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家李氏族谱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二、李姓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 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 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 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 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 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 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 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 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三、李姓郡望堂号: 1、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 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子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四、李姓家乘谱牒: 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总谱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 河北:泺县李氏族谱五卷、泺邑李氏族谱四卷、李氏族谱不分卷、李氏支谱不分卷、李氏家谱不分卷、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 上海:李氏家乘一册、陇西李氏宗谱不分卷、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江苏: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宁李氏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二卷宗图一卷、李氏三房支谱四卷。 浙江:西塘李氏支谱十二卷、嘉兴梅会李氏族谱二十二卷、梅会李氏族谱十二卷 父亲在世时提到: 大碶头老家的祠堂里有记载,我族来源于"陇西世家",看上面的李姓来源中确实写有:李姓郡望堂号: 1、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 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子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不知这里的"郡望堂号"怎么解释看来我们还真可能来自西北,据我的天水(古时即属陇西)同事讲,陇西李氏在当地为大家望族,飞将军李广是他们的骄傲当年我和瑶山在兰州参加工作,也算是回老家探亲了至于我们为什么会来到东海边,是否和下面的说法有关: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 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 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 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
李靖的后人现定居山西
李靖,原为陕西三原人,原名李药师,后来因功被封为卫国公,故人称“李卫公”。
李靖家一直是高官显贵,李靖在青年时代就由科举登入仕途,任马邑(今山西朔州)郡丞。当隋炀帝倒施逆行引起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之时,李以贵族子弟的身份,仍然忠于隋朝,并反对李渊。当李靖被李渊所捉,就将被斩首的时侯,李靖大叫:“公起兵为天下除暴安民,想要成就大事,为什么要以私家恩怨而杀忠臣义士?” 李渊很欣赏这句话,这时李世民也央求父亲不要杀害李靖。就这样,李靖保住了性命,从此进入李世民幕府,成为其手下战将。
李靖跟随李世民东征西讨,递次削平隋末群豪。只有南方的萧铣拥兵割据长江中下游,自称梁帝,时时与唐为敌,铲除萧铣成为大唐统一的关键。公元621年,梁的内部出现动乱,李靖立即向唐高祖李渊提出灭梁十策,李渊同意了他的建议。命李靖领兵南下,攻克宜都,围困江陵,萧铣盼援不至,粮食断绝,只好出城投降。 梁的各路援军见江陵已下,遂望风而降。随后,李靖又奉节安抚江南,江南平定。
唐朝初年,突厥成为最大的边害,多次入侵,攻城掠地,最严重时曾打到离长安只有40里的渭桥。李世民继位后,决心根绝边患。于公元629年底,以李靖为总指挥,率精兵10万,分六路进攻突厥。次年正月,李靖军冲寒冒雪抵达朔州,探知突厥刚刚受了雪灾,部落处于饥寒之中,军心不稳。李靖抓住这个时机,将主力部队交副手张公瑾带领,自己亲率3000精锐骑兵,星夜急驰,突袭突厥吉利可汗的驻地定襄。吉利弃城而逃。李靖乘胜追击,斩获无数。后将吉利全军溃散,吉利只身逃走,又被大同的唐将俘获。此后,北部边境几十年无大战事。
北疆太平了,西部边患又起,吐谷浑在西部骚扰不断。此时李靖虽己年迈,却主动请缨,率军数万,分五路进袭。他领军横越沙漠戈壁,奔袭2000余里,吐谷浑可汗走投无路,被部下所杀。后来,唐太宗将李靖俘获的伏充嫡子立为西平郡王,诏复其国。西部边疆从此也有了多年的安定局面。
李靖一生战功赫赫,以抗御外侮为主要战绩。
李靖与长治的关系,是在他北破突厥时“兵出潞州道”,屯兵神头岭(今潞城市东北)。据史书记载:“……(李)靖征行过此,师律严整,民德之,因立庙。又以英灵助汉兵,庙益大。”此庙即为神头岭上的“李卫公庙”。李卫公庙在潞城有三座,在襄垣、长治、壶关等县也同样有李卫公庙。可见李靖的战绩和功德受到了历代上党人民的敬仰。
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封李靖为卫国公。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逝,终年78岁。唐太宗特命陪葬昭陵,以表彰他的伟绩。
李靖戎马一生,南征北战,但勤于学习、总结,兵学著述颇丰。著有《李卫公兵法》、《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等兵家著作。可惜《李卫公兵法》原书已佚,仅在唐杜佑所撰的《通典》中保存了部分内容;后者《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宋代时被选入官方的《武经七书》,成为兵学经典,对我国古代的兵学发展,曾作出了推陈出新的贡献。
但连这位杰出的军事家本人也不会想到的是,当年他在潞州屯兵的故地,会成为他的后人安居的家园。在今潞城神头岭下的沟东村,李靖的42代后人李爱玲的家中,仍保存着李氏家谱,始祖即为李靖。但何朝何代落籍于此,却难以考究。在李靖的这一脉遗传中,据说代代有人从军,大都还有着光荣的征战历史。
更令李靖想不到的,是在他离开神头岭1300年之后,公元1938年3月16日,抗日健儿八路军在神头岭设伏,与侵略中国,侵犯李氏后人家园的日寇,展开了神头岭之战。著名的神头岭一役,我军战果辉煌:共歼灭日军1500余人,击毁敌人汽车60余辆,缴获敌骡马数百匹,武器弹药无可计数……
乡亲们说,神头岭之战的胜利,是八路军指战员的神机妙算,是战士们的无比英勇,也许还有神头岭上“李卫公庙”英灵的神佑吧!
火德公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后,是唐昭宗的后代。
李火德,原名炳凤,号闽海,南宋开禧二年(1206)十一月初八日生于福建宁化石壁村。21岁迁居上杭县胜运里丰朗村。为人忠信孝友,乐善好施。他并非达官显贵,也不是在某方面有特别成就的名人,之所以备受瞩目,是因他后裔奇多,分布奇广,且名人辈出。
扩展资料
李火德先妣钟氏生二子逝世。次妣王氏生二子:文珑、文凤,战乱中走散。续娶伍氏为原配。宋末与兄木德及妻伍氏迁往上杭县稔田镇丰朗村开基。
原配伍氏未育,宋咸淳四年 (1268年)纳娶丰朗陈梅山(时任潭洲太守)之女陈氏,婚后生有三子(三一郎、三二郎、三三郎),二女(桂英、淑英)。李火德卒于宋壬辰岁八月六日,享年八十七岁 ,葬于丰朗岗头“螃蟹游湖”穴。
原配伍氏,生于宋嘉定元年戊辰岁(1208年)五月十二日子时,娘家在宁化县禾口村,十六岁与李火德结婚,随夫迁上杭县丰朗村,婚后未生育,卒于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 十一月二十八日辰时,享年九十一岁。葬于丰朗岗。
继配陈氏,生于宋咸佑十年庚戌岁正月十五日酉时,出生于上杭丰朗,十九岁与李火德结婚,婚后生三男二女,卒于成宗大德元年(1300年)壬寅岁十一月九日子时,享年五十三岁 。葬于上杭丰朗李家山。
—李火德
巧家李氏族谱
本文2023-10-22 02:30:1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11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