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帅的现状
帅姓属稀有姓氏,全世界帅姓人口据估计约二万人左右。
帅氏或是一个古老的汉族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我国台湾省则名列第三百九十二位。
帅姓出自西晋,当时晋国定都洛阳,后迁长安,因此山西洛阳、长安一带即为帅姓发源之地,也是早期繁衍发展之地,南北朝至唐宋期间,逐渐向周边地区及江南一带扩展,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形成郡姓望族,以南阳郡、范阳郡、平原郡为郡望。
帅姓人囗如今主要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江西、安徽等地。
早在母系社会就有了跟母亲的『姓』,所以『姓』字是『女』『生』,而男生的就叫『氏』,比较省事。
夏商周三朝,男生翻身进入父系社会,改了游戏规则,无论男女都随父『姓』,而用『氏』来区别身份贵贱,规定贵者才有氏,男生们也依然习惯称氏不称姓。
秦汉时期,干脆把『姓』『氏』合二为一,从此统称『姓氏』或『姓』。
让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有趣的姓氏一、表示时令的姓氏
春、夏、秋、冬、阴、阳、日、月、秒、分、时、旬、季、年、岁等。比如《家有儿女》里的夏东海,女革命家秋瑾等。
二、表示方向方位的姓氏
东、西、南、北、上、下、左、右、前、后、高、低等。比如西施,还有《天龙八部》里的左冷禅,清朝的左宗棠姓左,后羿射日的后羿,写《红楼梦》后四十回的高鹗等。
三、表示天干地支的姓氏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等。比如黄海海战里面的丁汝昌,《天龙八部》里的丁春秋,宋代词人辛弃疾等。
四、示各行各业的姓氏
工、农、商、学、兵、艺、师、陶、医、铁、干等。比如田园诗人陶渊明,商鞅变法的商鞅,《霍元甲》里的农劲荪等。
五、表示各种颜色的姓氏
赤、橙、黄、绿、青、蓝、紫、红、黑、白、灰、乌等。黄巢起义的黄巢、《三国演义》里苦肉计的黄盖、《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蓉、佛山无影脚的黄飞鸿,《寻秦记》里的乌廷芳,唐代诗人白居易等。
六、以五行为姓
金、木、水、火、土等。比如清代文坛巨子金圣叹,韩国的明星金喜善等。
七、以六畜为姓
牛、马、羊、鸡、狗、猪等。比如相声演员牛群、马季,三国名将马超,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西游记的猪八戒等。
八、以七候为姓
风、云、雷、电、雨、雪、冰等。比如刚才所说的大侠风清扬,助人为乐的雷锋,演员雪村,作家冰心等。
九、以岁寒三友为姓
松、竹、梅等。比如《射雕英雄传》里的梅超风,现在热播的梅兰芳,香港明星梅艳芳等。
十、以四瑞兽为姓
龙、凤、鹤、励等。清代驻广州将军凤山,驻西藏大臣凤全等。
十一、以中国朝代为姓
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等。比如开国总理周恩来,文学家周树人,害死岳飞的秦桧,被陈世美抛弃的秦香莲,唐伯虎点秋香的唐寅等。
十二、以柴米油盐酱醋茶为姓
比如水浒传里的柴进,书法家米芾,香港明星米雪等。
十三、表示数字的姓氏
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零、百、千、万、亿等。比如我们所熟知的伍子胥就姓伍,姓陆,其实就是6的音,当然历史上的陆游、陆羽、陆贾等。
太原郡:`战国时秦庄襄王置,治所在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
琅琊郡:秦始皇置,相当于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
平原郡:西汉初置,相当于今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一带。
「师」源出
师(Shī师)姓源出有三:1、以官名为姓。据《姓谱》载,夏商时代,管理乐技职官名师,如上古师延,商代师涓等。周朝也有师尹之官,掌管音乐歌咏。这些人的后代子孙遂以职官为姓,乃成师姓。2、以技艺为氏。据《元和姓纂》载,两周及春秋战国时代,擅长乐技的人被称为师。晋国有师旷,鲁国有师乙,郑国有师理、师触、师躅、师惠,皆为当时的著名乐师,精于音律。相传晋国乐师师旷,字子野。他虽然双目失明,但善于辨音,又善于弹琴。晋平公时造了一套用来奏乐的铜钟(编钟),很多乐工听后都认为音律很准,惟独师况不以为然。他的判断,最后终于被一个叫师消的人证实。这些精于乐计的乐师们的后代,便以祖上的技艺职业为姓,遂成师姓,也称师氏。3、出自周代,以人名为姓,为师君的'后代。周朝时,有个叫师君的名人,他的后代就用祖上名字中的“师”字为姓,也称师氏。
迁徙分布
师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姓谱》和《元和姓纂》二书的考证,上古夏朝,商朝,周朝,都有管理音乐的官员称“师”,如商代的师涓,周朝的师尹等等。后来,善长音乐的文人也称师,如晋国的师旷,鲁国的师乙,郑国的师理,师触,师慧等,都见于史载,他们都精通音律,善长演奏,而春秋战国时代音乐艺术兴盛一时。师姓就来源于乐官和乐师。另外,古书《周礼春官》中说,说,“师氏居虎门之左,司王朝”,而甘肃汉墓中果真出土一石门,左边石门的虎头下站着师氏,他为王上的正宫守卫和管事。这说明师姓还有另一支起源。师姓望族出于太原、琅琊、平原一带。
堂号
授琴堂:授琴是指教弹琴,春秋时,鲁国乐师师襄善弹琴,孔子曾拜他为师学琴。帅姓和师姓同是一个起源。古代乐师负责掌管宫廷音乐。春秋时期,有一位乐师的后代姓师,名叫呙,他在晋国担任尚书的官事,但因晋国君主景公的名字中,有一个“师”字,即司马师。为了避开君主名字中的师字,师尚书就将自己的姓省去一横,改为“帅”,后遂有帅姓。见《广韵》、《通志。氏族略》。
呙[呙、娲,读音作gē(ㄎㄨㄞ),古音读作hé(ㄏㄜˊ),亦可读作guō(ㄎㄨㄞ)]
一姓氏字源:
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呙,音‘戈’,又与‘和’同。 有呙氏璧,即卞和之‘和’。或云:女娲氏之后,去女以呙为姓,明代公安多呙氏。”
据典籍《中国姓氏大全》中“呙”姓条目注释:“呙gē,罕见姓(又音guō)。南唐有呙拯,宋代有呙辅,明代有呙文光。”
在史籍《淮南子》中记有:“呙氏璧,注音为‘hé’,即卞和之‘和’。或云:女娲氏之后,去女以呙为姓,明代公安多呙氏。”
在典籍《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中,呙,皆注音为guō,简化为“呙”。
在文献《新编千家姓》中,“呙,注音为‘gē’”,本字未简化。
显然,呙(呙)字,主要源自三皇之一的女娲氏,是以先祖称谓字拆文简化形成的姓氏符号,为母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标志之一。
二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风姓,出自女娲氏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去部首为氏。
娲氏为远古母系氏族社会末期最强大显赫的氏族部落,后来逐渐分化演变为大大小小许多支部落,成为华夏各民族之滥觞,包括父系氏族时代的北方黄帝部落、蚩尤部落以及南方炎帝部落(后世称“中华人文三始祖”)等,是故后世有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即各族都尊女娲为华夏创世之祖,与伏羲、神农并称“三皇”,女娲因此有“娲皇”之名。
在氏族发展和分化的过程中,始终有一支氏族部落保留了“娲”氏名号,直到后来夫权横流之时,方去“娲”字之“女“旁为“呙”氏,读音作guō(ㄎㄨㄞ),与现在的姜姓、姬姓、嬴姓以及轩辕氏的形成时间和方式相同。
娲氏、姜姓、姬姓以及嬴姓都带有女字部首,留下了明显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而“轩辕”是一直以轩辕黄帝的名号为部落名的一支父系氏族,直到发展成为姓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外夷,出自在秦、汉之际西域呙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在秦、汉时期,西域地区丝绸古道上有一小国,名为呙国,被时人称为“千金菜”的一种蔬菜,即是汉王朝花费大量金银从呙国买来种子,在中原地区种植开来的。
著名宋朝学者陶觳在其《清异绿》中记载:“呙国使者来汉,隋人求得菜种,酬之甚厚,故因名千金菜。”千金菜即现在的莴苣,俗称莴笋。由于汉王朝当时为了引进这一新的蔬菜品种而不惜千金代价,故得此美名。著名晋朝学者葛洪在《肘后方》中,也称它为莴苣菜,可见在魏、晋之时,人们已经正式将它列入日常菜谱中了。
莴苣是在晋朝以前从呙国传入中原的。虽然呙国的建国、处地,存亡时间等仍待进一步详细考证,但呙国的存在与消亡,为呙氏的起源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线索,因其时正为“东方帝国”大汉王朝最为强盛之际,其国被汉化的可能性极大,成为呙氏之源,读音作gē(ㄎㄨㄞ)。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国玉人卞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战国时期有一块著名的“和氏璧”,引发了许多传说、故事。
和氏璧在典籍《淮南子》中实作“呙氏璧”,说明“呙”作为姓氏,在战国时期即已形成。后许多姓氏学文献将“呙”注音为hé(ㄏㄜˊ),显然是受了“呙氏璧”的影响。
楚人卞呙采得一块璞(石中之玉),献给新即位的楚蚡王熊蚡冒(公元前757~前741年在位)。楚蚡王命掌玉的官“玉人”拿去鉴定,这个玉人鉴玉水平不高,因此说其是石头,卞呙便因欺君之罪而被砍断了左脚。
楚蚡王逝世后,楚武王熊通即位(公元前741~前690年在位),卞呙再把那块璞献上去,玉人还说那是石头,卞呙又因此而右脚被砍断。
楚武王逝世后,楚文王熊赀即位(公元前689~前675年在位),卞呙不敢再去献璞,他在山中抱着那块璞哭泣不止,双眼泪尽,而继之流以血。邻人感之,通过他人告诉了楚文王。
楚文王听说此事后,立即派人去查问缘由。卞呙说:“我并不是为自己断足而悲伤,所悲伤的,是美玉竟然被说成是石头,讲真话的人竟然被说成讲假话的人呀!”
楚文王觉得此事真相不应当如前君那样莽然下断,而是需要实实在在地考查落实,便命玉人仔细雕琢那块璞。琢开璞壳,果然得到了一块美瑕无伦的玉,做成一座玉壁后,楚文王亲命其名为“呙氏璧”,以慰卞呙。
这个历史事件,在后来的典籍《韩非子·和氏篇》中,卞呙被讹记为同音字卞和,呙氏璧被记为和氏璧,此后各类史籍多随之而载。
卞呙的子孙后裔,有以“卞”为姓氏者,称卞氏;有以“呙”为姓氏者,称呙氏,读音为hé(ㄏㄜˊ)。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晋朝时期尚书师呙,属于避讳改姓为氏,或以先祖名字为氏。
师氏,出自夏商时代管理乐技的官职,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姓谱》记载,夏商时代,管理乐技职官名师,如上古师延,商朝师涓等。周朝也有师尹之官,掌管音乐歌咏。这些人的后代子孙遂以职官为姓,乃成师氏。
据典籍《广韵》、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有师氏后裔师呙,在晋国担任尚书官事,因晋景公司马师的名字中有“师”字,为了避君主名讳,师呙就将自己的姓省去一横,改为“帅”,这位尚书的后代子孙中有以“帅”为姓氏者,称帅氏,亦有以祖名“呙”为姓氏者,称呙氏,读音作guō(ㄎㄨㄞ)。
(中校注评:这里的介绍不知是谁写的,这第四个渊源实际上是错的:“源于姬姓,出自晋朝时期尚书师呙……”这个避讳改名的渊源完全是错的。根据师姓和帅姓起源,他们的那个祖先实际上叫做“师昺”,根据《广韵》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记载,原来师姓出自古代掌乐之官,因为古代掌乐之官曰师,故以官为氏而姓了师氏,传到春秋时代,有一位师昺在晋国担任尚书的官职。到了晋武帝司马炎纂夺魏权后,建立西晋,结束了三国时代,他追伯父司马师为晋景帝,并令天下避“师”字。以尚书师昺为代表的师氏家族为避名讳,只好减去姓氏“师”字中的一笔,改为“帅”姓。后来,过了晋朝,帅氏的子孙有的又恢复为师姓,有的则依旧为帅姓姓。
由于很多电脑系统将“师昺”(bing)误作“师呙”,因此造成一些人误把“师呙”作为呙姓起源,实际上史书中是没有“师呙”这个人名的。
相类似的,还有把南宋末代皇帝赵昺误作“赵呙”,把南宋奸臣万俟卨误作“万俟呙”,这都是很容易让人犯的错误。不可不慎。
上述前三种渊源,比较让人信服。尤其是源于“卞呙”说。因为在和氏璧(呙氏璧)的出产地,湖北西北一带,一个地方同时又卞姓和呙姓,但两姓自古以来不通婚,大抵是秉持同姓不婚的祖训。
本人姓呙,对本家族姓氏一直研究考证。)
二迁徙分布:
目前呙氏聚集最集中的地区在洞庭湖流域,具体分布在湖北的公安、石首、监利以及湖南的华容、安乡、临澧等地。
元朝动乱时期,一个名叫菜颁的呙氏人从外地迁移至洞庭湖地区定居下来。呙菜颁的后人历经几百年的繁衍生息,到明朝时期在公安等地颇为显赫。当时中国文坛性灵派的代表“公安三袁”曾为呙氏家族写过家绳,现仍见于三袁文集。目前约有两三万呙氏人居住在洞庭湖流域。
湖南邵阳有地名呙家园,南京六合县的新集镇有地名路呙、中呙,东莞市常平镇桥有大呙村,湖北石首调关镇有呙家台……这些地方都是或曾经是呙氏族人聚居的地区。
呙氏后裔主要分布在湖北和湖南等地区,在四川、江苏等地区亦有分布。
三郡望:
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
琅琊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县南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山东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谙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时期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琅琊国起,琅琊台及秦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废置千余年。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的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
豫章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
长沙郡:周朝时期即有该地,战国时期楚国始建郡,秦国灭楚国后承之,治所在临湘(今湖南长沙),其时辖地在今湖南省东部、南部一带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省全州市、广东省连县、阳山县、英德和江西一部分地区。西汉改郡为长沙国,并筑城。东汉仍改回为郡。隋朝初期废黜,隋大业年间及唐天宝、至德年间曾改潭州为长沙郡,治所在临湘(今湖南长沙)。明、清两朝为长沙府治。直到民国时期,长沙历经了国、郡、州、府、厅治。
四字辈班派:
湖南洞庭湖呙氏字辈:“家人同履泰鼎壮晋升中临豫师谦益复观大有丰”。
五历史名人:
呙 拯:(生卒年待考),五代时期南唐人。
南唐保大年间(公元943~957年),曾任歙州县令。
呙 辅:(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官吏。
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呙辅先为一进士,在宋绍兴四年(金天会十一年,公元1134年)农历12月壬午,武翼大夫、吉州刺史、统制鼎州军马杜湛为湖北路兵马副都监,修武郎、閤门祗候、添差统制军马鼓筠充东南第八将。马鼓筠本与刘超合流,有进士呙辅者,为张用所略;后呙辅入马鼓筠军中,与进士路居正劝马鼓筠立功归朝廷。时刘超据澧州,程昌寓遣兵击之,不胜。呙辅等令马鼓筠以药纸为书,陈破贼计,密遣安乡县监税刘汝舟持诣湖西,乞掩杀刘超,程昌寓亦遣使臣赍蜡书报之。刘超为马鼓筠所袭,败走,马鼓筠以所部诣昌寓降。程昌寓有战士、乡兵合九千馀人,用湛为总帅,至是程昌寓奏湛屡立奇功,马鼓筠临敌宣力,故皆擢之。既而录呙辅之劳,亦以为连州文学。后升任县令。
呙文光:(生卒年待考),湖北公安人。著名明朝巴县县令。
稀 有 姓 氏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的国家,姓氏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发展至今已有5600多姓氏流传下来,但因为一些姓氏很少见,总会引起一些惊讶和疑问,甚至还有一些麻烦。那么下面这些稀有姓氏,你见过吗?
子商朝帝王家族姓氏。随着历史发展,子姓派生出非常多的姓氏,但子姓本身现在已非常罕见了。
第一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令战国各国后裔和贵族迁徙。原齐国田姓贵族族大人众,所以改变了原来的姓氏,以次第相区别,分列为第一到第八。“第一”就是其中的一个姓,在古代也是一个罕见姓氏,后来大都改为单姓第。
帅帅这一姓氏出自于师,始祖师昺。他是三国末晋初的大司徒、兵曹尚书,为了避开晋景帝司马师的名讳而改姓帅。
庹读作tuǒ,关于这一姓氏的起源是众说纷纭,有的说它源于熊姓,有的说它源于度姓,有的说它源于田姓。综合各种起源来看,庹这一姓氏部分源于土家族,随着土家族与汉族的广泛通婚,庹姓的后代大多被定为汉族,只有仍然生活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区的庹姓被界定为土家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
昝昝(zǎn)姓是中文姓氏之一,读音为zǎn,在《百家姓》中排第165位,根据《姓氏考略》上记载:商朝的宰相咎单,他的子孙在咎字上添了一划,做为他们的姓氏。
昝氏族人早期主要在河南、山西等地居住,此后因中原战乱,逐步向山东、河北及江南迁徙,现在江苏、浙江、安徽、陕西等地都有该姓。
亓亓(qí)姓出自复姓丌官氏,为丌官姓所改。据《姓氏寻源》载“亓与笄同,掌笄官之后”。亓,古“其”字,也作“丌”。丌官,即亓官,原先是官名,为古代专门掌管笄礼的官。笄礼是古代女子年至十五岁时,在头发上插笄的仪式,作为由少年正式转为成年的象征。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设有这个官职。丌官姓就是这种官的后代为纪念先人而出现的,称丌官氏。后来,在明初朱元璋登基后的改姓运动中,“丌官”复姓被改成了单姓“亓”。孔子在十九岁结婚时娶的夫人,就是丌官氏的后人。因此,亓氏和丌官氏源流一样,姓源相同。
澹台澹台(Tán tái)姓氏源流单纯,源出自春秋时鲁国孔子弟子灭明的后代,以地名为氏。春秋时有鲁国孔子的弟子,字子羽,名灭明,南游长江流域,居于澹台湖(在今江苏省吴中区 );另一说是居于澹台山(今山东省嘉祥县南),遂以湖(山)名命姓名,因取名澹台灭明。其后代子孙遂以澹台命姓,称澹台氏。
顿顿姓渊源有两个,一是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族姬弱的封国顿子国,属于以国名为氏;二是源于回族。主要分布在山东平度、山西太原、湖南芷江、河北博野等地。顿姓名人有宋朝泰州通判顿起、明洪武年间举人顿钦、明朝学者顿锐等。
过过,一声,过姓(guō xìng),是个古老而又少见的姓氏。主要分布在江南苏锡常地区和浙江嵊州、海盐,安徽蒙城,山东巨野,特别是无锡、苏州。姓氏渊源有二: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之裔姙(任)姓,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源于姒姓,出自夏朝诸侯国过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暴暴(Bào)姓源流比较少,部分出自姬姓,其以国名为氏。从历史文献上考证,我国有人以暴为姓,大约是在3500年前的周朝时期。据记载,有王族大夫辛被封在暴邑(今河南省郑州北),建立了暴国,因为他的爵位是公爵,所以称暴辛公。春秋时暴国并入郑国,其国民以原国名为姓,称暴姓。
姓帅的现状
本文2023-10-22 11:22:0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13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