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老家高阳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1563年(嘉靖四十二年) 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孙承宗出生于今河北省高阳县西庄村。
孙承宗(1563—1638),字稚绳,号恺阳,北直隶保定高阳(今属河北)人;明末最伟大的军事战略家、忠贞的爱国者,民族英雄;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
高阳县传为颛顼故都,八才旧里。 高阳县地处华北平原,位于河北省保定市东南部,距京、津、石各为150公里、180公里、150公里。北靠华北明珠白洋淀与安新交界,西与清苑毗邻,南与蠡县、肃宁接壤,东与河间、任丘相接。在东经115°38′至115°39′和北纬38°30′至38°46′之间,南北宽28·5公里,东西长30公里,总面积472平方公里。高阳县辖3个镇、6个乡:高阳镇、庞口镇、西演镇、邢家南乡、晋庄乡、蒲口乡、小王果庄乡、龙化乡、庞家佐乡。 高阳一词的来源,因古高阳地处高河(今已湮灭)以北,水北为阳,故号高阳。高阳,相传为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帝初封之地。《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颛顼帝也。”远古时黄河流经高阳,颛顼部落曾在高阳一带活动。颛顼初国高阳,以国号称颛顼高阳氏。《史记》载:“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明天启四年(1624)《高阳县志》载:“邑受名以高河之阳,古侯国也,为颛顼氏封国。”“盖帝封始建而邑,古远矣。”序称:“籍古颛顼,疏茅幽蓟,犄角瀛海,股肱北平,是志舆地。”高阳自古就被称为“颛顼故都,八才旧里”。高阳城自古也被称为“颛城”。《中国地名文化》称颛顼“据传其封于今保定高水之阳,故曰高阳氏。” 高阳建邑于战国时期,高阳先后属燕、赵。周安王二十年(前380)齐伐燕,高阳属齐。周赧王二十年(前295年)燕赵重新划分疆界,易水长城以南属赵,以北属燕,高阳属赵。《战国策》有“燕封宋人荣蚠为高阳君,使将而攻赵”的记载。 秦属钜鹿郡。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始置高阳县,属涿郡。建和至永寿年间(147~157)置高阳郡,为郡治,县属高阳郡。延熹元年(158)改属博陵郡。建安末年(215~219)属河间郡。 三国时期,高阳为魏地。黄初二年(221)隶属高阳郡。西晋泰始元年(265)隶属高阳国。 东晋时期,高阳于建兴四年十二月(317年1月)被后汉攻占,易国为郡,高阳为郡治,县属郡。从建武元年(317)至太元二十年(395),高阳先后被前赵、后赵、前燕、后燕等所据,归属不定。太元二十一年(396),高阳属北魏,沿置高阳郡,县属郡。 南北朝时期,北魏太和十年(486),高阳随郡改属瀛州。太和十八年(494)封高阳王。北齐天保元年(550)属北齐。北周建德六年(577)属北周。 隋开皇三年(583)罢高阳郡,县属瀛州,十六年(596)于高阳置蒲州,高阳为州、县治。大业三年(607年)改属河间郡,当年废任丘县,其西南部并入高阳县。 高阳归唐。唐武德四年(621),在高阳置蒲州。贞观元年(627)废蒲州,高阳先后属瀛州、鄚州、范阳郡。开元十四年(726)置高阳军,为军治。 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同光元年(923)于高阳置郡。后晋天福元年(936),属契丹。后周显德六年(959)归后周,仍隶属高阳郡。 宋至道三年(997)改属顺安军,高阳为军治。熙宁六年(1073),降高阳为镇,仍属顺安军。金天会七年(1129)置安州,治在高阳。蒙古至元二年(1265)废安州,葛城县省入高阳县,属顺天路。元至元十二年(1275),属保定路安州。 明洪武元年(1368),高阳县属北平布政使司;洪武八年(1375)省入蠡县,十三年(1380)复置。天启四年(1624)高阳共有98个自然村,编为91个乡,设11社3屯。 清雍正二年(1724),高阳改属保定府。据清雍正八年(1730)《高阳县志》载,时高阳县域东北部扩至今安新刘李庄,东南辖今任丘县的培里及河间县的龙关,西临清苑县东王庄。光绪十年(1884),王家坨(今莘桥东部)和任丘的白洋等四个村划归高阳,清苑县的王家庄也归属高阳。 1913年,属范阳道(次年改称保定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1937年属河北省第六督察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高阳先后属抗日民主政府冀中区、冀中四专区、十专区、九专区、七专区、九专区和保定专区。1948年,在高阳县设高阳市,下辖县城四街关及代家庄、南沙窝和北沙窝。 新中国成立后,高阳先后属河北省保定专区、保定地区和保定市。1958年蠡县并入。1960年改属保定市。1961年复属保定专区。1962年蠡县析出,高阳县复原制。1994年保定地、市合并,属保定市。 高阳人民劲勇刚毅,富有反抗精神,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反抗封建压迫的农民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的领导下,高阳人民面对日军血淋淋的屠刀,奋勇拼搏,前仆后继,2000余名抗日官兵为国捐躯。解放战争中,高阳地处解放区,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大举进攻,高阳人民踊跃参战,全县支前民工达1000多人次,130余名干部随军南下支援解放区,2000多名青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有500余名高阳优秀儿女为新中国献身。 1932年6月,中共高阳县委员会成立,同年8月发动了震撼华北的高蠡暴动。暴动中建立了以农民为主体的河北红军游击队,成立了高蠡地方苏维埃政府,红军游击队在高蠡一带打土豪、焚地契,分衣分粮,与进攻之敌展开英勇搏斗。暴动历时5天,遭国民党军队镇压而失败,但它动摇了剥削阶级的统治,提高了农民的阶级觉悟,播下农民武装革命的火种。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阳县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曾起过特殊作用。运动早期的倡导者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受巴黎中国豆腐公司高阳籍工人“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主张的启发,于1915年6月在巴黎发起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为使赴法青年在出国前掌握简单的法语和粗浅的技艺,留法勤工俭学会先后在中国各地开设留法预备学校,高阳县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是开设最早的一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先后办班三期,毕业生200余名,其中73人赴法。湖南学生曾来该校学习,毛泽东对此事极为重视,曾专程到保定迎送。蔡和森曾在该校边工作边学习,传播革命思想,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高阳人民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1920年,因法国经济凋蔽,留法勤工俭学的形势急转而下,布里留法勤工俭学工艺学校停止招生。1981年5月,高阳县举办布里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文物资料展览,当年的勤工俭学生李维汉、何长工、傅钟、肖三、李卓然等为展览题词。 高阳县自古人杰地灵,素有“戏曲之乡”之称,本县名伶荟萃,享誉梨园,先后有韩世昌、侯玉山、盖叫天、田际云、齐花坦等名家出现。他们演技高超,独树一帜,在戏曲界有较大影响。 高阳县纺织遍天下,二十世纪上半叶,产量占华北地区三分之一,有“桂林山上无杂木,高阳花布四季新”之誉。改革开放以后,高阳纺织开始了真正的腾飞,产品畅销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997年,高阳县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纺织强县”。 高阳还是全国最大的“农机配件市场”。从古至今名人辈出,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古有抗倭名将戚继光(曾在旧成,贺庄附近修筑河堤,当时战场的“工事”),今有抗日英雄佟麟阁(边家务附近),等数之不尽的人物 高阳还是“武术之乡”民国时期博士庄村就有代表去香港参加武术比赛/表演/交流会等。新中国成立之后河北省摔交比赛第一名是本人。
屈原的《离骚》开篇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意思是我是高阳帝的子孙后代。高阳氏,是五帝中的颛顼,相传是黄帝的孙子。高阳旧家,是说这家人传承了诗人的文化,或者是姓屈的人家。
理学是宋代大儒对儒家的发展,以朱熹和程颢、程颐兄弟为代表。理学世家,大概是朱、程的后代。
许姓何来
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是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他们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跟子姓商族平行发展。以姬姓和姜姓部落为主的盟军打败了商纣王。
建立了姬姓国--西周。周成王时,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也称为许文叔。春秋时,许国称为楚国的附庸,战国初期被楚所灭。许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许氏,史称许姓正宗。
南阳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宛县,在今河南省南阳市。
济南郡:西汉初年将临淄郡改为齐郡,后又在齐郡之地设置济南郡。在今山东省临淄市一带。
「终」源出
终(Zhōng终)姓源出有二:1、出自高阳氏,是黄帝孙颛顼的后裔,以祖字为氏。据《元和姓纂》载,颛顼有子老童,老童生子吴回,吴回生子陆终,陆终的孙子以祖父的字为姓,称为终姓。此支终氏望出济南、南阳。2、出自妊姓,以祖字为氏。夏朝有太史令终古,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名字中的'“终”字为姓,也称终氏。
得姓始祖
终古。终姓的历史十分久远,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传说的融氏的儿子陆终。据《元和姓纂》上说,终氏是陆终的后代,以王父字为氏的此姓,望出济南、南阳。又一说法认为是出自夏代太史令终古,子孙以其名字中的“终”为姓。终古是后世终氏家族的始祖,在夏桀当政时官拜太史令,因劝谏夏桀不成而出奔商汤。从上述两种说法可见,终氏不管是出自陆终之后,还是出自终古之后,都是以王父字为氏。望族居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县)。终氏后人尊终古为终姓的始祖。
迁徙分布
终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终氏是黄帝的后代,属正统华夏姓氏。远古时有个首领叫陆终,陆终的孙子辈中有人以终字为姓相传世代。而陆终的先人是黄帝。黄帝有个孙子叫颛顼的儿子叫老童,老童的儿子叫吴回,吴回的儿子就是陆终。终姓是黄帝后代,龙的传人。另一支终氏是起源于夏朝太史令后为商臣的终古,他的后代中就以终古为姓。
堂号
奔商堂:夏桀无道,凿池为夜宫,男女杂处,一月不朝。终古哭着谏,不听,终古遂奔商(放弃夏桀,到商汤那里去)。
终姓宗祠通用对联
〖终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返书归璧;弱冠请缨。——佚名撰终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代人终慎思,有大志而苦学,朋友董储以书信把他推荐给朝廷,未得任用。他取书信回家,写信告诉董储:“鲁箭高飞,原以为聊城必下。谁知秦都不遇,我带着赵璧回来了。”下联典指西汉济南人终军,字子云,十八岁时人长安,官至谏议大夫。出使南越,自请“受长缨,一定捆住南越王的脖颈,把他带到宫殿下”。死时年仅二十余岁,世称“终童”。
流声高密;彰德郡南。——佚名撰终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汉·终苌事典。下联典指汉·终庞事典。
〖终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显英名于弱冠;比侯吏于掩关。——佚名撰终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西汉济南人终军,字子云,年十八当选为博士弟子,从济南步行入关,关吏与繻为信,令其返还时验合。终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后果执节出关,行使郡国。
据传说,高阳氏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如今的河北省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如今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有他统治的城池。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颛顼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颛顼15岁治理九黎地区,受封于高阳,故又称其为高阳氏。屈原《离骚》中有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黄帝死后,颛顼有圣德,继为部落联盟首领,时年20岁。
据《淮南子·时则训》载:“北方之极,颛顼、元冥(元冥又叫玄冥,是管北方的水正官)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又据《史记·五帝本纪》载:“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真是一位泽被宇内、功德盖世的帝王。《春秋纬》中一本叫《命历序》的书说颛顼部落共传20世,350年,《易纬》中的《稽览图》说是500年。
高阳氏是上古时期华夏族与东夷族融合的部族首领,主要活动在冀、鲁、豫一带。当时还有个部族,首领叫共工氏。活动在太行山东麓冀州一带。共工氏勇猛彪悍,欲霸九州,要与颛顼争夺帝位,于是就发动了向颛顼部落进攻的战争。颛顼足智多谋,沉着应战,利用神箭手羿作为先锋,经过激烈战斗,终于打败了共工氏。共工氏逃到大西北(现宁夏),怒触不周山而死,颛顼部落才得以太平。颛顼是位沉静、博识、有谋略的人,能根据不同地域条件发展生产,聚集财物;又以观天象,按日月运行而定四时。他曾命重和黎二人编制历法,后人称“颛顼历”,开始将一年定为360天,并制定出各种礼仪制度来教化人民,规定妇女在路上遇见男人必须先回避,不然要拉到十字大街示众,还规定兄妹不准通婚 ,完成了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他改革了原始宗教“绝天地通”,按时祭祀祖先和天地鬼神。他命重为南正,专管天地鬼神之事,命黎为火正,专管人间之事。颛顼的辖区非常大。“北至于幽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木砥属。”
李氏家族有4支,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四省。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32%。其次分布于广东、湖南、湖北、云南、安徽五省,约占李姓人口的25%。东北三省的李姓密度也较高,大约占10%。
河南为李姓第一大省,大约占李姓总人口的103%。全国形成了中原、华北、云川、东北四大块李姓高密度聚居区。
族谱
河南李氏字辈:金保怀秀清永春富常明绍在永文继三元金江长忠孝性生灵明学成。
山东省李氏字辈: 元宪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传赞厚进伦新桂宗宝克国功升连建金照月。
四川李氏字辈:登春程之国国正天兴顺文光定绍勋思维继永德万世辅长青。明永李朝天文中绍丕先兴广长成德定向嘉法全国政乾坤定英雄世代昌。
李氏家谱,是李氏的家谱,内容包括李氏源流、世系表、家训、家传、著述、家谱图像、字辈等。李氏,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嬴姓及他姓改姓;其始祖皋陶为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直系后裔,颛顼为黄帝次子昌意之子。
与廉、徐、江、秦、梁、李、赵、黄、马、葛、谷、缪、钟、费等姓氏的汉族人,合称为嬴姓十四氏。李姓在中国的重庆、四川、云南、青海是第一大姓,河南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2010年,据国家统计数据普查显示人口为9200余万;历代名人有思想家李耳、诗仙李白等。
李姓人口众多,在中国有李姓人口约9200多万。加上旅居海外的李姓,就有107亿人。李姓在中国历史上建立的政权最多,称帝称王者达60多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所以李姓声威显赫。
历史教授钱文忠指出,李姓在历史上建立的政权最多,称帝、称王的李姓人有60多个。古陇西,即今甘肃临洮,为李氏重要发源地。在台湾地区、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第二大姓。 为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
在香港李姓的英文译音分别有Li、Lee及Lay等,而澳门则有Lee、Li及Lei等。Li为汉语拼音,Lee及Lay为粤语拼音,而Lei则为葡萄牙语译音。李姓历代名人极其多,如思想家李耳、诗仙李白等。
扩展资料:
起源
李(Lǐ)姓出自嬴姓,颛顼的后代皋陶,在尧舜时担任掌管刑狱的理官,他的子孙世袭了“大理”职务,并以官为姓,称为“理氏”。商代末年,皋陶后代理征因办案公正,得罪了纣王,被暴君无故处死,其妻带着儿子利贞逃难,一路上以木子为食才得以活命。
为了不忘这段蒙难的历史,利贞的母亲决定将“理”姓改为“木子”构成的“李”姓。李利贞从而就成了李姓的得姓始祖。李氏是中国第一大姓氏,人口近一亿人,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四。同时也是华人以及世界第一大姓,人口超过12亿人。
-李氏
-李氏家谱
姓氏由来『李』
李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二、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三、郡望堂号
所谓郡望,即郡中之望族,也即郡中的显贵姓氏。姓氏郡望,不仅是该姓发祥地的标记,也是氏族人口、经济实力、政治地位与文化影响力等综合族力强盛与否的反映。 据《广韵》记载,李氏共有十二个郡望
1、郡望陇西郡:战国时置郡。相当于今天甘肃省东乡以东至临洮县一带陇西地区。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堂号"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 赵郡:邯郸一带,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3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晋武帝置。在今天河南省浚县一带。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4 渤海郡,西汉置。在今天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海湾沿岸一带
5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相当于今天河北省北部正定县一带。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6 广汉郡:汉时置郡。汉高祖六年分巴郡之地置。相当于今天四川省广汉县一带。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7 襄城,战国时魏邑,秦置县。历代因之,清属河南许州。
8 江夏郡,汉高帝置。相当于今天湖北省武汉一带。
9 梓潼,古县名,汉代置。为广州郡治,蜀汉置梓潼郡,在今天四川省梓潼县。
10 范阳郡,三国魏改涿郡为范阳郡,在今天河北省涿县及北京市昌平、房山一带。
11 梁国,汉高帝将原来秦代的砀郡改为梁国,相当于今天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砀山一带。
12 南阳郡,战国时秦置。相当于今天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四、家乘谱牒
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总谱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河北:泺县李氏族谱五卷、泺邑李氏族谱四卷、李氏族谱不分卷、李氏支谱不分卷、李氏家谱不分卷、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上海:李氏家乘一册、陇西李氏宗谱不分卷、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江苏: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宁李氏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二卷宗图一卷、李氏三房支谱四卷。浙江:西塘李氏支谱十二卷、嘉兴梅会李氏族谱二十二卷、梅会李氏族谱十二卷 。山西:陇西家乘,静乐岑城李氏族谱四册。河南:汝州李氏祖谱一册(汝州李氏应该属于郡望中的“南阳郡”)
五、历史名人
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一阴一阳为之道"的辩证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统论。
李冰:战国时期蜀太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初始以"玄武门事变"取得政权,后制定了一些对社会发展较为有利的措施,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等。人称"诗仙"。
李广:西汉时人,曾历仕文、景、武帝三朝。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作战70余次,以勇敢善战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孙承宗老家高阳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本文2023-10-22 05:03:5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12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