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柯的来源
一、姓氏源流:
1、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的后裔。
为齐国始君姜子牙的嫡系子孙。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吴国公子柯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始成于春秋。吴国公子有个叫柯卢(虏)的后人,是吴王的儿子。他的后代就用他名字中的“柯”字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柯氏。
3、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柯拔氏,入中原后改姓柯,其后世子孙称柯氏。
古代北方羌族中柯氏,其后代子孙亦称柯氏。
二、柯氏始祖:柯卢。
柯氏始祖仲雍(即虞仲)是周武王的叔祖,与周姓吴姓蔡姓等为同一族系。周成王会诸侯于柯山,柯相仕周为大夫,同与其会,指山为姓,为柯氏得姓始祖;柯相之下第四世柯卢正式立柯为姓,是柯氏立姓始祖,柯卢为吴王的第九世子。因世居济阳郡崇德乡节孝里(今河南兰考)与蔡姓同称“济阳衍派”。
三、迁徙分布:
源自三千年前吴国公族的柯氏,初期蕃衍于故国所在地的江浙一带,然后,随着历史的演进,逐渐向四面八方发展,尤其在地利优越条件下,向南播迁的最多,所以成为南方各地,特别是福建省境内的一个名门望族。
按《漳州府志》:陈元光开漳,入闽之偏将,亦有柯氏。故知柯氏之南迁,当始于唐初。在唐昭宗天复年间(公元901年),就有一位籍贯福建的柯崇,以卓越的才华被封为太子校书,扬名当世。《柯蔡氏族谱》、《有南塘派亭》指出:“唐僖宗光启二年(公元886年),祖自河南光州固始,从王审知入闽,而居泉之元如观西水沟巷,今呼柯厝巷即是。石晋天福元年(公元九四二年),祖讳宝公,自水沟巷分居莆阳,其仍居泉之观西者,历五世,及北宋至庆文公为泉之望族。及南渡后,家道中微,始分散播迁。”据闽省济阳谱系谓:南宋时,有兄弟三人由河南济阳府,相率入闽,初居福州下大路风陈张勤乡,嗣后分姓分居,辟地开族,长兄入辛姓,三弟入蔡姓,各分居惠安、泉州一带,次弟则入柯氏,分支泉州东门外,后再分永春诗山一带。
台北新庄镇《柯氏族谱》有谓:先世居广信府贵溪县(今江西贵溪),始祖柯某为潮州太守,当北宋金人之乱,乃隐于福建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五都都良村,支派蕃衍,遍于闽南。台湾的柯氏,据省文献会所查悉者,是从清乾隆初年开始,陆续播迁分衍于台。清乾隆年间有福建安溪二十八都士林乡人,入垦今台北县泰山乡大嵙村的柯厝坑。清乾隆十六年有柯干梁、柯献瑞居麻豆保捐北极殿斋房。清乾隆三十三年有柯廷第系页生,捐修凤山县北门石路。清乾隆三十八年闽人柯步生在今高雄县燕巢乡兴建龙角寺。干隆卅九年柯正寿,重修楠梓坑桥。清嘉庆三年,有柯有成与何绩,赵良盛二八随吴沙进垦今宜兰县头城镇。清道光年间,又有柯氏漳州人,到现在台北县万里乡大埤村冷水掘开垦,清道光二十七年有柯福隆,入居今台南县盐水镇。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济阳郡:战国时为魏邑,西汉置县,西汉改治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济阳县在唐初并入冤句县。晋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被废除。
钱塘县:秦朝时期置县,属于会稽郡。后汉时期为吴郡治所(今浙江杭州)。
齐 郡:西汉初年将临淄郡改为齐郡。相当今山东省临淄一带。
2.堂号:
异鹊堂:异鹊的意思是奇怪的小鸟。宋朝时柯述历任淮州知府,累官朝散大夫。他曾经在漳州当辅佐的官。漳州地方荒年,他千方百计赈济灾民,亲自住到灾区。这时有两只奇怪的小鸟在他的屋梁上垒了窝。等他回到招待所,两只小鸟也跟着他。他完成任务回漳州城时,小鸟飞着追他数十里,叽叽喳喳不忍离去。
追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瑞鹊堂:资料有待补充。
垂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余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五、家乘谱牒:
浙江钱塘柯氏家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台湾。
浙江黄岩柯氏宗谱八卷,家集五卷,(民国)柯骅威、柯逵修纂,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安徽徽州新安柯氏宗谱二十六卷,首一卷,(民国)柯立功总理,胡祥木编纂,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安徽省绩溪县文物管理局(有二部)。
安徽怀宁柯氏宗谱十二卷,(清)柯仁廉等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安徽贵池峡川柯氏族谱不分卷,(明)柯一泉纂修,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贵池峡川柯氏宗谱五十四卷,(民国)柯云开等辑,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
福建福州长乐柯氏家谱不分卷,(清)柯彭年、柯鸿年修,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福建同安霞岐柯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手写本。现被收藏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九江双川柯氏宗谱不分卷,首二卷,(民国)柯方坚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垂远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上饶柯氏支谱四卷,首一卷,柯凌云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瑞鹊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四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柯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瑞鹊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十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六、字辈排行:
柯氏一支字辈:“诗书仁义云开喜祥瑞龙道进益大玉昌增贤希信万华名江奎宏先至世礼恪将”。
资料有待补充。
七、楹联典故:
1.门楣题辞:
瑞鹊传芳:源自柯述,字仲常,(公元1017~1111年),终年九十五岁。少年时,太守蔡襄见其“争奋笔舌论短长”,十分赏识,预料他日必成大器,写长诗赠柯庆文。柯述在公元1049年任府学教谕,公元1056年登进士,先后任赣州县尉、吴兴知县、怀州太守、福建提刑、湖南运使,两度任福州太守,又被封龙图阁直学士。期间,他因维持治安和治理水利有方,宋神宗召对便殿,对其才干甚为嘉叹,特书写柯述之名于屏风以备忘。由于柯述任职期间为读书人做了大量好事,又其本人著述丰富,福州、泉州两地文庙都以柯述从祀其中,泉州文庙之旁还曾经建有纪念柯述的祠堂。尤其突出的是,公元1075年柯述奉命到漳州赈灾,救活饥民无数,两只喜鹊栖于柯述居住的传舍(招待所),柯述离漳时,许多百姓恋恋不舍,送行数十里,那两只喜鹊也飞翔相随不忍离去,人人称异,传为佳话。
2.四言通用联:
奎章精识;石篆雄文:上联典指元朝时期的仙居人柯九思,字敬仲,与虞集、赵孟颊为朋友,擅长作诗、绘画,官至奎章阁学士。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南安人柯萼,进士出降,官至员外郎。太平兴国年间,遇到一个僧人,同往万岁山,指一棵古松下,挖掘出一块石刻篆文,原来是宝公(南朝梁高僧宝志)记述帝王之位绵延的文章。
行治为首;清官第一: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官吏柯昶,字季和,莆田人。万历进士,历官河间知府,治行称三辅第一。累官山西巡抚。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知县柯抡,字健庵,湖北人。同治间由进士知建宁县,尽心民事。尝捐廉创立四门义学,总督李鹤年以抡为“闽省第一清官”入奏。
榜登五老;狱无一囚: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人柯崇,光化年间与曹松等五人同榜中进士,年龄都在七十多岁,当时号称“五老榜”。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晋江人柯宋英,字子飞,绍兴年间进士,官梅州知州,为政清廉勤奋,监狱里没有一个囚犯。任职期满后返乡,闭门谢客,人们都称他“乡先生”。
愿闻己过;求通民情:清朝时期的建宁知县柯抡,每出以两牌前导,上书“愿闻己过,求通民情”八字,被誉为第一清官。
高僧指宝;贤母辞官: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柯萼,遇一僧指示在古松下掘之,得石篆。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柯应烈,其母为之辞官。此联另有不同版本,上联“高僧”为“奇僧”。
3.七言通用联:
龙图阁老先朝望;异鹊堂诗永世传:“瑞鹊堂”柯氏家族,由于他们的入闽始祖柯延最初开基于南塘,所以,有时候也以“南塘”名派。他们大多奉所谓的塘边叟或东边叟为始祖,目前生活在台湾岛上的一代,大致是那两位“叟”的第二十五、六世裔孙。自此以后,柯氏族人都以“瑞鹊堂”为号。不仅福建全省如此,全国各地也无不例外。柯氏迁泉以来,至今已传三十多世,族裔遍布泉州和港澳台等地,并迁播于东南亚各国,菲律宾国父黎刹,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夫人柯玉珠等均系柯氏后裔。“柯蔡宗亲会”组织不下三十个,仅台湾就有十七个。这些地方的柯氏族人均以“瑞鹊传芳”引以为荣。
书画博士传名远;医药专家播惠长:上联典指元朝时期的书画家柯九思,字敬仲,号丹丘生,台州人。善书画,博学能诗文,又善鉴识金石。文宗置奎章阁,特授学士院鉴书博士,凡内府所藏法书名画,咸命鉴定。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医学家柯琴,字韵伯,号似峰,浙江慈溪人。有《伤寒论注》等著作,对注经分证有特殊见解。
瑞阳宏文有百卷;怀州异鹊筑二巢: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学者柯芝,瑞阳人。早通五经,善词赋,著书百余卷。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朝散大夫柯述,字仲常,嘉佑进士,历知怀州,累官朝散大夫,赈饥有惠政,有异鹊二巢于栋,秩满,移居传舍,鹊亦随止。既归,飞翔数十里,喧噪彷徨不忍去。苏轼有诗记其事。
帘幕半开人未起;楼台风暖日犹低:此联为元朝时期的书画家柯九思《题画》诗句联。
春风娇软绿阴肥;上苑莺花紫翠微:近代史学家柯劭忞(公元1850~1933年)撰联语。柯劭忞,字凤孙,号蓼园,山东胶州人。光绪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京师大学堂监督等,有《天文志》、《春秋谷梁传注》等。
七世联登九进士;八闽独占一状元:此联为福建省莆田县灵川镇柯朱村柯氏宗祠联。全联典指明景泰二年(1451年)状元柯潜,字孟时,号竹岩,福建省莆田人二十二岁中举。
历代衣冠炫礼乐;经天日月永蒸尝: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峡山镇洋内乡柯厝祠追远堂。据《潮阳县志》记载,柯氏家庙始建于宋高宗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为宋朝建炎年间进士、国子监宣教大学士柯裔武所建。明朝时期由柯氏裔孙按旧制进行修葺,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由贡生柯文锦主持全面修建,扩建三山门。由于历代修建,所以家庙保存良好,1928~1992年在家庙办峡山洋内小学。1986年,柯氏族人筹资十七多万元进行修缮。柯氏家庙总建筑面积一千余平方米,整体建筑气势恢宏,浑厚坚实,古朴大方。家庙大门为三山门,上面匾额书“柯氏家庙”四字。
4.八言以上通用联:
身占春鳌,文邀天眷;庭栖异雀,诗赋名流: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状元柯潜事典。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朝散大夫柯述事典。
本出莆田,绿叶绵状元世德;源开洋水,香泉振学士家声: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峡山镇洋内乡柯厝祠追远堂。三山门首有立体石雕人物四幅,两侧有浮雕花鸟各四幅,雕刻精湛,形象逼真。入门天井,存放石马槽一个,乃为宋代遗物。天井往前,是一大厅,在整座祠中是属于中厅。中厅往前又是一天井,再往后便是后厅了。主体建筑属三厅双天井加拜亭结构。后厅上面挂有一堂匾,上书“追远堂”。在后天井接连后厅处设有拜亭。
乔木旧风声,前人深培根本;梓材新物色,后裔续点丹青: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峡山镇洋内乡柯厝祠追远堂。柯氏家庙追远堂是历史悠久的一座民间祠堂。全祠有石柱五十支,木柱二十支,抬梁与穿斗形成混合式梁架结构,木工或粗犷或精雕,图案线条流畅美感,具有明显的宋明建筑艺术风格。由于家庙建筑规模较大,历史悠久,保存较完好,对研究我省民间祠堂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八、历史名人:
篇幅太长,请参见这里:
http://zhummzykingbokeecom/viewdiary12917809html
我姓李,祖上也是南京应天府的(今河南商丘),据老辈口口相传,当时是被发配,充军到云南(蛮荒之地,安南郡)由于年代久远,家谱遗失,现知排辈字,红,志,应,天,昌,维,德,为,本,现居,云南红河,玉溪一带,有没本家兄弟,
一、周姓来源:
1、出自姬姓,其始祖为周文王。
黄帝的四世孙后稷,姓姬。
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
周公东征胜利后,大规模分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
这些姬姓国的后人大多改以国名、地名及祖父名号为姓氏。
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国所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子孙以周为氏。
如周平王之后,这一支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周姓来源的主要部分。
另有周赧王之后,在唐代先天(712-713年)年间,因避唐玄宗名讳改姬姓为周姓。
周公旦之后姓周。
2、出自周昌、周任之后。
《河图运录法》记载,远古黄帝轩辕氏时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分散于古时的汝南(今河南、安徽一带)、庐江(今安徽、湖北省境)、浔阳 (今属江西省)、临川(今属江西省)、陈留(今属河南省境)、沛国(今属河南、安徽、江苏省境)、泰山(今属山东省境)、河南(今属河南省境)等地。
3、少数民族改为周姓
1)南北朝时,北魏献帝的第二个哥哥,原姓普,后改姓周。
《魏书·官氏志》记载:“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
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
”献帝时,把北魏国拓跋氏分为七份,以七兄弟统率之。
由此可知,拓跋氏改姓周氏的,不只献文帝的次兄一人,还有次兄统率的那一部分国人。
周氏,是北魏国兴旺的七族之一。
魏拓跋氏改姓周氏的后代,有隋朝名将周摇。
周摇(约 507--590),字世安,是北魏献帝次兄普乃氏(普氏)的后代。
2)唐朝上元年间,少数民族有“暨佐时”(音译)三字姓的,改为周氏。
3)代北(今山西省东北部)的复姓“贺鲁”氏,改为周氏,贺鲁氏是由“夷”(少数民族)变为周姓。
4 、唐朝先天、开元年间,姬姓改为周姓。
唐玄宗名叫李隆基,“姬”与“基”声音相近,当时长安姬姓,为避唐玄宗名讳,改为周姓。
他姓改为周姓
5、五代后梁,成油的子孙改姓周。
成油(仙锐),是唐朝末年的荆南节度使,他是淮西人,成油生前本姓成,并未姓周,他是死后才被梁太祖朱温赐姓周的
6、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苏姓改姓周。
唐朝末年,苏益人福建,定居同安,裔孙昌盛,成为南方大族之一。
苏益的六代孙居住福建泉州卓源乡新康里,因遭粮累,财产没官,族人还受元朝官军围剿,各自逃难,其侄苏可安改姓周。
自此以后,这支周氏族人繁衍,并迁移人台湾新竹县。
7、清朝初年,明朝长沙藩王吉王的子孙改姓周。
明朝第一代吉王朱见浚,为明英宗第七子,成化十三年 (1477)就藩长沙。
第四代吉王称为吉端王,吉端王的嫡子袭封,死后无嗣,吉端二子又袭封。
明朝亡后,袭封的吉王逃往广东,死于缅甸。
吉端王的第三子朱翊铤(yan延),封长沙郡王。
朱翊铤的庶子朱万世,在明亡后,逃往宁乡周家,为避祸,改姓周,其子孙一直姓周。
二、迁徙分布:
1、周氏早期主要在河南发展繁衍。
这一时期,周姓迁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并在当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沛国周氏。
周平王之后,这一支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周姓来源的主要部分。
汝南安城周氏都是西汉汝坟侯周仁的后裔,周仁生十子,徙于安成。
周仁5世孙周燕,生5子,后皆至刺史、太守之职。
5子号称"五龙",各居一里,皆以儒学传家。
子孙繁盛,分衍出许多支脉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北方长年战乱,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周姓族人也随从中原的士族大举南迁。
两晋时期,汝南安成周氏周浚一门三封。
周颤,周嵩。
周馥等著名人物。
安城周氏周景家族一支迁居今安徽庐江,形成旺族其后裔世代在朝廷为官,散居各地.隋唐时期其中一支由山东迁徙湖北后再迁徙湖南,即周敦颐家族汝南安城周姓,自周燕始,除了其五个儿子,史志上留有姓名并立传者多达二百三十九人,代代人才辈出,为官者甚多。
此现象堪称历史奇迹汝南安城周氏各家族经过战乱之后纷纷逃亡外地,最终遍布全国
2-唐初,有周姓族人随陈元光入闽开基福建漳州。
唐朝末年,军阀混战,河南光州固始县周姓迁徙福建。
唐僖宗中和年间(881—884),周德琰为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县令,生三子,三子随父居固始县。
唐昭宗乾宁四年(896),六镇藩镇叛乱,周德琰次子周枢,与游、刘、翁、范等姓人闽,选择福建建瓯县(1913年建安、瓯方二县合并设置)的马伏为世居地,称为“马伏周家”。
周枢随父宦居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昭宗乾宁四年人闽,居住马伏,为人闽之始祖。
周枢的后裔周枯,于北宋太宗淳化二年(991),迁居福建崇安县的仙店,周枯为仙店支派的一世祖。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宋高宗南渡长江,河南固始县周姓随宋南渡,迁至闽汀宁化(今福建省宁化县,古代宁化县属汀州),犹长于宁化。
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这支由河南迁人福建宁化县的周姓,继续南迁入广东梅县
3-北宋末年与南宋末年从中原南徙广东。
新会县桥亭房周氏,始祖周海门,原河南汴(汴京,开封)人,宋南渡后居广东南雄珠玑巷,后乃居新会桥亭。
又,新会县沙富房周氏,一世祖周监,字天枯,原籍河南许州长葛县,遭元乱,千里间关,扈宋少帝至粤之冈州崖山。
广东新会县这二房周氏,原籍均在河南,分别是南宋初年随宋高宗南渡与南宋末年随宋少帝南徙的。
梅县周氏大始祖周仁德,原籍河南固始县,随宋高宗南渡,迁居福建宁化县。
南宋末元初,其裔孙“由闽迁粤”,迁居广东长东县(今五华县,在广东东部,梅江上游),至七世祖周(王宣),始迁梅县。
周碹是梅县始迁祖,又是由闽迁粤的七世祖,所以至今广东梅县周姓称他为“始祖七位公”。
4-元末明初,江西吉安府周姓移民湖南邵阳地区。
石碑周氏初祖炳四公,兄世常,生江右(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于元明间徙居湖南宝庆邵东之石碑。
湖州周氏,一世祖周志亮,元末明初“奉旨屯垦湘潭,后卜居湘潭”。
周志亮次子周肇翔,洪武年间“迁屯益阳”,于是“隶籍益阳”。
清初江西移民湖南的第二次 中,湖南衡山始祖,是由江西永新县厚田迁来。
又有一支“明洪武五年(1372年)奉旨入蜀,而创业重庆府涪州”,明末清初,该支周有仁宁君之子周可伦自重庆涪洲响水沟从戎至四川苍溪落业。
明清以来,周姓比较集中的省份是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
5-周姓在台湾主要集中在台南、台北两地。
周姓大多是祖上由北方南迁福建和广东,再由福建、广东移居台湾的。
清康熙到乾隆年间,有泉州人周延群乘船东渡,入垦台北县石碇乡;泉州人周炎移居台北县景美镇开垦奠基。
清嘉庆年间,富阳(今属浙江)人周凯曾任台湾道台,后死于任上。
6-大陆周姓移居海外,始于鸦片战争以后的晚清时代;周姓旅居海外的地方,主要是中南半岛与南洋一带;海外周姓侨胞,主要来自大陆的福建、广东(包括现今的海南省)两省。
海外周姓华人来自广东省的潮州、汕头地区的,占较大比例。
1)广东省揭阳县的伯劳浦乡周氏。
明朝洪武初年,其始祖周朴叟,人称周伯,由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迁来广东揭阳县。
他在埔上开荒,又引清泉上埔,人们于是将“埔”字去土添水,改为“浦”字,将“伯劳浦”作地名。
伯劳浦乡往海外谋生的人较多。
泰国首都曼谷有旅泰揭阳县伯劳浦家族会,此外还旅居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2)福建周姓移居南洋。
清末福建周姓之移居南洋,先后梯航南来,开拓新天地。
其彰明较著的创始人有:周英美之开埠文德甲,周公南之经营巫罗加什,周公秀之垦殖麻坡浮林望,周卿昌、周卿安之贸迁于新加坡及马六甲,周孙品、周孙华之往来各地沟通侨信等。
三、郡望、堂号:
1 郡望(汝南、沛郡、陈留、浔阳、临川、庐江、泰山、淮南、永安、河间、临汝、华阴、河东、清河、江陵、长安、河南、昭州)
汝南郡:汝南安城周氏为周平王少子烈的后代,其开基始祖为周平王少子姬烈第十八代裔孙周邕。
有汝南周氏遍天下之说。
汝南安城周氏在汉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发展到鼎盛阶段.这支周姓人中历代人才辈出.有汉执金吾周球.汉决曹掾周 燕.东吴大都督周 瑜.晋征西将军寻阳侯周访.晋梁益诸军都督鹰扬将军爵建城公周楚.晋龙镶将军周虓.梁庐桂二州刺史保城侯周灵起。
唐武卫大将军周法尚.唐左屯卫大将军谯郡公周绍范.唐左金吾大将军征南大元帅周如锡.唐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侍郎当朝宰相周墀.宋礼部侍郎周元孙等人.自周邕开基之始,世代文武进士及第入仕.赫显历代朝廷.
临汝郡:唐天宝初年改汝州置,治所在梁县(今河南临汝),乾元初又复名汝州。
临汝周氏也是由汝南安成周氏分出的,是汉汝坟侯周仁的第三十二代裔孙屯田员外郎常州长史周基。
周基子周允元,仕至凤阁侍郎、平章事
沛国郡:汉时置郡。
此支周氏,部分人于秦代迁往沛郡,成为当地著姓 汉代汾阴侯周昌、周勃、名将周亚夫即属此支。
陈留郡:西汉时置郡。
此支周氏为汉代周仁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的周震。
河间郡:西汉高帝置河间周氏世居河间文县(今属河北),自称出自汉汝坟侯周仁之后,是汝南安成周氏的分支。
这支周姓人中最为著名的是北周时的周惠达。
华阴郡:唐天宝元年改华州置,治所在郑县(今陕西华县),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华州。
华阴周氏的族源尚不明确。
其家谱称为晋宋之际有位名为周谟的人,曾随大将朱龄石北伐,自丹阳(今江苏南京)入关,后来留居华阴(今陕西华县),遂为华阴周氏开基。
隋唐时,这支周姓人中有乐州刺史周儒、嘉川公周护仁、亳州刺史周志珪、少府监周元珪、冀州刺史周履顺等人。
河东郡:初置于秦代,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夏县西北),隋朝时移治河东县(今山西永济西南),一度改名为蒲州。
汾阴县即是该郡辖县之一。
河东周氏也是汝南安成周氏的分支,自称是汉汝坟侯周仁的后代,世居河东汾阴县(今山西万荣西南)。
唐代时,这支周姓人中有主客员外郎周子敬、登州刺史周征冲、蜀州刺史周彭年、大理司直周万年、大理评事周载、国子博士周元达等人。
清河郡:西汉置,治所在清阳县(今河北清河东南),东汉移治甘陵县(今山东临清东北),称清河国,此后亦郡、国互称。
北齐移治武城县(今清河西北),隋唐时一度称贝州。
这支周姓人的祖源待考,是唐朝时出现的新郡望。
其中有凤阁舍人周茂祯等名人。
江陵郡:唐天宝初年改荆州置,治所在江陵县(今属河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荆州。
这支周姓人的血统源流尚待进一步考察,在唐代有卫尉少卿周敏道等人知名于世。
长安郡:唐置,治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长安周氏本属于姬姓,是周赧王的后代,在唐代先天(712-713年)年间,因避唐玄宗名讳改为周姓。
这支周姓人自北朝以来就是关中大姓之一,曾相继出了北周太子太仆姬愿、唐职方员外姬思忠、万年令姬处逊、丹州刺史姬思恭、长安令姬道斌等著名人物。
唐代以后,这支周姓人中的一些人又恢复了姬姓,但大多仍保留周姓不改。
河南郡:即秦代的三川郡,汉代改名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市,下辖22个县,相当于今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
河南周氏出自鲜卑拓跋部,开基始祖为周摇。
这支周姓人中有右千牛将军周虔智及其子周思亮、周思敬等人。
昭州郡:贞观八年(634年)由乐州改。
乐州,武德四年以始安郡平乐县改,治所在今广西平乐西。
因昭州曾名乐州,这支周姓人又被称为乐州周氏。
昭州周氏以世居昭州知名,先祖所出尚待考证。
唐朝时,这支周姓人中的周孝谏等人世代担任乐州首领,其后又有周万才、周君谟等人,分别任永州、柳州刺史。
2、堂号:
1_)细柳堂:汉文帝六年冬,匈奴6万兵马犯汉。
文帝令周亚夫驻兵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
几日后,文帝御驾亲往劳军。
走近军营,只见甲兵森严,个个持刀执戟,张弓挟箭,如临大敌。
当令门岗传报,营兵却直挺挺地站着,一丝不动,并喝令车驾停住,说:“军中闻将令,不闻天子令!"文帝亲自来到营门,又被哨兵拦住,文帝只好交出天子的符节,让哨兵进帐回报。
亚夫验了证件,才下令开门放入车驾。
一面嘱咐:"营内不准跑马。
"车驾和随从骑兵只好按辔徐行。
进入营门,亚夫才不慌不忙地出帐迎接,文帝慰问后,一出营门,兵士仍关上营门,严整如故。
文帝回头看了看,高兴地说:"这才是真将军呀!象亚夫这样的将军,和他练的兵,才使敌人无缝可钻呀!"
2_)爱莲堂:北宋哲学家周敦颐,一生清正廉洁,一生最爱莲花。
曾作《爱莲说》,通篇百余字:“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他把莲花比成君子,推崇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
3_)自立堂号:世德、亦政、诵芬、清白、继述、绍濂、世善、大本、承志、景濂、雍睦、敦叙、忠厚、敬爱、集贤、永思、承思、濂溪、敦稼、孝思、叙伦、笃佑等。
四、家乘谱牒:
湖南:濂溪汝南周氏族谱共八十九卷。
江苏:周氏族谱六卷、周氏家谱十八卷、润州周氏重修宗谱十卷、江都周氏家谱六卷、润东周氏族谱三十二卷、蒋湾桥周氏宗谱十四卷 浙江:周氏家谱不分卷、周氏宗谱不分卷、武林周氏家乘不分卷、余邑周氏宗谱三卷、汝南周氏宗谱四卷、姚江孝义周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周氏宗谱、谷阳周氏族谱十六卷首一卷、周氏族谱一卷、周氏续修家谱十一卷首一卷、周氏四修族谱十二卷、小云南周氏宗谱一卷 安徽省肥东县王铁乡周冲村"爱莲堂"家谱八卷
五、历史名人:
周亚夫[?一前143],西汉名将。
沛县(属今江苏)人。
周勃子,初封条侯。
文帝时,匈奴东进,他以河内守为将军,防守细柳(在今陕西咸阳),军令严整,被誉为“真将军”。
景帝时,任太尉,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迁丞相,谢病免。
后以子私买御物所累下狱,绝食死。
周 处[约236-297]:西晋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南]人氏,字子隐,吴时为东观左丞,晋平吴后,历任新平太守,迁御史中丞,后任建威将军,封平西将军、周孝侯,当地至今流传着他改恶从善、射南山虎、斩长桥蛟之传说,京剧传统剧目《除三害》就是表现他的故事。
周敦颐[1017-1073]:北宋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氏,曾官大理寺丞,国子博士。
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小溪上,以营道故居濂溪名之,后人称其濂溪先生。
他依据陈抟的《无极图》,著《太极图说》,理学大师朱熹曾推崇他为理学的创始人。
著有《爱莲说》。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 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氏。
平生创作了许多新词调,其词格律谨严,写法新颖,被词学界推誉为“巨擘”,对后世影响很大,开南宋格律词派之先河。
周 昉:唐代以画肖像、佛像著称的名画家,出身显贵家族。
其画风为“衣裳简劲,色彩柔丽,以丰厚为体”。
宋代的米芾将他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三人并称为"四大人物画家"。
周 瑜[175-210]:三国吴之名将,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氏,建安13年[208年],火烧赤壁,大败曹操大军,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精音乐,时称“曲有误,周郎顾。”
周树人[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本名,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氏。
周敦颐的第三十二世孙。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06月17日第四版)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化名伍豪等,浙江绍兴人,生于江苏淮安。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建立了丰功伟绩,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周敦颐的第三十三世孙。
六、姓氏典故
周瑜打黄盖 《三国演义》故事:黄盖诈降于曹操,进行火攻,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为了取信于曹操,周瑜故意借故痛打黄盖,让黄盖假装气愤而投敌。
这一场打既是事先商量好了的,自然是两相情愿。
所以“周瑜打黄盖”成为歇后语,其下一句就是“两相情愿”
出自姬姓,其始祖为周文王。
黄帝的四世孙后稷,姓姬。
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
周公东征胜利后,大规模分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
这些姬姓国的后人大多改以国名、地名及祖父名号为姓氏。
1、庞:上古周朝时,周武王将周姓兄弟分封为诸侯王,其中一个叫毕公高的,子孙中有受封到庞乡做首领,以地名为姓。另一支,黄帝的孙子颛顼,有八个鼎鼎大名的儿子,其中一叫庞降,后代以庞为姓。历代先人如:庞涓、庞统。
2、庞 14529全国庞氏大同宗谱(民国)庞德辅总理员庞海樵纂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高阳堂刊本湖南崇阳县档 14530苏州庞氏家谱不分卷(民国)庞兴诗编民国三十一年(1942)庞氏铅印本 一册南京大学历史系
14531江苏常熟海虞庞氏家谱二十卷(清)庞绍渠 庞敬熙等续编清道光七年(1827)刊本 四册上海图 日本 美国
14532江苏常熟海虞庞氏家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清)庞应璐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四册历史所 吉林大学 苏州大学(存卷21下、22-24)注:庞芝山始修於明代。
14533浙江萧山苎萝庞氏宗谱四卷(民国)庞贤兴 庞曹槐等重修民国五年(1916)贵安堂木活字本 四册日本 美国
14534浙江绍兴庞氏宗谱不分卷(清)庞启鲸等纂修传钞清嘉庆十三年(1808)遣安堂钞本 四册注:有道光年间增补。
14535湖北崇阳庞氏宗谱二十二卷首四卷(民国)庞海樵 庞煜候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久胜堂活字本武汉图(存卷首)注:庞掀天始修於明隆庆元年。
14536湖南湘潭中湘石羊庞氏阎修族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清)庞白铣修 庞白儒纂清同治四年(1865)活字本湖南图(缺卷22-24)
14537湖南湘潭中湘石羊庞氏二修族谱二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庞义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遣安堂刻本 二十八册中央民院注:谱初修于清乾隆十七年。
14538广东南海庞氏族谱十二卷(清)庞越樵总纂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二册广东中山图
14539广东廉江庞氏族谱十六卷(民国)庞藻生 庞紫云等纂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广州大昌支店铅印本 十五册广东中山图
14540广东廉江庞氏族谱七卷(民国)庞耀枢等重修民国十五年(1926)安铺道源印务书局排印本 七册吉林大学 14541 乌干庞氏宗谱四卷(民国)庞长发等修民国十三年(1924)助理堂活字本 四册北图。
周氏起源
周姓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轩辕氏。据《姓氏考略》所载,相传黄帝时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个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
出自姬姓,其始祖为周文王。黄帝的儿子后稷,姓姬。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东征胜利后,大规模分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人大多改以国名、地名及祖父名号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国所灭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子孙及周朝遗民以周为氏。如周平王之后,这一支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周姓来源的主要部分。周赧王之后。周公旦之后。
由他氏改姓或他族改姓为周的。如唐玄宗时,有姬氏因避帝名讳,故而改姓周。元时,有苏氏改姓周的。唐末有叫成纳的,后梁时赐姓周。北魏时有鲜卑皇族普氏改姓周。南北朝时,代北复姓贺鲁氏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汉字单姓周氏。
家乘谱牒
江苏:周氏族谱六卷、周氏家谱十八卷、润州周氏重修宗谱十卷、江都周氏家谱六卷、润东周氏族谱三十二卷、蒋湾桥周氏宗谱十四卷
浙江:周氏家谱不分卷、周氏宗谱不分卷、武林周氏家乘不分卷、余邑周氏宗谱三卷、汝南周氏宗谱四卷、姚江孝义周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周氏宗谱、谷阳周氏族谱十六卷首一卷、周氏族谱一卷、周氏续修家谱十一卷首一卷、周氏四修族谱十二卷、小云南周氏宗谱一卷
周
一、周姓来源:
1、 周姓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轩辕氏。据《姓氏考略》所载,相传黄帝时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个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
2、出自姬姓,其始祖为周文王。黄帝的儿子后稷,姓姬。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东征胜利后,大规模分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人大多改以国名、地名及祖父名号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国所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子孙及周朝遗民以周为氏。如周平王之后,这一支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周姓来源的主要部分。另有周赧王之后,周公旦之后。
3、由他氏改姓或他族改姓为周。如北魏时有鲜卑皇族普氏改姓周。南北朝时,代北复姓贺鲁氏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汉字单姓周氏。南朝陈时,有一著名将领叫项猛奴的被周荟抚养改姓周,名文育。唐玄宗时,有姬氏因避帝名讳,故而改姓周。唐末有叫成讷的,后梁时赐姓周。元时,有一位叫苏卓周的改姓周。又有喜同、术忽、哈刺歹等蒙古人改姓周。明代江苏吴县人吴健7岁时家贫卖身同县周家,也改姓周。
二、迁徙分布:
周氏早期主要在河南发展繁衍。居住在河南临汝的周氏,部分人于秦代迁往沛郡,成为当地著姓,西汉大臣周昌、周勃、名将周亚夫即属此支。东汉末年,京师遭董卓之乱,汝南安城周氏有一支迁居今安徽庐江。西晋永嘉年间,中原士族随晋室同渡,有一支周氏迁往姑熟[又称姑孰、南洲,今安徽当涂]。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人员中有周姓将校,这是周姓入福建最早者。唐僖宗时,河南周氏族人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的。南宋大臣周必大,自称其先祖为郑州管城人。汝南周氏有一支直接迁往福建宁化石壁乡,还有一支徙居永定。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闽、粤周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唐代元和年间,除沛国周氏、长安周氏为周赧王的后代,河南周氏为鲜卑族改姓外,大都是西汉汝坟侯周仁的后裔。周仁5世孙周燕,子孙繁盛,分衍出许多支脉,如周燕之子周忠因任太山太守而在当地定居,形成太山周氏。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汝南郡:汉时置郡。此支周氏为周平王少子烈的后代,其开基始祖为周平王少子姬烈裔孙周跋扈邕。有汝南周氏遍天下之说。
沛国郡:汉时置郡。此支周氏,其开基始祖为汉代汾阴侯周昌。
陈留郡:西汉时置郡。此支周氏为汉代周仁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的周震。
2、堂号:
细柳堂:汉文帝六年冬,匈奴6万兵马犯汉。文帝令周亚夫驻兵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几日后,文帝御驾亲往劳军。走近军营,只见甲兵森严,个个持刀执戟,张弓挟箭,如临大敌。当令门岗传报,营兵却直挺挺地站着,一丝不动,并喝令车驾停住,说:“军中闻将令,不闻天子令!"文帝亲自来到营门,又被哨兵拦住,文帝只好交出天子的符节,让哨兵进帐回报。亚夫验了证件,才下令开门放入车驾。一面嘱咐:"营内不准跑马。"车驾和随从骑兵只好按辔徐行。进入营门,亚夫才不慌不忙地出帐迎接,文帝慰问后,一出营门,兵士仍关上营门,严整如故。文帝回头看了看,高兴地说:"这才是真将军呀!象亚夫这样的将军,和他练的兵,才使敌人无缝可钻呀!"
爱莲堂:北宋哲学家周敦颐,一生清正廉洁,一生最爱莲花。曾作《爱莲说》,通篇百余字:“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他把莲花比成君子,推崇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
四、家乘谱牒:
湖南:濂溪周氏七修族谱共八十九卷。 江苏:周氏族谱六卷、周氏家谱十八卷、润州周氏重修宗谱十卷、江都周氏家谱六卷、润东周氏族谱三十二卷、蒋湾桥周氏宗谱十四卷 浙江:周氏家谱不分卷、周氏宗谱不分卷、武林周氏家乘不分卷、余邑周氏宗谱三卷、汝南周氏宗谱四卷、姚江孝义周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周氏宗谱、谷阳周氏族谱十六卷首一卷、周氏族谱一卷、周氏续修家谱十一卷首一卷、周氏四修族谱十二卷、小云南周氏宗谱一卷
五、历史名人:
周亚夫[?一前143],西汉名将。沛县(属今江苏)人。周勃子,初封条侯。文帝时,匈奴东进,他以河内守为将军,防守细柳(在今陕西咸阳),军令严整,被誉为“真将军”。景帝时,任太尉,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迁丞相,谢病免。后以子私买御物所累下狱,绝食死。
周 处[约236-297]:西晋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南]人氏,字子隐,吴时为东观左丞,晋平吴后,历任新平太守,迁御史中丞,后任建威将军,封平西将军、周孝侯,当地至今流传着他改恶从善、射南山虎、斩长桥蛟之传说,京剧传统剧目《除三害》就是表现他的故事。
周敦颐[1017-1073]:北宋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氏,曾官大理寺丞,国子博士。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小溪上,以营道故居濂溪名之,后人称其濂溪先生。他依据陈抟的《无极图》,著《太极图说》,理学大师朱熹曾推崇他为理学的创始人。著有《爱莲说》。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氏。平生创作了许多新词调,其词格律谨严,写法新颖,被词学界推誉为“巨擘”,对后世影响很大,开南宋格律词派之先河。
周 昉:唐代以画肖像、佛像著称的名画家,出身显贵家族。其画风为“衣裳简劲,色彩柔丽,以丰厚为体”。宋代的米芾将他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三人并称为"四大人物画家"。
周 瑜[175-210]:三国吴之名将,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氏,建安13年[208年],火烧赤壁,大败曹操大军,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精音乐,时称“曲有误,周郎顾。”
周树人[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本名,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氏。周敦颐的第三十二世孙。《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06月17日第四版)
周信芳[1895-1975]:字士楚,艺名麒麟童。浙江慈溪人,生于江苏清江浦。京剧艺术家。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化名伍豪等,浙江绍兴人,生于江苏淮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建立了丰功伟绩,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爱戴和尊敬。周敦颐的第三十三世孙。
周培源[1902828-1993]:江苏宜兴人氏。1928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理学博士学位。1936年至1937年参加爱因斯坦领导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并进行相对论引力论和宇宙论的研究。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协主席、名誉主席。
六、姓氏典故
周瑜打黄盖 《三国演义》故事:黄盖诈降于曹操,进行火攻,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为了取信于曹操,周瑜故意借故痛打黄盖,让黄盖假装气愤而投敌。这一场打既是事先商量好了的,自然是两相情愿。所以“周瑜打黄盖”成为歇后语,其下一句就是“两相情愿”。
周氏家谱
周 4505河北曲阳银台周氏家乘不分卷 (清)周斯亿辑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曲阳官廨刻本 一册 首图 4506河北故城周氏族谱不分卷 钞本 二册 河北故城县档 4507山西代县周氏族谱六卷 (民国)周玳 周士志等创修 民国十七年(1928)铅印本 一册 美国 4508上海嘉定周氏族谱不分卷 (清)周鼎调等修 清康熙七年(1668)写本 二册 美国 台北影印《清代稿本百种汇刊》本 苏州大学 4509上海周氏家世述不分卷 (清)周琢新 周宗璜等修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修 爱莲书屋钞本 四册 美国 4510江苏周氏世系传不分卷 民国间钞本 二册 日本 美国 4511江苏丰县周氏家谱十八卷 (民国)周兰真纂 民国十年(1921)铅印本 江苏丰县常店乡常娄村郭庄 4512江苏丰县周氏族谱六卷 (民国)周胍盛重修 民国二十年(1931)石印本 江苏丰县博 注:谱初修于明崇祯元年。 4513江苏泰县海陵丁巷周氏支谱□□卷 (清)周彝重修 清同冶六年(1807)重修本 江苏泰县图 注:书名一作《周氏族谱》。 4514江苏江都周氏家谱六卷 (清)周玉森 周文宽等纂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木活字本 江苏泰州市图 4515江苏江都周氏家谱六卷 (民国)周玉秀 刘嵩泉纂修 民国十三年(1924)木刻本 六册 北图(二部) 河北大学 江苏泰州市图 江苏江都县塘头乡周楼村 注:扉页作《周氏家乘》。周继濂首修于清乾隆元年。 4516江苏江都维扬江都周氏族谱四卷 (民国)周庆沛等主修 陈兴正编辑 民国三十八年(1949)活字本 四册 吉林大学 4517江苏镇江润州周氏重修宗谱十卷 (清)周瀛等重修 清道光七年(1827)承敬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上海图 4518江苏镇江润州周氏重修宗谱十卷 (清)周承景 周性生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承敬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吉林大学 4519江苏镇江润东洪溪周氏续修族谱六卷 (清)周舜全主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活字本 六册 历史所 注:明洪武十一年始修。 4520江苏镇江润东周氏十二次重修族谱二十四卷 (清)周玉府等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908)刊本 二十四册 美国 4521江苏镇江润东周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周玉府 周志笃等重修 清光绪)十四年(1908)纂 清宣统元年 (1909)刻本 二十二册 哈尔滨师大 注:书名据书名页题,明万历十二年周邦奎始修。 4522江苏丹阳云阳周氏东分宗谱二十八卷首二 卷末一卷 (清)周友松修 清光绪八年(1882)刻本 二十册 中山大学 注:书口题《云阳周氏宗谱》,序目题《云阳周氏 东分十一修宗谱》。 4523江苏常州蒋湾桥周氏续修宗谱十卷 (清)蒋龙顺纂修 清同治八年(1869)爱莲堂活字本 十册 吉林大学 注:清顺治四年始修。 4524江苏常州蒋湾桥周氏续修宗谱十二卷 (清)周济棠复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爱莲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日本 美国 4525江苏常州蒋湾桥周氏宗谱十四卷 (民国)周履云 周国梁等九修 民国四年(1915)爱莲堂活字本 十四册 北图 人民大学 江苏常州市图(存五卷) 美国 (民国)周履云 周国梁等九修 4526江苏常州周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三十六年(1947)爱莲堂刻本 十八册 历史所 哈尔滨师大 4527江苏常州临濠周氏宗谱十卷 (清)周等芳 周同谷纂修 清光绪七年(1881)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注:谱始修于明崇桢十五年周昌言。 4528江苏常州盐濠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清)周虎臣主修 周锡甫编次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缺二卷) 美国 注:谱始修於明崇祯十五年周昌言。 4529江苏常州盐濠周氏宗谱十卷 (民国)周维翰主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常州周氏介福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注:谱始修於明崇祯十五年周昌言。 4530江苏常州周氏宗谱□□卷 清爱莲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3) 注:记事止清雍正十年。 4531江苏常州山桥周氏宗谱四十卷 (民国)周绍嘏主修 民国七年(1918)爱莲堂活字本 四十册 历史所 云南图 注:宋淳熙十三年周允桥始修。 4532江苏常州毘陵 湖里周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周洪梅主修 蒋廷华主稿 民国二十六年(1937)毘陵周氏爱莲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注:谱始修於清乾隆七年。 4533江苏常州毘陵周氏宗谱□□卷 民国间爱莲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5、8) 注:卷八记事止民国十年。 4534江苏武进毘陵周氏宗谱八卷 (清)周炳昌主修 清光绪元年(1875)新德堂 八册 北图 4535江苏武进毘陵周氏宗谱八卷 周炳昌等重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新德堂木活字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4536江苏武进暹阳湖周氏宗谱八卷 (清)周继宝等修 清光绪五年(1879)爱莲堂木活字排印本 八册 上海图 4537江苏武进渔庄周氏宗谱二十卷 (清)周庆荣等重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永思堂木活字本 二十册 日本,美国 4538江西武进毘陵周氏宗谱十卷 (清)周觐扬重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五有堂木活字本 十册 南开大学 注:始修於清康熙间,此为三修。 4539江苏武进毘陵周氏宗谱十卷 (民国)周懋照等续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五有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4540江苏武进毘陵邱墅周氏宗谱八卷 (清)周添寿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爱莲堂木活字本 十四册 历史所 日本 美国 注:清道光四年周考信始修。
作者: 周与伦 2007-2-22 04:32 回复此发言
--------------------------------------------------------------------------------
2 周氏家谱
4541江苏武进毘陵周氏谱六卷 (清)周寿宝纂修 清光绪二十年(1904)新德堂活字本 六册 北图 美国 4542江苏武进毘陵十里牌周氏宗谱八卷 (清)周邦俭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集义堂木活字本 八册 美国 4543江苏武进塘桥洪庄周氏宗谱十一卷首一卷 (民国)周全德 周根孝纂修 民国八年(1919)爱莲堂刻本 十二册 河北大学 4544江苏武进宜庄周氏族谱十二卷 (民国)周祖望修 民国十一年(1922)世德堂木刻本 十二卅 河北大学 美国 4545江苏溧阳周氏十二修宗谱十六卷 (民国)周颐 周保珍等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亦政堂活字本 五十二册 历史所 注:宋淳熙上年始修。 4546江苏无锡锡山周氏宗谱四卷 (明)周十贤纂修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刻本 吉林大学 4547江苏无锡锡山周氏世谱八卷 (清)周复源等续修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刻本 八册 北图 4548江苏无锡锡山周氏世谱二卷 (清)周瑞川修 周鼎元等纂 清同治十年(1871)活字本 一册 江苏苏州市图 4549江苏无锡锡山周氏世谱祠祀全编十六卷 (清)周荣增纂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人民大学 日本 美国 4550江苏无锡锡山周氏世谱十六卷 (清)周万兴 周士谟等纂修 清宣统元年(1909)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二部) 历史所 中央民院 吉林 大学 云南图 注:明万历三十八年周维新等始修,此为六修。 4551江苏无锡锡山周氏宗谱十六卷 (清)周履道续辑 清同治九年(1870)至德堂活字本 二十册 北图 4552江苏无锡锡山周氏世谱十二卷 (清)周德森等修 清光绪七年(1881)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4553江苏无锡锡山周氏宗谱十二卷 (清)周屏甫等纂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光霁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4554江苏无锡锡山周氏大统宗谱七十四卷 (民国)周翰 周士青总纂 民国八年(1919)光霁祠活字本 七十四册 北图 历史所 日本 美国 注:明万历三十八年周维新等始修。 4555江苏无锡锡山王牧周氏宗谱十二卷 (清)周增福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怀德堂活字本 十三册 人民大学 日本(附三卷) 美国 4556江苏无钢周氏族谱□□卷 学志堂木活字本 江苏苏州市博(存卷之2-5,8-10,14) 注:记事上於光绪二十一年。 4557江苏无锡锡山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周景濂续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享叙堂木活字本 辽宁图 注:周维新首修於明万历三十八年。书名页作 《周氏宅基支谱》。 4558江西无锡锡山周氏世谱九卷首一卷附光霁祠 徽信录 (清)周耿坤等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907)活字本 十三册 北图 人民大学 4559江苏无锡周氏家谱一卷 (民国)周钟毓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石印本 复旦大学 注:封面题《周氏小园里家谱》。 4560江苏江阴澄江华庄周氏宗谱六卷 (清)周志云主修 清光绪元年(1875)爱莲堂活字本 六册 历史所 注:清康熙四十八年廷璋公始修,此为五修。 4561江苏江阴澄江华庄周氏宗谱八卷 (清)周维一主修 清宣统元年(1909)爱运堂活字本 八册 历史所 注:清康熙四十八年廷璋公始修,此为六修。 4562江西宜兴黄干周氏宗谱八卷 (清)周茂氾纂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集贤堂活字本 八册 历史所 注:清嘉庆十五年廷华公始修。 4563江苏宜兴山溪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周璜主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诵芬堂活字本 八册 历史所 注:清乾隆二十四年周文兴始修。 4564江苏吴县周元公世系遗芳集 (明)周与爵辑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刊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注:附万历四十二年跋刊宋濂溪周元公先生集。 4565江苏吴县周氏家谱十卷 (清)周德昂 周克豫等创修 清嘉庆元年(1796)木刻本 上海松江县博 苏州大学 4566江苏吴县吴氏家谱十卷 (清)周德我 周尚志续修 清道光十二年(1832)木刻本 八册 河北大学 4567江苏吴县木 周氏家谱二卷 (清)周孝刻等修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伦叙堂刊本 科图 美国 4568江苏吴县洞庭东山周氏支谱不分卷 (民国)周昌耆纂修 民国五年(1916)石印本 四册 历史所 河北大学 注:清道光十九年周奕钤始修。 4569江苏吴县周氏续修宗谱十三卷首一卷 (民国)周楚吉纂修 民国二十七年(1938)仁厚堂活字本 二十九册 吉林大学 4570江苏吴江周氏家乘二卷首一卷 (清)周一士等续修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刊本 二册 南开大学 住:始辑於明天启间。 4571江苏吴江周氏族谱九卷 (清)周永肩纂修 清钞本 江苏苏州市博(存五卷) 4572江苏吴江周氏家乘摘录不分卷 (清)周元理辑 清荷生钞本 一册 江苏吴江县图 4573江苏吴江周氏家乘四卷 (清)周元礼辑 民国十六年(1927)印本 江苏吴江县图(存三卷) 4574江苏吴江周氏家乘四卷 (民国)孙岐纂 民国十六年(1927)刻印本四册 江苏吴江县图 4575江苏吴江周氏家乘□□卷 民国间铅印本 苏州大学(存卷2) 4576江苏吴江周氏宗谱不分卷 钞本 二册 江苏苏州市博 4577江苏吴江周氏宗谱八卷 周凤奇修 活字本 八册 中央民院 注:清康熙年间初修。 4578江苏吴江周氏族谱不分卷 传钞本 四册 上海图 4579浙江周氏家谱不分卷 (清)周大棻编纂 清嘉庆十年(1805)刻本 十六册 人民大学 4580浙江杭州汝南周氏族谱十卷 (清)周恒 周祖濂纂修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木刻本 五册 天一阁 4581浙江杭州周氏宗谱不分卷 (清)周之錀等重修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写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4582浙江杭州武林周氏家乘不分卷 清光绪十六年(1890)纯德堂写本 二册 日本 美国 4583浙江杭州汝南周氏家谱一卷 (清)周建权辑 清光绪间稿本 南京博 4584浙江杭州汝南周氏信字支第七房小宗谱不分卷 民国钞本 一册 浙江图 4585浙江临安临水周氏宗谱四卷 (清)周荫堂等修 清光绪六年(1890)汝南郡木活字本 四册 美国(二部
山东周氏族谱山东省周氏字牌辈序:~隆、茂、庆、传、长、广、生(升)忠、厚、嗣(世)、志、永远、祯(元)、正、方。后又续序:志德开宏运达孝毓富祥教礼培家训信义作保章。
山东周氏(济南市济阳县)族谱辈序:师 建 传 吉 昌 培 成 瑞 吉 祥 行 家 尊 孝 友 玉 国 安 民 良。
周姓最初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周姓由西向东迁徙繁衍,与周王朝都城由陕西向河南东迁有密切关系。自平王东迁洛阳后,周氏得到大举繁衍,曾一度成为巨族。战国秦汉时期,秦灭六国时对各国贵族的迁徙,以及秦末战乱,为周姓发展、扩散提供了条件。
这一时期周姓迁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并在当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沛国周氏。魏晋南北朝时,因北方长年战乱,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周姓族人也随从中原的士族大举南迁。
隋唐前后,周姓又有大规模发展,唐末五代连续几十年的军阀混乱,特别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与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这几次大战逼使河南、山东一带的中原周姓大量南迁,主要迁往福建、浙江、广东。唐初,有周姓族人随陈元光入闽开基福建漳州。
唐朝末年,河南光州固始县周姓迁徙福建建瓯马伏为世居地,称为“马伏周家”。北宋太宗淳化二年又迁居福建崇安仙店。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河南固始周姓随宋南渡,迁至闽汀宁化(今福建宁化)。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这支周姓,继续南迁入广东梅县。
北宋灭亡时,山东、河南一带周姓,大批随宋高宗南渡长江,定居浙江,陆续分布于杭州、诸暨、绍兴、萧山等地。周姓入粤是北宋末年与南宋末年从中原南徙。如新会桥亭房周氏及沙富房周氏,原籍均在河南,分别是南宋初年随宋高宗南渡与南宋末年随宋少帝南徙的。
元末明初,江西吉安府周姓移民湖南邵阳地区。明清以来,周姓比较集中的省份是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周姓在台湾主要集中在台南、台北两地,大多是由北方南迁福建和广东,再由福建、广东移居台湾的。
大陆周姓移居海外,始于鸦片战争以后的晚清时代,主要来自大陆的福建、广东。如今周姓人口列全国第九位。
扩展资料
周氏家族的起源 :
1、出自姬姓,其始祖为周文王。黄帝的四世孙后稷,姓姬。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东征胜利后,大规模分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人大多改以国名、地名及祖父名号为姓氏。
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国所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子孙以周为氏。如周平王之后,这一支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周姓来源的主要部分。另有周赧王之后,在唐代先天(712-713年)年间,因避唐玄宗名讳改姬姓为周姓。周公旦之后姓周。
2、出自周昌、周任之后。《河图运录法》记载,远古黄帝轩辕氏时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
分散于古时的汝南(今河南、安徽一带)、庐江(今安徽、湖北省境)、浔阳 (今属江西省)、临川(今属江西省)、陈留(今属河南省境)、沛国(今属河南、安徽、江苏省境)、泰山(今属山东省境)、河南(今属河南省境)等地。
——周姓家谱
姓氏柯的来源
本文2023-10-22 03:34:4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11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