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族谱怎么做?急!!!!!
族谱,又称家乘、宗谱、公谱、祖谱、谱书、家牒、族牒。它是记录家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材料。福建的族谱兴于宋代,盛于明清之后。修谱的动机是“溯渊源,分疏戚,序尊卑。”(安溪《谢氏总谱》卷首《联谱序》)族谱的形式有装订成册的(古为线装,今与一般印刷物相同),也有图表式的。许多家族把编纂族谱作为后代子孙的一项义务写进族规,重修族谱年限不等。闽北浦城的季氏和李氏家族,均规定族谱30年一修。房氏则规定“宗谱有贤子孙或十年、三十年一修,则存没葬地,时日不爽。先儒云,一世不修谱为不孝,宜知之。”(清·光绪《闽浦房氏族谱》)类似的族规,使修谱用家族法的形式永久化了。
族谱所载内容详略不一,通常除记载全族的户口、婚配和血缘关系外,还有全族的坟墓、族田族产、祠庙等的方位、数量及管理使用办法、家族的规约训诫、修谱凡例义则、各类合同契约文书等。一些较详的族谱,还记载有家族历代的重大事件、与外界的纠纷、可嘉奖的人物传记、科举出仕、名人传记以及义行节烈等。
族谱的核心内容是记载家族的世系源流、血缘系统。以防血缘关系紊乱而导致家族瓦解。连城《新泉张氏族谱》卷首说得明白:“亲疏派别得谱则溯其源,上下分支得谱则穷其本,即荡析代变,而皆有所考焉。”为达到显示血统的目的,各地族谱均有认中国先朝名人为远祖的习俗,这种附会的谱风,虽能使其家系倍增光彩,但往往导致家史失真和对后代误导。安溪湖头的李氏宗谱,认先祖为道教创始人李耳,直系则“出陇西,为唐高祖李渊公之苗裔。”南靖庙兜郭姓,认始祖为周文王之弟“虢叔”(“虢”与“郭”音近),并由虢叔是黄帝的二十七世裔孙,郭子仪是虢叔的第六十世孙、黄帝的八十七世裔孙,而推论自己的宗族嫡出于中唐名将郭子仪。(《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9页《庙兜郭姓的历史渊源》何柳枝)这些记载,易使族人深信不疑。其他的如刘姓必溯祖为刘邦,肖姓多探源为萧何,都是这种攀强名流、附会望族的修谱心态之反映。
族谱中,家族迁居(开基)始祖之下的代系排列严格分明,不容混淆。这往往是族谱中最具史实价值的部分。福建的许多家族,都实行名字排行制(古称“昭穆”),俗称“排辈份”。即在同一辈份的族人中名或字须用某个统一规定的单字起头,再与其他单字结合成名或字,以示区别。如某一父辈生三子,儿辈名按“永”字排列,分别称“永志”、“永仁”、“永贵”。如此,在族谱中一看“永”字排行便可知其为兄弟或堂兄弟辈份。已去世者,则在其名上写上谥称并加上“公”字,以示区别,沙县一带习俗,收养子若无族长和六亲认可,不可上谱排字辈,否则会被骂为“出透的人”而遭岐视。排辈份除少数由祖、父辈临时决定外,大多是按先祖早已选定的排行用字。南靖县双峰村《丘氏族谱》载:从其二十一世始,标定的昭穆用字是:“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创垂显奕,继述藏嘉。光前荣耀,世德作裘。仁亲义祖,燕翼贻谋。桂芳兰茂,日新月盛。思皇多佑,福禄来成。庆余善积,谱泽绵延。宗风丕振,亿万斯年。”(《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6页《双峰丘氏的历史渊源》林明波)目前已传至“垂”、“显”字辈,即第三十至三十一世。这种按族谱排辈份的方法,使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俗象,由于世系分支发展速度不一,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为了区别同辈中的年龄次序,“排辈份”之外还要“排号”。永泰县同安乡张氏族谱规定,族人添丁按先后次序排号,日常称呼常舍其名而直呼其号,如同辈中是第20个出生的,就直呼“二十”以代名字。这一习俗在当地一些年高者中至今仍颇为流行。
同一姓氏的不同分支家族,还经常利用族谱中的血缘世系排行记载,进行“联谱”活动。安溪谢氏家族,曾于民国年间合数十宗支进行大联谱。辈份分明后,各宗支子孙公议决定排行班次悉归画一,修纂总谱,旨在扩大家族势力。谢氏家族裔孙谢维峻在《联谱序》中称:“联之以谱,化弱小为强大,转柔软为坚刚,众志成城。”此外还有,当族谱分支过多时另分几个房派修谱(房谱和族谱通称家谱)。如一房人外迁,其房谱分出后就成为新的族谱。
由于族谱为同一姓氏家族承继的依据,故一般只记男丁。少数族谱也将族中所谓“贞妇烈女”记载入乘。族谱有的依不同对象规定用笔着色的。据《岛居三录》载:“泉郡向修族谱,世系图所牵连之线,有红有黑,体例甚严。红线者,一本至亲,虽远房承宗亦然;黑线者,乞养异姓,即显宦不能免,此亦春秋诛心之法也。”有功名成就或能光宗耀祖之人,族谱中用红笔记入以示表彰,过去秀才或秀才以上的读书人也用朱笔入谱。现在一些新修族谱仍沿此习。寿宁《刘氏总谱》中,凡上大学的族人,名下都划上红线,所书的姓名用谱名(即按族谱排行而起的名字),抱养子用黑线注明(连城一带是用蓝线)。修谱和查阅族谱也很有讲究。旧时对祖谱保管十分重视,须慎重保存,定期曝晒,认真缮修。霞浦一带,谱系分正谱、副谱(草谱)。副谱可以查阅,而正谱修好后,要入箱上锁,将开锁的钥匙丢入祖祠神龛,以示此谱交祖先收存,以后禁开锁。若遇副谱丢失,有事要查谱时,要先做“牲福”,祭请祖先同意,方可开锁。
旧时一些宗族修谱,每逢初一、十五日要祭祀祖宗。族谱告成后,还要造灵厝、做功德,请和尚法师观灯;观灯时造3座大灵厝(纸糊房子),供已超度的神魂居住,另设一些黑龛,供无子孙后代及未超度的神魂居住。福建省连城一带宗族,每年正月要拜“代图”(即写在布上的族谱)。行仪时,本族男丁都要到场,先是“新丁上图”(即新添男丁的名字入谱),上图之家要给执笔者一个红包,并烧香燃炮,用三牲祭祖。若逢大祭,要用整头猪羊置于下厅的支架上;继而是鸣锣击鼓放鞭炮;最后会餐,座位严格按辈份排列。族人围坐喝酒谈心,气氛很好。连城人把正月“拜代图”的宗族聚会称为“闹花灯”。
冬至的习俗主要有祭祖、宴饮、吃冬至饺、喝羊肉汤、吃汤圆、冬酿酒、冬至做节、冬至赠鞋、吃赤豆糯米饭、窖花、吃馄饨、吃麻薯、九九消寒等。
然而,“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冬至这天,不同的地方习俗也有所不一样。下面就分享一些冬至常见习俗给大家~~~
1、祭天祭祖。 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家家户户都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等。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2、吃饺子/混沌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北方人吃混沌,南方人出饺子。寓意就是祝愿身体健康,生活太平。
3、九九消寒。冬至的次日开始数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提冬数九"。数上9天是一九,再数9天是二九,以此类推,数到"九九"就算"九"尽了。"九尽杨花开",那时天就暖了。入九以后,文人墨客,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4、喝冬酿酒。这个习俗主要是苏州地区的。“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每逢冬至,苏州人家家户户的饭桌上,必定会出现的就是香醇可口的冬酿酒。
5、吃赤豆糯米饭。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6、吃粽子。这个是我家乡的习俗。我开始不明白除了端午、乞巧节吃粽子,为什么冬至节也要吃粽子,后来发现我家乡方言“冬至”和“粽子”很像,而且粽子是冬至祭祖的必需品之一。冬至做粽子、吃粽子主要是我们两广地区的习俗。
冬至的来历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吃饺子”的故事传说
冬至吃饺子流行于北方多个地区,传说与医圣张仲景发明的“驱寒矫耳汤”有关。
东汉末年,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氏,适逢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冬至前后,他看见很多百姓因为严寒得了冻疮病,甚至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根据中医辩证方法,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结果很多百姓的冻疮被治好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医圣”的功德,就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沿袭至今。
以上就是关于冬至节的一些习俗、来历、以及故事传说的知识介绍了,大家还有什么补充欢迎底下留言哦~~
你注意看下第三排的人,名字的最后一个字都带一个“春”字,这说明他们都属于一代人,“春”字辈;这么推断的话,第二栏就是“泉”字辈,第一行就是“福”字辈。
根据这个画格的方式,直上直下的应该是父子两人,但是也不排除你们的家谱只是把每一代的人从大到小依次排列。
中国各地陈姓辈分排行,自己看吧! 1、浙江省义乌市倍磊陈氏行辈 (德三支) 百、荣、昌、茂、巽、德、益、祥、禄、禧、远、宗、庆、泽、盛、振、贤、良、端、逢、景、运、兴、显、文、章。 (锦城支) 百、荣、昌、茂、巽、智、聪、勤、仪、杰、远、宗、庆、泽、盛、振、贤、良、端、逢、景、运、兴、显、文、章。 (武义支) 百、荣、昌、茂、崇、智、贵(恺\义)、达(悌\蕴)、华(葵)、豪、远、宗、庆、泽、盛、振、贤、良、端、逢、景、运、兴、显、文、章。 (车门里 昌十七野墅支) 百、荣、昌、茂、巽、智、仁(原)、尚、恭、敬、远、宗、庆、泽、盛、振、贤、良、端、逢、景、运、兴、显、文、章。 1935年新增行辈 志、宏、道、大、学、萃、国、光、开、基、乃、列、贻、谋、孔、长。 2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白马镇清塘村 如、继、元、善、家、国、以、清 3 浙江鄞县茅山走马塘 开、天、文、荣、祖、烈、愈、隆、贤、宗、跃、人 4 江西上饶 旨方温润,光大正辉,文行忠信,礼义贤良,恭庆嘉祥,恒丰履泰,豫顺谦和,孝友树帮,学道同芳,长绍万世,炳承家有,源远永思,崇祖继宗,培元植德,天锡其美,善寿汝康。 4 江苏江都 恩、锡、万、福、世、寿、方、桂 5 湖北汉阳 永国良振,必育英华, 荣昌祖顺,志礼益芳, 诗书佩泽,锡福增强, 遵仁安义,事业维长 6 山东省陵县陈辇庄 德、文、兴、相、世、少、传、卿 7 汉阳 克、永、光、明、荣、华、迪、吉、和、平、治、世、忠、厚、传、家 8 重庆永川 天星经纶,人利礼至,文章报国,私(或诗、思)书传家,永远少树,世代光华 9 山东省莘县张寨乡土陈村 王广西兴玉,计风连清怀,韶生时恒良,道远在明德 10江苏盐城郊区伍佑镇 采、如、锦、宏、国 11四川省永川县 天星经纶,人利茂知,文章报国,私书传家,永远绍树,世代光华。 12海南省琼海市 运、会、永、绍、辉 13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龙子口 秉懋邦家善庆长,翼为明听焕文章。 虞夏殷周汉唐宋,六经世受绍其芳。 从来作述敦仁礼,万代声名启俊良。志据依游克念力,丕承祖德永光扬。 14湖北黄洲府麻城县孝感乡落叶沙子场郭家狮子岩几子湾 国、正、碧、加、大、元、庭、永、远、兴、文、天、耀、祖、德、官、清、民、自、安 15江苏东海 増景方贵秀步兴 16湖北省竹山县东川 之元国治兴隆长 祖德宗功世代扬 尊守延绵恢先绪 诗书彦秀起贤良。 17福建省石狮市永宁镇港边村 仁。义。长。发。祥。忠。和。永。垂。芳 18河南郑州 宗,邦,万,选,天 19徐州北郊 龙、兴、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20四川达州市 先维加大启,正应于朝学,其昌永曰继,思尚信义卓,家长宗可传,荣锡用安乐,富贵万年兴,甲弟连登科 21四川广安岳池玉皇庙 一启思良上,尧舜禹汤周,文武忠天世,万代显鸿 猷 22湖北省石首市 世宗有大训,孝义惟先,永正一家典则 23湖南长沙 仲思旺兴国,善德嘉立朝。学开文仕启,永远定祥曜。 24湖南绥宁 远历代善名扬 25陕西汉中 春、启、文、明、正、乾、坤 26湖北孝感市 永崇亭尚立,天述四登齐。文学开创景, 中云自定基 27柳州融安 以兴光登文,世国良相正,君德岳山重,贻谋燕翼长,培植基业永,克昌后裔祥 28四川 春先思龙来 明道西光富 29河南省濮阳市孟轲乡 贵鸣冠书林 建广瑞祥云 文豪佐志仕 英武正乾坤 30山东潍坊诸城 世玉德磬景,文明会家安; 仁(云)海永昌泰,忠燕光聚远 31湖南省衡州府衡阳县金兰乡 公、良、明、有、道、定、国、显、朝、廷、德、兆、鸿、隆、运 32安徽灵璧 明、昌、兴、龙、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33湖北麻城孝感乡 天正世代昌,朝廷兴万邦;高明悠久顺,永远照真祥。 34 湖南省临武县 光龙公焕世 宗允上元如 良甫叟伯楚 舜侣寿存思 志士大夫卿 文才俊秀英 贤能应选举 道学崇高明 35江苏高邮一沟镇河南陈家庄 统、绍、学、林、鹤、凤、启、智、海、龙、飞、生 36 四川营山县 崇贞宗千祖,国子名文胜,朝邦万代永,其昌兴隆善,嘉志立刚常,仁义得富贵 37 湖北省钟祥市 正裕家生永克昌,天开文运吉照祥,光宗耀祖世为美,安邦定国华锦长 38 广西龙州 德、崇、厚、福、天、宝、盛、人 39 潮州 仕应天选大班良秦经国帝地由义举 仁明正科开选 精忠上致君 泽化传永远 本端定家兴 孝友绍克绪 经书启嗣贤 40 江苏徐州铜山县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41 湖南衡阳 孔、武、大、君、圣、高、瞻、远、见、佑 42 湖北荆州市荆州区弥市镇陈家湾村 明正科开选 精忠上致君 泽化传永远 本端定家兴 孝友绍克绪 经书启嗣贤 43 湖北石首 诗书光乾业;忠孝启后坤 44安徽当涂县 福禄寿永 肇祚延长 祖源省上 行表言坊 克遵懿范 能叙纲常 修齐有本 相得益彰 典谟训诰 先后辉煌 经纶化育 迪吉尔康 孝友为政 郅治祯祥 匡 辅翼 安定明良 45 四川大竹 真天存得玉,大金嘉时祚曰应楚之才,华国文章绪 朝廷用贤良,立学明庠序诗礼传家珍,世代受恩遇 46 湖南省临澧县四新岗镇马家村 心、书、礼、光、家、祖、忠、义、耀、朝、廷 47 江西九江瑞昌县 添文福守、亮席成宗、其应以余、家之道通、学茂德立、洪新世绪、敬狄全()、华国文章 48 江苏淮泗 象、翠、豫、临、丰、履、同、升、复、泰、孚、观、咸、谦、有、宜 49 南京 修、仕、国、家、宝、鸿、儒、道、德、芳
麻烦采纳,谢谢!
家谱一般分两部分,悬挂中堂的谱幕,谱幕只记录去世的族人,按家族大小可分三年、五年、十年一续不等。
第二部分是谱书:
谱书同谱幕不同,所有家族成员,无论是生是死、尽具所知,当祥细入册,包括先人照片、先进业绩、妻子姓名,娘家住址、姑太太出嫁哪里,姑爷姓名、外甥姓名以及在世族人的祥细情况当全部入册!
扩展资料:
家谱作用: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能够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相传它是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家谱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可供从事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民俗学、人口学、民族学、文学、政治学、宗教学、法学、姓氏学的研究人员从中查询资料,寻找依据,进行研究。
家谱的作用主要有:
1、宗法思想研究资料。
家谱和宗法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密不可分。宗法制度是封建王朝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基础之一,而家谱的族规、族约、家法、乡约等,正是加强宗法制度的有力工具。
2、家庭道德研究资料。
族规、家规中保留了许多对我们今天极为有益的东西,如孝父母、和夫妇、勉讳书、尚节俭、戒赌博、戒*秽、戒懒惰、戒奢侈等,对我们建设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好看借鉴意义。
3、家族制度研究资料。
家族制度是利用血缘关系统治族人的社会制度。在许多家谱中都有家族制度的极为详细的资料,如家族的组织系统、家族的财产管理、家族的赈济方法等,为我们研究家族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组织形式、管理方法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4、经济史资料。
家谱中保存有相当数量的经济史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家族的集体田产如祠田、坟田、庄田、山林等的数量、形成、经营、管理、收支情况等。有的家谱还记录了家庭成员经商、贸易的事迹。这都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经济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5、人口问题资料。
家谱的中心部分是家族人口的世系传承,在家谱的“房派图”、“支派分布图”、“迁徙图”、“先世考”、“世系图”以及家谱的一些序跋中,记录了家族人口的数量、迁徙、分布、婚姻状况等资料,可提供人口学研究者使用。
6、历史人物传记。
家谱是世系的记录,许多家谱中既有简单的世系,又有十分详细的传记、行状、墓志、年谱等,对研究历史人物及其家世大有帮助。
7、民族史资料。
有的家谱记载历史上少数民族情况甚详,更有些少数民族家谱,它们是研究少数民族史不可多得的资料。如清代蒲慎斋纂修的《泉州蒲氏族谱》是回族家谱,记述了当地回族的一些情况;而辽宁《庄河金氏家谱》则是满族家谱,金氏是康熙皇帝四辅政大臣之一鳌拜的后裔。
8、地方史志资料。
家谱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方志中所包含的内容如选举、职官、人物、户籍、祠宇、碑记、艺文等,在家谱中也是重要内容。
9、教育史资料。
家谱中一些重要的章节载录了许我教育史资料,如在族规、家法、仕宦录、科甲记、教育志、族墅、传记等就载有宗族教育、学校、科举、劝学措施、教育方法的内容。
10、民俗学资料。
家谱还是一个民俗学资料库,一些家谱在家礼和人物传记里记录了许多民俗内容,尤其是在家礼中的婚礼、葬礼、祭礼等中,本地的风土人情、本族的礼仪风俗都有相当的体现。另外,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民俗、岁时习俗、社会习俗、精神习俗等在各地家谱中都有记载。
11、宗教史资料。
有些家谱是信仰宗教者的家世记录。在这些家谱中,他们对本家族所信仰的宗教一般都给以说明,同时表达他们的宗教观。还有的对本族人的宗教活动、宗教礼仪和习俗详细记述。
12、华侨史资料。
中国沿海地区一些省份的家谱涉及族人出国谋生的历史,包括出走原因、人数、时间、侨居地区分布、职业、所在地生产、生活情况及与家乡、家族的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联系,这为我们进行华侨史研究提供了素材。
13、重大历史事件资料。
中国历史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都不同程度地记录在家谱中,虽然这些记录并不完整系统,但却十分具体,也是研究者获取资料的一个途径。
除以上所述外,家谱还能提供有关古代妇女、古代伦理道德、遗传学、人才学等多方面的史料。由此可见,家谱作为史书之一,其作用是相当突出的。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的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家谱中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治有格言等,从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态度来讨论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建设。
-家谱
族谱内容多,装订时,可以分上集、中集、下集装订,
装订方式分为平装、精装和线装3 类。
1、平装
又称简装,是总结了包背装和线装的优点后进行改革的一种常用书籍装帧形式。主要工艺包括折页、配页、订本、包封面和切光书边。一般采用纸质封面。方法简单,成本低廉,适用于篇幅少,印数大的书籍。
2、精装
是一种书籍装订技术,精装分为全纸面精装,纸面布脊精装、全面料精装。三种精装样式都有圆脊和平脊两种形态。
精装书籍主要是在书的封面和书芯的脊背、书角上进行各种造型加工后制成的。加工的方法和形式多种多样,如书芯加工就有圆背(起脊或不起脊)、方背、方角和圆角等;封面加工又分整面、接面、方圆角、烫箔、压烫花纹图案等。
3、线装
是书籍装订的方法之一。其明显特征是装订的书线露在书外。线装是我国的传统装订法,和引进国外的“洋装”书籍相对而言。装订时将印页依中缝折正,使书口对齐,书前后加封面、打眼穿线即成。线装书只宜用软封面,且每册不宜太厚,所以一部线装书往往分为数册、数十册。
于是人们把每数册外加一书函(用硬纸加布面作的书套),或用上下两块木板以线绳捆之,以利保护图书。线装书盛行于明代万历年以后。它是由蝴蝶装和包背装发展而来的。
传统家族谱怎么做?急!!!!!
本文2023-10-22 05:45:4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12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