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在历史上出现过哪些名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2浏览:1收藏

江苏淮安在历史上出现过哪些名人?,第1张

韩信——兴汉三杰、汉代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典故“一饭千金”“胯下之辱”“韩信点兵”“十面埋伏”

枚乘——汉赋家、汉赋的开创者之一,著《七发》

枚皋——汉赋家、枚乘之子,典故“枚速马迟”

臧旻——东汉享有盛誉的政治家、军事家

臧洪——东汉政治家、军事家,臧旻之子

三国两晋南北朝

陈琳——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步骘——政治家、三国吴国丞相

陈骞——政治家、三国魏大司马

陈登——政治家,三国名人、广陵太守

鲍照——南朝文学家,元嘉三大家之一,著《鲍参军集》

鲍令晖——南朝女文学家,鲍照之妹

李珏——晚唐宰相,典故“辕门斩子”

赵嘏——唐代诗人,名篇《长安秋望》

刘采春——唐代女诗人,名篇《望夫曲》

吉中孚——著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刘仁赡——五代南唐名将,典故“辕门斩子”

李之仪——北宋著名词人,名篇《卜算子》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

廉布——北宋著名山水画家

徐积——北宋文学家、诗人,有宋一代大孝子

卫朴——北宋天文历法学家、数学家,著《奉元历》

刘承规——北宋,制订权衡法

杨介——宋代医学家,著《四时伤寒总病论》

梁红玉——南宋著名抗金女将,四大巾帼英雄

龚开——南宋画家、诗人,作品《中山出游图》、《瘦马图》

汤垕——艺术鉴赏家,著《画鉴》

潘思诚——元代名医,人称古逸先生

吴承恩——明代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的作者

王鸣鹤——明代著名军事理论家,著《登坛必究》

沈坤——嘉靖状元,抗倭名士,民间称武状元

瞿佑——小说家,著《剪灯新话》

蔡昂——政治家、礼部尚书

金濂——政治家、户部尚书

丁士美——诗文家,襄校《永乐大典》

叶淇——政治家、户部尚书

仲云鸾——女诗人,著《保世楼集》

关天培——清朝虎门销烟的爱国名将、民族英雄

王瑶卿——京剧一代宗师、教育家,艺名通天教主

刘鹗——晚清著名小说家、实业家、金石家,清末四大谴责小说《老残游记》的作者

阎若璩——朴学大师、清代汉学研究的先导

吴玉搢——朴学家、金石学家

边寿民——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

陆立民——著名画家

周采名——著名画家

吴鞠通——著名医学家,《温病条辨》为中国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山阳医派宗师

汪廷珍——清代协办大学士、道光皇帝老师

李宗坊——清代大学士、汪廷珍学生,江浙学政

骆腾凤——著名数学家、著《开方释例》,被誉为“学开方者之金锁钥”

刘金方——晚清名医

潘德舆——文学家

鲁一同——著名文学家,桐城派古文大师、诗人、画家

张养重——著名诗人、被誉为清初诗坛魁首

黄钧宰——晚清文学家

丁晏——清经学家文学家

邱心如——女弹词家,《笔生花》为清代“弹词三大”之一

汪藕裳——女弹词作家,著《子虚记》

程袖芙——女诗人,著《旧红蚕馆诗存》

陈云贞——女诗人,著《寄外书》、《寄外诗》

梁魏今——围棋四大家之首,山阳棋派开创人

杨士骧——晚清名臣、直隶总督、北洋大臣

丁宝铨——晚清名臣、山西巡抚

裴荫森——晚清名臣、船政大臣

秦焕——晚清名臣、广西按察使

近代

周恩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

罗振玉——近代著名学者、甲骨学的奠基者之一

李公朴——近代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和民主主义者,社会活动家、教育家、新闻出版家

周作民——近代银行家,金城银行创办人

谈荔孙——近代银行家,大陆银行创办人、太平保险公司的创办人之一

朱虞生——近代银行家,盐业银行创办人

周信芳——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艺名麒麟童

陈白尘——当代著名戏剧家

滑田友——雕塑艺术家,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

谢铁骊——中国著名导演

吴 强——著名作家,《红日》的作者

顾祝同——国民党军“五虎上将”

安守仁——黄埔军校十五期

现代

程莘农——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针灸专家

周泰冲——兽医病毒学家

陈鉴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工业界先驱

经福谦——中国科学院院士,凝聚态物理

温济泽——新闻学家、新闻教育家、科普作家

黄志千——(1914-1965),原名黄永埙,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中国著名飞机设计师

李源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组织部长

许嘉璐——副委员长

张贤亮——现代著名作家

邱健——奥运会男子50米步枪冠军

郎静山——摄影大师

谢冰岩——中国著名书法家

戚庆隆——中国著名书法家

陈士桂——中国著名画家

宋长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楼上说得不对,好像是十三个!

虽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休宁县在清代出了13个状元位居全国之首”的中国第一状元县纪录一直不被关注,现在,由于《新安晚报》的推波助澜,终使这笔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资源得以被珍视利用。“中国第一状元县”的灯箱广告,已经亮上县城齐云大道的灯柱。《中国第一状元县》一文刊发的当天,所有报刊亭里《新安晚报》瞬间便被抢购一空,一时未能买到报纸又欲先睹为快者,只得依仗复印件略解燃眉之急,仅县政府办公室就复印了几十份。

走近中国第一状元县,给笔者冲击力最大的,还是“县长派出特派员,历经艰辛访状元”的趣事。胡宁,这位曾经出任过《黄山日报》总编辑的儒雅、年轻的状元县县长,不久前紧急派出了县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汪顺生和县电视台记者黄永强两名特派员,奔赴休宁状元寄籍地,寻访、搜集一切关于休宁状元的资料。

笔者见到了疲惫不堪的汪顺生,他们刚刚结束部分寻访工作回来休整。此次寻访地包括南京、苏州、常熟、太仓、上海、杭州、南浔和宣州等地,历时12天。他们一路风雨兼程,轻车简宿,每到一地,便马不停蹄地跑方志办,进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在浩如烟海的古籍史料中钩沉寻觅,仅古籍史书就查阅了100多部。同时,他们又千方百计寻找到休宁状元当年的寄籍生活地,寻故居,访会馆,谒墓葬,问老人。由于紧张忙碌,黄永强染上病患一边打吊针一边还坚持工作,汪顺生则不顾劳累,一边照顾病人,一边加快进程,终于初战告捷满载而归。

汪顺生告诉笔者:此次历经艰辛访状元,最大的收获是进一步落实了寄籍外地的休宁状元的准确数字,获取到一批珍贵的休宁状元的第一手资料,对于学术界的一些质疑之处也找到了相应的有说服力的释疑解惑新佐证。他表示:待稍事休整后,他们还将南下江西等地,继续完成这份特殊的任务。

共出状元十九个

现在,笔者要向大家报告关于中国第一状元县状元的最新信息,这就是经过多方查访、考证,目前已知休宁县历史上一共出过19个状元,详情如下:

休宁县清代一共出了14个状元,除了原来已经列出的13个之外,还应增加一个黄思永。黄思永,宁慎之,休宁五城人,光绪六年(1880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寄籍江宁(今南京)。

这个新发现是汪顺生他们此次外出寻访中获得的,在一部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天下第一册·历代状元对策观止》著作中,他们惊喜地发现了寄籍江宁的休宁籍状元黄思永的名字及简介。返回后,他们又在黄思永状元的故乡五城找到了他的故居程同太宅。据当地现年90高龄的黄菊荪老人回忆:过去在五城黄氏宗祠里是高悬着一块“状元及第”的匾额的,而两侧柱子上的楹联就出自黄思永状元之手。另外,当地现年87年的黄汉三老人也清楚地记得:五城古储门“康吉堂”大厅的匾额也是黄思永题写的。

因此,休宁县以清代共出14个状元的奇迹稳居全国之首,这个数字比孔夫子的故乡所出状元数还多3倍多,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状元县了。

其实,休宁县历史上一共出了19个状元,尚有宋代2个、明代3个,这5个状元的简况如下:

吴潜,字毅夫,县城玉堂巷人,宋嘉定十年(1217年)状元,授承书郎、镇东军节度判官等职,寄籍宁国。

程若川,汊口人,南宋某年武状元(具体年号不详),官至滁州府太守。

任亨泰,古楼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寄籍襄阳。

沈坤,字伯载,休宁人,明嘉靖二十年(1514年)状元,寄籍太和。

黄赓。字仲叙,龙湾人,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武状元。

状元遗迹今犹在

让我们备感欣慰的是,虽经风雨沧桑,但休宁县大多状元遗迹却依然被保存到今天,这些状元遗迹包括:状元家乡故居,状元读书生活处,状元府,状元画像,状元著作,状元手迹,状元及第匾额和状元墓等。

状元故居是人们最为关注的状元遗迹了,据有关部门核查,现已寻访并认定了17位状元的故居,并按文物保护要求一一建立了档案。这些分散在休宁城乡各地的状元故居,除了4栋为明代建筑之外,其余皆为清代徽派民居建筑,由于一直有人居住,加之县文物部门的工作,因此大多保护较好。

坐落在万安镇下水南村的金德瑛状元故居,是状元故居中规模最大的,占地面积240平方米。在大多均为二进三开间的状元故居中,这栋明代故居建筑显得气势轩昂些,这是一进五开间的楼房,尤其是天井上的一对石砌鱼池,面积有20平方米,更显出它的非同一般。

坐落在秀阳乡黄村的黄轩状元故居,是状元故居中工艺最美的,占地面积200平方米,二进三开间,梁架为露明造,平盘斗、驼峰等处有非常精美的雕刻,楼下梁坊和天花板上均有彩色图案,所有窗门上均有精美木雕。

在笔者见到的休宁状元手迹中,金德瑛状元的一篇酷似法帖的手迹令人叹为观止。这不仅是因为其书艺精湛,炉火纯青,尽显状元才气;而且更因为该件状元墨宝历经二百多年辗转珍藏,来之不易。2001年,为纪念休宁瓯山金氏眉公支第十五世祖总宪公金德瑛诞辰300周年,海内外金氏子孙五代人计60余人从四面八方奔赴休宁瓯山寻根问祖之后,联合编印了一套图文并茂的纪念册,纪念这位金氏如心堂的状元始祖。这件被金兆蕃带往海外当作传家宝珍藏的先祖亲笔手迹,终于不无戏剧性地实现了它的从海外到内地的回归,作为一个巨大闪光点,收录在纪念册中。

且说状元博物馆

走近中国第一状元县,最令人亢奋的消息要数筹建休宁状元博物馆了。

由休宁县人民政府编制的《休宁状元博物馆项目建议书》已经编制完毕,这将是全国第一座状元博物馆。该状元博物馆将建在古韵盎然、风景如画、地灵人杰的休宁县万安镇车田村的山坡上、水塘旁,寓意休宁“好山出秀水,秀水育名人”的状元县现象。该状元博物馆将遵循“注重历史,立足环境,求精求美,突出特色”的原则,集状元于一炉,唱中华复兴之赞歌。

休宁状元博物馆将由8项主体工程和若干附属工程组成,这8项主体工程是:

复建还古书院,还古书院是当年休宁乃至古徽州历史上相当有名的一座书院,初建于元末,重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是休宁县自古文化昌盛、尚学崇教美德的物化标志,是破解休宁状元辈出现象的钥匙之一。复建后的还古书院,有中堂、后堂、藏书楼、文昌阁等建筑,其复建蓝图严格按照《还古书院志》中的图纸。

复建魁星阁。魁星俗称文曲星君,是古徽州读书人,崇拜的高中三元,科举及第的保护神,供奉魁星的魁星阁向为夺魁状元们最为感恩戴德之圣地。

复建休宁考棚。这是古代读书人参加考试的场所,是每一个进军状元目标者的第一个台棚、明伦堂、藏书楼等建筑群,届时还可通过实物了解中国科举制度中的考场大观。

复建进士石坊。能够到皇宫参加殿试的贡士被称作进士,而考出第一甲第一名的进士则为状元。在唐武德五年(622年)正式开科取士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废止的千百年间,全国历代共录取10万名进士,而休宁一县便占据620个席位。这同样是状元县的殊荣和骄傲,他们的名字、年份以及官衔将镌刻在重建的进士石坊上,为状元博物馆营造出一灿烂的氛围。

状元故居建筑群。这是对状元故居的易地集中保护与展示,每一个座状元故居都有一串动人的苦读书成才的故事,整条状元故居风景线就是一部激人励志的鼓劲曲。

新建休宁历史名人蜡像馆。休宁县不但状元辈出,而且名人众多,其中包括明初重臣朱升,文学家程敏政,医学家孙一奎,徽派篆刻鼻祖何震,剧作家汪廷纳,版画家胡正言,民族英雄金声,新安画派“海阳四家”淅江、查士标、汪之瑞、孙逸,“杨州八怪”之一汪士慎,哲学家戴震,政治家汪由敦,数学家程大位,还有第一位登上西方大学讲坛教授中国文化的中国人戈鲲化等。状元博物馆将以徽州祠堂式布局、穿廊式排列的方式,栩栩如生地展示出20位休宁历史名人的全仿真蜡像雕塑,并配以生平事迹介绍。

新建近代与现代名人蜡像馆。该馆展示的休宁名人蜡像,既有辛亥革命烈士程家柽、爱国人士金慰农、红军烈士胡有记等革命志士,也有为新中国建设作出贡献的杰出人士,如两弹一星功臣姚桐斌,中国科学院院士程良骏、许根俊、洪德元、汪耕、汪堃仁、江菊渊和汪燮卿等,借以教育后人为国建功立业。

新建当代历年状元榜。

状元县里谱新篇

在状元县现象的诸多成因中,地灵人杰、重教尚学的优良传统和育才氛围是较为主要的。走近今日状元县,我们欣喜地看到这种传统和氛围又在谱写新篇,这就是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休宁县“311+1”千人助学成才工程。

这个堪称状元县创举的“311+1”助学成才工程的内容是:由3名院士、10名博士、100名教授、1000名休宁中学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千人助学成才活动,扶持一批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完成中学学业。在更广的范围内,通过这项工程,实现“深山孩子下山读书,政府和社会买单”以及“让面临辍学的学生继续学业,让失学孩子重返校园”的承诺。

这项助学成才工程的正式启动,是以2002年8月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希孺、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吴耀华和安徽大学副教授刘伯山应聘担任“休宁县‘311+1’千人助学成才工程”发起人并发出倡议书为标志的,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反响强烈,捐款踊跃,进展迅猛。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休宁籍著名旅外人士孙起孟欣然命笔为这项德政民心工程题词:“扶贫、助学、成才”,《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黄国华和希望工程特约记者解海龙欣然出任工程社会发起人,一大批休宁中学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爱心如潮助学成才。在2002年9月20日的“311+1”千人助学成才工程首批资助仪式上,休宁中学的37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每人获得了500元的资助款。现在,“311+1”千人助学成才工程已经成为今日状元县里的一道感人的风景线,“愿山里的孩子早日成才”(黄山市委书记臧世凯批示语),让状元县的明天更加精彩。

胡宁县长告诉笔者:感谢《新安晚报》为休宁状元县文章破了题,下一步他们将把这篇文章做出新创意、做出高起点、做出大手笔。日前,“状元后裔故乡行”、“神州状元休宁游”和“状元县现象论坛”等一批项目已经拟定,在我们的《走进中国第一状元县》的报告中,您将能领略其风采。

据《上海通史》记载:“明清两代,上海地区共有状元7名。”按年代和地域分:松江有明代钱福、唐文献,清代戴有祺(原籍金山卫人);青浦有明代张以诚;嘉定有清代王敬铭、秦大成和徐郙。未列入《上海通史》记载的还有几位状元。

蔡以台字委实,号兰圃,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后因母亲年迈辞官,回籍侍奉,闭门养亲。著作有《三友斋遗稿》、《姓氏窃略》等。

嘉定有“三状元”:王敬铭、秦大成和徐郙。

状元王敬铭,字丹思,号味闲,生于清康熙七年(1668年),卒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系康熙六十寿辰,特开恩科,王敬铭得恩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王敬铭擅于丹青,工于小楷,所作山水画,清腴闲远,娟丽洒脱,深得康熙赏识。现在,嘉定区博物馆内还藏有其殿撰山水中堂一幅。其诗文集名为《未岩诗稿》。

秦大成字澄叙,号簪园。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考中状元,仕至翰林院修撰。

徐郙生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卒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8年)。请同治元年(1862年)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徐郙工书画,作品为慈禧所喜爱。徐郙故居,坐落于嘉定城区南大街22-26号。据史料介绍,徐家有房屋五进,第三进是正厅,称“寿棋堂”,有楠木庭柱四根。1996年冬,所有房屋在旧城改造中拆除。原址已新建了一幢幢新式楼房,门前的南大街已拓宽改造,道路两旁绿树成行,状元府亦无踪迹可寻。

戴有祺,字丙章,号珑严,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参与殿试,科考官定他为第二名,康熙认为戴有祺有一手好书法,定为一甲一名,中了状元,在翰林院供职。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壬午科乡试为内直诸词林官。是年大考詹翰被列为三等,降职为修补知县。戴有祺不愿赴任,弃官回到松江。据记载,他家本住松江城内钱泾桥畔,辞官返乡后,筑室蒋泾桥,辟小园,取名“慵斋”,后因生活贫困,房屋出售他人。这是一个穷极潦倒的状元。

明朝的状元

洪武四年(1371年):吴伯宗(?-1384年,江西金溪县人)

洪武五年(1372年):朱善(1340年-1413年,江西丰城县人)

洪武十八年(1385年):丁显(1367年-?,福建建阳县人)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任亨泰(?-?,湖广襄阳人)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皇观(1363年-1402年,南直隶池州府贵池县人)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张信(?-1397年,浙江定海人)

洪武三十年(1397年):陈进士(?-?,福建福州府闽县人)

洪武三十年(1397年)夏榜:韩克忠(?-?,山东武城人)

建文二年(1400年):胡广(1369年-1418年,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

永乐二年(1404年):曾棨(1372年-1432年,江西永丰人)

永乐四年(1406年):林环(?-?,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人)

永乐九年(1411年):萧时中(?-?,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人)

永乐十年(1412年):马铎(1366年-1423年,福建福州府长乐县人)

永乐十三年(1415年):陈循(1385年-1462年,江西泰和人)

永乐十六年(1418年):李骐(1378年-1425年,福建福州府长乐县人)

永乐十九年(1421年):增鹤龄(1383年-1441年,江西泰和人)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邢宽(?-1454年,南直隶无为州人)

宣德二年(1427年):马愉(1395年-1447年,山东临朐人)

宣德五年(1430年):林震(?-?,福建长泰人)

宣德八年(1433年):曹鼐(1402年-1449年,北直隶宁晋县人)

正统元年(1436年):周旋(1395年-1454年,浙江温州府永嘉县人)

正统四年(1439年):施盘(1417年-1440年,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

正统七年(1442年):刘俨(1394年-1457年,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

正统十年(1445年):商辂(1414年-1486年,浙江淳安人)

正统十三年(1448年):彭时(1416年-1475年,江西安福人)

景泰二年(1451年):柯潜(1423-1473年,福建莆田人)

景泰五年(1454年):孙贤(河南杞县人,1423-1477)

天顺元年(1457年):黎淳(湖广华容人,1423-1492)

天顺四年(1460年):王一夔(江西新建人,1425-1487)

天顺八年(1464年):彭教(江西吉水人,1438-1480)

成化二年(1466年):罗伦(江西永丰人,1431-1478)

成化五年(1469年):张升(江西南城人,1422-1517)

成化八年(1472年):吴宽(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1435-1504)

成化十一年(1475年):谢迁(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1449-1531)

成化十四年(1478年):曾彦(江西泰和人,1425-?)

成化十七年(1481年):王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1446-1522)

成化二十年(1484年):李旻(浙江钱塘人,1445-1509)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费宏(江西铅山人,1468-1535)

弘治三年(1490年):钱福(南直隶松江府华亭人,1461-1504)

弘治六年(1493年):毛澄(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1460-1523)

弘治九年(1496年):朱希周(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1473-1557)

弘治十二年(1499年):伦文叙(广东南海人,1467-1513)

弘治十五年(1502年):康海(陕西武功人,1475-1540)

弘治十八年(1505年):顾鼎臣(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1473-1540)

正德三年(1508年):吕柟(陕西高陵人,1479-1542)

正德六年(1511年):杨慎(祖籍江西庐凌,徙居四川新都,1488-1559)

正德九年(1514年):唐皋(南直隶徽州府歙县人,?-?)

正德十二年(1517年):舒芬(江西进贤人,1484-1527)

正德十六年(1521年):杨维聪(顺天固安人,1500-?)

嘉靖二年(1523年):姚涞(浙江宁波府慈溪县人,?-1537)

嘉靖五年(1526年):龚用卿(福建怀安人,一作福清人,1500-1563)

嘉靖八年(1529年):罗洪先(江西吉水人,1504-1564)

嘉靖十一年(1532年):林大钦(1512年-1545年,广东潮州府海阳县人)

嘉靖十四年(1535年):韩应龙(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1498-1536)

嘉靖十七年(1538年):茅瓒(浙江杭州府钱塘人,1499—?)

嘉靖二十年(1541年):沈坤(南直隶太和人,祖籍昆山,1507-1560)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秦鸣雷(浙江台州府临海县人,1518-1593)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李春芳(南直隶扬州府兴化县人,1510-1584)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唐汝楫(浙江金华府兰溪县人,1513—?)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陈谨(福建福州府闽县人,1525-1566)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诸大绶(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1523-1573)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丁士美(南直隶淮安府清河县人,1521-1577)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申时行(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1535-1614)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范应期(浙江湖州府乌程县人,1527-1594)

隆庆二年(1568年):罗万化(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1536-1594)

隆庆五年(1571年):张元忭(祖籍四川绵竹,徙居浙江绍兴府山阴县,1538-1588)

万历二年(1574年):孙继皋(南直隶常州府无锡县人,1550-1610)

万历五年(1577年):沈懋学(南直隶宁国府宣城县人,1539-1582)

万历八年(1580年):张懋修(湖广江陵人,1555-1634)

万历十一年(1583年):朱国祚(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1559-1624)

万历十四年(1586年):唐文献(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人,1549-1605)

万历十七年(1589年):焦竑(江宁人,1541-1620)

万历二十年(1592年):翁正春(福建福州府侯官县人,1553-1626)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朱之蕃(南京人,世居山东荏平,后附南直锦衣卫籍。1561-1626)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赵秉忠(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人,1574-1626)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张以诚(南直隶松江府青浦县人,1568-1615)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杨守勤(浙江宁波府慈溪县人,1566-?)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黄士俊(广东广州府顺德县人,1577-1661)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韩敬(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1580-?)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周延儒(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1593-1644)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钱士升(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人,1575-1652)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庄际昌(福建永春人,1584-1629)

天启二年(1622年):文震孟(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1574-1636)

天启五年(1625年):余煌(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1651)

崇祯元年(1628年):刘若宰(南直隶安庆府怀宁人,一作潜山人,?-?)

崇祯四年(1631年):陈于泰(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

崇祯七年(1634年):刘理顺(河南杞县人,1582-1644)

崇祯十年(1637年):刘同升(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1587-1646)

崇祯十三年(1640年):魏藻德(顺天通州人,1605-1644)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杨廷鉴(南直隶常州府武进县人,?-?)

自古有“海潮过昆山,苏州出状元”一说。自唐代有“状元”之后计算,共有60位,资料如下:

唐代(文状元14位)

杨凭(生卒年不详),字虚受,虢州弘农县(今河南三门峡灵宝)人,寄居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唐代宗大历九年(774年)甲寅科状元。

杨凝(?—803年),字懋功,虢州弘农县(今河南三门峡灵宝)人,寄居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年)戊午科状元。

丁公著(生卒年不详),字平子,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己巳科状元。[2]

[2]丁公著所获是明经科第一而非进士科第一,唐代科举科目繁多,而且明经科比进士科还重要,然而历代皆称进士科第一为状元,明经科第一虽然也是第一,却一般不称状元,所以丁公著无状元之名却有状元之实,甚至可以说比名义上的状元更受重视。

沈传师(生卒年不详),字子言,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乙酉科状元。

沈亚之(生卒年不详),字下贤,湖州乌程县(今浙江湖州)人,寄居苏州吴江县(今江苏苏州吴江),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乙未科状元。

陆器(生卒年不详),字祖容,苏州常熟县河阳山(今江苏苏州张家港凤凰镇恬庄)人,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庚申科状元。[3]

[3]唐代久远,很多状元诸史未记,陆器即其中之一,清代人根据《常熟县志》、《陆氏宗谱》等考证出来其确实是状元。

归仁翰(生卒年不详),苏州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丁丑科状元。

归仁绍(生卒年不详),苏州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己丑科状元。

归仁泽(生卒年不详),苏州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唐懿宗咸通十五年(874年)甲午科状元。

陆扆(847年—905年),字祥文,本名允迪,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一说苏州嘉兴县(今浙江嘉兴)人,寄居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丙午科状元。

归黯(?—892年),苏州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壬子科状元。

苏检(生卒年不详),字圣用,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原籍京兆府武功县(今陕西咸阳市武功县),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甲寅科状元。

归佾(生卒年不详),苏州长洲县(今江苏苏州),唐昭宗光化四年(901年)辛酉科状元。

归系(生卒年不详),苏州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乙丑科状元。

宋代(文状元5位、武状元4位)

莫俦(1089年—1164年),字寿朋,苏州(后升为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一说湖州乌程县(今浙江湖州)人,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壬辰科状元。

朱起宗(生卒年不详),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壬辰科武状元。

黄由(1150年—?),字子由,平江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丑科状元。

卫泾(1159年—1226年),字清叔,平江府昆山县千灯镇(今江苏苏州昆山千灯镇)人,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甲辰科状元。

林㟽(生卒年不详),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原籍福州福清县(今福建福州福清)人,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甲辰科武状元。

该字是“左山右票”,音“票”

周虎(?—1229年),字叔子,平江府常熟县(今江苏苏州常熟)人,原籍泗州临淮县(今江苏宿迁市泗洪县临淮镇),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丙辰科武状元。

刘必成(生卒年不详),字与某,平江府昆山县千灯镇(今江苏苏州昆山千灯镇)人,原籍福州长溪县西北乡(后设福安县,今福建宁德福安),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年)戊戌科武状元。

魏汝贤(生卒年不详),平江府吴江县同里镇(今江苏苏州吴江同里镇)人,宋理宗淳佑四年(1244年)甲辰恩科状元。

该科是宋理宗特开,谓之特奏名,又称恩科,第一名的魏汝贤即为“特奏状元”,不过宋代的恩科和清代还是有区别的。

阮登炳(生卒年不详),字显之,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乙丑科状元。

明代(文状元8位、武状元1位)

施盘(1417年—1440年),字宗铭,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己未科状元。

吴宽(1435年—1504年),字原博,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壬辰科状元。

毛澄(1460年—1523年),字宪清,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年)癸丑科状元。

朱希周(1473年—1557年),字懋忠,原籍南直隶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今江苏南通如皋),后迁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再迁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市区),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丙辰科状元。

顾鼎臣(1473年—1540年),原名仝,字九和,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状元。

沈坤(1507年—1560年),宇伯载,南直隶淮安府大河卫(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人,祖籍苏州府昆山(今江苏苏州昆山),明世宗嘉靖二十年(1541年)辛丑科状元。

申时行(1535年—1614年),字汝默,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壬戌科状元。

陈大猷(生卒年不详),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武状元。

文震孟(1574年—1636年),原名从鼎,字文起。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科状元。

清代(文状元28位)

孙承恩(1620年—1659年),原名曙,字扶桑,南直隶(清改江南省)苏州府常熟县河阳山(今江苏苏州张家港凤凰镇恬庄)人,清世祖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汉榜状元。

孙承恩在世时还没有江苏省。

徐元文(1634年—1691年),字公肃,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东部为江苏省)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原籍苏州府常熟县(今江苏苏州常熟),清世祖顺治十六年(1659年)己亥科状元。

缪彤(1627年—1697年),字歌起,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东部为江苏省)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圣祖康熙六年(1667年)丁未科状元。

韩菼(1637年—1704年),字元少,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东部为江苏省)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原籍凤阳府凤阳县(今安徽滁州市凤阳县)清圣祖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科状元。

韩菼(1637年—1704年),字元少,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东部为江苏省)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原籍凤阳府凤阳县(今安徽滁州市凤阳县)清圣祖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科状元。

彭定求(1645年—1719年),字勤止,江南省(后分东部为江苏省)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清圣祖康熙十五年(1676年)丙辰科状元。

归允肃(1642年—1689年),字孝仪,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东部为江苏省)苏州府常熟县(今江苏苏州常熟)人,清圣祖康熙十八年(1679年)己未科状元。

陆肯堂(1650年—1696年),字邃升,一字澹成,江南省(后分东部为江苏省)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乙丑科状元。

汪绎(1671年—1706年),字玉轮,江苏省苏州府常熟县(今江苏苏州常熟)人,清圣祖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庚辰科状元。

王世琛(1680年—1729年),字宝传,江苏省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清圣祖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壬辰科状元。

王敬铭(1668年—1721年),字丹思,江苏省苏州府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人,清圣祖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癸巳恩科状元。 [5]

[5]该科是为庆祝康熙帝六十岁“万寿”而特设的恩科。

徐陶璋(1674年—1738年),字端揆,江苏省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清圣祖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乙未科状元。

汪应铨(生卒年不详),字度龄,一字杜林,江苏省苏州府常熟县(今江苏苏州常熟)人,原籍安徽省徽州府休宁县(今安徽黄山市休宁县),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戊戌科状元。

彭启丰(1701年—1784年),字翰文,江苏省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世宗雍正五年(1727年)丁未科状元。

毕沅(1730年—1797年),字湘衡,江苏省太仓州镇洋县(今江苏苏州太仓)人,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庚辰科状元。

秦大成(1720年—1779年),字澄叙,江苏省苏州府(后改属太仓州)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人,清高宗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癸未科状元。

张书勋(生卒年不详),字在常,江苏省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高宗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丙戌科状元。

陈初哲(1736年—1787年),字在初,江苏省苏州府元和县(今江苏苏州)人,清高宗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己丑科状元。

钱棨(1734年—1799年),原名起,字勋楣,一字振威,江苏省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清高宗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辛丑科状元。

注:特别注意一下,钱棨是清朝第一个、苏州唯一的连中三元(乡试第一解元、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一状元)者,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连中六元(童子试中长洲县县试第一、苏州府府试第一、江苏学政院试第一、再在正式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石韫玉(1755年—1837年),字执如,江苏省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年庚戌恩科状元。[6]

[6]该科是为庆祝乾隆帝八十岁“万寿”而特设的恩科。

潘世恩(1770年—1854年),字槐堂,江苏省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高宗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癸丑科状元。

吴廷琛(1773年—1844年),字震南,江苏省苏州府元和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仁宗嘉庆七年(1801年)壬戌科状元。

吴信中(生卒年不详),字阅甫,江苏省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仁宗嘉庆十三年(1808年)戊辰科状元。

吴钟骏(1798年—1853年),字崧甫,江苏省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宣宗道光十二年(1832年)壬辰恩科状元。[7]

[7]该科是为庆祝道光帝五十岁“万寿”而特设的恩科。

陆增祥(1815年—1882年),字魁仲,江苏省太仓州人(今江苏苏州太仓),清宣宗道光三十年(1849年)庚戌科状元。

翁同龢(1830年—1904年),字叔平,江苏省苏州府常熟县(今江苏苏州常熟)人,清文宗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状元。

翁曾源(1843年—?),字仲渊,江苏省苏州府常熟县(今江苏苏州常熟)人,清穆宗同治二年(1863年)癸亥恩科状元。[8]

[8]该科是为庆祝同治帝登基而特设的恩科。

洪钧(1839年—1893年),字陶士,江苏省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穆宗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状元。

陆润庠(1841年—1915年),字凤石,江苏省苏州府元和县(今江苏苏州)人,清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状元。

曹雪芹(约1724 ~约1764),清代小说家。满族正白旗包衣,名沾(zhān), 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 清代小说家。 雍正二年闰四月二十六日未时 生于江宁(今江苏南京),祖籍辽阳(一说河北,后迁辽东)。 著有《 红楼梦 》 。 据考,曹雪芹于就诞生在位于南京的江宁织造府内。江宁织造府,位于如今南京的市中心大行宫地区,清朝康熙皇帝6次下江南,有4次就住在江宁织造府内。这里的地名大行宫的称呼即由于康熙和乾隆两个皇帝在此住过而得名。 明朝天启元年(1618年),努尔哈赤统兵攻明,攻占沈阳、辽阳,曹宜的先祖被满军所虏,归依八旗正白旗“包衣”,曹世远、高祖曹振彦沦为多尔衮的家奴。曹振彦颇受多尔衮赏识,封为佐领,曾参与平定姜瓖起义。入关后,改任文官,历任山西吉州知州、大同府知府、两浙都转运盐使等三品官职。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母。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玄烨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 曹寅病故,其子曹颙、继子曹頫(即曹寅之弟曹宣第四子)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58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雍正初年,由于曹振彦的亲孙子曹宜使坏,加之受朝廷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进京,住在蒜市口;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其家族在乾隆时代曾经复兴过一时。后来曹雪芹在右翼宗学里结识了敦诚、敦敏,并与他们成为亲密朋友。康熙朝废太子胤礽之长子弘皙谋立朝廷,暗刺乾隆,事败。曹家被牵累,再次抄没,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修订。 乾隆 二十八年(1763年),曹雪芹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1764年2月12日),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享年约四十岁。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曹雪芹是一位诗人。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的友人敦诚曾称赞说:“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又说:“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但他的诗仅存题敦诚《琵琶行传奇》两句:“白 曹雪芹故居 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 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据考《红楼梦》80回以后他已写完,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今流行本一百二十回,后四十回是由书商程伟元和官僚文人高鹗整理印行的,一般认为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小官吏降为小商人的家庭。父吴锐,字廷器, 承恩草堂 卖“彩缕文羯”,是“又好谭时政,竟有所不平,辄抚几愤惋,意气郁郁”之人。 编辑本段幼时 吴承恩自幼聪慧,喜读野言稗史、志怪小说,“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 吴承恩肖像 著传记,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髫龄,即以文鸣于淮”,颇得官府、名流和乡绅的赏识。嘉靖八年(1529),吴承恩到淮安知府葛木所创办的龙溪书院读书,得到葛木的赏识。 朱应登认为他“可尽读天下书”,而“以家所藏图史分其半与之”,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大约4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六年后,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浙江长兴县丞,常与友人朱曰藩豪饮,寄趣于诗酒之间,和嘉靖状元沈坤,诗人徐中行有往来。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约六十七岁时到过杭州,活了大约82岁,晚景凄凉。 施耐庵(1296~1371),原名彦端,字肇端,号子安,别号耐庵。汉族, 江苏兴化 白驹场人。 元末明初作家。 施耐庵祖籍泰州海陵县,住苏州阊门外施家巷,后迁居当时兴化县白驹场(今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 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元延祐元年(1314年)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年)登进士。不久任钱塘县尹,因替穷人辩冤纠枉遭县官的训诉,遂辞官回家。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白驹场盐民张士诚等十八名壮士率壮丁起义反元。张士诚敬其文韬武略,再三邀请他为军幕,施耐庵抱着建造“王道乐所”的宏远计划欣然前往,为张士诚献了许多攻城夺地的计策。后因张士诚居功自傲,独断专行,亲信佞臣,疏远忠良,施耐庵几次谏劝,张士诚都不予采纳,于是愤然离开平江,并作《秋江送别》套曲赠予同在张幕的鲁渊、刘亮等人。此后,浪迹江湖,替人医病解难。 后入江阴祝塘财主徐骐家中坐馆,除了教书以外,还与拜他为师的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为撰写《江湖豪客传》准备素材。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灭张士诚后,到处侦查张士诚的部属。为避免麻烦,施耐庵征求兴化好友顾逖的意见,在白驹修了房屋,从此隐居,专心于《江湖豪客传》的创作。《江湖豪客传》成书后,定为《水浒传》。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戏剧家,山西太原府祁人(今山西祁县),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曾客居东原(今山东东平)。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唯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无名氏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编辑本段生平经历 清徐罗贯中铜像 罗贯中,元末明初生于山西太原府祁县,这个目前大多数学者考究的籍贯。元代中期,由于灭宋战争的创伤逐渐平息,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也开始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仅成为人口云集、商业发达的繁华城市,也成为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发展的重要中心。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识分子、“书会材人”,如关汉卿、郑光祖等人,都先后搬迁到了杭州一带。身为小说兼杂剧作家的罗贯中,也必然受到这一社会潮流的影响,成为这类南迁作家中的一个。罗贯中外号“湖海散人”,这个称号就寄寓着漫游江湖、浪迹天涯的意味。大约在西元一三四五~一三五五年间,他来到了杭州。许多说话艺人在这里说书,一些杂剧作家,也在这里活动。罗贯中与志同道合者为友。加上他对民间文学又极其喜爱,到了这里,自然不愿离开远去。 罗贯中的籍贯也有太原市南端的清徐县的说法,也是争议最多的地方,从现存《罗氏家谱》及罗氏祖茔墓碑之记载看,先祖为四川成都府人,后唐为青州仆射落籍清源。他成年离家,流落于江淮,与张士诚一起拜另一小说家施耐庵为师,晚年隐居大名府浚县,完成了《 三国志通俗演义 》和《 水浒全传 》的创作。 罗贯中的籍贯又有“东原人”之说,这是他漫游出晋后在“东原”(今山东省)客居过一段时间的缘故。他到这里,是被当时社会上十分流行的梁山伯和宋江的故事吸引而来。他到那里考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搜集在民间流传的水浒英雄故事材料。这是他后来参与《水浒传》编纂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关于“千圣姑”和“贝州王则”的故事,当时也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因此,罗贯中就在这一带对这个故事进行了搜集、整理,以至有《三逐平妖传》之作。 约在公元一三六Ο~一三六三年间,“有志图王”的罗贯中来到了起事称霸的张士诚那里作客。但是,张士诚并不重视知识分子,也不听取他们的意见。至正二十三年(公元一三六三年)九月,刘亮、鲁渊等人纷纷离去,不久,罗贯中也离开了张士诚,再次北上,到至正二十六年,罗贯中又回到了杭州。《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写作,当在该年以后。这时,他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对历史、对人生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备了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条件。到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O年),罗贯中已写了十二卷,之后卷数的写作,是洪武四年以后的事了。 在罗贯中写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期间,施耐庵从苏州迁移到兴化,并在洪武三年逝世。为了纪念他的师友施耐庵,罗贯中在完成《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决定加工、增补施氏的《水浒传》。成书于洪武四年至十年之间。在加工、增补《水浒传》的同时,罗贯中继续创作历史演义系列作品。 罗贯中在创作完了这些作品以后,已是六十几岁的老人了。他为了出版这些作品,于洪武十三年左右从杭州来到了福建,因为当时福建的建阳是出版业的中心之一。但是,罗贯中的这一目的未能实现。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关于他的小说,《西湖游览志馀》称他“编撰小说数十种”,又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就最高。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简洁明快而又生动。它把历史和文学自然结合,有现实的描绘,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为嘉靖本,最为流行的本子是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的修改本。除小说创作外,贾仲名《录鬼簿续编》说他“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现存戏曲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杂剧。杂剧的基本思想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类似,描写君臣之间的亲密关系,并希望通过“正三纲、谨五常”来结束奸雄争霸造成的悲惨局面。 大约在公元一三八五~一三八八年间,罗贯中活了七十岁,在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里卢陵逝世。

沈坤状元府得以保存下来,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沈坤状元府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是当地历史文化的代表。

其次,沈坤状元府得到了淮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保护。

此外,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也为沈坤状元府的保护提供了保障。

最后,沈坤状元府自身的建筑特色和价值也是其得以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沈坤状元府得以保存下来,得益于政府、社会各界和历史价值的共同保障。

明朝嘉靖年间,是倭寇最猖獗的时代。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包括我们淮安地方在内,人民经常遭受到倭寇的烧杀抢掠,加上历代水旱频仍,灾难十分深重。在多年的抗倭斗争中,涌现出不少抗倭名将和民族英雄,人们所熟知的戚继光、谭纶、余大猷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淮安状元沈坤是戚继光同时代人,也是一名抗倭英雄。沈坤与戚继光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戚继光自己训练了一支民兵,作战极为勇敢,称之为“戚家军”,沈坤也散家赀募集乡勇,亲自训练成一支千人的乡兵,时人称之为“状元兵”;戚继光在抗倭胜利以后,遭到排挤打击,以致被罢官,沈坤于抗倭胜利以后,被人诬陷,瘐死诏狱。戚继光、余大猷等人的事迹,被载入史册,后来又有专书介绍,因而历来为人们熟知,而沈坤的事迹,因碍种种原因,未能载入正史,逐渐湮没。

沈坤生得很聪明,接受能力很强,经史子乐、诸子百家无所不读,在当时的青少年中学业显得很突出。他的父亲似乎从他身上看到了一线曙光,因而十分钟爱他,希望他在读书上有所成就,将来做个大官,改变他这个不象军人又不象商人的门庭。他把他全部精力放在培养沈坤上。他到江南做生意,有了赢利,就全部用来购爻图书、古玩等“不急之物”,一趟一趟带回家,这给沈坤读书带来极为有利的条件。

又过了十年,到了嘉靖二十年辛丑(1541),三十五岁的沈坤考中了状元。这是轰动全淮安的一件大事。因为自有科举制度以来,淮安人中状元这还是头一次。他的母亲及全家、亲友。以及地方士绅都很高兴,纷纷前来祝贺。吴承恩后来也赠了他一首诗:  东风朝马散鸣珂,北极晴光带玉河。寒食中官传画烛,春衣倚史捧香罗。蓬莱雪后烟花满,阊阖天心雨露岁。染翰朝朝供研滴,凤池新绿酌恩波。他原籍昆山县的文人们,也把他中状元的事迹写进《昆山县志》,引为荣耀。  沈坤中了状元以后,按照明朝的惯例,被授予翰林院修撰。这个官从六品,但沈坤却在是翰林院十五年不得升迁

沈坤一生中最大的业绩不是读书做官,不是中状元、做翰林,而是抗倭。

淮安是沿海重镇,其所属盐城,庙湾(今阜宁县城)都是海防前线。淮安又是漕运要道,因而成为倭寇骚扰的重要目标。每遇东南风,倭寇即飘洋而来,由庙湾窜犯淮安,奸*杀戮,淮安人民受尽了苦难。倭寇闹得最凶的正好是沈坤在家丁母忧的那几年。嘉靖三十四年五月,倭寇由日照南来,经赣榆、沭阳、桃源,至清河,“流害千里,杀戮千余。”三十五年秋,沈坤刚到家,倭寇就在瓜洲焚烧了一批漕运的官船。第二年春天,倭寇又从如皋、海门上来,抢掠南通、扬州、高邮、宝应、淮安。五月,另一路倭寇由天长、盱眙、抢掠泗州、淮安。这几年中倭警不断,偏又不断闹水灾,淮安人民极端困苦。淮安当时还驻扎着淮安、大河两个卫(邳州卫、宽河卫已调驻邳州和辽东),淮安卫七个千户所,大河卫五个,按编制兵力应有一万三千余人。而且还有镇守淮安的总兵、参将,军事力量算得是雄厚的,抵御这些小股倭寇,应该说是绰绰有余的。但因为政治腐败,又缺少应有的训练,这些官兵根本不能打仗,临阵一触即溃。本来漕运总督兼淮安、风阳、庐州、扬州四府巡抚,这里发生军事问题,照例需领兵打仗。由于倭警,为了保证漕运畅通,漕运总督根本顾不上巡抚地方,更谈不上组织抗倭了。因此,朝廷后来又单设淮安巡抚,指派李遂来淮任职,专门进行抗倭。李遂虽善于用兵,但也经常失利,这使淮安人民非常失望,人们希望能有一位英雄率领一支神兵来救国安民。

在他安葬了父母以后,就毅然决定,拿出他家全部积蓄,变卖了家产,树起抗倭大旗。他招募了一千多名青壮年,亲自组织训练成一支英勇善战的抗倭乡兵。这比戚继光组建戚家军要早一年多时间。沈坤的行动立即得到多方面的支持。阮葵生的七世祖阮淳(1506-1588)是个诸生,他将他家储集的粮食,全部送给沈坤作为军饷。

沈坤的乡兵大营设在新城,在新城、河下没立路障,派人日夜巡逻。建了不少岗楼,楼下可以藏兵,顶上可以陈望、报警,名之为“御倭屯瞭所”。其中有一座在湖嘴,一座在竹巷他家旁边。白天,他在新城内练兵,夜晚他独居城外,巡视敌情。他经常教导他的部下,为了保卫大明江山,保卫自己家乡,要加紧训练,英勇杀敌,即使牺牲也是十分光荣的。在他的训练和教育下,乡兵纪律严明,令行禁止,雷厉风行,英勇善战,打了许多大胜仗。

嘉靖三十八年四月,倭寇由吴淞流窜南通狼山,北犯山阳马逻(今苏咀镇境内),直至郡城东之樱桃园(在今城东乡境内),惨杀军民无算。内有一酋。身长九尺,头大如瓮,手挥双刀,骁勇异常,官兵大河卫萧指挥,苏千户与之作战,皆败死阵前。后来状元兵增援上来,终于打退倭寇。其中有一支倭寇向淮安城西逃走,沈坤率状元兵紧追不放,一直追到金牛墩,终于将这股倭寇消灭。倭寇退据庙湾,复又问淮安窜犯,淮安全城官兵、百姓都非常恐慌,所有城门都日夜关闭。当时李遂的人马有五万七千余人,分成十七个大营,李遂的儿子李材也在军营中,另募兵勇三千,加上沈坤的状元兵,兵力是很强大的。只是这些人庸碌无能,临阵着慌,所以不容易打胜仗。沈坤提出一个建议,倭寇由东面来犯,必从姚家荡(今顺河乡境内>经过,我们可以在那里打一个伏击战,定能一举全歼倭寇,李遂很赞成这个意见,立即与沈坤研究作战计划,分兵悄悄地埋仗于姚家荡的各个隘口,形成一个很大的口袋阵。四月十九,倭寇果进入姚家荡仗击圈,从寅时战到申、酉时,斩杀倭寇四百七十八人。倭寇退到姚庄,我军纵火焚庄,又杀贼二百七十余人。倭寇又逃往陈庄,复追赶斩杀七十四人,余倭退守庙湾而去。海道副使刘景韶督兵追击,水陆兵四百环攻庙湾,通政使唐顺之参加督战。李遂又留下胡宗宪召募的山东兵二千五百人参战,几方面的人马合围作战,终于在五月廿四日夜全歼余倭,北方倭寇从此平定下来了。  抗倭胜利以后,沈坤将姚家荡战场的倭寇尸体弄到一起,挖了一个个深坑进行集中埋葬,上面筑起高墩,名之为“埋倭山”,也有人称之为“埋倭墩”,遗址仍在今顺河、复兴一带。埋倭山显示中国人民是不好欺侮的,凡是侵略我国的人都是没有好下场的。

江苏淮安在历史上出现过哪些名人?

汉韩信——兴汉三杰、汉代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典故“一饭千金”“胯下之辱”“韩信点兵”“十面埋伏”枚乘——汉赋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