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姓的来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2浏览:3收藏

孙姓的来历?,第1张

1、源于子姓。商朝末,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

2、源于姬姓。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卫(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春秋时,他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

3、源于妫 姓和姚姓。 《新唐书·宰相世系》:”舜后胡公妫满封陈,至敬仲仕齐,又为田氏。王莽封田丰为代眭侯,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改为妫姓。

4、源于芈姓。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

5、源于荀姓。汉朝时,因汉皇室成员刘询当了皇帝,即汉宣帝,为了要避“询”音之讳,他下令荀姓子孙不得再姓荀,一律改为孙氏,并将战国时代的荀卿都改为孙卿。由是荀姓也成为汉朝“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

扩展资料

孙姓名人

1、孙武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2、孙阳

孙阳是春秋中期伯乐。伯乐,原名孙阳,春秋中期郜国人。在秦国富国强兵中,作为相马立下汗马功劳,得到秦穆公信赖,被封为“伯乐将军”。后来,伯乐将毕生经验总结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后人就用发现千里马的伯乐来比喻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或集体。

3、孙膑

孙膑(生卒年不详),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华夏族。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是孙武的后代。

-孙姓

陈 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

寻根溯源

1商朝末年,舜的第33代孙遏父(又称阏父)投附了周国,担任陶正一职,他制陶的技艺极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欢心。周武王灭商建周后,追封先贤遗民时,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於陈(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县以北),国号陈,荣为侯爵,奉守着帝舜的宗祀,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所以又被称为胡公满。他的子孙有的以国为氏,就是陈氏。

公元前672年妫满的第12代孙陈完因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后来他的10世孙田和建立了田氏齐国。战国末年,齐被秦灭。齐王的长子升次子桓先后改姓王氏,三子田轸逃至颖川(今河南禹州、许昌一带),恢复陈姓。从此陈氏一门在中原瓜瓞连绵,生生不息,发展成为名门望族。

2陈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据记载,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於496年将代北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氏。

迁徙

唐初期、中期,中原陈氏有过两次影响深远的南迁福建之举。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陈政(胡公满的68世孙)任南行军总管,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少数民族动乱。667年四月,陈政卒,由其20岁的儿子陈元光代父领兵,经过九年战争,局势平定后,於686年报请朝廷批准,设置了漳州郡。陈元光致力於发展漳州一带的农工商各业,使当地得到了繁荣发展。

他被后人尊为"开漳圣王",子孙后代被称作"开漳圣王派",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姓最主要的一支。台湾现有陈圣王庙53所,这从一个方面表明了台湾同胞对陈元光的崇敬之情。

再就是颍川陈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唐中宗时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至漳州南厢山。其子陈夷行,唐文宗时任宰相。此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尊陈邕为"南院"始祖。

陈氏入粤,始於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迁,陈后裔陈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宁化、上杭,至其曾孙二郎、三郎再迁至广东梅州,后散居大埔、兴宁、长乐、龙川等县。陈氏入台,始於明未。福建同安人陈永华,於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官至东宁总制使,在台湾建立屯田制度,设立学校,被尊为陈氏入台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国建立的300多年间,陈氏迁台人数很多,其中仅武荣诗山霞宅陈氏一支就2000余口,成为台湾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与林姓共"陈林半天下"之美誉。

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比较久远,有的成为安南(今越南)王朝的重臣。其中,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即陈日),於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历时175年,促进了陈姓人口的发展。至今,陈姓仍被列为越南十大姓之首。陈氏移居日本始於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派去的水手。明清以后,闽粤等沿海地区的陈氏,有许多人出海到今新马泰一带谋生。另有一些人不断迁至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对当地的繁荣与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 陈氏家谱

明成化间,我宪赞府君在祁阳首创陈氏用宾公家乘。明嘉靖间,用宾公第六世嗣孙、永宁县主簿斗在祁阳第一次续修用宾公家乘。清乾隆丁亥,用宾公第十五世嗣孙 大亮在祁阳第二次续修用宾公家乘。同时,拟定并颁行用宾公为迁祁始祖,用宾公第十一世嗣孙为"我"字派的班行,其字派为:我伟国宏大(文)正,科开彰祖德,有道应时昌,家学宗铭载,世遵永发祥。清康乾时期,用宾公的后裔奉《清圣祖仁皇帝招民徙蜀诏》,由湖广永州府祁阳徙蜀,乾隆乙未,用宾公其后裔从《祁谱》中增补了入蜀32州县的嗣孙,定名为《西蜀续修陈氏宗谱》,简称《蜀谱》,此为第三次续修用宾公家乘。重庆市铜梁县人事局陈彰模历经十年以《蜀谱》为基础,辑录了该谱大部分史料,还从典籍、口碑选录了有关史料予以充实,内容涉及陈氏家族文化的各个领域,对清康乾时期由祁阳徙蜀的用宾公后裔的世系进行了续记,1999年 主编了《陈氏家乘记》 。《陈氏家乘记》为大32开、700多页,铅印出版, 精 装本。

2002年清明,陈彰模率渝蜀陈氏宗亲7人到湖南省祁东县寻根祭祖,并带来《陈氏家乘记》。2002年4月6日祁东会议,经湖南、广西、四川、重庆4个省市 中30余个县市的子良、子政、子铭、子文、子贵5个分派代表组成的《陈氏家乘记(续)》编纂委员会成员190余人,以及广大族众的共同讨论、修改、完善,历时8个月,三易其稿,正式颁行了陈氏用宾公裔孙统一续拟字派(见迁祁始祖陈用宾公源流一文)。

陈彰模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不图名、不图利;收集资料,查阅典籍,潜心考研,引用大量的古今历史资料,分析了唐朝以来在陈氏源流中出现的各种分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主编的《陈氏家乘记(续)》还选刊了古今历史名人对陈氏源流的考证文章。由于从陈氏支分出的中华姓氏达40多个,故这些材料不但对陈氏源流研究有参考价值,而且对这40多个其它姓氏源流亦有参考价值;还着重记录近现代名人的详细情况,涉及重庆、四川、湖南、台湾等省市中30余个县市的县处级职务以上人员60余人(其中台湾国民党军级职务1人,团级职务1人),还有著名专业技术人员、离休干部、百岁老人、企业家、革命烈士等人的详细情况。

《陈氏家乘记》、《陈氏家乘记(续)》只记载了湖南、广西、四川、重庆四个省市的用宾公派下大部分后裔世系图。还未包括在清康乾时期,用宾公第十一嗣孙向陕西、云南、贵州、安徽、江苏、湖北等地迁徙的后裔。他们的子孙有的迁往其它省市县(包括台湾)、有的还到国外居住。

《陈氏家乘记(续)》为大32开、一千多页、铅印、精装本。2003年11月出版。

今天给陈彰模(按辈份他是我曾祖)通过电话,他说最近居住四川省三台地区的子良派下一千多人要求续谱。《陈氏家乘记》、《陈氏家乘记(续)》中,初步统记,用宾公派下第二十二世嗣孙名字叫"有刚"的达80多人;叫"有钢"的超过8人;叫"有纲"的超过7人。

214个朱氏堂号及分布,朱家人必看!

zhuxrgf >《家谱史料》

阅3612转420210815关注

朱氏堂号大全,朱家人看完分享到咱们宗亲群1·朱氏折槛堂、人员主要分布:江苏、浙江、福建、湖南、山东、安徽、河南、广东、广西等地。2·朱氏沛国堂:以郡望为堂号,人员分布:江苏、浙江、福建、湖南、山东、安徽、河南、广东、广西等地。3·朱氏念祖堂:折槛堂古沛朱氏分支堂号人员分布:江苏沛县、铜山、丰县,山东微山、藤县、济宁、枣庄,安徽萧县、淮北等地。

·

4·朱氏承启堂,:折槛堂古沛朱氏分支堂号人员分布:江苏沛县、铜山、丰县,山东微山、藤县、济宁、枣庄,安徽萧县、淮北等地。5·朱氏孝友堂:折槛堂古沛朱氏分支堂号人员分布:江苏沛县、铜山、丰县,安徽萧县、淮北等地。6·朱氏注述堂:人员分布,江苏铜山、贾汪、徐州市区7·朱氏紫阳堂:折槛堂分支堂号人员分布: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山东、江苏、安徽等地。8·朱氏白鹿堂:折槛堂分支堂号,人员分布: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江苏、山东等地。9·朱氏居敬堂:折槛堂分支堂号,人员分布: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江苏、山东等地。10·朱氏大文堂:折槛堂分支堂号,人员分布:湖北麻城朱氏。11·朱氏内省堂:人员分布:安徽天长朱氏;江苏盱眙朱氏。12·朱氏柘林堂、折槛堂分支堂号,人员分布:安徽太湖柘林朱氏。13·朱氏普圣堂、人员分布:湖南华容县城南、集成垸朱氏14朱氏一本堂、折槛堂分支堂号,人员分布:浙江余姚朱氏15·朱氏婺源堂、人员分布: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中仙乡华口村朱氏16·朱氏新安堂、人员分布:安徽太湖朱氏17·朱氏注经堂、人员分布:江苏镇江顺江州朱氏18·朱氏吉利堂、人员分布:河北省枣强杨苏村朱氏19·朱氏彝伦堂、人员分布:江苏武进灵台朱氏20·朱氏叙伦堂、人员分布:江苏武进古吴;安徽歙县,歙东叶祁朱氏21·朱氏敦伦堂、折槛堂分支堂号,人员分布:江苏武进古吴、浙江萧山朱家坛、安徽安庆朱氏22·朱氏敦睦堂、人员分布:安徽桐城皖桐柳峰安徽潜山潜邑朱氏23·朱氏在兹堂、人员分布:江苏丹阳云阳观东朱氏24·朱氏念兹堂、人员分布:湖南长沙黄金园朱氏25·朱氏瑞鹿堂、人员分布: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青口镇前进社区朱氏26·朱氏宗德堂:人员分布:江苏沙洲杨库朱氏27·朱氏慎德堂、人员分布:江苏南京江宁杨柳村朱氏28·朱氏世德堂、人员分布:江苏镇江润东彪林、广东定山朱氏29·朱氏树德堂、人员分布:浙江余姚长丰朱氏30·朱氏树滋堂、人员分布:江苏宜兴宜宜荆;江苏南京金陵朱氏31·朱氏德源堂、人员分布:浙江上虞桂林朱氏32·朱氏听彝堂、人员分布:江苏无锡朱氏33·朱氏文裔堂、人员分布:浙江诸暨紫岩、浙江诸暨紫镇山朱氏34·朱氏观文堂、人员分布:湖南桂阳·蓝田朱氏35·朱氏绍文堂、人员分布:浙江上虞,大庙衢衙、江苏武进马鞍墩朱氏

展开剩余83%

·

36·朱氏同本堂、人员分布:浙江上虞大庙胡同、浙江上虞古虞朱氏37·朱氏务本堂、人员分布:江苏盱眙朱氏38·朱氏崇本堂、人员分布:江苏江阴澄江朱氏39·朱氏思成堂、人员分布:浙江湖州竹墩、浙江海监澉浦浙江绍兴山阴陡朱氏40·朱氏诒善堂、人员分布:江苏武进灵台朱氏41·朱氏积善堂、人员分布:湖北黄冈朱氏42·朱氏玉泉堂、人员分布:浙江绍兴松林朱氏43·朱氏槐里堂、人员分布:安徽六安霍邱朱氏44·朱氏两仪堂、人员分布:待考45·朱氏玉奇堂、人员分布:湖南长沙晋山朱氏46·朱氏垂裕堂、折槛堂分支堂号,人员分布:浙江上虞虞邑宝堰朱氏47·朱氏光裕堂、折槛堂分支堂号,人员分布:江西弋阳、江西赣州市于都、江苏徐州睢宁、安徽萧县朱寨朱氏48·朱氏鼎兴堂、人员分布:江西南城、湖南桂阳朱氏49·朱氏忠孝堂、人员分布:山东单县古单朱氏

50·朱氏诚敬堂、人员分布:浙江湖州菱塘朱氏

51·朱氏敬义堂、人员分布:江苏武进硕桥朱氏52·朱氏敬爱堂、折槛堂分支堂号,人员分布:浙江萧山翔凤村、江苏泗阳折槛堂朱氏

·

53·朱氏仁孝堂、折槛堂分支堂号,人员分布:江苏泗阳折槛堂朱氏54·朱氏敬岭堂、人员分布:江苏丹徒朱氏55·朱氏敬宗堂、人员分布:湖南邵东横田朱氏56·朱氏宗正堂、人员分布:江苏常熟兰东朱氏57·朱氏怀淳堂、人员分布:江苏常州毗陵朱氏

58·朱氏怀新堂、人员分布:江苏无锡古临津朱氏

59·朱氏理学堂、人员分布:江西万载钤溪朱氏60·朱氏永陈堂、人员分布:江苏徐州古丰朱陈村朱氏(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笔下的朱陈村)61·朱氏馀镜堂、人员分布:江苏江都维阳、江都朱氏62·朱氏馀庆堂、人员分布:浙江上虞虞北兰阜、浙江嵊县剡北朱氏63·朱氏澹远堂、人员分布:安徽滁州菱溪朱氏

64·朱氏追远堂、人员分布:江苏苏州古吴朱氏

65·朱氏虹瑞堂、人员分布:安徽徽州新安朱氏66·朱氏萃涣堂、人员分布:安徽省旌德旌阳、朱旺村朱氏67·朱氏存仁堂、人员分布:安徽歙县义城朱氏

68·朱氏遗直堂、人员分布:江苏武进颜塘桥朱氏

69·朱氏惠迪堂、人员分布:江苏吴县·朱氏70·朱氏继述堂、人员分布:山东平阴、浙江鄞县四明藕桥朱氏71·朱氏继开堂、人员分布:浙江衢县文林朱氏

72·朱氏人和堂、人员分布:浙江鄞县四明章溪朱氏73·朱氏哲延堂、人员分布:浙江海宁朱氏

74·朱氏凝祉堂、人员分布:江苏常州毗陵韩枢朱氏75·朱氏崇道堂、人员分布:江苏常州·毗陵韩枢、古歙潭渡朱氏76·朱氏义安堂、人员分布:江苏常州古歙潭度朱氏

77·朱氏介锡堂、人员分布:浙江富阳富春灵桥朱氏78·朱氏奕载堂、人员分布:浙江海宁花园朱氏

79·朱氏惠均堂、人员分布:浙江湖州紫阳朱氏80·朱氏燕贻堂、人员分布:山东单县古单朱氏(公元前约261年小邾国被楚国灭亡后,一支邾氏迁徙到济宁一带,去邑从朱,生根、生息、繁盛)81·朱氏注书堂、人员分布:江苏无锡朱氏

82·朱氏榆滋堂、人员分布:江苏宜兴宜剡朱氏

83·朱氏益贤堂、人员分布:湖南邵东横田朱氏84·朱氏三星堂、人员分布:山东蓬莱市大辛庄镇朱氏85·朱氏观音堂、人员分布:云南宣威市朱氏

86·朱氏敬义堂、人员分布:江苏武进·硕乔朱氏

87·朱氏追远堂、人员分布:江苏苏州古吴朱氏88·朱氏苏槐堂、人员分布:湖北大冶、阳新、武穴、蕲春、鄂州、武昌、咸宁朱氏89·朱氏耕读堂、人员分布:浙江萧山临海朱氏90·朱氏集注堂、人员分布:安徽无为县石涧纯疃紫阳朱氏91·朱氏燕誉堂、人员分布:江苏宿迁宿城区洋北镇导淮村朱大庄92·朱氏瑞雀堂、人员分布:江苏连云港赣榆县沙河镇朱氏93·朱氏式好堂、人员分布:安徽泾县黄田朱氏94·朱氏泗余堂、人员分布:江苏省扬州高邮汤庄镇朱家庄朱氏95·朱氏明始堂、人员分布:河南驻马店朱氏96·朱氏普圣堂、人员分布:湖南华容县城南、集成垸等地朱氏97·朱氏五泉堂、人员分布:浙江绍兴山阴白洋朱氏98·朱氏折延堂、人员分布:浙江海宁朱氏99·朱氏百鹿堂、人员分布:安徽歙县朱氏100·朱氏孔安堂、人员分布:广东南海九江朱氏101·朱氏永安堂、人员分布:广东南海九江朱氏

102·朱氏颙观堂、人员分布:广东南海九江朱氏

103·朱氏存著堂、人员分布:广东南海九江朱氏104·朱氏绎思堂、人员分布:广东南海九江朱氏

113·朱氏有斐堂、人员分布:广东南海九江朱氏

114·朱氏明蔫堂、人员分布:广东南海九江朱氏105·朱氏诒谷堂、人员分布:广东南海九江朱氏

106·朱氏肃然堂、人员分布:广东南海九江朱氏

107·朱氏宁静堂、人员分布:广东南海九江朱氏108·朱氏芸香堂、人员分布:江苏赣榆县城西镇朱庄村朱氏109·朱氏白土堂、人员分布:安徽萧县朱氏(孝友堂分支)110·朱氏诚正堂、人员分布:浙江奉化西坞镇朱家村朱氏111·朱氏永诘堂、人员分布:广东大亚湾西区塘尾朱氏112·朱氏孝贤堂、人员分布:湖南双峰县大石村朱氏113·朱氏流芳堂、人员分布:贵州镇远县清溪镇朱氏114·朱氏忠厚堂、人员分布:山东茌平县朱氏115·朱氏宁远堂、人员分布:安徽淮北朱氏116·朱氏雷山堂、人员分布:贵州省雷山朱氏117·朱氏乐圃堂、人员分布:江苏无锡惠山朱氏118·朱氏世平堂、人员分布:福建寿宁朱氏119·朱氏民朱堂、人员分布:河南省新密朱氏120·朱氏警阳堂、人员分布:江苏铜山、陕西省铜川令秀市镇新田村、委窝里村朱氏121·朱氏敦偷堂、人员分布:江西省宜春市丰城淘沙镇庙堆村朱氏122·朱氏衍庆堂、人员分布: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石滩镇港塘村朱氏123·朱氏报本堂、人员分布:江西丰城朱氏124·朱氏万代堂、人员分布:湖北咸宁朱氏125·朱氏民朱堂、人员分布:河南省新密朱氏126·朱氏含辉堂、人员分布:江苏省徐州睢宁李集朱氏127·朱氏寨任堂、人员分布:江苏省扬州朱氏128·朱氏三亨堂、人员分布:江苏无锡儒里朱氏129·朱氏俊福堂、人员分布:湖南新邵朱氏130·朱氏博阳堂、人员分布:山东莱芜朱氏131·朱氏昌耀堂、人员分布:安徽省桐城朱氏132·朱氏洪济堂、人员分布:安徽蒙城立仓朱氏147·朱氏耀鑫堂、人员分布:朱元璋后裔,燕王朱氏133·朱氏静瑄堂、人员分布:陆平镇福兴村小力田组朱氏134·朱氏厚恩堂、人员分布:贵州省思南县塘头朱家巷子朱氏135·朱氏聚亲堂、人员分布:黑龙江鹤岗光宇支系朱氏136·朱氏仁寿堂、人员分布:江西婺源朱氏(朱熹后裔)137·朱氏履素堂、人员分布:江苏省宿迁朱氏138·朱氏兰贵堂、人员分布:海南省澄迈县金江朱氏139·朱氏宏恩堂、人员分布:山东省泰安新泰朱氏140·朱氏忠义堂、人员分布:江苏盐城朱氏141·朱氏文馨堂、人员分布:湖南省永州祁阳朱氏142·朱氏百刃堂、人员分布:山东肥城朱氏143·朱氏天宝堂、人员分布:山东新泰天宝朱氏144·朱氏光宗堂、人员分布:河南叶县朱氏145·朱氏荣德堂、人员分布:贵州开阳紫江朱氏,146·朱氏大文堂、人员分布:湖北麻城朱氏147·朱氏福仁堂、人员分布:山东新泰洋流镇148·朱氏文忠堂、人员分布:贵州省毕节赫章平山朱氏149·朱氏世皇堂、人员分布:浙江杭州朱氏150·朱氏因德堂、人员分布:四川省自贡市富顺朱氏151·朱氏祖宗堂、人员分布:贵州关岭朱氏152·朱氏龙凤堂、人员分布:安徽颍上朱氏153·朱氏楚王堂、人员分布:湖北楚王朱桢后裔(朱元璋六子)154·朱氏普济堂、人员分布:河南开封朱氏155·朱氏将就堂、人员分布:河南省登封市颖州朱氏156·朱氏明开堂、人员分布:四川都江堰朱氏157·朱氏茂公堂、人员分布:广西博白朱氏158·朱氏安耘堂、人员分布:江苏宿迁朱氏159·朱氏宁远堂、人员分布:安徽淮北朱氏160·朱氏万发堂、人员分布:湖南省醴陵朱氏161·朱氏新息堂、人员分布:安徽萧县朱氏162·朱氏福泽堂、人员分布:山东新泰朱氏163·朱氏石溪堂、人员分布:湖南常宁朱氏164·朱氏常安堂、人员分布:河南禹州火龙镇瓦店村朱氏165·朱氏万丰堂、人员分布:四川省乐川犍为朱氏166·朱氏清风堂、人员分布:江苏大丰大桥朱氏167·朱氏绳武堂、人员分布:广东云浮朱氏168·朱氏汉广堂、人员分布:四川资中朱氏169·朱氏广兆堂、人员分布:河南省杞县朱氏170·朱氏宗显堂、人员分布:河北永清朱氏171·朱氏常德堂、人员分布:于都桥头乡朱屋村朱氏173·朱氏兴华堂、人员分布:山东沂水官庄朱氏174·朱氏念亲堂、人员分布:河南安阳孟家炉朱氏175·朱氏行中堂、人员分布:云南省澄江朱氏176·朱氏仁智堂、人员分布:江苏泰州朱氏177·朱氏守经堂、人员分布:湖南嘉兴朱氏178·朱氏明始堂、人员分布:河南驻马店朱氏179·朱氏正色堂、人员分布:山东曲阜陵城镇兰村朱氏180·朱氏吉庆堂、人员分布:云南省南涧朱氏181·朱氏兴贤堂、人员分布:江苏常州朱氏182·朱氏和谐堂、人员分布:江永富美朱氏183·朱氏世善堂、人员分布:山西霍州朱氏184·朱氏馨德堂、人员分布:广东湛江朱氏185·朱氏百子堂、人员分布:广西平南武林朱氏

186·朱氏献忠堂、人员分布:湖南衡阳朱氏

187·朱氏孔雀堂、人员分布

您问的是高姓哪一支派?高姓是个大姓,分支很多,有许多版本高姓族谱,但没有总族谱。

高氏世代谱系(含公子高、公子祁两支高氏)

01世齐太公(姜尚,字子牙)

02世齐丁公(姜彶)

03世齐乙公(姜得)

04世齐癸公(姜慈母)

05世齐哀公(姜不辰)、胡公(姜静)、献公(姜山)

06世齐武公(姜寿,献公子)

07世齐厉公(姜无忌)

08世齐文公(姜赤)

09世 齐成公(姜说)、公子高(文公次子)

10世 齐庄公(姜购)、公孙癸受(高子)

11世 齐厘公(姜禄甫)、高傒(癸受子,字祖望,谥敬仲)

12世 齐襄公(姜诸儿)、齐桓公(姜小白)、高庄子(虎)

13世 齐惠公(姜元,桓公子)、高倾子(顷)、高酀

14世 公子祁(惠公子,字子高)、高宣子(顷子,名固)、高式(酀子)

15世 姜虿(字子尾)、高厚(固子)、高偃(式子)

16世 高强(姜虿子,字子良,后世不详)、高子丽(厚子)、高张(偃子)

17世 高止(子丽子,字子容,出齐奔燕)、高良夫(张子)

18世 高竖(止子)、高柴(良夫子,厚余堂始祖)

19世 高鱼(竖子)

20世 高彄臧

21世 高石

22世 高般

23世 高赫、高赭

24世 高宽(赫子)、高穹(赭子)

25世 高峻、高量(宽子)、高严(穹子)

26世 高奉名(峻子)

27世 高鼎

28世 高邑

29世 高成

30世 高则

31世 高不疑、高不识

32世 高兴(不疑子)

33世 高然

34世 高晖

35世 高洪(东汉渤海太守,渤海高氏始祖)

36世 高茂

37世 高瑞

38世 高褒(字宣仁)

39世 高韦

40世 高承(韦子,字文休)、高悝(瑞曾孙,广陵高氏始祖)

41世 高延(承子,字庆寿)

42世 高纳(字孝才)

43世 高达(字式远)

44世 高约、高乂、高隐、高汉

45世 高瞻(约子,渔阳、辽东高氏始祖)、高庆(隐子)

46世 高展、高敬、高泰(庆子)

47世 高谠、高颐(展子)、高韬、高湖、高恒(泰子)

48世 高佑(谠子)、高允(韬子,北魏宰相)、高真、各拔、谧、稚(湖子)

49世 高振(佑子)、高树、高翻(谧之子)

50世 高表(振子)、高欢(东魏宰相)、高琛(树子)、高岳(翻子)

51世 高衡(表子)、高澄、高洋(欢子,北齐文宣帝)、高劢(岳子)

52世 高冯(字季辅,唐朝宰相)、高士宁、高士廉(劢子,唐初名相)

53世 高履行、质行、真行、纯行、审行、慎行(士廉子)

54世 高璇、高瑾(履行子)

55世 高绍、高术(璇子)、高丕、高迁(瑾子)

56世 高卿、高崇文(唐威武王、渤海郡王)、高子羽(迁子)

57世 高质(卿子)、高暄(子羽子)

58世 高伯祥(质子,京兆高氏始祖)、高岳(暄子)

59世 高郢(伯祥子,唐朝宰相)、高登(岳子)

60世 高定、高文举(郢子)、高仲武(登子)

61世 高顺励(文举子)、高冕(仲武子)

62世 高思继、高思祥(顺励子)、高霸(冕子)

63世 高行周(思继子)、高行圭(思祥子)、高乾(霸子)

64世 高怀德(行周子,北宋武将)、高文玉(行圭子)、高琼(北宋烈武王)

65世 高处恭、高处俊(怀德子)、高继勋、高继忠、高继伦(高琼子)

66世 高永能(文玉孙,北宋武将,陕西老高始祖)、高遵裕、高遵甫(琼孙)

67世 高世亮(永能子)、高士林、高士宏、高耀祖(继伦孙,闽粤高氏始祖)

68世 高昌裔(世亮子)、高公绘、公纪、公泰(琼玄孙,江浙诸支始祖)

69世 高世则(公纪子)、高世英、高世杰

70世 高百之、高千之(世则子)

高姓各种版本族谱信息

高 8840辽宁本溪高氏谱单一卷 高作鹏纂 辽宁本溪市偏岭满族乡小夹河 8841辽宁潘阳奉天高佳氏家谱 (清)伊桑阿纂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刊本 一册 科图 8842上海崇明崇邑高氏家乘不分卷 (清)高守卿重修 清光绪七年(1881)木刻本 十八册 河北大学 8843江苏淮安高氏族谱五卷 (清)高士魁等重修 清咸丰七年(1857) 四册 日本 美国 8844江苏扬州维扬裕民洲高氏重修族谱十二卷 (清)高元钧等九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8845江苏扬州维扬高氏宗谱十卷 (民国)刘嵩泉纂辑 高连海主修 民国三十一年(1942)重修世德堂刻本 十册 哈尔滨师大 注:书名页题《高氏家乘》,书口题《高氏族 谱》,明嘉靖四十四年高可羡初修。 8846江苏泰州续修高氏迁泰支谱一卷 民国十四年(1925)木刻本 江苏泰州市图 8847江苏靖江高氏重修宗谱八卷 (清)高仙阶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双印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8848江苏如皋高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 (民国)高元升 高维岳修 民国十年(1921)石印本 二十册 河北大学 注:版心、扉页作《高氏宗谱》。 8849江苏镇江丹徒高氏宗谱二卷 (清)高雪麟修 清道光十四年(1834)刊本 二册 上海图 8850江苏镇江丹徒高氏重修宗谱四卷 (清)高元龄 高寿昌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刻本 四册 上海图 辽宁图 日本 美国 注:高元龙首修於嘉庆十八年。 8851江苏镇江丹徒高氏三续宗谱四卷 (清)高桂阳 高觐昌等续修 民国二年(1913)序刻本 四册 历史所 辽宁图 河北大学 上海图 日本 美国 注:高元龙首修於嘉庆十八年。 8852江苏镇江丹徒高氏族谱附续谱附云初录 (民国)高厚滋等重修 民国十九年(1930)刊本 美国 8853江苏武进芳田高氏宗谱十四卷 (清)高茂元等撰 清光绪四年(1878)守愚堂活字本 十四册 人民大学 历史所 注:明成化间高武始修。 8854江苏武进芳田高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高金福主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常州高氏守愚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注:谱始修於明成化元年。 8855江苏武进毗陵戴墅高氏宗谱三十四卷 (清)高步瀛纂辑 清光绪六年(1880)毗陵高氏报本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三卷) 注:谱始修於明隆庆元年高塾。 8856江苏武进高氏宗谱八卷 (清)高近远 高文炳等重修 清光绪八年(1882)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8857江苏武进毗陵高荡高氏宗谱十六卷 (清)高凤冈等编 清光绪九年(1883)守愚堂木活字本 南京图 8858江苏武进毗陵高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高福潮 高懋荣等续修 民国四年(1915)守愚堂刊本 南开大学 美国 注:该谱成化间创修此为五修。 8859江苏武进毗陵高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高永祖 高绳租等编辑 民国三十六年(1947)毗陵高氏守愚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注:谱始修於清乾隆三十三年高致仁等。 8860江苏武进晋陵高氏支谱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高溍增补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木活字本 二册 江苏常州市图 日本 美国 8861江苏武进毗陵高氏宗谱十四卷 (清)高云汉 高鸿达主稿 高德昌 高镛庆主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79)毗陵高氏敦睦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八卷) 注:谱始修於清乾隆十九年高志真。 8862江苏武进毗陵高氏宗谱十四卷 (民国)高浩炳 高玉清等主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毗陵高氏敦睦堂木活字 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十二卷) 注:谱始修於清乾隆十九年。 8863江苏武进新塘高氏宗谱十二卷 (清)高寿兴等修 清宣统二年(1910)渤海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美国 8864江苏武进晋陵高民世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高绛成等修 民国四年(1915)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8865江苏武进普敦高氏宗谱十二卷 (清)高致远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绿野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注:封面题《毗陵高氏宗谱》。 8866江苏武进普敦高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高近纲主修 民国二十年(1931)绿野堂活字本 十六册 历史所 注:明万历三年高仑始修。 8867江苏无锡高氏大统宗谱五十五卷首一卷 (民国)高莹等重修 民国十五年(1926)思仁堂铅印本 六十册 北图 历史所 四川图 8868江苏无锡镯山高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高德兴撰 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十册 历史所 江苏苏州市图 注:明天启元年高攀龙始修。 8869江苏江阴高氏宗谱十二卷 (清)高焕章 高鸣盛纂 清光绪七年(1881)敦睦堂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日本 美国 注:题签《澄江高氏宗谱》。 8870江苏江阴暨阳高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高藩 高惠文续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思敬堂活字本 十册 科图(二部) 人民大学 吉林大学 西南师大 日本 美国 8871江苏吴县高氏宗谱二卷 钞本 广东中山图(存卷1) 注:记事至明嘉靖四十年。 8872江苏吴县相城高氏族谱不分卷 (清)高曾懋等增辑 清同治馀庆堂写刻本 二册 江苏苏州市博 注:清道光二十三年眉权公始辑。 8873江苏吴县吴郡枫江派高氏家谱 十二卷 (清)高治源纂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8874浙江杭州〕增辑高氏杭州泥孩儿巷派家读不 分卷附齿录 民国年间补笔写本 二册 日本 美国 8875浙江富阳富春灵泉高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六年(1917)木刻本 浙江富阳县文管 8876浙江箫山越州箫山高氏家缯十卷 (民国)高德良修 民国四年(1915)木刻本 十册 北图 河北大学(二部) 注:版心作《萧山东瓜沥高氏家谱》。 8877浙江嘉兴竹林庙稽古堂高氏谱不分卷 (民国)高桢辑 高焕文录 稿本 一册 浙江嘉兴市图 注:封面无书名,系编者拟题。 8878浙江海宁岩门高氏家谱二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高德续修 清咸丰三年(1853)报本堂刻本 二十册 北图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二部) 吉林大学 注:高景祥、高景淳始修於明嘉靖十四年,此为五修。 8879浙江海宁岩门高氏宗谱三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高克勤修 高敬恩等纂 清光绪三年(1877)报本堂活字本 二十六册 北图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8880浙江海宁岩门高氏七修宗谱三十九卷首一卷末三卷 (民国)高其镜纂 高德本 高建标主修 民国十四年(1925)序报本堂活字本 三十八册 北图 历史所 河北大学 日本 美国 8881浙江绍兴会稽贯珠楼高氏家谱十卷 (清)高万霖修 清雍正十年(1732)钞本 辽宁大连市图(存卷1-6)台湾 美国 注:清康熙年间高绍烈创修。 8882浙江绍兴越州山阴高氏家谱三十六卷首一卷 (清)高连 高元燮等重修 清嘉庆十四年(1809)木活字本 三十册 日本 美国 8883浙江绍兴越州山阴高氏家谱一卷 (民国)高名扬等修 民国十四年(1925)写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8884浙江绍兴山阴前海高氏仲如公派房谱稿不分卷 (清)高圻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履素堂活字刊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8885浙江嵊县剡南高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民国)高宝慈续修 民国二十年(1931)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文管 注:本谱始纂於宋绍兴十四年高世则。附高似 孙《剡录》二册。 8886浙江金华天泉高氏宗谱□□卷 (清)高徐福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重修木刻本 浙江金华市丈管(存一册) 8887浙江金华天泉高氏宗谱□□卷 (清)高徐福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续修木刻本 浙江金华市文管(存卷6,又一部存卷2) 8888浙江金华天泉高氏宗谱六卷 (民国)高邦俊等纂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重修木刻本 六册 浙江金华市文管(又一部存卷3、6) 8889浙江常山平西大□高氏族谱不分卷 (清)鲁封 高水泰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东鲁乡东湖村(不全) 8890浙江仙居乐安高氏宗谱□□卷 (民国)金秀庭纂 民国八年(1919)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4) 8891浙江遂昌平昌高氏宗谱四卷 民国三十三年(1944)刊本 浙江遂昌县大拓乡大日村 8892安徽绩溪梁安高氏宗谱十二卷 (清)高富浩纂修兼校正 清光绪三年(1878)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历史所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安徽徽州地区博(二部皆缺) 安徽绩溪 县祝三村 8893安徽绩溪霞间高垂裕堂支谱四卷 (民国)高秉松等纂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石印本 四册 历史所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注:清同治十年至光绪六年周子美始修。 8894安徽桐城高氏宗谱十卷 (清)高卜芳等修 清乾隆二十年(1755)庆寿堂活字本 十册 美国 8895安徽桐城官山高氏宗谱十五卷 (清)高尚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庆寿堂活字本(序) 二十册 人民大学 8896安徽桐城高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高择善等撰 清同治八年(1869)共祀堂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8897安徽宿松高氏修族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高氏族人七修 民国三年(1914)金镜堂活字本 二十四册 北图 注:书口题《宿松高氏宗谱》。 8898福建安溪安平高氏族谱 (明)庄鼎光序 庄有阶重钞 明万历十一年(1583)钞本 六册 台湾 8899福建安溪安平高氏族谱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钞本 六册 台湾 8900福建安溪安平高氏六卷 (清)庄鼎光序 高有阶重钞 清乾隆三十上年(1768)钞本 六册 美国 8901福建安溪景美安平高氏下派四房高积祥派 族谱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增修 民国三十三年 (1944)高烶深重钞本 三册 台湾 8902福建安溪安平高氏下派四房高积祥公派下 族谱系统图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增修 民国高烻深重 钞本 二册 台湾 8903福建安溪安平高氏下派六房高积成派下族谱 民国三十三年(1944)高烻深钞本 四册 台湾 8904福建安溪景美安平高氏下派六房高积成公 派下系统图 民国三十三年(1944)高烻深编 一册 台湾 8905福建安溪景美安平高氏下派八房高积和公 派下族谱 民国三十年(1941)高烻深钞本 二册 台湾 8906福建安溪景美安平高氏下派八房高积和公 派下族谱系统图 民国三十六(1947)高烻深编钞本 一册 台湾 8907福建安溪安平高氏上派五房高佛信公派族谱 清道光元年(1821)重修 一九五一年高烻深 重钞本 台湾 8908福建安溪景美安平高氏上派三房族谱清光 绪八年(1882)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高烻深重钞本 一册 台湾 8909福建安溪安平高氏亲派族谱 民国三十三年(1944)高烻深重钞本 一册 台湾 8910福建安溪安平高氏上派礼房高佛成派下族 谱系统图 (民国)高烻深重钞 民国三十六年(1947)钞本 一册 台湾 8911江西萍乡萍北大源头高氏族谱□□卷 民国三年(1914)敦本堂刻本 二册 江西图(存卷2、5) 8912山东淄博高氏家模汇编二卷 (清)高之騱辑 清康熙五十年(1711)家刻本 北图 8913山东淄博般阳高氏家模 编二卷 (清)高仲治等修 清乾隆三年(1738)刊本 二册 美国 8914山东淄博淄川孝义高氏族谱不分卷 (清)高总绪等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刊本 八册 美国 8915山东淄博淄川高氏族谱不分卷 (清)高远堮等纂 清光绪十九年(1893)刻本 北图 人民大学 美国 8916山东潍坊北海高氏族谱不分卷 (清)高守训撰 清嘉庆二十年(1815)刻本 四册 历史所 注:明嘉靖高明始修。 8917山东临朐德化坊高氏谱不分卷 (民国)高鸿飞撰修 民国十四年(1925)石印本 四册 山东济南市博 8918山东栖霞高氏谱书不分卷 (民国)高春田纂 民国二十五年(1936)钞本 九册 山东栖霞寨里乡百佛院村 8919山东蓬莱县高氏宗亲谱册一卷 (民国)高思泰纂 民国六年(1917)铅印本 辽宁辽阳市吉洞乡礼备村 8920山东沂水高氏族谱不分卷 清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8921山东临沭高氏家乘十卷 山东临沭县临沭镇东北村 8922河南鄢陵高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高家宝纂修 民国六年(1917)铅印本 河南大学 8923湖北楚黄高氏宗谱三十五卷 (民国)高代敬 高久万等三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冯铺乡安仁村 注:清康熙三十四年高名琏高世盛等创修墨谱。 8924湖北新洲高氏宗谱十五卷首三卷 (民国)高绪煜三修 民国三十四年(1945)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新胜乡栾岗村 注:清光绪八年创修。 8925湖北新洲高氏宗谱九十四卷首六卷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三店镇三店村 8926湖北黄冈齐安高氏宗谱四会 (民国)高能锦督修 民国四年(1915)安愚堂木刻本 湖北黄冈县档 注:始修於清乾隆五十九年,此为三修。书名、 卷端封面作《高氏族谱》、版心为《高氏宗 谱》。 8927湖北黄海高氏宗谱五卷 (民国)高正达等纂 民国三十五年(1946)重修本 湖北黄梅县档 89z8湖北宜昌渤海高氏谱□□卷 五册 湖北宜昌市档 8929湖南沩益高氏重修族谱十四卷 (清)高光崇 高耀宇纂修 清道光三年(1823)刻本 湖南图(存一卷) 注:该族散居宁乡、益阳等地。 8930湖南宁乡沩宁高氏族谱十六卷首二卷 (清)高耀董 高名长等纂修 清同治二年(1863)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8931湖南宁乡高氏五修族谱二十一卷首二卷 (氏国)高青珊 高芸陔等修 高卓吾 高雨村等纂 民国十五年(1926)活字本 湖南图(存三卷) 8932湖南湘乡高氏五修族谱二十六卷首一卷 (民国)高彦驻 高尚志等总纂 民国十二年(1923)活字本 三十册 历史所 注:扉页题《渤海五修家乘》。清高振玉等始修 於乾隆二十八年。 8933湖南江华高氏族谱不分卷 清宣统元年(1909)钞本 三册 湖南江华县档 8934湖南益阳资阳高氏六修族谱三十三卷首六 卷末七卷 (民国)高耀黄 高祖植等纂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活字印本 湖南图(存三卷) 8935广东番禺重修高氏世谱十卷 (清)高长年重修 清同治元年(1862)刻本 十册 中山大学 8936广西岑溪高氏族谱一卷 (民国)高昆仑编 民国三十年(1941)铅印本 广西博 8937四川高氏族谱不分卷 (清)高虚堂 高世芳续修 清光绪九年(1883)刻本 二册 四川图 注:该族散居德阳、绵阳、安县,即旧罗江等地。 高文庠始修於清道光间。 8938四川泸州南门高氏族谱六卷首一卷 (清)高树等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宝仁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人民大学 8939四川内江高家坡高氏族谱四卷 (民国)高第纂修 民国八年(1919)木刻本 四川内江县张家场街村

现代的姓氏源自分封制的有:

1、宋: 出自子姓。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 公元前十世纪周公平定了武康叛乱之后, 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受封於宋国, 建都商丘(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公元前286年 ,宋国被齐国所灭。 其子孙以原国名"宋"为氏。

2、赵:伯益后裔造父,拉驯马驾车。

周穆王常乘坐造父所驾的马车游巡各地,朝中有事,造父就以熟练的驾车技术及时将车马赶回。造父因驾车马有功,被周穆王封地于赵(山西洪洞县北赵诚),其后人便以“赵”为姓氏。

3、吴:出于姬姓。周武王封钟雍的曾孙于吴(江苏苏州一带),建立吴国。其后代以国名为姓氏。

4、郑:出于姬姓。周历三封少于友于郑(陕西华县东),建郑国。友的后代以“郑”为姓氏。

5、陈:周武王灭商之后,追封舜的后代妫满于陈(河南淮阳)。据胙土命氏的之规定,称陈氏,遂名陈满,字少汤。陈满死后被谥为陈胡公,为陈氏的得氏始祖。

6、卫:出于姬姓。周文王其子康叔于卫,建卫国。康叔子孙以名为姓氏。

7、蒋:出于姬姓。周公且的儿干伯龄被封于蒋(河南固始县东北蒋集),建蒋国,其后以国名为姓。

8、沈:出于姬姓。周文王的儿子贿受封于深(河南平舆县北),建沈国,其后以国名为姓。

9、韩:出于姬姓。周武王的小儿子受封于韩(山西河津县东北),后被晋国灭掉。桓叔的儿子万受封于韩。万的后代以韩为姓氏。

10、秦:出于嬴姓。

伯益之后有嬴非子。非于擅育良马,周。孝王以其育马之功封非于于秦谷(甘肃天水西南),为附庸国。用非子的孙子秦仲因功被升为诸侯。秦统一天下,建立秦朝。秦灭亡之后,其子孙以秦为姓氏。

11、许:出于姜姓,神农氏后裔。周武王封文叔于许,建许国。其后 以国名为姓氏。

12、吕:出于姜姓,神农氏后裔。怕夷在尧时任掌礼官,又辅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吕,其后以国名为姓氏。

13、戚:卫国大夫孙林父的封地为威邑(河南汝阳县东冯东北)。孙林父的孙以邑名为姓。

14、谢:周宣王封舅氏申侯于谢(河南唐县南),申侯子孙中有一支 以其封地为姓氏。。

15、邹:周代有曹挟封地于邾,战国时改国号为邹。其子孙中有一支 以国号为姓氏。

16、柏:出于柏皇氏。柏皇氏中有柏招,为炎帝的师傅,又有相同为帝喾的师傅。其子孙受封于柏(河南舞阳县东南),其后以封地)姓氏。

17、章:出于姜姓。齐太公封其庶子子郭(山东东平县东)。受封于鄣的齐大公庶子的后代,去邑为章姓氏。

18、苏:颛顼后裔终的最小的儿子樊受封于昆吾,樊的庶子后代受封于苏(河南温县)。其后以国名为姓氏。

19、潘: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名高,受封于毕,称为毕,称为毕公高。毕公高有庶于受封于潘,其后以封地为姓氏。

20、葛:出于嬴性。颛顼之后,封于葛(河南宁陵县东北)。其后以封地为姓氏。

21、范:周宣王时有大夫杜伯,其子杜限到晋国,被任命为士师,其于以官名为姓。

22、彭:颛顼后裔陆终的第三个儿子钱铿受封于彭(江苏人徐州),为大彭氏,后人以彭为姓氏。

23、鲁:出于姬姓。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受封于鲁(山东曲阜一带),建鲁国。伯禽的子孙以国名为姓。

24、韦:出于累韦氏。豖韦氏在夏代居于豖韦(河南滑县东南),为一路诸侯,建豖韦国,又称韦国。韦君后人以国为姓氏。

25、苗:楚令尹斗之子贲皇亡命晋国。受封苗邑(河南省济源市西南)。贲皇又名苗贲皇,其后人以苗为姓氏。

26、任:出于有熊氏。黄帝的儿子禺阳受封于任,禺阳以任建国,其后国名为姓氏。

27、柳:鲁孝公有儿公子展,公子展的孙子无骇以祖父名为氏,称展无骇。展无骇的儿子叫展商。展禽的封邑为柳下。他死后号为惠。所以又叫柳下惠,其后代取封地“柳下”第一个字为姓氏。

28、上官:楚怀王封他的少子兰为上官邑大夫,其後裔子孙即以上官为姓

-百家姓排名

高姓家谱介绍(一)概述

家乘又称家谱、家牒、族谱、宗谱、世谱、支谱等,是记载宗族世系、人物的历史图谱,是宗法血缘制度的产物。其内容相当广泛,记载着全族的户口、婚配和血缘关系,全族的坟墓和族田的四至方位,也包括家法、家训、风俗习惯、社会变故等宗族文化。家规家法,有的家族有成文法,有的家族则只有习惯法,有成文法者皆载入家乘。大凡全族的世系源流、血缘系统、户口人丁、祖宗墓地、族产公田等,在家乘宗谱上一查就着。

家谱是维系家族血缘关系的主要纽带。它又有宗谱、族谱、家乘等不同的名称。宋朝以后,随着封建家族制度的形成,修家谱的风气十分盛行。到了明清两代,在农村中可以说既没有无谱之族,也没有无谱之人。

高氏家谱的内容,一般说来也是包括上述几个方面。如收藏在辽宁省,阳县高家的《高氏宗亲谱册》主要内容:谱序、命名旋盘、先人坟茔坐落、人任显荣者传以及世系图表等内容。

有了祖谱,人们就能区别、分明和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属于哪一宗、哪一支,不会乱认祖先宗派,就能联络宗族同姓之间的感情。因此,在大多数高姓宗谱的家范家规中,都把修谱系作为突出的一条。高姓宗族也很重视族谱的收藏保管,所以尽管在十年“文革”中有许多家谱被迫烧掉或毁掉,至今仍然有一部分高姓家谱被完好地保存下来。特别是在满族的高姓中至今有保存谱书和谱单的传统,每年逢祭日,便将宗谱从祖宗匣中取出,敬除房内西墙板上,全家跪拜祭祀,以示不忘祖宗恩德并祈求祖宗的保佑。

修谱

过去修谱是家族中的重大事件。没有家谱的家族要新修,已有的要续修。每隔一段时间,家族中总要新生孩子,娶进媳妇,嫁出女子,增减人口,还要死去老人,夭殇子女,新增坟茔。族产公田也会有新变化。为了及时将种种新情况反映到家谱上来,所以每个家族的家谱都定期续修。修谱有一定的体例和原则,代代相袭,不许族众干预。

家谱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在于把全族的子孙固定在一个地方——祠堂的周围,不致因分化、流徙而使家族瓦解,也不致因异姓或同姓异族的迁入而使家族的血缘关系发生混乱;其次是提倡尊尊亲亲,向族众宣传血亲相爱、亲族团聚的观念,从思想意识上防止家族溃散,以达到收族的目的。正因为家谱对家族的存在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每个家族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祠堂读谱仪式。祠堂读谱,有的家谱一年一次,有的则一年数次。仪式的隆重与祠堂祭祖差不多。

各家修谱,一般都要请学者名流,政界要人或本族人作序,高姓族谱也不例外。在谱序中,有的是叙述本族的发展历史,有的是叙述修谱的缘起和经过,也有的是叙述修谱的重要意义。因此说,一篇谱序就是一篇本族发展的简短历史或本族所应遵循的道德文章。

高氏族谱

高氏族谱,最早的当数隋唐时期官修《高氏小史》,此书记载了渤海高氏,特别是北齐一宗的发展变化情况,宋以后佚失。今天能见到的大多是明清修订或续修的,也有民国年间续修的族谱。仅就现存的高氏各谱来看,南方的高氏族谱修订的较早,世系详尽,保存的也较完好,修谱也较有规律性,一般都能定期续修。而北方的高氏族谱多有佚失,并且修谱较晚。山东郓城《高氏族谱》记载:“适民国二十四年老高庄祠堂落成,与祭者七十余村,有二十一世孔贤,因各村老谱失传者,约各村记几世,即自几世序之汇印成牒。”旧谱的佚失给续修族谱带来一定的困难,也容易造成世系的不详。族谱失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自宋以后,北方动荡较大,受北边各族的入侵较多,致使迁徙频繁。同时,北方高氏较为集中,各宗支混杂相居也为修谱带来一定的难度。郓城《高氏族谱》又载:“其间逃而复还者又不知几高氏与焉,迄今五百余载矣,迁于彼又迁于此者更不知几高氏与焉。”而南方高氏宗系则较为单一,各宗支一般多聚族而居,据江苏常州《芳田高氏族谱》记载,高氏“星罗郡东殆遍”,合计有五六百家,被称为“郡东望族”。同姓同宗同支聚族而居,有共同的祠堂,共同的义田,这样就从根本上使修谱续谱有了保证。当然这并不是说北方高氏族性不强、淡于谱事,事实上北方高氏谱要比南方多,只是囿于诸多因素的限制才造成上述情况的。不过,从北方各高氏族谱来看,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辽宁等省区的高氏,也包括一些南方高氏多为渤海高氏后裔。不论迁徙多么频繁,宗支多么混乱,但最终都能追到渤海这一支上。

由来: 是出于虢氏声转的姓。古代姓氏的产生,有一种方式是以居住的地方为姓氏,郭,就是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住在这里的人以这个为姓,这就是中国最早的郭姓,在夏禹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所以说中国最早的郭姓出自今天的河南。郭姓还有一支来源,即虢国遗民。虢国是周期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于公元前687年被秦所灭。由于古代“虢”,“郭”字音不相同,却是通用的,所以后来虢氏便转而为郭氏。春秋战国时期,郭氏除居住在今天的河南,山西,陕西省以外还迁到了山东,河北。汉朝时,郭氏有一部分人迁到江南。汉代以后的较长时期内,太原(今天的山西)一直是郭氏的发展繁衍中心,此外,郭氏在汉代又有居住在今天的内蒙,甘肃,四川,安徽的,唐朝初与唐朝末,河南郭氏有两次向福建迁移。宋朝的高宗赵构南逃时,大批中原人随之逃到江南,住在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两广,其中也有不少姓郭的人。西汉有河内轵县(今天的河南济源)以“任侠”闻名的郭解;三国时有颍川阳翟人郭嘉,是曹操的重要谋士;西晋有哲学家郭象;东晋有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隋末有山东农民起义首领郭方预;唐代最著名的郭姓人物是华州郑县(今天陕西华县)的郭子仪;五代时,有在951年后汉时称帝的郭威,建都汴(今天的河南开封),国号周,历史上称为后周;北宋有画家,文学家郭忠恕,山水画大师郭熙;元代有天文学家,水利学家,数学家郭守敬,明代有画家郭诩;近现代最著名的郭姓人物是,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社会活动家郭沫若。郭姓是当今中国第18大姓,拥有人口占汉族人口的1%以上。

第三节 郭氏族谱总叙

(宋淳熙元年 1174年)

传(解说经文的文字)云:“盛德必百代。”祀有后也。《书》(《尚书》云:“以亲九族”,圣人云:亲亲(亲爱亲族),则诸父(同宗族叔伯),兄弟不怨,休戚相关,是谱之不容缓叙明矣。吾族肇自黄帝,万派(流水)浮天,而蔚启人文,开自姬周。垂峰发地,而凝成祀堙(原字左为“礻”旁),荷山川之灵,传于虢叔,丕(光大之意)箕裘(克承父业)之绪。逮乎(到了)子仪,家声永振,奕叶(累世)生贤)。衍螽斯之庆,仰鹰扬之休,(子孙象螽斯一样繁衍众多的喜庆,人们都敬仰郭氏家族象雄鹰飞扬一样的美好),班班云仍(此字原佐边为“礻”旁),莫与京者,其惟我郭氏乎!(福泽绵延,没有能同它相比的,恐

怕只有我们郭家吧!“仍”,福。“京”,大。)虽虢叔分土,见并于晋,然明德之后,必有达人。(虽然西周文王姬昌之弟虢叔曾分封领地,虢国在春秋时被归并于普国,然而他的有光明德行的后代中,必定有显达之人。)故燕有郭隗,汉有光禄大夫郭广意,冯翊(京都

左部地区)太守郭孟儒;隋有金州司仓郭履球,唐有凉州司法郭昶,美原县主薄赠兵部尚书郭通,寿州刺史郭敬之。始生子仪,生而儇伟,技艺绝伦。和平忠厚,宽以待人。已酉登武举科,历升大宪,累扬休绩。后拥强兵上将,诏书征之,无不即日就道。谗谤不行,恩遇日

隆。任中书令(即宰相。重大政令由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出将入相(出朝为将帅,入朝为宰相),功盖天下,位极人臣。故史书断曰:千三百六十余年,(郭子仪)一人而已。赞曰:“完名高节(完美英名,高风亮节)。”胡致堂(史学名著《资治通

鉴》著名注家胡三省的号名)曰:汉唐将相所难能者,子仪能之。勋业卓冠一时,精忠光照千古。八子繁衍,遍于天下。江右庐陵吉水(吉安)之墟,建有九庙十宗焉。举凡郭氏,孰(谁)非(不是)其苗裔(后代)耶?吾故奉子仪公为鼻祖(始祖)焉。夫子奉子仪公为鼻

祖者,犹孔氏删书,断自唐虞(从尧舜开始断代)之义云耳。当八子挺生,有入而为王朝卿

士者,有出而就侯旬藩封者(不久就封为藩王的)。东西南北,代不乏人。派别支分,聚处

(聚居)为难。苟不联以牒谱,曷以彰本九族之义(何以显示同一根本的郭氏九族的意义呢

)?爰是(因此)谋诸族众(谋议之于同族众人),罔(无)不乐从。愧无作谱之才,敢云

(说)坐视。既为名臣之后,讵(怎)得(能)旁观?倘宗支(宗族支派)不斩(断),宁

(愿)受一字之殊。世泽(祖先恩泽,权位财产等)长灵(长久有灵验),敬敦(诚)九族

之众,因集《世系图》、《名臣表》、内外传,而纂之。庶(几乎)开卷了然,某为某公之

后,某为某公之裔。彰明较著,灿若列星。是则小子(修谱人的谦称)之愿也,是则小子之

志也。至图支条列本末分房及各公(对成年男子的敬称)所传,俱附于后,兹(现在)不赘

叙。

大宋淳熙元年(1174年)春正月既望日(16日)后裔孙禧元敬撰(本文写于900多年前,系

原木刻版,较为珍贵。原文未断句,今断句并作注刊出)。

第四节 郭氏旧谱序(宋欧阳修撰 1071年)

余赏参参诸家之谱牒,考氏族之源流,盖自黄帝以来,子孙分国受姓,其得姓则一,而后别

为氏者则殊。有以先王之谥而为氏者,有以所居为官司而为氏者,流衍派别,鲜有能辨其氏

族之源者也。溯其流则可以知其源,寻其枝则可以知其根,余因历览传记,而知其概矣。按

郭之先,本出周室王季之后,为文王卿士,功在王室,藏于盟府,封于虢,时称为虢公。周

惠王时,杀子颓有功,遂得虎牢以东之地,今城皋也并酒泉焉。后为晋所灭虢公合举其族,

出奔京师,子孙多就城郭园池而居,因以为氏。虢,郭氏之源也,故京师有东郭市,西城池

,皆以此也。后有郭隗者,客于燕,卒复燕,昭王得士,实自隗始。汉兴郭氏浸盛,有曰蒙

,曰亭、曰忠,皆高祖功臣,均封列侯。忠生迁,迁生长,长生萌,世居颍川,故今有五望

焉。汉室既东,郭氏鼎盛,太原、河南、颍川、东郡、冯翊是也。其声著者曰泰,字林宗,

屡举有道不就,雅尚沮高,为世所慕。又有仕于晋者曰璞,洽闻博物,尤深阴阳卜筮之学,

不从王氏之变,遂殒其身。迨至季唐,郭氏尤盛。有曰知运者,多军功,封太原郡王。最显

者曰子仪,世居华州,以武举屡有大功,进封汾阳郡王。生八子:曜、旰、希(左有“日”

旁)、出(左有“日”旁)、晤、暧、曙、映,皆为显宦,孙多人,锐、锋、钢、钊、奇、

从、,万为超擢。唐未兵乱,五季扰攘,以故子孙分适他国,所至皆以汾阳为封郡望,此汾

阳郭氏之攸始也,岂非以先王之谥为氏者与?抑岂非以所居之官为氏者与?……

大宋熙宁四年辛亥仲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欧阳修拜撰。

第五节 湘阴郭氏家谱叙(曾国藩撰 1857年)

郭君伯琛,编次家谱,以谱例示予,自其姓氏源流与族望之所由分,枝派之所由衍,考

之史策,征之杂纪,验之时代,多所发明,盖谱牒之学废缺久矣。欧阳氏有言:姓氏之出,

其来也远,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谱。郭氏者,盛叙华阴间,见诸家谱,援引比次以相侈

尚,察所著录,容有舛焉。郭氏出自姬姓,伟矣。虢、郭古义盖通,《春秋》称郭公,《国

语》称郭靖君,当时已叙为郭族姓之著,岂待侈陈哉。伯琛为是谱,祥其信,阙其疑,文成

而法具,事备而旨明,斯可谓雅达精揽者也。自予师东下,伯琛相从往来吴楚之交,四年倦

而归,将休息乎京师,又以其日月之暇,汇为是编,夫年代之谬悠,人事之迁变,古牒散亡

不复见者,可胜慨也。仁人孝子,怆乎兵革之方兴,搜辑其可见者,祖考以是凭依,子孙以

是相属,固不敢且重乎。伯琛之为功郭氏,予尤有愧焉。用是推明其意以著其略,使凡为谱

者,于兹取法,庶几有知之者。……

咸丰七年春二月汀乡曾国藩叙

第六节 郭氏南谱简介

郭氏自同州(陕西大荔)司马公(郭)徽至詹事(詹事,管皇后,太子家事的官)公仲恭,

代居于西谱矣(世代居住在西谱记载之地)。詹事公子,中丞瞿,避黄巢乱,徙金陵(江苏

南京),金陵徙(江西吉安)太和龙泉乡十善镇隐仪岗,是为南迁。生枢密廷嵩,徙符竹,

生司空洪霸,洪霸生文进,文进生副使(郭)整。后以孙太常(卿,礼部主管官)、集贤(

殿名,文人学士居处)二公,显名于朝,更名冠朝副使,其冠朝始祖,今中丞公子孙绳,绳

处太和万泉县,所居成仁里。迄今,冠朝与符竹荐溪下绎层溪,五族世居。

第七节 郭氏西谱简介

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姬发)封文王弟虢叔于西(虢),虢仲于东虢。西虢地在郑(陕西

华县)、虞(山西平陆)之间。平王东迁(周平王由西安迁洛阳),夺虢叔之地,与郑武

公、楚庄公起陆浑(本在瓜州即甘肃敦煌一带,汉时始在河南嵩县置陆浑县)之师伐周,责

王灭国,于是平王求郭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属太原郡,故城在山西定襄县境),号曰郭

公。虢谓之(称之为)郭,声之转也(是由于声调变化)。因以为姓。汉有郭序亭,曾孙光

禄大夫(郭)广意,寿州(后汉扬州,隋寿州,地在安徽寿县)有神道碑,广意生冯翊(郡

治在陕西大荔)太守孟儒。子孙自太原阳曲徙冯翊。后魏有同州(陕西大荔)司马郭徽、弟

进徽。司马公生大将军郭荣,郜国公郭弘道生郭广敬。郭履球为金州司仓参军,生隋凉州郭

昶,昶生美原(一作源),(源)生郭通,(郭)通生寿州刺史郭敬之,(郭)敬之生汾阳

王子仪,转徙华阴(陕西)。自序亭至子仪而居阳曲(山西定襄),由阳曲徙冯翊(陕西大

荔)、华阴,皆陕之西也。此“郭氏西谱”

第八节 汾阳族谱

族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一向被列为与正史、方志互为表里的三大历史文献,也是炎黄

子孙寻根问祖的重要凭据。郭氏族人向有尊祖敬宗、慎终追远的传统。加之族大人多,枝柯

遍布,历代撰写的谱牒卷帙浩繁,数量众多,据《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统计,流传下来的郭

氏家谱多达100余种。山西社科院家谱研究中心,保存的郭氏家谱有30多种,散落在全国各

地和民间的郭氏家谱当在数百种以上。由于郭氏为历代名门大族,不少姓氏学著述中,都有

关于郭氏的专门记述,为郭氏族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是郭氏族人寻根问祖的血

缘凭借。汾阳族谱是郭氏族谱中最全面、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族谱。

一、明汾阳(广东潮汕南阳)郭氏族谱序(永乐十八年 1420年)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粤之有生之初,不知其几千载,亦不知其几千百人。后世子孙不修

其谱,何以知其本乎?夫族之有谱,犹国家之有史鉴也。列其宗支,修其世系,撮其源流,

纪其事实,上自始祖而至于曾玄,下逮中兴之祖而臻于云祁,如螽斯

孙姓的来历?

1、源于子姓。商朝末,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2、源于姬姓。公元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