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顶级的姓氏家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1收藏

日本最顶级的姓氏家族,第1张

1、高桥氏:高桥氏是一个大家贵族的姓氏,日本的前首相藏相藏相高桥是清就出自这个家族。据历史记载,相传更有一部分是汉献帝后人,在历史上有汗马功劳,不过在今天已经衍生出了很多的分支。

2、一桥氏:一桥氏在日本是一个并不常见的姓氏,但其起源于德川氏,所以也是日本贵族姓氏之一,据说这个家族姓氏的人都非常聪颖,在商业上更是有很大的发展作为。

3、松平氏:这是日本十分显赫的一个姓氏,其起源于日本“室町时代”,后来在随着一些历史事变和时间的推移,演变为“徳川”姓氏的起源,在一定程度上,一桥氏、松平氏、德川氏有很大的联系,都是日本曾经贵族所拥有的姓氏。

4、井伊氏: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幕府大老就是井伊氏家族的人井伊直孝。据记载,井伊氏是德川氏家族手下将领,身居高官职位,拥有很大的权势,所以也在贵族前十姓氏占据一席之地。

5、德川氏:德川氏在日本历史上的影响重要,被称为“日本战国三杰”之一,是由德川家康开创的姓氏。后德川家康建立了德川幕府,为了扩大其知名度,“德川”起初为“得川”。据日本史料,德川氏跟源氏家族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6、丰臣氏:在江户幕府时代,丰臣氏可是称得上手握重拳,是能与德川这样的豪门望族性匹敌的,后来在德川氏稳定霸权的过程中,这个姓氏的许多人都改姓了,不过也掩盖不了其贵族姓氏的血统。

7、橘氏:橘氏是日本历史上消失的一个姓氏,但是其来历却很尊贵。橘氏是日本平安朝大姓,是敏达天皇的后裔,其后人也都是达官贵人,不过历史总在不断变迁,争权失败家族也就没落了。

8、藤原氏:这是日本比较常见的姓氏,在历史的政坛上更是活跃,被称为日本古代四大姓氏之一,历史悠久,早在飞鸟时代已经存在。

9、平氏:平氏为日本最有权势的家族,其先祖受到重用由天皇册封的姓氏,是赐给第五十代天皇桓武的孙子,被称为桓武平氏。总的来说,这个姓氏在当时大多属于皇孙之后裔。

10、源氏:源氏也是由日本天皇所赐,于814年出现,其祖先可追溯到清和天皇。一般姓这个姓的,都是皇子、皇女、皇孙,这个姓氏的地位自然非常高。加上在平安时代,清和源氏出了许多著名的武将,这些声望使得这个姓氏排在日本贵族姓氏上第一名。

吉林附近的的确有一支满族伊姓,是个大家族。而且这个家族的确是满洲正白旗。

祖上是库雅拉部人。

但究竟满姓是什么,我不太清楚。

这样吧,首先你回家问问本家族的老人,你家的家谱保存在哪里?

再一个你留个****,我可以帮你问问这方面的专家。有信的话就告诉你。

许姓,是中国百家姓排行26位。属舜帝姚重华姚姓妫姓姬姓子孙衍生姓氏。许姓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河南许姓将佐随往,在福建安家落户。唐僖宗时,侍御史许爱镇守漳州招安,后入晋江石龟。唐以后许姓大举南迁繁衍于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宋末元初,许氏有一支徙广东。明代福建人许冲怀、许申移居台湾,此后许氏又多次向台湾迁徙,进而移居海外。迁至四川,湖南、广东、广西、福建许氏,有的融入侗、壮、布依、土家等少数民族。

源流一

出自姚姓妫姓衍生的姬姓,为颛顼后裔吴回生陆终,陆终长子曰樊,樊为已姓,封于昆吾,为昆吾氏,尧舜时期昆吾氏首领许由为当世大贤,死后葬于箕山,后人多以许由为许氏始祖。夏之昆吾为商汤所伐灭,后人迁徙至河南许昌。

源流二

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是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他们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跟"子姓"商族平行发展。以姬姓和姜姓部落为主的盟军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姬姓国--西周。周成王时,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也称为许文叔。春秋时,许国称为楚国的附庸,战国初期被楚所灭。许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许氏,史称许姓正宗。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文公之子姬其许,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卫国君主文公姬毁生有公子姬其浒,亦作姬其许,后出任卫国大司徒,主管征发徒役,兼管田地耕作与其他劳役。姬其浒辅佐父亲卫文公实施减赋税、少刑法,与民共苦的政策,使卫国经济逐渐繁荣起来,并迅速强大。姬其浒的哥哥就是著名的卫成公姬郑,曾被大夫元咺一度废黜,后在春秋霸主晋文公姬重耳的帮助下恢复君位。卫国大司徒姬其浒留给后世最称道的,就是从他开始有了“司徒”这一复姓。

在姬其浒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春秋战国时期,“浒”与“许”二字通假,故而亦称许氏,但读音作hǔ(ㄏㄨˇ);而更多的姬其浒后裔则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司徒氏。

源流四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顺布鲁氏,满语为Sunbulu Hala,世居哈尔敏(今吉林浑江),后多冠汉姓为许氏。

⑵满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为满族著姓之一,满语为Ilari Hala,汉义“开”,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叶赫(今吉林梨树)、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东北十五公里处)、松花江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满族、锡伯族伊拉哩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许氏、伊氏、何氏、赵氏、尼氏、潘氏、苏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李氏等。满族许氏读音皆作xǔ(ㄒㄩˇ)。

源流五

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清朝以后,在广西泗城府(今广西凌云)土司、黎族、瑶族、彝族、土家族、阿昌族,以及北方地区的回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许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许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姜姓,出自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许由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文献史料及考古发掘所证,许由是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居住在箕山。他逝世后被葬在箕山,后人称为许由山。四千多年前活动于颖水流域的箕山之下,其后人在许由逝世后取其名讳为氏,称为许氏。许由,亦称许繇,尧帝年老后曾有意把帝位让给他,他固辞不受,避而逃至箕山之下,农耕而食。后来尧帝又请他出来作九州长官,他跑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据说,许由之所以这样做,是受了古代隐士巢父的影响。尧帝先是想请巢父接替自己的君位,巢父不接受。尧又想让位于许由,巢父便教许由隐居躲避。

该支许氏族人以高阳(今河北高阳旧城)为郡望,他们都是许由之后裔,读音作xǔ(ㄒㄩˇ)。许氏族人大多尊奉许由为得姓始祖。

井伊氏为远江国的名门豪族,以橘花作为家纹,家本源自藤原氏(藤原北家,房前家系),原为三国姓(继体天皇后裔)。平安时代(1032年),藤原共保移居井伊谷,改苗字为「井伊」,即井伊氏第一代当主。南北朝时代(1337年),井伊道政协助宗良亲王(道政之女为宗良亲王正室,尹良亲王之母)作为南朝一方举兵,被北朝方的今川氏(骏河守护)于三方原击败。

战国时代,1505年,第20代当主井伊直平成为曳马城(后来的滨松城)城主。1513年,今川氏发动远江侵攻,大败斯波、井伊、大河内联军,夺取三岳城,井伊氏被迫臣从。但是,由于井伊氏仍拥有井伊谷城6万石,曳马城6万石,共计12万石的领地,势力可与大名相媲美,所以今川氏并不信任井伊氏。

1544年,直平决定由幼孙直亲作为嫡孙直盛之养子成为第23代继承人。但是由于家老小野和泉守心中不服,便向今川氏进谗言诬陷井伊家意欲造反。从那时起,井伊家开始风雨飘摇:1544年,9岁的直亲逃往信浓,11年后才回归;直平的次子直满、三子直义被叫到骏府,以谋反罪秘密处决;为了挽回今川家的信任,嫡子直宗(21代)战死在三河国田原城下,嫡孙直盛(22代)与今川义元一同战死在1560年的桶狭间……

直亲在逃亡信浓期间与亲戚之女奥山氏结婚,1555年二人回归井伊谷城。1560年,直亲继任家督。1561年,直亲长子虎松诞生,井伊家找回了短暂的喜悦。但义元死后爆发「远州错乱」,小野但马进谗言诬陷直亲与松平元康(即后来的德川家康)勾结谋反,于是今川氏真令朝比奈泰朝处死直亲,并追杀其幼子虎松。井伊一族都由此被牵连,幸有直盛之妻的兄长新野亲矩对其援护,才勉强支撑。 1563年,为夺取滨松城领导权,饭尾连龙之妻田鹤夫人毒杀井伊家主直平,至此,井伊家除了婴儿虎松与一位已出家的叔父以外的男性全部死去,几近灭族。为躲避氏真的追杀令,虎松作为井伊家唯一存活之男子,从两岁起便被乳娘和少数亲人守护着,过上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频繁地更换藏身之处。

1564年,虎松的养父新野亲矩战死,井伊家失去了最后的靠山。1565年,直盛的女儿、直亲的义妹次郎法师回到井伊家,改名井伊直虎,以直亲正室的身份(二人本有婚约,未婚但有名分)代替其继续担任第23代家督,并认领虎松为义子。 1569年,虎松被送到到三河国的凤来寺,在寺庙中由珠源和尚抚养。后来,生母改嫁今川家臣松下清景,虎松也由此改名为松下虎松,成为了松下家的养子,也因此失去了井伊氏继承人的资格。

随着三河国主德川家康发起的三河独立与远江侵攻,被今川迫害至深的井伊氏倒向德川军门。

1575年,井伊众密议决定将虎松的未来托付给德川家康,于是促成了二人的会面。2月15日,家康在滨松城猎鹰,14岁的虎松前来拜谒他,请求成为德川家臣。虎松虽然年幼,但容貌美丽,言动凛然,家康当即点头应允,从此虎松便成为了家康的近侍。

家康允许虎松恢复旧姓井伊,并以自己的幼名“竹千代”,赐名“万千代”,从此通称井伊万千代。同时家康还处死了谗言陷害井伊氏的小野道好等人,为井伊满门报仇,并让万千代重新成为井伊家的继承人,重获父祖所有的井伊谷城。家康还安排在平定远江错乱中的井伊氏功臣——近藤秀用、铃木重好、菅沼定治三人(井伊谷三人众)尽心辅佐万千代。 1576年,15岁的万千代第一次上战场,跟随家康与武田胜赖作战,在初阵芝原合战中,他迅即立功,得到家康的赞赏。

1581年3月22日,家康出阵高天神城之战,是战万千代被家康任为旗本手先锋,因讨取了隐藏在家康房内的忍者们等战功,立下武名。在高天神城攻略战包围网进行时,万千代又献策切断水源,这个提议立刻被家康所采纳,同时他又派本多忠胜、神原康政等出兵攻打该城,最后德川家在只有轻微伤亡下落城。万千代的献策令家康大为高兴,也使井伊万千代在德川家崭露头角,但却令本多、神原等诸将非常不快。

1582年,武田氏灭亡,东海道一带基本被平定,只有关东的北条氏政未能把握。自高天神城之战后,不仅家康,织田信长也对万千代有不错的评价,故此,信长于同年4月委派万千代为外交役使到小田原城与北条氏政谈判,并得到氏政的中立答允。

6月,本能寺之变爆发,听闻信长去世的消息,家康急忙逃离饭盛山,穿越伊贺之时,万千代又立下功劳,家康之为表示对他的褒美,将一件用孔雀羽毛织成的阵羽织赏赐给他,该阵羽织在新泻县三岛都与板町的历史文化博物馆中保存。

在平定甲斐时,家康与同样对甲斐一带有野心的北条氏政发生冲突,并于若神子与北条势对阵,史称天正壬午之乱。为安定北条,家康特以将其女督姬嫁与北条氏直,并由万千代作为外交役使出使小田原,在婚嫁之余,也为两家加强关系。到达小田原城之后,万千代获北条氏政接见,由于他对当前政局的精确分析,使氏政大为佩服,同时宣布同盟的声明。

这次的外交成功,更令德川家内的各人大为震惊,家康故把骏河阿倍群鹰峰共4万石赐与万千代,既是作为奖励,也是为了保护东面的安全。在骏河时,万千代着力于安定、招揽关东、骏河一带的浪人,以增强德川家。但德川家内三河本家的人也因此对他有所不快。 1582年,义母直虎去世,万千代正式元服,取名为“井伊直政”,继任井伊氏第24任家督。

家康在家中会议中提出要重整武田氏的赤备队,作为德川家的特别部队,并对直政说:「万千代,饭富兵部之赤备队你认识吗?如德川家于甲州重招旧臣为新赤备队,可真令德川家之实力增添不少!」但此话立即令神原康政大为不满:「刚元服之小僧何能令武田旧臣招至我家之下,并加以约束?小平太(康政)愿当此重任,也相信能完成此事,否则会为此悔恨!」正当会议气氛越发紧张时,首席家老酒井忠次斥责康政道:「投降的人应被照顾,不应强之而行!」这才使之平定。

最后家康委任直政及本多正信招揽武田旧臣归附,当时直政经家康同意之下发 出的书信、安堵状及宛行状共超过40封,比本多正信的30封为多,证明家康对直政的外交才华之认可度非常之高。最后,直政的书信,劝服170位武田旧臣(诸将为二代赤备首领山县昌景下属,再之前则下属于一代首领饭富虎昌)加入德川,最后逐渐组成共4000人、令人闻风丧胆的「井伊赤备队」,当时直政只有21岁。

因为对饭富兵部十分敬仰,直政也自称「兵部少辅」。

1583年,直政迎娶家康的养女德川花姬,花姬本姓松平,生父为骏河三枚桥城主松平康亲。 1584年2月27日,丰臣秀吉对直政展开怀柔政策,授予其修理大夫的官职。但是,直政却靠着所率领的赤备队的武勇而一鸣惊人。

3月爆发小牧长久手之战爆发,也是初创的「井伊赤备队」的初阵。4月9日,池田恒兴率兵奇行幸袭德川本阵,总大将丰臣秀次、池田恒兴及森长可率领别动队准备突袭,但却遭到神原康政及德川家康军反奇袭,直政带领赤备队于德川军的左翼,进为先锋攻击池田恒兴,加上森长可被康政军大败战死,故之池田军被家康大军包围,在直政的赤备队的猛攻下,池田队被歼灭,池田恒兴与长子元助被杀,次男池田辉政突围逃出,三好秀次及堀秀政也败走,加上本多忠胜的指挥下,秀吉未能救援,只有被迫撤退。得到重大胜利的家康.信雄联军乘胜追击,向正攻打大野城的泷川一益及九鬼嘉隆进攻,由直政的赤备队作先锋,最后迫使两军撤退。小牧.长久手之战,令新生的井伊赤备队名重一时,也使直政的名声大为提高,虽然本人看上去还是个少年的模样,但当先一骑孤身切入敌阵的勇姿,已得到「赤鬼」、「赤夜叉」的称号,令诸大名闻风丧胆。 1585年,直政成为德川家拥有最多兵士一万人的侍大将,而与之齐名的本多、神原、酒井则各自拥有五千人的部队。8月,家康与同盟北条氏一起进攻北信浓和上野,命鸟居元忠为总大将带领7000人,攻打背叛德川投向上杉氏的真田氏上田城,史称第一次上田合战。但鸟居元忠在上田城之战遭伏兵奇袭而退败,家康震怒之下在9月时命直政带5000人北上前往救援,在小诸城跟鸟居元忠会师稳定军队。

但直政认为元忠败得蹊跷,并没有直接出军。他首先刺探消息,了解到真田氏与上杉联盟已在沼田城联盟,用同样的战略击败了元忠与北条氏直,德川家的盟军北条已被击败擅自退兵,因为真田氏秘密地叫来了援军上杉。直政在分析利弊下认为己方孤军与联军缠斗毫无价值,9月28日直接下令(没有通报家康)大久保忠世守备小诸城,主力军则撤回本阵。结果是:德川军没跟联军发生任何交战。

随即发生石川数正(与酒井忠次并列为首席家老)出奔事件,使德川家实力大受打击,家康于是全面停止北信攻略。事后家康并没有责怪直政擅自撤军,反而十分认同对他回师保存德川实力的判断。并加封他井伊谷城6万石予以嘉奖。

1586年,直政在生母周年忌日造访龙潭寺,被赐予「清凉泰安」的法名。这一年,家康将本城从冈崎转移到骏河,直政也随之入住骏府。 1596年,丰臣与德川停战和谈,秀吉与家康正式交换人质:家康把次男于义丸(即结城秀康)送予秀吉为养子,而秀吉则把其妹朝日姬嫁与家康,另外把母亲大政所送到冈崎城作人质。对于是否如约还是保持与北条氏的盟,家康仍然有些犹豫不决,直政为此向家康分析利害,说服张家康上洛暂时臣从于秀吉,最后家康终于上洛表示臣从,而大政所也正式到达冈崎。

大政所在冈崎遇袭,为直政所救,秀吉得知后,命直政随家康于1586年上洛。秀吉对直政给予母亲的招待及帮助表示感谢,并高度评价了他的武勇与政治。这时秀吉也没忘记拉拢直政,提出赐姓丰臣,直政以「我本姓藤原,不可改姓丰臣」为由拒绝,秀吉于是将自己的随身携带的佩刀解下赠与他。

1588年4月,聚乐第行幸之时,就任侍从,并正式升列为独立大名(丰臣直属大名,同时也是德川家臣)。聚乐第行幸中,秀吉加封德川家以酒井忠次为首的诸位大将的官职,但只有直政被允许升殿面见天皇,并且成为独立大名(本多、神原成为大名是在德川转封关东之时),虽为外样,却也是德川家最高格的重臣。另外在同期加封的侍从中,他人均被赐姓丰臣(如池田辉政、细川忠兴),唯有直政是藤原姓(关于批准他就任尊贵之人才可担当的侍从一职的贵重史料《公家成》仍被保存,其中记载为「井侍从藤原直政」之名)。

丰臣政权对于授予直政居于德川众臣之首的官位一事,给出的理由有:其一,直政实为德川氏一门(女婿)、亲族(与家康正室筑山殿有血缘关系);其二,直政出身高贵,井伊氏(称藤原氏)与德川氏(称清和源氏)家格对等。家康本人考虑到直政的外交能力,也同意丰臣授予直政最高的地位。

离开京城后,秀吉再次请直政到大阪一聚,同时会见大政所。但在茶室时,直政面见已出奔(背离德川家投奔丰臣家)的石川数正。当秀吉到来时,直政向秀吉说:「背离从先祖开始一直侍奉之主君的胆小人物(数正),直政不愿与他同座。虽是殿下之下属,然而直政为与此人同肩相靠,感到羞辱!」,秀吉听到后,使当场称赞直政为「德川家的好汉」。 1590年4月,秀吉发出全国大名动员令,二十万大军直指小田原城,德川家康也从征,由于本多忠胜率领别动队转攻其他要城,故德川本阵由谁出任先锋,成了大问题,正当所有认为是神原康政时,家康却决定由井伊直政出任先锋,令一众家臣惊讶。当直政被任为先锋时,直政则向家康建议趁机杀死秀吉:「现今秀吉周围之兵不多,是讨取的最佳时机。」但家康不言一语,故直政只好说:「如此,直政一定担当好先锋。」

开战后,直政率兵攻破北条氏的箱根防卫线,并成功突入内阵,秀吉知悉后大喜,并立即颁发感状予直政,由于防线已被突破,小田原立即被包围,但未能立即突入,直政因此向筱曲轮发动夜袭,与守将山角定胜激战,并斩取首级四百,虽然山角死守,但由于小田原城已被直政的赤备队突破,加上北条氏照及松田宪秀的寑返,最终小田原城被攻陷,战后,秀吉称赞直政的功劳,指出此乃「攻入之首功也!」。

此战中,直政所率的部队作为20万军中唯一一支突入小田原城内的部队,井伊赤备从此盛名轰动天下。

1590年,小田原城攻陷后,直政受封上野国箕轮城十二万石,是德川所有家臣中最多的。德川家唯一超过10万石的仅有直政、本多忠胜、神原康政三人而已。直政的箕轮城与康政的上野国馆林城分别为德川对应真田、上杉的对策。 1591年,北奥州的南部家臣九户政实反叛,爆发「九户政实之乱」,秀吉迅即派蒲生氏乡及浅野长政等出兵讨平。直政奉命陪同氏乡一同出兵,事后秀吉对直政的协力表示赞赏。

1598年,直政奉家康之命废止箕轮城,在南边的和田处建设高崎城(现代高崎市的前身)。但直政因为政治事务十分繁忙,很少能回到高崎城去休息。

直政平时奔走于大阪城与名护屋城之间,与「反石田派」的诸将领进行外交博弈,并最终达成双赢。直政与诸将领进行交涉的文书至今仍有很多存世,特别是1598年12月25日开始直政与黑田孝高、黑田长政父子的多次通信,被后世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其为黑田父子加入亲德川派做出了很大的推动。

秀吉死后,三成与家康的对立日益加深,当家康只带几个兵卫上京时,直政一直随行保护。

1600年,关原合战爆发前夕,在直政的外交攻略之下,京极高次、竹中重门、加藤贞泰、稻叶贞通、关一政、相良赖房、犬童赖兄等人相继应允倒戈加入东军。 1600年9月15日上午8时,由德川家康带领的东军和石田三成组织的西军于关原布阵完成,正式开战。

由于当日大雾,东军先锋福岛正则得到了西军各阵情形的报告,正在原地僵持。直政(身份是军监,本来不是来打仗的)与家康四子松平忠吉共同前进,经过福岛队面前,被正则的侍大将可儿才藏阻住。才藏说道:「今天的先锋是我家主公,战前谁也别想过我面前!」

直政回答:「这位是家康公的四子忠吉殿下。本日是他的初阵,想要去前方探知敌情,在下也只是奉公行事,前来陪同而已。」才藏给忠吉的名字镇住,不得不让开道路。一队人来到阵前,直政忽然下令向宇喜多队开枪射击,抢先于福岛队前挑起战端,使战争正式引爆,史称「关原一番枪事件」。天下之分的大战,竟是由德川家打响了第一枪,担心功劳被抢的正则又惊又怒,不得不奋力开战,连忙下令全军进击。福岛、宇喜多两军终于陷入激战。

由于小早川秀秋在家康的威吓下寑返,使得当时正处于上风的西军,顿时变成逆势。下午一时,西军迅即溃散,石田、小西、宇喜多诸队先后逃逸。直政、忠吉与及本多忠胜乘机追击准备逃避的岛津义弘队。家康为免危险,想下令忠吉回阵,但直政派使者向家康说:「武家之子,以光荣的死于合战为荣,主公不必阻止!」最后家康因此未有坚持。义弘素有“西国第一强将”之称,实力强横,但他要面对忠胜持续狙击、直政迎面拦截,结果是双方均伤亡惨重:义弘之侄岛津丰久与军师长寿院盛淳皆俱战死,直政右肩中枪落马(也有说是伤在左肩/大腿/手腕的),忠吉也被击伤。这一场恶战之后,义弘率领少数残兵成功脱逃。

直政在此战中伤得很重,虽然家臣力劝,但他坚持继续进击,但岛津已突破战场,直政回到本阵参加攻打立花的军议,其间与锅岛胜茂会面,胜茂称直政的军略、气势、容仪让他叹为观止,给予直政极高的评价。 直政不顾关原之战中的重伤,将所有精力投放在战后和平事业及巩固江户幕府稳定的政治事务上。

其中第一件事就是协调西军总大将毛利辉元与家康的讲和。发誓从今全面效忠家康的辉元,在直政的斡旋下,尤其是周防/长门二国之事让他安心,于是对直政表示了强烈的感谢,并书信说希望直政日后也能为自己指明方向。

因为曾在小牧长久手之战中有过交涉,在取乐第行幸同任侍从以上官职,在升殿仪式中也一同列席的缘分,直政与长宗我部元亲的交情也十分深厚,所以对他的儿子也非常关照,在长宗我部盛亲对自己参与西军之事的谢罪仪式中担任仲裁。后来,盛亲因听取家臣谗言杀害兄长而被没收领地的时候,直政还派了部下去土佐援助他。

另外,直政担任了德川氏与岛津氏和平交涉的仲裁(直政在这次交涉的过程中途就去世 了,后来由本多正信接过了他的未竟事业),在他的努力下,义弘保住了性命,直政显示出他出类拔萃的政治觉悟与外交手段。

还有,直政还为真田昌幸与其次子真田幸村的生存而极力求情,这大概是因为他接受了昌幸长子真田信之的恳求,而直政认为信之为人侠义,将来必会对德川誓死效忠的缘故吧。

最后,那个时候,家康召集了自己的6位重臣,问他们关于德川氏继承人决定问题,直政推举的是自己的女婿四公子松平忠吉,但是大家都知道结果家康最终选择了三公子德川秀忠,直政则因功受赏佐和山领地18万石,转封近江国。

一般倾向于认为,两位公子能力相近,但既然选择秀忠,年轻且权重的直政就必须退出德川政治中心,于秀忠派而言威胁过大,所以转封近江。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近江是一块战略要地,既可以抑制西国,非常时期还可以保护皇室,果然后来井伊家成为皇家近卫,这也是家康器重直政的表现之一吧。 直政的的新领——近江国佐和山城是西军核心人物石田三成的故居,所以起初他并不十分接受,向家康说自己还是想回上野国高崎城,但家康执意要他接受封赏,只能无奈接受。他曾构思过在附近建筑一座新城,但因为战后他一直忙于和平斡旋事业,曾经设想的彦根城建设计划也被搁置。

1602年,长年奉公导致的过劳(据《井家美谈》记载,直政在1600年的关原合战之前就已积劳成疾,8月8日还曾重病一场,喝了药才上的关原;而在真实书信文件与史料《黑田家书》中,有直政给家臣的书信中「因为病情恶化」的记录。多数日本历史学者认为直政是死于过劳而不是受伤),加之关原合战中重伤未愈,战后也片刻不停地为和平交涉奔波,终于引起了破伤风而病倒。

1602年农历2月1日(3月24日),直政知道自己将死,为不能再回到家乡井伊谷感到非常遗憾,只得遗言在近江修建与井伊谷相同的寺院,并吩咐下属重建在战乱中损毁的佐和山城。 但是,在直政亡故之后,当地的民众传出了“这是三成的亡灵在作祟”的谣言,并且越传越广,最后传到了家康的耳中,于是家康一声令下把以佐和山城为首的有关三成的所有东西全部毁去。后来直政的儿子开始着手建造彦根城,其所在地即后来的彦根藩,到明治时代一直非常繁荣。

直政的遗体被送往流经佐和山城下的芹川中的沙洲,在以嫡子直胜为首的众多家臣的注视中火化。「孤高的赤鬼」直到最终依然是孤身一人从战乱中飞驰而去。他的骨灰一分为二,各自葬在彦根的清凉寺与井伊谷的龙潭寺。

生于战国乱世之中,戎马一生的井伊直政亦随着这个时代的终结而逝去,据说,临终的直政将位列家臣之首的木俣守胜唤到枕边交代后事,说道:「井伊家永远不可以忘却德川殿下的恩情。世世代代的继承人都必须尽心尽力,用无以复加的忠诚来侍奉德川家族」。

1603年,德川家康就任征夷大将军,此后是近三百年的太平盛世。

曾在战国乱世中挣扎求存的井伊氏,从几近灭亡的古老家族到德川麾下的外样大名,至此正式升任为江户幕府的谱代大名,之后有七世当主曾任幕府大老。井伊氏作为江户时代最显赫之政治世家的历史,随着直政的逝去而开始。

若伊是如果你的意思,也可以是人名,

伊是人称代词,“五四”时期常用,指“她”,“她”是现代汉语里常用的一个人称代词,专指第三者的女性。中国古代没有这个字,只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出现。 在古文里,作宾语的第三人称用“之”字表示。后来白话文兴起,用“他”字做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男性,也可以代女性及一切事物。 “五四运动”前后,有的文学作品也用“伊”字来指女性,如鲁迅早期作品中就是如此。1918年,中国新文化运动初期重要作家、著名诗人和语言学家刘半农在北大任教时,第一个提出用“她”指代第三人称女性。一时轰动全国。“她”字一出现,就遭到封建保守势力的攻击和反对,但却很快得到人民群众的承认、称赞,并被广泛使用,各种字典也都收录了这个字,此事在当时文化界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黄姓得姓始祖:陆终。上古时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吴回之子。后其继任祝融。周代时,其后被封于黄(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不忘亡国之恨,遂以原国名为氏,称黄姓。并尊陆终为其得姓始祖。

  黄姓的来源:

  1、来源于少昊氏,在远古蒙昧洪荒时代的中国东部地区,有许多以鸟为图腾的原始人群,生活在这一广大地区,典籍称之为东夷。其中有9支氏族最为强盛,组成为部落联盟集团,史书称其为九夷。据《古本竹书纪年》,这九夷是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凤夷、阳夷。其中的黄夷氏族,就是黄姓的最古老的族源。

  黄夷是因为崇拜黄鸟而得此名。其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远古时代,在燕山南面的古幽州一带,栖息着各种鸟类,其中有一种后人称为黄鹂、黄莺的黄鸟。这种黄鸟,不仅小巧精灵,色泽艳丽,而且叫声清脆,婉转悦耳。《诗·周南·葛覃》的第一节这样描写:“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对于长期采集、狩猎在山林中的原始先民们来说,这小巧活泼的小黄鸟,它们成群地在空中林间飞腾、跳跃、呜叫,给先民们带来天籁般的谐趣和原始愉悦。他们对黄鸟的喜爱之情,转而变为尊敬,后来发展至顶礼膜拜,就把它当作自己氏族的守护神和标志,因而也就成为这一氏族的图腾。这个氏族就叫做黄鸟族、黄氏族,简称为黄夷、黄族、黄人,成为东夷族鸟夷的一支。

  黄氏族人所居之地,地名多带黄字。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古代叫黄水,后来才改为“潢水”。《热河志》卷七十一潢河:“《新唐书》始作潢字,辽金史因之。《清一统志》原本谓别于西黄河,故曰潢。”后来,黄人由内蒙东部向东南方向迁徙,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之一的黄夷。今山东黄县东南有古黄城,掖县南有黄山,兴博县有黄山,黄阜、济南西南60里也有黄山。这一带就是远古黄夷栖息活动的地区。

  在东夷集团中,黄人的势力发展非常迅速,很快就成为东夷集团中势力强大的一支,因而被推尊为部落联盟首领。在野蛮时代中期,东夷部族集团由凤夷氏族的少昊金天氏为部落联盟大首领时,黄夷就与风夷结成了婚姻氏族,后来又加入了少昊部落。当时,东夷集团都普遍崇拜鸟。由于东夷集团大首领少昊氏族的图腾是凤,因此凤便成为百鸟之王,成为了神鸟。凤鸟中有一种雌性的鸟,叫做皇(后来写作凰)。这种鸟与黄鸟一样,通身都鲜艳亮丽的**羽毛,而且这两种鸟名的读音完全相同。皇鸟是凤鸟的配偶,恰巧黄夷又是凤夷的婚姻氏族。这些相同、相似、相通之处,黄人便自然地用凰鸟来取代原来作为氏族图腾的普通小黄莺,崇拜的对象改成了凰鸟。这样,黄鸟变成了皇(凰)鸟,黄夷的图腾由黄鹂鸟变为金凤凰。

  当历史进入到野蛮时代中期,大约是炎黄之世时,东方黄夷部落部分成员陆续内迁到了华北平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时,展现在他们眼前的尽是一片**:**的平原,**的山峦,还有横穿北部中国的**的大河,人们便崇拜起大地和大河并把这条河叫做黄河。

  由于黄人内迁中原,用原本是黄鹂鸟的颜色“黄”字来指称大地的颜色,所以才有了《说文解字》“黄,地之色也”的释义。

  黄人加入东夷集团后,与少昊氏结成了婚姻氏族的关系。后来,少昊氏族势力越来越强大,少昊就成为东夷部落集团的大首领,这样,黄夷降而为少昊部落的附属氏族,它与少昊凤鸟族的关系也由婚姻氏族变为父子氏族。因此,黄夷便以少昊为本族始祖。《宋学士集》说:少昊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他被封于汾川,后世尊其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裔建立了沈、姒、蓐、黄等国,后被晋国一一灭掉,其中黄国的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的一支,晋国的黄渊便是其后裔。

  少昊,大约生当炎黄之世,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神话人物。关于他的事迹,各种典籍的记载不尽一致,光是他的名字,各种典籍就有很多种不同的写法,如“少昊”、“少皓”、“少皋”、“少嗥”、“睥”、“少阜”、“少晖”等,还有不同的称呼,如称为“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穷桑氏”等。

  据《左传》、《帝王世纪》记载,少昊名叫挚。他的母亲,《帝王世纪》说是“女节”,《拾遗记》说是“皇娥”。《春秋元命苞》载:黄帝之时,有大星如虹,下流华渚(今河北省盐山东南),女节在梦中幻觉这颗巨大的流星落在身上,意感而生下了少昊。《拾遗记》卷一则更有一段神奇而缠绵的叙述:皇娥处璇宫而夜织,或乘桴木而昼游,当她来到穷桑的苍茫之浦时,遇到一位神童,他的容貌俊美绝俗,自称是白帝之子,即太白星之精。这位太白星化身的美少年,下凡降落在苍茫水边。他与皇娥相遇,便一见钟情。帝子与皇娥并坐,抚桐峰梓瑟,皇娥依瑟而清歌,白帝子答歌,从此与皇娥嬉戏宴游,乐而忘归。享受了一段浪漫生活之后,皇娥便怀有身孕,后来生下一位圣子,取名叫“挚”。因生于穷桑,又取名为“穷桑氏”,也叫“桑丘氏”。这就是黄姓的远古始祖。

  少昊挚长大后,成为东夷族鸟夷的首领,后来氏族壮大,当上了东夷部落联盟首领,便从原来的住地穷桑(今山东省曲阜一带)迁都曲阜。

  少昊族是古史上确切记载以鸟为图腾的氏族。《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郯子谈上古的氏族标记时云:“我高祖少嗥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这是说,少昊即位之日,有风飞集于庭,少昊氏认为这是祥瑞之兆,因此以凤鸟为族神,以凤鸟为图腾,以鸟给各个氏族命名,称自己氏族为“凤鸟氏”。《拾遗记》也有与此大致相同的一段话:“及皇娥生少昊,号曰穷桑氏,一号金天氏。时有五凤,随方之色,集于帝庭,因曰凤鸟氏。”

  《左传·昭公十七年》对少昊的功绩,有比较具体的记载:“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大意是,凤鸟氏,就是掌管天文历法的官;玄鸟氏,是掌管春分秋分的官;伯赵氏,是掌管夏至冬至的官;青鸟氏,是掌管立春立夏的官;丹鸟氏,是掌管立秋立冬的官……改善器物用具,统一尺度容量,让百姓得到平均的。这段话记载了少昊测量天象、制定历法、发展生产、订立制度标准的功绩。在历正、司分、司至、司启、司闭这五种鸟宫中,比起司分(春分与秋分)、司至 (夏至与冬至)、司启(上半年的立春与立夏)、司闭(下半年的立秋立冬)来,凤鸟氏是观象授时、确定历法的主体,故云“凤鸟氏历正”。这是少昊氏最大的功绩。《路史·后记》也说少昊氏是中国古代最早确定星宿的部族,曾“法度量,调气律,行二十有八宿”,还将北辰列为最尊贵的星位。后世以星宿定部族区域,以星定人,均源于此。少昊氏还是一个会创作乐曲的氏族,史称少昊曾作乐名曰《九渊》。

  另外,大量的神话传说也以各种神异的方式叙述了少昊在测量天象、制定历法方面的主要功绩。《帝王世纪》说,少昊当东夷部落联盟领袖,一直当了一百年后才去世。

  2、黄姓的血缘祖先,是夏朝东夷族首领伯益。

  伯益的父亲是皋陶。《潜夫论·志氏姓》说:“梁、葛、江、黄……皆皋陶之后也。”

  皋陶,名繇,字庭坚,是历史上著名的传说人物。据《帝王世纪》的说法,他出生于曲阜少昊之墟。曲阜,偃地,故舜帝赐其为偃姓。据《世本》和刘向《说苑·君道》,皋陶当上了大理之官,作五刑,即负责氏族政权的刑罚、监狱、法治。传说他的外貌是青绿色,像一个削皮的瓜。他的嘴唇像鸟喙,是至诚的象征,能洞察人情,明白决狱。《论衡·是应》说皋陶治狱,当判决有疑时,就令獬豸决狱。传说中的獬豸,就是只有一只角的羊。据说它很有灵性,能分辨是非曲直,确认犯罪与否,如被疑对象有罪,獬豸就会以角顶触。这种办法很灵验,故典籍称其为“助狱为验”的“一角圣兽”,史书上说当时天下无虐刑,无冤狱,小人畏惧,天下太平。舜帝对他的成绩极为赞赏,便把他封于皋,所以,又叫皋繇。因为上古“陶”、“繇”读音相同,所以又写作皋陶、咎陶、咎繇。皋陶帮助夏禹当上了中原华夏部落政权的领袖,夏禹很感激,便指定他为自己的接班人,正准备让位,但皋陶却于这时去世了。死后,葬在六地,即今安徽六安市。古时,这里有皋陶墓。世人又称为公琴。

  皋陶生了六个儿子(或说三个),长子大费(闭 bì 闭),即伯益,是黄、赵、江、秦等姓的共同血缘祖先。

  伯益,原姓伊氏,名益,字赜凯(《水经·洛水注》引《百虫将军显灵碑》),又字虞余(《汉书人表考》卷二)。他是传说中的一位大英雄。

  年轻时的伯益,就很聪明,有才智,《吕氏春秋·勿躬》说他发明了以封占卜岁时吉凶的方法,又最早发明打井取水。关于打井取水的事,有些典籍说得很有故事性和趣味性,《淮南子·本经训》云:“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

  由于伯益富有才华,夏禹就向当时中原氏族联盟政权首领帝舜推荐他,帝舜派他辅佐夏禹治水。在佐禹治水的过程中,他立下了大功,夏禹在治水成功后受赏时对舜说伯益也有功劳。舜便赐给伯益白色的旗旒,并说:“以后你的子孙一定会昌盛的!”(《史记·秦本纪》)舜的话果真灵验,后来伯益的后嗣非常繁盛发达。

  《国语·郑语》上说,伯益能议百物,以佐帝舜。伯益来自东夷少昊鸟氏族,所以传说他能知禽兽之言,能与飞鸟通话,《汉书·地理志》云:“伯益知禽兽。”《后汉书·蔡邕传》云:“伯益综声于鸟语。”说的都是这个意思,这与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上所言伯益“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的意思是相通的,所以舜曾任命他为虞官。《孟子·滕文公上》另有记载,说舜派遣伯益担任火官,伯益用火焚烧山泽,迫使猛兽逃匿,使过着畜牧流徙生活的人们从此过上了安居垦种的生活。后世尊他为保佑人们免遭猛兽伤害之神——“百虫将军”,并修庙祭祀他,就是这个原因。

  舜对伯益的十分信任和器重,便将自己美丽的小女姚氏嫁给了他,并且封伯益于费,所以伯益又叫大费,或叫费侯。

  舜之后,夏禹继承了华夏部落联盟首领。禹对皋陶伯益父子都非常信任,先打算把自己的王位禅让给皋陶,不意皋陶去世,后指定皋陶长子伯益为自己的继承人,并在晚年授政于益,让自己的儿子夏启为臣。夏禹在位10年,东巡会稽时逝世,临终遗言传位给伯益。传说伯益为夏禹守丧三年后,将王位避让给了夏启,自己在箕山之北隐居下来。在华夏族人的拥立下,夏启于是即天子之位。这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原来氏族社会“公天下”终于被阶级政权的“家天下”所取代,中国历史进入了文明时代。夏启即天子位以后,便开始消灭伯益的势力,在夏启六年,将伯益杀害。伯益死后,夏启以隆重之礼厚葬伯益,又“岁善牺牲以祠之”(《越绝书·吴内传》),即每年都以牺牲来祭祀他的亡灵。

  伯益虽然被害,但他的家族后裔却十分繁荣昌盛,所分衍出黄、赵、江、秦等十多个姓氏,都尊他为始祖。

  3、黄姓源自远古嬴姓

  我国上古有三皇五帝的传说,五帝之一的颛顼与后来的黄姓有直接的血源关系。颛顼实际上是上古的一个部落首领,号高阳氏,相传他出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曾任命重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任命黎为北正之官,掌管民事。可见颛顼的部落已经有了国家政权的雏形。颛顼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在我国广泛流传,据《淮南子·原道》记载,颛顼曾与共工争帝,颛顼不胜,怒触不周山,而不周山是天的西北支柱,它的崩毁造成天向西倾斜,江河遂向东流去。颛顼的曾孙陆终娶鬼方之女。传说此女长期怀孕而不生产,11年后,其左肋裂开,生出了3个儿子,同样右肋也生出了3个儿子。他们的后裔分成了许多氏,其中之一为赢氏。嬴氏又分成了14个分支,其中之一即黄姓。陆终的子孙在周武王灭商之后被封于黄,其都城在光州定城西 12里,即今河南潢川县西。由于黄国与楚国邻近,所以长期依附于楚国。其实从血缘上看,楚国王族与黄国有着密切的关系,楚国的祖先是陆终的第六子季连,即从其母肋下生出来的儿子之一。周文王时季连的后裔鬻熊为文王师,由于这个原因,周成王便封其子于丹阳,从此建立了楚国。楚国强大以后,便不断扩张疆土,消灭了周围许多小国。公元前648年,黄国终于被楚国灭亡了。黄国灭亡后,其国人不忘故国,遂以黄为姓。他们虽然分散于各地,但多距原黄国不远,其中在江夏(今湖北新洲县西)一带聚居最多,故后人遂以江夏为黄姓的郡望。

  4、黄姓源自陆终

  陆终始祖说相当普遍,尤盛于浙、川、滇、黔、桂、台湾等省,氏学经典《元和姓纂》中明言:“黄,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 在以陆终为始祖之说中,黄姓家谱中还出现了几种与此紧密相关而又不尽相同的说法。一是以陆终之子为始祖,如广东《开平黄氏族谱》宋庆元四年(1198)的谱序说:“我黄氏,派出陆终之季子讳云者,轩辕黄帝七世孙也。”另一种情况是以陆终之孙为始祖,如《中国文化百科全书》“氏族”章所引台湾《黄氏宗谱》以陆终长子昆吾之子高为黄氏一世祖。还有一种很特别的情况,如《新安黄氏会通谱·黄氏得姓之祖》中,并列陆终及其后裔四人:陆终、樊(陆终之子)、梁(樊之后,事周武王)、缗(梁泽之后)。在陆终的子孙后裔中,有相当数量的黄姓家谱都以南陆为公为一世大始祖。

  5、黄姓源自湖南陆公

  南陆公始祖主要流行于江西、福建、广东、香港、南洋地区等。如江西永丰《龙山黄氏宗谱》、鹳薮谱、宝安坪山谱、潮州谱、《客家姓氏渊源》等,都宗南陆为一世大始祖,或称为“天下黄氏发源之远祖”。南陆系昆吾长子。

  6、黄渊

  黄渊始祖主要流行于江西、福建、云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如云南威信谱在“渊”字条下明言:“世谱录渊公为一世始祖。”又引《十朋谱》之语:“渊公字好善,迁居黄岗之地,子孙多以公为始祖。”

  7、黄姓源自黄国以国为姓

  黄国的建立:

  ② 潢川黄国

  建国的时间是在公元前21世纪夏代初年。

  黄国为伯益后代所建,而伯益是被夏启杀害的。伯益死后,夏王朝与伯益后裔东夷族的斗争并未结束。作为伯益东夷集团的一支,黄国也一直参加了反抗夏王朝的斗争。这种斗争从夏启开始,一直持续到夏朝第八代国王姒芬时期,《竹书纪年》有这样的记载:“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曰畎夷……黄夷、白夷……风夷。”这里所说的黄夷,已不是远古炎黄时代的黄夷黄鸟氏族,而应是指夏代的黄国。至夏芬时期,黄国已被夏王朝所征服。

  被征服的黄国,后来又有许多人参加了商族灭夏的斗争。公元前16世纪,原来属于东夷集团的殷商部族在杰出首领成汤的领导下不断强盛起来,最后消灭了夏王朝,建立起历史上强大的殷商帝国。黄国与商族同属原东夷集团,都受夏王朝的压迫,因此,当商族兴起、夏商鼎革之时,黄国人便立即参加了商族反夏、灭夏的斗争。商朝建立后,黄国成为了商的小盟国。

  两周之际,黄国势力有所发展,它与淮水流域的同族,原东夷集团的江、道、柏、弦等诸嬴姓国结成同盟,并成为东夷诸嬴姓小国的盟主。它还通过与周王朝封在汉阳地区的同族姬姓诸国的联婚,以改善与周王朝及中原各国的关系。也正是在 这一时期,南方的荆蛮楚国日益强大,对淮、汉流域诸小国的威胁也日益严重,因此,黄国更进一步加强与嬴姓诸国的同盟,又与汉东的姬姓随国结成同盟,共同抵抗楚国的威胁和侵略。公元前704年,“楚子会诸侯,黄、随不会”。黄、随两国的抵制,使楚国大为恼火,便在这一年派蓬(wěi 伟)章出使黄国进行谴责,同时派大军攻打黄的盟国——随。

  《春秋》记载,僖公二年(前658),黄国与相邻的同姓小国江国一起参加了齐侯主持的贯(今山东曹县南10里处)之盟会,(今山东阳谷县)之盟,从此与中原齐、宋、郑、卫、鲁等诸侯国结成了反楚同盟。公元前656年,黄国与齐、鲁、宋、卫、江等盟国一起攻打亲楚的陈国。楚成王以黄国不向楚王纳贡为借口,大举入侵黄国。因黄国既不设防,盟国又坐视不救,结果以惨败告终。历史上建国长达1400余年的古老黄国,至此被楚国灭亡。

  关于古黄国故城的地理位置,据考古调查和考证,古黄国故城位于今河南省信阳地区潢川县西北6公里淮水之南、潢河西岸的隆古乡。黄国故城遗址至今仍在,保存完好,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城内遍布春秋时代的遗址遗物,鼎足、鬲足、铜镞、瓦当俯拾皆是。1978年文物普查时,在故城内发现青铜冶炼、制造作坊12处之多,还出土了一批铜器残片。城西,则是一片密集的墓葬区。

  1983年在河南潢川之南的光山县城旁宝相寺发掘了古黄国国君黄君孟夫妇的合葬墓。墓主是春秋早期黄国灭亡前的某一任君主黄君孟夫妇。黄君孟其人,经传无载,也不见于谱牒。墓中夫妇都是三重棺,即内椁、外椁、内棺。黄君孟的夫人孟姬,是某一周同姓国大贵族之女,生前高贵,故死后陪葬享受了与国君相等的规格。黄君孟夫妇墓中还出土了不少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竹木漆器、丝织片,共200余件。其中最多的是玉器,而且精美绝伦,这是其他诸侯国墓所没有的现象。黄君孟的随葬器物共70件,其中玉器为54件;黄夫人棺中的随葬器物共 169件,其中玉器131件。玉器中,又是佩玉为主,造型是生动写实的虎、鱼、蚕、人首等形状,还有兽面纹、窃曲纹等繁复古朴的玉器,十多件色彩艳丽的玛瑙串饰。从这些玲珑剔透、造型精美的大批玉器中,我们可以看出黄国极高的琢玉水平。黄国在春秋前期与姬姓国有联姻和结盟关系。黄国在周朝被封为子爵,所以国君自称“黄君”或“黄子”。

  ② 晋地汾水黄国

  这个汾水之黄,是少昊裔孙台骀的后裔建立的。少昊去世后,黄帝集团的颛顼取代了少昊的部落联盟首领权,原少昊部落的许多鸟夷氏族纷纷向中原内地迁徙,有的还加入到中原华夏颛顼集团。据《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少昊的裔子(嬴)昧,做了华夏部落颛顼的水官。昧生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叫台骀。台骀像他的父亲昧一样,很善于治水。当时,汾、洮两河水涝成灾,久治不好。颛顼派善于治水的台骀前去治理。台骀采取疏导和障堵相结合的办法治水治河,很有成效。汾、洮两水治好后,人民得以安居。为了嘉奖台骀治理汾、洮的大功,颛顼便将汾川流域封给他作采邑。台骀去世后,人们感怀其功德,尊他为汾水之神。以后,台骀的后裔,在这里建立了沈、姒、蓐、黄四个小邦国。黄夷建立的黄国,是其中杰出的一个。所在之地汾、洮,汾水即今山西汾水,洮水为今山西闻喜县涑水河上游的洮水。洮水北岸、绛县西30里有地名横水(即黄水),旁有一溪名横水,又叫黄水,是洮水的支流。这一带便是古黄国的故地。至春秋早期,周人在这里建立的晋国强大起来,兼并这里的小邦国,黄国也被晋国所灭。

  嬴姓黄国被灭之后,黄人以国为氏,姓黄氏,成为历史上黄姓宗族的族源之一。这支嬴姓黄氏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今山西一带。春秋时,黄姓宗族的许多成员在晋国做官任职,,如晋国贵族大臣黄渊,就是此支黄氏的后裔。

  此支黄氏,后代宗族衰弱,载于典籍史书的人物仅见黄渊一人。这支晋地黄国之后的黄氏,后来日见衰落而至于消失。故天下黄姓,都公认祖根在河南潢川。

  8、别姓改黄姓

  ① 王改黄。上古音黄、王相同,今天我国仍有一些地方黄、王不分。《舆地纪胜》卷一百二十八:“闽州越地……皆蛇种,有王姓,谓林、黄等是其裔。”可知古老闽越王姓中有一部分是因音读混淆而改姓黄。又据《幼学堂文稿》卷四《黄忠桓公墓碑》记载:明朝末年著名抗清英雄黄得功,安徽合肥人,本姓王,后改姓黄,迁开原卫,封靖南王,后以身殉国。

  ② 陆改黄。浙江富阳黄氏始祖黄公望,本姓陆,名坚,少孤,依永嘉黄氏,遂改其姓名。后迁富阳,其裔为富阳黄氏。

  ③ 巫改黄。巫、黄,古音近似。《江西通志稿》载:黄氏,即巫双瑞后裔。

  ④ 丁改黄。元朝著名文学家黄(氵晋)之父黄铸,本姓丁,为丁应复之子,人继义乌人黄塄为后,遂改姓黄,生子黄(氵晋)。今义乌黄氏,多为其后。

  ⑤ 吴改黄。据清总理大臣吴廷芳《续修宗谱序》载:桐城谢河黄氏始祖黄全三,本姓吴,为延陵季子吴季札后裔,原籍鄱阳,元末迁居桐城。为避徭役之苦,投靠亲戚鹿城黄氏,后遂改姓黄,成为今桐城黄氏的一派始祖。

  ⑥ 金改黄。据《棠溪黄氏族谱序》载,南宋初,有金姓武将镇守江西临川,居临川城西。后金氏的一位祖先,因逃难而易金为黄。宋隆兴年间,有金氏后裔黄细二迁居崇仁县颖秀乡棠溪,成为棠溪黄氏始祖。

  ⑦ 范改黄。《桐江集·黄堂记》云,邵武人黄洽,本姓范,婺州兰溪人,嗣黄氏为后,遂改姓黄。

  9、少数民族中的黄姓:——“黄洞蛮”是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黄姓之源

  历史上的少数民族黄氏至少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闽州越地的越族黄氏。历史上少数民族黄姓的产生,完全是汉族黄姓宗族与各少数民族融合、同化的结果。这一融合同化过程,早在黄国灭亡之后就开始了。

  公元前648年,楚灭黄,黄姓遗民们被楚国征服者强制驱逐出潢川故土,接着便大规模向东南、西南和广大江南地区迁徙。数百年后,至秦汉时期,黄姓遗民们已散处于江南、闽粤和湘、鄂、川、黔交界地带的广大地区。先秦时期,楚国江南的这些地区是当时的巴、濮、蛮、越等少数民族生活和栖息之地,因而被人们视为“南蛮荒服”的不毛之地。黄姓遗民南迁江南后,因长期与当地的土著蛮越杂居生活,到秦汉以后便有一部分黄国遗民被完全同化而融合到土著蛮越民族中去了,形成我国南方蛮越土著民族中的黄姓。

  黄洞蛮兴于南北朝、盛于唐代中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闻名的少数民族黄氏。六朝隋唐时期的黄洞蛮是由汉魏时期南方蛮越黄氏族姓发展演变而成。

  它的形成时间大约是在陈朝。《陈书·淳于量传》:“天嘉五年(564年),世祖使湘州刺史华皎征衡州黄洞。”又《陈书·孙场传》:“仍迁衡州平南府司马,破黄洞蛮贼有功。”这就是“黄洞蛮”之史的最早出处。黄洞蛮,也写作“黄峒蛮”,是指黄姓的溪洞蛮夷。由于汉族封建政权不断征伐和拓展,生活于湘南岭北的一部分黄洞蛮也被迫随着其他蛮越民族一起不断向南迁徙。至隋唐时期,他们已广布于岭南两广地区,成为这一时期岭南少数民族西原蛮、乌浒夷等蛮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黄洞蛮的势力不断增强,故《新唐书·西原蛮传》有这样的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年),西原蛮中的黄氏家族,与韦氏、侬氏两姓共同控制了十余州。后有韦氏、周氏不肯栏剑黄氏即行攻击,把这两个家族势力一直驱赶到了海边。

  生活于岭南地区的黄洞蛮,不仅受到唐王朝沉重的赋役剥削,而且深受以买卖僚蛮人为奴再输于内地的“僚市”之害。至德元年(756年),黄洞蛮首领黄乾曜在黄峒(今广西大新县西)聚众起义,得到了陆州(今钦州)、朱兰 (今东兰)、武阳(今罗城北)等一百余洞西原蛮僚的积极响应,拥众20万,先后攻陷桂管18州,席卷广西数千里地,声势浩大。黄乾曜又建立起强大的政权机构,自称中越王,并以武承斐、韦敬简为帅,公然与唐王朝分庭抗礼,坚持起义斗争达4年之久。乾元二年(759年),唐王朝派大军镇压,同时采取分化瓦解政策,经过大小二百余战,才将起义镇压,黄乾曜等首领被斩首,余部归顺了唐朝。

  后来,黄洞蛮与唐王朝的关系趋于缓和,黄氏峒僚中部分子弟便走出山峒,参加唐政府的科举考试,有的因此加入了读书做官的行列。

  公元8世纪末9世纪初,岭南蛮洞黄姓势力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后,又迅速强盛起来。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黄洞蛮首领黄少卿、黄少高兄弟在厂‘西黄洞聚众起义反唐。唐王朝调遣大军镇压,起义军失利,被迫接受招安。元和二年(807年),唐王朝特任命黄少卿为归顺州(今广西靖西县)刺史,其弟黄少高为有州刺史。不久,黄少卿兄弟再次率部起义,接连攻占18州之地,席卷广西南部和广东西南部广大地区,纵横岭南两广,公开与唐朝分庭抗礼,其声威远振宇内。

  唐文宗李昂太和年间(827—835年),唐王朝以经略史董昌龄、董兰父子为帅,采取剿抚齐下的政策,终于讨平了反叛的各洞势力,收复黄氏所占的18州,给黄洞蛮以沉重的打击。从此黄洞蛮一蹶不振,黄氏势力元气大伤,族姓成员大多奔散,有的走出山寨,融人汉族;有的南逃至越南,成为今日越南京族中的大姓;有的逃奔至湖南、贵州,成为后世当地侗族、布依族大姓;留居广西的黄洞余部,则多归太州刺史黄伯管辖,其后裔演变成今日广西壮族黄氏。

日本最顶级的姓氏家族

1、高桥氏:高桥氏是一个大家贵族的姓氏,日本的前首相藏相藏相高桥是清就出自这个家族。据历史记载,相传更有一部分是汉献帝后人,在历史...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