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后代怎么分封
秦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陕西西安府。
晋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山西太原府。
燕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北平,后为帝系,是为明成祖。
周王:明太祖子,初封为吴王,建国于浙江钱塘府,后改封为周王,建国于北宋故都河南开封府。
楚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湖广武昌府。
齐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青州,因罪被禁锢京师,不久即被正式废为庶人,取消齐王封爵,藩国也被废除。
鲁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山东兖州府。
蜀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四川成都府。
湘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湖广荆州府,后获罪削去湘王爵位,废除封国。
代王:明太祖子,初封为豫王,后改封为代王,建藩国于山西太原府。
肃王:明太祖子,初封为汉王,后改封为肃王,初建藩国于平凉府,又就藩甘州府,后建藩国于甘肃兰州府。
辽王:明太祖子,初封为卫王,初建藩于辽宁广宁府,后建藩国于湖广荆州府。
庆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宁夏卫(今宁夏银川市)。
宁王:明太祖子,初建藩国于大宁卫,后建藩国于江西南昌府。
岷王:明太祖子,初建藩国于甘肃岷州府,后建藩国于湖广武冈府。
谷王:明太祖子,初建藩国在上谷宣府(今河北宣化县),后改建藩国于长沙。后阴谋政变,获罪削去谷王爵位,废除封国。
韩王:明太祖子,初建藩国于开源,后改建藩国于平凉府(今甘肃平凉县)。
沈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开源潞州府(今山西长治市)。
安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甘肃平凉府(今甘肃平凉市)。
唐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河南南阳府。
郢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湖广安陆府。
伊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河南洛阳府,明世宗时削去伊王爵位,废除封国。
靖江王(明太祖朱元璋侄子):建藩国于广西桂林府。
鲁荒王陵位于山东省邹县城东北12公里处的九龙山南麓,占地面积约7万多平方米。陵区规模宏伟、庄严,建筑典雅富丽,主要建有:御桥、陵门、二门、享殿和明楼等。
鲁王朱檀系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子。他信奉道教,终日焚香诵经、烧炼“仙丹”求不老之药,结果仅活了19岁,朱元璋视其行为荒唐,谥封“荒王”。
地宫依山建造,开石凿穴,距地表26米。墓道全长50余米。墓室分前后两室,为拱券式砖结构,磨光方砖铺地,石门金钉。出土文物大致分为:冠服、仪仗、家具、文房四宝、琴、棋、书、画、彩雕俑群共1300余件。
这座数百年前的古代建筑群,充分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非凡的技艺和聪明才智,是中华民族古文化中的灿烂瑰宝。
荒王陵旅游区坐落于孟子故里邹城市东北的九龙山南麓,九龙山有连峰九座,由南而北入曲阜境,其状婉延曲折,逶迤如龙,故名九龙山,南面一片沃野,与朱山遥遥相对;东有卧虎山,西有玉皇山,陵园前面为白马二泉,为白马河源头。整个陵区居高临下,向阳濒水,藏风聚气,庄严肃穆,四望山川拱卫,碧色参天,一派王家气派。
一、朱檀其人
据明史载:“鲁荒王檀,太祖第十子,洪武三年生,生两月而封,十八年就藩兖州,好文礼士,善诗歌,饵金石药,毒发伤目,帝恶之,二十二年薨,谥曰荒。”②朱檀本来博学多识、礼贤下士,甚为朱元璋所喜爱,初封为鲁王时,太祖就遣使祭告山川,文曰:“朕以一身渡江,始立太平郡,次驻金陵,于今十有六年。枝叶茂盛,子孙十有一人,已命长子为皇太子,其余幼者于今年四月初七日,皆封王爵,为第十子檀建国于鲁国,内山川之祀,王实主之。因其年幼未能往祭,欲令作词以奉神,其词非必已出,然久不告神,朕心甚歉,今朕以词实告,遣使赍香帛,陈牲醴,申祭告,惟神鉴之。”③朱元璋对朱檀的疼爱之情,由此可见一斑,不仅遣使往祭,还亲撰祭文,真是疼爱有加,不但如此,还在朱檀就藩兖州后,即将兖州升州为府,辖四州二十三县。
但就是这个鲁王,十五岁就藩兖州后,信奉了道教,终日焚香诵经,烧炼仙丹,求长生不老之药,结果“饵金石药,毒发伤目”,仅活到19岁,就中毒身亡,朱元璋得知后又疼又气,认为他的行为荒唐,谥曰“荒王”,鲁荒王陵由此而来。
鲁王世系从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到南明永历七年(1653年)取消鲁监国,前后283年,传十代十三王,这在全国藩王史上是不多见的。
二、陵区概况
鲁荒王朱檀死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当时正值明王朝百废待兴时期,许多典章条文尚未定制,故朱檀死后陵墓的营建时间及其费用,未见记载。查阅明史,朱檀之死及其墓葬的营建,在明代亲王中属于首例,推测朱檀死后,先将尸体临时厝葬,然后相地脉,找风水,另择陵地。据说在选陵时煞费苦心,踏遍了鲁藩的山山水水,最后选择了这块“风水宝地”。陵区完全按照风水学的“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四神方位选址建造。陵址选定后,整整花了四年的时间进行修建,而后才将尸体迁葬于此。
陵区共分导引、陵园、陵寝三个部分。建有内外城墙,外城墙南北长1200米,东西宽800米,总面积约为96万平方米;其中陵园南北长206米,东西宽80米,占地面积1648万平方米。陵区共有3个墓冢,中为朱檀墓,西侧60余米处为次妃戈妃墓(现两处已发掘并对外开放);正妃汤氏墓,目前位置不祥。
三、地面建筑
陵区地面建筑以牌坊为起点,依次往北修神道、列石像生、建棂星门、筑内外城墙,棂星门往北150米处东西两侧分别为宰牲亭、具服殿。由于明末清初毁于战火,其形状规格无考。但棂星门遗址外,现有一条东西河沟,当地群众仍呼之为“午门沟”,当为外御桥遗址;且口碑相传,仍能指出宰牲亭及具服殿位置。
从棂星门往北200米处有白马二泉,为白马河源头,中间架单拱石桥。名曰“御桥”。桥上以青石铺面,桥两侧精雕石莲柱栏杆,柱头为24节气雕刻,栏板上饰有透雕宝瓶图案。桥宽85米,南北长162米。
过御桥40米便进入内城,修复前尚存原址的残垣断壁。南墙有三门,称陵门、中门道宽约36米,左、右侧门道宽约32米,中门独高,侧门较矮,翼然并列,系门洞式斗拱建筑。四周建有高 37米,宽07米,基厚14米的围墙,为冰盘檐式砖石结构,墙体均用40厘米长的青砖砌成,异常坚固。早年内城墙的四角建有角楼,为守陵人员护陵之用,布局严谨,各具格局。内城中间设一隔墙,分前后两进院落,前院稍大于后院,呈后高前低状。
第二道门,亦称祾恩门,与南门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为四楹三门式木结构歇山飞檐建筑,墙壁外侧为青砖建成。后院中部的享殿,又称祾恩殿。台基东西宽33米,南北长204米,殿前有长10米,宽15米的月台,周围镶有玉石栏杆。享殿为陵区主体建筑,清代倾倒后,改为三间关帝庙,“文革”期间损坏,1987年按原规格恢复基础,现有26根柱础尚为明代遗物。从台基的高大宽广和柱础的规模,可以推知当年享殿的巍峨宏大。
沿陵园三门而出,到达陵区的第三部分,迎面而立的是方城明楼,通高13米,方城高75米,砖石结构,下为线条雕刻粗犷有力的须弥座,顶部是正方形平台,东、南、西三面建有女儿墙,北面则修建矮垣一道,东、西、北三面设石阶以通上下。明楼为歇山飞檐斗拱建筑,建在方城之上,四面辟门,原明楼中立石碑一座,碑额前后刻有二龙戏珠,正面篆刻“大明”二字,碑身正面刻楷书“鲁藩荒王之陵”,字体端庄有力。登明楼四望,陵区风光一览无余。
四、地宫格局
地宫距地表深26米,墓道全长50余米,墓室全长206米,分前后两室,平面呈“T”字形,封土面积约13万平方米。发掘前保存完整。这座工程浩大的陵墓,系在山上凿石开圹,然后用砖砌垒,动用土石方约20万立方米。据专家估计,按当时情况,以二百个劳动力计算,需二、三年时间才能建成。
墓道正直向南,外口宽,向里渐窄,呈外高里低斜坡状,里口宽39米,北距金刚墙15米。墓道内筑有用石灰、糯米汁、豆汁混合浇铸的三道挡土墙,其中第三道墙亦称封门墙,高886米,上部厚16米,向下渐宽作砥墙状,墙基向外伸入墓道中。墙用大砖砌成,封堵牢固,至今痕迹可见。
封门墙后为红色金刚墙,通高82米,宽535米,上部是用绿色琉璃砖、瓦筑起的门楼,墙面敷一层坚硬的红灰泥。门楼的上部、左、右、后三面附有砖砌的档土墙,与前面的挡士墙接齐。在门楼上又筑起一道东西长条形的护槽,顶上覆盖两层石条,用以负担上面的夯层封土,防止损坏门楼建筑。墓门在金刚墙下部的正中,门洞高24米,宽225米。上部用一米厚的石条横担,已有裂痕,洞口以砖封门。墓室通长206米,共有两重门,分前后两室,两室之间有甬道相连,除门部为石料制成外,余为砖砌券顶,方砖铺地,四壁及顶部敷以白灰,壁上饰双条墨线。两道门形制相同,第一道门缩入洞口15米处,双扉枢轴式。墓门以整块巨石做成,高24米,宽13米,厚02米,每扇重约1500公斤。正面雕有纵横九排乳状门钉,门涂朱漆,门钉贴金,镶有铁质涂金铺首衔环,色泽鲜艳。门环以长57厘米的插簧式铁锁锁住。
地宫的前室,南北长805米,东西宽525米,高4米,顶部为东西起券。甬道的券顶较矮,高19米,长195米。后室为棺室。南北长545米,东西宽82米,较前室高大宽敞。前室正中部置一大缸,直径11米,高15米,缸内有铁芯灯座,即万年灯。中部随葬品有庞大的木雕彩绘俑群,共432个,分别为仪仗俑、车、马等。比例相称,刀法简练,神态各异,形象逼真。有手持金瓜、钺斧、朝天镫、刀、枪、剑、戟的武俑;有手持各种乐器的乐俑;有拱手而立的文官和身材魁梧的侍卫。后部中央设御案一张,案上放盝顶宝匣3只,内置木制贴金的“鲁王之宝”印。
后室中部砌有南北长385米,东西宽31米,高05米的砖质须弥座,朱漆金丝楠木棺椁,置于棺床之上。棺床两边有桌8张,其中4张为镶砾石桌心。东侧放有两个戗金漆箱,内装冠、冕、袍、靴和玉圭、玉带等,两边桌上放文房四宝和琴棋书画等物。其他随葬品为木、竹、铜、锡做的小冥器。随葬品的摆放,体现了古代帝王“事死如事生”“厚葬以明孝”的思想。
朱檀墓西60余米处,有王妃戈氏墓,地面有何建筑,史无记载,墓室较鲁王墓浅,距地表约8米,墓室为砖砌券顶,分前后两室,通长152米,宽43米,高413米,前后室两侧及后壁各有一龛室,当为放置随葬品之用。墓门高23米,宽13米,厚02米,为双扉枢轴式,共两道石门,以自来石支顶。从建筑工艺上看,做工远不如朱檀墓精细。
据《鲁王妃圹志》载:“妃戈氏乃良家子入侍亲藩,洪武二十三年封为鲁王妃。子一人肇辉,嗣封鲁王。正统五年十月初九日以疾薨,享年72岁,以薨之次年4月19日葬于九龙山之原。”
据史料可知,戈妃死时朱檀早已下葬,因鲁王是第一个薨逝,未定合葬丧制,所以衬葬于此。戈妃墓于1975年被当地农民耕地时发现,墓中文物被盗窃一空。
朱檀墓出土各类珍贵文物1300余件,是山东省建国后发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丰富的明代亲王墓葬。它充分显示明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明代王族生活的缩影,为我们研究明代亲王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五、当前状况
明鲁荒王陵,地面建筑历经500多个春秋,毁于清代战乱。“1969年冬,在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下,当地群众在九龙山开挖防空洞时发现了墓道,立即报告了文物部门,山东省文物工作者,在省、地、县各级党政领导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直接配合和当地村民的大力支持下,于1970年春至1971年初,对朱檀墓进行了有计划的发掘,使埋藏在地下600多年的文物重见天日。”
1985年冬,邹城市市委、市政府本着“抢救第一,保护为主”的原则,在省文物、旅游部门的指导下,组成专门班子,重新挖掘、加固墓道,实施陵区村民搬迁,恢复陵园地面建筑,历时两年多时间,基本恢复了原貌,作为文物旅游景点,于1988年3月17日正式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游览。1992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3月,该所又对戈妃墓恢复修建,使之与朱檀墓成为一个整体,作为人们了解历史、娱乐休闲的一处景观。自开放以来,共接待各级领导,中外游客数百万人次。
六、比较分析
鲁荒王陵与各亲王陵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鲁荒王朱檀为明代第一个去世的亲王,其陵墓的营建为亲王当中第一座,陵墓建制和诸多礼制为朝廷制定亲王陵墓建制作为依据,据《明史》载:“洪武二十八年秦王樉薨,诏定丧礼,礼部尚书任亨泰言,考宋制宜辍朝五日,今遇时享,请暂辍一日,皇帝及亲王以下至郡王及靖江王宫眷服制与鲁王丧礼同,皇太子服齐衰,期亦以日易月,十二日而除,素服期年从之。定制亲王丧辍朝三日,礼部遣官掌行丧葬礼,翰林院撰祭文,谥册文、圹志文,工部造铭旗,遣官造坟,钦天监官卜葬,国子监监生八名,报讣各王府。”④由此可见,洪武二十八年秦愍王死时,原考宋制宜辍朝五日,后定服制与鲁王葬礼同,上辍朝三日及其他礼制,均按鲁王葬礼定制。因此可以说鲁王丧葬诸仪为朝廷制定亲王礼制所参考沿用。这是其他王陵所无法相比的。
二、陵区占地面积最大,地宫距地表最深。据当地群众传说及有关专家实际考证,陵区原建有内、外城墙(现外城墙遗址处尚存琉璃砖瓦),外城墙周长4000米,总占地面积为96万平方米,这在亲王当中规模最大。以后各代亲王,虽从帝王的亲疏、王府所在地的贫富、国势的盛衰而大小不一,但以开国皇帝朱元璋尚健在就如此之规模,一是表明了朱元璋对朱檀的疼爱,二是证明国力雄厚。再者地宫距地表26米,仅次于帝陵(定陵距地表27米),而其他亲王陵仅距地表6米左右。
三、发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多
鲁荒王陵出土文物1300多件,这些文物为研究亲王礼制,政治经济情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首先是冕服方面:一是九旒冕,为亲王谒见皇帝或有重大仪式时所戴。据山东省博物馆王琇同志研究,目前,作为文物藏品的垂旒全国只有两件,另一件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是袁世凯搞复壁登基称帝时穿的一套仿古式冕服中冕冠,这件600多年前的明初亲王冕冠是唯一一件仅存于世的古代冕服实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与历史价值,是填补史阙,研究古代冕服制度的珍贵实物。
二是九缝皮弁,又名九缝朝冠,为鲁王巡视、朝宾、诸侯上朝时穿用,是现今唯一一件披露于世的明初亲王制皮弁实物,与洪武年间诏定亲王皮弁制相符。
三是织绵缎盘袍,图案、工艺都极其精美,是迄今为止全国范围内发现的唯一一件保存较完整的明初亲王等级的常服袍。
其次是金镶玉带,扣体为双层透花金片,一颗大宝石镶在中间,周围由红、蓝宝石、绿松石、祖母绿、珍珠和猫眼宝石簇拥,通体总计镶嵌各色宝石33颗。据省博物馆腾卫同志研究,定陵出土14件镶宝石金带饰都不如这件收藏品体积大;宝石多、装饰精美,对研究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美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和科学依据。
其他如大唐雷威亲斫“天风海涛”琴、元刊书籍、元钱选题签,也都是稀世珍品;特别是432个木俑仪仗,更是当时亲王“甲兵卫士之盛”的真实写照。限于篇幅,不在一一详述。
鲁王朱檀墓中出土的这些文物,很多都是孤品或珍品,为研究明代亲王礼制政治经济,科学工艺提供了珍贵的物证,这也是全国其他亲王陵所不能比拟的。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鲁王朱檀在亲王中第一个薨逝,陵寝为第一个建造,其建制和礼制为其他王陵所沿用;陵园占地面积最大,地宫距地表最深;出土文物最完整,价值最高;鲁王中贤王较多,传位时间最长。因此可以说鲁荒王陵称为明代亲王第一陵,应该是没有异议的。
这是按照明史诸王列传整理的明朝所有皇子的情况(不包括后来继承皇位的):
姓名 官职 时期 排行
秦愍王樉 亲王 洪武 就籓西安 二
晋恭王 亲王 洪武 就籓太原 三
周定王橚 亲王 洪武 就籓开封 五
楚昭王桢 亲王 洪武 就籓武昌 六
齐王榑 亲王 洪武 就籓青州 七
潭王梓 亲王 洪武 就籓长沙 八
赵王杞 亲王 洪武 九
鲁荒王檀 亲王 洪武 就籓兖州 十
蜀献王椿 亲王 洪武 就籓成都 十一
湘献王柏 亲王 洪武 就籓荆州 十二
代简王桂 亲王 洪武 就籓大同 十三
肃庄王楧 亲王 洪武 就籓甘州 十四
辽简王植 亲王 洪武 就籓广宁 十五
庆靖王旃 亲王 洪武 就籓宁夏 十六
宁献王权 亲王 洪武 就籓大宁 十七
岷庄王楩 亲王 洪武 改云南 十八
谷王惠 亲王 洪武 就籓宣府 十九
韩宪王松 亲王 洪武 未之国 二十
渖简王模 亲王 洪武 就籓潞州 二十一
安惠王楹 亲王 洪武 就籓平凉 二十二
唐定王桱 亲王 洪武 就籓南阳 二十三
郢靖王栋 亲王 洪武 之籓安陆 二十四
伊历王鹥 亲王 洪武 之籓洛阳 二十五
皇子楠 洪武 逾月殇 二十六
靖江王守谦 禄视郡王 洪武 之籓桂林 朱文正子
虞怀王雄英 亲王 兴宗标 一
吴王允熥 亲王 兴宗标 三
衡王允熞 亲王 兴宗标 四
徐王允熙 亲王 兴宗标 五
太子文奎 太子 建文 莫知所终
少子文圭 皇子 建文 建庶人
汉王高煦 亲王 永乐 二
赵简王高燧 亲王 永乐 三
郑靖王瞻飐 亲王 洪熙 就籓凤翔 二
越靖王瞻墉 亲王 洪熙 三
蕲献王瞻垠 亲王 洪熙 四
襄宪王瞻墡 亲王 洪熙 就籓长沙 五
荆宪王瞻堈 亲王 洪熙 就籓建昌 六
淮靖王瞻墺 亲王 洪熙 就籓韶州 七
滕怀王瞻垲 亲王 洪熙 未之国 八
梁庄王瞻自 亲王 洪熙 就籓安陆 九
卫恭王瞻埏 亲王 洪熙 未就籓 十
德庄王见潾 亲王 天顺 济南 二
见湜 不复追赠 天顺 早卒 三
许悼王见淳 亲王 天顺 四
秀怀王见澍 亲王 天顺 就籓汝宁 五
崇简王见泽 亲王 天顺 就籓汝宁 六
吉简王见浚 亲王 天顺 就籓长沙 七
忻穆王见治 亲王 天顺 就籓钧州 八
怀献太子见济 太子 景泰
悼恭太子祐极 太子 成化 二
岐惠王祐棆 亲王 成化 之籓德安 五
益端王祐槟 亲王 成化 之籓建昌 六
衡恭王祐楎 亲王 成化 之籓青州 七
雍靖王祐枟 亲王 成化 之籓衡州 八
寿定王祐耆 亲王 成化 就籓保宁 九
汝安王祐梈 亲王 成化 之籓卫辉 十一
泾简王祐橓 亲王 成化 之籓沂州 十二
荣庄王祐枢 亲王 成化 之籓常德 十三
申懿王祐楷 亲王 成化 未就籓 十四
蔚悼王厚炜 亲王 弘治 生三岁薨 二
哀冲太子载基 太子 嘉靖 生二月殇 一
庄敬太子载 太子 嘉靖 二
景恭王载圳 亲王 嘉靖 之国德安 四
颍殇王载啇 亲王 嘉靖 生未逾月殇 五
戚怀王载沴 亲王 嘉靖 未逾岁殇 六
蓟哀王载匮 亲王 嘉靖 未逾岁殇 七
均思王载夙 亲王 嘉靖 未逾岁殇 八
宪怀太子翊釴 太子 隆庆 生五岁殇 一
靖悼王翊铃 亲王 隆庆 未逾年殇 二
潞简王翊镠 亲王 隆庆 之籓卫辉 四
邠哀王常溆 亲王 万历 生一岁殇 二
福恭王常洵 亲王 万历 三
沅怀王常治 亲王 万历 生一岁殇 四
瑞王常浩 亲王 万历 之籓汉中 五
惠王常润 亲王 万历 之籓荆州 六
桂端王常瀛 亲王 万历 之籓衡州 七
永思王常溥 亲王 万历 生二岁殇 八
简怀王由学 亲王 泰昌 生四岁殇 二
齐思王由楫 亲王 泰昌 生八岁殇 三
怀惠王由模 亲王 泰昌 生五岁殇 四
湘怀王由栩 亲王 泰昌 早殇 六
惠昭王由橏 亲王 泰昌 早殇 七
怀冲太子慈然 太子 天启 殇 一
悼怀太子慈焴 太子 天启 殇 二
献怀太子慈炅 太子 天启 殇 三
太子慈烺 太子 崇祯 不知所终 一
怀隐王慈亘 亲王 崇祯 殇 二
定王慈炯 亲王 崇祯 不知所终 三
永王慈炤 亲王 崇祯 不知所终 四
悼灵王慈焕 亲王 崇祯 薨 五
悼怀王 亲王 崇祯 生二岁殇 六
名俱无考 亲王 崇祯 生三岁殇 七
朱元璋的后代怎么分封
本文2023-10-22 13:01:2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13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