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姓的辈分和家谱
江苏苏州汝氏字辈:“钦承先祖德佑启后人贤孝友家声著书诗教泽绵”。注:该支字辈循环使用。
甘肃平凉汝氏字辈:
大房支派:“自应宝恒登文养”;
小房支派:“森顺(自)廷宗新文”。
山东济南、东阿、安徽利辛汝氏字辈:“文兴振传永绍承继绪常怀发崇善泽培毓庆景广”。
不知道你发的是不是有错别字 但下一辈应该是 绪
家[jia]
姓氏源流
家姓起源有三:
①、出自姬姓,以祖字为氏。据《姓苑》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周孝王之子家父,周幽王时在朝中做官,称周大夫,他看到幽王爱喝酒,沉迷女色,残暴无道,整日游逸*乐,把国家大事丢在一边,很不满意,就做了一首《节南山》诗(见《诗经·小雅》)讽刺他。家父忠诚正直,后世子孙以他为荣,就取家字为姓,世代相传。
②、源自以祖字为氏。据《姓苑》和《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鲁庄公之孙名驹,字子家,子孙取祖字为姓,世代姓家。
③、出自复姓家仆氏。据《中国姓氏大全》载,周代晋国有大夫家仆徒,为家仆复姓之始。后改为单姓家,称家氏。
始祖:家父。
迁徙分布
家姓早期主要生活在中原一带,后逐渐向周边地区迁移,汉唐之际在陕西、甘肃等地形成郡姓望族,以京兆郡、南安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在四川眉山等地形成主要聚居区。如今在江苏、上海、山西等地有少量分布。目前家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郡望堂号
①、郡望
京兆郡 即首都长安直辖区,相当于今陕西西安至华县一带。
南安郡 东汉中平五年(188)分汉阳郡置,治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东岸)。相当今甘肃陇西东部及定西、武山等地。
②、堂号
京兆堂、南安堂。
历史名人
家 父,西周诗人。家氏,名父,周幽王时(前781-前771)贵族。《诗经·小雅·节南山》末章云:“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可信《节南山》一诗乃家父所作。旧说此诗是刺幽王宠信太师尹氏,尹氏任人唯亲,使朝政昏乱,百姓遭殃。它揭露了权臣炙手可热的气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更对统治阶级奉为最神圣的“天”发出了一连串责难:“昊天不佣,降此鞠讻;昊天不惠,降此大戾”,“不吊昊天,乱靡有定”,“昊天不平,我王不宁”,反映了西周末年统治思想的动摇,是《小雅》中一首较好的贵族讽刺诗。
家定国 (1031-1094),宋文学家。字退翁,眉山(今属四川)人。皇佑间进士及第,除雅州名山县尉。调永康军司法,徙澧州司理。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知洪雅县。签书蜀州判官事,徙通判泸州,知渠州。以泸州夷人叛命,坐罪罢官。后起知怀安军,移嘉州,未行。绍圣元年,因病卒,年六十四。定国长于诗文,曾与苏轼、苏辙唱和,体格清懿。著有古律诗三十卷、杂文十卷,今已佚。
家勤国,宋学者。愿父。庆历、嘉佑间与从兄安国、定国同从刘巨游,与苏轼、苏辙为同门友。愤怨王安石久废《春秋》学,著《春秋新义》。熙宁、元丰间朝臣纷更;元佑时,司马光当政废除新法,勤国忧郁不安,作《室喻》,苏轼、苏辙读之敬叹。
家 愿,宋臣。字处厚,眉山(今属四川)人。绍圣进士。元符三年(1100)为乐至令,应诏上书,极论时政,其大要开言路以闻直谏,详听言以观事实,从宽厚以尽人才等。崇宁初诏籍元佑、元符上书人,遂入党籍,谪监华州西岳庙。大观四年(1110)解党禁,调知双流县,因事谪英州酒税,移黄州。高宗南渡,擢知阆州,移彭州,卒。
家坤翁 (1213-),宋臣。号颐山,眉山(今属四川)人。淳佑二年,知诸暨县。历司农丞,除枢密院编修官兼度支郎中。景定三年,以户部郎中,出知抚州。坤翁博雅有家学,尝纂《景定临川志》三十五卷,《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一九存其残卷。
家铉翁 (1213-1294),宋末学者。眉州(治今四川眉山)人,号则堂。以荫入仕。历知常州、浙东提点刑狱、权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等。德佑二年(1276),赐进士出身,拜签书枢密院事。元兵至临安,丞相吴坚等檄告天下守令以城降,他拒不署名檄文。旋为祈请使赴元军营中,被拘留,誓不仕。被俘至河间(今属河北),开馆授徒,得释南归。学问渊博,精《春秋》。有《春秋详说》、《则堂集》。
家之巽,元诗人。字志行,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寓吴兴(今浙江湖州)。南宋景定间举进士,为建康制置司干官。宋末,为临安府通判。入元,尝作德政碑媚杨琏真伽,为士论不齿。尝和《三贤堂诗》,推尊苏轼,有“辞章小技应闲事,节义千年真大贤”之句。又为演福寺作观音殿碑,大骂贾似道,并为周密所讥刺。
其他家姓名人有汉官吏家羡、家君;宋学者家横、家进等。近当代家姓名人有医学家家普等。
家姓宗祠通用联
祖孙直论;
霜菊余馨。
上联:宋代眉山人家愿,字处厚,绍圣进士,官乐至令,上书极言议论时政,被贬官,监于华州西岳庙十余年。后官阆州知州。其曾孙家大酉,南宋初进士,官昭化县主簿,淳佑年间人朝侍讲经筵,官至工部侍郎。为官方正直率,因与宰相史嵩之观点不一致而罢官,终不屈服。下联:北宋家定国,与苏轼为同年好友,元丰年间官知怀安军。苏轼赠他的诗有句:“退翁守清约,霜菊凄余馨”。
棣萼辉映;
霜菊余馨。
上联:宋朝家横,字仲本,擅长经学,名列上庠之首。兄弟二人宫廷面试皆中甲科,人谓“棣萼(兄弟)相映”,名噪一时。下联:家定国。
西京遗直;
北海名良。
上联:家横。下联:家定国。
工部大方直;
参军谋略精。
上联:家大酉。下联:宋代司法参军家定国,官永康司法参军,韩绛欲治西山道,定国谓蜀恃险以安,堑为坦途,将有后忧。绛然其言,为之罢役。
退翁守清约;
霜菊凄余馨。
宋苏轼赠家定国诗联。
孝子芳传百世;
学士节播千秋。
上联:唐代孝子家师亮。下联:宋代端明殿学士家铉翁,字则堂,眉山人。学识渊博,于《春秋》造诣尤深。累官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入元不仕,有《春秋祥说》、《则堂集》等。
勤国独邃春秋学;
家父敢吟南山诗。
上联:宋代学者家勤国,眉山人。与苏氏兄弟为同门友。王安石久废春秋学,勤国愤之,著《春秋新义》。曾筑室伯喻。二苏读之敬叹。下联:周幽王时大夫家义,尝作《节南山诗》刺王。
百家姓堂号
01济阳堂:丁、卞、江、柯、却、陶、庾、蔡。后汉设济阴国,晋改济阳郡,在山东定陶县地。
02西河堂:卜、林、卓、宰、靳。汉时的郡名,今绥远鄂尔多斯地方,即山西离石县。
03、河南堂:于、山、方、毛、元、平、向、利、邱、俞、陆、褚、廉、种。今河南阳县。
04、东鲁堂:孔。孔子生于鲁,地因人而名,故叫东鲁。
05、雁门堂:文、田、童、农。战国时为赵地,汉为郡,地当山西旧代州,宁武以北及朔平、大同一带。
06、陇西堂:牛、辛、李、时、彭、董。秦郡名,地当甘肃旧兰州、巩昌、秦州诸府。
07、天水堂:尹、皮、艾、狄、桂、秦、庄、赵、严、上官。汉时郡名,在甘肃渭县境,即今伏羌地。
08、平阳堂:仇、汪、巫、来、常、凤、管、卫、欧、饶。三国魏郡名,在山西临汾县境。
09、吴兴堂:水、尤、沈、明、姚、施。三国吴郡名,今浙江省吴兴地。
10太原堂:王、羊、祁、易、武、祝、宫、温、霍、阎、尉迟。太原、汾州二府及保德、平定、忻州各地。
11高平堂:巴、范。汉时国名,今安徽省盱贻县境。
12南阳堂:白、束、呼、姬、许、隆、叶、翟、韩、乐、邓。秦时郡名,泛指河南省南阳及湖北襄阳一带。
13京兆堂:申、史、宋、别、冷、杜、车、宗、段、计、韦、晁、郜、浦、象、康、舒、雍、寿、酆、黎、皇甫。汉三辅之一,地辖长安以东至华县一带。
14、渤海堂:甘、封、高、欧阳。汉郡名,地领河北省河间、沧县、安次各地,南至山东吴棣境。
15、汝南堂:左、言、汝、周、南、殷、商、梅、廖、袁、蓝。汉郡名,地辖河南旧汝宁、陈州二府及安徽颍州府。
16、武陵堂:冉、华、龙、龚、顾。汉时郡名,今湖南省常德县地。
17、上党堂:樊、包、尚、连、鲍。秦时郡名,在山西东南部,今长子县境。
18、陈留堂:伊、阮、虞、谢。汉时郡名,晋为国,今河南陈留县,后移至开封。
19、上谷堂:成、侯、冠、荣。秦郡名,地辖保定、易州、宣化、顺天诸府,均在河北省。
20、沛国堂:朱。汉时设郡,后汉改国,在安徽宿县境。
21、晋阳堂:匡、唐、景。秦汉时县名,今山西太原地。
22、新安堂:古。三国吴郡名,在浙江省淳安县。
23、武威堂:石、安、贾。汉武帝时郡名,即甘肃省武威县地。
24、乐安堂:任。南朝宋郡名,隋废,在山东广饶县。
25、冯翊堂:吉、雷。汉时郡名,为左冯翊辖地,即陜西大荔县地。
26、中山堂:仲、汤、蔺。春秋时国名,属北狄鲜虞国地,今河北省正定县境。
27、西平堂:池。东汉郡,今甘肃西宁县。
28、安定堂:伍、胡、席、梁、程。汉时郡名,在甘肃旧平凉、固原、泾州境。
29、东海堂:有、茅、徐。汉时置郡,地当山东兖州东南,江苏邳县以东。
30、河东堂:旅、薛、裴、储、聂。秦时郡名,即山西西夏县地。
31、下邳堂:阙。后汉时国名,即江苏邳县地。
32、延陵堂:吴。春秋时吴邑,季札受封延陵,今将苏武进县地。
33、庐江堂:河。汉时郡名,在安徽庐江县境。
34、北海堂:邢、郎。汉郡名,东汉改国,地领山东益都以东至掖县一带。
35、平陵堂:孟。春秋时齐邑,今山东历城县境。
36、彭城堂:金、刘、钱。汉郡名,今江苏铜山县地。
37、清河堂:房、傅、张。汉时郡名,地当河北清河、故城、枣强、南宫诸县及山东清平、恩县、冠县、高唐、临清、武城一带。
38、东平堂:花。汉国名,即山东省东平县。
39、博陵堂:邵。晋国名,后改郡,今河北省安平县境。
40、山阳堂:岳。汉郡名,故城在河南修武县,曹丕篡汉,废献帝为山阳公。
41、荥阳堂:昌、潘、郑。战国时韩地,今河南省荥阳、成皋一带。
42、临海堂:屈。三国吴,分会稽东部置临海,在浙江省,旧称台州。
43、范阳堂:邹、简、燕。古郡名,即今河北省涿县地。
44、齐郡堂:查、晏、覃、富、谭。汉时郡名,后改为国,今山东临淄地。
45、高阳堂:纪、耿。汉时县名,今河北省高阳县地。
46、敦煌堂:洪。汉时郡名,今甘肃西部敦煌县。
47、魏郡堂:柏。春秋时国名,在山西芮城县境。
48、扶风堂:马、班、禄、万、鲁。隋时置郡名,今陜西省扶风、凤翔一带。
49、千乘堂:倪。汉时郡名,在山东地城、益都一带。
50、会稽堂:夏。秦郡名,地当江苏东部、浙江西部,即今绍兴。
51、河内堂:荀、司马。汉郡名,地当河南省黄河与太行山之间,今武陵、沁阳一带。
52、广陵堂:贡、盛。汉国名,后改郡,今江苏都县地。
53、薛郡堂:海。秦时郡名,地辖山东西南部、江苏东北部。
54、河间堂:凌章詹。汉国名,后魏改郡,在河北献县及河间一带。
55、南昌堂:涂。汉县名,在江西南昌地,洪州涂氏为豫章望族。
56、豫章堂:罗。汉郡名,在江西南昌县地。
57、颍川堂:陈、邬、赖、锺。秦郡名,地辖河南旧许州、陈州、汝宝、汝州诸府,盖指颍水流域。
58、护国堂:逢、边、戴、稽。春秋时陈焦邑,今安徽省亳县地。
59、余杭堂:隗。隋郡名,唐复为杭州,今浙江杭县。
60、汾阳堂:郭。汉地名,唐并入阳曲,在山西省,唐将郭子仪受封于此,因而名传。
61、琅瑜堂:符、云、诸葛。秦郡名,地辖旧山东兖、音、沂、莱四府,后汉为国,在临沂县境。
62、广平堂:游、贺、谈。汉郡名,后改为国,今河北鸡泽县地。
63、江夏堂:费、黄。汉郡名,在湖北云梦境。
64、辽西堂:项。秦郡名,地辖永平、承德、朝阳、锦州、新民一带,在辽宁与河北间。
65、平原堂:东方。汉郡名,在山东旧武定、济南二府之西,及乐陵、长清带,即平原县地。
66、顿邱堂:葛、司空。春秋卫邑,在河南省浚县。
67、弘农堂:杨。汉时郡名,在河南省灵宝县境。
68、百济堂:福。春秋时国名,在今朝鲜半岛。
69、内黄堂:骆。汉时县名,今河南省内黄县地。
70、江陵堂:熊。春秋时楚郢都,汉置县,宋改都,今湖北江陵地。
71、巨鹿堂:魏。秦郡名,晋为国,今河北巨鹿、宁晋一带。
72、兰陵堂:兰。晋时郡名,在山东峄县,南朝宋移昌卢,在滕县境。
73、解梁堂:关。春秋时晋邑,地领山西解县、临晋、虞乡诸地,后汉关羽,即解人也。
74、燕山堂:窦。辽时燕京,宋改燕山府,地领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
75、武功堂:苏。汉郡名,在陜西郿县境,今设武功县。
76、始平堂:翁、冯、庞。晋郡名,三国魏改始平,在咸阳附近。
77、梁国堂:墨、桥。汉时梁国,后魏改郡,唐改宋州,在河南商丘县境。
78、济南堂:伏、宁。汉初置郡名,即今山东历城县境。
79、平昌堂:红、孟、管、离。三国魏置郡名,治安丘,在今山东安丘县地。
80、濮阳堂:爰。汉县名,后魏改郡,即古帝丘,在河北濮阳县及山东濮县一带。
81、噤李堂:崔姓。郡望清河崔氏,今河北省清河一带崔
82、俊逸堂;鲍姓。
一、姓氏源流
汝(Rú)姓源出有二:
1、出自以地名为氏。古代时,中原有一条河叫汝川,就在现今河南省南部,至今仍叫汝河,汝姓的先祖,就生活在汝河两岸。那是在周朝,周平王将国都迁到洛阳,开始了东周的王朝。周平王将功臣和王族分封为各地的首领,其中,有他最小的儿子,被封于汝川,并同时被封为侯爵,人称汝侯。汝侯的后代子孙,就以封地名为氏,世代姓汝。这是汝姓主要的一支。
2、出自商代汝鸠、汝方之后,世代相传姓汝。据《元和姓纂》上记载,《尚书》有汝九鸟,汝方。在商朝,汝鸠、汝方俩都做高官,子孙也都相传姓汝。
汝姓始祖:汝鸠。汝氏出自以地名为氏,周朝时,中原有河名汝水(在今河南省南部,现称之为汝河),住在汝水之滨的居民中,就有以这条河流为姓的,可能是出于对此河的感激之意,他们就是汝姓的始祖。相传周朝迁都洛阳后,周平王把最小的儿子封在汝川(今河南省南部),官为侯爵,人称汝侯。汝侯的后代就以封邑的地名为姓氏,称为汝氏。另外,在商朝时,有贤士汝鸠、汝方,曾位居高官,后来子孙就随之为汝氏,世代相传。据《姓氏考源》载,周平王少子封于汝川,其后有汝氏。又《元和姓纂》载,殷贤人尚书汝鸠之后。汝氏后人奉汝鸠为汝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汝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汝河是我国汝姓的发源地。河南省境内,有一条汝河,自古以来就有名气,在《汉书》的“地理志”就有记述。周平王继承王位以后,把自己的独生子们分封于各地,自立门户为诸侯。当时他最小的一个独生子被封于汝川,即现在的汝河。后来汝侯的子孙,就“以国为氏”而姓了汝,并且从此绵延不断地繁衍流传下来。关于汝氏的源流,《元和姓纂》一书指出,是周平王的少子封于汝川,他的后代有汝氏。也有些学者认为汝姓的出现更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有了的。在《尚书》上就有一位当时著名贤人汝鸠。根据《元和姓纂》上记载,尚书有汝鸠,汝方。汝姓望居天水郡(西汉置郡。相当于今天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渤海郡(西汉置郡。在今天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海湾沿岸一带)。
三、历史名人
汝 郁:后汉和帝时为鲁相。字幼异,陈国人。年五岁,母被病不能饮食,汝郁常抱持啼泣,亦不肯饮食。母怜之,强为餐饭,欺言已愈。郁察母颜色不平,辄复不食。宗亲共奇异之,因字幼异。为相时,以“德惠化人”,许多流浪无归的农民都到他管治的地方去定居,而为时人所称道。
汝 为:宋朝人,曾冒死当使者到金国去。后来又被奸臣秦桧所逼,逃到四川去隐居了。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天水郡:汉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东汉一度改为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谷东南)。魏恢复天水原名。西晋移治上邽(今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渤海郡:西汉置郡。在今天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海湾沿岸一带。靺鞨粟末部为主体所建,先称振国(震国)。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公元926年,为契丹所灭。
2、堂号(缺)
============================================================
汝姓宗祠通用对联
〖汝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渤海望族;
商汤贤臣。
——佚名撰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汝姓族居渤海郡。下联典指商代贤士汝鸠、汝方为汤之贤臣。
晋卿知礼;
商代名贤。
——佚名撰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晋国大夫汝叔齐,位列九卿,《左传》载,君子说他“于是乎知礼。”下联典指商代汝鸠、汝方,同为知名贤人。
-----------------------------------------------------------------
〖汝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凛凛斥贼勇;
拳拳报国心。
——佚名撰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常州训导汝可起,行间,宿韩生家,寇数骑突入,众散走。惟可起整衣危坐,骂贼不屈,寇砍杀之。下联典指南宋刺史汝为,丰县人。赤心爱国,立志灭金。建炎中,致书宋朝判臣刘豫忘祖。后入临安,献恢复中原功略,又上丞相书三要,激怒秦桧。秦椴欲将他押送金国,他遂改名换姓入蜀。
-----------------------------------------------------------------
〖汝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叔异宰相施恩化;
可起知府善德行。
——佚名撰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鲁相汝郁,以德化人,流民归者甚众。下联典指明代汀州知府汝讷,吴江人。善政,威惠大行,后补安南。
-----------------------------------------------------------------
〖汝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鲁相以德化育,万民安集;
宋臣有志恢复,三要胪陈。
——佚名撰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陈国人汝郁,字叔异,和帝时由侍中贾逵推荐,官至鲁相,以德化民,流亡外地的百姓归家八九千户。下联典指南宋丰县人汝为,建炎年间曾上书发表对边防的看法,以开洲刺史的身份出使金国,又致书刘豫(金人册立的傀儡政权“齐”国皇帝),刘豫要挽留也做官,他暗中逃回南方。后又向朝中献《恢复方略》、《上丞相书三要》。“胪陈”,谓陈述。
汝姓的辈分和家谱
本文2023-10-21 22:58:5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10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