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裴松之、裴让之是什么关系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2浏览:1收藏

【历史】裴松之、裴让之是什么关系,第1张

无关

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汉族,南朝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后移居江南。著名史学家,为《三国志》作注。与裴骃、裴子野祖孙三代有史学三裴之称。

裴让之,字士礼,生年不详,大约卒于北齐天保六年(555年)。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历仕东魏、北齐两朝,官至中书舍人,颇有政绩,且以诗文知名于世。

裴秀(224-271),西晋地图学家。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官至司空。编绘《禹贡地域图》十八篇,是中国迄今可考的最早的历史地图集。所绘《地形方丈图》,是缩编的晋地图。图均亡失。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制图六体,为中国传统的地图制图奠定理论基础,影响中国地图制图1700多年。

  裴頠(267-300),西晋哲学家。字逸民。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曾任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兼右军将军、尚书左仆射之职。他反对王弼、何晏的贵无论。提出崇有论。认为万有的整体是最根本的“道”,万有不是由“无”产生的,而是“自生”的,“自生而必体有”。他还认为万物生化有其规律。从“崇有论”出发,他重视现实存在的事物,不满轻视事功的放达风气,力图论证封建等级制的合理性。裴的思想在当时有很大影响,被认为是崇有派领袖。著有《崇有论》。

  裴松之(372-451),南朝宋史学家。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少年好学,博览群籍,立身简素。20岁时任殿中将军,直卫皇帝左右。义熙元年(405)为吴兴故鄣县令,后迁司州主簿转治中从事、永嘉太守,并征为国子博士。裴松之为官清廉,体恤百姓疾苦,肃明风化,黜陟有序,深得下属官吏和人民的爱戴。元嘉十四年(437)致仕归里。元嘉六年宋文帝命注《三国志》,他对陈寿的《三国志》进行了详细的补缺、备异、矫正、论辨,使注文多出原书几倍,所引魏、晋人著作多至210种,保存了大量史料,开创了史书作注的先例。

  裴子野(469-530),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字几原,河东闻喜人,齐广陵大守昭明子,永明中为武陵王国左常侍右军江夏王参军,天监中除右军安成王参军。迁兼廷尉正,免,南衮州刺史萧景引为冠军录事,除尚书比部郎仁威记室参军,出为诸暨令,徵拜著作郎兼中书通事舍人,除通直正员郎,迁中书侍郎。大通初转鸿胪卿,领步兵校尉。卒,赠散骑常侍,谥曰贞子,有《宋略》、《续裴氏家传》等。

  裴蕴(-618),隋臣。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初仕陈,以父在北,密请为隋内应。入隋位开府仪同三司,历为刺史。炀帝初召为太常少卿,善伺帝意,广增乐人达三万余,迁民部侍郎,奏请设峻法核实户口,得丁二十余万,为御史大夫,参朝政。断狱以帝意为准。治杨玄感余党,杀数万人。法纪大坏。增御史百余人,耳目偏于郡国,大为公私祸害。预知宇文化及将起事,欲先发制化及,虞世基阻其行事。遂被化及杀死。

  裴矩(547-627),隋臣。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为隋末唐初大臣,隋文帝时官至吏部侍郎。隋炀帝大业初,西域诸蕃及张掖(今属甘肃)塞,与隋互市,由他主管其事。随即顺便采访西域各国政教风习、山川险阻,君长族姓,及其文物章服等。遂撰《西域图记》三卷,记叙四十四国之事。拜民部侍郎,迁黄门侍郎,参与朝政。宇文化及杀炀帝自称皇帝,任尚书右仆射。后投窦建德,任吏部尚书,转任尚书右仆射,专掌选事,并为制定朝仪。入唐后,官至检校侍中、民部尚书等。

  裴寂(570-629),唐臣。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西南)人。字玄真。隋末任晋阳(今山西太原)宫副监。与李渊交谊深厚,为李渊太原起兵策划者之一。并以晋阳宫米九百万斛、杂彩五万段、铠四十万枚支援出兵。后李渊进兵至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他又支持李渊称帝,唐建国后,他任尚书仆射,最为李渊所宠信。太宗李世民贞观三年(629)因罪放归原籍,曾参预制定《唐律》。后流放静州(今广西昭平)而死。

  裴行俭(619-682),唐将领。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幼以荫补宏文生,贞观中举明经,调左顿卫仓曹参军。仪凤中,以才备文武,拜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调露元年为定襄行军大总管讨伏念,以功封闻喜县公。永淳元年卒,赠幽州都督,谥曰献,中宗立,再赠扬州大都督。他善于识拔人才,军中提拔的将领如程务挺、王方翼、郭待封、黑齿常之等,都成为一代名将。行俭著有文集二十卷和《选谱》。又撰《草字杂体》及营阵、部伍、料胜负、别器能等四十六诀,今佚。

  裴炎(-684),唐臣。字子隆,绛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寡言好学。举明经及第。初任濮州司仓参军,累迁黄门侍郎。调露二年(680),同中书门下三品,进拜侍中。受高宗遗诏,辅中宗嗣位,任中书令。反对中宗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与武则天定策废中宗,立睿宗。以功封永清县男。武则天临朝,谋乘武则天出游,用兵劫持武则天还政,未果。徐敬业兴兵讨武则天时,又奏请武则天还政于睿宗。遂因诬陷谋反,被杀。睿宗再立,赠太尉、益州大都督,谥曰忠。

  裴耀卿(681-743),唐臣。字焕之,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人。弱冠中童子举。开元初任长安令,除“和市”积弊。旋任济州刺史,修筑河堤,为民所称。入为户部侍郎。开元二十一年(733),迁京兆尹,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任侍中,充江淮、河南转运使。建议广漕运以实关中,在遭河沿线置河阴、集津等仓,三年积粟七百万石,省运费三十万缗。二十四年罢为右丞相。天宝初,进尚书左仆射。

  裴迪(716-),唐诗人。关中(今陕西)人。天宝后官蜀州刺史,曾为尚书省郎。早年与王维、崔兴宗友善,同居终南山、相互唱和;在蜀与杜甫、李颀有过交往。今存诗多写山水景色,境界幽寂,与王维山水诗近似。

  裴度(765-839),唐臣。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贞元进士。由监察御史进升为御史中丞,力主削除藩镇,转升为宰相。后以削平藩镇之功封晋国公。晚年以宦官专权,辞官退居洛阳。《全唐诗》存其诗十八首。

  裴铏,唐文学家。咸通(860-874)中为静海军节度使高骈掌书记,加侍御史内供奉。乾符初(874)任成都节度副使,加御史大夫。著《裴航》、《昆仑奴传》、《聂隐娘传》等,收入小说集《传奇》,盛述神仙怪谲之事,情节曲折奇幻。此前唐人小说无“传奇”之名,裴铏始以“传奇”为书名,后世遂称唐宋文言短篇小说为“传奇”。

  其他裴姓名人有三国魏大臣裴潜;晋大臣裴宪,史学家裴骃,学者裴楷;南北朝时北魏大臣裴询、裴儁,书法家裴敬宗,学者裴伯茂,北周将领裴果;唐大臣裴光迁、裴珀、裴坦;宋大臣裴庄;明大臣裴绍宗;清大臣裴宗度等。近当代裴姓名人有导弹专家裴家昌,植物分类学家裴鉴,考古学家裴文中,档案学家裴桐,楹联学家裴国昌等。

相斫书的解释

(1) 记载 战争的史书。多指 《 左传 》 。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 明帝 时,大司农 弘农 董遇 等,亦历注经传,颇传於世”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 豢 又尝从问 《左氏传》 , 禧 ( 隗禧 )答曰:‘…… 《左氏》 直相斫书耳,不足精意也。’” 梁启超 《 中国 史学萃·中国史界 革命 案》 :“昔人谓 《左传》 为相斫书,岂惟 《左传》 、若 《二十四史》 ,真可谓地球上空前绝后 之一 大相斫书也。” 鲁迅 《华盖集· 忽然 想到(四)》 :“先前听到二十四史不过是‘相斫书’,是‘ 的家谱’一类的话,便以为诚然。” (2)指讲论兵法的书。 宋 陆游 《对酒》 诗:“ 孙 吴 相斫书,了解亦何益!”

词语分解

相的解释 相 ā 交互 ,行为动作由双方来:互相。相等。相同。 相识 。相传(俷 )。相符。相继。相间(刵 )。 相形见绌 。相得益彰( 两者 互相 配合 ,更加显出双方的长处)。 动作由一方来而有 一定 对象 的: 相信 。相烦。相问。

对曹操来说,粮食自然是被粮官贪污了赛。

曹操不是不会带兵的人,从吩咐粮官小斛分粮就预计到了哗变和处置措施。如果真的没粮食,曹操肯定会退兵的,因为小斛分粮只是权益之计,正如你说的,杀粮官不过只是拖延了几日的时间而已。

要败仍然会败,所以我估计曹操不是没粮,而是后勤也就是运粮的队伍在途中出了问题,所以曹操才提前布置了这个拖延的措施,毕竟曹操是知兵的人,没有粮草会是一个什么结局,从他官渡对袁绍就看得很清楚,故而曹操既然没有宣布退兵而是拖延,那么应该是几日后便会有粮食运到,关键是拖过这几天而已,否则,如果粮食没有了,虽然可能再过一两天粮食就到了,但别有用心的人煽动就可能大败。

故而粮食应该是随后运到的。

关胜在小说中是, 史书记载的关胜是山东人与关羽没有关系,也是宋江起义军的三十六个头领之一。详细内容见宋江起义。

根据《三国志 关羽传》记载

公元263年魏灭蜀,庞德子庞会杀死关彝,尽灭关氏家族,关羽没有留下后人。

追谥羽曰壮缪侯。蜀记曰:羽初出军围樊,梦猪啮其足,语子平曰:“吾

今年衰矣,然不得还!”江表传曰: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子兴嗣。兴

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子统

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蜀记曰:庞德子

会,随锺、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

《三国志 关羽传》

关羽之后是否被庞德的儿子庞会灭门 ?

《三国志》引《蜀记》中记载,在北伐中被关羽斩杀的庞德,其子庞会在蜀汉投降之日“尽灭关氏家”。《蜀书•关羽传》在文末对关羽后世略有交代:“(关羽死)子(关)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闻,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子(关)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关)彝续封”。由此可知在蜀汉亡前,关羽后嗣上有关彝,但庞会尽灭关氏,正史线索就此中断。

康熙年间解州所获碎砖资料,对关羽后世始有明文。《前将军关壮穆侯祖墓碑铭》,记其生于“桓帝延熹三年(公元160年)六月二十四日”,而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立于石磐沟关羽祖茔的《祀田碑记》与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编修的《关帝志》,均言关羽生于桓帝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据其余资料佐证,史学家多以桓帝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生为准确。《关帝志》中载关羽“稍长娶妻胡氏,于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五月十三日生子关平”。

按照这些资料看,民间习俗以五月十三为关羽的生辰去关庙祭祀关羽以及在家供奉,实在是个误传,五月十三日当是关羽子关平的生辰。墓砖的发现亦证实了关平确是关羽的亲生子,而并非是象《三国演义》和一直以来民间传说中所说的那样,只是他的养子。同时,从墓砖上的记载还可以知道,《三国志》裴注中所引的《江表传》曰“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一说,并非空穴来风,因关羽祖父关审就用《易》和《春秋》来治家,所以关羽对《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应当是秉承家学所致。

至于关羽的别子关索,从现存的史籍中来看,没有此人的任何一点线索。江苏南通曾经在七十年代出土了明成化(公元1465年—1487年)年间刊刻的《新编全相说唱足本花关索出身传第四种》,其中的《花关索出身传》一开篇就写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一见如故,在“青口桃源洞”、“姜子牙庙王”之前“对天设誓”,相约之后共图大业。刘备对关、张二人说:“我独自一身,你二人有老小挂心,恐有回心。”关羽道:“我坏了老小,共哥哥同去。”张飞道:“你怎下得手杀自家小?哥哥杀了我家老小,我杀了哥哥底老小。”刘备道:“也说得是。”于是关、张二人约定互相杀光对方的家属。张飞遂前往关羽老家蒲州解县,杀死了关家大小十数口(此数不详,有说为十一口,亦有说为十八口),只是因为不忍心才带走了已经长大了的关羽长子关平,并放走了已经有身孕的关羽的妻子胡金定,后胡氏生下关索。而关羽则不留情面,杀了张飞的全家。办完这些事后,“将身回到桃源镇,弟兄三个便登呈(程)。前往兴刘山一座,替天行道作将军”。之后情节全无人情味道,文中述称关索成人后前往荆州寻得关羽,要认父归宗,关羽不认。关索当下大怒,立即作了脸色,威胁父亲,称如果不依他,他就要投奔曹操,起刀兵来捉拿关羽等五虎上将等等。而在水浒中有叫病关索的诨号,云南还有地名叫关索岭的,并有祭祀他的祠庙,可见这个关索在民间传说中是颇有影响的,但是很多学者认为,民间流传所谓“花关索”的故事,并没有历史根据,或认为“索”和“平”字的古篆写法相近,关索可能即为关平,然而关平终其一生,从未到过云南,所以这种说法亦不可信,因此一般史学界公认的结论,认为这传说全乎为杜撰,历史上并无关索其人。考查上述资料,以当前情况来看,只有一点为真实,即关羽的夫人确实为胡氏。

另外,现上海图书馆藏有关姓家谱五种,地方分别为浙江杭州和广东南海、番禺、新会,其中四部谱,关氏族人皆自称为“汉寿亭侯”后裔,山东省兖州县档案馆亦收藏有一部《武圣府分支关氏宗谱》,编修人名关金标,为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的刻本。然而,以当下线装,尚没有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关氏家谱》。因为现有家谱皆从宋以后开始记载,在图表中并无关羽名讳。故此严格起见,它们尚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关公家谱,对了解关羽家世亦无实质性意义,只是对研究谱牒学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公元1995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北京)亦曾影印出版了《关帝文献汇编》丛书,共分10册,第8册(405页至462页)中有影印《关氏家谱》。这是目前唯一一部发现的由朝廷正式编修的关羽家谱,然而鲜有人注意,丛书由鲁愚等人编辑。只是这本家谱也仅是清代的写本,在清康熙到嘉庆年间递经增修,嘉庆时编修人为关文榜,自称为关氏五十八代孙。

2 综合关姓各种族系资料的说法,对关羽家世,亦只能有一笼统概述。关姓郡望陇西,始祖为夏桀臣关龙逢(关龙逄),关羽为其二十七世(一作三十七世)后裔。关羽、关平于麦城兵败被杀,关平之妻赵氏携八岁子关樾,于安乡民间避难,改姓为门。直至西晋灭吴,赵氏携子回复关姓。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朝廷确定由关樾一支后裔世袭五经博士。关兴的两个儿子关统与关彝,因为嫡子关统无子,所以由庶子关彝系下繁衍生息,成为关公后裔的一大宗派。蜀汉灭亡以后,这支关氏族人迁移至今湖北江陵一带,定居信都。至唐朝德宗时,关羽后裔关播曾经作过宰相。据《旧唐书》(列传卷八十〕记载关播为德宗检校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之职),卒于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正月,七十九岁而终。他死后六年,白居易曾经租了关府东亭作为栖身之地,故其文中多有称“故关相国”云。然而此说,与《蜀书•关羽传》庞会灭门一事又有出入。

之后至宋朝,或者是因为当局开始尊崇关羽,于是各地的关氏族裔都开始注重家谱,是以保留下来的家谱日益增多,时至今日,若以家谱为准则,则关氏后裔已经遍及中国上下,以至海外亦有不少。根据传媒消息,在山东关羽祭典上的统计资料表明,现共有两万多关羽后裔散落于世界各地,亦可称为望族。

近来按查《三国志》和相关史料,对关羽身世的记载都是寥寥无几。这现状直到清康熙年间才有突破,这对中国众多的关羽崇拜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喜讯。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28年),解州守王朱旦在常平村关帝家庙殿西浚井时得一碎砖,砖有字画。左偏字五,曰:“生于永元二”;右偏字三,曰:“永寿三”;中十七字,曰:“先考石磐易麟隐士关公,讳审,字问之灵位”;傍有字三,曰:“男毅供”;砖背字二,曰:“道远”。再参照其它史籍考证得知,关羽的祖父关审,字问之,号石磐,生于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学识较为渊博,崇尚老聃,持道家宗义。关审对《易》、《春秋》都有研究,以象数之学和儒家之学推行教化。汉和帝刘肇执政时,东汉王朝已进入衰败时期,君主昏庸,外戚乱政,宦官专权,内讧不已。关审以为朝政业已腐败,信守“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经训,恪守道家的教训,退世隐居,绝意仕进,因此未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资料有称其数十年“绝尘市轨迹”,不交结富豪,不攀附权贵,清静无为,洁身自好。石磐公在世67年,于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谢世。关羽的父亲,即关审之子名毅,字道远,生卒时间不见记载,亦无从考辨。从有关史籍中得知,关道远的社会地位有如其父,为布衣,但是颇有学识。父亲关审死后,关毅并未像道家所说的那样,让他的父亲复归于自然,而是遵守西汉时董仲舒确立的儒家规矩,“结庐守墓三年”,脱服以后便专事农耕,从此亦未在仕途上有任何进展。关毅于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关羽。羽长成后娶胡氏为妇,灵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子关平。后钱塘人冯景山又据此作了《汉寿亭侯祖系记》。常平村关帝家庙有刻于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的《前将军关壮穆侯祖墓碑铭》一文,铭文记述关羽路见不平,杀死郡豪吕熊一家,“有司惮文法,遂迫求之,于是道远公及配淹芳腐井”。即称其父母在司法官吏的逼迫下投井自杀,与前文的传说相互印证,但也被史家怀疑其真实性。

对家的解释 (1) [partner]∶四人玩牌时坐在对面的一家 该对家出牌了 (2) [the family proposed marriage to]∶提亲的对方 家庭 本家 叔父 给他提亲,对家劳力强, 人品 好 详细解释 (1)犹 对手 。 《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评》 “才蓺兼该”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自叙》 :“后从 陈国 袁敏 学,以单攻复,每为若神,对家 不知 所出,先日若逢 敏 於狭路,直决耳!” (2)犹对局。 《淮南子·泰族训》 “故行棊者或食两而路穷,或予踦而取胜” 汉 高诱 注:“予踦,予,对家;奇,一棊也。” (3)今指下棋、牌戏中坐在对面的人。 茅盾 《小圈圈里的人物》 :“对家有些什么, 贝师母 自以为是瞒不过她这双 眼睛 的。” 词语分解 对的解释 对 (对) ì 答,答话,回答:对答如流。无言以对。 朝着: 对酒当歌 。 处于 相反 方向的:对面。 跟,和:对他 商量 一下。 互相, 彼此 相向地: 对立 。对流。对接。 对称 (坣 )。 对峙 。 说明事物的关系:对于。 家的解释 家 ā 共同 生活 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家庭。家眷。家长(僴 )。家园。家谱。家塾。家乡。 家风 。 家训 。家规。 家喻户晓 。如数家珍。 家庭 所在 的地方: 回家 。 老家 。安家。 居住:“可以家焉”。 对人称自己的

原文:先前,听到二十四史不过是“相斫书”,是“独夫的家谱”〔8〕一类的话,便以为诚然。后来自己看起来,明白了:何尝如此。 --相斫书,字面意思是“互相砍杀的书”

  “相斫书”释源:《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明帝时大司农弘农董遇等,亦历注经传,颇传于世。”裴注引《魏略》曰:“(鱼)豢又尝从问《左氏传》,(魄)禧答曰:‘欲知幽微莫若《易》,人伦之纪莫若《礼》,多识山川草木之名莫若《诗》,《左氏》直相斫书耳,不足精意也。’” 

  说解:斫,砍杀。相斫书,即记载相互砍杀的书。《左传》所记征伐侵袭之事数百,故有“相斫书”之称。鱼豢向槐禧请教《左传》,槐禧说,读《易》,《礼》、《诗》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唯《左传》只不过是记载战争之书,不值得精心研治。后世以“相斫书”指记载战争的史书,也指有关兵法战策的书。宋陆游《对酒》诗:“孙、吴相斫书,了解亦何益”上句即指孙子吴起之兵书。

【历史】裴松之、裴让之是什么关系

无关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汉族,南朝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后移居江南。著名史学家,为《三国志》作注。与裴骃、裴子野祖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