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螳螂武术拳谱有哪些拳法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2浏览:3收藏

七星螳螂武术拳谱有哪些拳法,第1张

 螳螂拳是我国古有的一种拳术,它起源于梁武帝时,至今已演化为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六合螳螂拳等诸多门派。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七星螳螂拳谱。欢迎阅读!

七星螳螂拳谱

 一、 螳螂打

 (一) 见刚而提步,回手而贴壁,起手而双棍(捆),中心而出手,见截手而偷手,偷手而急入肘,

 入肘而蹦捶,蹦捶而还步,还步而直冲,直冲而直磕,连磕而滚拳,若滚漏即双勾,逢勾即入手,见入即崩摊(砸),崩摊(砸)即闪步,闪步而进护眼,见护眼而底漏,底漏而摇手(即粘拿),逢粘拿而入头捶,头捶而必防取底势,逢底势而入防双手过脑,打下而取上,取上而捎下,打左须防右,打右亦当防左。十八门路之中,招之即打,打之即招,连打代(带)招,连招代(带)打,不招不架,实是通家,若还招架,真是杂家,后之学者,切究其理,洵精微奥妙,此势乃以柔克刚之法也。

 (二)取上打下,取下打上,里外返车,务要身法软活,手法快利,忽起忽落,开合无定,提步入手,不分先后,举手而步即随之,长短勾顺,舞不虚发,所谓手足相合也。

 王朗螳螂总敌(短打要诀)

 进退虚实,蹿跳出入,闪赚腾挪,开合收闭,长短起落,刚柔硬软,各有所长。夫短打之要诀总是八八六十四门,九九八十一化,有中门三十二,左右三十二,知此门路方可入手,化者入手而变也,此可谓变化无穷矣。

 翻车辘轳捶,六六三十六,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柔

 左十六门 贯耳破通臂手法要诀

 纵步起手贯耳锤,提步挂面加通臂,蹲身劈手入双掌,上下左右加螳螂,迎面挑手双赶月,闪赚双勾扑崩掌,且加原拳还原拳,崩开辕门迎面闯,底漏尖刀起护眼,燕子别翅黄龙反,勾楼通臂连三掌,漏滚粘拿脸上脸(险),扑按护眼偷漏手,崩锤穿腮连步肘,骑马顺步推双掌,里(里)磕外磕必偷手。

 右十六门 通臂破贯耳手法要诀

 出手眉头先下掌,左右摔捋劈面闯,迎面前手跟后手,扑手漏手叠双肘,霸王拽弓入单手,提步反棍(捆)海底偷,鹞子反身双提捋,倒提翻车回马走,摇步左右燕子卓(啄),八步头锤撩险(阴)脚,搬肩采手必起膝,逼膝双指取眼窝,鲤鱼摆尾缠勾腿,偷手尖刀加崩搁,白虎洗脸迎面罩,遍身长短十二要,手法散乱必蹿跳,若遇外方云游客,举手无成方巧妙,闹里夺粹失一看,后悔当年未受教,虚心求师访名友,何愁分金难得窍。七势集连拳,总是十八凑,全身十二锤,闪赚双手扣

螳螂中行手三十二门连歌诀

 双手过脑飞当中,抱头连步取当中,提步闪赚看形影,劈破中门压当顶。回马一步倒提杆,偷手翻身取海底,蹲身连拳疾蹄跳,鹞子翻身黄龙罩,崩砸穿腮洗虎脸,偷漏圈锤取脑眼,砍掌贴壁入挑肘,磕手破肘起后手,黑虎掏心连步肘,扑手偷手砍锁口(喉),连拳入手窝里剖,双勾合手回旧道,贴门闪赚疾收闲,夜叉探海手扑地,燕子双飞伏井底,困龙出蛰翻身起,鲤鱼翻打劈岔,燕子投井盘腰胯,阵搏大困十八捆,鹰拿燕雀连九滚,野马上槽脸上险,大鹏挺翼回身转,青龙摆尾剿双手,缠封提步反身闪,缠揽偷手打双膝,纵步起手迎虎脸,崩开辕门添两壁,双手抱月心窝上。

 短打十戒

 一、强横无义者不传 强横则为乱 无义则负恩 逢蒙之事可鉴也

 二、求教不诚者不传

 三、不传则已传 则或多或少必用真实手法 勿执外道以欺人

 四、须传忠义之士 谦恭之人 匪僻之徒决不可传

 五、背地勿毁灭他人 以显己能

 六、无故不可动手 好胜莫与交锋 即迫不得已 宁甘拜下风 谢以不能

 七、遇游方教师 勿与比试 致人失利败名 而立无容身

 八、勿自恃豪 强越理犯分 悸逆争斗 致千人怒而犯天谴

 九、横逆相加 祗可理说排解 勿妄动手脚 即万不得已 亦须打有轻重 宜安穴窍免致伤人

 十、遇孤懦无主之人 被人凌辱太甚 不妨代为出气 然亦须有分寸 使人情顺而理安

 短打之要诀

 总是八八六十四门,九九八十一变化。知其门路者,方可入也,亦变化无穷矣。翻车辘轳,六六三十六,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柔,七势集连拳,总是十八凑。全身十二锤,总是双手扣。诸家手法各有所长,如取下而能打上,里门返外外门返里,入手而即提步,提步而即入手,务要先明出入进退,虚实刚柔,长短起落,开合收闭之手。长有七之妙,短有八短之强,虚则实进,实则急去,虚虚实实随手而入,临时能变,方成魁士,照谱修炼,何愁不成。

 挂耳破通拳三十二手

 双手过脑飞当空 抱头连步取当中

 提步内赚看形影 劈破中门压当顶

 回马一步倒提杵 偷手翻身提海底

 蹲身连拳疾窜跳 鹞子反身黄龙罩

 崩耳穿腮虎洗脸 偷漏圈捶取脑眼

 砍掌贴壁入肫肘 磕肘破肘起后手

 黑虎掏心连步肘 扑手偷手砍锁口

 连拳入手窝里剖 双勾合手回旧道

 贴门闪赚疾收闭 夜叉探海手扑地

 燕子双飞伏井底 困龙起蛰反身起

 鲤鱼反身大劈岔 燕子投井盘腰胯

 陈抟大困十八捆 鹰拿燕雀连九滚

 野马上槽险上险 大鹏挺翅回身转

 青龙摆尾剿双手 缠封提步反身闪

 缠揽偷手打对膝 纵步起手迎虎脸

 崩开辕门添两壁 双手抱月心窝点

 左十六门贯耳破通臂手法要诀

 纵步起手贯耳捶 提步挂面加通背

 蹲身劈手入双掌 上下左右加螳螂

 迎面挑手双赶月 闪赚双勾扑崩掌

 且加原拳还原拳 崩开辕门迎面闯

 底漏尖叉起护眼 燕手别翅黄龙及

 勾搂通背连三掌 漏滚粘拿脸对脸

 扑按护眼偷漏手 崩捶穿腮连步肘

 骑马顺步推双掌 里磕外磕忙偷手

 右十六门通臂破贯耳手法要诀

 出手眉头先下掌 左右摔捋劈面闯

 迎面前手跟後手 扑手漏手叠双肘

 霸王拽弓入单手 提步反棍海底偷

 鹞子反身双提捋 倒提反身回马走

 摇步左右燕子卓 入步头捶撩阴脚

 搬肩采手忙起膝 逼膝双指取眼窝

 鲤鱼摆尾缠勾腿 偷手尖叉加崩搁

 白虎洗脸迎面罩 逼手贴壁用大靠

九九八十一变化歌

 第一趟

 起手左右挂耳 化为窝肚暗连通

 泰山压顶势非轻底堂插花双并整

 辘轳翻车紧接 双脚翻车并用

 翻上捎下不停留 手脚起无定

 第二趟

 迎面直取前后跟 进步左右肘如轮

 出指即使护眼手 抱头遂用肘补心

 回手拳翻太阳窟 须用头捶取眼根

 双手抱耳往里靠 左右揽马次第寻

 第三趟

 底漏化铁门 搌手单赶月

 鼻梁进双拳 坐肘取揽马

 起脚踢海底 剿手黄龙撒

 提步复一手 迎面捎一下

 第四趟

 黄龙摆尾是绞手 咽喉底下来回走

 回手眉头下一掌 变化顿肘入盘肘

 蹲身底堂打鹤膝 缠封提步双月收

 回手还用螳螂打 反覆不离双手扣

 第五趟

 压顶总是翻车化 左右摔捋打上下

 海底取宝复一手 翻身又加双棍打

 里磕外磕难招架

 第六趟

 左右双棍忙蹿跳 野马上槽取脚腕

 扑手入手咽喉蹿 左右圈捶取脑眼

 翻车辘轳左右打 轱辘反车上下缠

 一覆一翻无招架 虎抱双收逼手拳

 第七趟

 崩砸原是螳螂来 力劈中门揽马排

 左右破膝横定捶 总是底堂黄龙摆

 第八趟

 螳螂砍劈王朗传 细学螳螂来捕蝉

 两脚站定十字步 轮开两柄似闪电

 出指先点人中穴 摘星换月上下翻

 扳肩起膝用头捶 重整螳螂回外旋

 第九趟

 扣手繙车君须知 翻车既是螳螂式

 提肘铁门黄龙翻 缠封粘拿肘合膝

 滚漏崩砸砍劈手 连环到卷左右出

 四面八方风车样 总是螳螂谁敢敌

 崩步拳谱

 1、中平双蓄势 2、虎跨斜捕蝉式 3、虎跨捕蝉式 4、登山左插掌 5、登山右补捶 6、纵跳封统捶

 7、入环右叠肘 8、入环右崩捶 9、背踢双拨掌 10、马式双封手 11、登山劈刀劈捶 12、右勾搂采手

 13、跨虎翻车式 14、登山劈刀劈捶 15、登山右补捶 16、马式双封手 17、登山右腰斩 18、马式左崩捶

 19、提脚左刁手 20、提腿反提刁 21、马式右劈轧 22、扭步左黏肘 23、登山左拐肘 24、登山右斜掌

 25、马式正补捶 26、双刁左揪腿 27、跨虎双捆手 28、踢腿刁取眼 29、提腿相劈掌 30、刁手反倒爪

 31、拼腿上挑捶 32、提腿下截捶 33、提腿上挑捶 34、登山封齐掌 35、反封左撑捶 36、迎封右撑捶

 37、挂手顶桥捶 38、吞塌右扇耳 39、吞塌左扇耳 40、吞塌右扇耳 41、引针右腰斩 42、登山左圈捶

 43、登山左崩捶 45、七星左刁手 46、七星右补捶 47、跨虎捕蝉式

 十八叟拳谱

 1、中平双蓄势 2、七星左刁手 3、七星右劈轧 4、提腿封统捶 5、登山叠右肘 6、登山右崩捶

 7、右勾搂采手 8、七星挑补捶 9、吞塌右抵掌 10、登山右崩捶 11、七星右刁手 12、七星左劈轧

 13、提腿封统捶 14、登山左叠肘 15、登山左崩捶 16、左勾搂采手 17、七星挑补捶 18、吞塌左抵掌

 19、登山左崩捶 20、七星左刁手 21、七星右捕捶 22、撤步左躲刚 23、撤步右躲刚 24、登山双摔捶

 25、提步封统捶 26、登山右叠肘 27、登山刁劈捶 28、右勾搂采手 29、七星翻车式 30、七星左刁手

 31、七星右补捶 32、里缠丝轧腿 33、挂统躲腿式 34、七星右劈轧 35、双刁右揪腿 36、双摔手封掌

 37、引针右腰轧 38、登山左圈捶 39、登山左崩捶 40、七星左刁手 41、七星右补捶 42、跨虎捕蝉式

 躲刚拳谱

 1、四平双蓄势 2、七星右补捶 3、七星双击掌 4、追式反冲爪 5、右勾搂采手 6、七星挑补捶

 7、七星右缠丝 8、七星挂统捶 9、撇掌右抓腿 10、七星右补捶 11、撤步左躲刚 12、撤步右躲刚

 13、双封手统捶 14、刁手左崩捶 15、七星左刁手 16、七星右补捶 17、登山右挫捶 18、穿手揽马势

 19、磨盘闭门腿 20、登山右圈捶 21、右勾搂探手 22、登山右抵掌 23、登山封统捶 24、马式偷心势

 25、七星右拐肘 26、七星式抵势 27、走步高挑手 28、七星右补捶 29、七星右缠丝 30、七星挂统捶

 31、七星挑补捶 32、斜步右缠丝 33、登山挂统捶 34、撇掌右抓腿 35、登山右补捶 36、登山右抵掌

 37、缠丝大转身 38、七星挂统捶 39、七星挑补捶 40、七星捕蝉式

 插捶拳谱

 1、背转双蓄势 2、白鹅掠翅式 3、双封手扑腿 4、登山封统捶 5、封手十字腿 6、撤步右补捶

 7、撤步左屯掌 8、登山封统捶 9、马式挑劈轧 10、十字挂撑腿 11、马式右劈轧 12、追式辘轳

 13、登山封顶脐 14、封手横轧腿 15、蹬捕右叠肘 16、斜登山崩捶 17、双封平统捶 18、登山翻车式

 19、圈手十字捶 20、登山右圈捶 21、封手左劈捶 22、马式偷心捶 23、双封手统捶 24、封手十字腿

 25、双封手扑腿 26、登山封统捶 27、转身封统捶 28、叠肘小蹬捕 29、七星式低劈 30、走步高挑手

 31、七星右揽捶 32、封手右圈捶 33、右勾搂采手 34、马式右揽捶 35、翻势右揽捶 36、双封手扑腿

 37、登山封统捶 38、封手十字腿 39、马式右劈轧 40、偷步反封手 41、封手穿心腿 42、封劈右削捶

 43、封手十字腿 44、马式右劈轧 45、纵跳挂撑腿 46、马式右劈轧 47、登山封统捶 48、跨虎挑统捶

 一路要摘拳谱

 1、四平双蓄势 2、躲腿开门式 3、纵跳出身式 4、左封右劈捶 5、登山封统捶 6、马式偷心势

 7、登山右崩捶 8、右闭门脚法 9、撤步左直统 10、撤步左直统 11、上步封统捶 12、孤雁左出群

 13、进式右劈捶 14、踢腿燕子式 15、跨虎右挑掌 16、双封手插掌 17、七星低轧膝 18、提腿上仰膀

 19、入环右叠肘 20、提腿双封手 21、左掠翅踢腿 22、登山右反掌 23、脱手右圈捶 24、撤式左右掌

 25、入环右叠肘 26、入环窝肚捶 27、右掠翅踢腿 28、提腿双刁手 29、入环低劈轧 30、走步高挑手

 31、七星右补捶 32、登山右挫捶 33、入环右腰轧 34、扭步横屯掌 35、入环右腰斩 36、上穿下劈式

 37、登山右圈捶 38、马式漏轧膝 39、圈手右上圈 40、回手单鞭势 41、右封左圈捶 42、左封右圈捶

 43、入环右腰斩 44、右勾搂采手 45、入环右腰斩 46、撤步右挑掌 47、进式双翻爪 48、撤式右叫圈

 49、马式右补捶 50、撤式左屯掌 51、进式双刁手 52、撤式左屯爪 53、纵跳左仰膀 54、登山翻天印

 55、撤式双逼爪 56、进式右撇掌 57、进式磨盘手 58、进式磨盘手 59、撤式右叫圈 60、进式右补捶

 梅花落拳谱

 1、背式双覆掌 2、倒势捕蝉式 3、入环单臂爪 4、提腿迎面掌 5、穿掌封蹬捕 6、起式反底接

 7、入环单指单 8、提腿右献桃 9、入环右滚膀 10、登山右挫捶 11、入环右腰斩 12、封手左统捶

 13、吞塌右补捶 14、登山右崩捶 15、右闭门腿法 16、登山十字捶 17、挂式左圈捶 18、登山左崩捶

 19、七星左刁手 20、七星右补捶 21、登山右反掌 22、进式漏切掌 23、撤步左统捶 24、登山右圈捶

 25、登山右挫捶 26、入环右腰斩 27、统捶十字腿 28、马式右劈轧 29、右掠翅踢腿 30、登山左直统

 31、跨虎左单鞭 32、跨虎左刁手 33、登山右圈捶 34、马式漏轧膝 35、右圈单鞭式 36、登山右挫捶

 37、入环右腰斩 38、登山右反掌 39、中式右叫圈 40、登山右圈捶 41、登山右挫捶 42、撤步挂统捶

 43、登山右劈轧 44、踢腿右滚膀 45、撤步大翻车 46、连进三辘轳 47、提腿左挫捶 48、提腿右挫捶

 49、双封手蹬捕 50、撤步左挑掌 51、撤步右挑掌 52、转身双捆腿 53、跨虎左挑掌

 梅花拳谱

 1、背转双蓄势 2、入环掠翅式 3、提腿迎面掌 4、入环右反掌 5、提腿双提刁 6、入环双压掌

 7、入环单臂爪 8、引针右腰斩 9、提腿右献桃 10、入环右滚膀 11、提腿左献桃 12、入环左滚膀

 13、提腿右挫捶 14、穿捶右蹬捕 15、回身右封手 16、底穿左封手 17、扭步右叠肘 18、扭步右崩捶

 19、提腿双提刁 20、入环双压掌 21、穿梭刁手式 22、入环右腰斩 23、封手双飞腿 24、跨虎右叠肘

 25、跨虎右崩捶 26、走步右轧膝 27、提腿上仰膀 28、入环右摧掌 29、提腿迎面掌 30、登山右反掌

 31、撤式穿统捶 32、撤式封统捶 33、走步右挑手 34、七星右补捶 35、右封左圈捶 36、左封右圈捶

 37、入环右腰斩 38、右勾搂采手 39、跨虎右截捶 40、双封横统捶 41、纵跳右仰膀 42、撤式挂统捶

 43、进式右劈轧 44、进式右盖掌 45、进式右反掌 46、撤式左屯掌 47、登山右叠肘 48、七星大撤式

 49、七星式低劈 50、走步高挑手 51、七星右补捶 52、踢腿右滚膀 53、引针右腰斩 54、双刁右圈脚

 55、跨虎右挑掌

 梅花手拳谱

 1、四平双蓄势 2、七星右补掩 3、入环右反掌 4、穿手漏撇掌 5、引针右腰斩 6、引针左腰斩

 7、登山右圈捶 8、登山右圈捶 9、入环右腰斩 10、双封手揪腿 11、偷步反封手 12、双封手扑腿

 13、吞塌低掌(牵)势 14、进式大翻车 15、右漏掌轧腿 16、撤步左统捶 17、吞塌右补捶 18、登山右崩捶

 19、右闭门脚法 20、跨虎右跳掌 21、回身刁踢脚 22、圈捶连环腿 23、入环右仰膀 24、七星左刁手

 25、七星右补捶 26、登山右挫捶 27、穿手回劈轨 28、入环右滚手 29、进式右漏手 30、撤式左统捶

 31、马式右补捶 32、跨虎捕蝉式

 白猿出洞拳谱

 1、中平双蓄势 2、登山左挫捶 3、双封手揪腿 4、穿掌右蹬捕 5、登山封统捶 6、马式右补捶

 7、登山右坐捶 8、扭步左黏肘 9、劈圈右仰膀 10、提腿左刁手 11、登山右挫捶 12、提腿右刁手

 13、登山左挫捶 14、提腿左刁手 15、蹬山右偷手 16、提腿右刁手 17、登山右偷手 18、中式左叫圈

 19、登山右圈捶 20、马式漏轧膝 21、登山右崩捶 22、右闭门腿法 23、跨虎右挑掌 24、提腿双封手

 25、返身轧脚势 26、撤步右统捶 27、转身封统捶 28、马式右补捶 29、登山右挫捶 30、入环右腰斩

 31、登山右反掌 32、拳脚两底加 33、撤步左统捶 34、马式右捕捶 35、登山右挫捶 36、入环右腰斩

 37、登山右反掌 38、双封手蹬捕 39、登山封统捶 40、马式右屯掌 41、登山右崩捶 42、右闭门腿法

 43、跨虎右挑掌 44、孤雁左手群 45、登山右圈捶 46、右勾搂采手 47、撤式右统捶 48、马式右补捶

 49、跨虎捕蝉式

 螳螂出洞拳谱

 1、中平双蓄势 2、入环单劈爪 3、提脚右挫捶 4、穿掌右蹬捕 5、登山封统捶 6、马式右补捶

 7、登山右挫捶 8、入环右腰斩 9、斜步勾搂采 10、入环窝肚捶 11、双刁左揪腿 12、穿掌左揪腿

 13、登山右圈挫 14、右勾搂采手 15、踢腿低捕蝉 16、窜跳回身式 17、扭步低轧膝 18、入环圈仰膀

 19、撤步挂统捶 20、进式右劈轧 21、进式采取眼 22、进式采取眼 23、撤式左统捶 24、进式右补捶

 25、登山右崩捶 26、右闭门腿法 27、跨虎右挑掌 28、提腿右劈势 29、登山右单转 30、提腿翻天仰

 31、进式封统捶 32、马式右补捶 33、蹬山右挫捶 34、入环右腰斩 35、螳螂出洞式 36、入环窝肚捶

 37、登山右崩捶 38、右闭门腿法 39、跨虎右挑捶 40、中式右中圈 41、登山右圈捶 42、登山右挫捶

 43、入环右腰斩 44、登山右反掌 45、蹬扑双封爪 46、封牵坐盆式 47、入环窝肚捶 48、入环右滚手

 49、进式右漏手 50、入环右腿斩 51、撤步右挑掌 52、入环右滚手 53、撤式双封手 54、追式双撞捶

 55、双封手捶掌 56、七星低轧膝 57、裹缠丝横斩 58、登山右劈轧 59、登山右崩捶 60、右闭门腿法

 61、跨虎右挑掌 62、登山封统捶 63、偷步右叠肘 64、偷步右崩捶 65、穿捶右蹬捕 66、登山左圈捶

 67、跨虎右截捶 68、入环右滚膀 69、闭门单臂爪

 大翻车拳谱

 1、中平双提肘 2、中平双坠捶 3、撇捶右单鞭 4、登山大翻车 5、登山大翻车 6、登山大翻车

 7、三撤辘辘捶 8、双封手统捶 9、登山右壁捶 10、登山右劈捶 11、登山右直统 12、马式偷心捶

 13、登山右劈捶 14、登山右劈捶 15、登山左直统 16、马式偷心捶 17、登山右劈捶 18、登山右直统

 19、马式偷心捶 20、三撤辘辘捶 21、转身反抽捶 22、右抽左冲捶 23、登山右单鞭 24、登山大翻车

 25、双封手统捶 26、登山右劈捶 27、登山左直统 28、马式偷心捶 29、撇捶右单鞭 30、登山大翻车

 31、双封手统捶 32、登山右劈捶 33、登山左直统 34、马式偷心捶 35、转身反轴捶 36、扑腿低捕蝉

 37、窜跳回身式 38、登山右劈捶 39、登山左直统 40、马式偷心捶 41、登山右崩捶 42、右闭门腿法

 43、跨虎双辗捶 44、提腿左圈捶 45、封手右直统 46、统捶十字腿 47、马式右劈轧 48、十字右直统

 49、跨虎左单鞭 50、中平双提肘 51、中平双坠捶

在中华武术史上,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武术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宗教与武术究竟有哪些关系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关系如何评价宗教在中华武术史上所起的作用研究中华武术史,以过些问题是不应回避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阅读!

 

 宗教与武术的关系

宗教与武术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两个子系统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二者之间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络。换而言之,宗教对武术的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既有表面的、一般性的影响,又有内在的、实质性的影响;既有思想、理论性的影响,又有实践、功能性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的影响,又有消极方面的影响。

 一、从武术内容的分类看宗教与武术的关系

中华武术内容丰富,流派众多。很多不同名称的武术套路,因为在形成中彼此之间有亲缘关系,或相互间有某些共同的技法特点,而同属于一定的拳系范畴。武术家们依照自己的理解,对分属于不同拳系范畴的武术流派进行分类,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分类法。大体而言,历来较通行的有三种分类法:

 1、按武术门类分类法

依此类分法,中华武术的代表门类主要有:主要传承于河南嵩山佛教名刹少林寺的少林门,主要传承于湖北均县道教名山武当山的武当门,以 教 查密尔始创拳技为基础发展形成的查拳门;此门,还有所谓达摩门、罗汉门、二郎门、大圣门、醉八仙、佛山、万法归宗门等名目。显然,这些名目均带有宗教色彩。

 2、按武术功类分类法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按武术功类将其分为内、外两家。他在所撰《王征南墓志铭》中云:“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其子黄百家在所著《内家拳法》中亦云:“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

以后,有人遂将武术分别归入内家与外家。曹秉仁《宁波府志》云:外家“其法主于搏人,而跳踉奋跃”;内家“其法主于御敌,非遇困危则不发”。

内家的代表是道教武当派的武功,外家则以佛教少林派武功为代表。万籁声《武术汇宗》云:“宗派分少林、武当两派:少林宗初祖菩提达摩大师,武当宗洞玄真人张三丰祖师。少林为外功,武当为内功,各有精微造诣。”

 3、按地域分类法

有人按地域之不同,将武术分为南、北两派,提出“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同样也是将武当武功、少林武功作其代表。

上述三种分门别类法是否严格准确姑置认论,其共同特点则都是以少林、武当两派武功为其主要的代表。宗教对武术之影响于此确可略窥一斑了。

 二、从民间传说中各流派武术创始人看宗教与武术的关系

在民间传说中,许多主要武术流派的创始人都是宗教信仰者。

在少林武功。民间传说始于南北朝时期南印度禅师菩提达摩所授十八罗汉手及《易筋经》中的十二式运动法。

武当武功。民间传说“内家拳发源于武当山道士张三丰”。此说又分为两种:其一是指宋代武当丹士张三峰,称三峰曾“夜梦玄帝授之拳法”,“以单手杀贼百余”,百年后其术流传于陕西,由王征南、陈州同、张松溪等继其技见黄宗羲撰《王征南墓志铭》。其二是指明代道士张三丰。《大岳太和山志》载:三丰“研磨太极阴阳之奥蕴,静观龟鹤之动态,探究其长寿之源,顿有所得”,遂创武当武功。

太极拳。民间传说有二:一是张三丰创太极拳;一是陈王廷创太极拳。陈虽非道士,但据其所作《长短句》可知,他应是一位深受道教思想影响、熟读道教经典的道教信仰者。

形意拳。据说初名心意拳或心意六合拳,创始人为山西姬际可。据姬氏《自述》云:他曾上嵩山少林寺习武近十年,“颇得少林秘法,尤擅大枪诀术八卦掌。据传创始人为河北文安县朱家坞村董海川。然据清光绪九年1883春所立《董先生墓志铭》载,海川“少任豪侠”,“性好田猎”,“后遇黄冠,授以武术,遂精拳勇”。照此而论,董氏武功并非其所创,而是从“黄冠”道士那里学来的。黄冠者何人也吴图南先生在《国术史略》中云:海川“尝于山中遇道干毕澄霞者,见其演习掌于青石之上,伶俐活泼,轻巧动人,遂师事焉。山居三载,造旨颇深,创八卦拳,以教后世。”《武当武功》一书的编者也说,海川之艺源自道士毕澄霞、郭济元:毕在九华山,郭在武当山,二人俱传徒董海川。董氏八卦拳艺精盖世,传有八卦八翻掌,即今之武当太极拳云云。可邮,董氏之所以成为一代武师,是接受道士毕澄霞、郭济元所传武功的结果。

太极梅花螳螂拳。据郝恒禄先生在《太极梅花螳螂拳略论》中考证,此拳为明代两涧山田比卢禅院一老僧与一位叫王郎的武师,在观察螳螂互斗的启发下共同研创的。

八极拳。据朱宝德先生《八极拳祖先》,其创始人是癞蓝在。癞氏原姓名不详,清康熙年间1662~1722陕西乾县人,在参加天地会起义失败后,隐姓埋名,入浙江少林寺削发为僧。此后,他接触了许多来寺隐居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在此基础上,他根据八卦学说的原理,博采众长,创出内外兼修的八极拳,故该拳又称“癞八极”。

岭南白眉派武功。据传说,该派武功为峨嵋山白眉道人独创,故名。白眉道人留有遗训,该派武功只传出家的僧道中人,不准传给世俗之徒。陈宗良先生在《岭南白眉派与张礼泉》一文中对此所述甚详。

燕青拳、迷踪拳、迷踪艺、秘踪拳,民间传说,系唐代少林僧在猿状动物相斗的启发下所创。宋代河北卢俊义曾在少林寺不密闭、研究此拳,使其特点益加突出。后来,卢氏以此拳授燕青,燕青公开授徒,遂使之公诸于世。

青萍剑术。据传为江西龙虎山潘真道人所创。道人号元圭,擅武功。他博采众家,潜心钻研,参照天地玄机,编创出以轻柔矫捷、洒脱飘逸为特色的青萍剑术。

五童气功拳。该拳武道兼修,功拳并练,据云为大别山天柱峰吴道人所发明,后传给安徽太湖县的方良寅。

大悲陀罗尼拳。是佛僧练身、修心、养性的佛门秘拳,创始人为上方山兜率寺少林密宗高僧奇云。传说奇云遍游名山宝刹时,尝遇隐衲授以无名神拳。后拜诵大悲陀罗尼忏时,敬观影象,顿悟与隐衲所授拳式融通;按像寻索拳式,觉姿式庄严,动作圆和,与大悲陀罗尼忏影象契合,知隐衲所授乃失传已久之大悲陀罗尼拳。奇云复融合各家拳术之精华,征引印证,丰富发展,使此佛门秘拳益加精妙。

查拳。据传始创者为明工西域指今新疆地区 查密尔,是 的代表性拳种,俗有所谓“教门拳”、“ 拳”之称。此外,由 所创并明显带有 特色的还有十趟弹腿、三路腿拳、 十八肘、汤瓶七式拳、西域鞭杆子鞭、五虎群羊棍、龙爪钩等。俗谚云:“南京到北京,弹腿出在教门中。”

对于以上这些传说应取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应盲目地一味听信,也不宜盲目地一概否定,它反映了某个历史阶段宗教与武术的特定关系。

诚然,传说毕竟是传说,以讹传讹,牵强附会,托名仙圣,自炫神奇之处,历来有之,自不可免;尤其是夹杂的那些荒诞不经的迷信成分,显系出于虚构与杜撰,不可置信。如达摩折苇渡江、张三峰夜梦玄帝授拳等,即属此类。

此外,传说中有些内容与历史事实相去甚远,甚至根本相悖,亦不可信。如所谓达摩驻锡少林、面壁九年后坐化事,历史上绝无此事。查《中国佛教史》可知,菩提达摩与当时少林寺前两任住持跋陀、僧稠,分属于互相敌对的水火不容的禅学派别:达摩派在当时备受冷遇,皆以游化为生,奉头陀行;跋陀、僧稠派受官方保护,有权、有势、有钱,不可能将达摩请上自己的山头,让他驻锡少林,任其“面壁九年”并宣传其禅学主张。达摩不是安然坐化的;恰恰相反,他多次遭到敌对禅僧毒害,最后终于饮毒而死于非命。所谓《易筋经》作者,实际上是明天启四年1624天台紫凝道人,而非达摩。所谓虬髯客,本是晚唐传奇中的虚构人物,将他说成是《易筋经》之传人,实属荒诞不经。

然而,不容否认的是,在这些传说中确实有许多合理因素。如菩提达摩是南北朝时期禅师,他本是否擅武虽说是谜,但他所处时代已有佛僧习武则是可以肯定的。《中国佛教史》上所载当时那十多次沙门僧众的武装起义,敦煌石窟中迄今仍存的那一幅幅罗汉练功习武壁画,就是有力的证据。又如《易筋经》的作者虽非达摩,但毕竟是僧道中人;就该经内容而言,说它出于僧道之手也是可信。僧道为了更好地进行宗教修行,需要健全的体魄,故习武强身、易筋健体,为防惰怠而搞健身运动是顺理成章之事,绝非无稽之谈。佛道教徒多在深山老林的寺观修行,有条件接触因反抗封建王朝失自由诗而避居山林寺观的武功高手;有机会观察野生禽兽竞食互斗,思索龟鹤等动物长寿之因,探索人体养生之奥。在此基础上,他们编创出一些防身健体的武功套路应是很自然的事情。

总之,剔除传说中那些不可信的成分,接受其中合理之说,可以认定很多武术流派确由宗教信仰的武师所创。  

螳螂拳的身法特点

螳螂拳的手法,主要是:勾、楼、采、挂、黏、沾、贴、靠、刁、进、崩、打“十二字诀”。要求:“不刁不打,一刁就打,一打几下”的连环进攻。

螳螂拳的风格,总的来讲,是快速勇猛、斩钉截铁、勇往直前的气势。其特点是:正迎侧击、虚实相互、长短兼备、刚柔相济、手脚并用,使人难以捉摸,防不胜防;用连环紧扣的手法直逼对方,使敌无喘息机会。

手法很丰富,既有大开大合的长打手,又有短小快捷的偷漏手,既有肘靠擒拿,又有地趟摔打。

螳螂拳在套路演练方面,讲究快而不乱、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套路结构严谨,动作之间衔接巧妙。外功是铁砂掌,内功是罗汉功。常练螳螂拳,可以培养人们的坚强斗志和敏捷应变能力。

梅花太极螳螂拳特点:

速度快、招式紧凑,手法密集,踢打摔拿技术兼备,出手不空回,出手则必有回手。

基本功:

站式子有练习八式的,哈尔滨只练习两式,骑马和登山,其他式子都在套路中出现,所以不在单独练习。

三锤:为梅花太极螳螂拳很重要的基本功之一,共分三趟,第一趟为一步一拳步型为弓步,螳螂拳术语叫“登山”,分大登山和小登山,第二趟为连环三拳,第三趟为登山转骑马连环冲拳。

散手练习,螳螂拳术语为“零手”,其他门派拳种叫“单操手”。

零手:点挡手、翻天覆地、抄腿、斧刃脚、玉环步、窝肚锤、流星赶月、蹬踏式、跨翘、螳螂勾、击打连环等。

套路分初、中、高三级。

初级套路:指路、岳家锤、连五掌、小翻车、抹眉、白猿献果。

中级套路:崩步、梅花路、白猿偷桃、拦截。

高级套路:摘要一到六段、八肘一到四段。

你说的那种手法叫螳螂勾手,也称为螳螂手,

算是螳螂拳最独特的手法之一,

但螳螂拳并非全用这种手法攻击。

螳螂手有多种用途,主要是用来控制对方,

例如用螳螂手做试探攻击,一旦触到对方手臂,

立刻就可以转而抓住对方的手,进而贴身连打,

用法跟咏春拳的勾漏手、太极拳的采手,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在攻击方面,螳螂手伸出的两根手指,可以攻击对方的要害部位,

如眼睛、咽喉、心口等,

攻击点集中的螳螂手,对这些部位有很大的威胁性

另外,其实螳螂拳的主力攻击手段仍然是拳、掌和腿等,

螳螂手主要是作为试探和辅助攻击之用。

我有位师兄就是练八步螳螂拳的,

跟他交手时,他主要还是用掌在攻击

明末清初时,山东有王郎者(有称王朗者)到少林寺学艺,艺成后与韩通斗,斗败及于树下休息,苦思破敌之法。见一螳螂缘树而下,乃以划草戏之。螳螂则以一刀勾一刀打,转变有度,闪转灵活,乃携螳螂回寺,终日试之,而研究出勾搂刁采等螳螂手法。一日在树下练习时,有一猿猴取其衣,乃追猿猴而不得近其身,追逐很久,猿猴才弃其衣而去,王郎思之良久,摹仿猿猴之足迹,变换之角度,而研究出猴之步法。至此王郎之螳螂拳初步形成了。不久,即有人写出拳谱。第一篇为“十八罗汉短打序”,其中说:短打者,少林福居禅师所著也,注释详确,义理精通…。并有“短打要论”,“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条”、“长拳即短打,短打要长拳”等等。练螳螂拳者“以此为总谱,或称为老谱”。可见当时螳螂拳只有一种。以后一传再传,逐渐演变,遂分为三大派了。 螳螂拳盛行于山东省莱阳县(今为莱阳市),赵珠、李秉霄、梁学香、姜化龙、以及近代的李坤山、王宝山、崔寿山等,都是螳螂拳的著名传承人,尤其是后三位是中国近代螳螂拳的杰出代表人物,被武术界誉为莱阳“三山”。

明末清初陕西省淳化县王郎(即王文成)初练少林功夫,当看到螳螂斗蝉中得到启发,回家后苦心钻研,取蛙辫活动的特点,吸十八家拳法的精华,编创出“崩补”和“八肘”两套学,并取名“螳螂十八凑”。

王郎善于吸取别家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他把“太极拳”、“通背拳”、“狸拳”等的精华,融进“螳螂十八凑”。使它在技击手法、功路和发劲上不断改进。因此,他活动起来阴阳分叫,上、下肢时时转动划弧,还具太极拳的特点。上肢上下转动,四面环绕,手的招式象朵朵“梅花”,发劲时“张如弓”,发劲结束和静止时“缩如球”,兼有蜕簿活动之长,所以后来又改名为“太极梅花螳螂拳”,后人也称为“太极梅花”,也有人简称为“梅花螳螂”,实际上都是指的同一种拳术。

明朝灭亡,赵珠回原籍。李秉宵也弃医习武,拜赵珠为师。赵珠见他品德高尚,便苦心传授,使秉霄成为一代螳螂拳大师。李秉霄晚年又摘取了“崩补”、“八肘”、“乱截”和高成授给他技艺中的要招,博采众艺之长,编创了“摘要”。“摘要”成了螳螂的精华,过去历代拳师是不轻易传授给他人的。

姜化龙回乡后便设场教学。李丹伯的侄儿李坤山拜姜化龙为师。宋子德回乡后也设场教拳。莱阳县崔疃的王玉山和诸陆村的崔寿山,先后也都拜在宋子德门下。以后,姜化龙和宋子德台场同教。李、王、崔在二位严师的指导下,完整地把螳螂继承下来,苦练十余年,功达炉火纯青。三人为了取人之长,又到处访友,都从未遇到过敌手。

七星螳螂武术拳谱有哪些拳法

 螳螂拳是我国古有的一种拳术,它起源于梁武帝时,至今已演化为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六合螳螂拳等诸多门派。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七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