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三一堂的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2浏览:3收藏

鼓浪屿三一堂的简介,第1张

三一堂坐落于风景如画的鼓浪屿上。19世纪时,鼓浪屿人口较少,岛上一直未建教堂,仅设有供外国人使用的小型礼拜堂,直到二十世纪初,鼓浪屿才建起了新礼拜堂及福音堂两所教堂。但随着厦门新街、竹树、厦港三堂的信徒陆续到鼓浪屿定居,如遇上恶劣气候,三堂的信徒便无法乘船到厦门,而两所教堂规模小,容纳不了这么多的信徒,于是三个堂会的信徒决定在鼓浪屿建立教会。在教堂未建之前,信徒们的主日崇拜借用当时毓德女中礼拜堂(现厦门音乐学校)。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宏伟壮观的新教堂终于在1934年基本落成(由于种种原因,堂内天花板的装修及屋顶八角形钟楼的工程延至1945年秋才修建完成)。1935年1月8日三堂会长执联合会在厦门基督教青年会召开,厦门区会亦派人参加,会议决定把新堂会定名为“三一堂”,三一堂既寓意三个教会联合兴建之意,更蕴含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教义。长执会还选定长老4人,执事6人(男女各半)以理会务。

三一堂的建筑独具一格,呈十字立体式的罕见造型,四方八面排水的黄瓦屋顶上,居中矗立着八角钟楼,顶尖的十字架高耸云天。红墙装饰着流畅的三角形线条,四面敞开十二道大门、十六扇窗户极为宽大,具有通风、采光、疏散的实用特点。堂内长宽同等的十三米跨度墙体上,巧用无柱钢梁拱券的屋架,加上天花木板吊顶,显得高大堂皇又带来极其科学理想的音响效果,成为本堂建筑最具特色的一绝。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观赏,其雄伟非凡气势,都无不令人叹为观止。1992年续建牧师楼(现改为办公楼),2000年扩建教堂正门以及附属建筑并围墙栏杆等未了工程,整体工程先后共历时六十六年之久方得全部竣工。现总占地面积为213862㎡,总建筑面积为1368㎡。2006年被确定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6年12月中华基督教全国第二次查经大会于12月10日在鼓浪屿三一堂举行。由宋尚节博士布道,王宗仁、王宗诚两牧师担任翻译,每日查经二次。期间,三一堂座无虚席,悔改重生者达一千余人,就医者二千余人。宋博士这次布道,场面空前,为厦门的福音事工开创新局面。宋主领的查经宣讲,增强了厦门信徒的灵命。信徒们成立布道总部,由王宗仁、许春草、邵锦秀、王淑禧、贺山方任主席,组织布道队300人。

1949年后,三一堂加入“三自”。1958年,三一堂和福音堂、讲道堂合并。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教会被迫停止一切活动。三一堂被改为鼓浪屿区人民政府的“人民会堂”。 1979年9月,三一堂得到厦门市委统战部通知,获准复会,由何恩及牧师、杨永年传道和陈以平传道向鼓浪屿区政府回收三一堂房产,并共同主持教务。

三一堂一向以注重圣乐事奉著称,歌颂团阵容稳定、组织严谨、训练有素、水平较高。改革开放以来,曾应邀访问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香港、澳门等地,受到热烈欢迎,享誉海内外。

现堂会有教牧五位,长执二十一位,信徒一千多人。目前开展的主要事工有五个团契(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儿童)、两个查经班(普通话、闽南语)、两个唱诗班(歌颂团、青年诗班)、一所托老院(百合园),设有内部刊物《佳音》。本堂管理组织为长执会,下设七个事工部三十七个事工组,同工们同心合意分工合作,促使一切圣工规规矩矩地按着次序行。

一、 寻根溯祖  1、四岳之后,以职官命氏。四岳,尧时官名,司掌四时、方岳。在周朝时,有人为宗伯官,掌握邦国祭祀典礼之职。也称太宗、上宗,相当于后来的礼部尚书。太宗伯,辅佐天子管宗室之事,为六卿之首。周代有世袭宗伯者,其子孙以祖上官职命姓,称为宗氏。另,周朝时,替国君掌管祭祀的“宗伯”,其他国家只称“宗”或“宗人”,有“宗伯”之称的只有周王室和鲁国。春秋时鲁国改称宗伯,负责宗庙祭祀礼仪,有世袭此职者,其后代便以“宗”为姓。

  2、出自子姓,以祖字为姓。与钟氏皆晋伯宗之后也。春秋时,宋桓公生三子:长眱;次子兹甫,嫡出立为襄公;三子敖。公子遨奉其兄襄公兹甫之命,出使晋国,不辱使命,再也没有回宋国。在晋生一子名扈,改姓伯名伯扈。伯扈生一子:伯宗。伯宗为晋国大夫因勇于直言遭人嫉恨而被三郤害。伯宗生一子:伯州犁,州犁逃到楚国,任楚太宰。伯州犁生二子:长伯(谷阝)(音细)宛,次连(五十一世),连居南阳,以其祖父伯宗的名字为姓,成为宗姓的始祖 (见《唐书·宗姓世系表》)。伯邰宛生一子:伯(喜否)(音匹)。伯韶仕吴为太宰,但在公元前473年,越王打败了吴国后被杀。其子笪(音抚)在家乡钟离小国以土为氏改姓钟离。

  3、出自偃姓,春秋时有偃姓宗国(在今安徽舒城东南),宗子的后代也称宗氏。

  4、宗氏,陈宣公六世孙宗来氏之后《元和姓纂》。左传陈有宗竖,世族谱云:“宣公六世孙。”

  5、出自刘姓,以职官名命姓,是汉楚元王刘交的孙子叫刘德,官至宗正,为九卿之一,即主持皇家宫室事务的官员。刘德的支庶子孙有的以祖上官职名命姓,称宗正氏,后来加文而为宗政氏。宗政姓族人,今大多已并入宗姓 [编辑本段]二、繁衍播迁  宗姓源出多头,先秦时期宗姓已在今河南南阳、安徽庐江、四川渠县、河南淮阳、淇县以及山东淄博一带落籍,如:《左传》中陈国的宗竖,卫国的宗鲁,齐大夫宗楼。汉朝时,河南南阳宗氏是当时名门望族,不但人丁兴旺,而且名家辈出,如:五官中郎将宗伯,河内太守宗均(宗伯子),辽东太守宗京(宗均族兄),司隶校尉宗意(宗京子),汉司空宗俱(宗意孙),汝南太守宗资(宗均孙),宗资子宗承字世林以及从事历法研究的宗绀、宗诚。东汉以后,宗姓在陕西西安落籍,并以此为跳板繁衍播迁到今甘肃陇西、兰州一带。三国时,河南南阳宗预因入仕而进入四川,蜀亡后,又徙居洛阳。两晋时,已有宗姓落籍到了山西介休。河南南阳宗氏历魏晋南北朝而不衰,如:宜都太守宗承,及其后代宗繇之、宗炳、宗 夬、宗 悫、宗 测、宗懔等。隋唐间南阳宗姓徙于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如:唐宰相宗楚客曾祖宗丕,为后梁南弘农太守,南阳人,梁亡入隋后居蒲州河东。唐末五代时宗泽八世祖,由南阳迁于浙江义乌,此际宗姓已广布于黄河中下游诸省,并有在今北京、天津一带定居者。宋代以后,宗姓之发展重心渐移到了今江苏、江西、浙江、安徽等地,后来的夷族入侵则导致了他们逃亡于今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明初,山西宗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南、湖南、湖北、山东、河北等地。清一代,宗姓在全国分布愈广,并有山东等地之宗姓入居东北三省。 如今,宗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浙江、江苏、山东、安徽、江西、河北等地多此姓。 [编辑本段]三、郡望堂号  堂号

  忠简堂:宋抗金名将宗泽,文武全才,抗金战争中屡战皆捷。他前后向朝廷奏本要求回京收复失地,被奸臣压抑,未达到目的,忧愤而死。谥忠简。

  安西堂:后魏宗政珍孙,官安西将军、光禄大夫。孝昌时为都督,讨平乐汾州叛贼。

  堂号还有:“河东”、“希晦”、“京兆”、“碧山”、“南阳”、“松柏”、“新柳”、“忠诚”、“含香”、“忠简”等。

  郡望

  京兆郡: 即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

  南阳郡:秦代设置,治所在宛县(故城在今河南南阳)。

  河东郡:秦始皇时置。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彭城郡:宗政氏望出彭城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彭城在今江苏省徐州市。 [编辑本段]四、历史名人  宗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父伯,东汉建武初为五官中郎将。先后任上蔡令、九江太守;永平元年,迁东海相。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后任司隶校尉、河内太守。建初元年,卒于家。

  宗资字叔都,南阳安众人也。家代为汉将相名臣。祖父均,自有传。资少在京师,学孟氏易、欧阳尚书。举孝廉,拜议郎,补御史中丞、汝南太守。署范滂为功曹,委任政事,推功于滂,不伐其美。任善之名,闻于海内”也。

  三国蜀汉镇军大将军宗预,字德艳,南阳安众人也。建安中,随张飞入蜀。曾督永安,拜征西大将军,赐爵关内侯。景耀元年,以疾征还成都。后为镇军大将军,领兖州刺史。

  宗炳(375--443),字少文。南朝宋南阳郡涅阳(今南阳)人。少聪颖。东晋末至南朝宋时,屡征其为官,均不就。长于琴书,尤喜书画,精于言理。曾游名山大川,遂画所游山水名胜。著有《明佛论》和《画山水序》。为南朝宋时杰出的书画家。

  宗悫:南宋南阳郡涅阳人,字元干(西元?-465年)。少时,叔父宗炳问其志愿,答曰:"原乘长风破万里浪。"历封镇武将军、左卫将军。管至豫州刺史,封洮阳侯。

  梁尚书宗夬,字明扬,南阳涅阳人也,世居江陵。祖炳,父繁,西中郎谘议参军。夬少勤学,有局干。弱冠,举郢州秀才,历临川王常侍、骠骑行参军。中兴初,迁御史中丞,以父忧去职。起为冠军将军、卫军长史。天监元年,迁征虏长史、东海太守,将军如故。二年,征为太子右卫率。是冬,迁五兵尚书,参掌大选。三年,卒,时年四十九。子曜卿嗣。

  南朝齐艺术家宗测字敬微,炳之孙也,代居江陵。性善书画。传其祖业,隐庐山。画阮籍遇孙登于行障上,坐卧对之。又永业寺佛影台。皆称臻绝。尝游衡山七岭,著《衡山记》。

  宗懔者,亦南阳人,梁吏部尚书,梁亡入周,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着《荆楚岁时记》,今存于世。

  宗元饶,南朝陈吏部尚书,南郡江陵人也。少好学,以孝闻。仕梁为征南府外兵参军。及司徒王僧辩幕府初建,元饶与沛国刘师知同为主簿。陈武帝受禅,稍迁廷尉卿、尚书左丞。元饶性公平,善持法,谙晓故事,明练政体,吏有犯法,政不便时,及于名教不足者,随事纠正,多所裨益。迁南康内史,以秩米三千馀斛助人租课,存问高年,拯救乏绝,百姓甚赖焉。以课最入朝,诏加散骑常侍。后为吏部尚书,卒。

  唐代有少监宗政辩。

  唐朝宰相宗楚客,字叔敖,武后从姊子,及进士第,累迁户部侍郎。其先南阳人。曾祖丕,后梁南弘农太守,梁亡入隋,居河东之汾阴,故为蒲州人。父岌,仕魏王泰府,与谢偃等撰《括地志》。

  宗泽(1060--1128),字汝霖,是北宋、南宋之交在抗金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父亲宗舜卿。靖康元年任河北义兵都督总管,用岳飞为将,屡败金军,临终时,还三呼"渡河"。

  宗臣(1525~1560)字方城,明代名宦,嘉靖进士,江苏兴化人。历官福建参政、提学副使。曾率领福建军民抗击倭寇,病逝于任上。文章与李樊龙、王世贞相切磨,为嘉靖七子。

  宗元鼎,字定九,江都人。清代书画家,七岁咏梅,远近传诵其句。堂有古梅一株,人谓之“宗郎梅”。性狷而孝,釜甑屡空,未尝以贫告人。康熙初,贡太学,铨注州同知。未仕卒。擅画山水,工诗。有《芙蓉新柳堂集》。元鼎与从弟元豫、观,从子之瑾、之瑜皆工诗,有“广陵五宗”之目。

  清书法家宗稷辰(1792~1867)字迪甫(一作涤甫),号涤楼,浙江会稽人。道光元年(1821年)举人,官内阁中书。累至山东运河道,以疾告归。年甫三十,历主湖南、群玉、濂溪、虎溪书院。归后,主戢山书院,成就甚众。稷辰著有《躬耻斋文钞》二十四卷,诗钞二十八卷,及《四书体味录》,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宗白华(1897一1986)原名之木魁字伯华。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江苏常熟虞山镇人。1916年入同济大学医科预科学习。1919年被五四时期很有影响的文化团体少年中国学会选为评议员,并成为《少年中国》月刊的主要撰稿人,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同年8月受聘上海《时事新 报》副刊《学灯》,任编辑、主编。将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的新鲜血液注入《学灯》,使之成为“五四”时期著名四大副刊之一。就在此时,他发现和扶植了诗人郭沫若。1920年赴德国留学,在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哲学 、美学等课程。1925年回国后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学任教。曾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 学学会理事。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著有《宗自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 宗自华于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宗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八十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二。

1、傅以渐

傅以渐(1609~1665), 字于磐,号星岩。今山东聊城东昌府区人,清朝开国第一位状元。

他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先后负责明史、太宗实录的纂修工作,太祖、太宗圣训和通鉴的总裁。

他体察民情,颇有政声,曾数次诏陈时务,请皇帝生养民力,与民休息。傅除书生意气更难得兼有兵略,并任兵部尚书。后因年迈不断上书告老还乡,康熙四年(1665年),卒于家中,享年五十七岁。

2、刘子壮

刘子壮(1609-1652),字克猷,号稚川,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人 ,明崇祯三年(1630年)举于乡,寒窗苦读近二十年,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参加殿试,中一甲一名进士,状元及第,大魁天下,授国史馆修撰。

顺治九年(1652)卒于家乡,年仅四十三岁。刘子壮九岁时失去母亲,每念母辄为孺子泣,遂名其堂日屺思堂。著有《屺思堂文集》《屺思堂诗集》《刘稚川先生稿》等书传世。

3、陈沆

陈沆[hàng](1785年—1826年,一说1825年),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被魏源称为“一代文宗”。

原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室名简学斋、白石山馆。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乾隆五十年(1785年)出身于下层官僚家庭。

曾祖父陈嘉霁生前苦读经书,屡试不得志,后抑郁而死。祖父陈士珂,举于乡,终生未仕,做一个“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其父陈光诏,字金门,清乾隆己亥(1779年)举人,官授知县。他为官梗正,善政甚多,口碑极好。

陈沆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中举,二十四年(1819年)中进士一甲一名,其策论文章,气势雄浑,论述精辟,笔力奇健,授翰林院修撰。

清道光二年(1822年),任广东省大主考(学政),次年,任清礼部会试同考官。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

陈沆卒年,《清史列传》记为道光六年(1826年)。周锡恩撰《陈修撰沆传》则言年四十一,当为道光五年(1825年)。后归葬于浠水县西调军山南麓。

4、张謇

张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通州海门长乐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常乐镇)。

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南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学校创始人。

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2015年4月18日,以我国近代著名状元实业家、教育家、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张謇命名的万米级载人深渊器科考母船“张謇”号开工建设。

5、翁同龢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 别署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

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第三子,咸丰六年(1856年)状元,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卒后追谥文恭。

翁同龢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幼学欧、褚,初学董其昌、米芾,中年后由钱沣上追颜真卿,又不受颜字束缚,结体宽博开张,笔画刚劲有力,风格苍浑遒劲,朴茂雍容,著有《翁文恭公日记》《瓶庐诗文稿》等。

——傅以渐

——刘子壮

——陈沆

——翁同龢

——张謇

序号 姓名 籍贯 上任时间 任前职务 卸任时间 卸任原因 1 刘余祐 顺天宛平 顺治五年七月丁丑

(1648年9月1日) 兵部左侍郎 顺治八年闰二月甲寅

(1651年3月27日) 改刑部尚书 2 金之俊 江苏吴江 顺治八年闰二月甲寅

(1651年3月27日) 工部尚书 顺治十年正月庚寅

(1653年2月20日) 改左都御史 3 王永吉 江苏高邮 顺治十年二月甲寅

(1653年3月16日) 户部左侍郎 顺治十一年三月乙巳

(1654年5月1日) 改左都御史 4 孟明辅 河南祥符 顺治十一年三月乙卯

(1654年5月11日) 吏部左侍郎 顺治十一年八月辛未

(1654年9月24日) 降三级调任 5 张秉贞 安徽桐城 顺治十一年八月丙子

(1654年9月29日) 刑部尚书 顺治十二年五月

(1655年) 去世 6 李际期 河南孟津 顺治十二年五月丙午

(1655年6月26日) 工部尚书 顺治十二年十月

(1655年) 去世 7 孙廷铨 山东益都 顺治十二年十月癸酉

(1655年11月20日) 兵部左侍郎 顺治十三年四月己巳

(1656年5月14日) 改户部尚书 8 梁清标 直隶真定 顺治十三年四月壬申

(1656年5月17日) 吏部左侍郎 康熙五年九月丁亥

(1666年10月7日) 改礼部尚书 9 龚鼎孳 安徽合肥 康熙五年九月丙申

(1666年10月16日) 刑部尚书 康熙八年五月乙未

(1669年6月1日) 改礼部尚书 10 王宏祚 云南保山 康熙八年五月壬寅

(1669年6月8日) 原户部尚书 康熙九年闰二月己亥

(1670年4月1日) 休 11 朱之弼 顺天大兴 康熙九年闰二月甲寅

(1670年4月16日) 刑部尚书 康熙十二年二月

(1673年) 假 12 王熙 顺天宛平 康熙十二年五月辛卯

(1673年7月6日) 工部尚书 康熙十七年十二月甲戌

(1679年1月19日) 忧免 13 宋德宜 江苏长洲 康熙十七年十二月丙子

(1679年1月21日) 刑部尚书 康熙二十一年十月丁酉

(1682年11月22日) 改吏部尚书 14 李之芳 山东武定 康熙二十一年十月甲寅

(1682年12月9日) 浙江总督 康熙二十三年八月辛亥

(1684年9月26日) 改吏部尚书 15 梁清标 直隶真定 康熙二十三年九月丁卯

(1684年10月12日) 以户部尚书原衔管 康熙二十七年二月甲寅

(1688年3月12日) 迁保和殿大学士 16 张玉书 江苏丹徒 康熙二十七年二月壬戌

(1688年3月20日) 刑部尚书 康熙二十七年十二月己酉

(1689年1月1日) 改礼部尚书 17 李天馥 河南永城 康熙二十七年十二月己酉

(1689年1月1日) 刑部尚书 康熙三十年六月乙卯

(1691年6月26日) 改吏部尚书 18 杜臻 浙江秀水 康熙三十年六月癸亥

(1691年7月4日) 刑部尚书 康熙三十八年十一月己亥

(1699年12月25日) 改礼部尚书 19 范承勋 汉军镶黄旗 康熙三十八年十一月己亥

(1699年12月25日) 原两江总督 康熙四十三年四月乙亥

(1704年5月9日) 休 20 屠粹忠 浙江定海 康熙四十三年十月庚辰

(1704年11月10日) 兵部左侍郎 康熙四十五年五月癸未

(1706年7月6日) 去世 21 金世荣 汉军正黄旗 康熙四十五年五月己未

(1706年6月12日) 闽浙总督 康熙四十六年九月庚申

(1707年10月6日) 降五级调任 22 萧永藻 汉军镶白旗 康熙四十六年十月庚子

(1707年11月15日) 左都御史 康熙四十九年四月乙巳

(1710年5月8日) 改吏部尚书 23 王掞 江苏太仓 康熙四十九年四月庚戌

(1710年5月13日) 工部尚书 康熙四十九年十一月癸卯

(1711年1月1日) 改礼部尚书 24 孙征灏 陕西延长 康熙四十九年十一月丁未

(1711年1月5日) 镶白旗汉军都统 康熙五十五年十月乙未

(1716年11月22日) 去世 25 赵宏灿 甘肃宁夏 康熙五十五年十月壬辰

(1716年11月19日) 两广总督 康熙五十六年四月

(1717年) 去世 26 范时崇 汉军镶黄旗 康熙五十六年四月丙申

(1717年5月22日) 左都御史 康熙五十九年十月甲寅

(1720年11月20日) 病免 27 白潢 汉军镶白旗 康熙五十九年十月癸亥

(1720年11月29日) 户部右侍郎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己巳

(1723年1月24日) 迁文华殿大学士 28 陈元龙 浙江海宁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己巳

(1723年1月24日) 礼部尚书 雍正元年

(1723年) 命守景陵 29 卢询 汉军旗 雍正元年九月壬午

(1723年10月4日) 刑部右侍郎 雍正三年七月丙辰

(1725年8月28日) 解

专任正黄旗汉军都统 30 蔡珽 汉军旗 雍正三年七月丙辰

(1725年8月28日) 左都御史 雍正四年十月癸酉

(1726年11月8日) 降奉天府尹 31 何天培 汉军正白旗 雍正四年十二月壬午

(1726年11月16日) 京口将军 雍正六年二月庚戌

(1728年4月8日) 降 32 嵇曾筠 江苏长洲 雍正六年二月庚戌

(1728年4月8日) 吏部左侍郎 雍正六年四月乙巳

(1728年6月2日) 改吏部尚书 33 石文焯 汉军正白旗 雍正六年五月辛未

(1727年6月28日) 吏部左侍郎 雍正六年十月癸巳

(1727年11月17日) 改礼部尚书 34 路振扬 陕西长安 雍正六年十月癸巳

(1727年11月17日) 陕西提督 雍正七年十一月丙子

(1728年12月25日) 改銮仪使 35 马会伯 甘肃宁夏 雍正七年十一月丙子

(1728年12月25日) 湖北巡抚

署理肃州镇总兵 雍正八年六月癸亥

(1729年8月9日) 革 36 唐执玉 江苏武进 雍正八年六月癸亥

(1729年8月9日) 左都御史 雍正九年九月丁亥

(1730年10月27日) 病免 37 史贻直 江苏溧阳 雍正九年十一月乙丑

(1730年12月4日) 左都御史 雍正十一年十二月己未

(1733年1月16日) 改户部尚书 38 涂天相 湖北孝感 雍正十一年十二月己未

(1733年1月16日) 刑部尚书 雍正十二年十二月

(1734年) 免 39 魏廷珍 直隶景州 雍正十二年十二月丁巳

(1735年1月9日) 漕运总督 雍正十三年二月庚戌

(1735年3月3日) 改礼部尚书 40 高起 汉军镶黄旗 雍正十三年二月庚戌

(1735年3月3日) 兵部右侍郎 雍正十三年九月丁酉

(1735年10月16日) 解 41 甘汝来 江西奉新 雍正十三年九月丁酉

(1735年10月16日) 礼部右侍郎 乾隆三年十月甲辰

(1738年12月6日) 改吏部尚书 42 杨超曾 湖南武陵 乾隆三年十月甲辰

(1738年12月6日) 广西巡抚 乾隆五年九月癸酉

(1740年10月25日) 改吏部尚书 43 史贻直 江苏溧阳 乾隆五年九月癸酉

(1740年10月25日) 刑部尚书 乾隆七年正月壬戌

(1742年2月6日) 改吏部尚书 44 任兰枝 江苏溧阳 乾隆七年正月壬戌

(1742年2月6日) 礼部尚书 乾隆七年七月己巳

(1742年8月12日) 改礼部尚书 45 陈德华 江苏沭阳 乾隆七年七月己巳

(1742年8月12日) 户部尚书 乾隆九年正月辛巳

(1744年2月15日) 解 46 王安国 江苏高邮 乾隆九年正月辛巳

(1744年2月15日) 左都御史

管广东巡抚事 乾隆九年正月庚子

(1744年3月5日) 忧免 47 彭维新 湖南茶陵 乾隆九年正月庚子

(1744年3月5日) 户部右侍郎 乾隆十二年七月甲辰

(1747年10月20日) 解 48 陈大受 湖南祁阳 乾隆十二年九月丁巳

(1747年11月2日) 福建巡抚 乾隆十三年四月乙卯

(1748年4月28日) 改吏部尚书 49 梁诗正 浙江钱塘 乾隆十三年四月乙丑

(1748年5月8日) 户部尚书 乾隆十五年正月丁未

(1750年2月9日) 改吏部尚书 50 李元亮 汉军镶黄旗 乾隆十五年正月丁未

(1750年2月9日) 户部左侍郎 乾隆二十四年正月癸卯

(1759年2月18日) 改户部尚书 51 梁诗正 浙江钱塘 乾隆二十四年正月癸卯

(1759年2月18日) 工部尚书 乾隆二十六年五月丁未

(1761年6月11日) 改吏部尚书 52 刘纶 江苏武进 乾隆二十六年五月丁未

(1761年6月11日) 左都御史 乾隆二十八年五月甲戌

(1763年6月28日) 改户部尚书 53 陈宏谋 广西临桂 乾隆二十八年五月甲戌

(1763年6月28日) 湖南巡抚 乾隆二十八年六月壬寅

(1763年7月26日) 改户部尚书 54 彭启丰 江苏长洲 乾隆二十八年六月壬寅

(1763年7月26日) 左都御史 乾隆三十一年十月癸丑

(1766年11月18日) 降兵部左侍郎 55 陆宗楷 浙江仁和 乾隆三十一年十月甲寅

(1766年11月19日) 吏部左侍郎 乾隆三十四年七月己亥

(1769年8月20日) 改礼部尚书 56 蔡新 福建漳浦 乾隆三十四年七月己亥

(1769年8月20日) 刑部尚书 乾隆三十八年八月己丑

(1773年9月18日) 改礼部尚书 57 嵇璜 江苏无锡 乾隆三十八年八月己丑

(1773年9月18日) 工部尚书 乾隆四十年十二月丁未

(1776年1月24日) 改工部尚书 58 蔡新 福建漳浦 乾隆四十年十二月丁未

(1776年1月24日) 礼部尚书 乾隆四十五年九月戊寅

(1780年9月30日) 改吏部尚书 59 周煌 四川涪州 乾隆四十五年九月戊寅

(1780年9月30日) 工部尚书 乾隆四十九年三月丁亥

(1784年3月22日) 改左都御史 60 王杰 陕西韩城 乾隆四十九年三月丁亥

(1784年3月22日)乾隆五十二年正月丁亥

(1787年3月7日) 迁东阁大学士 61 彭元瑞 江西南昌 乾隆五十二年正月丁亥

(1787年3月7日) 礼部尚书 乾隆五十四年三月乙丑

(1789年4月3日) 改吏部尚书 62 孙士毅 浙江仁和 乾隆五十四年三月乙丑

(1789年4月3日) 两广总督 乾隆五十五年四月癸酉

(1790年6月5日) 改四川总督 63 李世杰 贵州黔西 乾隆五十五年四月癸酉

(1790年6月5日) 原四川总督 乾隆五十五年七月戊戌

(1790年8月29日) 未任,休 64 刘峨 山东单县 乾隆五十五年七月己亥

(1790年8月30日) 兵部右侍郎 乾隆六十年八月丙申

(1795年9月30日) 休 65 朱圭 顺天大兴 乾隆六十年八月丙申

(1795年9月30日) 左都御史 嘉庆元年六月乙亥

(1796年7月5日) 授两广总督 66 纪昀 直隶献县 嘉庆元年六月乙亥

(1796年7月5日) 礼部尚书 嘉庆元年十月丙戌

(1796年11月13日) 改左都御史 67 沈初 浙江平湖 嘉庆元年十月丙戌

(1796年11月13日) 左都御史 嘉庆二年三月癸亥

(1797年4月19日) 改吏部尚书 68 朱圭 直隶献县 嘉庆二年三月癸亥

(1797年4月19日) 安徽巡抚 嘉庆二年八月丙辰

(1797年10月9日) 改吏部尚书 69 金士松 江苏吴江 嘉庆二年八月丙辰

(1797年10月9日) 礼部尚书 嘉庆五年正月癸亥

(1800年2月3日) 去世 70 张若渟 安徽桐城 嘉庆五年正月甲子

(1800年2月4日) 户部右侍郎 嘉庆五年六月丁卯

(1800年8月6日) 改刑部尚书 71 汪承霈 安徽休宁 嘉庆五年六月丁卯

(1800年8月6日) 左都御史 嘉庆七年七月戊戌

(1802年8月27日) 改左都御史 72 戴衢亨 江西大庾 嘉庆七年七月戊戌

(1802年8月27日) 户部左侍郎 嘉庆八年六月戊子

(1803年8月12日) 改工部尚书 73 费淳 浙江钱塘 嘉庆八年六月戊子

(1803年8月12日) 两江总督 嘉庆九年六月戊辰

(1804年7月17日) 改吏部尚书 74 刘权之 湖南长沙 嘉庆九年六月戊辰

(1804年7月17日) 吏部尚书 嘉庆十年二月辛未

(1805年3月17日) 改礼部尚书 75 陈大文 河南杞县 嘉庆十年二月辛未

(1805年3月17日) 左都御史 嘉庆十年五月己亥

(1805年6月13日) 病免 76 邹炳泰 江苏无锡 嘉庆十年五月己亥

(1805年6月13日) 左都御史 嘉庆十二年正月丙午

(1807年2月10日) 改吏部尚书 77 刘权之 湖南长沙 嘉庆十二年正月丙午

(1807年2月10日) 左都御史 嘉庆十六年五月辛巳

(1811年6月24日) 迁体仁阁大学士 78 刘镮之 山东诸城 嘉庆十六年五月辛巳

(1811年6月24日) 户部右侍郎 嘉庆十九年六月辛巳

(1814年8月7日) 改户部尚书 79 初彭龄 山东莱阳 嘉庆十九年六月辛巳

(1814年8月7日) 仓场侍郎 嘉庆二十年正月丁酉

(1815年2月19日) 降内阁学士候补 80 吴璥 浙江钱塘 嘉庆二十年正月癸卯

(1815年2月25日) 河东河道总督 嘉庆二十二年三月辛未

(1817年5月13日) 改刑部尚书 81 卢荫溥 山东德州 嘉庆二十二年三月辛未

(1817年5月13日) 礼部尚书 嘉庆二十二年九月辛酉

(1817年10月30日) 改户部右侍郎 82 章煦 浙江钱塘 嘉庆二十二年九月辛酉

(1817年10月30日) 病愈授职 嘉庆二十三年三月庚戌

(1818年4月17日) 迁文渊阁大学士 83 戴联奎 江苏如皋 嘉庆二十三年三月庚戌

(1818年4月17日) 礼部尚书 嘉庆二十五年三月甲子

(1820年4月20日) 降 84 刘镮之 山东诸城 嘉庆二十五年三月戊辰

(1820年4月24日) 左都御史 嘉庆二十五年九月壬戌

(1820年10月15日) 改吏部尚书 85 茹棻 浙江会稽 嘉庆二十五年九月壬戌

(1820年10月15日) 工部尚书 道光元年八月癸巳

(1821年9月11日) 去世 86 初彭龄 山东莱阳 道光元年八月癸巳

(1821年9月11日) 礼部右侍郎 道光元年十二月癸巳

(1822年1月9日) 改工部尚书 87 戴联奎 江苏如皋 道光元年十二月癸巳

(1822年1月9日) 礼部右侍郎 道光二年二月壬辰

(1823年3月9日) 去世 88 王宗诚 安徽青阳 道光二年二月壬辰

(1823年3月9日) 礼部左侍郎 道光十七年正月壬辰

(1837年2月18日) 去世 89 朱士彦 江苏宝应 道光十七年正月壬辰

(1837年2月18日) 署理吏部尚书 道光十八年五月癸丑

(1838年7月11日) 改吏部尚书 90 卓秉恬 四川华阳 道光十八年五月癸丑

(1838年7月11日) 左都御史 道光二十年二月丁卯

(1840年3月9日) 改户部尚书 91 祁寯藻 山西寿阳 道光二十年二月丁卯

(1840年3月9日) 左都御史 道光二十一年闰三月丙寅

(1841年5月2日) 改户部尚书 92 许乃普 浙江钱塘 道光二十一年闰三月丙寅

(1841年5月2日) 户部左侍郎 道光二十五年四月丙辰

(1845年5月31日) 降五级调任 93 何汝霖 江苏江宁 道光二十五年四月丙辰

(1845年5月31日) 户部左侍郎 道光二十七年五月丙戌

(1847年6月20日) 忧免 94 魏元烺 直隶昌黎 道光二十七年五月丙戌

(1847年6月20日) 礼部尚书 咸丰四年九月乙未

(1854年11月19日) 去世 95 翁心存 江苏常熟 咸丰四年九月乙未

(1854年11月19日) 户部右侍郎 咸丰四年十一月庚寅

(1855年1月13日) 改吏部尚书 96 周祖培 河南商城 咸丰四年十一月庚寅

(1855年1月13日) 左都御史 咸丰六年十一月癸酉

(1856年12月16日) 改吏部尚书 97 朱凤标 浙江萧山 咸丰六年十一月癸酉

(1856年12月16日) 户部尚书 咸丰八年九月壬午

(1858年10月16日) 改户部尚书 98 陈孚恩 江西新城 咸丰八年九月壬午

(1858年10月16日) 署理礼部尚书 咸丰十年九月甲午

(1860年10月17日) 改吏部尚书 99 沈兆霖 浙江钱塘 咸丰十年九月甲午

(1860年10月17日) 左都御史 咸丰十年十二月丙戌

(1861年2月6日) 改户部尚书 100 朱凤标 浙江萧山 咸丰十年十二月丙戌

(1861年2月6日) 左副都御史 咸丰十一年十月癸亥

(1851年11月10日) 改吏部尚书 101 万青藜 江西德化 咸丰十一年十月癸亥

(1851年11月10日) 左都御史 同治四年十一月壬申

(1865年12月28日) 改礼部尚书 102 曹毓瑛 江苏江阴 同治四年十一月壬申

(1865年12月28日) 左都御史 同治五年三月甲戌

(1866年4月29日) 去世 103 董恂 江苏甘泉 同治五年三月丙戌

(1866年5月11日) 左都御史 同治八年六月辛酉

(1869年7月29日) 改户部尚书 104 郑敦谨 湖南长沙 同治八年六月辛酉

(1869年7月29日) 工部尚书 同治九年四月甲辰

(1870年5月8日) 改刑部尚书 105 沈桂芬 顺天宛平 同治九年四月甲辰

(1870年5月8日) 左都御史 光绪七年正月丙寅

(1881年2月1日) 去世 106 李鸿藻 直隶高阳 光绪七年正月丙寅

(1881年2月1日) 前工部尚书 光绪八年正月辛亥

(1882年3月13日) 改吏部尚书 107 毛昶熙 河南武陟 光绪八年正月辛亥

(1882年3月13日) 前吏部尚书 光绪八年二月丁卯

(1882年3月29日) 去世 108 张之万 直隶南皮 光绪八年二月戊辰

(1882年3月30日) 前闽浙总督 光绪九年正月丙午

(1883年3月3日) 改刑部尚书 109 彭玉麟 湖南衡阳 光绪九年正月丙午

(1883年3月3日) 前兵部右侍郎 光绪十四年六月甲辰

(1888年8月1日) 病免 110 许庚身 浙江仁和 光绪十四年七月壬子

(1888年8月9日) 吏部右侍郎 光绪十九年十二月庚戌

(1894年1月8日) 去世 111 孙毓汶 山东济宁 光绪十九年十二月丁巳

(1894年1月15日) 刑部尚书 光绪二十一年六月甲戌

(1895年7月26日) 病免 112 徐郙 江苏嘉定 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己卯

(1895年7月31日) 左都御史 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己巳

(1899年12月27日) 改吏部尚书 113 徐用仪 浙江海盐 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己巳

(1899年12月27日) 左都御史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丙辰

(1900年8月11日) 杀 114 徐会沣 山东诸城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戊午

(1900年8月13日) 工部尚书 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庚戌

(1906年1月6日) 去世 115 吕海寰 顺天大兴 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庚戌

(1906年1月6日) 工部尚书 光绪三十二年九月甲寅

(1906年11月6日) 兵部改组为陆军部 序号 姓名 籍贯 上任时间 任前职务 卸任时间 卸任原因

鼓浪屿三一堂的简介

三一堂坐落于风景如画的鼓浪屿上。19世纪时,鼓浪屿人口较少,岛上一直未建教堂,仅设有供外国人使用的小型礼拜堂,直到二十世纪初,鼓浪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