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满族八大姓氏分别是什么,详细的介绍一下?
[完颜]
拼音---Wanyan
郡望---女真
名人---完颜从善, 完颜伟, 完颜仲元, 完颜麟庆
文献---缺
历史---女真族姓,以地为氏,是金朝皇族,也有部份是金国赐姓者,如完颜仲元、完颜阿林本姓郭;完颜霆、完颜耀珠本姓李。
是金、元两朝着姓,后改汉姓为王、汪。据史载,完颜部阿骨打建金国于北宋时期,并据有中国北部地方,时间起于公元一一一五年,终于公元一二三四年,共计历经九个皇帝。清朝张澍云:今完颜氏皆去完为颜,惟曲阜不敢冒兖国之姓,特称完氏。满清建国后,有完颜伟属满洲镶黄旗人。
[马佳]
拼音---Majia
郡望---满洲
名人---马佳图海, 马佳升寅
文献---马佳氏族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马氏。
[佟佳]
拼音---Tongjia
郡望---满洲
名人---佟佳扈尔汉, 佟佳隆科多
文献---缺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佟氏。
[富察]
拼音---Fucha
郡望---满洲
名人---富察额色黑, 富察额师泰, 富察托庸
文献---沙济富察氏族谱, 沙济富察氏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富、傅氏。
[费莫]
拼音---Feimo
郡望---满洲
名人---费莫温达, 费莫温福
文献---缺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马、麻氏。
[纳喇]
拼音---Nala
郡望---满洲
名人---纳喇安达立, 纳喇穆占, 纳喇苏克萨哈
文献---辉发纳喇氏族次三房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洲着姓之一,后改汉姓为那、南、叶、白氏。
[乌雅]
拼音---Wuya
郡望---满洲
名人---乌雅穆和蔺, 乌雅福崧, 乌雅长麟
文献---满洲正黄旗乌雅氏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
[碧鲁]
拼音---Bilu
郡望---满洲
名人---碧鲁赛碧图, 碧鲁鄂辉
文献---碧鲁氏通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一作必禄。
[图门]
拼音---Tumen
郡望---满洲
名人---图门青□麟
文献---缺
历史---世居东北乌喇,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一作图们。
[瓜尔佳]
拼音---Guaerjia
郡望---满洲
名人---瓜尔佳费英东, 瓜尔佳鳌拜
文献---正红旗满洲哈达瓜尔佳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一作瓜尔嘉,后改汉姓为关、白、石、(包)鲍、汪等氏;近人关天培、关向应,即属其族裔。
[他塔喇]
拼音---Tatala
郡望---满洲
名人---他塔喇博尔康, 他塔喇谭拜, 他塔喇裕泰, 他塔喇阔普通武
文献---他塔喇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唐氏。
[钮祜禄]
拼音---Niuhulu
郡望---满洲
名人---钮祜禄额赤, 钮祜禄穆克登布
文献---镶黄旗钮祜禄氏弘毅公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郎、钮氏。
[赫舍里]
拼音---Hosholi
郡望---满洲
名人---赫舍里索泥, 赫舍里定寿, 赫舍里赛冲阿, 赫舍里长丰
文献---赫舍里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高、康、赫、何等氏。
[索绰络]
拼音---Sochuolo
郡望---满洲
名人---索绰络德保, 索绰络景星
文献---缺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式之一,后改汉姓为索、曹氏。
[舒穆禄]
拼音---Shumulu
郡望---满洲
名人---舒穆禄塔瞻, 舒穆禄谭泰, 舒穆禄赫寿
文献---缺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舒、徐、米、宿、郑等氏。
[库雅喇]
拼音---Kuyala
郡望---满洲
名人---库雅喇克彻尼, 库雅喇科齐, 库雅喇启秀
文献---黑龙江库雅喇氏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胡氏。
[喜塔腊]
拼音---ala
郡望---满洲
名人---喜塔腊穆和伦, 喜塔腊裕泰, 喜塔腊裕德
文献---喜塔腊氏谱书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图、祝、赵、文、齐等氏。
萨克达
拼音---Sakoda
郡望---满洲
名人---萨克达察哈泰, 萨克达穆通哈
文献---满洲三甲拉佐领下萨克达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李、麻、骆、仓等氏。
萨嘛喇
拼音---Samala
郡望---满洲
名人---萨嘛喇庆山
文献---萨嘛喇氏族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亦作萨玛喇或萨嘛拉,后改汉姓为蔡氏。
爱新觉罗
拼音---Aishinjeilo
郡望---满洲
名人---爱新觉罗溥仪, 爱新觉罗裕庸
胜迹---北京故宫, 承德夏宫
文献---爱新觉罗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皇室姓氏,后改汉姓为金、赵、肇、罗、艾等氏。据满洲语之音与译义,爱新一词为金,觉罗两字为赵,此族应始兴于金国。
叶赫那拉
拼音---Yehonala
郡望---满洲
名人---叶赫那拉铭安, 叶赫那拉瑞麟
文献---正白旗满洲叶赫那拉氏宗谱, 叶赫那拉氏族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氏之一,慈禧太后即为此姓名人。
叶赫那兰
拼音---Yehonalan
郡望---满洲
名人---叶赫那兰常钧
文献---叶赫那兰氏八旗族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氏之一,疑与叶赫那拉同属一姓。
讷殷富察
拼音---Nayinfuchai
郡望---满洲
名人---缺
文献---讷殷富察氏谱传, 讷殷富察氏增修支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
额尔德特
拼音---Erdete
郡望---满洲
名人---缺
文献---额尔德特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
依尔觉罗
拼音---Yearjeilo
郡望---满洲
名人---缺
文献---依尔觉罗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
依尔根觉罗
拼音---Yeargenjeilo
郡望---满洲
名人---依尔根觉罗阿山, 依尔根觉罗穆精阿, 依尔根觉罗鹤年
文献---依尔根觉罗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赵、伊、佟等氏。
[那拉]
拼音---Nala
郡望---满洲
名人---那拉舒兰, 那拉德福, 那拉盛安
文献---那拉氏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吉林伊通河一带,以地为氏,即纳兰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
[章佳]
拼音---Changjia
郡望---满洲
名人---章佳富勒浑, 章佳珠隆阿
文献---章佳氏族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亦作章嘉。
[乌孙]
拼音---Wusen
郡望---河西郡
名人---乌孙讹论
文献---缺
历史---金国女真族姓,金有乌孙讹论者,善于骑射,曾为石垒节度使。据姓氏考略载:金姓,望出河西。河西郡设于战国时代之魏国,其境约在今日山西、□西一带。
参考资料:
郡望 据《郡望百家姓》上记载:乌氏望出颍川郡。战国时置郡。以颍水得名。颍川郡:始设于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之所以名为颍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颍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登封 宝丰以东,尉氏 郾城以西,新密以南,叶县 舞阳以北的广大地区。东魏武定年间治所移至颍阴(北齐改为长社,隋又改为颍川,唐复改为长社,即今河南省许昌市)。隋初曾废颍川郡,唐代时又曾改许州为颍川郡。汝南郡:汉高帝置,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鄱阳郡:汉末孙权设鄱阳郡,治鄱阳县,就在今江西省鄱阳。
「乌」源出
乌(Wū)姓源出有四:1出自姬姓是以官职命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少昊作东夷部族首领时,以鸟名任命职官,有乌鸟一职。族徽为大乌,其族中有乌鸟氏,负责掌管高山丘陵,其后人便去鸟字姓乌,称乌氏,是今天乌姓的最早起源。金天氏少昊,即黄帝曾孙帝喾之子,名挚,故乌姓亦为黄帝后裔。2出自西戎古代陇西有乌氏国(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东),是西戎的一支。后来被秦国攻灭,国人以乌为姓,称乌氏。又据据《宋书·外夷传》所载,南朝宋时,安定国,其王姓乌氏。3出自古代鲜卑族复姓为乌石兰氏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三字姓乌石兰氏,进入中原后改为汉姓乌氏。又据《通志·氏族略》载:“温石兰之为石,乌石兰亦为石,又为乌。”4出自回族有乌姓回族中的乌姓,主要源自明朝皇帝朱元库的赐姓。据《赛典赤家谱》载:“咸阳王(赛典赤)奉旨征平西夏,以得胜之兵戍守宁夏、渭南等处,所有兵将保属哈蜜(密)征调。以名为姓。明太祖定鼎金陵,赐为十姓:曰闪、日者、日白、曰苗。日冶、曰乌……”乌姓也有一部分源自经名“乌马儿”。乌姓回族主要分在陕西、西宁等地。
得姓始祖
少昊。乌姓是少昊氏以乌命名官职,有乌鸟氏得姓而来的。在古史传说中,重是一个半神半人的人物。有人说他是少昊的儿子。少昊又称金天氏,和太昊同属于东夷部族。他以乌为图腾,设置的官职都以鸟命名。他的都城在穷桑,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少吴一共有四个儿子,依次叫做重、该、修、熙。重曾担任过“木正”,他又被称作“句芒”。据《姓氏考略》上的记载,乌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少昊氏以乌命官,有乌鸟氏,他的后人去鸟字姓乌,称乌氏。望族出于颍川、汝南、鄱阳。故乌氏后人奉少昊为乌姓的得姓始祖。
堂号
懿穆堂:唐朝乌重胤,开始为陆平将兼左司马。因剿贼有功,升节度使,封张掖郡公。3年中大小百余战,将贼剿平,升检校 司空,进为邠国公。死后谥号为懿穆。部下士兵20余人割股祭他。
应姓的分布:
“应”姓原主要集中分布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及项城市北50里、浙江省东阳市巍山镇、永康市芝英镇及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贞东部及山东省蓬莱市鸭湾,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在外者,遍布国内各省。
1,辽宁普兰店: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金山村应屯有应氏家族聚居。
2,吉林东丰: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东丰镇有应氏家族散居。
3,河南郾城:河南省郾城县黑龙潭镇老应等村应氏家族聚居,古称颖川,距应国墓地甚近,应氏嫡传,有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之传说 。
4,河南南阳:南阳市新野县上庄乡樊湾村有应氏家族聚居,族谱或已丢失。
应姓历史资料发掘地址:
1,滍阳应氏。滍阳,应国故城,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有西周应国贵族墓,发掘出大量文物。 2,南顿应氏。汉代有南顿应氏。南顿,在今河南省项城县北50里。 3,大田里应氏。东晋时,应詹随晋元帝渡江而南,占籍于婺永。应詹有两个儿子,应诞留居江西宜黄,应玄随父至婺,留居永康大田里,即今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一带。尔后,析居江南各地。 4,仙居应氏。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东部(原下各乡)、双庙乡及田市镇有大量应姓。特别是原下各乡中心镇区基本上是应姓的。其都是明朝刑部尚书应大猷(字静庵)及其兄弟的后代。另外浙江省的永康市及浦江县也是应姓的聚居地。 5,关东应氏。祖籍山东省蓬莱市鸭湾。清朝初年,一迁至辽宁瓦房店市长兴岛;二迁至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应家村;三迁至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 6, 峡阳应氏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峡阳应氏始祖应世哲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定居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是为峡阳应氏开基之始。岁月沧桑,峡阳应氏繁衍相传,迄今已至三十二代,子孙人口众多,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往外,遍布国内各省、市和台湾、香港,及美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 7,台州及温州应氏。在浙江的台州和温州两地也有不少应氏居住,其中温州的苍南,平阳,洞头,三县都有应氏宗族,洞头应氏于清朝从台州的泽国迁入,至今已经居住八代。
8,福建省建宁县应氏。自北宋正郎公迁入繁衍相传,迄今已至39代。建宁应氏主要聚居在建宁县里心镇应家坊,柏树坑等地。子孙人口众多,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往外,遍布福建三明,南平等地以及湖南,江西南昌市,新余,萍乡,抚州,吉安,赣州,上饶和浙江衢州等地。字辈是:昌明益盛道学传家先绪克绍兆代英华。
9,江西鄱阳应氏。鄱阳县“九应”指老场、槐树下、芦田应家村、店上、中庄、西岸、东岸、石门楼、横江九个较大的应氏家族聚居村落,鄱阳九应始祖应韬,河南汝南南顿人,西晋黄门侍郎应绍之子。早在东晋就已在鄱阳广石(今鄱阳芦田乡老场村附近)居住,距今近1700年,可以说应姓也是鄱阳比较古老的姓氏。繁衍至今,已至58代。鄱阳九应保存的《汝南应氏宗谱》,1-30代祖先资料只有世系,29世应克中制定子孙字辈排行(约1214),从南宋31世祖宁一公叔进(1241-1301)按其所创字辈载起,到现在的58世,记载的尤为详细,整部家谱记载时间跨度770年的历史,在整个鄱阳乃至江西省都实属罕见。其中芦田应家村保存的《汝南应氏家谱》最为完整。
应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四十七位,人口约五十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6%左右。
历史上应姓的分布与迁徙
宋朝时期,应姓大约有5万8干人,其时浙江为应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应姓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南、福建等地。明朝时期,应姓大约有11万8干人,浙江仍为应姓第一大省,其次分布于江苏、福建、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当代应姓的分布与图谱
当代应姓的人口大约有60万,为第二百四十七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4%。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应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八形的态势。如今应姓的第一大省仍为浙江,大约占全国应姓人口的一半,其次分布于安徽、江西、上海、江苏、福建等地。应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浙沪、皖赣闽大部、台湾北部、湖北东端、云南中部,应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在008%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5%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8%,居住了大约67%的应姓人群。在台湾大部、福建南端、粤湘鄂大部、江西西部、皖苏北段、河南东部、山东大部、广西东端和西段、云贵川渝大部、黑吉东部、辽宁大部,应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在002%一o08%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9%,居住了大约27%的应姓人群。目前根据鄱阳应根生和浙江应卫强统计数字显示,应氏聚居村落已900余个,其中浙江省500余个,浙江已外省份400余个。
转自911chacom兰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 兰[兰、阑、栏、斓,读音作lán(ㄌㄢ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族之后,属于以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君主为郑穆公姬兰,姬兰是周厉王之子姬友(郑桓公)的裔孙,其支庶子孙中,有以王父名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楚庄王之幼子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楚庄王芈旅(熊侣)封他的小儿子芈兰(熊兰)为上官邑(今河南滑县)的大夫,芈兰的后代子孙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上官氏;亦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楚国有大夫食采于兰邑(今山东枣庄东二十五公里),其后裔子孙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古匈奴族休屠部乌洛兰氏、拔列兰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匈奴族休屠部的凉州乌洛兰氏、拔列兰氏,在南北朝时,归附于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乌洛兰氏、拔列兰氏两氏族被改汉姓为兰氏、石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拓拔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后: ①鲜卑族拓拔部中的是兰氏,亦称是连氏,后多改为改兰氏、连氏。 ②拓拔部嗢石兰氏,亦称乌石兰氏,后多改为兰氏、石氏。 ③拓拔部乌洛兰氏,后改为兰氏。 ④拓拔部仆兰氏,亦称普兰氏、蒲兰氏,后多改为仆氏、普氏、蒲氏,亦有改为兰氏者。 第六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独孤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初期,鲜卑族独孤部为北魏初期核心的八大家族之一,亦是构成北魏王朝的三十六部之一,除了部分族人仍为独孤氏外,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以前即有改为汉字单姓者,为兰氏、卜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羌族,出自古羌族白兰氏部落,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改姓为氏。 古羌族白兰氏,是在历史上开发青海的少数民族姓氏之一。后在南北朝时期大举迁徙于中国西南地区,在云南、贵州地区为古兰若人,其族后逐渐演进为彝族,其中即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在广西地区的族人逐渐演化为壮族,其中亦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 第八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额哲氏,满语为Eje Hala,汉义为“骟牛”,世居兰河山,后有以居地名称取谐音汉姓为兰氏、哲氏者。 ②满族辉罗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会兰氏”,以姓为氏,满语为Huilo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乌拉(今吉林吉林)、松花江沿岸,后冠汉姓为兰氏、辉氏、何氏等。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拉库勒氏,亦称喇库勒氏、兰库拉氏,满语为Lakule Hala,世居木楞扎喇(今黑龙江牡丹江穆棱林区),后冠汉姓为兰氏、郎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扎赖氏,亦称札答兰氏、札只剌氏、茶赤剌氏,是成吉思汗的劲敌札木合的后裔,世居锡喇塔拉。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lai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者。 ②蒙古族乌兰氏,汉义为“红色”,世居呼伦贝尔、黑龙江。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洪氏者。 第十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达斡尔族必喇氏,亦称别兰氏、毕力扬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必兰氏”,世居和悠、长白山、黑龙江、乌苏里江口等地区。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ira Hala,汉义“河川”。后冠多汉姓为兰氏、杨氏等。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达斡尔族瓦兰氏,亦称瓦然氏,为托莫氏的一个分支。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lan Hala,汉义为“巧妙”。后冠多汉姓为兰氏、乔氏等。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文献《回族人物志·元》中记载,回族中的兰氏,源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 谙都刺,字瑞芝,生于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祖父阿思兰,元朝初七随从大将军阿术征伐南宋,转战于河南江北各地,因功官至冀宁路(今山西太原)达鲁花赤(县令)。子孙因其名兰,遂以兰为氏。 回族姓氏中虽有音同字不同的“同源异姓”现象,但回族兰氏与蓝氏却不同源,不可混同! 二得姓始祖 姬兰。即郑穆公。公元前八零六年,周宣王把同父异母少弟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称郑桓公,为西周最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下传至公元前六二七年,郑穆公即位。传说穆公之母生穆公时,梦见天使手执一株兰草,异常恭敬的赠予她,其时幽香扑鼻,醒来似乎余味无穷,不久产下一子,遂将其子取名为兰。姬兰在位二十二年,死后谥号为穆,史称郑穆公。其支庶有的以王父之名为氏,称兰姓。他们尊姬兰为其得姓始祖。 三迁徙分布: 兰氏人口总数在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三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二百六十六位。 郑穆公时,郑国已迁都于新郑(今河南新郑)。 公元前375年郑国为韩国所灭。兰氏子孙纷纷外迁,大多西迁陈(都城今河南淮阳)、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间地。此后至秦汉,兰氏基本上在中原一带繁衍发展。 两汉时期,见诸史册之兰氏仅有武陵太守兰广和兰夫人,且只有只言片语,让人难知其详。魏晋南北朝时,先秦有将军兰殊,南朝有兰子云,中昌魏(今河北大名)人兰钦、兰夏礼父子。可见此际已有兰氏因仕宦之故徙居江南。 唐朝时期有涪州人(今重庆涪陵区)兰冲虚。证明在重庆、江苏等南方亦有了兰氏人活动的身影。兰氏曾长期称盛于今河北定州,山东莒县、河南平舆一带。 宋、元之际,兰氏因仕宦,躲避兵火、瘟灾等原因始大举播迁江南各地,广泛分布于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地。 元朝末期,山西因处于表里山河的特殊地理位置。对当时中原、江东一带饱受战火的老百姓而言,简直就是人间天堂,世外桃源,故山西兰氏繁衍得较为兴盛。 明朝初期,山西兰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等地。明末张献忠屠川,使川地百姓人口锐减。 清朝暑期,伴随湖广填四川的运动,两湖之兰氏入迁四川。明、清两代,始有沿海之兰氏飘洋过海,或迁居台湾,或迁居东南亚各地。 如今,兰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南、福建、江西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兰氏人口总数约占全国兰氏人口的57%,而今在青海省就有兰氏村九个:互助县有兰家寨、兰家沟、三个兰家村,大通县有兰冲、上、下兰冲村,湟源县有兰占巴村。 四郡望堂号 兰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中山郡,汉代时所置,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州);2、汝南郡,汉代时所置,治所在平舆(今河南平舆北);3、东莞郡,汉为城阳郡,晋改称东莞,治所在莒(今山东莒县),后又改为东安。 堂号: “中山”、“平水”、“东莞”等。
兰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
兰[兰、阑、栏、斓,读音作lán(ㄌㄢ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族之后,属于以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君主为郑穆公姬兰,姬兰是周厉王之子姬友(郑桓公)的裔孙,其支庶子孙中,有以王父名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楚庄王之幼子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楚庄王芈旅(熊侣)封他的小儿子芈兰(熊兰)为上官邑(今河南滑县)的大夫,芈兰的后代子孙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上官氏;亦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楚国有大夫食采于兰邑(今山东枣庄东二十五公里),其后裔子孙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古匈奴族休屠部乌洛兰氏、拔列兰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匈奴族休屠部的凉州乌洛兰氏、拔列兰氏,在南北朝时,归附于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乌洛兰氏、拔列兰氏两氏族被改汉姓为兰氏、石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拓拔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后:
①鲜卑族拓拔部中的是兰氏,亦称是连氏,后多改为改兰氏、连氏。
②拓拔部嗢石兰氏,亦称乌石兰氏,后多改为兰氏、石氏。
③拓拔部乌洛兰氏,后改为兰氏。
④拓拔部仆兰氏,亦称普兰氏、蒲兰氏,后多改为仆氏、普氏、蒲氏,亦有改为兰氏者。
第六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独孤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初期,鲜卑族独孤部为北魏初期核心的八大家族之一,亦是构成北魏王朝的三十六部之一,除了部分族人仍为独孤氏外,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以前即有改为汉字单姓者,为兰氏、卜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羌族,出自古羌族白兰氏部落,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改姓为氏。
古羌族白兰氏,是在历史上开发青海的少数民族姓氏之一。后在南北朝时期大举迁徙于中国西南地区,在云南、贵州地区为古兰若人,其族后逐渐演进为彝族,其中即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在广西地区的族人逐渐演化为壮族,其中亦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
第八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额哲氏,满语为Eje Hala,汉义为“骟牛”,世居兰河山,后有以居地名称取谐音汉姓为兰氏、哲氏者。
②满族辉罗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会兰氏”,以姓为氏,满语为Huilo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乌拉(今吉林吉林)、松花江沿岸,后冠汉姓为兰氏、辉氏、何氏等。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拉库勒氏,亦称喇库勒氏、兰库拉氏,满语为Lakule Hala,世居木楞扎喇(今黑龙江牡丹江穆棱林区),后冠汉姓为兰氏、郎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扎赖氏,亦称札答兰氏、札只剌氏、茶赤剌氏,是成吉思汗的劲敌札木合的后裔,世居锡喇塔拉。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lai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者。
②蒙古族乌兰氏,汉义为“红色”,世居呼伦贝尔、黑龙江。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洪氏者。
第十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达斡尔族必喇氏,亦称别兰氏、毕力扬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必兰氏”,世居和悠、长白山、黑龙江、乌苏里江口等地区。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ira Hala,汉义“河川”。后冠多汉姓为兰氏、杨氏等。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达斡尔族瓦兰氏,亦称瓦然氏,为托莫氏的一个分支。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lan Hala,汉义为“巧妙”。后冠多汉姓为兰氏、乔氏等。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 ,出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文献《 人物志·元》中记载, 中的兰氏,源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
谙都刺,字瑞芝,生于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祖父阿思兰,元朝初七随从大将军阿术征伐南宋,转战于河南江北各地,因功官至冀宁路(今山西太原)达鲁花赤(县令)。子孙因其名兰,遂以兰为氏。
姓氏中虽有音同字不同的“同源异姓”现象,但 兰氏与蓝氏却不同源,不可混同!
二得姓始祖
姬兰。即郑穆公。公元前八零六年,周宣王把同父异母少弟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称郑桓公,为西周最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下传至公元前六二七年,郑穆公即位。传说穆公之母生穆公时,梦见天使手执一株兰草,异常恭敬的赠予她,其时幽香扑鼻,醒来似乎余味无穷,不久产下一子,遂将其子取名为兰。姬兰在位二十二年,死后谥号为穆,史称郑穆公。其支庶有的以王父之名为氏,称兰姓。他们尊姬兰为其得姓始祖。
三迁徙分布:
兰氏人口总数在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三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二百六十六位。
郑穆公时,郑国已迁都于新郑(今河南新郑)。
公元前375年郑国为韩国所灭。兰氏子孙纷纷外迁,大多西迁陈(都城今河南淮阳)、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间地。此后至秦汉,兰氏基本上在中原一带繁衍发展。
两汉时期,见诸史册之兰氏仅有武陵太守兰广和兰夫人,且只有只言片语,让人难知其详。魏晋南北朝时,先秦有将军兰殊,南朝有兰子云,中昌魏(今河北大名)人兰钦、兰夏礼父子。可见此际已有兰氏因仕宦之故徙居江南。
唐朝时期有涪州人(今重庆涪陵区)兰冲虚。证明在重庆、江苏等南方亦有了兰氏人活动的身影。兰氏曾长期称盛于今河北定州,山东莒县、河南平舆一带。
宋、元之际,兰氏因仕宦,躲避兵火、瘟灾等原因始大举播迁江南各地,广泛分布于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地。
元朝末期,山西因处于表里山河的特殊地理位置。对当时中原、江东一带饱受战火的老百姓而言,简直就是人间天堂,世外桃源,故山西兰氏繁衍得较为兴盛。
明朝初期,山西兰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等地。明末张献忠屠川,使川地百姓人口锐减。
清朝暑期,伴随湖广填四川的运动,两湖之兰氏入迁四川。明、清两代,始有沿海之兰氏飘洋过海,或迁居台湾,或迁居东南亚各地。
如今,兰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南、福建、江西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兰氏人口总数约占全国兰氏人口的57%,而今在青海省就有兰氏村九个:互助县有兰家寨、兰家沟、三个兰家村,大通县有兰冲、上、下兰冲村,湟源县有兰占巴村。
四郡望堂号
兰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中山郡,汉代时所置,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州);2、汝南郡,汉代时所置,治所在平舆(今河南平舆北);3、东莞郡,汉为城阳郡,晋改称东莞,治所在莒(今山东莒县),后又改为东安。
堂号:
“中山”、“平水”、“东莞”等。
五历史名人:
兰澍华:(公元1933~今),宁夏银川人。著名电力设计专家。
兰刚认:(公元1935~今),香港人。著名五官医学专家。主任医师。香港国际传统医学会理事,香港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特约顾问编委。
兰 光:(公元1935~今),原名栾光普;吉林东丰人。著名现代作家。解放前在东丰县读小学。
兰刚认:(公元1935~今),山西稷山人。著名妇幼保健专家。山西省稷山县妇幼保健院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兰旭琳:(公元1937~今),壮族,原名兰芝任;广西都安人。著名电气专家。
兰秀统:(公元1939~今),壮族;广西来宾人。著名劳资工作者。
兰惠源:(公元1939~今),山西山阴人。著名地方公务员。
兰玉璧:(公元1939~今),山西山阴人。著名林业工作者。
兰 海:(公元1944~今),原名兰祥礼,生庆人。著名机械技术革新者。
兰彩风:(公元1944~今),陕西千阳人。著名医务工作者。
兰德林:(公元1944~今),辽宁锦县人。著名财经工作者。
兰佩芳:(公元1944~今),女,辽宁鞍山人。著名财经工作者。
兰凤林:(公元1946~今),辽宁阜新人。著名基础教育家。
兰宗仁:(公元1947~今),安徽利辛人。著名中医主任医师。
兰俊官:(公元1947~今),蒙古族;内蒙古托克托人。著名地方公务员。
兰学良:(公元1948~今),四川泸县人。著名中医主任医师。
兰生强:(公元1949~今), ;内蒙古和林人。著名 地方党务工作者。
兰 廷:(公元1949~今),吉林挑南人。著名地方企业家。
兰洪英:(公元1953~今),女,河北蔚县人。著名地方公务员。
兰武吉:(公元1953~今),壮族。著名中医医师。
兰汝维:(公元1954~今),壮族,贵州安顺普定人。著名乡村医生。
兰 忠:(公元1955~今),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著名地方房管工作者。
兰存贵:(生卒年待考),蒙古族;内蒙古察右前旗人。著名 地方党务工作者。
兰风雨:(公元1955~今),河北玉田人。著名 地方党务工作者。
兰坤祥:(公元1957~今),蒙古族;内蒙古多伦人。著名建筑工作者。
兰祥义:(公元1958~今),四川富顺人。著名地方公务员。
兰彩苹:(公元1959~今),女;新疆乌鲁木齐人。著名现代教育家。
兰 侠:(公元1960~今),1960年7月生,天津人。著名中国人民 工程专家。
兰 毅:(公元1962~今),蒙古族;内蒙古和林人。著名地方公务员。
兰 风:(公元1964~今),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著名中国人民 军医工作者。
兰云军:(公元1964~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教育家。
兰林华:(公元1933~今),河南洛阳人。著名中医医生
兰国永:(公元1963~今),祖籍河南,著名中医师 陕西铜川脉管炎专科医院院长 市政协委员 印台区海外联谊会副会长
清朝满族八大姓氏分别是什么,详细的介绍一下?
本文2023-10-22 04:12:2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12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