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野县各村的来历
西街:原名西铺,建于东汉(约公元147年),以买卖铺名为村名。1945年,县城解放后和 东铺、南铺合称城关村。1958年,隶属安国时,和刘陀店并为生产大队。1962年博野县恢复县制后原城关村划分东、西、南三街,因该村位置偏西,故名西街。
东街:原名东铺(村名来历同上),因该村位置偏东,故名东街。
南街:原名南铺(村名来历同上),因该村位置偏南,故名南街。
屯庄:建于西汉,村南曾有水陆码头,军队在此聚草屯粮,故得名。
屯庄营:建于唐朝,因军队在此扎过营,南边又是屯庄,故名。
北白沙:据村东唐代大佛寺旧址和该村出土的王家墓内砖刻年号推断,该村建于唐代。因村南有一条自西南向东北的古白沙河道而得名。
南白沙:据佛寺碑文记载,该村建于唐代。因村北有一条自西南向东北的古白沙河道而得名。
南刘陀:原名化山刘陀,建于西汉,因村南有一满是花纹的青石化山。后因北有北刘陀,人们顺称南刘陀。
北刘陀:建于西汉,系有赵庄、李庄组成。因地处化山刘陀之北,故名北刘陀。
刘陀营:建于东周,因军队在此扎过营,本村刘姓居多,而取名刘陀营。
刘陀店:原名牛驮店,建于西汉。因处牛形地貌之背而得名。后因刘姓居多,村名皆议其名不雅,故改名刘陀店。
小营:建于战国时期,因建村前军队在此驻扎一小兵营,与南边大本营为犄角之势,故名小营。
大营:建于战国时期,因建村前军队曾此驻扎大本营,故名大营。
高庄;建于明末,因安国县西王玉港村高姓迁此定居而得名。
西王墓:建于战国时期因村西北有一王子墓而得名。
东王墓:建于战国时期,因处于西王墓之东而得名。
冯村:建于唐朝,因冯姓居首而定名。
庄头:原名桩头,始建于战国时期,因为当时官兵驻扎在此立桩拴马得名, 随着时间推移,桩头被人们写成庄头。
庄头营:建于战国,因当时兵营驻地,且东于庄为邻,故取名庄头营。
杜各庄:建于唐代,原名杜皇庄因当时杜姓系皇室近亲故名。明燕王扫北后,皇亲无据可查,便依杜姓居多改名杜各庄。
沙窝:原名金阜堡,建于唐朝。因周围都是沙岗,人们呼之沙窝。反将金阜堡忘记。公元1917,县官宋殿选忌讳“杀我”(沙窝)字音,而复名金阜堡。1924年宋离任后又复名沙窝。
高庄:建于明朝,因高姓居多而得名。
小苑: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居民由大苑迁此建村,故取名小苑。
王各庄;建于明朝,以姓氏得名。抗日战争时期,霍姓增多,为迷惑日军,曾改霍家屯,建国后恢复原名。
王家营:建于战国时期,因建村前军队曾再此扎营,建村时又王姓居多而得名。
徐家营:建于战国时期,因建村前军队曾再此扎营,建村时又徐姓居多而故名。
大苑:建于战国时期,当时村庄庞大,苑姓居多而得名。
小店镇
小店:建于北宋年间,据传系由本县楼村(芦村)一户在运粮河边开小店发展成村而得名。
张营:原名陈家营,始建于宋朝,有陈姓建村而得名。明燕王扫北时,村庄被破坏。公元1404年张姓由山西夏县迁此,改称张营。现于小店为一行政村。
魏庄:建于明永乐年间,由魏姓定居建村而得名。
吴王庄:明永乐年间吴军文从山西夏县迁此,取名吴家庄。后因王姓迁入并逐渐增多,改称吴王庄。
肖庄:据传明代燕王扫北时,肖小六、肖小八兄弟二人从山西夏县迁此建村,因姓得名肖家庄,解放后称肖庄。
白庄:传说明代燕王扫北后,白姓从山西夏县迁此定居而得名。
周于庄:原名修庄建于唐朝,因修姓居多而得名,明永乐年间周于二姓由山西夏县迁此定居,并逐渐成为多数,故更名周于庄。
胡庄:建于北宋初,由胡氏三兄弟迁此建村故得名。
米家庄:建于明永乐年间,因当时迁此村的十二个姓中米姓最多,故名米家庄。
曹庄:据传,明代燕王扫北时,赵曹二姓从山西夏县迁此建村,取名赵曹庄。清末曹姓出了文武二举人,改称曹庄。
油里铺:建于北宋,因村庄建于一片油黑发亮、枝叶繁茂的李树林里而得名,后李子林消失,故写成油里铺。
阎庄:始建于宋代,因丁、洪二姓居多,而定名丁洪庄明燕王扫北时村庄遭毁,阎谭迁此居此,并成大户,改称阎谭庄。1949年分成两个村,该村阎姓较多,故称阎庄。
谭庄:原和阎庄为一村,名阎谭庄。1949年分成两个村,该村谭姓较多,故称谭庄
北祝:据佛寺碑文记载,该村建于汉朝,因祝姓从北小王村迁居于此,地处北小王村以北而得名。
西杜村:始建于北宋,因处于故运粮河三个渡口附近而名三渡口。燕王扫北时,仅存杜姓一家和一亢氏孤儿,故改名杜村,辛亥革命后分成东西杜村,该村居西,故名西杜村。
东杜村:与西杜村为一村,名杜村,辛亥革命后分成两村,该村居东,故名东杜村。
程委镇
大程委:原名程委,系汉桓帝于和平元年(150年)追封其祖母博园贵人为孝崇皇太后,立陵庙时令丞委程姓奉祀而得名,清代为与邻村小程委(现西程委)相区别,改为大程委。
西程委:西周封大司马乔伯国于程而得名。宋代始,该村程姓陆续迁往河南省及本县董庄、沙窝、东铺、淮南等地,人口渐少,又称小程委。后居地理方位,复称西程委。
刘村:始建于唐代,因刘姓居多而得名。
宋家庄:据载,该村建于唐,因姓氏而得名。
何家庄;始建于明朝,因姓得名。
宋村:始建于唐武德三年(620)年,以姓氏取名。
解营:建于唐代,因村东紧靠解村,又有兵营驻扎,故名解营。
解村:始建唐代,因当时解姓居多而得名。
张家庄:建于元至治年间,因张氏三兄弟建村而得名。
南林里:原名淋漓,汉代建于一片四周环水的茂密树林里,因土地终年湿润,树木青翠欲滴而得名。北魏时村庄被洪水冲成两段,该村居南,故名南淋漓,后写成南林里。
东程召:建于汉朝,因当时该村与西南邻村均属代号“程召”的兵营驻地,故名东程召。
西程召:建于汉朝,因当时该村与东北面邻村均属代号“程召”的兵营驻地,故名西程召。
程六市:据传,该村建于秦初,因为当时有三市六街且程姓居多,故名程六市。
南堤圈:建于战国时期,因当时该村被西、南、东三面河堤所圈,故名堤圈。
韩家湾:始建于宋,因位于赵家河湾,韩姓居多,故名韩家湾。现与南堤圈为行政村。
维新村:又名新立庄因清康熙年间,拓展潴龙河堤,原夹河村北头的部分村民迁居于此得名。
庄火头:原名装货头,建于北宋,因紧靠赵家河水陆码头,货物吞吐量大而得名。清康熙年间,李姓暴富,大扩庄园,亭台楼阁,,据传曾有“李氏庄园甲京南”之说,故称庄火头。
夹河:原名落羊坡,建于唐朝,因建村前系一倾斜大牧羊场而得名。宋时河道变迁,村被潴龙、运粮两河钳夹,曾有“河夹”之称。村民以其名有人受制于水的消极因素。随着运粮河的湮没,取“人能治水”之意,改名“夹河”。
北辛庄:据传,该村原名亲庄,又名长孙亲庄,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因李世民将该村长孙娘子选入宫院而得名。宋朝该村修一白庙,又以庙取名白庙亲庄,继而讹简为辛庄。后来村庄被洪水冲为两段,该村居北称北辛庄。
南辛庄:因该村居多北辛庄以南,故名南辛庄。
北板桥:原名板桥,建于汉朝,因村西有一木板桥而得名。据说王莽赶刘秀时,刘秀在此桥脱险而得名“铁板桥”,宋代村庄被冲为两段,该村居北,故名北板桥。
南板桥:因该村居北板桥以南而得名。
甄庄;据载,明永乐年间,甄姓由河北曲阳县党城迁居“装货头”,1920年开始单独建村,因村庄甄姓居多,故取名甄庄。
庞家庄:原名高家庄,建于元代,因姓氏得名。明朝燕王扫北时村庄毁于兵荒。公元1404年,庞、徐二姓从山西夏县迁至,双方为争以自己的姓为村名而打官司250余载。至清康熙年间,由官方调解为熙合庄。后庞姓居优势,改称庞家庄。
王家庄:据载,清康熙年间,王、耿二姓分别从本县熙合庄和安平县孝林村迁此定居,因王姓居多,故定名王家庄。
北两合程:原名娘子台,始建于唐代,因邻村长孙娘子被唐太宗选进宫时曾在此弃辇上轿而得名。明朝为大学士刘吉修坟筑墙,从安平至大程委运土时由词经过,监工官员为邀功贪污,虚报里程曰:“昼跨两河,夜走两城”,自此南北娘子台被南北两合程所取代(南两合程属安平县管辖)。
杜家庄:建于宋朝,因姓氏得名。
田家庄:建于元朝,以田姓居多而得名。明朝在此筑台造灯,为内阁大学士刘吉建墓运土夜间指路,曾改名“铁灯盏”清末复名田家庄,现与杜家庄为一行政村。
凤凰堡:建于唐朝,原名孟八庄,因由范庄、西庄、孟庄等八个庄而组成而得名。明朝遭兵荒时西庄、孟庄幸存者多,故又西孟岗。清初,根据村庄东南如凤头,中间似凤身,西北似凤尾的形状,更名凤凰堡。
南阳庄:该村原与中阳庄、北阳庄合称东阳村。始建于战国时期地处燕赵界河东段之阳故名。1981年分治,因该村居南,故名南阳庄。
中阳庄:因该村居原东阳村中部,故名。
北阳庄:因该村居原东阳村北部,故名。
程什伍:据传,该村建于公元前220年(秦统一六国的第二年)因当时正推行什伍制,而程姓居村中优势,故取名程什伍。唐代该村出一蔡状元,村名又改为蔡家庄。明朝并入程六市,明末分治,复名程什伍。
耿家庄:建于宋朝,因耿姓居多而得名。
顿家庄;建于北宋,以顿姓居多而得名。
小王庄:建于北宋,因王姓居多而庄子小得名。
凤凰庄:始建于唐朝,原名范家庄,以姓得名,系孟八庄之一。1962年与凤凰堡分治时改名凤凰庄。
东墟乡
东墟:建于西汉,因处于赵国之东墟而得名。
南陶墟:建于西汉,原名陶墟,因处于赵国之陶墟而得名。辛亥革命后,为便于管理,分为 南北两村,该村居南,故名南陶墟。
北陶墟:该村居南陶墟之北故名。
陶墟店:建于汉朝,系由几户人家在此开店发展成村而得名。根据对村北烽火台,村南之官厅和该村之土围子遗址考察,当时该处系通衢要道,军政要地,村庄颇具规模,现于北陶墟为一个行政村。
四合庄:建于清康熙年间,因有东墟刘、夏、司、冯四户在此建房发展成村而得名。
西墟:建于西汉,因地处赵国之西墟而得名。
西田:建于元代,由租种龙堂地主村西土地的佃户发展成村而得名。
东墟营:原网子营,建于明洪武年间(约公元1730年),因家家户户织网子而得名,后因网(网)字里有“亡”字,村民认为不吉利,故借东墟之名,改名为东墟营。
小庄头:建于明永乐年间,当时户小人稀,东面又紧靠大庄头(属蠡县),故名小庄头。
南田:建于明代,系租种龙堂地主村南土地的佃户发展成村而得名。
陈村:建于北宋,1127年洪水泛滥,村庄几乎随流而没,曾一度称为“沉庄”。南宋末年,陈姓人丁大增,方以“陈”代“沉”称为陈村。
龙堂:据传,该村建于元代,因当时一皇帝巡幸时,曾在此村村南宝严寺降香,并在寺北(现在龙堂村)建行宫住宿,故名龙堂。
戴庄:建于明永乐年间,系戴姓从山西夏县迁此定居得名。
大墟:建于西汉因处赵国大墟大墟之上而得名。
张岳:据考,该村建于唐代,因张、岳二姓居多得名。
大齐:据传,唐代齐姓先定居于此,故曾有齐庄之称。明代,罗姓从浙江宁波迁至该村村西,建村名罗家营,到清末,两村合一,因齐姓居优势,有取大家齐心之意,始定名大齐。
北杨村乡
北杨村:原名杨村,因战国时期三个姓杨在此定居而得名。明永乐年间为同本县其他杨村相区别,根据地理位置改名北杨村。
窝头:据查,该村建于战国时期,因地处赵国漳河转向处堤岸上(现漳河已湮)故取名窝头村。
南祝:建于唐朝,明燕王扫北时村庄遭毁,后杨、米、靳三姓从山西夏县迁此定居,因处于北祝佛寺以南故名。
北小王:建于西汉,当时有王伯刚、王伯儒、王伯彦兄弟三人在此自立为王,故名小王,唐天宝年间为同南面的小王相区别,改称北小王。
芦村:建于战国时期。唐代,一度危楼耸立,闻名远近,故得名楼村。到隆庆四年(1570年)因芦姓居多,更名芦村。
北邑:据传,该村建于西晋,系西晋封邑之地,后该邑被洪水冲为两段,该村居北,故名北邑。
南邑:因该村居北邑南故名。
邓庄:建于晋朝,当时系南邑之一庄,公元1920年分治,因邓姓居多故名。
北彦:原名北砚,建于汉朝,因地处砚形地貌之北得名,明初,村庄毁于战乱,砚形地貌历经沧桑以不复存在。明燕王扫北后,从山西夏县迁来此地的居民,以“彦”与“砚”谐音并好于后者,故改写为北彦。
东章:建于战国时期因处于漳河东岸,故取名东漳,后为书写方便,简称东章。
北堤圈:建于战国时期,因东、西、北三面俱被漳河堤所圈,故名堤圈。后为与城南堤圈相区别,改称北堤圈。
城东乡
城东:据查,该村始建于东汉,因地处蠡吾故城之东故名。
十里铺:据考,该村建于东汉,因处于交通要道,西南距蠡吾县城十里而得名。
岗子上:据查,该村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因村庄建在黄土岗子上得名。
八里庄;始建于东汉,因地处通衢要道,西南距蠡吾县城八里,故名八里庄。
小南祝:清光绪年间,杜姓三户迁此建村而得名。原有与八里庄为一个行政村,1989分治。
南旺:原名南王,东汉时村庄建于汉帝近族男王陵墓之北而得名。后取人财两旺之意改称南旺。
寺上:原名渡上村,建于北宋,因村建于运粮河(已废)渡口附近故名。明万历年间,该村建 一高大佛寺,由此改名寺上。
淤堤:建于东汉,由河道变迁,晋时期村处漳河堤内,百姓筑堤防水。北魏年间,滹沱河水泛滥,环村之堤被淤平,村庄淹没。洪水过后,人们重建家园于堤上,故得名。
里村:原名蠡吾,居地原系汉蠡吾县城,北魏时被滹沱河所湮。北齐废蠡吾入博野,蠡吾故城于隋开皇元年改名蠡村。今为书写方便,简为里村。
西许村:建于后周,原名许村,以姓氏。明永乐年间,王、肖二姓从山西夏县迁此定居后,为同本县原来的东许村(现属蠡县)相区别,据方位定明名西许村。
东伯章:建于战国,原名东摆渡,因居漳河渡口以东而得名,明燕王扫北后,1404年从山西夏县迁来此地的居民认为村名不雅,取摆渡与漳河首子的谐音,改名东伯章。
小西章:建于战国时期,因在漳河西岸建村,西边又有大西漳为邻,故取名小西漳,后简写小西章。
大西章:原名西章,建于战国时期,因处于漳河西岸而得名,后应小西章要求,更改名大西漳,后简写为大西章。
南小王乡
南小王:原名小王,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因村民杨近曾之次女以淑德选为藩王王妃,并生一小王子而得名,后为与北面的小王相区分别,改称南小王。
史家佐:汉朝由一史姓幕僚建村得名。
西王各庄:建于汉代,原名王各庄,由王姓建村得名。北魏年间村庄被河水冲为两段,该村居西,故名西王各庄。
东王各庄:该村居西王各庄以东故名。
大北河:据载,该村建于唐朝,因地处潴龙河河叉以北而得名。后该村洪善寺佃农为种田方便,又在南面建村,名南北河,原北河便以北北河名,因绕咀易混淆,故据村庄规模,改名大北河。
小北河:建于唐代,系洪善寺佃农定居发展成村,因地处北河之南而取名南北河,后据村庄规模,改名小北河。
李家坨:建于元代,原名坨子村,因为建于土坨子之上而得名。明朝遭兵乱荒,李姓由山西夏县迁来定居,更名李家坨。
董庄;建于北宋年间,系解村董家为种地方便,在此建村而得名。
寇家庄:建于唐朝,原名小王庄,明燕王扫北时村庄被毁,1403年,寇姓由山西迁至,因姓取名寇家庄。
迁庄;原名林家庄,建于明朝,因姓氏得名。后因陈姓从河套内的小宋村(已被河水冲毁)迁此定居,人丁兴旺。清代林陈两姓均以自己姓氏命名村名,而形成诉讼,至民国年间经县官宋殿选调解改为现名。
同连:原名同林,战国时期由王、蔡、湛三姓同建于一片密林之中而得名。后村庄扩大,姓氏增多,取同心同德,紧密相连之意,改名同连。
南杨村:建于隋朝,当时只有杨氏一姓,村庄又坐落在县城之南,故名南杨村。
堤头:建于隋朝,因秦时自定州沿淮水河筑堤到此,村建堤头北侧,故名堤头。
苑郭庄:明朝由苑郭二姓建村得名。
白塔:唐代村庄建于一座50米的白塔附近而得名。
淮南:建于战国时期淮水河边,因地沃民富而取名富家庄。后来村庄毁于洪水,民迁到淮水南岸,改称淮南。
陈庄:建于明崇祯年间,原名打鱼庄,崇祯十七年(1644年)河水泛滥,村庄冲毁,迁址现地,按陈姓居多更名陈庄。
魏家庄:建于明永乐年间,因居民由山西夏县迁来定居时魏姓居多,取名魏家庄。
套里:建于汉朝光武年间,因村庄建于河套之内而得名。
在《世本》中有“杜康作酒”的记载,并注为“黄帝时人”。《酒诰》也记载到:“酒之所兴,肇自上皇。”这说明黄帝时期已有杜姓。传说杜康是黄帝的宰人(掌管膳食的官),而黄帝所居之地“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少康是夏朝第6代国王,居住在今河南西部。所以,如果说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年了。但因年代久远,杜康以后的世系缺乏文字记载,一些姓氏书对杜姓起源另有说法。 《通志·氏族》载:“杜氏,亦曰唐杜氏,祁姓,帝尧之后,建国于刘,为陶唐氏,裔孙刘累以能扰龙事孔甲,故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而封叔虞,乃迁唐氏于杜,是为杜伯居杜城者为杜氏又后魏有独孤浑氏,改为杜氏,实虏姓之杜也。” 据考证,唐尧的后裔在周武王初定天下时,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名为唐杜氏,直至周成王时才被灭,并入周室的领域。唐杜氏的后裔从此被改封为杜。杜国,位居现在的陕西长安,即汉代的杜陵。后来,杜国灭,杜姓子孙出奔,杜姓自此问世。 另外《魏书·官氏志》记载,鲜卑族原有三字姓独孤浑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今属河南)后,改为杜氏。 杜氏于宋、元时期有族人徙居福建、广东,清代有迁至台湾者,有的又进而远徙海外。 杜氏经过几千年的繁衍,遍布大江南北,尤以京兆(今陕西西安东北)、汉阳(今湖北长江以北)、南阳(今河南南阳)三地的杜氏家族最为繁盛。 在中国历史上,杜氏曾孕育出许多杰出人物。东汉时期的杜诗,任南阳太守,曾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以水为动力铸造农具,见效大又省力,比欧洲同类产品早了1100年,又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因此被当地尊称为“杜母”;著名的两位大臣杜林和杜密,杜林在光武帝时,官至大司空,在学术方面因博洽多闻,被誉为通儒,后世之人称其为“小学之宗”;杜密,在任太山太守、北海相时,以惩治为恶的宦官子弟而闻名,后官至太仆,被太学生称为“天下良辅”。唐代,杜氏更是人才济济,仅任宰相者即有11人,其中,杜如晦在太宗时与房玄龄共掌朝政,曾订定各种典意制度,时人合称“房杜”;杜佑既是宰相,又是史学家。还有诗人杜审言、杜荀鹤,文学家杜牧等,而最著名的杜姓人物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杜甫曾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他的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被称为“诗史”;杜牧,是唐代的又一著名文学家,由于他稍晚于杜甫,故被称为“小杜”。元初有农民起义首领杜可用。明代有画家杜琼。清代有诗人杜浚,云南回民起义首领杜文秀。近现代有爱国民主人士杜斌丞,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杜国痒。 杜姓在当今按人数多寡排序的中国姓氏中位居第53三位。 再看看下面的介绍,相信你能明白点。。。 杜姓的得姓历史,从史籍文献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 据传,皇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代。远古的时候,人们以封地之名称尧为陶唐氏。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孙孔甲为夏王,他好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豢龙氏学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扰龙而事孔甲,也被赐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他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 还有学者认为,杜氏子孙是上古杜康之后。相传杜康是上古黄帝时期的人,善于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历史了。 另外,后魏时代北人独孤浑氏有的也改为杜氏。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杜氏播迁繁衍于今山西、山东、湖北、四川等省。 汉代到南北朝时期,杜氏在今河南境内分布较为普遍,如南阳、内黄、卫辉、登封、 偃师、许昌、林县、邓州、林宝、洛阳、新野等地均有其族人;陕西西安的杜氏比较兴旺。此外,今四川、德阳、彭山、绵阳、成都,山西、永济、太原,安徽庐江霍山,浙江杭州,湖北襄阳,江苏高邮,江苏句容,河北临漳、正定,山东潍坊、章丘等地,也都有杜氏的聚居点。 杜氏在宋元期间有族人徙居福建、广东,清代有迁至台湾的,有的又进而远徙海外 历史名人 杜姓出自帝王,辉煌千古,一直是受人瞩目的大家族。杜氏在历史上的表现,历来十 分出色,出将入侯,不仅出了很多以功武略扬名青史的杰出人物,在学术和文学方面也是人才济济,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立下功劳。 东汉有两位著名的杜氏大臣,杜林和杜密。杜林在光武帝时曾官至大司空。他更大的成就是在学术方面。他博学多闻,被誉为通儒,后世推崇他为"小学之宗"。杜密,先后事恒帝和灵帝,都是位及人臣。"噤若寒蝉"这个成语就是他创造的。 到了唐朝,杜氏的表现尤为出色。大诗人杜甫,人称诗圣,可谓家喻户晓。为了和杜牧相区别,人称"老杜"。杜牧,唐代又一个著名文学家。由于他为时稍稍晚于杜甫,所以被称之"小杜"。但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比起老杜并不逊色。他的文字优美,寓意警拔。被誉为中国文坛的不朽之作的《阿房宫赋》正是出自杜牧之手。杜牧的儿子杜苟鹤,在唐代末叶也是诗名满天下。他的"风暖鸟声碎,日高光鼎重"的佳句,多少年来,传诵不绝。 杜鹃啼血,出自一个凄美的传说。传说古代蜀国国君杜宇,周代末年在蜀称帝,号望帝。后来归隐,让位于其相。那时正当二月,子鹃鸟鸣,蜀人怀之,所以称鹃为杜鹃。小小的杜鹃鸟,也是出自帝王呢。 天津武清杜氏家谱不分卷,(民国)杜涵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铅印本一册。现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苏常州杜氏宗谱十二卷,(清)杜绍彩、杜寿庚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0年)振德堂木刻活字本十二册。现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鄞县鄞县邑管江杜氏宗谱十八卷,(民国)杜恒焕纂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花溪草堂木刻活字本十八册。现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鄞邑管江杜氏宗谱八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重修木刻活字本,不全。现收藏在浙江省鄞县管江乡管江村。 浙江象山丹城杜氏家谱一卷,(民国)杜增源重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修抄本。现收藏在浙江省象山县文管。 浙江绍兴会稽东浦前村杜氏家谱六卷,(清)杜云、杜蕉亭等重修,清嘉庐十九年(公元1814年)木刻活字本六册。现收藏在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会稽东浦前村杜氏家谱十二卷,首一卷,(清)杜耀川纂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永言堂木刻活字本十册。现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北大学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会稽东浦前村杜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清)杜锡泰、杜增荣等重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永言堂木刻活字本十二册。现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山阴杜氏宗谱八卷,(清)杜其兰、杜国枢等续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浣花堂木刻活字本八册。现收藏在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嵊县剡北杜氏宗谱十卷,(清)杜汝蓝、杜世思等重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01年)清介堂木刻活字本。现收藏在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东阳岘西杜氏宗谱□□卷,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木刻活字本,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十七~十八卷。现收藏在浙江省东阳县红旗乡白坭堪力村。 山东滨县滨州杜氏家乘,(清)杜银汉等六修,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泽裕堂木刻活字本二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北杜氏宗谱十八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7年)宝田堂木刻活字本八册。现收藏在湖北省图书馆(另有一部)。 湖北江夏杜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清)杜利川等修,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宝田堂木刻活字本八册。现收藏在人民大学图书馆。 湖北黄冈杜氏宗谱□□卷,首三卷,(民国)杜维珩编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敦本堂木刻活字本,今仅存卷首三卷,第一~十九卷、第二十~二十一卷、第二十五卷。现收藏在湖北省黄冈县档案馆。 湖北黄冈杜氏宗谱十二卷,(民国)杜超铨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宝田堂伺刊本十一册。现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湖北黄冈杜氏宗谱三十八卷,(民国)杜良信续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本。现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周铺乡洪山村。 湖北新洲黄冈杜氏谱二十四卷,首四卷,(民国)杜良俊、杜家庆等四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本。现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三店镇南桥村杜新华手中。 湖南平江录存杜姓家谱一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本一册。现收藏在湖北省图书馆。 湖南平江录存杜姓家谱不分卷,著者待考,1979年复印民国间木刻活字本一册。现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二部)。 湖南平江杜氏四修族谱二卷,首二卷,(民国)杜远献、杜家方编,1979年复印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本。现收藏在湖南舌耕图书馆。 湖南宁乡沩宁杜氏六修支谱七卷,首一卷,(民国)杜光炽修,杜荣孝、杜芬传等纂,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本。现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存卷首)。 广东广州城兰杜氏家谱不分卷,(清)杜汝濂重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市图书馆。 广东番禺江都杜氏族谱不分卷,(清)杜倬重修,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市图书馆。 玺泾杜氏宗谱十四卷首二卷,(清)杜呜岐等续修,陈秀章纂,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敦义堂木刻活字本二十八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左镇杜氏家谱不分卷,(清)杜文林等编纂,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本。现收藏在河南省伊川县档案馆。 源杜氏宝录四卷,(清)杜璟辑,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 杜氏族谱三卷,(民国)杜天麒参著,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承侯祠木刻活字本。现收藏在四川省合江县县志办公室。 青暘杜氏续修世谱十卷,(民国)杜祥根等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瑞庆堂木刻活字本十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杜氏家谱三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铅印本一册。现收藏在天津市图书馆。 杜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四川省仪陇县档案馆。 湘乡市湘上杜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清)杜春葵、杜荣国主修,清乾隆十八年木刻活字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临安杜氏宗谱,(民国)杜子喜等修,民国十年余庆堂修木刻活字本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永康下徐让村志(徐姓,另有杜,陈,吕,骆,金等姓),徐起龙等修,1995年排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沩宁杜氏六修支谱七卷,首一卷,民国乙酉武库堂木刻活字本七册,第六~七卷质量较差。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姓氏由来『李』
李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二、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三、郡望堂号
所谓郡望,即郡中之望族,也即郡中的显贵姓氏。姓氏郡望,不仅是该姓发祥地的标记,也是氏族人口、经济实力、政治地位与文化影响力等综合族力强盛与否的反映。 据《广韵》记载,李氏共有十二个郡望
1、郡望陇西郡:战国时置郡。相当于今天甘肃省东乡以东至临洮县一带陇西地区。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堂号"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 赵郡:邯郸一带,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3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晋武帝置。在今天河南省浚县一带。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4 渤海郡,西汉置。在今天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海湾沿岸一带
5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相当于今天河北省北部正定县一带。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6 广汉郡:汉时置郡。汉高祖六年分巴郡之地置。相当于今天四川省广汉县一带。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7 襄城,战国时魏邑,秦置县。历代因之,清属河南许州。
8 江夏郡,汉高帝置。相当于今天湖北省武汉一带。
9 梓潼,古县名,汉代置。为广州郡治,蜀汉置梓潼郡,在今天四川省梓潼县。
10 范阳郡,三国魏改涿郡为范阳郡,在今天河北省涿县及北京市昌平、房山一带。
11 梁国,汉高帝将原来秦代的砀郡改为梁国,相当于今天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砀山一带。
12 南阳郡,战国时秦置。相当于今天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四、家乘谱牒
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总谱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河北:泺县李氏族谱五卷、泺邑李氏族谱四卷、李氏族谱不分卷、李氏支谱不分卷、李氏家谱不分卷、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上海:李氏家乘一册、陇西李氏宗谱不分卷、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江苏: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宁李氏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二卷宗图一卷、李氏三房支谱四卷。浙江:西塘李氏支谱十二卷、嘉兴梅会李氏族谱二十二卷、梅会李氏族谱十二卷 。山西:陇西家乘,静乐岑城李氏族谱四册。河南:汝州李氏祖谱一册(汝州李氏应该属于郡望中的“南阳郡”)
五、历史名人
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一阴一阳为之道"的辩证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统论。
李冰:战国时期蜀太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初始以"玄武门事变"取得政权,后制定了一些对社会发展较为有利的措施,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等。人称"诗仙"。
李广:西汉时人,曾历仕文、景、武帝三朝。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作战70余次,以勇敢善战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氏家谱字派
1、陇西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2、东山一支李氏家谱字派(部分)
……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英、才、应、遇,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亲。……
3、高桥一支李氏三修族谱字派(部分)
……世、德、相、承、远,扬、泽、锡、恒、光,文、明、是、明、昭、裕、启,家、声、庆、福、长。……
4、陇西堂李氏七修族谱字派(部分)
……山老派起语:派、纪、长、相、承,续、祖、义、秋、均。同汉庚午增派语:太、官、人、讳、义,司、千、两、派、承,更、增、君、应、万,秋、 、林、傅、均。黑山原派:卫、嗣、瑛、耀、玉,立、志、潮、添、荣,光、辉、廷、秀、美,隆、盛、遇、先、春。井山原派:文、景、荣、人、金,胜、绍、木、太、雍,学、高、邦、大、美,隆、盛、遇、先、春。续修改正派语:卓、武、宏、忠、俊,贤、良、佑、上、宾,善、能、崇、祖、绪,阅、代、益、昌、兴、恢、声、源、自、远,后、启、象、全、新, 蠨、范、开、元、运,咸、恒、垂、泽、清。续修新增派语:南、雅、其、祥、合,西、都、本、度、呈。和、敦、现、左、有,富、有、庆、安、平。……
5、善邑曲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6、云湖李氏一支家族谱字派(部分)
……义、根、思、远,荣、秉、丹、良,应、开、永、世,枝、芳、助、茂。今定十六字:瑞、集、星、垣,祥、徵、齐、宇,德、绍、前、徽,光、昭、祖、绪。……
7、锦潇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子、民、享、盛、世,国、祚、自、长、春,祖、德、周、贤、士,宗、功、汉、彦、臣,贻、谋、宏、远、大,文、允、启、开、新。
8、宁乡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绪、良、泽、启、廷、封、长、振、家、声、大、祯、祥、国、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派次: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锡、贤、良。……
9、沅江李氏一支四续宗谱字派(部分)
……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10、叙乐堂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森、堂、惟、思、永,珠、仕、忠、正、春,良、善、惟、思、永,兴、隆、福、寿、昌。英霍六太三支合议新增派:孝、友、傅、家、学,诗、书、显、国、长。……
11、南郭李氏一支十一修宗谱字派(部分)
……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献、日、存,英、明、代、作,规、启、来、哲,道、裕、先、觉,美、继、西、昆,盛、傅、东、洛,奕、叶、香、腾,新、枝、秀、擢,甘、雨、和、风,增、辉、花、萼。……
12、龙船港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德、以、仕、大、万、李、春、胜,赐、隆、先、光、开、联、荣、荫,人、文、蔚、起、升、朝、辅、政,世、泽、孔、长、家、风、愈、盛。……
13、滕冲叠水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自、立、根、肇、守,诚、振、本、性、生,天、其、钟、有、庆,端、显、永、炳、文。
14、陇西李氏一支族续字派(部分)
……经、纶、道、节、展、奇、才,辅、佐、天、家、登、相、台,宪、章、祖、训、扬、先、泽,洪、起、心、傅、庆、方、来。重定:经、纶、承、祖、泽,光、裕、振、家、声,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荣。通谱班次: 、叙、傅、谟、典,洪、基、肇、吉、安,泰、和、家、政、协,鼎、甲、焕、新、班。……
15、陇西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荣、祖、显、宗,大、德、永、福,左、昭、右、穆,至、道、崇、仁。……
16、中湘河头李氏一支四修族谱字派(部分)
……序、茂、廷、溪、峰,宇、文、元、大、邦,世、绍、光、宗、泽,家、声、裕、楚、湘,志、笃、贤、儒、道,心、怀、孔、孟、乡,俊、显、昭、潭、士,伦、常、正、益、昌。……
17、京江李氏一支族谱字派(部分)
……福、泽、由、天、定,心、田、在、而、耕。……
18、井岗李氏一支四修宗谱字派(部分)
……秀、公、九、族、亲,甲、第、冠、千、军,石、羊、发、基、址,均、志、李、连、陛,应、尚、仕、忠、臣,国、太、永、安、宁,荣、华、光、宗、祖,富、贵、远、傅、名,道、德、辉、先、泽,诗、书、裕、哲、昆,文、章、称、寿、世,学、业、建、经、纶。……
19、竹马馆东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成、震、泰、可、忠、茂、礼、志、倚、谟、葵、普、光、曾、愿、启、信、怡、云、建、慈、昂、济、得、信、端、恭、良、壬、拱、华、进、敬、尚、瑷、文、胜、长、魁、顺、记、馀、贵、厚、忠、共、盛、福、献、成、元、处、宗、秀、继、忠、皋、绪、绍、缵、维、纲、绮、纾、绸、致。……
20、衍庆堂李氏一支宗谱偶八股字派(部分)
……万、荣、道、兴、恺,明、常、崇、德、彰,春、应、贞、元、泰,雍、熙、乐、允、祥。贤公股前派:才、文、寿、炒、广,永、玉、万、森、崇,应、一、启、振、家,声、川、长、必、祥。偶贤两支合汀后派:忠、义、开、鸿、绪,龙、族、著、烈、光,经、纶、昭、实、学,廉、敬、历、官、方,根、本、培、深、厚,芝、兰、奕、世、香。……
21、三桥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远、世、思、明、德,昌、时、衍、令、谟,彦、奇、蕃、克、绍,昭、朗、盛、宏、敷。……
22、岩田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仁、信、兴、邦、本,忠、诚、忠、具、辉,高、实、从、正、发,滋、赞、美、明、颀,俊、秀、潜、龙、跃,簪、缨、起、飞,诗、书、光、德、业,文、采、焕、珠、玑。……
23、高密李家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元、宪、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传、赞、厚。……
24、丰鉴堂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皋陶、伯馨、思成、理徽、利贞、吕祖、彤德、酋孙、硕宗、乾耳、宗、同、兑、清、烙、洪、翼族、敢、禹、承、先、长宗、君况、本、次公、轨、隆、艾、雍、柔、弇、昶、暠、欢、重耳、熙、天锡、虎、昺、润、世民、恪。……
25、龙河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兴、元、铎、镜、钢、锦、铃、铖、文、东、秦、兰、芳、茂、馨、鸣、搤、劳、有、能、用、荣、受、志、忠、轰、秉、元、汝、御、衡、茂。……
26、钱山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其一:富、贵、显、耀、升,荣、宗、时、顺、文,行、纯、震、礼、森,彬、智、莱、焕、圭(第二世李则开始启用)。其二:锦、洄、松、灿,永、联、伦、叙,昭、穆、繁、昌,长、发、其、祥。其三:绣、钱、鹏、程,德、堪、辅、世,人、文、继、起,共、庆、荣、华。(1996年重修谱后启用)。
27、枫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正,讲、易、见、天、心。……
28、洢溪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一、春、辉、紫、杏,夏、映、红、莲。秋、催、桂、发,冬、送、梅、先。二、东、阶、叶、茂,南、圃、枝、荣。西、园、花、盛,北、苑、香、清。(民国元年增)……
29、天门市岳口镇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国、正、天、兴、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效、父、心、宽。……
30、麻城孝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国、为、辉、宗、远、芳、泽、映、时、新。……
31、中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学、成、文、武、义、孝、顺、最、为、先、国、正、天、星、社、朝、王、永、远、风。……
32、淮安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平、敬、增、前、信。……
33、黄县遇家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玉、龙、昌、秀)守、正、可(兰、宏、蓉)九、希、丕、恒、树、同、宗、本。……
34、如皋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士、民、承、德。……
35、安康紫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自、继、绍、家、增、福、文、章、启、运、长兴、传、承、道、学、万、世、永、隆、昌。……
36、河北高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发、荣、从、晋、钟、秀、在、高、世、继、昌、盛、光、裕、永、昭。……
37、高密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元、宪、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传、赞、厚。……
38、李金脉派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荣、升、芳、建、定、万、代、承、宗、明、世、时、乾、坤、太、子、文、应、必、兴。……
39、陇西郡李观脉派一支族谱字派(部分)
……绍、祖、隆、先、泽、道、德、传、家、良、学、士、登、首、荣、华、万、载、香、光、宗、思、继、述、世、代、发、籍、长、久、远、绵、祖、德、永、赖、振、纲、常。……
40、三桥李氏一支族谱字派(部分)
……远、世、思、明、德、昌、时、衍、令、谟、彦、奇、蕃、克、绍、昭、朗、盛、宏、敷。……
41、慈溪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季、安、仁、伟、信、义、俨、侦、佳、贵、显、承、思、宠、忠、良、远、益、昌、宏、能、思、继、绪、奕、裔、永、芬、芳、久、大、家、声、振、绵、延、祖、德、长、椒、聊、蕃、百、世、荣、富、集、千、祥。……
42、淄博博山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王、昌、同、治、安、乐、恩、良。……
43、商丘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敬、成、先、业、烙、守、书、香、秉、麟、卫、起、鄞、远、泽、长。……
44、桂林中庸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必、晏、馀、定、全、登、宗、如、得(瑞、汉)相(万、栖)、呈绣(绣)高、颖、景、顺、继、文、明、远、功、崇、振、泽、长、学、科、联、兴、上、邦、国、永、增、光。……
45、重庆丰都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惠、长、永、文、明、盛、世、德、安。……
46、宁化泉上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天、福、德、赐、明、凤、厚、春、世、日、本、枝、长、懋、祥、人、传、咸、振、力、似、古、尚、忠、仁、万、平、承、祖、泽、和、顺、迪、吉、康、淳、良、由、可、则。……
47、泰安西南李上章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荣,希、子、士、应、思、学、廷、秉、长、发、其、祥。积、德、存、仁、厚、光、盛、昌、世、家。……
48、泰安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昌、秉、元、泰、清、林、灿、成、心、助、慈、建。……
49、荆州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逢、水、仕、金、廷、阳、了、可、必、自、居、世、成、善、国、其、家、祥、光、美,……
50、四川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文、章、开、太、运、少、弟、进、家、新。……
51、南昌李家巷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伴、国、仕、光、春、湛、应、时、坤、尚、祖、德、恢、宏。……
52、池州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一、元、开、抄、瑞、百、成、超、青、支、云、向、玉、方、维、桂、传、家、绍、有、文。……
53、孝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启、延、宗、庆、统、承、宏、系、基、贤、继、圣。……
54、福建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继、传、忠、孝、绍、先、贤、振、作、家、邦、承、祖、德。……
55、通许大岗李李氏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一、辅、廷、培、邦、生、应、怀、居、良、富、祥、呈、兆、瑞、吉、庆、现、荣、光、修、德、功、宜、力、行、仁、善、自、扬、孝、敬、本、天、性、忠、义、振、纲、常。……
56、夔州奉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光、国、五、之、大、忠、孝、家、传、远、诗、书、启、相、贤、科、名、洪、世、绪、盛□谱、长、联。……
57、会东小水井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莫、俊、贤、良、泰、荣、华、富、贵、昌、首、源、应、天、远、世、代、永、贞、祥,……
58、河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启、承、必、尚、志,继、发、永、存、之。……
59、三亚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恭、恩、季、子、清、秀、德、春、开、瑞、锦、廷、宗。……
60、孝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华、源、文、师、宗、祖、仁、庭、永、达、逢、茂、先、安、帮、国、存、德、本、良、立、忠、尚、正、手、绍、道、学、世、延、浮、应。……
61、大名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万、群、士、兆、绍、延、邦、国、永、振。……
62、泰和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应、华、繁、苓、如、开、选。……
63、寿县柏杨湾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普、世、万、成、茂、正、大、光、明、有、龙、先、富、贵、荣、华、安、邦、定、国、意、统、山、河、运、转、乾、坤。……
64、麻阳芷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时、思、本、宗、万、世、兴、隆、茂、昭、祖、德、永、代、荣、昌、家、传、逢、盛、运、士、克、树、今、光、汝、继、超、名、彦、中、元、耀、国、祥、恩、禄、常、群、瑞、贤、良、诗、书、香、耕、读、千、秋、业、联、登、显、威、扬。……
65、吉水谷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荣、绍、昭、士、汉,国、邦、朝、山、林、 。……
66、郯城小李庄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寄、荣、洪、春、举、学、庆、花、枝。……
67、胶州北乡小高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世、德、家、实、久、伦、常、瑞、咸、昌。……
68、胶州东乡圈子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瑞、永、金、士、春、效、建、旺、雨、任、德、泽、文、衍、茂、洪、振、克、成、森。……
69、高密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元、宪、诒、敦、迪、嗣、府、亶、毓、储、衍、祚、最、隆、翼、永、传、缵、厚、图。……
70、广东汕头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陇、西、开、统、者、冠、勉、盛、大、唐、将、相、功、勋、伟、经、书、道、德、祥、守、成、嗣、续、绩、创、业、祖、宗、光、诗、礼、家、声、显、仕、师、世、泽、长、学、文、兼、习、武、修、纪、并、立、纲、孝、友、充、庭、宇、臣、邻、重、赞、襄、平、居、讲、仁、让、报、国、效、忠、良、积、善、有、余、庆、承、先、自、永、昌、箕、裘、欢、克、绍、兰、桂、喜、腾、芳、燕、翼、贻、谋、远。……希望我的回答可以使你满意,如果满意记着加好评
南阳市:昌-忠-孝-仁-爱。
南阳市:汉-毅-弘-达-兴-金-印-亮-广-慧-国-顺-民-昌-盛。
南阳市〖始祖原居山东青州府草坊集后,有碑记可查三十二代,迄今六百余年〗:鸿-金-增-慈-保-爱。
卧龙区百里奚街道社区〖始祖公宋九经,约在明末清初自山西洪洞宋家川迁居今南阳市卧龙区〗:祖-业-忠-志-远-德-荣-传-万-春-善-照-应-宣-振-家-道-永-世-昌-(1995年续修)冠-强-卓-昂-昆-伟-丰-育-迪-勤-浩-敖-勉-彦-明-礼-冶-吉-宁-平。
卧龙区七里园乡大庄村:宋廷贵(字步蟾,妣解氏)-宋宏臣(字亮輈,妣杜氏)-宋尽道(字庻庵,妣谢氏、继张氏、续张氏)-宋尽伦(自敦五)、宋天树(字春卿)、天赐(字纯嘏)、宋天盈(字玉枢,妣丁氏)、宋天桂(字香山)-宋德耀(字光远)、宋德灿(字英甫)、宋德辉(自煌甫)、宋德煜(道光乙丑相11月初10日吉时生,排行四,字旭,斋号晓楼,同治3年甲子科乡试中式第62名;妣郭氏)-春祥、寿祥、兆祥、嘉祥、凝祥、卯祥、宝祥、泰祥、安祥-金堂、升堂、中堂。
卧龙区陆营镇陈庄村:始迁祖宋文升(字中魁),御配恩惠氏-2世:宋濂式(字清洁),配吕氏-3世:宋贤(字德纯),配张氏-4世:宋魁章(后裔迁徙湖北省老河口市);宋成章(字斐然,曾任开封(汴梁)府京城师傅,道光皇帝尊称为宋公,道光二年御赐荣寿碑一座),配周氏、阎氏;宋成振,配孟氏-5世:宋钧(后裔迁徙湖北省老河口市);宋文(字华国),配吴氏、王氏、贾氏;宋元,配袁氏、杨氏-6世:道善、向善、乐善(迁徙湖北省老河口市);宝善(字安全),配吕氏、张氏;全善(明善、字昭亭),配冯氏、王氏、刘氏;国善,配袁氏、马氏-7世:占(三)-8世:百-9世:德(振)-10世:景-11世:应(英)-12世:厚-13世:长-14世:远。
卧龙区陆营镇冢头村〖始祖公宋九经,约在明末清初自山西洪洞宋家川迁居今南阳市卧龙区冢头村〗:祖-业-忠-志-远-德-荣-传-万-春-善-照-应-宣-振-家-道-永-世-昌-(1995年续修)冠-强-卓-昂-昆-伟-丰-育-迪-勤-浩-敖-勉-彦-明-礼-冶-吉-宁-平。
卧龙区潦河镇崔营村〖始祖公宋九经,约在明末清初自山西洪洞宋家川迁居今南阳市卧龙区〗:祖-业-忠-志-远-德-荣-传-万-春-善-照-应-宣-领(凌)-敏。
宛城区〖始迁祖原居山东青州府草坊集后,有碑记可查三十二代,迄今六百余年〗:鸿-金-增-慈-保-爱。
宛城区白河镇溧河店(80年代因建筑迁坟,在溧河店北宋坟挖出的墓碑记载,自唐河县宋营迁居冯堂,又从冯堂迁溧河店,俗称“老六门”,代表名号有:榆树底宋家,椿树底宋家,银匠楼宋家,油坊宋家等,及炮楼院,盐场、杂货铺等,其世系字辈为):承-平-庆-康-乐(清乾隆28年续谱)-国-九-文江-朝金、朝寅(子四:荣、华、儒、陶)-陶(妣张太君)-永宁(妣李、王太君,子七:大、晟、昌、昂、五、六、普)-普(妣阚太君,子四:立德(出继四门昂)、润德、耀德、慎德(润德,妣袁、王、邢、雷太君;耀德,妣武、张、姚太君;慎德,毓琨,孟太君)-玽、璁、琮、珍、珂、琳、玶、瑾、振(溶、雷太君)-燕、渲、浩、法、聘、崎、仙舟、渠潧、漳潧(广山、徐太君)-金全、金成、金铭(妣袁氏文华)、金玉(妣谢氏志兰)、金有-志、万、堂、亭、明、英、德-长-江-海(民国八年续谱)-宗-德-克-世-守-朝-应-毓-富-恒(公元2002年续谱)-宪-顺-政-昭-彬-仁-明-晢-钦-礼-嘉-丰-睿-祥-生-宣-成-润-环-东(参见社旗县桥头镇大宋庄、晋庄镇大里宋、李店镇、唐河县桐寨铺镇宋营村、郭滩镇宋营村)。
宛城区瓦店镇:〖始祖公宋九经,约在明末清初自山西洪洞宋家川迁居今南阳市卧龙区冢头村〗:祖-业-忠-志-远-德-荣-传-万-春-善-照-应-宣-振-家-道-永-世-昌-(1995年续修)冠-强-卓-昂-昆-伟-丰-育-迪-勤-浩-敖-勉-彦-明-礼-冶-吉-宁-平。
宛城区红泥湾镇〖始迁祖宋桐,配邱氏,初居山西洪桐,明朝洪武24年(公元1392年)迁南阳府唐河县西北四十里宋家营居住,宋桐卒后葬于桐河南七里许王家桥〗:承-平-庆-康-乐-(清乾隆28年续谱)国-九-文-维-□(单字)-永-元-法-大-邦-同-万-长-江-海-(民国8年续谱)宗-德-克-世-守-朝-应-毓-富-恒-(公元2002年续谱)宪-顺-政-昭-彬-仁-明-哲-钦-礼-嘉-丰-睿-祥-生-宣-成-润-环-东。
宛城区官庄镇(南阳油田)〖先祖系文贞公宋璟第58世孙,自四川遂宁迁居〗:祖-其-经。
邓州市罗庄镇:相-云-合-英。
邓州市小杨营乡白庙岗村:三-公-相-汉。
邓州市后桥:三-公-相-汉-九-卿-佐-元-宗-子-和-顺-崇-德-象-贤。(同湖北省襄阳市襄阳区宋营村)
南召县皇后乡郭庄村:祥-广-来-金-玉-蓝-天-朝-富-贵。
南召县石门乡宋家沟村:始迁祖宋由—宋国敬—宋典—德—文—广(立)—长—建(向)。
南召县(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移居河南孟津,后由孟津迁居南召):希-朝-德-其-大-文-国-可-有-长-学-福-道-宽-广-心-平-治-安-祥-干-孟-宏-召-业-勤-俭-定-运-康-哲-诚-修-忠-正-耘-和-景-群-章-师-谊-存-翰-公-恒-持-俊-彦-赠-冠-宇-献-机-勇-宗-泽-贺-同-庆。
方城县〖一支迁唐河县〗:应-生-玉-文。
方城县〖自山西洪洞移居豫东又迁方城〗:宇-法-国-德-洪-兰-天。
方城县广阳镇〖自山西洪桐县迁来〗:明-成-文-俊-春-国(登、付、清)。
方城县博望镇湾街村:全-有-明。
方城县杨楼乡宋庄村〖始迁祖宋明自襄县迁居〗:明-天-化-田-金-庆-自-彦。
镇平县:振-炳-天-建-德-也-远。
镇平县殷宋营〖始迁祖宋士艺,字照贵,江苏南京水西门人,1387年随燕王扫北时任兵马总指挥,获胜后被封为南阳侯,1420年自山东省青州府草房集搬迁镇平〗:宋士艺-宋福(子三:宋贞、宋升、宋杰)、宋寿、宋祥-杰-军-虎—六—俊-九经-应光、应先。
镇平县东宋营:老-英-铎-虎-添-大-来-升-若-成-巨-文-长-作-周-云-鸿-金-增-慈-保-爱-五-洲-同-伦-尧-舜-世-京—兆。
镇平县西宋营:老-英-铎-虎-添-大-来-升-若-成-巨-文-长-作-周-云-鸿-金-增-慈-保-爱-五-洲-同-伦-尧-舜-世-京—兆。
博野县各村的来历
本文2023-09-22 05:19:4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1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