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阁镇的历史文化
一、古祠堂、古庙:
1麦氏大宗祠:是黄阁麦氏家族开村先祖麦必达公祠,始建于宋代,历代均有修葺。在广州地区各大名家祠中仅次于广州陈家祠、沙湾“留耕堂”,排列第三位。该祠坐落在黄阁镇莲溪村宿国新街,与继宗麦公祠、瑞辉麦公祠(现麒麟文化展示馆)、子平麦公厅连城一线构成祠堂建筑群,均坐南向北。宗祠内气势雄伟,工艺精湛,有石狮、石鼓、木雕、砖雕、壁画等传统工艺。新中国成立后,宗祠被国家列为地方财产。2000年经上级政府批准,退回给莲溪村使用,2004年被列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张氏宗祠:始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及一九九九年重修。据传,张氏第二十四代张君政原籍范阳,于唐朝年间率领家眷迁入广东南雄珠玑巷,第三十代张岘因逃避战乱迁入东莞博夏。宋末,第三十八代张友良迁居南沙黄阁大井,是大井张氏的始祖。张氏宗祠不但是祠堂,20世纪30年代初还是大井村第一所学校榕山小学的校舍。
3、李家祠堂:黄阁原有两座李家祠堂,一座在张氏宗祠前面,是黄阁大塘李氏始祖祠堂。据说祠堂分三进,大堂叫“继述堂”,牌匾现存于大塘村部。此祠堂门前有一大广场,面对碧波荡漾、十里风清的李家大塘。此祠堂曾用作中学用,后被拆毁改建为大塘小学,已变民居,不复原貌。
另一座位于大西街,是黄阁最大的祠堂,又称“新祖”,堂号为“绍德堂”。1971年,该祠堂被拆平,村民把中心小学(原国民中心学校)破落残旧的礼堂拆掉,把礼堂的砖瓦等搬到祠堂原址建成黄阁会堂,即现大塘公园。
4、陈家祠堂:现黄阁镇大塘公园侧黄阁供电所储物楼旧址,与李家祠堂并排。祠堂身为蚝壳结构,颇具古典特色。祠堂有三进,堂号为“敦汭堂”。文革被拆毁。
5、将军祠:座落黄阁镇东里大街,初建于元朝,为东里村始建祖麦六三、麦公进的祠堂。该祠堂为黄阁古代官位最高的纪念祖祠,选料上乘,门面砖雕文饰精细,首进屏门通花木雕,戏曲人物故事为工艺精品。
6、瑞辉麦公祠:坐落于黄阁莲溪村宿国新街,祠内有石碑记载该祠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该祠的建筑规格稍逊于麦氏大宗祠,但用料、做工等在当时也是上乘的,砖雕、木雕图案精美,文饰精细。该祠是黄阁麦氏第七代传人麦光祖之祠,故堂名为“光裕堂”。
7、少山麦公祠:座落在黄阁镇东里大街合德里巷口西侧,座北向南,东里村明代先祖麦洪聚(号少山)之祠,始建于明代,现保存完好。
8、辅党麦公祠:座落于黄阁镇东里大街合德里四号,是东里村明代殷富之族祖祠,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大跃进”年代为老人院,曾是饭堂、托儿所,现保存完好。
9、天后古庙:历史悠久,香火鼎盛,同佛山祖庙、德庆悦诚龙母庙、广州黄埔南海神庙齐名,是广东四大名庙之一。据传,天后古庙是黄阁始迁祖麦必荣带头兴建的,里面供奉着天后娘娘。该庙在近八百年岁月里,经过多次修茸、扩建,特别是清代乾隆年间扩建,气势非常宏伟。清光绪十五年再次修葺后至民国二十年是天后古庙的鼎盛时期,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天后诞都举行盛大庙会。可惜该庙在解放后被拆为平地,庙中文物流失殆尽。
二、古墓
麦必荣、麦必达兄弟合墓:该墓坐落在黄阁镇东里山塘南岸大鹤山咀,是黄阁麦氏始祖与其兄的合墓。宋代咸淳九年(1273年,另一说法为1131年宋绍兴元年),其兄弟五人携家眷由南雄珠玑港南徒珠三角,其中麦必达留守黄阁,其兄麦必荣到东莞发展。兄弟两人原葬于南沙深湾朱家祠后山,因建广深珠高速路而迁葬回黄阁。此墓成为了历史上广东各地麦氏宗亲联系情感的桥梁,每年重阳,广东麦氏祭祖团及港澳宗亲团拜祭此墓。现在整座墓保存完好,2004年被列为区级重点保护文物。
麦六三墓:该墓坐落于黄阁镇葫芦山右侧。据墓碑记述,该墓乃麦六三及夫人之合墓。麦六三是黄阁始祖麦必达与詹太婆之子,于宋末元初进身仕元,率子公进带兵作战于广西,平定动乱,官拜广西提督总兵。主碑上书“宋广西提督考六三麦公府君、妣曾氏一品夫人墓”。现整座墓保存完好,2004年被列为区级重点保护文物。
麦公进墓:始建于元代初,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重修。是目前黄阁现存最具有气派的墓穴。整座墓是高级石雕工艺墓,石雕花墓门内嵌主碑,上书“皇元袭封副将军轻车都尉三世祖考公进麦公合墓,乾隆己丑科进士山西司下郎麦佑提写碑文,道光癸巳十三年九月十五日重修”。该墓坐落黄阁镇东里山塘南岸的大鹤山咀,是元代副将军麦公进与其妻徐氏合葬墓。麦公进乃东里麦氏三世祖,因随父出征,仕元有功,官封副将军、轻车都尉,是黄阁麦氏族人受古代皇朝封赠官位最高的人,因而每年重阳节该墓受麦氏祭祖团统一拜谒。现整座墓保存完好,2004年被列为市级重点保护文物。
刘氏夫人墓:该墓座落在黄阁镇大塘村大仁山,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其墓前石碑上书“皇清诰封一品夫人显妣李母淑德刘氏夫人墓”,碑石右边刻上“光绪丁丑年仲秋吉日辰祀男扬陛孙某曾孙某立”(因日久部分文字受损,故姓名不详),在墓穴后边立有一石碑,上刻“奉天诰命”。该墓主的儿子李扬陛,据说是东莞人氏,是清朝期间赫赫有名的政府高官,官衔“兵部尚书”。其官衔牌匾曾在黄阁大塘村李姓继述大祠堂上挂,现存的老人亲目此匾。继述大祠堂于1958年间拆毁,此匾因而失存。该墓建造一流,雄伟壮观,又是历史名人古墓,有较大的历史价值。现整座墓穴保存基本完好,2004年被列为区级重点保护文物。
三、古井
1大井尹井头:又名“尹城泉”,座落在黄阁镇大井村辖内,始建于元朝,曾多次修葺,为石结构水井。据说,张氏乡民曾被赐为尹城主(尹城主当时是一个官名封衔)。祖先开井为纪念这个官名,故称“尹井”。又有的老人说,这口大水井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这里一带原是海水浸淹的湖田,非常缺乏饮用水。有一姓尹人氏深挖了一口井,想不到井挖好后,井水非常清甜,于是全村人都食用这口井的水,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尹姓人氏,因此称这井为“尹城泉”,并在井边树碑纪念。此井虽已经历几百年的历史,但经过历代村民的多次重修翻新,一直沿用至今。在当今,即使村里有了自来水,全村人仍喜欢食用“尹城泉”井水。由于井口成井字形,也较大,所以大家渐渐习惯称这井为“大井”,村名也叫“大井村”。
2三圣庙井:座落在黄阁镇东里村辖内,水质优良,口感甜美,是东里村民自古以来的食用井水。此井的历史与三圣庙有密切的关系。古时候,人们信奉神明,认为日常生活离不开的水是神掌管的,村中人习惯称此井水为圣水。古时设坛祭祀,人生洗礼,都到此井取水。村民如有丧事,为死去之人洗浴之水(俗称“买水”),必须由其子先到此井台放下几个铜钱,再到井中取水拿回家给逝者沐浴。
3半天云泉:又称“天云山泉”,在黄阁大山乸的半山腰。关于此泉的得名,黄阁相传有一段故事。据说,元代副将军轻车都尉麦公进当年曾来此山狩猎,公进将军纵马飞奔,不觉有点马乏人渴。偶见林中小溪流水潺潺,便乘战马白龙驹寻源登山找到此泉。麦公进将军饮后觉得此泉清澈甘洌,赞不绝口,随行人员便请麦将军给此泉命名。恰在此时白马饮过此泉水后仰天长啸,腾跳飞跃不已。将军见此情景便说:“泉在半山白云生出,且白马腾跳如云飞,就叫‘半天云泉’吧。”过去有不少名人至黄阁,都要请人挑“半天云泉”的水沏茶品茗。1982年,此泉被开发为天云汽水厂的水源,后因开采石矿而水源枯竭。 黄阁人除了有中国传统的节日外,还有他们特色的地方。
以往,从年二十开始,黄阁人就开始为春节准备食品了,如煎堆、油角、年糕、糖环、炒米饼等,都是自家人齐齐制作,年轻一代已大多 不会制作了,尤其是糖环和炒米饼,只有五十岁以上的黄阁人才懂得如何制作。大多数人都到琳琅满目的年货商店里选购节日食品了,而比较多保存下来的是制作煎堆、油角。
大年新春,以舞狮、舞麒麟为主,人们认为这两种动物会驱邪、迎吉祥。每年的大年初一,黄阁的醒狮、麒麟都在该镇镇政府欢天喜地地起舞,继舞进各村各家各户,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
开灯是黄阁镇四大村(大井村、大塘村、东里村、莲溪村)特有的习俗,严肃认真又隆重。开灯是为上一年新生的男丁开灯,从正月初七至正月十五,当地人按妊氏规定开灯的日子为婴儿在祠堂挂灯,请来亲朋戚友聚会,祈求来年吉祥。
“黄阁麒麟舞”是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黄阁镇古老的民间艺术,盛行已有一百多年,逢年过节、神诞醮会、秋色出游,人们舞起麒麟,以表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故民间有“麒麟献瑞”之说。
竹马馆东:成震泰可忠,茂礼志倚谟葵;普光曾愿启,信怡云建慈昂;济得信端恭,良壬拱华进敬;尚瑷文胜长,魁顺记馀贵厚;忠共盛福献,成元处宗秀继;忠皋绪绍缵,维纲绮纾绸致。 甘肃陇西李氏初定派语:经纶道节展奇才,辅佐天家登相台,宪章祖训扬先泽,洪起心传庆方来。重定:经纶承祖泽,光裕振家声,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荣。通谱班次:享叙传谟典,洪基肇吉安,泰和家政协,鼎甲焕新班。 京江李氏派语:福泽由天定,心田在而耕。 井岗李氏派语:秀公九族亲,甲第冠千军,石羊发基址,均志李连陛,应尚仕忠臣,国太永安宁,荣华光宗祖,富贵远传名,道德辉先泽,诗书裕哲昆,文章称寿世,学业建经纶。 衍庆堂李氏偶公股前派:万荣道兴恺,明常崇德彰,春应贞元泰,雍熙乐允祥。贤公股前派:才文寿妙广,永玉万森崇,应一启振家,声川长必祥。偶贤两支合汀后派:忠义开鸿绪,龙族著烈光,经纶昭实学,廉敬历官方,根本培深厚,芝兰奕世香。 湖南宁乡李氏派语:鞠公口占原派: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绪,良泽启廷封,长振家声大,祯祥国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派次: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锡贤良。 湖南沅江李氏派语: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有陶制品
“昝村”,古称(李家村)。陕西韩城市东北部一个千年古镇,与山西河津、万荣、稷山隔河相对。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古老村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位于韩城市昝村东边的盘河与汶河交汇处的昝村遗址,经国家文物部门考证,是距今5000多年历史的一座新石器时代的昝村遗址,证明“昝村”在史前时代就有人类村落存在。昝村镇梁代村两周古墓群,是迄今国内最大的周代古墓。昝村镇拥有新石器时代、周、秦、汉、唐、宋、元、明、清无数珍贵文物古迹。东边是黄河西岸百米高萁星古寨,西边是百米高东庄村地带,北边是百米高潘庄村地带,南面是百米高薛村地带。东面是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北面有发源于盘龙乡的盘河,南面有发源于盘龙乡的汶河、西面有常年水流不断当地人称的“小水泉”。四面高原,四面环水,属于黄河、汶河、盘河多年冲积形成的平原盆地,三河湿地。古代文人,称之为“汶盘佳境”。
据“龙门李氏宗谱”记载;李氏家族自唐末以来,世居昝村,俗称(李家村)。昝村古街建于宋元之时,形成于明清时期,是秦晋两省的交通要道,南北走向,从村中横穿而过,以大青石铺街,全长2000米,两边店铺林立,南北头各建有古门楼一座,南门楼上题“汶盘佳境”, 北门楼上题“源远流长”,街中心建有凤凰楼一座,横跨古街东西,上题“一道通风”,街南头建有会馆,内有戏楼,看台,火神庙,为古村民逢年过节闹社火,看戏之场所,每月农历逢三日为昝村镇赶集之日,每年9月13日连续三天为当地最大的集会。古村往南过汶河桥直通薛村,往北过盘河桥直通潘庄,往东自汶河北岸直通黄河岸边开化寺,往西出西门口直通西庄镇。一到夜里,家家户户关门闭户,南楼、北楼、东门、西门一关,整个村庄如铜墙铁壁,盗贼无从进入,官道无法通行。
李家巷,为李家世居之地,又称“天子窝”。据传天宝年间,“安史之乱”时,叛军进入长安,京城失陷时,太子李亨由侍卫护送从京城出走,经渭南、大荔、韩城、过山西入陕北,至宁夏灵武登基称帝。途径秦晋要道昝村古街时,其皇妃在昝村西门生下一皇子,该皇子以后登基为皇帝,因此西门一带自古到今一直以“天子窝”称之。唐末,藩镇割据,天下大乱,大唐梁王后人自京城长安迁徙至其封地韩城县,居住于汶水北岸昝村西门一带,后人称之为“李家巷”。
昝村西边,为李家祠堂。李家祠堂建于李家巷西边,祠堂正门楼上题写,“ 陇西源流”,以示李氏根源。分别有,老户祠,掌门祠,三户祠,三座李氏祖祠,本宗脉属于掌门祠,本家谱属掌门户重修之谱。每年清明,李氏后人均会到老户祠集合,然后再到村北李家陵扫墓祭祖。新中国成立后被政府做为昝村小学,村委会,医疗站。掌门祠历代先祖画像移至我家北院厅堂。每年春节李氏各宗族人均到我家祭拜祖先。李家祠堂旁边,1335年建有关中地区最大的禹王庙,当地人称为“西庙”。座北面南,规模宏大,面积10000多平方米,从南门过庙门,从偏门直上20多米,进入庙区,大殿高达20多米,东西建有配殿,钟鼓楼、厢房,井房,伙房等等,新中国成立后为昝村中学。禹王庙以西一公里处有汉代夯土高台一座,往西两公里处,1316年建有佛教寺院普照寺。
昝村北边,是李家历代祖先长眠之处,北靠黄河岸边百米黄土梁,南面滔滔盘河水,过盘河1000米,便是李家陵。有巨大石牌坊一座,上题“李家陵”经过牌坊,有石碑一座,上书“山高水长”, 进入陵区,李氏家族历代每年清明在此祭祀祖先,毁于文革时期。
昝村东边,在黄河岸边,汶河,盘河交汇,入黄河的地方,978年建有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开化寺。为韩城地区最大的寺院,开化寺的名称颇为传奇,在开化寺西边盘河上游1000米之处,昝村古寨脚下,盘河河道内,最大的有1米见方左右,河滩一片石头。而到古寨以下石头慢慢变小,到开化寺之处,完全成为沙粒。是故名“开化寺”。以应古人云,闻高僧讲法,顽石也开化。开化寺下辖,东池寺、西池寺、南池寺、北池寺、中池寺等多座属寺。为当时关中地区有名的千年古刹,庙宇广阔,寺僧众多,庙产丰厚,香火旺盛,位于盘河、汶河汇流入黄河之处。寺院宏伟庄严,庙产丰厚,僧侣众多,每逢佛祖、菩萨诞辰,都有盛大庙会,“开化钟声”是当时韩城八景之一。抗战时,中国军队拆除部分建筑,修筑军事工事。抗战后还有僧人主持。毁于文革时期。现存984年镌立《敕赐同州韩城县开化寺》碑。开化寺黄河滩,草肥水美,新中国成立后为西北军养马场。开化寺向北2000米处,明时,昝村当地殷实之户,为防范土匪之用,在村东黄河岸边百米土梁上,建有古城寨一座。形状像农具“簸萁”一样,所以名“萁星寨”,。东面百米之下是百里黄河滩,西面百米之下是滔滔盘河,南面直通开化寺,北面直达潘庄村。寨内建有,“关帝庙”、“菩萨殿”各一座。1948年,村民在古寨以北建有吕祖庙一座,至今香火旺盛。
昝村南边,汶河岸边,984年建有弥勒寺,规模巨大,当地人称为“南庙”建在高20余米,面积方圆5000多平方米的高土台上,建筑雄伟壮观,新中国成立后为昝村公社驻地,。
昝村古名“李家村”, 以后历代有张、晋、朱、姚等外姓的迁入古村。历史上,汶河,盘河多次改道,对当地民众造成极大的伤害,村民住不几年因河水改道经常搬迁,因此将他们居住的地方称为暂村,时间长了就代替了村名。只将西门、天子窝一带李氏族人居住的地方,称为“李家巷”。因为“暂”上边为“斩”字头,望文取意而不吉祥,因此改以“昝村”为村名。
黄阁镇的历史文化
本文2023-10-22 11:09:0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13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