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姓家族是怎样形成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1收藏

孟姓家族是怎样形成的?,第1张

孟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四。�

▲寻根溯源    

1、出自姬姓,鲁庄公之庶兄庆父共仲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史记·鲁周公世家》等资料所载,庆父共仲排行老大,故其子孙以其排行顺序为氏,称孟孙氏,后改单姓孟,是为山东孟姓。

2、出自姬姓,卫国(今河南一带)公孟氏之后。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春秋时,卫襄公之子孟挚(字公孟)子孙以公孟为氏,后简化为孟姓。是为河南孟姓。3、其他源流。金时女真族抹扌然氏,清时满洲墨尔哲勒氏、墨尔迪勒氏、盟佳氏、穆颜氏、墨克勒氏等汉姓为孟。另有土家、蒙古、布依等族均有孟姓。

▲得姓始祖    

孟轲(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曾游历齐、宋、滕、魏等国,主张未被采用,退而著书立说。其主张“民贵君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形成了儒家学派唯心主义理论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因其曾受业于子思之门人,故其学说被称为“思孟学派”,著有《孟子》一书,被视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后人称之为“亚圣”,与孔子学说并称“孔孟之道”。庆父共仲虽为孟姓之始祖,但因其三年连弑二君,罪使国内大乱,人不敢敬,而孟子系庆父后裔,且才高德重,故后人尊孟轲为孟姓始祖。

▲繁衍播迁    

孟姓发源地为山东、河南二地。早期孟姓迅速播迁于邻近山西、河北等地。西汉有山东人孟喜(宣帝时立为博士)一族在当地繁衍旺盛,故有东海郡。东汉时,陕西人孟光迁于吴(今江苏苏州),另有名士孟尝出浙江。魏晋南北朝之际,北方战火连绵,孟姓发展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南迁,山东孟姓多徙吴越(今江苏、浙江一带);河南孟姓多迁楚汉(今湖北、江西北部一带)。三国东吴大臣孟宗一族在湖北一带发展繁茂,故有江夏郡。另有猛将孟获出建宁(今云南曲靖)。唐时,孟姓名人蜂拥,出现了象孟浩然、孟郊、孟云卿等当时著名的大诗人。孟郊为浙江德清人,其族人在当地发展势旺,治郡为武康县。另外,此期社会安定,人口繁衍较快,是孟姓家族史上一个较平稳的发展期。五代时,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西南)人孟知祥建后蜀政权(都今四川成都),孟姓一族蜀地发展之盛况,不可言表。宋元时期,因金兵、蒙古军队争战中原,遂有北方孟姓二次大举南迁,以长江中下游地区较为集中。明代有孟姓由山西大槐树移居河南、河北、东北、天津等地。清代又有孟姓渡海入台,进而定居海外。今日孟姓尤以山东为多,约占全国汉族孟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六,河南、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亦多此姓,上述六省孟姓约占全国汉族孟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

▲郡望堂号  

孟姓郡望主要有七个:1、洛阳,汉魏时治所在今河南洛阳市白马寺东洛水北岸,隋唐移治汉城西十八里;2、平陆县,治所在今山西西南端、黄河北岸;3、东海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4、巨鹿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5、武康县,治所在今浙江省北部;6、安平县,治所在今山东益都西北;7、江夏郡,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

▲堂号:

“平陆”、“亚圣”、“三迁”等。

▲宗族特征    

1、孟姓取排行第一而来,孟字有勤勉、大之义,故孟者,当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勤奋的精神。

2、孟姓主要以北方为聚居地,且山东为最。

3、孟姓名人古以有之,孟子当数第一。“孟母三迁”之故事已是古今家喻户晓的佳话。孟姓族人永记先人事迹,以“亚圣”、“三迁”为堂号。

4、孟姓因其先祖为亚圣,而引以为豪,故自称圣裔,其字行辈份亦参照孔姓而来。即:“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协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绪昌。”

▲名人精粹    

孟明视:春秋时秦国大夫,百里奚之子。曾被晋俘,归国后悉心雪耻,渡河焚船,将兵伐晋,大败晋军。孟胜:战国时墨家巨子,为履行墨家的“义”,与弟子(共一百八十七人)集体自杀以殉楚悼王。后墨学成为绝学,此次事件为缘由之一。孟贲:卫(今河南濮阳)人,曾“生拔牛角”,被传为勇士。孟喜:  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人,西汉今文易学“孟氏学”的开创者,宣帝时立为博士。曾以六十四卦分配气候,以卦气言《易》。孟光:东汉扶风平陵(今陕西兴平)人,与其夫梁鸿隐居于霸陵山中,以耕织为生。夫妇二人“举案齐眉”之典故流传甚广。孟宗:江夏(今湖北鄂城)人,三国东吴官至司空。以孝闻名,民间流传其哭竹生笋孝亲之奇事。孟获:蜀汉建宁(今云南曲靖)人。曾与诸葛亮对阵,被亮七擒七纵,后归蜀,任御史中丞。孟让:齐郡(今山东济南)人,隋末农民起义首领,聚众十余万,后归瓦岗军,任总督,封齐郡公。孟浩然: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杰出诗人。其诗恬淡孤清,与王维同为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主要代表,作品被辑为《孟浩然集》。孟郊: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唐代著名苦吟诗人。其诗多寒苦之音,长于五言,与贾岛齐名,时有“郊寒岛瘦”之说。有《孟东野诗集》。孟云卿:平昌(今山东商河西北)人,唐代诗人,官至校书郎。其诗语言朴素,受杜甫、韦应物等人推崇。孟知祥:五代邢州龙岗人,建后蜀政权。其子孟昶初为两川节度行军司马,后嗣位。传其所书“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为史书所载最早且至今尚用之春联。孟珙:南宋名将,官至京湖安扶制置使。曾收复襄阳、信阳、樊城等地,招抚中原遗民,有“三十年收拾中原”的佳话。孟称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戏剧作家。作品有《乔红记》、《桃花人面》等。

孟氏合族统一字辈:“宗若端玉手元之水思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兴毓傅继广昭宪庆繁(凡)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通天家谱》、《孟子世家谱》都明确记载了“分派以十一,别户以二十”,这“十一派”、“二十户”的孟氏后裔,是孟子的嫡传子孙。

孟子后裔自四十六代,即中兴祖孟宁的两个儿子,长子孟存,次子孟坚,经过九代的繁衍,到五十五代“克”字辈,共计有四十二人,但只有克仁、克诚、克昭、克威、克珏、克宽、克尹、克继、克绪、克缙、克纶这十一支有传人。

这十一支即划分为十一派,孟子后裔自“克”字辈传到五十六代“希”字辈,共计有三十三人,但其中只有希文、希渊、希源等二十二人有传人。其他十一人失传。这二十二支就划分为二十户。按宗法制,以始祖嫡长子为大宗,奉祖先祀,其余的皆为小宗。

扩展资料:

迁徙分布

孟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三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四百零六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5%左右。

先秦时期。孟姓最初活动于河南、山东、河北交汇地区。两汉至唐朝,孟姓在华北、中原、西北、江浙、川鄂地区已有分布,但主要的活动地仍在冀鲁大地。

明朝时期,孟姓大约有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2%,为明朝第八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孟姓人口增长为负值。

当代孟姓的人口已达330多万,列在全国第七十三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7%。宋朝至今1000年中孟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V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这三省的孟姓大约占孟姓总人口的46%。

-孟姓

孔姓字辈:元朝孔氏第五十四代衍圣公孔思晦始用辈字,并定第五十五代字辈为“克”,第四十六~八十五代字辈:“宗若端玉手元之水思希言公颜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明洪武年间定十字(第五十六~六十五代)字辈:“希(士)言(伯)公(文)彦(朝)承(永)宏(以)闻(质)贞(用)尚(之)衍(茂)”。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定十字(第六十六~七十五代)字辈:“兴(起)毓(钟)传(振)继(体)广(京)昭(显)宪(法)庆(泽)繁(羽)祥(瑞)”。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定十字(第七十六~八十五代)字辈:“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孟姓字辈:《通天家谱》、《孟子世家谱》都明确记载了“分派以十一,别户以二十”,这“十一派”、“二十户”的孟氏后裔,是孟子的嫡传子孙。

孟子后裔自四十六代,即中兴祖孟宁的两个儿子,长子孟存,次子孟坚,经过九代的繁衍,到五十五代“克”字辈,共计有四十二人,但只有克仁、克诚、克昭、克威、克珏、克宽、克尹、克继、克绪、克缙、克纶这十一支有传人。

这十一支即划分为十一派,孟子后裔自“克”字辈传到五十六代“希”字辈,共计有三十三人,但其中只有希文、希渊、希源等二十二人有传人。其他十一人失传。这二十二支就划分为二十户。按宗法制,以始祖嫡长子为大宗,奉祖先祀,其余的皆为小宗。

扩展资料

孟姓迁徙:明朝时期,孟姓大约有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2%,为明朝第八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孟姓人口增长为负值。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体在北方的人群,孟姓是北方地区姓氏,自然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孟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山西、河北,这三省大约占孟姓总人口的587%。其次分布于浙江、陕西二省。以前山东为孟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孟姓总人口的32%。宋元明600余年,孟姓主要向江南、东部、西部迁移,鲁、冀、晋为孟姓聚集区。

-孟姓

-孔姓

孟姓氏的辈分排列 孟 氏 字 辈

希 言 公 彦 承 宏 闻 贞 尚 衍

兴 毓 传 继 广 昭 宪 庆 繁 祥

令 德 维 垂 佑 钦 绍 念 显 扬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肇 彝 常

裕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孟氏家谱》说:行辈 “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当时,立了 “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 “弘”,为“宏” ,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改“胤”为“衍”。明末,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清统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十个字辈。民国初年,又立了 “建、道、敦、安、定 、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 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一0五代。

孟氏族谱要求族人要严格遵照字辈起名,否则不能入谱,只作“外孟”处理。明代以来,孟氏族人遵从族规,十分讲究上下遵卑关系。平时孟氏族人见面,总要询问对方是“哪一字的?”“哪一辈的?”,就是指系何字派。还有的问“多大的?”“几世的”,就是指系孟轲的多少代孙。如对方回答不上来,不仅自己感到羞愧,而切也会被对方耻笑为数典忘祖。因此,孟氏族人对此都十分重视。

据民国年间编写的《孟氏族谱载》:孟氏字派与儒家的孔、颜、曾、闵等“虽姓氏不同,始祖各异,然可示同属儒门后裔”,故这些姓的字辈均相同。民国《孟氏族谱》还为孟氏子孙规定了十六条族训,即孝悌、忠信、读书、务农、忍让、勤俭、善行、本分、戒奢华、戒赌博、戒 、戒凶酒、戒种坟间隙地、戒茔间牧牛羊、戒健讼、戒戏谑。这些族训现在看来有些已经过时,但大部分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堂号,是各姓氏的代称,往往以祖上的光荣业绩,人物事迹或具有启示后人的故事来定堂号的,如姓钱姓的 “吴越堂”,周姓的 、细柳堂”,王姓的 “三槐堂”,等。有的只有一个堂号,而有的则有多个堂号,如孙姓的就有 “平治堂”,“乐安堂”,“富春堂”,“映雪堂”等四个堂号。

孟姓的堂号是“三迁堂”,其来历是孟柯的母亲教子有方,为了培养孟柯成才,曾三次搬家,最后终于搬到学校旁边,才把孟子培养成圣人。这就是《三字经》中讲的 “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的故事始见于西汉刘向所著的《列女传》,其文日: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戏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说: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其嬉戏为贾炫。孟母日: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徒舍学宫之旁,其嬉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说: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之”。

译文如下:

据西汉刘向的《列女传》记载:孟母带着孟子原来居住在一片墓地旁,由于出殡送葬的人群经常从他家门口走过,所以,九岁的孟柯经常看到,便模仿送葬的,或学着孝子号掏大哭,或学吹喇叭,或和小伙伴们做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戏。孟母看到这一切,认为长居此处,不但会影响孟轲读书,而且会败坏他的品德,于是便迁居到邹县城西北的庙户营,当时,庙户营是一个繁华的集镇,行商客贾,送往迎来,江湖术士,瞒哄欺人。终日置身于这样熙熙攘攘的闹市之中,孟轲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着商人做生意,讨价还价,叫卖吆喝。他的东邻是一家屠户,孟轲常去向他们学习杀猪宰羊。孟母认>>

姓孟的是有家谱吧~家谱是什么呢? 孟氏家谱》说:行辈 “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当时,立了 “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 “弘”,为“宏” ,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改“胤”为“衍”。明末,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清统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十个字辈。民国初年,又立了 “建、道、敦、安、定 、 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 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一0五代。 希 言 公 彦 承 宏 闻 贞 尚 衍 56代 57代 58代 59代 60代 61代 62代 63代 64代 65代 兴 毓 传 继 广 昭 宪 庆 繁 祥 66代 67代 68代 69代 70代 71代 72代 73代 74代 75代 令 德 维 垂 佑 钦 绍 念 显 扬 76代 77代 78代 79代 80代 81代 82代 83代 84代 85代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肇 彝 常 86代 87代 88代 89代 90代 91代 92代 93代 94代 95代 裕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96代 97代 98代 99代 100代 101代 102代 103代 104代 105代

孟姓难道有家谱吗?为什么姓孟的都叫孟庆XX呢? 孟氏家谱》说:行辈 “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当时,立了 “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 “弘”,为“宏” ,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改“胤”为“衍”。明末,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清统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十个字辈。民国初年,又立了 “建、道、敦、安、定 、 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 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一0五代。

希 言 公 彦 承 宏 闻 贞 尚 衍

56代 57代 58代 59代 60代 61代 62代 63代 64代 65代

兴 毓 传 继 广 昭 宪 庆 繁 祥

66代 67代 68代 69代 70代 71代 72代 73代 74代 75代

令 德 维 垂 佑 钦 绍 念 显 扬

76代 77代 78代 79代 80代 81代 82代 83代 84代 85代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肇 彝 常

86代 87代 88代 89代 90代 91代 92代 93代 94代 95代

裕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96代 97代 98代 99代 100代 101代 102代 103代 104代 105代

孟姓家谱 孟令保整理和续修的《孟氏家谱》分为旧谱和续谱两部分,大约7万字,收录了从明末清初迁入辽宁省抚顺地区的孟子第六十三代后人起,到现在为止的第七十九代后人的情况辽宁省抚顺市驿马站村的村民大多姓孟,其祖先为孟子的第六十三代孙。由孟令保整理的《孟子家谱》旧谱,是驿马站村孟氏后代于清朝光绪8年(公元1882年),经山东邹县孟庙所认可的“孟子世家流寓辽宁抚顺驿马站支谱”,共分四卷。此《孟氏家谱》支谱现保存于驿马站村孟氏族人之手。52岁的孟令保是沈阳化工学院教师,续修《孟氏家谱》始于1982年。《孟氏家谱》旧谱不仅收藏有山东邹县孟子故里图,提及孟子林、孟母林、亚圣庙,还有孟母三迁祠寺庙、孟子画像、石像,以及历朝历代统治者对孟子后人封号恩赉等。新谱分为五卷,增加了孟庙、孟子故里、孟子像等建筑的彩色照片。孟令保此次续修《孟氏家谱》,除增加从光绪8年至今100多年间抚顺孟氏族人的后代名丁外,还进一步考订了旧谱中有关《孟子年谱》中的相关内容。孟令保还亲手绘制了一幅长2米、宽1米的《孟氏族谱世系挂图》,收录了孟氏一族从黄帝起至孟子,再到孟子第七十九代孙的繁衍发展史。孟子名轲,字子舆,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90年至前305年间,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主张“遵先王之法”,实行“仁政”、“民为先”,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氏家谱的顺序是什么啊? 孟氏家谱:第五十六代开始:希、言、公、彦、承、

弘(宏)、闻、贞、尚、胤(衍)、

兴、毓、传、纪、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从明

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

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

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当时,立了 “希、言、公、彦、承、 弘、闻、

贞、尚、胤”十个子辈,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 “弘”,为“宏” ,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

改“胤”为“衍”。明末,又立了“兴、

毓、传、继、广、昭、宪、庆、繁、

祥”十个字辈。清统治四年(一八六五

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

维、垂、佑 、钦、绍、念、显、

扬 ”十个字辈。民国初年,又立

了 “建、道、敦、安、定 、 懋、修、

肇、彝、常、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二十个字辈。

本人七十三代庆(庆)

孟氏家谱辈分排字 孟氏家谱孟家后代的排行家谱 全世界都是统一的,就是清朝皇帝御赐的辈分的排行

希 言 公 彦 承 宏 闻 贞 尚 衍

兴 毓 传 继 广 昭 宪 庆 繁 祥

令 德 维 垂 佑 钦 绍 念 显 扬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肇 彝 常

裕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孟姓的家谱 元朝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孟子五十一代孙孟祗祖曾续修家谱。泰定年间(公元1324年)五十二代孟惟恭将“孟氏宗支图”刻于碑上,藏于孔庙。明朝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五十七代孟元详细考证了孟氏历代世系,也刻石立于孟庙。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六十代孟承相曾续修族谱。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六十二代孟闻钲组织孟氏族人共同捐资续修族谱,刊印后分发各户,以便于日后“认祖归宗”。清朝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修编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族谱,分送族众。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Z年)秋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重校《三迁志》。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六十九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继T主持续修族谱。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续修了《孟子子世家谱》。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纂修《重纂三迁志》。孟氏族谱规定,续谱之时要将旧谱缴入谱馆,一旦新谱修成,要将旧谱销毁,所以清朝以前的孟氏族谱已经没有了,如今传世的只有《道光谱》、《同治谱》两种木版木刻活字印本。《道光谱》收录了孟宁、孟润、孟衍泰在前几次主持修谱时所写的旧序,孟继告为之作了新序。全谱共计六册、十四卷。《同治谱》共计六册、十五卷,由孟广均作序,收录了五篇旧序,在内容与编排上,和《道光谱》大致相同,该谱是孟府内保存最为完备的孟氏族谱。《三迁志》为志孟之书,书名取意于孟母三迁,既是孟氏族谱,又是地方志中的一种专志,以志为主,志牒相兼。创修《三迁志》的是明朝沂州道佥事、八苍溪人史鄂。《三迁志》始修于明朝嘉靖年间,最后修于清朝光绪年间,主持纂修的大多是地方官吏及社会名流,前后共编修六次,多以三迁命名,如今能看到的只有雍正本和光绪本。现存的有关孟氏宗传方面的碑刻有: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的碑刻,现立于孟庙东院启圣殿前东檐廊下。金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由孟子四十八代孙、宣武将军、邹县令孟润作序。《亚圣四十五世孙孟宁之墓》碑,刻孟氏世系图,立于孟母林内孟氏中兴祖孟宁墓前。元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立。《先师亚圣邹国公续世系图》碑存于孟庙寝殿院内。元延v元年(公元1314年)所立。《孟氏宗派图》碑存于孟庙寝殿院内。明顺二年(公元1331年)立。《孟氏宗支之记》碑现存于孟庙启贤门下。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立。《宗派之图》碑两块现分别存于孟庙承圣门北道东、乾隆御碑亭前。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立。《孟氏大宗支派碑记》碑现存于孟府五代祠。清朝立。

姓孟的男孩名字,跟家谱,前两个字是孟立什么? 孟立雁,燕雀安之鸿鹄之志

问:家谱 姓孟 反繁 是孟家第几辈 如何排名? 我有个亲戚姓孟的,我叫他把家谱给我,你自己看吧!

希 言 公 彦 承 宏 闻 贞 尚 衍

兴 毓 传 继 广 昭 宪 庆 繁 祥

令 德 维 垂 佑 钦 绍 念 显 扬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肇 彝 常

裕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是从孟轲算起的第56代排起,有50个字辈,可排到第105代。从第50代起,孟氏开始有意识地行辈分。

孟氏族谱,是一本以表谱形式,记载孟氏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它要求族人要严格遵照字辈起名,否则不能入谱,只作“外孟”处理。

《孟氏家谱》曰:“行辈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孟氏子孙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孔孟颜曾四大圣系共用同一行辈。明代以来,孟氏族人遵从族规,十分讲究上下遵卑关系。孟氏家谱到现在一共有七十五世,第一世是孟子,孟氏尊奉为“始祖”,第七十五世是祥协,1990年接任“亚圣奉祀官”,现居台湾。

孟姓家族是怎样形成的?

孟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四。�▲寻根溯源    1、出自姬姓,鲁庄公之庶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