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矿谱系与成矿年代谱系
在汉语中,谱系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8)中解释为“家谱上的系统”,但“家谱上的系统”本身也是意思不明确的。在互联网“汉典” 中将谱系与英文pedigree对等,除了保留“家谱上的系统”这一解释之外,还补充了“物种变化的系统”。在“汉典”的印证注释中,还增加了两条解释:
(1)记述宗族世系或同类事物历代系统的书。《隋书·经籍志二》:“今録其见存者,以为谱系篇。”
(2)家谱上的系统。明代归有光《朱夫人郑氏六十寿序》:“至于今四百余年,谱系不绝。”清顾炎武《同族兄存愉拜黄门公墓》诗:“才名留史传,谱系出先公。”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而文化语言,无大殊绝,《世本》谱系,犹在史官,一日自通于上国,则自复其故名,岂满洲之可与共论者乎?”
至于成矿谱系,一般词典(包括“汉典”)中尚未收入,但在、互动百科和搜搜百科工具中,均给出了成矿谱系的词条,并且解释也完全一样,即:成矿谱系(metallogenic lineage)是指特定区域内成矿作用的演化历史和分布规律。它指示区域内成矿物质在区域地质构造不断演化过程中的行为,成矿物质的组合变化、分散或富集的规律以及区域成矿的继承性或突变性。显然,这一解释来自于陈毓川等(1999,2000,2007),但陈毓川等人的文献中一般都是使用“区域成矿谱系”。因此,一般也将区域成矿谱系等同于成矿谱系。当然不同的区域可以构建起不同尺度的成矿谱系,可见,成矿谱系是具有明显空间特点的。这似乎与“谱系”一词本身的“时间”属性不一致。这是因为,地质意义上的“谱系”显然是时间和空间不能分割的,时间是空间格局中的时间,空间是时间长河中的空间,二者与成矿作用的组合关系即构成“成矿谱系”。换句话说,成矿谱系是以一定空间范围内“矿产资源家谱”的方式来表达成矿规律。
至于“成矿年代谱系”或者“成矿同位素年龄谱系”或者“成矿时代谱系”或者“成矿年代学谱系”等等词汇,都还没有推广使用,也都尚未被规范化,或者给出恰当的定义。但是,这不妨碍科学研究的发展。正如,成矿谱系一词在2000年提交给国家305项目办的《阿尔泰成矿省的成矿系列及成矿规律研究》报告中并没有提出“成矿谱系”一词(当时使用的是“成矿演化的历史轨迹”这样的术语),在2002年1月出版的《阿尔泰成矿省的成矿系列及成矿规律》专著(王登红等,2002)中,虽然给出了“成矿谱系”的名称但也没有明确给出其定义,直到2007年出版的《中国成矿体系与区域成矿评价》(陈毓川等,2007)专著中,才给出了前述概念性解释。这显然需要一个过程。同样,“成矿年代谱系”也需要一个深入研究、逐渐明确的过程。那么,如何理解“成矿年代谱系”呢?为什么大家对“成矿年代谱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呢?
按照目前大家工作中的理解,“成矿年代谱系”指的是通过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查明一定区域内不同类型矿床的成矿时代,梳理其成矿演化的历史关系,最后以“谱系”的方式把成矿规律表达出来。也就是说,“成矿年代谱系”与“成矿谱系”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以精确而系统的同位素年龄数据作为支撑。当缺乏系统的同位素年龄数据,仅仅根据地质依据和逻辑推理而构建起来的谱系可以称之为“成矿谱系”;当具备了完整而系统的同位素年龄数据、相当于“家谱”中的每一环节都不缺失并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框架时(数据链完整),“成矿年代谱系”也就可以建立起来了。此时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起到了“DNA”的作用,因此受到了地质学界和同位素年代学界的高度重视。无疑,要完整地建立起系统的“成矿年代谱系”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了这一进程发展得更快、更顺利、把我国成矿年代学研究的成果与区域成矿学的研究成果结合得更加紧密,充分挖掘现有资料的地质意义,指导今后地质样品的测年工作,服务于地质找矿工作,编写一部《全国成岩成矿年代谱系》,时不我待。因此,尽管对于“成矿年代谱系”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假如此书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足矣。
当然,成矿谱系与成矿年代谱系的区别也是明显的。成矿谱系强调的是成矿作用的持续性,这种持续性可能体现在某一成矿元素的长期聚集成矿,如华北地台北缘、塔里木地块北缘的铁矿,从太古宙到中生代反反复复地以不同的矿床类型成矿(陈毓川等,2003;王登红等,2007);也可以呈某一组元素形成某一类矿床的方式出现,如贵州-湘中的低温热液型汞-锑-金矿(王登红等,2012)。成矿年代谱系则强调的是矿床的时间分布特征,不论是什么成因或者什么类型。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历史民族大融合中,各个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也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
追溯最早家谱的产生为口述家谱,资料显示:“瞽蒙主诵诗,并诵世系”之说,家谱最初的功能就是辨析亲疏,凝聚族群,优化生育,即所谓“亲亲以相及”。此后万变不离其“别”与“聚”这两个基本功能,但随时代推移,社会制度不同,其具体内涵和所起作用也不一样。它的发展也是根据历史朝代的政治体制来进行兴衰交替的演变。现在就跟着小编来了解一下家谱的起源吧。
家谱发展及其功能嬗变的脉络,大致可分为周代、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五代以后几个阶段。
周代
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经过春秋战国战火的局面影响,特别是秦王扫除六合后,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到东汉时已由世族和宗族代替。
周代行的是宗法封建制度。“族”本来只是 有血缘关系的群体,并无尊卑主从之别,但进入阶级社会,便有了“宗”,也就是在亲族之中奉一人以为主,主者为尊并享有特权,其死后则由宗子继承。这样,家谱“ 别亲疏、明统系”的功能便渗进了主从尊卑的阶级斗争里,其功能也是宗法封建政治服务的内容。
“辨昭穆者,帝系《世本》之中,皆自有昭穆亲疏,故须辨之云”。由此可见:周代的家谱《世本》之类,是属于以周 天子为首的周室宗族的,它所明的统系,是周宗室的帝王统系;所辨的亲疏,是尊卑贵贱的亲疏。所以,周代的家谱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
两汉时期
两汉时期基本是世族地主占统治地位,“命官以贤,诏爵以功”,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所以,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是士族政治、魏立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选官品人,婚姻嫁媾,士庶分明,尊卑严格,“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 姻,必由谱系”,因而维系门阀制度的家谱特别兴盛。
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根据,同时也成为士族政治服务的工具。正因为家谱对于人 们的社会地位、发展前途、社交层次有如此重大的作用,造假的现象也泛滥起来,这也是利益驱动所致。
五代以后
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中原人口南迁,经济中心南移,特别是宋明清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城镇商业繁荣和商帮的出现,推动着社会权力的进一步下放,士族宗族也向平民宗族发展。五代以后家谱由于失去了以前的政治功能,也由官修变为私修,内容也就更加广泛丰富起来,它的功能也由政治功能向社会功能的方向发展。
具体地说,私修家谱通过姓氏原始、迁徙本末、世系渊源的展现,起着追踪溯源、联宗收族,维系和强化宗族的作用。尤其到了明清时期,家谱的作用已经上升到规范族人行为准则的一种约束力,其姓氏文化也得到大力的发展,为现在历史学家研究历史提供了大量的民间史料。
总之,家谱在我国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形成有独特内涵、浸润着民族情愫的谱牒文化,它已经成为历史学家探究真实历史的考证资料,它的文化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的产生与发展,同社会群体氏族、家族、家庭相联系,它的功能是随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而改变,从社会功能至政治功能再回归到社会功能,自有文字家谱以来,总的发展趋势是由贵族到士族再到平民,维系和凝聚的人群也越来越广。它从家族史的角度来阐释、反映、印证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对我们今天弘扬民族文化,热爱祖国,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研究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王姓是中国非常常见的姓氏之一,其辈分祚序通常有两种,分别为“南北祖先辈次”和“十二辈”。
“南北祖先辈次”是指南北两个地区传统上使用的王姓辈分祚序,其中:
祚(zuò):指家族的起始祖先。
开:指大开基业。
崇(chóng):指家族的事业兴盛。
孝(xiào):指代表子孙们对祖先的孝顺和感恩之情。
友:指代表家族成员的团结和友谊。
志(zhì):指代表家族的志向与抱负。
继(jì):指家族的继承和发展。
正(zhèng):指家族的纯洁和正义。
文(wén):指家族的文化和教育事业。
明(míng):指家族辉煌和繁荣。
而“十二辈”则是指王姓南北两个地区习惯上使用的降辈法,具体为:
祖:指家族的起始祖先。
宗、宏:指家族的大宗和宏厚。
亘、昌、茂:指家族血脉旺盛、兴旺发达。
述、德、忠:指家族忠孝、道德高尚。
仁、爱、信:指家族仁慈、爱心、信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家族和地区,王姓的辈分祚序可能会略有差异。
成矿谱系与成矿年代谱系
本文2023-10-22 05:03:3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12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