代改姓王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早在战国时期就在燕、赵、秦以北地区游牧。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既有兵戎相见的战争,也有温情脉脉的和亲。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发生了大分裂,南匈奴南下归附汉朝,形成了匈奴与中原汉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国西晋时期,大批匈奴人进一步南进中原,在与汉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人把自己的姓氏改成姓王。

⑧、其它少数民族的后代改姓王

契丹族。据《新唐书》、《旧唐书》记载,在唐和五代时期都地位显贵。至两宋时期,契 丹人建立辽国,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女真族曾在两宋时期建立金朝。金朝皇族完颜氏在金亡国后也有改姓王的。宋以后,蒙古人、满人先后建立元朝和清朝。在长期与汉人接触过程中,不少蒙古人、满族人也改姓王氏。

5、杂姓王

王姓来源除前述各个起源外,还有由其他姓氏改姓、冒姓、换姓或赐姓而来。

改姓王氏有以下两种情况:一为复姓改单姓时改为王姓。如王子、王父等改为单姓王。二是自然改姓。如姓杨后改姓王等等。

冒姓指舍弃本姓而冒充他姓。如隋王世充本西域胡人,冒姓王氏。

换姓王氏的只有闽浙地区“王、游、沈、叶是一家”一例。

赐姓就是由皇帝赐给姓氏。例如,汉末王莽当政时,原燕王玄孙嘉因献符命,赐以王氏。

三:王氏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常用来放在姓氏前,是表示姓氏来源的特殊徽记。早期的郡望和堂号在内涵上有较大的区别。其中郡望一般是某些州郡显贵世族为标明家族身份而用的称号,宋以前,地方行政区划以郡为主,性质如近代的专区或地区,意即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并以此区别于其他的同姓人。堂号原指厅堂的名称,后来被作为某一家或某一房的名号。对王姓来说,如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三槐堂、凤阁王等,太原、琅琊是郡望,三槐、凤阁是堂号。不过后来也郡望、堂号混用,共同表示某地一个姓氏的家族来源。一个郡望堂号背后实际包含着内容丰富的家族历史。

早在宋代以前,王氏就有二十一望之称,根据南宋学者王应麟《姓氏急就篇》的说法,如太原、琅琊二望,共同出自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北海、陈留二望,是齐王田和后代;东海出自姬姓;高平、东兆二望,出自战国时魏国信陵君之后;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九望,共同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至于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等望,也都自有渊源。

王氏二十一望主要指在宋以前二十一个著名支派,王姓的大部分人,基本上可以归入二十一望之中,但也并非全部如此,还有许多著名大族,有被包括在二十一望之内。如出于毕公高之后的河间王氏、王子比干之后的汲郡王氏、周考王弟揭之后的王城王氏、羌族钳耳氏的冯翊王氏、高丽族的拓王氏或乐浪王氏、营州王氏、乌丸族的乌丸王氏、回纥阿布思族的安东王氏等等。

两宋及两宋以后,王氏望族和分支更多,远远超出二十一望之数。仅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一书所记,两宋时的王姓即达三十八望之多,其中除去原属二十一望者,又多出十七望。这十七望是河间王氏、汲郡王氏、乌丸王氏、冯翊(同州)王氏、安东王氏、营州王氏、华阴王氏、河内王氏、广陵王氏、聊城王氏、长安王氏、高陵王氏、蓝田王氏、上党王氏、邺郡王氏、广平王氏、乐陵王氏

我是广东湛江雷州市南兴镇扶康村人,我村开村始祖是朝字派糸,目前还不清楚从那里迁移来,现已发展到十三世,有300多年了,听村里老人说,开村始祖(朱朝辉公)是(母亲胡氏)带来南兴镇扶康村定居,且是第二子

傅游艺的夫人拓王氏

墓志记载傅游艺“夫人河南拓王氏”,而未叙其祖系与来历。拓王,文献或作柘王。中国自北魏由平城迁都洛阳,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南迁北方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