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数学家沈括的故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2浏览:3收藏

北宋数学家沈括的故事,第1张

  当代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这样评价说: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他积一生之心血写出的《梦溪笔谈》,包罗万象,独有创见,被称做“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沈括,字存中,1033年出生在杭州钱塘。沈家世代为官,沈括从小就跟随在外作官的父亲沈周四处奔波,饱览了华夏大好河山和风俗民情,视野和见识都比一般同龄孩子开阔得多,兴趣爱好也广泛得多。日月星辰、山川树木、花草鱼虫?没有他不喜欢琢磨的。

 传说,有一次小沈括给母亲许氏背诵白居易的一首诗。背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句时,突然半日沉默不语。许氏出身士大夫家庭,性情温柔,知书达理,对于儿子凡事总好刨根问底的脾气,早已十分熟悉。她见儿子又犯了“犟”劲,只是笑了笑,递给他一件外衣,嘱咐道:“别背了,今儿天气这么好,邀几个小伙伴到城外山上转转去吧。山上风大天凉,把这件衣服带上。”当时,正是4月暮春天气,庭院中的桃花纷纷谢落,已是“绿肥红瘦”,然而当小沈括和孩子们爬上城郊的山峰时,那满山遍野的桃花却开得正艳,好似一片红霞。沈括抚着一枝桃花,呆呆地嘟哝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猛地一阵山风吹过,他不由得打了个寒噤,脑子里蓦然闪出母亲的话:“山上风大天凉?”“噢”小沈括一下子明白了:温度不同,植物生长的情况也不同。白居易写的没错儿!

 沈括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温馨环境中度过的。然而,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人也不能一世停留在宁静的港湾,尤其是对于那些“天将降大任”的天才,命运似乎更为坎坷。就在沈括刚满18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家计顿时艰难起来。沈括不得不外出谋生,到海州沭阳县(今江苏沭阳)当了主簿。从那时起,政务便占据了这位天才科学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但是,无论仕途多么险峻,宦海如何浮沉,公务怎样繁忙,他得志也罢,失意也罢,都从未放弃过科学研究。凭着超凡的意志、敏锐的观察力和过人的精力,他不停地攀登,终于达到了一个光辉的顶点。

 沈括知识渊博,天文地理、数理化、医药以及文学艺术,无不通晓。他在科学研究上涉猎范围之广,见解之精辟,都是同时代人所望尘莫及的,他从事的许多项目都代表了时代的水平,具有世界意义。在天文学方面,沈括制定了《奉元历》,制造了新的天文仪器,把天文研究又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此外,最突出的贡献是他发明了“十二气历”。按中国古代历法,阴历和阳历每年相差11天多,古人虽采用置闰的办法加以调整,仍难做到天衣无缝。沈括经过周密的考察研究,提出了一个相当大胆的主张:废除阴历,采用阳历,以节气定月,大月31日,小月30日。这种历法当然是比较科学的,对于农民从事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十分有利,然而却因否定了老祖宗的“经义”而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抵制,迟迟未能推行。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科学最终一定会战胜愚昧。在沈括之后900年,英国气象局使用了以节气定月的“萧伯纳历”。如今,沈括所提倡的阳历法的基本原理,已为世界各国接受。沈括一生为官,四处飘泊,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峭拔险怪的名山,一碧万顷的平川,烟波浩渺的湖泊,飞湍急流的江河,到处留下他的足迹。他深邃的目光,透过青山秀水,看到了它们的沉浮变迁。比如在雁荡山,沈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他曾游览过不少名山,都是从岭外便能望得见峰顶,而雁荡山却不然,只有置身山谷,才能看到高耸入云的诸峰。经过再三琢磨,沈括得出了结论:是山谷中的大水,将泥沙冲尽之后,这些巨石才高峻耸立,拔地而起的。而且,雁荡山的好多独特景观,如大小龙湫、初月谷等,也都是大水长年累月冲凿的结果。由此,他联想到西北那土墩高耸的黄土区,和雁荡山的成因相同,也是大自然的杰作,只不过一个是石质、一个是土质而已。沈括关于因水侵蚀而构造地形的观点,在当时只有阿拉伯的一位科学家“英雄所见略同”,直到700年之后,英国科学家赫登才完整地运用了这一原理论述地貌变化。另外,在冲积平原成因的解析方面,在“化石”的命名以及地形测量和地图绘制等方面,沈括的贡献也极有价值。

 沈括对数学也有着独到的研究。相传,刚过“而立”之年的沈括,曾在一位转运使手下当官。在频繁的接触中,转运使发现沈括才华出众,很想把才貌双全的女儿嫁给他。正在这时,一位多嘴多舌的同僚告诉他,说近来沈括常出入酒店,回来就闭门不出,想必是醉得人事不省,在蒙头大睡哩。转运使听后心中十分不悦:没想到这青年平时仪表堂堂,做事一丝不苟,原来竟是个酒鬼!这样想着,便径直闯入沈括住处。推开门一看,那沈括正在摆弄桌上摞起来的酒杯。见转运使大驾光临,沈括忙让座倒茶,并把这些天的发现对上司娓娓道来。原来,酒店里常把酒桶堆成长方台形体,从底层向上,逐层长宽各减一个,看上去四个侧面都是斜的,中间自然形成空隙,这在数学上称为“隙积”。数学上又把计算中间空隙的体积的方法,叫做“隙积术”。他苦思冥想,就是在研究“隙积术”。转运使听罢,这才转怒为喜。没多久,沈括便成了转运使的乘龙快婿。沈括是历史上第一个发明“隙积术”的人。日本数学家山上义夫评价说:“沈括这样的人物,在全世界数学史上找不到,唯有中国出了这样一个。我把沈括称做中国数学家的模范人物或理想人物,是很恰当的。”

 另外,在物理学、光学、声学、生物医学、比学等诸多科学领域内,沈括也有很深的造诣。

 一次,沈括的妻子刚推开楼上房间的门,猛听得案上的古琴发出“铮铮”的弹奏声,吓了一大跳,忙唤丈夫前来观看。沈括四下一望,见院墙外面正有一支迎亲队伍穿街而过,鼓乐声还不绝于耳。“原来如此。”沈括和妻子进入房中,命仆人取来另一架琴,又用剪刀剪了个小纸人,贴在琴弦上。然后,他走到原来的古琴旁,用手指用力拨动琴弦,结果,那贴在另一架琴上的纸人竟颤颤巍巍跳动起来,同时弦上发出“铮铮”的声响。“瞧见了吗?这就是声学上的共振现象。如果琴弦音度相同,拨动一架琴上的弦,另一架琴上相应的弦就会振动,发出声音。刚才街上娶亲的鼓乐声传来,你正开门,引起古琴的共鸣,就是这个道理。”

 沈括为研究琴瑟谐振现象而做的这种小实验,欧洲人直到17世纪才想到。还有一次,沈括听说,慎县发生了一起殴打致死人命案。可是,知县前往验尸时,却怎么也查不出死者的伤痕。后来,听了一位老者的指教,知县命人把尸体抬到日光下,又用红伞遮住阳光,那尸体上的各处伤痕就顿时清晰地现了出来。沈括细细琢磨,反复实验,最后才明白这是滤光的作用。新的红油伞,就像是今天的滤光器,皮下瘀血的地方一般呈青紫色,白光下看不清楚,但在红光下却能清晰显现。沈括把这次“红光验尸”的奇迹记载在他的《梦溪笔谈》中,给后代法医、物理工作者以很大的启示。

 沈括晚年退出政坛,隐居在江苏镇江朱方门外竹影摇动、溪水潺潺的梦溪园,潜心笔耕,写出了伟大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这是一部反映当时科技发展最新成就、内容丰富的著作,充分显示了作者的博学多闻和旷世才华。书中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等许多学科,共609条记述。

 公元1097年,65岁的沈括走完了他光辉人生的最后里程,但是,他魂萦梦绕的科学事业,却依旧在不停地向前延伸。作为他的后继者,我们将以无愧于祖先的不懈探索,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沈括生平

沈括,字存中,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生于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一官僚家庭。他的父亲沈周(字望之)曾在泉州、开封、江宁做过地方官。母亲许氏,是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妇女。

沈括自幼勤奋好读,在母亲的指导下,十四岁就读完了家中的藏书。后来他跟随父亲到过福建泉州、江苏润州(今镇江)、四川简州(今简阳)和京城开封等地,有机会接触社会,对当时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有所了解,增长了不少见闻,也显示出了超人的才智。

沈括二十四岁开始踏上仕途,最初做海州沭阳县(在今江苏省)主簿,以后历任东海(在今江苏省)、宁国(在今安徽省)、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等县县令。三十三岁考中进士,被任命做扬州司理参军,掌管刑讼审讯。三年后,被推荐到京师昭文馆编校书籍。在这里他开始研究天文历算。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兼任提举司天监,职掌观测天象,推算历书。接着,沈括又担任了史馆检讨,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做集贤院校理。因职务上的便利条件,他有机会读到了更多的皇家藏书,充实了自己的学识。1075年曾出使辽国,进行边界谈判,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代表王安石被任命做宰相,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变法运动。沈括积极参预变法运动,受到王安石的信任和器重,担任过管理全国财政的最高长官三司使等许多重要官职。

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王安石变法失败。沈括被诬劾贬官,出知宣州(今安徽省宣城一带)。三年后,为抵御西夏,改知延州(今陕西省延安一带),兼任(鹿+右耳刀)延路经略安抚使。因守边有功,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升龙图阁直学士。但是不久又遭诬陷,降职做均州(今湖北省均县)团练副使。

哲宗元二年(公元1087年),沈括花费十二年心血编修的《天下州县图》完成,被特许亲自到汴京进呈。次年,定居润州(今江苏省镇江东郊)梦溪园,在此安度晚年。

沈括晚年在梦溪园认真总结自己一生的经历和科学活动,写出了闻名中外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和《忘怀录》等。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沈括逝世。

沈括一生的著作多达几十种,但保存到现在的,除《梦溪笔谈》外,仅有综合性文集《长兴集》和医药著作《良方》等少数几部了。

《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是沈括一生社会和科学活动的总结,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文学、史学、考古、音乐、艺术等共600余条。其中200多条属于科学技术方面,记载了他的许多发明、发现和真知灼见。一、生平简介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是我国北宋时代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位巨人。他1031年诞生在浙江钱塘(杭州)。他的父亲沈周曾在现今的镇江、泉州、开封、南京等地当过小官。少年时代的沈括跟随父亲走南闯北,增长了许多见识。

1054年,沈括进入官场,任沭阳(今江苏沭阳)县主簿,后升为县令。

1063年沈括举进士及第。

1066年入京编校昭文馆的书籍。

1072年他兼任提举司天监,大部分时间在开封研究天文,改革历法。

1074年9月,沈括兼军器监,他改进兵器,研究城防、阵法、战略战术,编写了《修城法式条约》。

1075年沈括出使辽国,驳斥辽国争地要求。

1076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三司是当时管理财政的最高机关)。

1080年6月沈括担任■延(今陕西北部)路经略抚使,抗击西夏侵扰。因战事失利受累,沈括调为均州团练副使,实际上被软禁。

1085年哲宗即位大赦,沈括恢复自由。

1087年他移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的梦溪园,写下了一部不朽的科学典籍《梦溪笔谈》。

沈括一生的著述很多,惜大多亡佚。现存除《笔谈》外,尚有《长兴集》、《良方》(收入《苏(轼)沈(括)良方》),以及一些佚亡著作的辑本。

1095年他在隐居地润州去世,归葬钱塘,终年65岁。

二、科学成就

沈括兴趣广泛,博学多才,他的科学贡献涉及到物理学、数学、天文学、地学、医学、生物学、工程技术、文学和音乐等领域。

1.在物理学方面,沈括研究了力学、声学、光学和磁学等现象。

(1)在磁学方面,沈括在《笔谈》中指出,指南针是方家以磁石磨铁针,使铁针磁化而成。他记述了当时指南针的四种装置方式,即水浮法、置指甲上、置碗唇上、悬丝法,并比较了这四种方式的优劣,指出水浮多荡摇,置指甲或碗唇上易坠落,以悬丝最善,表明他对这四种方式进行过观察和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他发现磁针有指南的,也有指北的,指南的磁针并不总是指南,而是常微偏东。这是关于指北针和地球磁偏角的最早明确记载,早于欧洲一个世纪。

(2)、在光学方面,沈括进行了凹面镜成象的实验。通过实验,他指出凹面镜照物,中间有一称为“碍”的地方,在此之内,照物得正象;在此点之上,照物无所见;在此点之外,照物得倒象,表明他已发现了凹面镜的焦点。对凸面镜和平面镜,他也作过细致和观察和研究,他指出,镜面凸,所照人面缩小,故镜面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3)、在声学方面,沈括进行了声音共振实验。他用纸剪一小人,放在琴瑟的基音弦线上,拔动相应的泛音弦,则小人就会跳动;而拨动其他弦,则纸人不动。西方类似的实验,直至17世纪方出现。

此外,沈括对海市蜃楼、虹、雷电、乐律等,也都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2.沈括从治平三年起开始研究天文学,特别是在主持司天监工作期间,更对历法和天文仪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突出的成就有二:一是首倡“十二气历”。19世纪英国气象局采用的肖伯纳历,其实质便与沈括的十二气历相似。一是改进天文仪器。沈括在司天监所制的新仪器浑仪、浮漏和圭表,都有重大的改进。

3.数学成就

沈括首创的隙积术和会圆术,开辟了中国传统数学的新的研究方向。

4.地学方面,沈括观察研究了各种化石,还推论了古代的自然环境,比达·芬奇(1452—1519)开始研究化石早了四百多年;在地貌学、地图学和水利方面也做出了出色的贡献。

5.医药学成就

沈括一生对医药学非常重视,特别是对药物学,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6.其它成就

除自然科学方面的贡献外,他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也都有重大的成就,其成就涉及到社会、经济、历史、外交、军事、考古、音律、绘画、书法、诗词等等学术领域,堪称当时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这此学术成就,充分反映了沈括勤奋好学,而又税意进取的治学精神。

三、趣闻轶事

沈括处处精细观察,事事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是他取得杰出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1.“四月桃花开”没有错

据说有一次,许多人议论白居易写的《游庐山大林寺》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正盛开”两句诗,嘲笑白居易写错了,理由是这首诗写于唐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那时桃花时就谢。可是沈括却认为,深山里气候比较寒冷,所以桃花比平原上开得迟,白居易尊重事实,没有写错。

2.弹琵琶手指位置没有错

还有一次,一些人看开封相国寺里一幅壁画,壁画上画着管乐队在演奏。有人说画家画错了,理由是管乐演奏者在吹“四”字音,可是那个弹琵琶的手指不是在拨“四”字音所在的上弦,而是掩着下弦。沈括仔细琢磨以后,钦佩地说:这位画家太高明了,很精通音乐!接着他用亲身体验作了精辟的说明:弦乐同管乐是不同的。吹奏管乐,手指按在什么部位就发什么音,是同时的;弹琵琶就不同了,手指先拨弦,然后才发音,也就是动作要比声音早。所以,演奏管乐的人在吹“四”字音的时候,弹琵琶的人的手指已准备拨下一个音了。在场的人无不为沈括的高见所折服。

沈括不通过观察和实验,通俗生动地论述了小孔成像、凹面镜成像、凹凸镜的放大和缩小作用,比较科学地解释了虹的成因,认为它是“雨中日影”。他从雁荡山和黄土地貌和特有现象上,推断出流水侵蚀的地貌成因说;从太行山上的海生动物化石,提出了海陆变迁说

沈括是北宋年间官员,他也被认为是当时少有的科学家。沈括一生在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都有着一定成就,虽然不能和现代科学相比,但在当时已是非常了不起的发明者。不少朋友好奇沈括为什么号梦溪丈人,实际上这跟他晚年隐居于梦溪园有关,在那里沈括创作出了《梦溪笔谈》。这部作品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工艺、技术等内容,在国际上都享有一定的地位。那下面就来介绍下沈括的生平,想了解的朋友就别错过啦。

1、沈括是谁

公元1031年出生于杭州钱塘沈氏家族的沈括,字存中,号梦溪丈人。祖父沈曾庆曾任大理寺丞,父亲沈周、伯父沈同均进士出身,父亲沈周还曾知明州(今浙江宁波)。

沈括幼年即随父亲宦游各地,增长了不少见识。只是,皇佑三年(1051年)父亲不幸去世,沈括便在家守孝。

三年后,24岁的沈括蒙父荫入仕,初任海州沐阳县主薄,由此步入仕途。

嘉祐八年,33岁的沈括参加科考进士及第,不久转任扬州司理参军。之后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知宣州、知延州、筠州团练副使、秀州团练副使、朝散郎等职。

晚年归隐润州的梦溪园(即今天的江苏镇州),主修《梦溪笔谈》。绍圣二年(1095年)病逝,卒年65岁。

2、沈括一生成就

撇开起伏陡转的仕途不谈,沈括在科学、军事和文艺等方面就有着硕果累累的成就。尤其是他在科学上更有里程碑式的重大贡献,为纪念他,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于1979年还用他的名字命名了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2027,称沈括星。

科学方面,主要体现为:

天文历法上,沈括任司天监时就发现《大衍历》不够准确,便着手编《奉元历》,首倡十二气历,这比类似的英国萧伯纳历早了800多年。还改进了浑仪,改良了圭表等天文观测仪器。

地质地理上,推出华北平原是冲积平原的理论,用12年时间编著内容详尽、图例准确史无前例的《天下州县图》,还发明木刻立体地形图,比西方早700多年。

数学上,开创垛积术研究的先河,发明了隙积术、会圆术,称为中国算学的模范人物。

化学上,发现炼铜、石油制墨的技术,在专著《延州》上最早提出石油似洛阳尘,可用石油碳黑代替松烟制墨,并断言此物必大行于世。

物理上,最早发现磁偏角,指出指南针有些偏东,并不一定全指向南方,比西方早400多年;提出的应弦共振现象,比西方早500多年。

光学上,用焦点概念指出光的直线传播,凸面镜成像规律,第一次记录了红光验尸的记录。

医学上,有《良方》、《灵苑方》等专著问世。

水利上,治理沭水,修筑芜湖万春圩,首创地高程测量法,疏浚汴河等等。

军事方面,沈括最亮眼的即是元丰三年(1080年)知延州兼鄜延路经略使期间,与副使种谔守边抵御西复,大力充实边防力量,打败蕃兵,击退西夏,还拿下浮图等地,取得灵武之役的大胜。

沈括也因这一军功,受嘉奖,升任龙图阁大学士。

文艺方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沈括晚年归隐梦溪园,著《梦溪笔谈》,将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详细记录其中,成为活字印刷术的推广第一人,为毕升的这项发明流传下来做出了突出贡献。故毕升的活字印刷术又称沈存中法,以彰其功。

这一著作,还录有古代音阶音律的理论心得。沈括本人更是乐律行家,有《乐论》、《乐律》等多本专著。

沈括的其他成就还很多,如经济、法律、书画等等不胜枚举,不一一展示。管一窥豹,即可见沈括之才,的确是极广,且建树颇多,称他为北宋第一全才实至名归。

3、沈括的为人

不过,就是这样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却因致命的缺点而备受时人诟病和质疑。还被斥为小人,视之为科学上的巨人,道德上的矮子,真真是历史的遗憾。

沈括原本是宋神宗时期支持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成员,也深得王安石信任,得以担任三司使要职,负责管理全国的财政大权。

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后,沈括开始对户马法提出异议,认为边境养马不一定具有战斗力,还增加财政负担;又指出免役法存在严重的弊端,应变更所有人都需要上交财物的规定……

沈括这些原本针砭时弊的主张却被蔡确、吕惠卿等人不怀好意地中伤,说他这是小人行径,是墙头草,是为了取悦旧党而急于跳出来反对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复相后,即对沈括开始不满,以为他倒向旧党,从此不再信任。

第二件事便是苏轼蒙冤的乌台诗案上,有人认为沈括才是告密者。起因是他曾奉旨去调查两浙农田水利工程。期间,他与好友苏轼多有诗文往来。沈括回京复职时,说是他最先将苏轼在诗文中讽喻时政的句子找了出来,专题报告给了宋神宗。

由此,引发乌台诗案,御史台当即奉旨奔赴湖州抓捕苏轼。沈括也就更加坐实小人之名。

第三件事,则是沈括取得灵武之役的胜利后,向朝廷提出经营横山、构造城防抵御西复的建议。

宋神宗同意后,委派钦差大臣徐禧负责鄜延的防御事务。哪知,高高在上的徐禧一到边地,便无视沈括的主张,着力修筑边远的永乐城。

沈括为避免与徐禧正面冲突,没有阻止,任徐禧决断一切筑城事务。

元丰五年,西复抓住战机,一举攻陷永乐城,徐禧及宋军2万五千人被杀。沈括在增援无望之下,只得退守绥德。

宋神宗恼怒之下,将沈括撤职查办,贬为筠州团练副行使,随州安置。

1085年,宋哲宗继位后,大赦天下。沈括改到毗邻故乡的秀州任团练副使。后因整理《天下州县图》有功,于元祐四年任朝散郎。

由此,沈括获准得以归隐润州,安度晚年。

4、沈括的悲凉

沈括陡转直下的命运,其实也很悲凉。这位集大成的科学家,一代科学巨匠,却被视为人品差的道德矮子,从而被打入另册,人们不怎么看好,以致《宋史》也没有为他单独立传。

这是沈括的不幸。当然,也是他致命的缺点造成的。

沈括最大的缺点就是个性懦弱,遇事妥协。兼之他在仕途上缺乏圆润的处世艺术,不愿斗争,习惯于秉持老好人思想。

他原本得到王安石的看重,这也算知遇之恩。可惜,沈括偏偏选择在王安石罢相后,提出不同的变法主张。

这明显不合时宜。其实有不同的观点,并没关系,变法前前提出多好。

可沈括却担心那时提出不同的看法,会与恩相王安石起正面冲突,抹不开情面之下,从而放弃了指出早已发现的变法中的问题。

沈括选择在王安石罢相后提出,这在尔虞我诈的宦海极有可能是为自己挖坑,授人以柄而被逐出圈外。

在后来的钦差大臣徐禧筑永乐城一事上,沈括仍没吸取教训,还是遇事妥协,不敢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

典型的老好人思想害了他。

沈括明知应修筑古乌延城防御,面对徐禧坚持要修永乐城时,却担心与他起正面冲突,便没阻止,听之任之。

怎能不在损失惨重的永乐城事件中受牵连?

就是苏轼蒙冤的乌台诗案中,沈括其实也不是始作俑者,他是被御史李定、舒亶等人找到了由头有意栽赃所致。沈括只能背锅,成为不折不扣地整治陷害朋友的小人,留下千古骂名。

沈括的悲凉说明:

一个人,不能埋头于科研之中,还得在意脚下的路,需直面人生时,要敢于亮剑,不能懦弱示好,失去底线地和稀泥,一味当老好人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是行不通的。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无原则的妥协,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到头来,自己还会被反噬,从而遗臭万年。

这样的代价并不会双赢,其实是双输,是为鉴。

作者简介李大奎,七0后,法学学士,贵州湄潭人,文学爱好者。

沈括(约1031—1095)字存中,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鼎盛时期(北宋)最博学的科学家、文学家。

虚心求教勤于思考沈括1031年诞生于浙江钱塘(杭州)。他的父亲沈周曾在现今的镇江、泉州、开封、南京等地当过小官。小时的沈括特别勤奋好学,14岁就读完家中藏书,少年时代的沈括跟随父母走南闯北,广闻博见,知识丰富。

沈括当过沭阳县主簿(县令助理)、太史令,参与过整理盐政,考察水利及任司天监、翰林学士等技术性官职,几乎包办了当时朝廷中的科学事务,如修历法,改良观象仪器,兴水利,制地图,监造军器等。他十分虚心求教,勤于思考,能向一切内行学习,“历访镜工”,“问教坊老乐工”,“问老医”,“凡所到之处,山林隐者,无不求访,及一药一术,皆至诚恳切而得之”,“发明考证,洞悉源流”。

科学成就沈括兴趣广泛,博学多才,他的科学贡献涉及到物理学、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生物学、工程技术、文学和音乐等领域。

沈括还十分重视调查、观察、实测、实验,并且要“原其理”,“以理推之”。他倡导“见简即用,见繁即变,不胶一法”,这也是他取得天文、物理等方面独创性成就的原因之一,他的科学思想受儒、道、元气说等的影响,同时注意核查他人在实测中的数据。

沈括对指南针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以“方家以磁石磨针锋”而得的人工磁化针作试验,提出四种装置方法(水浮法、碗沿法、指甲法和单丝悬挂法)并分别评论。指出悬丝法“最善”及具体办法(“独丝”、“粘蜡”)。还记载与验证了磁针“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磁偏角现象,比西欧记录早400年。

在光学方面,沈括对小孔成像、凹镜成像等成倒影(像)的诸种现象进行比较,得出“碍”(焦点)的概念。

在声学上沈括用纸人来放大琴弦上的共振,以便形象地观察,还记录了士兵用皮革箭袋作枕时“虚能纳声”的空穴效应,并深入分析了各种乐器制作、制钟等音乐声学问题。

沈括在自然科学上的卓越成就,是与他正确的思想方法分不开的。他强调调查研究,重视观察、实践,亲自参加科学实验。在具体科学活动中,沈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认识方法。

沈括在政治、军事、外交上亦展示了才能。他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1075年曾出使契丹,驳斥其争地要求,1080年抗击西夏侵略时受连累遭贬,1087年退居润州(镇江)梦溪园写出《笔谈》巨著,在《梦溪笔谈》中,他还记录了许多宝贵科技资料如《木经》(喻皓)、活字印刷(毕异),水利施工(合龙方法)等等。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还掺杂了一些神奇、异事等唯心主义的观念。

沈括一生的著述很多,惜大多亡失。现存除《笔谈》外,尚有《长兴集》、《良方》以及一些亡失著作的辑本。

年沈括在隐居地润州去世,归葬钱塘,终年65岁。

沈括是宋代的人。

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嘉_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宋神宗时参与熙宁变法,受王安石器重,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职。

元丰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_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抵御西夏,后因永乐城之战牵连被贬。晚年移居润州(今江苏镇江),隐居梦溪园。绍圣二年(1095年),因病辞世,享年六十五岁。

沈括的个人简介

沈括(1031年-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北宋官员、科学家。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沈括出生于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沈氏家族,祖父沈曾庆曾任大理寺丞,父亲沈周、伯父沈同均为进士。

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代表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北宋数学家沈括的故事

  当代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这样评价说: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他积一生之心血写出的《梦溪笔谈》,包罗万象,...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