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家谱?家谱的起源与发展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历史民族大融合中,各个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也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
追溯最早家谱的产生为口述家谱,资料显示:“瞽蒙主诵诗,并诵世系”之说,家谱最初的功能就是辨析亲疏,凝聚族群,优化生育,即所谓“亲亲以相及”。此后万变不离其“别”与“聚”这两个基本功能,但随时代推移,社会制度不同,其具体内涵和所起作用也不一样。它的发展也是根据历史朝代的政治体制来进行兴衰交替的演变。现在就跟着小编来了解一下家谱的起源吧。
家谱发展及其功能嬗变的脉络,大致可分为周代、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五代以后几个阶段。
周代
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经过春秋战国战火的局面影响,特别是秦王扫除六合后,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到东汉时已由世族和宗族代替。
周代行的是宗法封建制度。“族”本来只是 有血缘关系的群体,并无尊卑主从之别,但进入阶级社会,便有了“宗”,也就是在亲族之中奉一人以为主,主者为尊并享有特权,其死后则由宗子继承。这样,家谱“ 别亲疏、明统系”的功能便渗进了主从尊卑的阶级斗争里,其功能也是宗法封建政治服务的内容。
“辨昭穆者,帝系《世本》之中,皆自有昭穆亲疏,故须辨之云”。由此可见:周代的家谱《世本》之类,是属于以周 天子为首的周室宗族的,它所明的统系,是周宗室的帝王统系;所辨的亲疏,是尊卑贵贱的亲疏。所以,周代的家谱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
两汉时期
两汉时期基本是世族地主占统治地位,“命官以贤,诏爵以功”,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所以,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是士族政治、魏立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选官品人,婚姻嫁媾,士庶分明,尊卑严格,“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 姻,必由谱系”,因而维系门阀制度的家谱特别兴盛。
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根据,同时也成为士族政治服务的工具。正因为家谱对于人 们的社会地位、发展前途、社交层次有如此重大的作用,造假的现象也泛滥起来,这也是利益驱动所致。
五代以后
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中原人口南迁,经济中心南移,特别是宋明清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城镇商业繁荣和商帮的出现,推动着社会权力的进一步下放,士族宗族也向平民宗族发展。五代以后家谱由于失去了以前的政治功能,也由官修变为私修,内容也就更加广泛丰富起来,它的功能也由政治功能向社会功能的方向发展。
具体地说,私修家谱通过姓氏原始、迁徙本末、世系渊源的展现,起着追踪溯源、联宗收族,维系和强化宗族的作用。尤其到了明清时期,家谱的作用已经上升到规范族人行为准则的一种约束力,其姓氏文化也得到大力的发展,为现在历史学家研究历史提供了大量的民间史料。
总之,家谱在我国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形成有独特内涵、浸润着民族情愫的谱牒文化,它已经成为历史学家探究真实历史的考证资料,它的文化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的产生与发展,同社会群体氏族、家族、家庭相联系,它的功能是随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而改变,从社会功能至政治功能再回归到社会功能,自有文字家谱以来,总的发展趋势是由贵族到士族再到平民,维系和凝聚的人群也越来越广。它从家族史的角度来阐释、反映、印证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对我们今天弘扬民族文化,热爱祖国,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研究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家谱在当代,尤其对于历史考古,人类基因研究,遗传病医学研究都是很重要的。作为重要的史料来源,它与国家正史(如史记、汉书、三国志等),地方志(或某某县志),并成为三大史料来源之一。所以修家谱也不像某些人宣称的那样是搞封建迷信,家谱也是很重要的。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和作用。
家谱的内容一般分为二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既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
修谱的作用
一、寻根、留本。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是从哪里来的,长辈叫什么。
二、清缘、备查。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人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三、增知、育人。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几十年来由于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导致现在有很多后人缺乏家族观念和宗族意识,不关心也不过问本家族的发展历史。
四、血肉联情。俗话说:“亲不亲,故乡情。”“多个朋友多条路。”在大流通的社会中,在国际一体化世代里,人们不可能禁锢封闭。要走出家门,还要走出国门,这是今后子代裔孙必行之路,通过联宗族谱,本族同一血脉的宗族同胞更进一步加深了解和往来。
五、承前启后。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祖先,二是下对后代,先人千心万苦创业,育人,为本家族为社会创下了丰功伟绩,不能从我们这一代或下一代丢掉,必须通过修谱,为祖先竖碑立传,把他们的育人和创业精神,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或后一代人神圣的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立谱的意义
家谱又称宗谱、族谱或谱牒,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我国历史上家谱的出现至少可追溯到先秦时代,明清时期私修家谱更是成为一项全民性的文化活动。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家谱与方志、国史并列成为祖国三大历史文献。家谱有一定的编写体例,主要记述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迁徙、婚姻状况,家族成员在科贡、官封名谥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包括著述),家族的经济情况和兴衰变化,以及家族的丧葬、祀典、族规家法等,因此,家谱是一种能够比较真实反映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的载籍,历代学者都把谱系之学看作是一门重要的学问,是史学的组成部分。
这是一个序,参考一下吧
左氏家谱之一 序
[ 2006-8-9 17:58:00 | By: qiheanbian ]
序 言
一九六四年,我族曾委托左氏万禄、万顺和恒均三人亲到长垣老家议续家谱。回来后,因文化大革命开始未能完成此举。
数年之后,族人曾不断在一起议论续家谱之事。为晓喻后人,了解本族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兴衰和幸存状况,后经云堂、恒均、平均和建富提议伙同春亭等人商酌,才于公元一九九四年正月着手,开始登记、整理、编排现今的家谱。经过近两年的登记、汇集、核正,由春亭执笔,于一九九六年底完成了初稿。随后,又进行了大量地走访、补充和完善,家谱内容更加丰富翔实。为便于保存,二OO三年七月和二OO六月七月,健亮分别对初稿和修订稿进行了编校、打印。
在此家谱册中,可以了解到本族自立门户以来的繁衍生息、人口姓名、辈份、妻室家小、门户幸存等诸项事宜。另在册中记载了本族《家事概述》及《每代人出生年代推算表》、《东西坟碑记》、《北门原始家谱》(左熙堂整理稿)等多方面的资料。
由于对本族了解的人相继去世,现存的晚辈对于家族的兴衰和发展了解甚微,所以此次整理编排的家谱无疑会存在很多问题,望家族后人要尽量深入调查,不断增补完善,最终达到满意效果。
安徽徽州地区博全国·卢江何氏家乘不分卷(清)何彤翰等修清光绪四年(1878年)卢江堂活字本 十二册
全国·何氏家乘十二卷(清)何易学等纂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高堂活字本 十二册 国图
全国·卢江郡何氏大同宗谱二十六卷(民国)何毓琪 何则林等总纂民国十年(1921年)安徽省文华印书馆铅印本 国图 科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上海图 天一阁 安徽图 安徽安庆市图 日本 美国 注:散居安徽、江苏、江西、河南、福建、湖北、湖南、陕西、广东、广西等地
卢江郡何氏大同宗谱二十六卷 何毓琪等纂修 民国十年(1921年)铅印本 二十六册 上图:工四27;又一部906202—2726册 ;又一部2672/A26册
何氏统宗谱不分卷(清)何式恒纂修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刻本 六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21111—16
何氏宗谱不分卷(清)何其琛等纂修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刻本 十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22890—99
河北青县·何氏族谱□□卷(清)何耀光等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钞本 二册 吉林大学
河北正定·何氏族谱不分卷(民国)何文龙续修 民国二十年(1931年)铅印本 八册 河北石家庄市图
山西灵石·何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何思忠等编修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序刻本 六册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日本 美国 注:清乾隆三十五年始修
上海青浦·何氏家谱一卷(清)王芑孙辑清刻本 一册 江苏常熟市图 上海青浦·竿山何氏族谱不分卷(清)何廷璋重修 民国十三年(1924年)铅印本 四册 吉林大学 上海市文管 上海图何氏宗谱□□卷 (清)何高才纂修 清光绪九年(1883年)刻本 二册 吉林大学
有
族谱记载:九户镇河沟村张氏系张养浩后据谷德漫介绍:约2005年,他为寻访祖先流脉,按照自己小家谱指示,到山东省邹平县九户镇河沟村寻找张氏同族。先到村书记(或主任)张景(劲)松家,由张请来一位保存家谱的地主后人,看到十数册家谱较完整的保存在一个木箱中。最早族谱为清朝乾隆六年(1741)重修本,时自该支始祖张肆已传至十六代,后人流脉依据八世张东井所修族谱所载。
族谱记载:九户镇河沟村张氏系张养浩后裔。元末因兵累自章丘徙居该地。裔。元末因兵累自章丘徙居该地。
张氏原籍章丘县明水乡人,乃元勅封滨国公(讳)养浩(字)希孟之后裔。因元兵为累,徙居齐东。
保存族谱的木箱和各册簇谱
保存族谱的张养浩后人
不知道有没有帮助!!
第 1 条记录
题名 镇海柴桥曹氏宗谱
作者 [作者不详]
版本 民国9年(1920), 木活字本
居地 浙江,镇海
堂号 敦本堂
先祖/名人 始迁祖:[元]曹祖凤
摘要 始祖凤,元延皊间进士,原籍平江路吴县,官至直讲学士,后左迁庆元路定海县儒学司训,解职后遂居于芦江东之海晏乡。柴桥为海晏之村名。卷十至十五上行传,十五下艺文,卷末祀产。
索取号 JP974
第 2 条记录
题名 乐东柴岭脚张氏宗谱: 不分卷:[乐清]
作者 [作者不详]
版本 民国, 稿本
居地 浙江,乐清
先祖/名人 始祖:[宋]张渚; 始迁祖:[清]张志英
摘要 始祖渚,宋室南渡时迁居黄砶土屿,为土屿之始祖。至十五世孙志英,时值清初,又迁居乐邑之柴岭脚,为柴岭脚始迁祖,是谱载世系图、行传等。
索取号 1369
第 3 条记录
题名 柴氏家乘: 不分卷:[太仓]
作者 (清)柴桂纂修
版本 清, 稿本
居地 江苏,太仓
先祖/名人 始迁祖:柴廷富; 先祖:[宋]柴璧; 先祖:[宋]柴公望; 先祖:[宋]柴硕; 本支祖:[宋]柴孟肤
摘要 参见清钞本《柴氏家谱》(嘉定)条目。四世祖璧,生三子,第三子孟肤,元初由嘉定徙居太仓武陵桥,是即其支谱。谱载家乘题辞、实录、世谱、墓铭、传、寿诗、睝诗、仪盰、祝文。有清吴伟业诗。
索取号 31313
第 4 条记录
题名 江阳嵩高柴氏宗谱: 三十九卷,首一卷:[江山]
作者 柴汝澜等纂修
版本 民国8年(1919), 木活字本
居地 浙江,江山
先祖/名人 始迁祖:[唐]柴仲苏; 始迁祖:[唐]柴仲珍; 始迁祖:[唐]柴仲紧
摘要 先祖自河北迁建康。传至二十二世祖仲苏、仲珍、仲紧,唐末由建康徙衢州江山。仲苏、仲紧居嵩高,仲珍居緅峰。卷首谱序、凡例、断谳、仕宦等,馀卷皆为世纪。
索取号 2549/A
第 5 条记录
题名 江阳嵩高柴氏宗谱: [江山]
作者 [作者不详]
版本 清, 木活字本
居地 浙江,江山
先祖/名人 始迁祖:[唐]柴仲苏; 始迁祖:[唐]柴仲珍; 始迁祖:[唐]柴仲紧
摘要 参见柴汝澜修《江阳嵩高柴氏宗谱》条目。存卷为世纪。
索取号 2549/B
第 6 条记录
题名 峿峰柴氏宗谱: [江山]
作者 [作者不详]
版本 民国, 木活字本
居地 浙江,江山
堂号 翼经堂
先祖/名人 始迁祖:[唐]柴仲苏; 始迁祖:[唐]柴仲珍; 始迁祖:[唐]柴仲紧
摘要 参见柴汝澜修《江阳嵩高柴氏宗谱》条目。是哦迁江山緅峰之仲珍派谱。存卷哦系图、流芳志(行传)。
索取号 2550
第 7 条记录
题名 柴氏八修宗谱: 七十卷:[浠水]
作者 柴守翥纂修
版本 民国26年(1937), 木活字本
居地 湖北,浠水
堂号 强恕堂
先祖/名人 始迁祖:柴中宪
摘要 始迁祖中宪公兄弟,由贵溪宦居湖北蕲水县(今浠水县)。后裔有适商城者,有住六安、太湖、英山者,是悉萃而谱之。存卷�序、家训、封诰、服制图、家规等。
索取号 JP338
第 8 条记录
题名 锦里柴氏宗谱: 四卷,首一卷:[鄞县]
作者 (清)柴明煜纂修
版本 清道光29年(1849), 钞
居地 浙江,鄞县
堂号 学愚堂
先祖/名人 始祖:[明]柴隆观
摘要 始祖隆观,明正统间来居鄞邑。六世后,迁居锦里。卷首、卷一序、彩色墓图、姓源考、祠堂记、系图,卷二、三名纪、世传,卷四为九世渔山公诗文集、赠言、坟茔、祀典。
索取号 JP1255
第 9 条记录
题名 柴氏家谱: 不分卷:[嘉定]
作者 [作者不详]
版本 清, 钞本
居地 上海,嘉定
先祖/名人 始迁祖:柴廷富; 先祖:[宋]柴璧; 本支祖:[宋]柴公望; 先祖:[宋]柴硕; 先祖:[宋]柴孟肤
摘要 一世祖廷富,其先太原人,宋靖康间南渡居浙,历传至廷富,仕元为海道水军万户,始居嘉定。曾孙璧,三子:长公望仍居嘉定,次硕居昆山,季孟肤居太仓北门外古塘,衍为三大派。谱载序、系图、行传等
。
索取号 911580
第 10 条记录
题名 暨阳西安柴氏宗谱
作者 [作者不详]
版本 清, 木活字本
居地 浙江,诸暨,暨阳
堂号 萃涣堂
摘要 谱存世系、行传。
索取号 2548
第 11 条记录
题名 暨阳里亭柴氏宗谱: 不分卷
作者 (清)柴华玉等纂修
版本 清咸丰9年(1859), 木活字本
居地 浙江,诸暨,暨阳
堂号 斯聚堂
先祖/名人 始祖:[唐]柴绍; 先祖:[后周]柴荣; 始迁祖:[元]柴伯茂; 先祖:[元]柴伯; 本支祖:[明]柴广爱
摘要 有始迁祖讳伯茂者,谱称其系出唐初名将柴绍、五代后周世宗柴荣之后,元大德间由江山徙居诸暨黄潭,为黄潭始祖。伯茂三子同迁孤山,长子伯曾孙广爱,明初入赘本邑义安乡里亭,是为里亭始祖。是书依次载谱序、凡例、祖系源流、伯茂墓志、里亭图及诗、祠记、祀产记、本族名人传记、闺范传记、艺文、行
传。
索取号 2547/A
第 12 条记录
题名 姚江云柯柴氏宗谱: 四卷,首一卷,末一卷:[馀姚]
作者 (清)柴载清主修
版本 清宣统2年(1910), 木活字本
居地 浙江,馀姚
堂号 翼庆堂
先祖/名人 始祖:[宋]柴洪先; 始迁祖:[明]柴明益; 本支祖:[明]柴秉伦; 本支祖:[明]柴秉孝
摘要 始祖洪先,南宋初徙绍兴。始迁祖明益,洪先十一世孙,明中叶徙居姚北云柯。二子秉伦、秉孝,分别�东柴下宅、西柴上宅祖。卷首至二序、渊源考、诰命、像图、传记、墓志、杂记,卷三、四系图、世表,卷末跋。有范必大、谢迁、赵锦、翁大立序。
索取号 921058-61
第 13 条记录
题名 监桥柴氏小家谱: 不分卷
作者 [作者不详]
版本 民国, 钞本
居地 监桥
先祖/名人 始祖:[明]柴肇成
摘要 始祖肇成,约元明间人。谱载行传。�
索取号 JP337
第 14 条记录
题名 湘衡拗柴胡氏续修族谱: 十三卷:[湘潭]
作者 (清)胡心懋等纂修
版本 清乾隆60年(1795), 木活字本
居地 湖南,湘潭
先祖/名人 始祖:胡安国; 先祖:[明]胡德祥; 始迁祖:胡道权; 始迁祖:胡道衡
摘要 始祖安国。迁楚始祖德祥,明洪武初自闽迁兖,复自兖迁楚,二代至道权、道衡迁至潭邑拗柴岭衡山桥。卷一诰敕、谱序、目录、先儒修谱辨论、显祖十劝、敬亭祖修谱凡例、敬亭祖履历奏眆、仲营祖建宗祠用数碑等,卷七齿录。
索取号 4681
第 15 条记录
题名 拗柴胡氏五修谱: 三十卷,首四卷,末六卷:[湘潭]
作者 (清)胡亭午等纂修
版本 道光28年(1848), 木活字本
居地 湖南,湘潭
堂号 务本堂
先祖/名人 始祖:胡安国; 先祖:[明]胡德祥; 始迁祖:胡道权; 始迁祖:胡道衡
摘要 参见清胡心懋修《湘衡拗柴胡氏续修族谱》条目。卷首一续修条规、祠规、系原纪略、名派等,卷十九至二十六齿录。
索取号 4683
第 16 条记录
题名 中湘拗柴段氏五修族谱: [湘潭]
作者 [作者不详]
版本 民国, 钞本
居地 湖南,湘潭
堂号 集美堂
摘要 存卷为齿录。
索取号 7012
第 17 条记录
题名 世恩堂柴氏家谱: :十六卷:[鄞县]
作者 柴志潮纂修
版本 民国23年(1934), 木活字本
居地 浙江,鄞县
堂号 世恩堂
先祖/名人 始迁祖:[宋]柴荣
摘要 始迁祖荣,宋代由大梁辗转播迁於四明。明柴经出此族。卷一至三谱序、历世牌坊、历世诗选、科甲、仕宦、诰赠、选举、迁徙记,卷四世系,卷六、七世次。
索取号 JP339
第 18 条记录
题名 暨阳里亭柴氏宗谱: 不分卷
作者 (清)柴华玉等纂修
版本 清咸丰9年(1859), 木活字本
居地 浙江,诸暨,暨阳
堂号 斯聚堂
先祖/名人 始祖:[唐]柴绍; 先祖:[后周]柴荣; 始迁祖:[元]柴伯茂; 先祖:[元]柴伯; 本支祖:[明]柴广爱
索取号 2547/B
2547/C
第 19 条记录
题名 柴氏世系谱: 不分卷:[山西襄汾]
作者 (清)柴珽等编
版本 清乾隆9年(1744), 钞本
居地 山西,襄汾
先祖/名人 始祖:柴遵恕
摘要 是族世居山西平阳府太平县(今襄汾县)治东十五里连村庄。始祖遵恕。谱载谱序、世系。世系记至十二世。
索取号 930368
第 20 条记录
题名 柴氏世系再复续家谱册: 不分卷:[山西襄汾]
作者 柴隅隆等纂修
版本 民国20年(1931), 钞本
居地 山西,襄汾
摘要 参见清柴珽修《柴氏世系谱》条目。谱载世系(自十三至十九世)。
索取号 930369
第 21 条记录
题名 澬阳柴氏支谱: 十卷,末一卷:[湖南益阳]
作者 柴典璠等主修
版本 民国28年(1939), 木活字本
居地 湖南,益阳
堂号 平阳堂
先祖/名人 始迁祖:[明]柴开咏
摘要 始迁祖开咏,字学海,号迢源,明洪武间自河南徙益阳治东坞土湾,复徙湾之南千家洲。卷首(即卷一)序、派语、传赞、墓志、例言、家训、行述、寿文、寿诗、祭文,卷二至十世系,卷末祠图、墓图、跋。
索取号 946220-29
第 22 条记录
题名 中华柴姓宗谱: 二编,附录
作者 柴文清主编
版本 1999年, 电脑排印本
先祖/名人 始祖:[战国]柴举
摘要 此是柴姓之全国统宗谱,以战国时齐国人柴举为得姓始祖。柴氏是姜姓后裔,举祖父为孔子弟子高柴,举以皇父字为氏。书上编《柴氏家族追本溯源》追溯炎帝至柴举之历史。下编《柴氏家族分布现状》介绍山东、山西、河南、浙江、江苏、河北、陕西、江西、北京柴氏各支的简况。
索取号 XP942
什么是家谱?家谱的起源与发展
本文2023-10-22 14:29:3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14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