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典韦》清末能人大臣李鸿藻为清廷保全数万平方公里领土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5收藏

《三国演义·典韦》清末能人大臣李鸿藻为清廷保全数万平方公里领土,第1张

李鸿藻是清末内阁的大学士,在兵部、礼部、工部、吏部、军务尚书、宰相中的衙门大臣都当过官。他经常被不熟悉清史的读者误解,以为他和李鸿章是兄弟,至少是表兄弟。其实这个“李二”只是同朝官员,名字相近只是巧合。李鸿章是安徽人,李鸿藻是河北人。他们没有血缘关系,但有两个共同点:一是都是晚清牛人,政治地位难分。二、孔继勋的得意门生。

李鸿章的弟弟是两广总督,晚清政府官员之一。他的弟弟李凤章也和他的两个兄弟一起为政府工作。李鸿章的家世很有才华,让人以为李鸿章也是李鸿章的弟弟。

事实上,李鸿藻和李鸿章不仅没有血缘关系,而且政见不同。他们仍然是朝鲜的死敌。李鸿章是洋务派的重要大臣,也是清廷的领袖。李鸿藻曾煽动“清派”弹劾洋务派李鸿章。甲午战争期间,李鸿章在直接监督下和平统治,当时的翰林齐声作战,李鸿藻则以礼部尚书的身份作战。李鸿藻坚持在国内外发布对日宣战诏书。北洋军战败后,李鸿藻声称要杀李鸿章以谢天下。他还对光绪皇帝说:李鸿章和年羹尧一样专横。

李,本名纪昀,字、号严斋,1820年生于河北高阳县庞口镇。李的祖父李殿图,名叫傅焕,是安徽和福建两省的总督。李的父亲李,本名尊玄,号濠书楼,曾任广西和县知县。当李还是个少年时,他很聪明,学习也很努力。17岁进士,24岁举人,1岁进士。他走上仕途已经50多年了。他在清朝内阁任大学士,在军事、礼仪、工业、吏部任大臣,在军机、丞相府任大臣等要职。他还是同治皇帝的老师,人称“莱文郭襄”。经历了咸丰、同治、光绪三代,是清末内阁元老。

从小到大,李写了一手漂亮的《关格体》并刻苦学习。他留下了许多奏疏和草稿,其中大部分是董的风格,优雅和使命感。清代以来,碑学盛行,渭北之学风靡全球。但是,李的碑文却有着独特的风格。他的信大多写在“渭北”上,这是现在收藏市场的一个热点。他的作品《美体》《皇姑山》更是弥足珍贵,很有气质。

难能可贵的是,李也是一位有成就的画家,他的画颇有风格。他的花鸟扇是当时文人手中不可多得的作品。他和同朝大臣,以及后来的亲家张,经常应酬、唱歌,是艺术界的一段佳话。清人《列传》中还有一个李的条目。

李是一个正直的人,史书记载他“持弓节用,独守仁义,持大义,举荐多士”。他还以国家大局为重,时刻关心全国人民。1868年至1871年,同治皇帝和慈禧多次提出重修圆明园。当时国力日渐衰落,西方列强对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野心勃勃。他们

1871年5月,利用阿古达入侵中国新疆引发的边疆危机,俄国悍然出兵占领伊犁地区,并向周边渗透?1877年,左率军击败阿骨打。1878年,清政府派遣钦差大臣赴俄,就伊犁归还等问题与俄方进行交涉。然而次年崇厚在克里米亚里瓦迪亚与俄国代理外长贾尔斯签订《里瓦迪亚条约》,使中国失去伊犁以外的大片领土,给中国主权带来极大耻辱。李坚决反对签订这个条约。在法庭上,他大言不惭,据理力争,发动阿清学派弹劾李鸿章用人不当,呼吁皇帝革除擅使之罪,要求派遣使节修改上述条约。

因此,清政府不予批准,将崇厚革职问话。李在吗?在张之洞等人的共同努力下,英法特使曾纪泽被派往俄国谈判修改条约。经过半年多的谈判,曾纪泽于1872年2月24日在俄国圣彼得堡与俄国外交部长吉勒和俄国驻华大使布泽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最后,他收复了伊犁南部的大片领土和许多因《里瓦基亚条约》年丢失的军事要塞和城门,修改了许多相关的划界和贸易条款,挽救了数万平方公里的祖国领土。

李有三个儿子,都出生在智胜胡同。长子赵瑛早逝。字,字曾,邮电局助理。李石曾,第三个也是最小的儿子,1906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组织同盟会,与张静江、蔡元培、吴稚晖并称“国民党四大元老”。他是勤工俭学的最早发起者,也是故宫博物院的首任院长。

李鸿藻是清末内阁的大学士,在兵部、礼部、工部、吏部任过官,在宰相任过军务大臣、衙门大臣。他经常被不熟悉清史的读者误解,以为他和李鸿章是兄弟,至少是表兄弟。事实上,这两个李只是同朝的官员。他们的名字相似只是巧合。李鸿章是安徽人,李鸿藻是河北人。他们没有血缘关系,但他们有两个共同点。首先,他们都是清末牛人,政治地位难分高下。孔继勋的两个学生,孔继勋接受李鸿章、李鸿藻为内阁学士后举人,被任命为顺天副主考)。

李鸿章的弟弟是两广总督,晚清政府官员之一。他的弟弟李凤章也和他的两个哥哥一起为政府工作,而李鸿章的家世又很有才华,这就让人以为李鸿章也是李鸿章的弟弟。

事实上,李鸿藻和李鸿章不仅没有血缘关系,而且政见不同。他们仍然是朝鲜的死敌。李鸿章是洋务派的重要大臣,也是清廷的领袖。李鸿藻曾煽动“清派”弹劾洋务派李鸿章。甲午战争期间,李鸿章在直接监督下和平统治,当时的翰林齐声作战,李鸿藻则以礼部尚书的身份作战。李鸿藻坚持在国内外发布对日宣战诏书。北洋军战败后,李鸿藻声称要杀李鸿章以谢天下。他还对光绪皇帝说:李鸿章和年羹尧、王诜一样专横。

李,纪昀,纪昀,严斋。1920年生于河北省高阳县庞口镇。李的祖父李殿图,名叫傅焕,是安徽和福建两省的总督。李的父亲李,本名尊玄,号濠书楼,曾任两广和县知县。当李还是个少年时,他很聪明,学习也很努力。17岁进士,24岁举人,1岁进士。他走上仕途已经50多年了。他在清朝内阁任大学士,在军事、礼仪、工业、吏部任大臣,在军机、丞相府任大臣等要职。他还是同治皇帝的老师,人称“莱文郭襄”。经历了咸丰、同治、光绪三代,是清末内阁元老。

李自小就在亭子里有一副漂亮的董其昌字体,非常用功。他留下了许多奏折和草稿,其中大部分是东体写的。他们温和、自然,有使命感。清代以来,碑学盛行,魏晋碑刻之风盛行于世。但是,李的碑文却有着独特的风格。他的书信、书信多为渭北风格,是收藏市场上的热门单品。他的《颜》和《黄山古》更是珍贵优雅。

难能可贵的是,李也是一位有成就的画家,他的画颇有风格。他的花鸟扇是当时文人手中不可多得的作品。他和同朝大臣,以及后来的亲家张,经常应酬、唱歌,是艺术界的一段佳话。《清史传》也为李列了一个条目。

李是一个正直的人,他的史书记载他“持弓节之约,守独义,持大义,举荐多士”。他还以国家大局为重,时刻关心全国人民。1868年至1871年,同治皇帝和慈禧多次提出重修圆明园。当时国力日渐衰落,西方列强对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野心勃勃。他们总是在厕所

1871年5月,俄国利用阿古柏入侵新疆引发的边境危机,悍然出兵占领伊犁地区,并向周边渗透。1877年,左率军击败阿骨打。1878年,清政府派遣钦差大臣赴俄,就伊犁归还等问题与俄方进行交涉。然而次年崇厚在克里米亚里瓦迪亚与俄国代理外长贾尔斯签订《里瓦迪亚条约》,使中国失去伊犁以外的大片领土,给中国主权带来极大耻辱。李坚决反对签订这个条约。在法庭上,他发表宣言性演说,据理力争,发动阿清学派弹劾李鸿章用人不当,要求皇帝革除崇厚擅使之罪,并派遣使节修改上述条约。

因此,清政府不予批准,将崇厚革职问话。取而代之的是英法特使曾纪泽也担任了俄国特使,前往俄国谈判和修改合同。最终修改了条约,保留了祖国几千平方公里的领土。

在李鸿藻和张之洞的共同努力下,朝廷又派了一个曾纪泽出使俄国。经过半年多的谈判,曾纪泽于1872年2月24日在俄国圣彼得堡与俄国外交部长吉勒和俄国驻华大使布泽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最后,他收复了《里瓦迪亚条约》年间在伊犁南部丢失的大片领土,以及许多军事要塞和门户,并修订了许多相关的划界和贸易条款。

李有三个儿子,都出生在智胜胡同。长子赵瑛早逝;字,字曾,邮电局助理。第三个儿子,最小的儿子李石曾,于1906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组织同盟会。他与张静江、蔡元培、吴稚晖并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他是勤工俭学的最早发起者,也是故宫博物院的首任院长。

--------------------------------------------------------------------------------

是的范仲淹和司马光都谥号‘文正’。

历史上谥号“文正公”的大臣:

李昉(925-996),字明远,北宋文学家,深州饶阳县五公村人。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皇帝去南郊祭祀,跪拜时摔倒,几天后去世。赠司徒,谥文正。

王旦(957—1017),北宋大名莘县(山东)人,字子明。太平兴国进士。真宗时入相,进太保,当国最久。事至不胶,有谤不校,引荐朝士,不令其人自知。以天禧元年(1017年)卒,寿六十一,追封魏国公,谥文正。

王曾(978-1038),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字孝先。咸平中(998—1003)取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成为科举史上连中“三元”的状元。死于任上享年六十一岁。赠侍中,谥文正。

蔡卞(1048-1117)字元度,兴化仙游人,蔡京弟。徽宗政和七年(1117),蔡卞告假返乡祭祖,逝于途中,享年70岁,赠太傅,谥文正。

郑居中(1051-1123),字达夫,北宋河南开封人,进士及第,由中书舍人连升至翰林学士。因与蔡京不合,罢改资政学士,后再出任枢密院,官累特进,寻拜居中为少保、太宰,仍事事与蔡京立异。入朝暴遇疾回舍,数日卒,年六十五。赠太师华原郡王,拜太宰,加少师,封燕国公。卒谥文正。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苏州)人。皇佑四年(1052)卒,谥文正,赠魏国公。

司马光(1019~1086), 山西闻喜县涑水乡人, 字君实,陕州夏县(山西)涑(s ù)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官至宰相,当政八月即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

蔡沈(1167--1230) ,字仲默,宋建阳人,世称九峰先生。绍定三年,蔡沈逝世,谥“文正”。 (此人得谥文正不知是本谥,还是元明两代追谥或加谥的,尚待考,也请知之者指点)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人。死后70年,南宋乾通6年,追赠太师,谥文正。

虞仲文字质夫,武州宁远人也,仕为辽相。归金,授枢密使平章政事,封秦国公。年五十五卒,谥文正。天会七年,赠兼中书令。正隆二年,改赠特进、濮国公。(生卒年待考)

张行简(——1215),莒州日照(今山东日照县)人,字敬甫。生年不 详,卒于金宣宗现佑三年(1215)。金世宗大正十九年(1179) 己亥科状元。贞佑三年(1215),病逝于任上。朝廷追赠银青光禄大夫, 谥文正。

耶律楚材(1190-1244),金与蒙古国官员。契丹族,字晋卿,号湛然居士,蒙古名吾图撒合里(意为长髯人)。契丹皇室后裔。卒后追封广宁王,谥号文正。

耶律有尚 字伯强,辽东丹王十世孙。卒年八十六,赐谥文正。(待考)

窦默(1195-1280) 元初名医、名臣、名儒,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字汉卿,广平府肥乡县城西村人。卒后追赠太师,封魏国公,谥文正,故后人多称其“窦太师”和“窦文贞(正)公”。

许衡(1209-1281) 元怀孟河内人,字仲平,号鲁斋。及死后,世祖加赠司徒,封魏国公,谥文正。

刘秉忠(1216-1274)字仲晦,初名侃,因从释氏,又名子聪,拜官后始更今名。其先瑞州人也,世仕辽,为官族。卒赠太傅,封赵国公,谥文贞。成宗时,赠太师,谥文正。仁宗时,又进封常山王。

廉希宪(1231—1280),元代政治家,维吾尔族。其祖上均为高昌世臣。大德八年(1304),追封魏国公,谥文正。加赠恒阳王。

何玮(?-1310),易州易县人。至大元年,迁太子詹事,兼卫率使。三年,改河南行尚书省平章政事,卒。赠太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梁国公,谥文正。

吴澄(1249-1333),抚州崇仁(今江西崇仁)人,字幼清,学者称草庐先生。元统元年(1333),卒于家,年八十五。赠江西行省左丞、上护军,追封临川郡公,谥文正。

王寿(1250?-1310),字仁卿,涿郡新城人。卒年六十,赠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上柱国、蓟国公,谥文正。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明建文帝之忠臣,宁海人。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工文章,名书室曰正学,官侍讲学士,因拒燕王草即帝位诏之命而被杀,福王时追谥文正。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明湖广茶陵(今属湖南)人,

长期生活在北京。天顺八年(1464)进士,官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为朝廷重臣。1516年(正德十一年),李东阳病逝,享年70岁,赠太师,谥文正。

谢迁(1449-1531),字子乔,浙江余姚人。明成化11年(1475),谢迁应试,得中状元,授修撰职。明孝宗时,以少詹事入内阁,参预机务,随即加任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辅政时天下皆称之为贤相。武宗嗣位,加少傅,后以年老而辞归。卒谥文正,着有《归田稿》。

刘理顺(1581?-1644),字复礼,杞县人。万历中举于乡。十赴会试,至崇祯七年始中式。及廷对,帝亲擢第一,还宫喜曰:“朕今日得一耆硕矣。”拜修撰。益勤学,非其人不与交。卒后赠詹事,年六十三,谥文正。清朝赐谥文烈。

倪元璐(1593~1644) 字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人,李自成攻陷京城时,自缢而亡,谥文正,清代时追谥文贞。

汤斌(1627~1687) ,别号荆岘,晚号潜庵,河南睢州人。雍正中,入贤良祠。乾隆元年(1736),谥文正。道光三年,从祀孔子庙。

刘统勋(1698-1773)字延清,另字尔钝,清内阁学士,刑部尚书,高密县逄戈庄(原属诸城)人。卒于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年75岁,谥文正,乾隆帝临其丧,见其“室无长物,寒气袭人”,为之大恸。回至乾清门,对诸臣流涕道:“朕失一股肱!”不久又道:“统勋乃不愧为真宰相!”可见对其倚重与尊宠。

朱珪(1731-1806)字石君,号南厓,直隶大兴人。乾隆年进士,授仁宗学,官至体仁阁大学士。逝世,嘉庆帝亲往府上吊唁,由于朱家大门低矮,御车不能入,嘉庆帝便步入,并哭之深哀,给帑银二千五百两治丧,晋赠太傅,入祀贤良祠,予谥“文正”。上亲临奠三爵。

曹振镛(1755—1835),字俪生,号怿嘉,尚书文埴子。道光十五年卒,道光帝亲临吊丧,下诏褒恤,赐谥文正,入祀贤良祠。

杜受田(1788~1852),字芝农(杜愕子),清山东滨州人(今滨城镇南街杜家),道光进士。1852年(清咸丰二年)七月九日,在实施赈务途中触染暑疫,卒于淮安清江浦,时年64岁。咸丰帝甚痛,赠太师、大学士,谥“文正”。

曾国藩( 1811 ~ 1872 )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湖南湘乡人。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赠太傅,谥文正。

李鸿藻(1820—1897),字兰孙,直隶高阳人。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以病乞假,旋卒,年七十八岁。予谥文正,赠太子太傅。

孙家鼐(1827~1909),字燮臣,号容卿、蛰生,别号澹静老人,谥文正,寿州(今寿县)人,1827年4月7日(清道光七年三月十二日)生。咸丰九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卒年八十有二,赠太傅,谥文正。

台湾郑氏朝廷

陈永华(—1680)字复甫,福建同安人。明亡时刚中秀才,后参加郑成功军,为成功谋士。收复台湾后,任总制,留守厦门。郑经嗣位,官至东宁总制使,尽力辅佐。在台湾建立屯田制度,提倡种蔗制糖,设置学校。后为冯锡范、刘国轩所忌。1680年3月,陈永华自请解除兵权,因忧悒成疾,当年在台湾病逝。郑经亲临吊丧,谥文正。

回答者: 06顺利平安 - 魔法师 五级 3-5 12:53

--------------------------------------------------------------------------------

范仲淹谥号是‘文正’,司马光就不知道了

回答者:御风人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3-5 12:53

--------------------------------------------------------------------------------

从宋代以后“文正”便是对大臣的最高谥号,比较有名的如司马光、范仲淹等死后都谥“文正”。

清代的谥号中“文正”最高,“文忠”次之,“文恭”再次,以下为“文成”“文端”“文恪”“文襄”之类。清代权利核心机构为军机处,但军机处给大臣上谥号时最高只能谥到“文忠”。一般情况下,只有为人臣者道德功业皆极其出众,经内阁草拟由皇帝亲赐这一无限哀荣。所以直到大臣去世后上谥号时皇帝对大臣的最终看法才可见端倪。有名的如晚清红人李鸿章谥“文忠”,左宗棠、张之洞都谥“文襄”都没有得到最高谥号。“生晋太傅,死谥文正”是明清之际千百万为人臣者追求的最高目标。

有清一代共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人谥“文正”。汤斌是康熙时期理学名臣,在朝以敢于争议闻名,乾隆元年谥“文正”。朱珪、杜受田、李鸿藻、孙家鼐皆以帝师谥“文正”,曾国藩在清王朝风雨飘摇之际率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挽狂澜于既倒,位列同治中兴名臣之首,谥“文正”当之无愧。刘统勋是乾隆朝名臣,曾任首席军机大臣,刚正不阿,功业非凡,为百姓所爱戴,最终得谥“文正”。只有曹振镛乃一平庸之辈,谥“文正”一直为后世诟病。

明朝的谥法与清朝略有不同,武将谥号都以“武”始,如:徐达谥“武宁”。文臣如刘基、王守仁都谥“文成”。据本人所知,有明一代谥“文正”的有李东阳、谢迁、倪元潞,但还很不全面,欢迎朋友们补充

《三国演义·典韦》清末能人大臣李鸿藻为清廷保全数万平方公里领土

李鸿藻是清末内阁的大学士,在兵部、礼部、工部、吏部、军务尚书、宰相中的衙门大臣都当过官。他经常被不熟悉清史的读者误解,以为他和李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