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帮大佬杜月笙目不识丁,为何赢得文豪章太炎的尊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2浏览:1收藏

青帮大佬杜月笙目不识丁,为何赢得文豪章太炎的尊重?,第1张

说起民国的大佬,很多人都会想起一个人,此人便是称霸上海滩的杜月笙,杜月笙自幼家境贫苦,父母在他小时候去世了,小小年纪的杜月笙,多亏舅舅抚养长大,而杜月笙的一生,也充满了传奇,他目不识丁,却可以得到国学大师章太炎的称赞,杜月笙身上有什么样的传奇经历呢?杜月笙一开始没有那么大的野心,为了能在上海活下去,只能在一家店铺内做小伙计,经过努力奋斗,幸得机缘,杜月笙进入上海黄金荣的公馆工作,杜月笙做事十分细心,为人处事很牢靠,渐渐地就取得黄金荣的信任,而黄金荣有心将其培养成为心腹,有往上爬的机会,杜月笙肯定牢牢抓住,在黄金荣的授意之下,开始负责管理赌场生意。

后来杜月笙越做越大,已经在法租界做起了生意,在当时的上海,几乎垄断了某个领域,挣了一大笔钱,杜月笙属于黑道,坏事自然也做了不少,曾经还帮过蒋介石镇压工人运动。杜月笙走了许多不同寻常的路子,在我们的印象中,黑帮大佬的形象,应该是像影视剧中纹身大金链子的黑社会大哥形象,但杜月笙不是,他不是常见武夫式大佬,身上带有一些儒生气,处事长袖善舞,黑道白道都吃的开。杜月笙从小没什么文化,被人说目不识丁也不过分,但他这个人能力大,势力范围覆盖全上海,不夸张的说,是上海名副其实的地下皇帝,他不仅和晚年遗老、军界、政治家等关系密切,和文化圈的人,来往也十分密切,尤其是被人称为国学大师的章太炎,也是他的座上客之一,两人还是朋友。

有关章太炎的成就,我们在这里就不多加赘述了,胡适曾经如此评价他,说章太炎的古文学,是近五十年来第一作家。了解民国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胡适的话有多么权威。按理来说,章太炎这样的知识分子,应该和杜月笙这样的黑道大佬处不到一块去,可他们就是成了朋友,不仅如此,章太炎还为杜月笙取了几个文雅的名字,给杜家祠堂写了几千字的文章,对杜月笙可以说非常好了。自古有文人孤傲的说法,中国的读书人对骨气、气节之类的东西看的特别重,有时宁愿饿死,都不肯吃嗟来之食。那么杜月笙与章太炎曾经发生过什么故事?其实这就要说到杜月笙的为人处事了,混迹上海滩的人都知道,黄金荣贪财,杜月笙则会做人。原本两人是没什么交往的,杜月笙有自己的生意圈子,章太炎也常年混进文学圈,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因为一件事情开始往来。

当时章太炎的侄子在法租界犯事,章太炎有心去解救,奈何自己只是个文人,没什么政治资源,他听说杜月笙人脉广,也善结缘,乐意帮助人,于是章太炎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给杜月笙写了一封信,结果得到杜月笙的回应,他不仅帮章太炎的侄子解决了问题,甚至还跑去苏州亲自上门拜访章太炎,从这可以看出,杜月笙是多么会做人,原本是章太炎求他办事,就算要上门,也应该是章太炎才对,杜月笙不仅帮人办事还上门拜访,几乎给足了章太炎面子。两人在章家相谈甚欢,杜月笙看见章太炎生活拮据,临走时还在茶杯下放了两千块钱,一方面帮助章太炎改善生活,另一方面也不落文人的自尊,也是这个行为,让章太炎对杜月笙好感大增,也愿意结交这么个朋友,杜月笙对章太炎如此厚待,他肯定也要投桃报李。

于是就有了上面所说的改名字,写家谱的事情,杜月笙原名杜月生,虽读音相同,但从字面上来看,自然是前者为佳,章太炎通古博今,于是建议他把生改为笙,笙字出自于“西方之乐为镛,东方之乐为笙”,就加了一个竹字头,杜月笙的名字立即变得高雅起来,除此之外,章太炎还为他做了件重要的事,就是写杜家家谱。当年杜月笙从高桥出来时,就在心里暗暗发誓过,自己混不出头坚决不回去。如今杜月笙衣锦还乡,成为上海滩叱咤风云的大佬,他回家第一件事,便是请人修缮杜家祠堂。1931年6月,杜家祠堂落成典礼在上海引起轰动,几万人的仪仗队风光万丈,社会各界名流高层齐聚一堂,章太炎本人亲自撰写《高桥杜氏祠堂记》,就连蒋介石也送了东西,家谱中写杜氏应追溯到尧舜时期,后来周天子分封杜氏……

杜月笙不仅和章太炎的关系好,其实和民国文学圈的人都不错,比如杨度曾经为他当过幕僚,与章士钊关系匪浅,在一众文人好友之中,杜月笙也不似五大三粗的大佬,穿着长衫时,宛若一个文质彬彬的读书人。在杜月笙的苦练之下,写的一手好毛笔字,如果你不了解的话,根本想不出来,这是一个从来没读过书的人,可以写出来的字。杜月笙有句名言,说刀切豆腐两面光,大体意思是说,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大家的利益都要照顾到,不可以独占。杜月笙接触的人大多是三教九流,这些人最注重个人利益,然而拼起来也是最卖命的,很多人其实跟杜月笙没关系,但经过接触之后,基本都和他成为朋友。例如说王亚樵,王亚樵身份不简单,他是斧头帮的帮助,经常帮人暗杀政治家,他的武器是一把斧头,斧头帮的名号就是从这起来的,现代周星驰有部**还借用这个梗。

王亚樵是典型的拿钱办事的人,曾经帮人暗杀过汪精卫、蒋介石、以及诸多日本高层,王亚樵的地盘在上海,自然与杜月笙产生交集,开始时两人关系不睦,因为上海轮船招商事件。身边人一直劝说杜月笙干掉王亚樵,可杜月笙却认为不妥,王亚樵身后有一大帮亡命徒,若是杀死王亚樵,等于跟这些人结仇,那么今后所面临的,是无穷无尽的追杀,即使杜月笙势力大,防得了一时,可防不了一世。杜月笙本人的意思,是与王亚樵结交,让出部分利益,以此来结交王亚樵这个朋友。于是杜月笙派人将王亚樵约出来,他来的时候带了一大帮人,而杜月笙只带了黄金荣和张啸林,一方面让王亚樵占据主动,另一方面也表示自己绝没有武力威胁的意思,就这样两人握手言和。

除了章太炎、王亚樵,还有许多人和杜月笙成为朋友,个人感觉杜月笙把中国人的精髓理念贯彻的非常好,万事以和为贵,有利益大家一起分享,不必要自己享受。以至于任何有名气的人到了上海,多多少少少都会跟杜月笙扯上关系,杜月笙十分讲义气,身边朋友有经济紧张的,大多都会接济一些,并且他与戴笠、张学良等人关系都很好,杜月笙的面子非常大。其实与章太炎相交,也来源于政治需要,杜月笙虽然有权势,但苦于小混混出身,加上没什么文化,无法挤入社会名流,这时章太炎有求于他,等于两个人做了交易,他帮章太炎摆平麻烦,章太炎帮他扬名,这是双赢。

杜月笙岂止是一个传说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杜月笙岂止是一个传说

作者:小杜城南

一.1.01

更新时间2010-11-21 22:29:19 字数:3602

 一.1.01

  被称作“300年来帮会第一人”的杜月笙,出生于公元1888年8月22日,这一天恰好是农历7月15中元节,也叫鬼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日子。

  现场是在上海浦东(当时官称江苏川沙)高桥镇以南大约十里的一个小村子。杜月笙的父亲叫杜文庆,没什么文化,看着天上圆圆的月亮,就给儿子取名叫“月生”,这就是日后威名远播的“海上闻人”杜月笙的本名。

  杜家的住处是一座破旧不堪的小平房,村里人管它叫“杜家宅”。杜月笙成名后,有帮闲文人将此宅更名为“杜家花园”,以彰显气派。

  这个“花园”虽然狭小破败,夏天不能挡雨,冬天无法遮风,却并非杜文庆独有,而是和其哥哥两家合住,足见其生活之艰苦。

  不是一般的艰苦。杜文庆曾在茶馆里当过跑堂,码头上卖过苦力,都难以养家糊口,妻子朱氏不得不靠帮人洗衣服赚点钱补贴家用。为了生活得好一些,杜文庆后来与人合伙到较为繁华的杨树浦开了家米铺,和现在许多小店老板一样,只能凭着没日没夜的劳作,勉强维持生计。所以直到妻子临产,才能赶回家来照顾。

  生活所迫,当妻子刚刚可以下地走动自理生活,杜文庆就不得不赶回杨树浦,此时他的长子杜月笙,尚未满月。

  杜月笙出生不久上海开始闹旱灾,旱灾刚过,一场连绵几十天的雨水又酿成水灾。当时的整个中国落后贫穷,医疗条件相当差,两场自然灾……

杜月笙(1888年8月22日—1951年8月16日),20世纪上半叶上海滩上最富有传奇性的一个人物,有“三百年帮会第一人”、“上帝”之称。

他从一个小瘪三混进老上海滩场,成为上海最大的黑帮大佬;他出身低微却又成为涉足娱乐、文化、教育、金融、新闻各业的财富大亨,他是上海滩黑社会里最引人注目的人物,有着传奇人生。

杜月笙为什么在上海滩,最终超越黄金荣和张啸林,并且成为青帮老大呢?

其实靠的就是这三碗面:

第一碗面,场面。就是讲气场,排场,成名后的杜月笙,非常讲究人生的场面。

1931年举行的杜家祠堂落成典礼,是杜月笙一生摆的最大的场面。

除了杜祠落成典礼外,最能体现杜氏之场面的,是他的兼职。鼎盛时期的杜月笙身兼70多个企业、银行、公司的董事长、理事长,可谓风光无限,够场面了。

第二碗面,体面。就是自己衣表行为言语的体面,不仅给别人看,也是让自己有礼。

杜月笙讲过:“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中年后的杜月笙为人处世谨慎小心,比年轻时少了一分咄咄逼人的霸气。

都知道他是一名地道的流氓出身,但这可和别的流氓不一样,他特别讲究体面,身穿长衫,谈吐举止儒雅,看起来和书生一样,佩戴香囊,身上还飘着一股淡淡的清香。故有了“杜先生”的称谓。

不仅如此,杜月笙还为抗日战争提供了不少的物资和钱财。

第三碗面,情面。凡事给别人面子,留给他人有情面。

都说文人清高,看不起流氓,但国学大师章太炎却是杜公馆的座上宾,多受杜月笙的接济,他不但为杜月笙改名,更给其修家谱,而另一个国学大牛人章士钊更是公然自认杜月笙的门客,“吃流氓饭”

不但是名流,就是对乞丐,杜月笙也考虑到面子问题,别人给乞丐接济时怕乞丐重复领钱就派人专门看管,而杜月笙从不如此,他说乞丐也是要面子的,不能让他们丢了面子。

可见杜月笙做人的“情面”,无怪在上海滩三大佬当中,有人说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

杜月笙会做人,还体现在他处理矛盾和冲突上。

按说身为流氓黑社会,和别人有了冲突,拿着斧头刀子上去砍人就是了,要是什么都讲理,还要流氓干什么。

但杜月笙的聪明就在于此。

当年,张啸林的侄子、杜月笙的门徒因为争夺一艘轮船和“民国第一杀手”王亚樵起了冲突。从战力来说,王亚樵不过区区五百人,而杜月笙这边随便招招手就能召集几千人马。

可是呢,杜月笙却主动示弱,不但亲自给王亚樵赔钱、赔船,更要给他在饭店摆桌酒席赔礼道歉,实际上王亚樵也不占理啊,但以杜月笙的地位和实力能给他这么大面子,他也就见好就收了。

后来张啸林要派人干掉王亚樵,杜月笙不同意,他说我们家大业大,目标太大,而王亚樵是亡命之徒,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我们和他拼命是太亏本了。只有那些命贱的人才不珍惜自己的性命,随随便便就给人家搏命相斗。

所以,虽然杜月笙是看似被占了便宜,却被人认为是大人有大量,能够容人。

你看,就是流氓也不能够为所欲为,也必须能够忍人所不能忍。

《水浒传》里就有两个很仗义疏财的人,一个是小旋风柴进,一个是及时雨宋江。柴进对待人的态度是:江湖上普通人士投靠,基本上是简单地招待;如果是遇到江湖上有名望的人,于是就很热情地接待。武松刚投靠的时候,柴进好吃好喝地招待,时间久了,柴进就渐渐地冷落了武松。武松越待待下去,就越窝火,索性就离开了。而宋江呢,对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基本上都一样。杜月笙就是这样的人,这叫情面。你不是在外面让人觉得好看,而是在心里有一杆秤。

这就是江湖啊。

实际上,这两句话,一个人一辈子的修养如果能够做到的话,就非常成功了——世事都很洞明,都看得很透彻,这是真学问;练达就是锻炼过,经验很多,所以对于人情世故很通达,这是大文章。

生活是需要认真对待的。

人情世故,人面、场面和情面,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啊。

你不能因为所谓的“看穿了”,就轻浮地对待它们。

要知道,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也真。,人生就是一场借假修真。

章太炎,民国时期著名的国学大师,学识渊博,杜月笙,上海滩的黑帮大亨,一个学者,一个混社会的,按理说两人应该没有交集,但是不得不说命运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因为章太炎的侄子,两人成了好朋友。

章太炎有个侄子在上海跟一个混混发生了冲突,冲突是这样的:有个混混说章太炎侄子住的地方的地皮是他家祖上的,非要收回,侄子对付不了那个混混,于是就请求章太炎的帮助,可是章太炎在上海没权也没势,只好找当时赫赫有名的黑帮大亨杜月笙帮忙,没成想这却正好遂了杜月笙的意。杜月笙是从一个小混混起家,所以成名之后老想结识一些有名的文人来提高自己的身价,没想到好事就自己送上门了,二话不说杜月笙立刻就帮章太炎摆平了麻烦,而且还亲自登门拜访,进一步拉近两人的距离。

杜月笙不仅带了许多的礼品而且还还在临走时偷偷地留下了两千银元的银票 ,这对于有众多学生的章太炎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并且还替他保留住了颜面,这下可让章太炎对杜月笙的好感度提升不少,从此两人的交往愈来愈深,章太炎帮杜月笙起了一个更加文雅的名字杜镛,还帮他撰写了《杜氏家谱》,两人的交情如江水般一泻千里,一发不可收拾。最终成了莫逆之交。

不得不说两人的结识真是奇妙,好像是早就安排好的一样,可是遇到一个知心的朋友并不容易,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身边的好朋友。

古代的堂号就是一支家族的名号。但家族不是都有姓氏了么?还弄个名号做啥?

我们设想一个情境来说此问题。

一群秀才在岁试结束后聚会,有酒量的开始觅人单挑,何老三和陈小五确认过眼神后,陈小五年纪轻先起身,躬腰,举杯,“这位兄台,敢问仙乡何处?”

何老三站起身,朗声应道:“不敢,小弟——沙湾镇,留耕堂,何!”

众人目光聚向他俩,有人问:“留耕堂?是陈顺章题的留耕堂么”

何老三答:“正是白沙先生用茅龙笔所书。”

席面顿时安静,众人已鸦雀无声,何老三松了松骄傲的嘴角,礼节性的回问陈小五:“兄台仙乡?”

陈小五拔起胸脯,“不敢,小弟——石楼镇,善世堂,陈!”

此时陈小五嘴里叨叨了起来:“敝堂号由戚将军题写,那不是普通文人的书法,那字的布局就像戚家军的阵法,笔锋里带着刀意……”

由此可知,留耕堂—何、善世堂—陈要比沙湾镇老何家、石楼镇老陈家,响亮多了。

堂号就是一支家族的褒义的绰号,它像竖起的大拇指,给家族点了一个大大的zan!

据顾燕《中国家谱堂号溯源》,堂号最迟从唐朝就有,宋代为盛,明、清则几乎无族不堂了。

一支家族叫什么堂号?都有何考虑呢?简单发问就是:堂号都是咋起的呢?

一是郡望。

郡,是古老的行政区域名称,战国时就有,秦时最明确,划天下为三十六郡,其面积大小、行政级别高低因时势而变,到隋朝时基本不怎么用了。望,可以理解为声望。

所以,郡望从字面理解就差不多,是指某姓的先祖族,在一个古老的地方——郡,获取了声望,成为当地望族,此族的后裔念念不忘先祖荣光,不管后来迁徙到何处、发展得咋样,都笃信本支的源头就是那个郡的那个族,我们是根红苗正。

不是所有姓氏都有郡望堂号,但至少百家姓前十五位的大姓均有。比如:

李:陇西堂(陇西郡,今甘肃东乡以东至临洮一带);

张:清河堂(清河郡,今河北清河至山东临清一带);

孙:乐安堂(乐安郡,今山东博兴、高青、桓台、广饶、寿光一带);

高:勃海堂(勃海郡,今河北、辽宁渤海湾一带)……

还须留意的一种情况是:

一个郡望堂号并不是严格专属于某个姓氏,而是,同一个郡望被几个姓氏共有。

比如,太原堂,是王姓堂号,同时也是温姓和祁姓的,这好理解——你家先祖老王在太原挺拉风,人家老温、老祁也有一号啊。

二是由族内名人衍生出来的。

旷世而出的翘楚是本族最好的代言人,他们的作为乃至传说,风传一代或数代,就会在某个时段固化为家族的LOGO。

比如,曹姓三桂堂,说的是曹操三子:曹丕、曹植、曹冲,古往今来,比较文采和韬略,还有及得上曹氏兄弟的“三桂”天团么这说的是高门崇第的荣耀;

冯姓三元堂,北宋冯京,于仁宗皇佑年间,连中解元、会元、状元,宰相富弼先后将两个女儿若兰、若竹嫁给他(因富若兰不幸病逝,方有此举),“两娶宰相女,三魁天下元”,这说的是人生的功名与富贵;

韦姓、杜姓尺五堂,汉唐时,西安城南韦氏、杜氏两族出了三十多位宰相,还有杜甫、韦应物这样的大诗人,被称为“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上海大佬杜月笙曾收到一幅对联“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这是同盟会元老、骈文大师饶汉祥为其所撰,用的就是这个典,尺五堂,这堂号,真是霸气侧漏;

包姓孝肃堂刚毅堂遗砚堂,一望即知源自包拯,“孝肃”是其谥号,刚毅说其性格,“遗砚”则说包拯在端州为官一任,任满而归,不带一枚端砚,这说的是风骨;

俞姓和钟姓共有的堂号高山堂流水堂,这俩堂号辨识率太高了,伯牙和子期,千古知音,这说的是风雅和友谊;

文姓正气堂源自文天祥《正气歌》,周姓爱莲堂源自周敦颐《爱莲说》,与其说这类堂号取自先祖的名篇,不如说是对正义、高洁精神的继往开来。

江氏彩笔堂,来自江淹,曾经才高八斗的江郎,被索回五色彩笔后才尽,看到这个美丽又苦涩的堂号,想必那些在业内曾如亮翅的白鹤、如今却挣扎在“江郎才尽”标签上终泯然于众人的文艺人士会心有戚戚然吧。

三是大众化的取名方式。

这些堂号里面有几个汉字出现的频次巨多:敦、本、德、笃、崇、伦、睦、义等等。这也是典籍里出现最多的几个字,他们组合起来,就是中国最普世的传统价值观。

带“敦”字的堂号,有敦亲堂、敦让堂、敦远堂……共49个;

带“本”字的,有报本堂、崇本堂、本立堂……共64个;

带“德”字的更多,有德兴堂、顺德堂、怀德堂、绍德堂、德泽堂、毓德堂……共190个。

“敦本堂”

是最普及的堂号,居然有129个姓氏使用。“敦”这个字,有多种释义,如:厚道、厚实、勤勉、督促、劝导等等,容易令人感到“别劲”和懵圈,于堂号来说,只需把“敦”理解为注重和推崇就差不多了,比如,“敦本”就是注重根本,这个根本是指耕读。

堂号有多少?

顾燕在《中国家谱堂号溯源》中说:“据《中国家谱总目》统计,分布于全国及海内的中国家谱共52401种,姓氏608个,堂号3776个,其中有堂号反映的姓氏共416个,占总姓氏数的68%……没有堂号的姓氏大都是稀有姓氏或少数民族姓氏。”

堂号有啥用?

一个堂号对一支家族的作用至少有两个,它正告子孙:

1、记住我们是谁、从哪儿来?

2、我们要咋做?

我们是谁、从哪儿来?这个问题恐怕客家人体会至深。除了上文说到的广东之外,江西、安徽、福建、湖南等地也是客家文化繁盛地。有学者认为,这些地区自宋代以来就有大量北方来的移民迁入,初来乍到,抱团取暖,形成聚族而居的生活模式。

千年过后,数十代繁衍,依旧,梦里犹知身是客,于是,合族出力建祠堂。家族祠堂的基本功用是祭祀祖先及举办重大活动,深层功用是教化族众收拢族心。

在这些祠堂里最尊贵醒目的位置——中堂正厅墙上,都悬有一方匾额,这是祠堂所有匾额里最重要的一方,它就是堂号匾,族人们瞻望堂匾,恭念堂号

,每日在心中追问和回答“自己是谁、从哪儿来”,记忆自孩提就融入血液,走到天边、活到终老恐怕也忘不了。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问题描述:

我想了解这两大旧社会地下组织的事情

解析:

青帮与洪门是中国两大古老帮派,均有其历史起源与使命。青帮原称漕帮,担负反清复明的应征运粮工作而设帮,但是曾为反清廷猜忌打压而改帮名为安清,因此青帮成员均自称为安清(安亲)子弟。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是因为明朝崇祯皇帝1644年3月19日自缢于紫禁城后煤山,清王朝成立后相继成立的抗清地下组织;二者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洪门显于外,而青帮隐于市。

“青门一条线,洪门一大片”,全盛时期的青帮拥有128帮半的雄厚势力,不过进入民国时代,仅存“江淮泗”、“兴武泗”、“兴武六”、“嘉白”、“嘉海卫”及“三杭”等六大联帮。由于当时清朝采取强烈镇压行动,青帮吸收成员方式都是秘密进行,奉行师徒制单线经营即使对家人也不得公开身份的祖训,也继而发展出许多复杂的切口、术语和手势。一位青帮成员表示外传青帮在台湾有20万人,但实际成员究竟有多少人,因为上不能禀父母、下不传妻子的家规,故仅能用推估来计算;相较于采兄弟制及可揭示身份的洪门而言,洪门人数较能掌握。褪去三刀六眼 情治系统乃是主力坊间流传因青帮起源于中国河川运输,故在海军军系中多藏有青帮的成员,但根据青帮多位老大指出,在民国时期,基于北伐、对日战争的需求,已故军统局局长戴笠将军寻求有上海皇帝之称的杜月笙协助,建立情报网,才将青帮成员大量引入,而后这些青帮成员散落在各军系及警察系统,逐渐增强势力,因此,海军成员并非青帮成员较多,而是各军警系统都有,但还是以军情局为首的情治系统为主力。

根据青帮的家谱记载,青帮的辈份可分为前24代、后24代及续24代派等3个辈份接续:前24代依序为清、静、道、德、文、成、佛、法、仁、伦、智、慧、本、来、自、信、元、明、兴、理、大、通、悟、学。后24代为万、象、皈、依、戒、律、传、宝、化、渡、心、回、临、持、广、泰、普、门、开、放、光、照、干、坤。续24代为绪、结、昆、计、山、芮、克、勤、宣、华、转、忱、庆、兆、报、魁、宜执、应、存、挽、香、同、流。目前在台湾辈份最高的青帮老大是一位属于前24代通字辈,已届80高龄的戴老爷子,其次为悟字辈的大老,背景均有军警身份,而最小辈份者是后24代的象字辈。

清兵入关后扛着反清复明大旗的青帮成员,大隐于市等待着驱逐鞑虏,然而物换星移,今日在台青帮势力已大不如前,但师徒制、手势、切口、拜香堂仪式及作风低调神秘依旧如昔,只是现在犯了帮规不再有旧时代的三刀六眼严厉处罚,而是召告同门不予理会!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青帮和红门(洪门)可谓名震天下,江湖上无人不晓。青帮原称“安清帮”,是效命于清朝的民间组织。洪门即“天地会”,以“反清复明”为宗旨。青帮与洪门可谓针锋相对。

据传青帮教义源于明代罗教,形成帮派于清代。大清雍正四年,河漕不靖,粮运不行。陆祖以时势维艰,上书朝廷,称不日将“海晏河清,有贤能报国”。并以“晏”字去“日”为“安”,以“清”字作“靖”字解。喻“国泰民安,运河清净”,暗示将有“安清”为国运粮。接着命自己的三个弟子翁雍、钱坚、潘清组织南北运河的船夫,请旨为朝廷承办漕运。朝廷准奏,同时准许翁雍、钱坚、潘清三人各立山门,广收门徒子弟,在船帮服务。

后来,因漕运改为海运,青帮遂在上海、天津及长江下游的通商口岸沦为流民组织,几乎专门从事黑道活动。如跑腿(行窃)、灯花(夜劫)、露水(日抢)、挑眼(挖洞入室)、落台(登高上屋)、拆白(行骗)、放赌、贩毒、开娼寮等,无所不为。

洪门的创始人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部将陈永华,始于清康熙十三年。因“拜天为父、拜地为母”而得名“天地会”。又因明太祖年号洪武,故对内称“洪门”,会员互称“洪门兄弟”。后来的支派有“小刀会”、“红钱会”、“哥老会”、“三合会”等,在日本又有“三点会”(洪字之三点水),在美洲有“致公堂”。江浙一带又派生出“终南会”、“双龙会”、“白布会”、“伏虎会”、“龙华会”、“平阳党”等一些小团体。总之组织结构比较松散,帮众从事的职业也是五花八门,遍及黑白两道。

青帮为纵的组织,按宗相传,讲究长幼尊卑,等级森严,所谓“师徒如父子”。如曾称霸上海滩的黄金荣、杜月笙等是绝对的青帮老大,门下几乎无人敢于犯上。红门则是横的组织,标榜侠义精神,讲的是“梁山的根本、桃园的义气、瓦岗的威风”,所谓“兄不大,弟不小”。我们在港台一些枪战片中看到的所谓帮派内讧,应该多是发自洪门。

无论青帮还是洪门,从本质上讲,都是儒家名教和江湖道义的混合物,并无多少进步性。青帮曾受袁世凯的利用刺杀过宋教仁,受蒋介石的指派参与过“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并在抗日战争中为日本特务机关利用,进行过汉奸活动。而洪门参与过太平天国运动,参加过早期的工人运动和武装起义,最终也日趋没落。

青帮大佬杜月笙目不识丁,为何赢得文豪章太炎的尊重?

说起民国的大佬,很多人都会想起一个人,此人便是称霸上海滩的杜月笙,杜月笙自幼家境贫苦,父母在他小时候去世了,小小年纪的杜月笙,多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