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古至今一共有多少进士?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2浏览:1收藏

由古至今一共有多少进士?,第1张

中国封建王朝自隋代起,开始了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隋文帝废除了为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设立“志行修谨”及“清平干济”两科,至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的科举项目甚多,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制科、孝廉、道举等,而进士科为主要项目。凡天下贡举,中进士者先经吏部复试,然后送尚书省、中书省审核,再分别任官。据载,唐武则天载初元年(689),首次策贡士于洛阳殿,榜名居首者名状头,亦称状元。中状元者曰大魁天下,为科名中之最高荣誉。宋代科举,大体承袭唐代,以进士科为最重,殿试之后即行授官。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又将进士分为五甲。元顺帝时,规定进士分三甲,第一甲限三人。明清因之,以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头名通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头名通称传胪。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无疑,进士是封建社会中,民众由读书应举从而步人仕途的最重要阶梯之一。

常熟为先贤言偃故里,素称学道名邦,自汉以降,以文仕进者代有人杰。汉有襄城令言子十六世孙言成大,三国有仆射徐真,晋有宣城太守邴臻,南齐有郴州牧倪德光,梁有侍御史陆孝本等。隋唐设科取士后,言子三十八世孙言大章首领风骚,开常熟进士之先河。稍后,有陆器大魁天下。两宋的进士数量远超唐代,提高了常熟文学之乡的知名度。但元代时,虽曾有科举,由于统治者实行等级划分及民族歧视政策,汉人、南人考进士者万人仅得中一二,致常熟无人问第。而迨明清,常熟则榜名高悬,盛况空前,涌现了一大批举人和进士,谱写了吴地科举史上的辉煌一页。

常熟自唐至清,共有多少进士查清代前邑志,虽大多列有选举一门,却详简不一,难窥全貌。如以现存最早的邑志元《重修琴川志》,查唐宋进士,当嫌不足。明志及乡邦文献中,辑录较细的要数万历间管一德《常熟文献志》,共记录了明初至万历三十八年(1600)历科进士172人,后科阙如。清《虞阳科名录》是辑清朝科名的专著,但至同治而止。此外,《苏州府志》、《江南通志》等志亦收有常熟的进士名录。然而,不论上述邑志、文献、府志、通志等,凡较早成志的,记载均甚粗略。后编的往往并非成于一朝断代,前后两志至少相隔数十年,存在中间缺环。府志、通志又常有因地理上的混淆而误记之事。此外,许多常熟籍人士,作为朝廷命官眷属,出生或落户在外读书和工作;或因其他行政变迁以及服役于军队卫所等原因,致以他籍应试。这些,都给编纂统计带来了一定的混乱和难度。

在所有资料中,当推民国间丁祖荫主修的《重修常昭合志》最为详尽。此志在借鉴历代典籍、方志及金石墓志等材料的基础上,广为搜罗考订,综合成选举志一卷,并分列三表,表一辑历代选举目,表二辑历代武科目,表三辑学堂考试出身者。其在表一部分计列出唐进士陆器1人,宋进士自咸平三年庚子科许式起至咸淳四年杨伯麟止,另加年次未详1人,附录1人共82人。明进士自洪武二十一年戊辰科施显起至崇祯十六年癸未科王曰瑜止共213人。清进士自顺治四年丁亥科钱祖寿起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张鸿止共150人。表二部分,列宋武进士庆元二年丙辰科周虎1人,明武进士自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科任贤起至年次未详许彦达止共15人。清武进士自顺治三年丙戌科徐定国起至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谭绍隆止共6人。表三部分,列清光绪三十三年停止科举后,以学堂毕业给予进士出身者自光绪三十三年嵇苓生起至宣统三年殷祖恩止共3人。总数有唐进士1人,宋进士83人(含武进士1人),明进士228人(含武进士15人),清进士159人(含武进士6人)。以上进士数总计为471人。丁志的统计,不但用功极勤,且考订甚精。如与明管氏文献志对照,管志首列明洪武三年张著、唐溥、邹立诚、黄著为进士,丁志则以洪武三年开科取士,四年方有殿试进士,而查张著等4人系三年举人,未参加会试即授职,故不入。又洪武二十七年甲戌科,陆子高考中探花,因忤权贵而遭除榜,丁氏为其正名等。此外,自洪武四年至万历三十八年间,管志漏载的进士竟达22人之多,丁志均一一补其所佚。再者,对有些资料所载的常熟进士原籍,亦加以注明,因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其志的严谨和可信程度,所载进士当最为全面和完善。

诚然,由于前述原因,我们也不应苛求丁志绝对无误或毫无遗漏。数年前笔者因参与筹建常熟名人馆,征编资料,参考了各种邑志、旧籍及市博物馆所藏历代墓志、家谱等,详加考证,又增补自唐至清进士13人。其依次为,据杨载江先生著《言子春秋》查《言氏家谱》增唐咸亨间言大章及唐末言克常2人。据《唐故李让墓志铭》拓片增唐中期李济1人。据笔者1976年在浒浦二大队角墩湾抄录《宋宜兴少府季公世良圹志》及《宋季了翁妻宋氏墓志》增宋淳佑间季了翁1人。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增乡贯常熟者:明正德九年唐符、嘉靖八年郏鼎、三十五年王道充、万历四十一年缪昌期、四十四年李应升及崇祯十年吴继善6人。据1990年11月出土《明故陆季荣室龚孺人墓志铭》增明正德间陆隆恩1人。据《碑录》增康熙五十一年蒋泂、乾隆二十二年陈铨2人。此外与丁志对照,笔者对其表一所列宋华仲其人,查《镇江县志》,载为丹徒人,嘉定元年进士,官终常熟丞,当以所宦地而误。此南宋范成大《吴郡志·进士题名》,清代前邑志亦均不载,故予除外。因此,实比丁志增12人。常熟自唐至清代的进士数,应有483人。

在常熟历代进士中,共有状元8人,即唐开成五年陆器、宋庆元二年周虎(武)、清顺十五年孙承恩、康熙十八年归允肃、三十九年汪绎、五十七年汪应铨、咸丰六年翁同和、同治二年翁曾源。有榜眼4人,即明嘉靖二十三年瞿景淳、万历十四年袁世宗(武)、清康熙三十六年严虞敦、咸丰三年杨泗孙。有探花5人,即明洪武二十七年陆子高、万历三十八年钱谦益、崇祯十年赵士春、清康熙十五年翁叔元、道光二十七年庞钟璐。有传胪4人,即清康熙四十二年倪廷标、雍正五年蒋溥、乾隆十六年沈拭、嘉庆六年席煜。

常熟历代进士当仍不止此数,希有心的学者能继续考讹补充,以使更臻完整。

人物生平

旷敏本(Kuang Minben)童年随父就读,17岁即离家远游。雍正元年(1723)中秀才,翌年被举贡进京入国子监深造,旋被考选充任景山内廷教习。刚莅任即奔父丧,服满后仍出任各方幕僚。雍正七年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选庶吉士。不久,因病告归。筑室南岳舜洞下,署曰“岣嵝精舍”。乾隆十九年,被聘为岳麓书院山长,任职约三年,又遇母丧,遂离职还乡守制(习称丁内艰)。在此期间,曾应聘兼任《清泉县志》总纂,并出任石鼓书院山长。因学问精湛,出类拔萃,倍受时人称颂,士子争以出其门下为幸。工古文诗辞,日以著书为事,著述等身,在学术界有广泛的影响,世称岣嵝先生。

(据《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甘建华主编,尔雅文化出品)

南岳衡山楹联

(具体文字以后再录入,编者)

岳麓书院作品

现存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书院讲堂内有一楹联为旷敏本先生所作: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 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

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 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

(悬于讲堂)

[撰书者]

旷敏本(1699一1782) 1754年(清乾隆十九年)受聘为岳麓书院山长,并撰书此联。原件毁于抗日战争时期, 1983年由颜家龙补书重刻。

颜家龙(1928-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旷氏南岳族谱评价

《旷氏南岳房十修通谱》对其评价如下:

敏本公

公讳敏本,字鲁之,号岣嵝,乾隆丙辰科进士,为我族清代五进士之第二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因“病”假归以养母,不复出仕。后一直埋头讲学、著书,以终辄志。其实公处清朝鼎盛之时,本可干一番事业,之所以不复出仕者,并非它故,实与船山先生同志耳。新修《南岳志》有传。

1997年秋版《旷氏南岳房十修通谱》卷一,新牒 旷氏之光 四四页。

《四修谱·序》中敏本公自称八十有五,以上年龄应有误。

闽县,204萨琦(1394—1457),明宣德五年进士,二甲二名。明《英宗实录》卷二七五:(天顺元年二月甲辰)礼部右侍郎兼詹事府少詹事萨琦卒。琦,字廷珪眭,系出西域,后为福建闽县人。宣德庚戌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编修。景泰辛未,升礼部右侍郎。壬申,兼詹事府少詹事。至是卒。上遣官谕祭,命有司营葬。琦为人狷洁不苟合,文学亦有可称。在礼部虽无建明,而自守甚笃,人亦无所非议云。

萨克持,生卒年不详,清道光二十一年进士,三甲三十一名。[民国]《闽侯县志》卷四十二《选举·清进士》:“道光二十一年恩科,萨克持,山东知县。”

萨维翰(1810—1855),清咸丰三年进士,三甲七十名。同上书:“咸丰三年,福州府闽县萨维瀚知县。”生卒年据家谱。

萨嘉乐,生卒年不详,清光绪十五年进士,三甲七十七名。同上书:“光绪十五年,萨嘉乐,字稼厂,翰林院检讨,国史馆协修。”

萨起岩(1863-1930),清光绪二十九年进士,三甲八十四名。同上书:“光绪二十九年福州府闽县萨起岩。”生卒年据家谱。

萨龙光(1752—1818),清乾隆四十六年进士,三甲十七名。

萨大年,生卒年不详,道光三十年进士,三甲九十四名。同上书:“道光三十年,侯官,萨大年,内阁中书。”据北京图书馆藏《雁门萨氏家谱》(民国24年萨嘉曦、萨镇冰修)及[乾隆]《福州府志》卷四十二《选举》。 萨 容(字与相,号愧隐) 康熙十一年壬子科 (公元1672年)武举

萨 嘏 (号纯斋) 康熙三十二年癸酉科 (公元1693年)武举

萨 宣 (字嘉相,号哲园) 康熙三十八年已卯科 (公元1699年)武举

萨学天 (字漙人,号廉山) 康熙五十年辛卯科 (公元1711年)举人

萨登尹 (字莘阶,号若三) 乾隆十二年丁卯科 (公元1747年)举人

萨知器 (字启震,号良坡) 乾隆三十三年戊子科 (公元1768年)举人

萨龙光 (字肇藻,号露萧)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科 (公元1780年)举人

萨玉衡 (字葱如,号檀河) 乾隆五十一年丙午科 (公元1786年)举人

萨茂干(更名履泰,字桢如) 乾隆五十三年戊申科 (公元1788年)举人

萨元涛 (字启哲,号景山) 乾隆五十四年已酉科 (公元1789年)举人

萨廷沛 (字聿齐,号香三) 嘉庆九年甲子科 (公元1804年)举人

萨虎拜 (更名察伦,字聿文) 嘉庆九年甲子科 (公元1804年)举人

萨振森 (更名昌龄,字聿德) 嘉庆九年甲子科 (公元1804年)举人

萨崧高 (字肇枝,号衮侯) 嘉庆十三年戊辰科 (公元1808年)举人

萨知时 (字启运,号耐寒) 嘉庆十五年庚午科 (公元1810年)副举人

萨鸣谦 (字肇柄,号和璧) 嘉庆十八年癸酉科 (公元1813年)副举人

萨龙骧 (更名庆棻,字肇景) 嘉庆二十三年戊寅科 (公元1818年)举人

萨文鼎 (字怀风,号梅夫) 嘉庆二十四年已卯科 (公元1819年)举人

萨鸿基 (字肇涵,号磐翥) 嘉庆二十四年已卯科 (公元1819年)举人

萨景瀚 (字聿海,号西崐) 道光元年辛巳科 (公元1821年)举人

萨恒霖 (字怀九) 道光五年乙酉科 (公元1825年)举人

萨克持 (字聿发,号敬轩) 道光八年戊子科 (公元1828年)举人

萨庆霖 (字怀瑜,号崐皋) 道光八年戊子科 (公元1828年)副举人

萨龙田 (字肇珊) 道光十一年辛卯科 (公元1831年)举人

萨潍瀚 (字聿汀,号希亭) 道光十一年辛卯科 (公元1831年)举人

萨 鍹 (号松友) 道光十七年丁酉科 (公元1837年)举人

萨 珍 (字肇商,号璞山) 道光十七年丁酉科 (公元1837年)举人

萨 富 (字怀敦,号少农) 道光十九年已亥科 (公元1839年)举人

萨 鏻 (号兰泉) 道光十九年已亥科 (公元1839年)举人

萨大文 (字肇举,号燕坡) 道光二十年庚子科 (公元1840年)举人

萨大年 (字肇乾,号兰台)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科 (公元1846年)举人

萨剑南 (字怀欧,号子冶)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科 (公元1846年)举人

萨澜波 (字聿香,号镜秋) 咸丰二年壬子科 (公元1852年)举人

萨兰馨 (字怀书,号似芸) 咸丰九年已未科 (公元1859年)举人

萨承流 (字怀政,号丹洲) 同治元壬戌科 (公元1862年)举人

萨应璐 (字怀纶,号璋甫) 同治六年丁卯科 (公元1867年)副举人

萨承钰 (字怀锷,号又恒) 光绪元年乙亥科 (公元1875年)举人

萨璚图 (字荭汀,号云波) 光绪八年壬午科 (公元1882年)举人

萨 鏐(字多华,号贡南) 光绪十一年已酉科 (公元1885年)举人

萨嘉乐 (字多善,号稼盦) 光绪十四年戊子科 (公元1888年)举人

萨芝昌 (字怀根,号小秋) 光绪十七年辛卯科 (公元1891年)举人

萨起巌 (字多遂,号肖说) 光绪二十年甲午科 (公元1894年)举人

萨 彤 (字多贻,号联炜) 光绪二十年甲午科 (公元1894年)副举人

萨起渭 (字仲吕)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科 (公元1897年)副举人

优拔贡

萨国霖 (字启学,号霁襟)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科 (公元1771年)优贡

萨龙光 (字肇藻,号露萧) 乾隆四十二年丁酉科 (公元1777年)拔贡

萨彬文 (字肇荣,号质庵) 嘉庆二十四年已卯科 (公元1819年)优贡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1778年):

第一甲三名:

戴衢亨,蔡廷衡,孙希旦

第二甲五十一名:

邵自昌,冯培,吴省兰,吴璥,孙履谦,潘庭筠,吴绍浣,李威,徐冕南,汤诰,彭翼蒙,莫允宣,汪泩,吴舒帷,蔡必昌,严敦彝,陈文彬,王天禄,徐文干,张九镡,钱栻,邓晅,张敦仁,吴裕德,汪锡魁,祖之望,何西秦,吴一麟,杨炜,管世铭,盛时杰,颜崇沩,王城,杨抡,吴鼎雯,董作栋,邵自悦,刘伯谦,谢赉,吾祖望,谢最淳,冯敏昌,章庆龄,王锟,王汝泰,杜堮,祁韵士,吕荣光,文风堂,窦汝翼,章学诚

第三甲一百三名:

李鼎元,江元谦,汪(这个字打不出来,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永”),王臣,孟生阜,公春(后改名恭泰),黄贤,张位,吴克元,纳麟宝,赵大溎,庄选辰,德生,缪祖培,蒋曾煌,李承祖,张维祺,张德安,包承祚,周棨,沙重轮,洪其绅,王嵩龄,钱世锡,韩汤衡,黄利通,许霖,韦佩金,张念祖,江浚源,牟贞相,关元鼎,钱兆鹏,许日章,潘茂才,江珽,范沄,江清,吴尊盘,魏肇高,张如翥,吴焕,刘尔芊,倪逮衍,刘诗,崔映辰,黄奕瑞,张明三,王简,阎曾履,戴祖启,广厚,粘克升,周映紫,汪应楏,王铠,翁霪霖,赵乃普,王廖惠,徐学勤,范三纲,杨元恺,王玉辉,慈国璋,陈作枢,曹德元,张谋照,高汝英,韩慎,薛绍清,王日晖,李廷兰,晏善澄,岳廷元,杨傅,杜华章,刘绍珽,江阜,杨国麟,王霈霖,祝煋燔,李元琦,王谟,陈诗,王元勋,何恒镇,张槐,钟蟠云,李遇春,贺祥,梁钧池梁雕龙,崔育荣,萧蔚源,冷紘玉,谢元安,王一筠,罗为孝,谈承升,李伯龙,崔毓峰,秦涟,张志学

张海鹰 明永乐二年(1404年),「 ”海丰吴氏”始祖吴士安携妻带子从直隶省永平府迁安县(今河北迁安)南门里千里迢迢来到山东省海丰县(今无棣)东南关定居,以文教兴家、以科举入仕,自清康熙三年(1664年)至同治四年(1865年)二百年间,其家族先后出了吴自肃、吴象宽、吴坛、吴熙曾、吴侍曾、吴式敏、吴式群、吴式芬、吴峋等9名进士,有「 ”进士世家”之美誉。 近日,代表着「 ”海丰吴氏”家族荣誉的清朝皇帝御赐进士题名碑拓片在无棣古城吴式芬故居父子进士厅内展示。九块进士题名碑拓片,记载有吴氏家族九位进士名录。可见,吴氏家乘宝典钤「 ”祖孙父子叔侄兄弟进士之家”印宝可谓名副其实。 现珍藏于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198通元明清进士题名碑,记录了51624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录取名次,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无棣县古城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专业技术、专业设备,已可实现全部198块进士题名碑拓片的高清复制需求。进士题名碑高清拓片的复制,意义重大,历史影响深远,对人们研究元明清时期进士文化,对各省市县研究当地历史名人将提供最原始、最直接的史料文献参考。吴式芬故居展示的九块进士题名碑拓片记载有2285位进士名录,其中有吴氏家族共计9人,康熙朝1人、雍正朝1人、乾隆朝1人、嘉庆朝3人、道光朝2人、同治朝1人,第二甲赐进士出身8人、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1人。 吴自肃,清康熙三年(1664年)赐进士出身,第二甲第35名 吴自肃(1630-1712),海丰吴氏第十一世,字克庵,号在公,仕至山西河东道布政使司参议加一级,爱民礼士,崇尚教化,文治武功,忠贞善政,公正廉明,忠勇有谋,「 ”真乃忠臣良将也!”(康熙语),诰授朝议大夫,晋赠荣禄大夫,崇祀江西、云南、山西三省名宦,县志有传,著有《万行草》《我堂存稿》《作文家法》留世。被称为「 ”东鲁名儒”「 ”海岱儒宗”的吴自肃为吴氏家族崛起的奠基者,他不但是吴家第一位进士出身的官员,而且广布德政,著作斐然,既为后人树立了忠义、仁厚的道德典范,又不断激励着吴氏后人在科场与仕途上积极进取,使吴氏家族很快涌现出了一大批人才,声名显赫。 吴象宽,清雍正元年(1723年)赐同进士出身,第三甲第85名 吴象宽(1680-1742),海丰吴氏第十二世,字居之,号芝园,吴自肃第三子,自幼聪颖绝伦,读书目十行,八岁即通经史,远近有神童誉,最终修成吴氏家族第二名进士,初任湖北黄安县知县时,值岁歉,带头捐俸赈灾,劝富民出米,得粟千余斛,全活灾民无数。迁湖北咸宁,督修旧堤以阻水患,时称「 ”吴公堤”。调任湖北黄梅县知县,慈祥恺恻,政绩卓著,政通人和,时有「 ”吴公作被,闭门夜睡”之谣,「 ”去官,邑人讴思,喻化鹄有记。”(《黄梅县志》),敕授文林郎,貤赠通奉大大,县志有传,著有《内讼篇》《宁远书钞》《芝园诗集》等。清雍正年间,军机大臣张廷玉曾为吴氏宅第题写「 ”父子进士”金匾,赞誉吴自肃、吴象宽父子俩。 吴坛,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赐进士出身,第二甲第23名 吴坛(1724-1780),海丰吴氏第十四世,字紫庭,吴自肃曾孙,仕至刑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江苏巡抚加二级,诰授光禄大夫,国史有传。吴坛「 ”明晰律令,处事条理分明、理智得体”(乾隆语),任《大清律例》纂修官时,纂修《纲目》三卷,并著有清朝法制史「 ”杠鼎”之作《大清律例通考》三十九卷,资料丰富,内容广博,考证精确,不仅对清朝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现在的司法实践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吴坛与其父吴绍诗、兄吴垣,明敏司寇,乾隆肱骨,为「 ”海丰吴氏重心人物”,迎来了吴家号称「 ”尚书门第”「 ”贤宦世家”的鼎盛时代。吴坛父子以同朝三巡抚、三侍郎称著华夏,举世罕有,「 ”父子相代,尤异数”。清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于敏中为吴宅题写的「 ”尚书第”额匾就是褒扬他们父子仨的。 吴熙曾,清嘉庆六年(1801年)赐进士出身,第二甲第33名 吴熙曾(1775-1807),海丰吴氏第十六世,字缉文,号穆斋,吴坛胞兄吴垣嫡孙,仕至翰林院编修加三级,充实录馆、国史馆、武英殿纂修官,诰授奉直大夫,县志有传,著有《少颐诗稿》。吴熙曾生而颖异,天性过人,十岁背诵五经。弱冠应童试,时任山东学政阮元拔冠其曹,益刻励。每为文,师或勒帛,辄呕血。诸兄曰:「 ”塾课犹至是,脱试不中,则奈何?”曰:「 ”死矣!”吴熙曾26岁联捷成进士,入翰苑,益谦谨,文益工,名益噪,乃益勤于学,诗文刻至切深,归于自然,不喜声气。惜英年早逝,33岁殒职于任所。吴熙曾与吴式敏、吴式芬以海丰吴氏叔侄「 ”三翰林”并誉齐鲁人文。 吴侍曾,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赐进士出身,第二甲第50名 吴侍曾(1772-1836),海丰吴氏第十六世,字泰孙,号竹泉,吴熙曾胞兄,仕至吏部文选司主事加二级,诰授奉政大夫,晋赠中宪大夫。县志有传,著有《竹泉诗钞》《人海丛谈》《垂荫接叶轩诗集》等。吴侍曾因公罢官后,因长子吴式敏在翰林院为官,遂就养京城,与当时贤士大夫交游,文䜩无虚日,拈须长吟,语皆清新俊逸。擅长诗歌,诗笔清新流丽,无饭颗牢愁态,清代著名古钱币学家、鉴赏家、金石学家、收藏家、诗人利津李佐贤选《武定诗续抄》亟赏之,登入甚伙。 吴式敏,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赐进士出身,第二甲第13名 吴式敏(1790-1850),海丰吴氏第十七世,字逊甫,号平山,吴侍曾长子,性敏慧,笔墨异凡,尤工楷法,进士及第后,授翰林院编修,分校顺天乡试,典山西乡试,所得多知名士。改御史,晋给事中,授湖北施南府知府。大吏知其才,委署武昌府,百务纷集,处之裕如。升甘肃巩秦阶道,调湖北安襄郧荆道,诰授中宪大夫,县志有传,著有《求可知斋诗草》《南安书院记》等。吴式敏甫逾服政之年,遽以疾殁,论者惜之,谓未尽其抱负也。 吴式群,清道光三年(1823年)赐进士出身,第二甲第102名 吴式群(1792-1836),海丰吴氏第十七世,字羽宾,号季文,吴式敏堂弟,仕至户部主事加二级,诰授奉政大夫,县志有传,著有《家训》《纪闻》《雁舟诗草》等。吴式群成进士后,以主事观政户曹,精榷算,有声望,受职于王定九相国。擢云南司主稿,以尝办军需报销,严剔弊窦。在八旗现审处,慎于听断,并著卓异云。吴式群自幼聪颖绝伦,讨论古典,别有神悟。为文章,探索理窟,根柢六经,每一艺出,士林传诵。书法效香光(明书画家董其昌),尤善鼓琴。 吴式芬,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赐进士出身,第二甲第37名 吴式芬(1796-1856),海丰吴氏第十七世,字子苾,号诵孙,吴式群堂弟,仕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加三级,诰授光禄大夫,赏戴花翎,著名金石学家,有「 ”无字不通,无艺不精,一代硕学通儒”美誉,国史有传,著有《捃古录》《捃古录金文》《封泥考略》《双虞壶斋印存》《陶嘉书屋诗赋》等。堪称「 ”海丰吴氏文化宗师”的吴式芬,做官「 ”忠君爱民、清正廉明”,有「 ”贤官”之称;做学问,「 ”艺苑鸿才、禁林硕望”,有「 ”硕学通儒”之誉。激励子孙读书仕进,道德传世是海丰吴氏家族成为「 ”名门望族”「 ”科举望族”,乃至「 ”官宦世家”独有的法宝。吴式芬继承并发扬了吴氏家族「 ”崇孺重文,耕读而仕”的传统,引领着吴氏家族一步一步走向了最后的辉煌。 吴峋,清同治四年(1865年)赐进士出身,第二甲第65名 吴峋(1837-1892),海丰吴氏第十九世,字庾生,号绣峰,吴式芬长孙,22岁乡试中魁榜,25岁殿试中式,成为吴氏家族中第九名进士,也是最后一名进士,仕至礼部郎中,掌湖广道监察御史加二级,诰授中宪大夫,县志有传,著《奏稿》二卷。吴峋才华横溢,亢直敢言,爱国爱家堪称一代楷模。光绪间,其冒死上书《治河疏》,直谏治黄利害,改变了上谕「 ”开徒骇、马颊河,以分水势”的错误定见,挽狂澜于既倒,一时震动朝野。吴峋归里后,凡地方要政无不悉心相助。殁后,邑人思其德,公议谥曰「 ”贞惠”。

清朝进士有两万

你脑子进水了?还是被猪撞了?

首先你要了解翰林院是个什么性质的机构 明清两朝的翰林院,从七品,是常以三甲进士出身之庶吉士留馆者担任。

所以如果你家老辈人留下的朱夫子治家格言的落款是翰林院检讨王捷中 那么此人就绝对是进士 因为如果不是三甲进士出身的话是绝对进步不了翰林院的(当然少数这除外)

至于王捷中是清朝哪个时代、哪个地方的就不好说了 因为一个翰林院检讨在史书上不会有太多记载的 毕竟官阶太小

尹式芳(1804年12月20日—1875年后),字润生,号菊田。历城县(今济南市)人。增广生民籍,家住省城南关朝山街,曾师从翰林进士周永年侄子周乐读书学习。道光二十四年(1844)山东乡试第二十一名举人。道光三十年(1850)庚戌科三甲第三十八名进士,初任东光知县。后任故城知县(代)、景州知州、清丰知县、盐山知县。

《东光县志》卷六“职官志 官师表”:尹式芳,山东历城人,庚戌进士,三十年(1850年)十二月署。

咸丰二年代理故城知县,十月,调任景州知州。《故城知县》卷六“秩官表”:咸丰二年(1852年) 尹式芳,历城甲辰进士,代。

民国修《景县志》卷十一“官师表”:尹式芳,咸丰二年十月到任。

《盐山新志》卷十一“官师表”:尹式芳咸丰三年(1853年)到任(盐山知县)。任至咸丰四年(1854年)。直隶多盗,所至以严刑峻法惩之,盗风为戢,咸丰三年(1853)九月太平军破沧州,盐山与沧州接壤,烽火逼近,土匪蠢动,四方骚然。式芳激励绅民,与武举刘光勋等倡团练,城厢村镇翕然从之。得义勇数千人,民气为之一振。擒匪三人至,立毙之。乡团陆续获送匪徒百余,讯明即置之死,始获安。当时,沧州无官,人心震骇,式芳不分畛域,同加镇抚,一方赖之。

《大名府志》卷之一“职官续补”:“尹式芳,历城进士。四年(1854年)七月任。”

《清丰县志》卷之四“官师”:“尹式芳,山东历城县进士,五年(1855)任。”

二书在尹式芳任职清丰知县时间上差半年。据《山东明清进士通览》,尹式芳在咸丰五年至七年(1855-1857年)以同知衔任(正五品)清丰县知县,在任勤政爱民。咸丰中叶,太平军北上,河北山东诸省戒严,尹式芳举办团练,督率团丁,处以镇静,筑圩防御,井井有条,闾里以安。同治元年(1862年)以运同衔任直隶清丰县。还曾担任庆云县知县,不知年限。后保举知府(从四品),以道员(正四品)用,钦加运司(从三品)衔。

《历城县志》在其传记中指出,尹式芳有至孝,以终养老人告归。士民送者,络绎于途。丁母忧,式芳年已七十矣,长犹孺慕无异孩提,哀泣感动乡里。晚主讲景贤书院,士子服教。年寿七十有余,既卒,与济阳张尔岐,历城周乐并祀。

祖父廷兰,举人,州学正,“历下三诗人”之一,著有《华不注山房诗集》;子绪曾,候选知县,处乡里,兴善举,有父风。

《续修历城县志》附录四道诰命封增,其祖父尹廷兰,字畹阶,高唐州学正,妻徐氏。咸丰五年(1855年)以孙同知衔直隶清丰县知县,貤赠奉政大夫(正五品),妻赠宜人。其父尹炬,妻陈氏,咸丰五年(1855年)以子同知衔直隶清丰县知县,诰赠奉政大夫,妻封宜人。同治元年以子运同衔直隶清丰县,诰赠朝议大夫,妻封恭人。其本生父尹澜,妻韩氏,咸丰七年(1857年)以子直隶清丰县知县遵例急公貤赠文林郎,妻赠安人。

收藏清代乡试,会试朱卷,共420册,可代为查询。

朱卷为科举考试的卷子,所载内容丰富详细,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考生履历,包括考生姓名、字号、排行、出生年月、籍贯、世居地、本族谱系、师承、同谊等。其中族谱简则明列祖妣三代,详则上自始祖、下至子女、旁则同族尊长、兄弟侄辈以及母系、妻系等无不载入。凡有科名、官阶、封典、著作等,皆一一注于名下,以显扬门庭之昌盛。师承则记录其受业师、问业师、受知师的姓名、字号、及科名官阶,以示学问渊源有自。二是科份页,载有本科科份,考生中式名次,各类考官的姓氏、官阶和批语以及房官原荐批语等。三是考生文章,有三场全刊者,也有选刊自认为得意之作者。

1 、系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中国姓氏起源》及《广韵》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建立了周朝,封其三弟叔鲜,史称管叔鲜在管(今河南省郑州市),建立了管国,让他与蔡叔度一起管理商朝遗民。武王死后,由年幼的周成王即位,因为成王年纪太小,就由周公旦主持朝政。管叔和蔡叔认为周公旦的统治不利于周王朝,于是联合武庚起兵发动了叛乱,很快就被周公旦平息。管叔于是被杀,管叔死后,他的后代就用以前他的封地名“管”作为姓氏,称管姓。

2、系自姬姓,为周穆王之后,以邑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风俗通》所载,周穆王时,将其庶子分封于管邑,至管仲始显于齐,其后世子孙以邑为氏。周穆王之后管仲是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后来在齐国作了宰相,帮助齐桓公治理国家。管仲的后代也姓管,称为管氏。

3、出自他族改姓。锡伯族瓜尔佳氏,汉姓为管。

得姓始祖:管仲。名夷吾,卒谥敬,亦名敬仲。颍上(今属安徽省)人,春秋时齐国著名政治家,乃周穆王之后。管仲原辅佐公子纠,并用箭射杀公子小白,公子小白通过装死才逃过一劫,后公子小白回国即位,即齐桓公。他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为相,管仲感恩戴德,辅佐齐桓公实施改革,他通过通货积财,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叔因叛乱被杀,身败名裂,而管仲声名显赫,德才兼备,又使穆王支庶之管姓扬名天下,故管姓子孙尊管仲为管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由上可知,管姓主源两支,抑或文王之后 ,抑或穆王之后,两支均自姬姓,有共同的血缘关系。在西周众多诸侯国中,管国立国早,消亡亦早,管叔鲜被诛,其子孙风流云散,到异地去栖生,时齐鲁富庶,多数子孙播迁山东,亦有南徙安徽、江苏北部和河南东部一带者。春秋时,管姓名人除管仲外,亦有同时代的管至父,亦为齐国人。可见此际管姓仍主要繁衍于山东。西汉时见于史册之管姓有高祖妃管夫人,李陵军侯管敢,燕令管少卿,管姓郡望平原应在秦汉之际形成。东汉时农民军首领管亥,亦为齐人,中常侍管霸,顿丘(今河南省清丰)人管伯,可见此际已有管姓在河南落籍。另东汉初年,有曾任山东副都军务的管思藏自豫章之带源徙居闽地宁阳招贤里羊岗坝(今宁化水茜张坊村)。三国时,北海郡朱虚(今山东省临朐)人管宁,避居辽东三十多年,有子孙留居当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因社会动荡,管姓避乱有西去秦陇,南及潇湘者。据《管氏宗谱》载:“齐鲁有管仲后裔,秦陇有管纯后裔,湖湘有管修后裔,辽东有管宁后裔。”南北朝时亦有管姓避居江南,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管崇即为晋陵郡(今江苏省常州)人。唐宋之际,管姓在江南繁衍日盛。五代后唐年间,管思藏有后裔真郎,返徙江西带源居住,后其子孙播衍闽、粤、赣各地。宋代词人管鉴,随父仕宦,由龙泉徙居临川(今属江西省)。元时,翰林学士管祎开基河南光山。明初,有光山一支迁往新蔡。同时,管姓作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天津、江苏、安徽等地。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所载,明清之际管姓进士及第者有五十五人,有三十五名为江苏、江西、浙江人,排除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外,说明管姓在此三地分布甚广,另南方还有湖北两名,云南一名。北方则以山东之莒州(五名)、高密(二名),陕西之咸宁(二名)为众。管姓此期的分布由此可见一斑。此际之管姓有渡海赴台,侨居海外者。另有山东之管姓闯关东谋生。如今,管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江苏、山东等省多此姓,二省管姓约占全国汉族管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管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九。

三、历史名人

管仲:名夷吾。春秋时期齐国人,和鲍叔牙是好朋友,他把鲍叔牙认为是自己的知音。后来经过鲍叔牙的推荐到了齐国任宰相,帮助齐桓公建立霸业,他执政四十余年,实行了改革,使齐国不断富强,使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著有《管子》86篇。

管宁:三国时学者,北海郡朱虚人,游学天下,学问很高。东汉末,黄巾起义,他逃避到辽东,聚众讲《诗》、《书》三十年之久。后归故里,魏文帝想让他为太中大夫,他没有答应。魏明帝让他出来做光禄勋,他又没有同意。著作有《姓氏论》。

管及:宋代官吏,全州人。崇宁间,黄庭坚被贬到宜州,当时管及在宜州任职。他不避权势,与黄庭坚交往甚密。黄庭坚于是写了“折桂亭”的牌匾送给他,并且对他说:“你的儿子肯定有登进士科的。”后来果然灵验。

管湛:宋代官吏,字定夫,龙泉人。侨居临川。三迁至大理少卿,政绩显赫。著作有《定斋类稿》甲、乙集。

管络:三国时魏国平原(今属山东省)人,精通周易,善于占卜,相传所占无不灵验。

管崇:晋陵郡(今江苏省常州)人,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大业九年(613年)率众起义,并推刘元进为主,任尚书仆射,后战死军中。

管鉴:龙泉(今属浙江省)人,宋代官吏、词人。官至广东提刑,权知广州经略安抚使。有《养拙堂词》。

管珍:江苏省武进人,清代画家,字阳复,号松崖。乾隆年间翰林,官至漕运总督。工花鸟,得恽寿平真髓,尤善设色牡丹。有《松崖集》。

管声:浙江省瑞安人,清代书法家。工书,以风韵胜,学欧、赵,有名于当时。

管廷祚:上海嘉定人,清代学者。同治元年举人,工诗,豪饮,善书法,曾任泰州学正。

管公明:三国时期魏国学者。

管师复:宋朝诗人,龙泉(今属浙江省)人。为人讲义气、勇敢,擅长于写诗。宋神宗想要授给他官 职他没有接受。称为卧云先生。著作有《白云集》。

管道升:元代著名女画家。吴兴人。被封为魏国夫人,也叫做管夫人。善于画梅兰竹,山水也画得很好。她在书法上也很有成就,擅长于书写行楷。

管师仁:宋代官吏,龙泉(今属浙江)人,熙宁进士。知建昌军,有善政,擢右正言。后累迁工部侍郎、吏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

管时敏: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人,明代官吏。出使楚府长史四十余年,忠诚谨然,处理大小事务,一丝不苟,勤政廉洁,受到百姓爱戴。

管松涛:山东省巨野人,生于1902年,卒于1966年,195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

管谟业:山东省高密人,当代著名作家,笔名莫言。一九八二年开始小说创作,作品有《透明的红萝卜》、《红高梁》、《秋千架》、《球状闪电》、《高梁酒》、《狗道》等。开创了一个高密东北乡的艺术世界。莫言小说创作往往借助于象征与写意,表现对世界人生的理知、感觉、理想和愿望。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平原郡:西汉初期设置平原郡。相当于今天的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一带。

晋阳郡:本来是春秋时期晋国的都城,后来改为赵国的晋阳邑。汉代的时候在此置县,作为太平郡的治所。在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

2、堂号

匡世堂:春秋时期,管仲为齐桓公的宰相,他帮助齐桓公平定、治理天下。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宰相之一。孔子称赞他“一匡天下”,意思是救了整个天下。

此外,管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平原堂”、“白云堂”、“过一堂”等。

====================================================================

管姓宗祠通用对联

〖管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竹苞松茂;

官廉民安。

——此联为鹤顶格嵌管姓“管”字的析字联

幼安高节;

仲父霸功。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北海朱虚人管宁,字幼安,年轻时曾与平原人华歆同坐一张席上读书。有高官乘华丽的马车从门前经过,华歆放下书本去观看,他便把席子割开,与华歆分坐,并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后避战乱去辽东,魏文帝征他任太中大夫,明帝又征他任光禄勋,他都辞去不做。著有《氏姓论》。下联殿指春秋初期政治家管仲,名夷吾,字仲,颍上人,由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命为卿,并尊称为“仲父”。在齐国进行改革,确立选拔人才的制度,按土地好坏分等级征税,用官府力量发展盐铁业,又铸造并管理货币,调剂物价,从此国力强盛。帮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口号,使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幼安高节;

仲姬清才。

上联典指三国·管宁,字幼安,专意攻读,后以高节终。下联典指元·管道升,字仲姬,工书画,笔意清绝。

公明神卜;

仲父霸功。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管络,字公明,善卜易。下联典指春秋·管仲,佐桓公成霸业,尊为“仲父”。

平原世泽;

相国家声。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管氏的望族平原郡。下联典指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

-----------------------------------------------------------------

〖管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割席传美谈;

减租建奇勋。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魏国学者管宁,字幼安,朱虚人。与平原华歆、同县邴原相交,游学异国,交敬善陈实,尝与歆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歆废书观之,宁与他割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下联典指宋代吏部尚书管师仁义,字元善,龙泉人。熙宁进士,知建昌军,有善政,擢右正言,请蠲减河北租赋,以缓流民,一方赖其赐。累迁工部侍郎。官至吏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

仁义存白云;

瑞应折桂亭。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诗人管师复,龙泉人。为人仁勇好义,工诗,神宗欲官之,不受。学者称卧云先生,有《白云集》。下联典指宋代官吏管及,全州人。崇宁间,黄庭坚谪居宜州,时及为宜州理曹,不避权势,与黄庭坚交游甚密。庭坚书“折桂亭”三大字贻之,且谓之曰:“君家积庆,后必有登进士科者。”其后言果验。

-----------------------------------------------------------------

〖管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九合诸侯匡天下;

三迁少卿宁国邦。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初年政治家管仲,一名管夷吾,字敬仲。颖上(今安徽省境)人。先助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争位,失败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为上卿。他执政四十余年,因势制宜,实行改革,使齐国不断富强。对外致力于“尊王攘夷”、“九合诸侯”的活动,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人霸主。有《管子》七十六篇。下联典指宋代官吏管湛,字定夫,龙泉人,侨居临川。累官广西提刑,三迁至大理少卿,政绩显著。有《定斋类稿》甲、乙集。

魏国管宁真名士;

元代道升女画家。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管宁。东汉末,黄巾军起义,他避居辽东,召众讲习《诗》、《书》历三十余年方归故里。魏文普召为太中大夫,辞不受。明帝征为光禄勋,亦固辞不就。有《姓氏论》,今佚。下联典指元代女画家管道升,字佧姬,吴兴人。一字瑶姬,赵孟頫之妻。封魏国夫人,也称管夫人。画墨竹兰梅,笔意清绝,亦工山水佛像,善翰墨词章。书牍行楷,殆与其夫不辨。卫夫人之后,无与俦者。

尊王攘夷成霸业;

通易精术积天文。

由古至今一共有多少进士?

中国封建王朝自隋代起,开始了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隋文帝废除了为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设立“志行修谨”及“清...
点击下载
上一篇:袁姓的辈份怎么排下一篇:修谱后记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