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怎么读?荀子是哪里人?历史上的荀子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4收藏

荀子怎么读?荀子是哪里人?历史上的荀子是谁?,第1张

荀子怎么读

据史书记载,荀子出生于公元前约313年,逝世于公元前238年。荀子的出生地为赵国,是周朝战国后期的赵国人。荀子,按照汉语拼音的读法,读作:xún zǐ。由此可知,荀子是荀氏的后代之一。

荀子石像

荀字作为一种姓氏,具有较为丰富的历史渊源:

荀字最早是在远古时期就被作为一种姓氏,当时凡是姓氏为荀的人,即向世人表示其是华夏族部落首领轩辕黄帝的后代。据古代轶事传闻,华夏族部落首领轩辕黄帝共有有25个子女后代,分别冠以12个不同的姓氏,其中,荀就是这12个姓氏之一。

根据历史记载,荀姓最先是出自于姬姓,属于国名氏之一。但根据《姓苑》中所记录,在公元前的十一世纪,周文王姬昌将古郇国赐予给了其第十七个儿子姬葡,并在此地建立了姓氏为姬的郇国,将其第十七个儿子封为伯爵,历史上称之为郇伯。后来在春秋时期,晋国武公将郇国消灭,其后代的子孙便将姓氏由姬姓改为以郇作为姓氏,后来逐渐将郇字右侧的邑字旁去掉,并加上草头,郇字即演变为荀。

也有古书记载,荀姓是在晋国武公将荀国消灭后,将荀字赐予荀国的公民作为姓氏,称作荀息。后来虽然经过时间的迁移,荀姓在晋国失势之前,曾变更为其他姓氏,但在晋国失势之后,荀姓又被恢复了回来。

荀子是哪里人

荀子出生于公元前约313年,逝世于公元前238年,享年75岁。具史书上记载,荀子出生于赵国,是周朝战国后期的赵国人,也就是现如今隶属于我国西南部的山西安泽地区。

后人之所以对荀子是哪里人讨论纷纷、争执不下,大致是由于荀子的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游学旅途当中,分别去过齐国、楚国、秦国和赵国,尤其是在齐国的稷下学宫中度过的时间最长,且三次往返齐国之地。因此,游学之地无数,居所之处也比较多,而且其最终的逝世之地也并不是在赵国的原因。

根据司马迁在其著作《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一书中所记载,荀子早在他十五岁的时候就来到了齐国,开启了他的游学之路,这一行便一直持续到荀子70岁左右的时候才离开。但在这期间,荀子还曾去过秦国、楚国和赵国等地,但在这些地方停留的时间都不长,又重新回到了齐国。

但在公元前266年,因齐国的君主听信谗言,罢免了荀子祭酒之职,不得志的荀子便游学来到秦国,但是在秦国,荀子满腔文学却也并未得到君主的重用,而后游学至赵国,没想到,在赵国荀子的文学之道仍未在当地发扬光大。

直到公元前264年,齐国的新君主继位时,荀子才得以重返齐国,当时荀子已经年过花甲,本以为此次重返齐国会像当年离开齐国那样重新获得光辉,但因再次遭到小人妒忌,且此时的齐国朝政甚乱,无奈之下,荀子便又离开了齐国,来到楚国兰陵,并最终老死与此。

荀子是谁

荀子是出生于公元前约313年,并逝世于公元前的238年,周朝战国后期的赵国人。荀子是战国时期的一名非常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在政治方面、文学方面、哲学方面和教育上取得的成就都堪比卓著,至今仍对后人的相关研究具有深远影响的人。

荀子石像

荀子是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四处游学的人。从其十五岁的时候就开始了游学生涯,且在其十五岁至七十岁左右之间,曾三次游学至齐国,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一职的人。荀子也是曾在楚国担任兰陵令,并最终逝于楚国的人。

荀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引用赋的名称,并在写赋的时候第一个选用问答体的人,他同时也是被世人列为辞赋之祖之一的人。

荀子是著作集《荀子》、《仁学》和《劝学》等著作的作者。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被称之为其名言名句而被世人所佳赞和引用。

荀子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的人。

在人性问题的研究上,荀子是主张性恶论,强调人性本恶的本性,而对主体天生就被赋予的道德观念持否定态度,并强调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对人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人。

荀子是我国的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倡尊师重教价值观念取向的教育家,他提出的天地君亲师的教育观念流传至今。

荀子教育思想

荀子是周朝战国时期的一名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哲学上,还是在教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尤其是其独特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古代,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影响,乃至当今,荀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社会政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荀子画像

纵观我国的教育史,第一个注重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念取向,并提出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家即是荀子,但是荀子特别强调,一个人的好坏是受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综合影响,而非先天决定。关于荀子的教育思想的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在教育的作用方面。荀子认为,教育的最大作用或意义即在于将人恶的本性逐渐转化为善,不断提高人的素质。通过教育,使人的素质得以不断提高,并改善或扭转人的命运。因此,荀子认为教育才是改变人生命运的关键因素。

二是在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方面。关于教育的目的方面,荀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向学者传播知识,不断增加学者的知识底蕴,使学者博学多识。

关于教育的内容方面,荀子特别强调《诗》、《书》、《礼》、《乐》、《春秋》和《易》等儒家经典名著的重要性,尤其是《礼》和《乐》这两部儒家经典名著。因为这些儒家经典名著对于规范学者的行为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扩展资料:

传世名言

《劝学》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天论》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大于无祸。——《劝学》

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劝学》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劝学》

肉腐生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劝学》

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劝学》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劝学》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劝学》

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劝学》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劝学》

史籍记载

荀卿,是赵国人。五十岁的时候才到齐国来游说讲学。  邹衍的学说曲折夸大而多空洞的论辩;邹奭的文章完备周密但难以实行;淳于髡,若与他相处日久,时常学到一些精辟的言论。  所以齐国人称颂他们说:“高谈阔论的是邹衍,精雕细刻的是邹奭,智多善辩,议论不绝的是淳于髡。” 田骈等人都已在齐襄王时死去,此时荀卿是年最长,资历深的宗师。

当时齐国仍在补充列大夫的缺额,荀卿曾先后三次以宗师的身分担任稷下学士的祭酒。后来,齐国有人毁谤荀卿,荀卿就到了楚国,春申君让他担任兰陵令。 春申君死后,荀卿被罢官,便在兰陵安了家。李斯曾是他的学生,后来在秦朝任丞相。

荀卿憎恶乱世的黑暗政治,亡国昏乱的君主接连不断地出现,他们不通晓常理正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信奉求神赐福去灾,庸俗鄙陋的儒生拘泥于琐碎礼节,再加上庄周等人狡猾多辩,败坏风俗,于是推究儒家、墨家、道家活动的成功和失败,编次著述了几万字的文章便辞世了。死后就葬在兰陵。

后世纪念

荀子纪念馆

荀子纪念馆,是2014年根据文献记载复原的景观,位于中国河北省邯郸市一条历史文化街区串城街。建于2013年,2015年前完工。这个建筑是为了纪念邯郸荀子而建。

-荀子

荀子是战国时代的儒学宗师,也是当时最有学术成就和社会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1荀子具有学术批判精神,具备兼容并包的意识,体现了战国百家争鸣走向学术交融历史趋势。

2荀子对儒学经典的传授居功甚伟,汉代儒学,不仅礼学出自荀学,诗经学乃至于春秋学都与荀学有关。

3所以荀子的思想非常丰富,可以说,宇宙论、人性论、道德观、知识论、教育观、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等各个方面,荀子都有很大的建树。

4荀子密切关注现实世界的变化,充满事功精神,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不在孔孟之下。

5他在坚持儒学的基本信念的前提之下,还在努力争取扩大儒家的政治空间,俯仰于政治与学术之间,荀子所体现的务实精神,应该是汉代儒宗董仲舒的取法对象。

荀子怎么读?荀子是哪里人?历史上的荀子是谁?

荀子怎么读 据史书记载,荀子出生于公元前约313年,逝世于公元前238年。荀子的出生地为赵国,是周朝战国后期的赵国人。荀子,按照汉语拼...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