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余的是成吉思汗的后代?
余性并不是成吉思汗的后代。
余姓,主要起源于姬姓,东周春秋时期秦国上卿由余之后。余姓发源地据考起源于现陕西凤翔一带,可考据的得姓始祖以姬姓余氏为多。
起源: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宰相余之后,周携王姬余臣(字伯服)的子孙,祖上因政治避乱逃亡到西戎。
后在西戎为官时奉命出使秦国,秦穆公嬴任见由余才德横溢,遂用计留由余在秦国为臣,赐封其为秦国上卿(即宰相)。
由余死后,秦王罢朝三日,为由余造墓三处,后代子孙为了纪念先祖以余名字为姓氏。
扩展资料:
余性是中国百家姓氏之一,据2010年全国第6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余姓人口约640余万,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41%,排名第41位。
人口分布主要以湖北,安徽,福建,广东,浙江,江西等南方省份居多。
参考资料:
1、余汉谋,民国陆军一级上将,抗日将领。
余汉谋(1896—1981),字幄奇,汉族,广东高要人。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陆军一级上将。曾任陆军总司令,并一度主政广东,是中国国民党第四、五、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晚年余汉谋定居台湾,蒋总统并未追究余汉谋的军事责任。余汉谋得以清闲安逸过日子,1981年病逝台北。
2、余程万,民国陆军中将衔,抗日将领,曾指挥“常德保卫战”。
余程万(1902-1955),广东台山人,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及国立中山大学政治系,1931年就任南京警卫军少将教官,次年转入陆军大学研究院深造,学历之高,在国民党军队将领中少见。
早年长期从事政工工作,1940年任74军57师中将师长,1943年11月至12月率部8000守卫抵挡日军116师团30000精兵长达12天之久,部下仅剩五六十人弹尽粮绝他率部突围。次日即带增援部队32团反攻常德,当日收复。
3、余秋里,开国中将,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原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
余秋里(19141115—199923),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西吉安人。1929年参加吉安县农民暴动和工农红军,1931年5月加入中国***。
在革命生涯中,历任赤卫大队中队长、湘赣省苏维埃政府工农检查委员会委员、红军第二军团团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一二〇师独立第三支队政治委员、第三五八旅团政治委员、旅政治部主任、第三五八旅政治委员、第一军第一师政治委员、第一军副政治委员。1935年参加长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政大学副政委、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西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军委总财务部部长、总后勤部政委、石油工业部部长、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副总理、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军委副秘书长。
4、余立金,开国中将,曾任空军政委,“杨余傅”事件受害人之一,平反后任空军党委第二书记,民航总局第一书记。
余立金(1913104 -1978122),湖北省大冶县人。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
在革命生涯中,历任红六军团十八师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组织部副部长,新四军二师政治部副主任兼旅政治委员,淮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军政大学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南京部队空军政治委员,空军副政治委员,空军政治委员等职。
参加了鄂东南武装起义、湘鄂赣苏区反“围剿”作战、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作战、长征、“皖南事变”突围作战、淮南津浦路西反顽战役、解放一江山岛作战等。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78年12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5、余瑞璜,著名物理学家,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吉林大学教授。
余瑞璜,物理学家,江西宜黄人。著名X—光晶体学家、金属物理学家。南京大学物理系杰出校友。1930年1月毕业于中央大学(49年更名南京大学)理学院物理系,1937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吉林大学教授。30年代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盖革计数器。
1942年创立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新综合法,被国际晶体学界誉为国际上第一流晶体学家。40年代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抽气式X光机,1950年研制出中国第一支医用封闭式X光管,70年代在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余姓
主要起源于姬姓,东周春秋时期秦国上卿由余之后,余姓发源地据考起源于现陕西凤翔一带,可考据的得姓始祖以姬姓余氏为多。
起源:
1、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上卿由余之后。由余的后人以其名作为姓氏,称由氏和余氏。
2、源于姒姓,出自上古禹帝的小儿子姒罕,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3、源于余丘氏,出自春秋战国时期齐鲁地区一个小诸侯,因封地在余丘,家族称余丘氏,后简化为单姓余。
4、源于地名,出自蜀道褒斜栈道(褒斜亦称褒余),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5、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6、源于赤狄,傈僳人,鲜卑人,古氐人,畲人,党项人等,如唐朝时期白马氐族等等,即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扩展资料一、余姓始祖
由余:春秋时秦国的上卿。先祖原为晋人,逃亡入西戎。至由余时,初在西戎任大夫一职,后奉命出使秦国。灭国十二,拓地千里,而称霸西戎,最后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由余曾为秦国富强、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人引以为荣,遂以其字为氏,尊其为余姓的得姓始祖。
二、历史名人
1、余玠,字义夫,曾任资政殿学士,兵部尚书兼四川制置使等。钓鱼城防御体系的创建者。南宋抗蒙名将。
2、余有丁,明万历年间内阁首辅之一。
3、余子俊,明朝名臣。祖籍湖北京山,曾任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任上曾力筑延绥长城。
4、余国柱,湖北大冶人,曾任吏部尚书,康熙年间入阁。
5、余正健,清朝名臣,曾任左副都御史兼顺天府尹。雍正时曾御赐“天下师表,和而不流”。
6、余朝贵,晚清重臣,黄冈余家楼人。清廷曾赐“劲勇巴图鲁”称号。是与左宗棠,曾国藩等并列的清廷五位从一品衔汉人武官之一。
-余姓
-由余
由蒙古族改姓的余姓与俞姓是同宗;汉族的余姓与俞姓不同宗。
余姓来源:
1,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宰相由余之后。由余,周携王姬余臣之孙,因避乱迁入西戎。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嬴任好贤德大度,遂留在秦国为臣。由余在秦国,为秦穆公谋划了征伐西戎之计。周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3年),秦穆公采用由余之计,率军先攻占北地郡和陇西地区,割裂了西戎诸部落之间的联系,之后逐个击破,灭西戎十四国,拓地千里,使秦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西方霸主。秦穆公因由余之功,赐封其为秦国上卿(即宰相)。由余的后代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一部分称余氏,一部分称由氏。由、余二氏同宗同源,史称余氏正宗。
余氏族人大多尊奉由余为得姓始祖。
2,源于姒姓,出自上古禹帝的小儿子姒罕,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3,源于赤狄族,出自秦、汉时期赤狄族隗姓之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4,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匈奴梼余(读音为“涂”,非“鱼”)部之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族人中有取原居地名称为汉姓者,称余氏。(待考)
5,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云南镇雄县余氏,自称系蒙古族铁木复姓所改,为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后代,出自铁穆氏宰相之家。有诗为证:“余本元朝宰相家,洪兵赶散入西……前传诗句词如此,后嗣相逢系本家”。
6,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古蜀国褒余之道,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李白在著名的《蜀道难》中对褒余栈道有明确的描述。世代居于褒余栈道沿途之民众工匠、驿站官吏、商家栈伙等,皆有以居地名称为姓氏者,称褒余氏、褒斜氏,后简化为单姓褒氏、余氏、斜氏,余氏读音作xié。
7,源于少数民族:满族、傈僳族、羌族、锡伯族、苗族、布依族、土家族、白族、保安族等,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8,源于古氐族,出自唐朝时期白马氐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俞姓来源:
1,传统的说法俞姓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臣跗之后,属于以物事称谓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史记》等记载,黄帝时有名医跗,其医术高超,精于腧经之治,为中国传统中医经脉理论的奠基人。腧,为“脉之所注”,就是人们俗称的“穴道”、脉之端口,故而大家皆称名医跗为腧跗。在古代,“腧”与“俞”二字相通,后简笔写作俞跗。相传在俞跗的后裔子孙中,为光大先人的经典医术,多称为俞跗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
很早以前,中国的杏林之祖为黄帝大臣付。他曾跟神农尝百草,熟知各种药草的性能,被视为神医。有一次黄帝的小儿子禺阳只剩下一口气。黄帝很疼爱这个儿子,见状十分悲痛。付就剖开禺阳的肚子,把他的内脏清洗干净,终于把他救活。事后有人问他:“快死的人了,你剖开他肚子,万一救不活岂不是要承担罪责?”他说:“当医生的首要条件,就是忘掉自己,只有忘掉自己,才把能心放在患者身上”。由于他医术高明,不管多么严重的病,都能使病人痊愈。所以, 人们都叫他愈付,愈、俞同音,后来就称俞跗,他的后人就以俞为姓,就是俞氏,奉俞付为俞姓始祖。史料记载俞姓的来源只有一种说法。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公族公子泄堵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泄堵俞,为鲁国王室公子,是鲁庄公姬同的小儿子。在周襄王姬郑十六年鲁国公子泄堵俞率鲁军征伐滑国(原在今河南睢县,后迁费,即今河南偃师氏缑镇,故又称为费滑,后被秦国所灭),后被鲁僖公(鲁釐公)姬申封赐于俞地。俞,又称符俞,亦称先俞、西俞,即今江苏省泗阳市。周安王姬骄九年(楚悼王九年,公元前393年),楚悼王熊疑因鲁国声援郑国而发动了进攻鲁国的战役,符俞之地成为两军战场,之后归于楚国。两年后的周安王十一年(楚悼王十一年,公元前391年),韩、魏、赵三国联手讨伐楚国,大败楚军于大梁(今河南开封)、榆关(今河南中牟),其后,大梁成为魏国的都城,而符俞则被赵列侯赵籍瓜分而去。
符俞之地归鲁无望后,在公子泄堵俞的后裔子孙中,即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俞氏,世代相传至今。
3,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吏俞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春秋时楚公族有大夫俞人,相传至今。其实,俞人,并不是芈姓直接衍派的血缘氏族,而是官职称谓,就是执掌建造船只的官员。俞,在远古时期就是指挖空树干做船(独木舟),“以为河径”,就是渡河的工具、途径。后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泛指船。俞人,开始指制作船只的工匠,后演变为督管船只建造的官职称谓,直接隶属于尹司。由于楚国地处江淮平原,渡河运输、作战十分频要,因此“俞”是楚国令尹辖下的重要职能部门,俞人是不可或缺的职位。
在俞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或职业为姓氏者,称俞人氏,后简化为单姓俞氏,世代相传至今。
4,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钦察部首领玉里伯牙吾·不花铁木耳,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元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东路蒙古元帅玉里伯牙吾·不花铁木耳,为蒙古钦察部国主后裔,后为元朝敕赠武平王。其侄子燕铁木耳、·撒敦、以及侄孙唐其势等,均为元朝丞相,家族中还出了一位皇后玉里伯牙吾氏,因此在元朝晚期显赫一时。在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继位后,元朝政权实际上掌握在燕铁木耳与伯颜两大丞相家族手中,两派斗争激烈,后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发动政变,被伯颜乘机铲除。在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受到“铁腕太师”伯颜势力的打击而失势后,族人退出政界,举族返回其封地凤阳府安丰县(今安徽寿县)。在元朝末期,该家族为躲避政敌杀戮,逃到庐阳(安徽合肥古代的别称),取原姓首字“玉”的谐音,更姓为俞氏。现玉里伯牙吾·不花铁木耳家族的后裔俞氏子孙,广泛分布在今四川、安徽、云南、贵州、重庆、湖南、江苏、江西等地区。
5,源于满族、彝族、土族、回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
6,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甯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甯俞,就是著名的甯武子姬甯俞(孔子赞其智犹可及其愚不可及者),是春秋时期卫国执政上卿甯速的儿子,后亦为卫国大夫,以聪慧、忠诚著称于世。在姬甯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分称俞氏、甯氏,世代相传至今。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时间推移,朝代更迭,英雄迭代,在我国上下五千年来,多次上演。而一代的兴旺则伴随着一代的衰落!在这些兴衰交替中,有喜怒哀乐,颠沛流离。我们不能说朝代的消失和出现是偶然,是一人所因。元朝从1360年灭亡至今已有600余年,他曾经盛极一时。而他的建立者成吉思汗铁木真也已经消逝于沧海桑田之中。而他的后人却在这历史的大潮之中延续至今。这实属于难得的现象。
一代天骄
说起元朝,让我们首先想起的是他的建立者成吉思汗。“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其中暗含元朝兴衰之因。蒙古人居住于塞北草原,民风彪悍,善战。而成吉思汗带领着麾下铁骑横扫整个亚欧大陆,足迹遍布各个区域。因为善战,所以成就了元朝。
但是战争可以创造一个国家,但是并不能让一个国家繁荣长久。而发展农业,富国强民才是一个国家能够长久之道。因此元朝虽然拥有辽阔的疆域,但是并没有使之成为元朝发展的基石和财富。真所谓天骄却也只能射雕,而不能驭雕。最终走向灭亡也是历史所趋。
“九子十进士”,说的是成吉思汗的重孙铁木健。古代的王孙贵族本就十分注重家庭教育,他们不必为了生活而奔忙,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金钱可以花费在个人提升上,而铁木健也是如此。他膝下有九男一女。而且九个儿子非常争气,就身中进士,而唯一的女婿,也是进士及第。所以有“九子十进士”之说。
他一家满门在朝中任宰相,尚书等关键官位。自然如此风光自是会引得别人的嫉妒猜忌。而时下,元顺帝在位,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甚至导致了红巾军起义。而朝中便有奸人便上书弹劾铁木健背后扶持红巾军,想要谋朝篡位。元顺帝本就昏庸,便听信谗言。而铁木健知道此事后,终于明了,昏君奸臣,朝代危矣!便决定一家逃出元都,如此辽阔的元朝就此走向衰亡。
弃富贵,话桑麻
他们逃出元都,因为家族人数众多,容易被发现。当他们逃至泸州时便分散逃入川内各地,并且相约改姓氏为余。取“杀不尽斩不绝还有余”之意。分散之后,四处颠沛流离,寻找安家之地。多数人流落到现今的重庆、泸州、青神、荣县、富顺、纳溪、乐山等地。
据记载,当时他们兄妹在泸州分离之时,为之后可以相认,便每人作诗一句。便是这十句诗“本是元朝宰相家,红巾作乱入西涯。泸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头插柳杈。否泰是天还是命,悲伤思我又思他。十人识别归何处,散时犹如浪卷沙。余字更无三两姓,一家分作万千家。”却不曾想就此一别便是数代都不曾相见!分离的痛苦在他们一代又一代中传承了下来!
他们抛去了过去的生活,开始过着寻常人的生活。本是王族之后,却为了生存隐去身份。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逐渐汉化,甚至在身份证上都是汉族登记。除去性格中可见的一些豪迈之气隐隐有蒙古族人的特性之外,他们的语言,风俗习惯都已经汉化。
如今已在川内生活了600余年。当然这并不能消磨他们内心渴望认祖归宗以及寻找分散族人的心。他们可能没有了尊贵,没有了辉煌,但那又怎样。而在这些分支中有一支就是生活在乐山余家湾的小村庄里。
幸得归族
在他们每一代的传承中,为了生存,不敢认回祖籍。而在余家湾居住的共有19户人家他们大多数都姓余。他们14世纪中期开始,居住于余家湾。而他们所收藏的《余氏家谱》中就记载了先祖逃亡四川,改为余氏的经历。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他们迫于局势没有说出这一历史,而成立之后,已经没有隐瞒的必要了。于是他们向有关部门作出申请,到此才知道,原来成吉思汗的后裔现仍有一支生活在四川一代。
而近年来,他们族人也在进行修正族谱的工作中,根据先祖当年所留诗句,陆续找到流落各地的铁木健后裔。亲情的牵绊从来没有让他们停止找寻的步伐。在漫长的找寻之后,他们才再次相聚到了一起。这百年分离的亲情,终于在时间的阻隔之下再次相见。
而现如今他们家中都供奉着成吉思汗的画像,去瞻仰这个祖上的英雄人物,同时也缅怀祖辈的亲情。百年的相聚,穿越时代的相聚,又如何不是一场家族的辉煌。
铁木健在元朝末年,权力衰微,民心所失之时,举家逃亡四川。为了生存,改姓氏为余。隐姓埋名多年,如今600多年已然过去。他们生活在普通的农村,过着平凡的生活,但他们内心却世代守护且相传着这个秘密,就是有朝一日可以用祖辈的流传的血液真正的站在阳光之下。
那种埋在骨子的情怀并没有随着普通的生活消失,他们也在寻求着那些失落的族人。可能中间的血脉已经分离的不知多远,但是十句相认的诗句,内在相传的亲情,并没有使他们放弃相认!而如今他们的相聚正是无数代努力的结果。
人生在世,改变的可以是语言、外貌、生活习惯等等。但是骨子里的血脉却不是能轻易被时间所凐灭的。人这一生到底有多少牵挂呢?你不妨放下手机,看看你陪伴左右的妻儿,看看已年迈的父母,看看许久不曾嬉戏的兄弟姐妹,看看变化繁多的故乡,看看一日千里的国家。
那丝丝沉淀在血液里的情怀和血脉相连,他其实还在!但是更多的需要你去用时间和感情去经营。不要因为他在身边,在眼前就可以忽视,因为离别总是来得猝不及防,不会给你准备,趁着他还在,他们还在,请珍惜!
余 3403山东泗水余氏会通世普五卷 (明)余瑷纂修 明正德三年(1508)刻本 北图 安徽徽州地区溥 3404江苏盱眙源余氏族谱四十七卷首一卷 (清)余建五 余仲元等重修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刊本 十四册 日本 美国 3405江苏盱眙丰源余氏族谱四十二卷首一卷 (清)余逢元等修 清道光八年(1828)木活字本 二十册 美国 3406江苏镇江京江余氏宗谱四卷 (清)余燮修 清道光十年(1830)永言堂刊本 四册 上海图 3407江苏镇江余氏宗谱四卷 (清)余景瀚等纂修 清咸丰二年(1852)丰乐堂活字本 四册 吉林大学 3408江苏常州毘陵余氏族谱八卷 (清)余鼎勋 余斯浩纂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毘陵余氏端本堂木活字本 北图 上海图 江苏档(存卷1、7、8) 江苏常州市图 美国 注:此谱余庆瀛始修於清乾隆十七年。 3409浙江淳安遂安西涧灃南余氏族谱三卷 (清)余之 纂修 清康熙间余氏维新堂刻本 北图 3410浙江鄞县鄞东冰厂跟余氏宗谱十二卷首一 卷末一卷 (清)余章乾 余德淇纂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锦乐堂木活字本 四册 天一阁 3411浙江鄞县鄞东冰厂跟余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 (民国)余光纹修 李向荣纂 石聘玉编辑 民国十七年(1928)锦乐堂木活字本 六册 浙江图 3412浙江鄞县鄞东冰厂跟余氏宗谱十卷 民国十九年(1930)锦乐堂木活宇本 天一阁(存卷4-7) 3413浙江象山峰北余氏宗谱一卷 (民国)郑敬之重修 民国八年(1919)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3414浙江长兴麻园余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余树南主修 余福豪协修 民国三十二年(1944)致和堂木刻本 浙江长兴县煤山乡 3415浙江绍兴咸欢河沿余氏家谱一卷 (清)余嘉福修 清光绪六年(1880)钞本 一册 历史所 注:此为始修本。 3416浙江绍兴咸欢河沿余氏家谱一卷 (民国)余嘉福重修 民国二十年(1931)敬义堂钞本 一册 历史所 注:清光绪六年余嘉福始修。 3417浙江绍兴会稽冢斜余氏家谱不分卷 (清)余肇杞 余乾行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明德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日本 美国 3418浙江绍兴会稽余氏支谱十卷首一卷 (清)余坚 余蕃祚等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敦睦堂刊本 四册 美国 3419浙江诸暨暨阳高潮余氏宗谱十八卷 (清)余凤祥等重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雍肃堂活字本 三十册 北图 3420浙江诸暨暨阳高潮余氏宗谱三十四卷 (民国)余寿萱等重修 民国十四年(1925)雍肃堂活字本 三十四册 北图 3421浙江诸暨暨阳高潮余氏宗谱三十七卷 (民国)余文祥等重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雍肃堂活字本 三十六册 北图 3422浙江金华赤松北山口余氏宗谱二十五卷 (清)余本滨等续修 清宣统三年(1911)活字本 二十册 北图 3423浙江兰溪余氏宗谱四卷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甘溪乡 3424浙江龙游高阶余氏宗谱六卷 (清)余天灿 余瑞旭等续修 清这光二十八年(1848)刊本 三册 日本、美国 注:版心作《行一公祠宗谱》。 342s浙江龙游高阶余氏家谱谱目录序例□□卷 (民国)余绍宋纂 民国二十二年(1933)刊本 浙江图 民国十一年(1922)木刻本 注:始修於明嘉靖间。 3429浙江常山里方山宗氏重修宗谱四卷 (民国)余元贞 余元亨重修 民国十五年(1926)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招贤乡里方山村 注:余凡锦、余凡盛始修於清嘉庆元年。 3430浙江常山定阳黄岗余氏宗谱五卷 民国十五年(1926)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何家乡黄岗村 3431浙江常山萝蔓塘余氏宗谱二卷 (民国)徐燮续修 民国二十年(1931)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狮子口乡塘底村(共四部) 注:首修於明万历十七年。 3432浙江仙居乐安余氏宗谱□□卷 曲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2) 3433浙江黄岩芦洋余氏宗谱稿□□卷 民国间稿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首) 3434安徽余氏族谱□□卷 清光绪三十年(1904)台堂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存卷3、12、18、23、26、27) 3435安徽徽州新安余氏世系像谱不分卷 (清)余克制纂修 清光绪二年(1876)敦睦堂手写本 一册 历史所 注:余荣叔始修於元大德三年。 3436安徽徽州新安郡余氏家谱□□卷 (民国)余日院修 民国三十四年(1945)刻本 福建图(存卷9) 3437安徽休宁余绍贤堂族谱三十卷 (清)余家修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石印本 十四册 河北大学 3438安徽歙县蓝田余氏统宗世谱□□卷 (清)余天柱编 清嘉庆五年(1800)钞本 一册 河北大学 3439安徽歙县余氏族谱不分卷 明修钞本 一册 安徽博 注:最晚谱序撰写於明永乐二十年。 3440安徽黟县古黟环山余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 末一卷附件一卷: (民国)余攀荣 余旭昇纂修 民国六年(1917)木刻本 北图 历史所 北京大学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浙江图 安徽博 安徽徽州地区傅(又一部存四卷) 四川图 注:明成化二年始修,此为四修。 3441安徽桐城余氏宗谱十四卷 (清)余光玺 余绍融等重修 清同治六年(1867)忠裔堂木活字本 十四册 日本 美国 3442安徽桐城余氏宗谱四十五卷首二卷末二卷 (清)余文辅 余桂清等五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敦本堂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存卷2、6、8、14、39、42、卷 首下,卷末上) 注:余上驷等首修於清乾隆二十六年。 3443安徽桐城余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 (民国)余梦诗六修 一九八二年复印民国五年(1916)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存卷1-10,12-17、卷首) 注:明嘉靖四十五年余腺首修。 3444安徽潛山余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二卷 (清)余辉炯 余宗彰等编 清光绪九年(1883)木刻本 二十四册 安徽图 3445安徽潛山新安郡潛阳余氏宗谱四十三卷 (清)余泰恒 余森等续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笃亲堂活字本 四十五册 人民大学 3446安徽潛山余氏宗谱三十卷首二卷 (清)余谊亲编 清宣统二年(19l0)木刻本 安徽图 3447安徽潛山余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 刻本 上海图(缺卷首) 3448安徽舒城龙舒余氏宗谱十二卷 (清)余绍瑞 余恩聪等续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敦睦堂活字本 十二册 人民大学 辽宁大连市图(缺卷1一4) 日本 美国 3449福建建阳书林余氏重修宗谱不分卷 (清)余振豪等修 传钞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新安堂刊本 十二册 福建图 福建师大 3450福建安溪余氏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钞本 一册 台湾 3451江西婺源沱川宗氏族谱不分卷 (明)余懋学撰 余光詒辑 清钞本 一册 美国 3452江西婺源沱川余氏家乘□□卷 清钞本 二册 北图 注:有朱笔点校。 3453江西妇婺源长溪余氏正谱二卷 (清)余章耀等编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木刻本 安徽图(存卷首) 3454江西婺源长溪余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余有横等修 民国十八年(1929)宝善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3455江西抚州梨溪余氏宗谱□□卷 活字本 江西档(存卷9、10) 注:记事至清光绪间。 3456江西黎川宏村西山余氏族谱八卷 (民国)余会元纂修 民国五年(1916)木活字本 江西黎川县宏村乡余家排 注:版心作《余氏六修宗谱》。初修於明嘉靖六年。 3457江西铜鼓余氏宗谱一卷 江西铜鼓带溪高岭村榧子洞 3458湖北余氏宗谱不分卷 (清)余崇福撰 清咸丰八年(1858)钞本 湖北当阳县档 注:该族散居宜都、枝江、当阳等地。 3459湖北武汉丹徒余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余毓溥编辑 民国十年(1921)余氏排印本 一册 武汉图 3460湖北新洲余氏宗谱□□卷 (民国)余作朋 余文焕等创修 民国七年(1918)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幸福乡徐贵村 3461湖北新洲余氏宗谱二卷 (民国)余寿卿 余华山续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新胜乡乐岗村(不全) 注:余洪集创修於清乾隆四十八年。 3462湖北新洲余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民国)余朗亭 余彬珊续修 民国三十四年(1945)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白洋乡洲上村 3463湖北新洲余氏宗谱十卷 (民国)余仲明 余朗卿续修 民国三十四年(1945)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绿化乡周山村 3464湖北新洲余氏宗谱二十九卷首六卷 (民国)余希纯等续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余集乡余集村 3465湖北黄冈余氏宗谱□□卷 (清)余□□撰 清光绪间余氏刻本 武汉图(存卷首1-6、卷1、5-10、12-22) 注:其中记事至清光绪二十六年。谱创修於明万 历四十二年。 3466湖北黄冈余氏宗谱二十七卷首一卷 (民国)余骏勳编纂 民国十九年(1930)余氏刊本 三十册 武汉图 注:创修於明万历四十二年,此为六修本。 3467湖北黄冈余氏宗谱□□卷 (民国)余宗全 余正财等纂辑 民国三十四年(1945)余氏亲睦堂木活字刊本 武汉图(存卷首、卷1-3、5、6、8、9) 注:余良瀚、余正财等创修於清嘉庆十三年,此 为四修。 3468湖南中湘余氏延堂三修族谱十卷 (清)余发初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延祝堂活字本 十一册 北图 3469湖南长沙谷塘宗氏三修族谱十卷 (民国)余家晟 余兴炫、余彦之等纂 民国三十一年(1942)培元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5、7-10) 3470湖南宁乡余氏四修族谱二十一卷首一卷 (民国)余品香 余和生修 余云樵 余剑龙纂 民国十四年(1925)新安堂活字印本 湖南图(存卷首、卷18-21,又一部存卷首、卷21) 3471湖南临湘余氏宗谱一百一十八卷 (清)余昌祖 余作诰纂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刻本 湖南图(存卷首下、110、112、114) 3472湖南临湘余氏七修宗谱□□卷 民国二十二年(1933)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2) 3473湖南湘阴览渡余氏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二十年(1931)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8) 3474湖南汉寿余氏续修族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余烈炳 余谟智等修 余烈汝 余谟福纂 民国九年(1920)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15、19-21、末) 3475广东余氏族谱三十卷 (清)余振新 余泽探等编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修 民国元年(1912) 获海绍贤堂石印本 广东中山图(二部) 中山大学 美国 注:版心、卷端作《余绍贤堂族谱》。 3476广东守籍房余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余章彦编 民国二十四年(1935)香港永新印务公司铅印 本 一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台山、新会等地。 3477广东下邳余氏源流本房世系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余章彦编 民国二十五年(1936)香港永新印务公司铅印本 广东中山图 美国 注:该族散居台山、新会等地。又名《余氏本房 家谱》、《泽汉房余氏家谱》。 3478广东曲江余氏族谱四卷 (清)余有璋等纂修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刻本 四册 南开大学 注:始修於宋皇佑二年,此为三修。 3479广东乳源余氏族谱十卷 (清)余衍箕 余大林等台修 清光绪七年(1881)凌云书院木刻本 十册 河北大学 3480福建长乐余氏世谱家传不分卷 (清)余国纲纂修 清同治元年(1862)钞本 二册 台湾 3481四川长寿余氏族谱一卷 (民国)余肃宇修 民国三十一年(1942)写本 四川长寿县沙石乡场上村 四川长寿县葛 兰乡先桂村 3482四川荣县余氏族谱四卷 (民国)余懋昭 余锡朋等纂修 民国二年(1913)木活字本 四册 四川图 3483四川泸县余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余隆起 余明晖等纂修 民国十七年(1928)石印本 一册 四川图 3484四川合江余氏族谱□□卷 (清)余观和编 清木刻本 四川合江县焦滩乡老泸村柿子林(存一卷) 二、 家乘谱牒 山东:泗水余氏会通世谱五卷外纪一卷 江苏:镇江京江余氏宗谱四卷、镇江余氏宗谱四卷 浙江:淳安遂安西涧沣南余氏族谱三卷、象山峰北余氏宗谱一卷、长兴麻圆余氏宗谱十二卷绍兴会稽余氏支谱十卷首一卷、常山余氏宗谱七卷 安徽:余氏族谱(卷数不清)、徽州新安余氏世系像谱不分类、休宁余绍贤堂族谱三十卷潜山余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 福建:安溪余氏族谱不分类、长乐余氏世谱家传不分卷 江西:抚州梨溪余氏宗谱(卷数不清) 湖南:新洲余氏宗谱二十九卷首六卷 广东:余乐族谱三十卷、曲江余氏族谱四卷 四川:长寿余氏族谱一卷、荣县余氏族谱四卷
希望采纳
姓余的是成吉思汗的后代?
本文2023-10-22 10:34:2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12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