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先祖过继给他人,其后代还能不能重新认祖归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2浏览:1收藏

近代先祖过继给他人,其后代还能不能重新认祖归宗?,第1张

你爷爷年纪很大了,相信首先是他有这种落叶归根的想法吧。认回血亲当然是可以的,而且是应该做的,这就和说相声的讲究传承是一个道理。人可以没有后代,但不能不没有祖宗,泱泱大国流传千年的伦理观念是不能被废弃的,所以认回血亲当然是可以,而且是必须的,但过继同样是一种认亲的形式,所以也不能因为认回血亲就不认这边的亲人了。不是没有两全的办法,你以后生两个儿子,注意一定是儿子,不是说重男轻女,但在这个伦理传承这个问题上不能马虎,一个随过继这边的姓,一个随血亲的姓。这样你在这个问题上才能具有说服别人的能力,而两边的长辈,也会因为从你们这一分支的人中有他们的传承而接受你们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中华儿女对故乡都有着深切的思念与眷恋,不管是远离故乡生活,还是去到国外,内心永远难以磨灭的便是对家乡的思念。很多被迫离开故土的国人内心一辈子的梦想都是回到故土,回到自己家人身边。那份归属感是其他国家的人所没有的,而那种恋乡情结,也是其他国家的人所不能理解的。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感情,也是中国人特有的心结。而国家也是无条件的欢迎所有回到祖国的人,除了损害国家利益的人。

还有很多去大城市闯荡的年轻人,觉得大城市的生活太累了,幻想回到家乡慢下来爱生活,便是他们在忙碌生活之中的一点欣慰。因为在中国人心里,故乡是跟祖国是根,只有扎根自己的土地,才能踏实安稳,只有扎根自己的土地,才能汲取更多的营养,为中国撑起更大的树荫来庇佑这片土地。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我们这次要说的一个故事,这是一个家族对于祖国的深切思念。他们是一个流落海外381年的家族,来中国认祖归宗,拿族谱证明了自己是中国人。

流落海外将近400年,但他们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和根,连同他们的子孙后代,一直都秉承了中国人的理念与传统的生活。在他们的思想和内心中,一直都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也都一直坚持着回到祖国的执念。而这个家族的祖先是韩国广平府田氏得田好谦,他的祖籍是河北邯郸。他所处的时期正好赶上明清交替之际,当时战火不断,百姓流离失所,他希望能够建立一番事业便在此期间参了军,一直随军远征。

但很不幸的是他投奔的部队以及将领消极怠战,根本不在乎战争的胜败。而这个部队所有的士兵都成为了战俘并被带去了朝鲜,但是田好谦与其他的士兵不一样,他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莽夫,而是一个学识渊博,一看就与众不同的人。朝鲜一个名叫具公的官员希望田好谦能够为自己所用,而田好谦却秉承着一身傲骨拒绝成为具公的门客。

在朝鲜的任何一刻他都想着回到祖国,但由于当时的战况不断,自己的能力有限,只能暂时待在朝鲜等待回国的最佳时机。但是命运就是不停地在捉弄人,他们又能够回到祖国,却在等待的期间得到了二品通政大夫的职位。眼看无望回到祖国的自己也只能留在了朝鲜成家立业,成为二品大员的田好谦在朝鲜定居并娶妻生子。

虽然他在朝鲜也过上了平淡美满的生活,但是对自己以及子孙们他都一直强调他们是炎黄子孙,他们是中国人,他们的根在中国。而且告诉了他们自己的祖籍是中国河北,希望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子孙能够替他完成,回到祖国认祖归宗。而这样的话也成为了田家的祖训,认祖归宗也成为了他们一个家族的理想。

田好谦在朝鲜的生活很美满,但他的一生中都一直有一个遗憾,便是没能亲自回到祖国。临死前的他还告诉了自己的门生,希望能让自己的老乡将自己的骨灰与遗像带回中国河北邯郸,只有在自己的家乡,他才真的能感到一种归属与踏实。他的门生李翊臣也没有忘记老师的叮嘱,在万般努力下终于找到了自己老师的同乡,将遗像与老师的遗嘱一同托付给了他,这也算完成了田好谦的遗愿。

田好谦的儿子也一直遵循着父亲留下的嘱托,不断联系田家的后人并制成家谱,就是为了以后的认祖归宗能够有证据。在朝鲜有这样一支田氏家族的炎黄子孙仍然记得自己的身份。晚清时期在战争的阻断下,中朝两国的田氏族人又一次失去了联系。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生活在两个国家的一个家族一直在坚持着一件事情,就是认祖归宗。终于在2004年,田文埈与中国的田氏家族取得了联系,并且将族谱出示给了中国的田氏族人,在381年后,流落在海外的田氏族人终于回到了祖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当逢年过节,中国人的传统就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和亲人们团圆相见。可惜现代发展快速浪潮下,团聚成为了奢求,许多人为了工作事业,都无法回到家乡。只有一年中到春节的时候,才能短暂的结束工作,回归到休闲状态。可惜,许多人都无法回到家乡,他们如今旅居海外,或许连国籍都更改。都说人到老年,落叶归根,故土难离,这话一点不假。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们,年轻时期在外奋斗打拼,就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结果却是错过了许多,让自己连亲情都冷漠万分。

中国一直以来都是移民大国,每一年都有众多华人奔赴海外,开启全新生活。他们曾经是在历史车轮下,不得不做出的必然选择,只能选择保住自己的性命。那个时期国家危机万分,水深火热之下,出国才能有更好的和平的生活。后期则是留学热潮的趋势下,许多有条件的人,都更愿意前往海外读书,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教育事业还处于发展阶段,确实有所不足。这些人在毕业后,大部分都选择留在国外,而不是建设国家。

等到老年后,思乡情绪更盛,许多人又会带着自己全家回到中国,想要寻找当初的家乡。一家族海外漂泊381年,带着族谱来中国认祖归宗,称自己是中国人。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族谱的演变史

从古代的大家族们伊始,由于家族内的人员实在是过多,也为了给族中子弟一个身份证明,族谱就此诞生。族谱其实更好的维系了家族,对于看重血统的古代皇室贵族们而言,族谱的重要性非同一般。而这是由中国的制度更迭所带来的,当世袭制把禅让制给取代后,一个家族的人就能永远掌握江山,成为大好河山的主人。他们为了巩固自己手中的权利,会把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平民们割裂开来,确保血统的纯净性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家谱也就此诞生。

家谱都是被书写在纸张上,因此普遍认为它的出现是在文字诞生之后。不过许多家族,其实在早期使用的都不是纸张,而是通过口述就把家谱给传播下去。曾经建立元朝,统一中国的蒙古族,早期就一直靠口述来传递家谱。中国所发现的最早的实物家谱,是被记录在龟甲兽骨上的,商朝的甲骨文家谱,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实物家谱。商朝时期,龟甲和兽骨多用于占卜之中,上面所写的也应该是占卜的事项。但是这一块龟甲上印刻的文字确实同一家族好几代人的性命,自然其就是家谱。

谁说这是迷信思想?这是中国人的纽带,血缘关系,亲情,所以说中国人才这么的团结,就是因为有了亲情的纽带,血缘作为载体,才能够传承中华文明,因此,这些并不是迷信思想,是不需要抵制的,应该,让它们发扬光大

姓氏源流

高(Gāo)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广韵》等资料所载,姜太公八世孙奚因拥立齐桓公有功,被赐予祖父公子高的名为姓。相传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所以以姜为姓。炎帝16世孙姜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姜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称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7世孙文公吕赤,赤有爱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六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蛋排挤,出齐奔燕。高止十世子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发轫,繁衍不息,成为当今高姓族群中最庞大的一支。

2、出自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齐惠公之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取其字为姓氏。为山东高氏。齐惠公为齐桓公之子。

3、由“高”字开头复姓简化而来。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简化而为“高”姓。

4、出自他姓。据《北齐书》所载,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北齐文宣帝高洋赐鲜卑族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随汉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他们“高”姓;鲜卑慕容氏、高丽羽真氏,后改高氏;魏时,鲜卑族有楼氏,后改高氏;女真族石烈氏、纳羊氏,满族高佳氏、佟佳氏和北宋时入居开封的犹太人等改姓高姓;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氏。

得姓始祖

高奚。春秋时期,姜太公六世孙文公吕赤的儿子受封于高邑(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南),称为公子高。公子高之孙奚和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朋友。当时,公孙无知发动内乱,杀了齐襄公。奚联合诸大臣一齐平定内乱,诛杀了公孙无知,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奚因为平乱迎君有功,被封为上卿,并赐他以祖父公子高的名为姓,称为高氏。高姓就这样诞生了。高奚作为高姓的始祖,受到世代子孙的尊敬和爱戴。

迁徙分布

高姓虽然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内,但春秋以后却以齐鲁之地高氏居多。据史料所载,战国到秦汉时期,高姓已可能迁入河北、辽宁境内。秦汉三国时期,随着政局的几度分合,人口迁徙频繁,高姓人氏渐活动于海河流域,黄河上、下游,淮河流域,长江上、下游地区。两晋南北朝时,战乱频繁,高姓人氏大举南迁,“广陵”郡望便是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隋唐时,有书记载,河南有陈氏父子率军开辟漳郡,其中有高氏参加,另河南高姓族人高钢入迁闽地(今福建省)。此时,德州蓨(今河北省景县)仍是继东汉以来高姓主要的聚居地。五代时期,有陕州硖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人在江陵府(今湖北省荆州市)建南平国。有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人高彦俦到四川后蜀政权为官。在此期间,江南江北都有高姓人活动。两宋时期,高姓人为避战乱由中原向江南迁徙。如开封高琼后裔定居于海宁、临安、温州、山阴,合肥人高彻定居于晋陵。元明清时期,高姓人多集聚于东南地区,尤以江苏、浙江地区最为集中。今日高姓主要分布在江苏、福建、广东、江西、云南等地。中国历史上,高姓称帝王者14人,曾建立北齐、燕、荆南等政权。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二一。

历史名人

高 柴:今山东省人,春秋时齐国人。孔子品学兼优的七十二弟子之一。

高 洋:今河北景县人,执掌东魏政权多年的高欢之子,代东魏建北齐。北齐共历六帝,执政二十八年。

高 适:唐朝诗人,与岑参齐名,并称为“高岑”。其“边塞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士兵生活、人民疾苦为内容。代表作有《燕歌行》。

高 琼:宋代亳州蒙城人,通晓军政,勇猛仗义,其后人许多成为军事将领,高琼一族被一度赞为“高家将”。

高 兴:元蔡州(今河南省汝南)人。出身农家,元武宗时官至河南行省左丞相。

高 启:元末明初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学识渊博,擅长诗赋,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士”,其著作被后人汇编为《高太史全集》。

高 武:明嘉靖年间人,所传针炙之术在我国医学上占重要地位。

高 翔:今江苏扬州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擅长山水,画梅风格疏秀,亦能画像。

高 鹗:清代文学家,汉军镶黄旗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写者。

高渐离:战国末年时燕人,擅长击筑,燕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击筑,荆轲和歌。后因在筑内暗藏铅块扑击秦始皇,不中被杀。

高仙芝:唐代高丽族人,精于骑射,官至鸿胪卿、假御史中丞、右御林大将军等职。

高怀德:今河北正定西南人,宋初将领。以忠厚倜傥、威武勇敢著称。

高皇后:今安徽蒙城人,宋英宗之皇后。哲宗时她起用司马光,废止王安石变法措施,共执政九年。

高汝砺:金右丞相,封寿国公。现山西省应县人。曾对纸钞的推行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对金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为人正直。

高克恭:元代画家,字彦敬,号房山,其先回鹘(维吾尔族),籍贯大同(今属山西省),居于燕京(今北京市),晚年寓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官至刑部尚书。 善书画,《云横秀岭》、《墨竹石坡》为其代表作。与赵孟頫齐名,时人有“南有赵魏北有高”之称。

高则诚:今浙江省永嘉人。元代著名戏曲家,所著南戏剧本《琵琶记》流传甚广。

高文秀:今山东省人,元代戏曲作家。有“小汉卿”的美称。

高攀龙:江苏省无锡人,明代东林党首领之一。当朝大儒,曾与顾宪成在东林书院讲学,时称“高顾”。

高一功:明末米脂(今属陕西)人,农民军将领,随李自成起兵反明。

高斗魁:清代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以医术精湛名噪一时,著有《医学心法》、《四明医案》、《吹毛篇》等医学著作。

高凤翰:清代胶州(今属山东)人,著名书画家。著有《湖海集》、《南阜集》、《归云集》等作品。

高剑父:广东省番禺人,岭南画派的创立者,早年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黄花岗起义。

高士其:福建省福州人,现代科学文艺作家。曾任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顾问、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名誉会长等职。

郡望堂号

1、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省沧州)。此支高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守渤海太守高洪。

渔阳郡: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后置郡,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以渔水之阳得名。

广陵国:汉时置,治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此支高氏,为吴丹阳太守高瑞之后。

河南郡:汉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此支高氏,为鲜卑族高氏之后开基。

辽东郡: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所建郡,治所在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

2、堂号

厚余堂:孔子弟子高柴,做费城宰(今之县长)。孔子评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后知有余”。《词海》:愚,纯朴也。由是,高姓后代以“厚余”作为高姓的堂号。

渤海堂:唐朝时高固、高崇文都被封为渤海郡王;北齐高欢被封为渤海王。

此外,高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渔阳堂”、“辽东堂”、“广陵堂”、“河南堂”、“有继堂”、“供侯堂”、“双玉堂”、“后余堂”、“报本堂”、“守愚堂”等。

高姓宗祠通用对联

〖高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三年泣血;

八战铭功。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卫国人高柴,字子羔,孔子的弟子,性情仁爱,对父母孝敬,为双亲执丧礼,泣血(哀痛至极,哭泣无声,如血出)三年。下联说唐代幽州人高崇文,字崇文,贞元年间随韩全义镇守长武城,治军有名。吐蕃兵侵犯宁州,他率军前去,大获全胜,封渤海郡王。剑南西川节度使刘阀反乱,他由宰相杜黄裳推荐,以左神策行营节度使率兵讨伐,在鹿头山八战八胜,活捉刘癖,晋封为南平郡王。后官邻宁节度使、京西诸军都统。

技工翦马;

兆应射雕。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北朝时东魏渤海蓨人高欢,字贺六浑,先后参加破六韩拔陵、杜洛周、葛荣等起义军,后随葛荣投奔尔朱荣。一次,尔朱荣让他去剪一匹恶马(把马腿交叉绑起来),他不用羁绊就完成了,那马竟也不踢不咬,他说:“对付恶人也应该这样!”得到尔朱荣的信任,官晋州刺史。尔朱荣死后,他依靠鲜卑武力,联络山东士族,掌东魏兵权,称大丞相。后逼孝武帝西奔长安,另立孝静帝,执掌朝政达十六年。死后,他儿子高洋代东魏建北齐,追尊他为神武帝。下联典指唐末幽州人高骈,字千里,高崇文的孙子。初任朱叔明的司马,一天,有两只大雕从天上飞过,他说:“我如果能富贵,就应该射中。”果然一箭射落二雕,当时号称“落雕御史”。僖宗时,历任天平、剑南、镇海、淮南节度使,诸道行营都统等职,镇压黄巾起义军。他慑于起义军声威,又因朝中互相倾轧,坐守扬州,企图保存实力,割据一方。封渤海郡王。后因相信仙术,重用方士吕用之,将士离心,被部将所杀。

供侯世德;

渤海家声。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梅州市高氏宗祠“供侯堂”堂联。

户部世泽;

渤海家声。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金·高德基,大定中,官户部尚书。下联典出高姓望族渤海郡。

女中尧舜;

学本程朱。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英宗高皇后,临政九年,朝政清明,人称为“女中尧舜”。下联典指明·高攀龙,志于程朱之学,后与顾宪成修复东林书院讲学其中。

豹变隐雾;

鸿渐表仪。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高凤,少耽学,昼夜读书不息,遂成名儒,元和间教授西唐山中,不应征辟,隐身渔钓。下联典指东汉·高彪,群举孝廉第一,校书东观,数奏赋颂奇文,因事讽谏,灵帝诏东观画彪像,以劝学者。

-----------------------------------------------------------------

〖高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渤海家声远;

洪溪世泽长。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旌德县高甲村高氏宗祠联。上联典出高氏郡望;下联嵌“洪溪”为祠西水名。

渤海家声远,

龙门世泽长。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长乐市龙门村高氏宗祠联。龙门高氏宗祠是一座经清代重修过的明代古建筑,祠堂前有宽阔的石埕。祠堂依山而进,共有三进院落,逐层升高,气势宏敞。大门两侧镌有这副对联。主祠厅上悬挂有高鲁敬献的匾额:“本固枝荣”。祠堂上还有许多科举功名的牌匾。据族谱及方志等文献,可知在宋代的淳化、绍兴、淳熙等年代,高氏子孙数人高中进士,明、清则更辉煌。祠堂背扆的山就叫翁山,传说居此山的老人多享高寿,因而此山被命名为“翁山”。翁山之巅原有东社大王庙,年代久远已毁圯,现已改建为龙源寺。登上山巅,四面风景尽收眼底。东面可见绿树茂盛的三台案山,东北及北面可眺望长乐市现代化的高楼广厦,西北依稀可辨通往闽江的下洞江,这就是明初郑和下西洋时的太平港遗迹,当年的太平港,水面宽广,郑和的船队:帆樯如云,舸连舰接,声势浩大,气象万千。震惊世界的七下西洋,就是从这儿起锚的。东南可见过洋山。南面及西南,近可俯看龙门村鳞次栉比的民居房舍,远可了望绿野田畴及银光闪烁的河渠池沼。龙门村口有古渡头,登船,经过上洞江,入闽江,可直航福州台江。

渤海家声远;

禹州世泽长。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武平县高氏宗祠联。

隐钓变之雾;

表鸿渐之仪。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隐士高凤,字文通,叶人。少耽学,家以农为业,昼夜读书不息,遂成名儒。元和间教授西堂山中,不征辟,隐身渔钓。下联典指东汉内黄令高彪,字义方,无锡人。诸生,游太学,有雅而纳于言,郡举孝廉第一。除郎中,校书东观,迁内黄令,有德政。诏东观画彪像,以对学者。

才女称学士;

夫妇捐忠躯。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唐高越妻,美而慧,有文才,称“女学士”。下联典指唐高睿与妻秦氏,同陷虏中,虏以官爵饵之,睿顾其妻曰:“报国酬恩,正在今日。”遂同为虏害。

子孝双亲乐;

家和万事成。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人间丞相府;

天上蕊珠宫。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一门五举子;

三步两道台。

——赵鹤清撰云南省姚安县光禄镇土官衙门高氏故里(1)

此联已经不是一般的荣耀了,如此的口气,如此的气势,在滇中地区的名门望族中,只有高氏才配享有。蒙元大军的进入,元王朝的建立,使高氏家族蒙受了一场劫难。动荡之后,受到重创的高氏家族,由于最高统治者对西南边疆采取了特殊的优抚政策,逐渐恢复了生气。高泰祥高泰祥肩负使命,抗拒元军,为元军所诛,但蒙元统治者仍未视其为死敌,待忽必烈统一大业完成后,其子高琼仍受封于领地姚安,为世袭土官。这一职务,是元王朝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所特设的。根据各地土酋不同的实力,他们所受的职务分别为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这些土官,就这样长期沿袭下来。明王朝实行“改土设流”的政策后,他们同朝廷所委派的官员一起,共同治理地方。(下“七言联·(2)”同)

-----------------------------------------------------------------

〖高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燕歌行中咏边塞;

兰墅集外续红楼。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省景县)人。初仕封丘(今河南省封丘)县尉,不久投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任掌书记。后官至淮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及兵士生活状况之“边塞诗”为著,《燕歌行》即其代表作。有《高常侍集》。下联典指清代文学家高鹗(约1738-约1815),字兰墅,兰史,别吨红缕外史,汉军镶旗人。乾隆进士,曾任侍读学士,刑科给事中。一般认为,曹雪芹作八十回本《石头记》,由他续成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让宝、黛爱情故事终以悲剧结局,使曹书成为首尾完整的文学巨著。另有《兰墅诗钞》。

莫道名高与爵贵;

须知子孝和妻贤。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人爵不如天爵贵;

功名争似孝名高。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人居东晋风流后;

家在西湖山水间。

——清·高螺舟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书法家高螺舟书赠联。高螺舟,字人鉴,仁和人。道光进士。

达夫诗派吟边塞;

剑父画风创岭南。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高适事典。下联典指近代画家高仑,字剑父,开创“岭南画派”。

池上诗系春草梦;

水心人坐藕花风。

——明·高允恭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画家高允恭,撰贵阳中山公园池心亭联。高允恭,字彦敬,号房山,畏兀儿族。居大都房山(今北京市房山)。官至刑部尚书、大名路总管。著有《云横秀岭》、《墨竹石英钟坡》等。

软红不到藤萝外;

嫩绿新添几案前。

——清·高其佩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画家高其佩(1660-1734)自题联。高其佩,字韦之,号见园,铁岭人。以指画称一时。官至刑部右侍郎。

九爽七公八宰相;

三王一帝五封侯。

横额:高让公故里

——赵鹤清撰云南省姚安县光禄镇土官衙门高氏故里(2)

-----------------------------------------------------------------

〖高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前辈典型,秀才风味;

华嵩品格,江海文章。

——清·文治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乾隆进士文治(梦楼)赠老儒高心余联。

雅号吟哦,传诗窖令昔;

博通典故,致梁国多咨。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高仁义誉的事典。下联典指唐代相王府文学高仲舒的事典。高仲舒,通训诂学,擢明经。开元初,宁景、苏颋当国,多向他咨访。终太子右庶子。

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

十手所指,吾身安可自欺。

——高二适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当代诗人、书法家高二适(1903-1977)撰书联。高二适,江苏东台人。毕生治学,厥功甚伟。对书法有深入研究,能融章今草狂于一炉,章士钊有诗赞云:“客来倘临池兴,惟望书家噪一高。”极表推崇。

从安海、溯渤海,海阔渊源远;

由凤山、迁平山,山秀人文多。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安溪县大坪乡高氏宗祠联。全联典出本支高姓族人的迁徙历史。

我是云姑娘,喜欢我请关注我

电视剧经常出现认祖归宗,他到底有多重要呢?对于家谱你又有多少了解呢

家谱文化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更是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

家谱文化的意义

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古代颜氏家训、柳氏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等都是德育很好的教材。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史学家在其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三国志》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得史书更加准确与完备。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谱牒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特有现象。为了保护族谱文化承传,专家学者正在呼吁“中华家谱”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每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了解一些家谱知识都是必要的。

家谱文化的源流

作为宗族的神圣符号,家谱一直深藏民间、秘不示人。中国姓氏文化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于丽黎介绍说:“家谱是中国5000年文明的见证。在过去它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家谱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具有文学、社会、史料价值。正史的记录毕竟是有限的,范围也太广,而家谱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有利补充,更加生动。如果我们现在珍视和珍藏好家谱,那么也是将来子孙了解我们的一个范本。”

关于中国家谱的起源问题,历来就有几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周代,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说起源于宋代,更有一说起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更以前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我们认为,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比较可信。尊重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不仅我国,而且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国家,也都存在浓厚的祖先信仰。韩国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谱,他们的总统卢武铉、卢太愚都曾经到我国山东来认祖寻根。

中国一直都说认祖归宗,外国人都来认祖寻亲的,我们不该认祖寻亲吗?

近代先祖过继给他人,其后代还能不能重新认祖归宗?

你爷爷年纪很大了,相信首先是他有这种落叶归根的想法吧。认回血亲当然是可以的,而且是应该做的,这就和说相声的讲究传承是一个道理。人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