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盛传的最炫杜甫风是怎么一回事
最炫杜甫风
《最炫杜甫风》是继“杜甫很忙”之后另一个将杜甫推向热潮的作品,这是网友张方根据当时凤凰传奇十分火热的歌曲《最炫民族风》进行改编而成的歌曲,加上“杜甫很忙”的一系列“恶搞”做成的视频,刚一发布便得到了很大的反响。
“杜甫很忙”
在2012年这个杜甫1300年的诞辰周年,年初的时候,语文课本上的杜甫就被网友们设计了众多情景,因此便有“杜甫很忙”系列,网友们的脑洞大开,因此获得很大的热评,当然褒贬不一。而《最炫杜甫风》的歌词改编不仅有趣还和杜甫经历十分契合,因此被众网友传唱。
该歌词为“开元的盛世是我的爱,幽幽的蓬门今始为君开。”这两句便是从杜甫诗歌《忆昔》和《客至》中借鉴而来,而其他的歌词也如此均是借鉴杜甫所写诗歌而编。而最朗朗上口的便是“悠悠的唱着最炫的杜甫风,是语文课本最美的姿态。”成为经典有趣的歌词。
《最炫杜甫风》发布以来得到众网友追捧,而杜甫草堂宣传人员则表示,在杜甫的诞辰周年出现这样的行为其实是好事,因为加强了大家对杜甫的关注,但要提醒众网友在创作的时候要同时考虑杜甫的身份地位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而《最炫杜甫风》的原创者张方则表示,他这是在致意伟大的诗人杜甫,仅以此歌词表示对他的敬意,毫无恶搞之意。
杜甫简介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称少陵野老,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作诗史,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影响深远,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 画像
杜甫出生于北方的名门大士族,家族为京兆杜氏分支的襄阳杜氏,自祖父杜审言起举家自襄阳迁至巩县。杜甫小时候家境优厚,生活宽裕,年幼好学,七岁能成诗文,不过杜甫小时候也十分顽皮,院子里枣树熟了的季节,一天可以上树不知几回。
杜甫十几二十岁时好游历,四处出游,24岁时考试落榜,至744年,杜甫遇到李白,两人一见如故,谈诗作文甚是交好,秋末时节二人告别,杜甫结束游玩回到长安。
杜甫所生活的年代恰逢唐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由于杜甫家学渊博,其早年的作品一方面主要表达了他理想中的生活与抱负,另一方面显露了他关怀民生与驳斥政治丑恶的思想,逐渐走上了忧国忧民的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的政治日益腐化,其生活也逐渐陷入困境。
此时杜甫仕途也不顺,遭遇科考闹剧,士子全数落选,无奈之下转投权贵之门依然无果,困居长安十年,郁郁不得志。
后来遭遇战乱,杜甫颠沛流离也始终不忘牵挂国家与百姓忧患。此后,杜甫在官场流离,遭遇了世态炎凉,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不少佳作。759年,杜甫开始在外漂泊,社会动荡,杜甫对混沌的政治痛心疾首,生活艰苦,此时作品的产量也极大。
此后,杜甫在船上飘荡,思乡心切却因生活艰苦而不能北上,最终于大历五年冬,死于一艘小船上,享年59岁。
杜甫草堂的来历杜甫为唐代著名诗人,草堂是他在经历“安史之乱”后颠沛流离的暂居之地,地方位于成都西郊,环境优美,位于浣花溪畔,因此深得杜甫心意。当时杜甫所建的茅草屋早已随风雨刮打被毁坏了,如今后人为了纪念这段杜甫便在此地修建草堂。
杜甫草堂
且说杜甫草堂的来历,它本是一间破草屋,刮风下雨之时便会屋漏湿床,难以入眠。当时逢“安史之乱”,唐肃宗得以回长安,杜甫为朝内大臣排挤诬陷,引得唐肃宗怒将其外调,于是杜甫深感抱负实现无望,百姓深受战役苦难,也遭受这官吏的剥削,遂对从仕失望至极,愤而离职。
杜甫与家人便四处漂泊,生活极其困苦,后至成都,幸得友人帮助,生活方过得算是安稳,不再流离失所。而且成都景色迷人,长期在战乱中度日的杜甫深感此为世外桃源,遂便决定在此定居,只是家境贫穷,幸得亲友帮助能够建起一座茅草屋。于是杜甫选择在了浣花溪边,依水而居,还向当地社会名流要来众多花草树木,悉心栽培,虽屋简却别有雅致。
一间茅草屋丝毫掩盖不了杜甫的才气,在这里的几年时光,杜甫创作诗歌有两三百首,广为流传,其中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著名诗歌。
而后人为了纪念杜甫便在此建立了一座美丽的园林,也成为了杜甫草堂博物馆,介绍杜甫生平和成就。
杜甫的诗风杜甫所作之诗皆与其生活经历有关,从早年的伟大抱负,热爱这大好河山到晚年身处战乱,所见艰苦之状等丰富经历皆是他创作的源泉,且杜甫的诗集很真实的展现了战火中整个唐朝的转变,也很好的反映出广大人民深受战争的摧毁所忍受的痛苦,因此其诗也被后人称为是“诗史”。
杜甫雕像
杜甫所写之诗在艺术上风格多著,最特别的是杜甫的诗是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这样便使得思想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使其诗能够“知其人,论其世”,因此在艺术方面能够达到唐代诗歌的最高境界。
杜甫的诗风时而雄壮时而沉郁时而瑰丽时而质朴,他十分擅长转变风格创作,因而开创了新乐府诗体,为后人称叹。杜甫的诗体多为律诗,他选词精炼和谐,为人少言寡语,其诗也言简意赅,颇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之态。
而他的诗歌语言和整体结构不会单一多变化,因而其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多以借物喻人,赋比兴的创作风格来体现自己的情感寄托。杜诗中多以战争为题材,不仅表现出杜甫对朝廷穷兵黩武的反对,还有对勇于作战的士兵的赞扬,也有对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的同情。杜诗对战争的描述有多种角度和手法,赞扬和批判的态度很是鲜明。
杜诗在杜甫晚年成就愈高,其丰富经历加上不凡的艺术手段使其造就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杜甫后人杜甫为“诗圣”,其所流传的诗集在诗坛上掀起一阵狂潮,影响弥留至今,而关于杜甫后人的子孙绵延也成为大众所关心的话题。杜甫子孙得以繁衍,至今成为一个很大的家族体系,粗略记载杜甫的后代至今大约分居三省,人数达到上万人。
杜甫雕像
历史记载杜甫留存的儿子有两个,长子为宗文,次子为宗武。且根据记载得知杜甫后人至今分布在福建省、江西省、湖北省这三个地区,以江西省城市居多。杜甫的长子宗文这一支系的子孙后代多为福建省杜氏,而其次子宗武这一支系的子孙后代多为江西省居住。
在2009年的时候还发生一起杜甫后人为争《杜氏族谱》而闹上法庭的案件,同是杜甫后人却不能很好的相处,为了名利却和亲人对簿公堂,想必杜甫见到如此画面也会甚感心寒。
事情发生的前后是因为《杜氏族谱》本应放置在常州祖屋而不应外借,而保管这本族谱的杜旭昌病重欲观阅此族谱便让家人拿来,遂另一支系杜氏后人便要求返还家谱,而此时家谱已由杜旭昌儿子继承,遂发生法庭之事,而后法院不予支持。
杜甫为历史著名诗人,是一个在中国深受崇敬的伟人,因而会有很多人冒牌为杜甫后人以此来谋取暴利,而其真正的后人呼吁大家能够更好的正视“杜甫”这一品牌。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注:应为开元末)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注:应为右卫率府参军)。十五载,禄山馅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注:时未尝到河西),谒肃宗于彭原(注:应为凤翔),拜右拾遗(注:应为左拾遗)。房〔王官〕为布衣时,与甫善。时〔王官〕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是年十月,〔王官〕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王官〕罢相。甫上疏言〔王官〕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王官〕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辅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注:成州之上漏去秦州),自负薪采〔木吕〕,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注:公不赴功曹之命,系代宗广德元年居梓、阆间事)。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注:武凡两镇成都,其在上元二年,则以绵州刺史迁东川节度,兼除西川。至以黄门侍郎再帅剑南,乃代宗广德二年事),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注:此在严再镇后,非上元也)。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公之去蜀东行,以公诗证之,当在严武未卒之前)。
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耐游东蜀,依高适(注:时适已官京朝,不在东蜀,公亦未依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功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注:去蜀后居夔且二年,史漏),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注:其时江陵无警),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注:自衡往郴,舟泊耒阳耳,未尝寓居也)。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注:阻水不在岳庙),旬日不得食。耒阳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注:当作大历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注:此说出于唐小说家,不可信,当以公诗正之),时年五十有九。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注:元氏撰墓系,无自耒阳之文),归葬于偃师西北首阳山之前。
1关于家谱的诗句
============
找你家谱(FindU)
============
1、《水调歌头·家谱几时有》
家谱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找你”家谱,何时伴我还?
我欲修谱立传,又恐繁琐复杂,学问不精专。
低头录亲友,往事浮眼前?
寻祖宗,聚亲友,思无限。
不应遗忘,一亲二表三代乱!
人有亲疏远近,谱有新旧毁损,此事古难全。
但愿有“找你”,代代永相传!
——找你家谱
2、《修谱赋》
修古续今寻旧缘,
找你家谱志方贤;
同根同族一脉牵,
同宗同姓字相连!
——找你家谱
3、《修谱行》
行修谱之道
怀有谱之人
寻认谱之亲
做靠谱之事
——找你家谱
2关于家谱的诗句有哪些一、由朱永璋先生主修的《朱氏东大门宗谱》辑录了明朝诗人黄琼歌咏董潭的一首诗《采莲歌》:苍茫漠漠董家潭,绿树阴阴向水湾。
十里锦香看不断,西风明月棹歌还。一个秋天的下午,诗人随着一艘采莲船到荷花荡游玩。
荡阔天高,一望无际。远处,绿树阴阴,阵阵西风送来荷叶清香。
东方月亮渐渐升高,一艘艘船满载着荷莲回庄。采莲的男男女女,一边撑船一边哼着小调,有声有色,好一幅董家潭的美景。
二、湖西赵氏家谱是钱白平老先生帮助修的,钱白平先生写了一首诗载入谱中,《济元元》:百家姓内赵居前,天水源流万古漩。论语半部治天下,平原一信解邯悬。
读书敬业家国美,积德存仁子女贤。赵氏儿孙争上进,宏图大展济元元。
“元元”,即平民,老百姓。天水,今甘肃天水市、泰安县、甘谷县一带,是赵氏的郡望。
“平原”,是战国时期赵国之相赵胜,秦军围赵都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胜写信给他夫人的弟弟、魏国的信陵君求助,信陵君偷出魏王的兵符,调动兵马,打败秦军,解邯郸之围。该诗不但歌颂赵氏先祖,而且激励赵氏后人读书敬业、积德存仁、力求上进、造福百姓。
对一个家族来说,修建家谱是一件大事,一件盛事。修谱要寻找、研读老的家谱;要收集、汇总同族已故和现有人员名单;要提炼、书写本族精英的事迹传记;要合议、订立新的字辈排行和族规家训。
所有这些工作离不开一个“情”字!这里面有修谱者的热情、同姓宗族的亲情、对祖辈的尊敬之情等等。而情到深处便成诗,因此我们高邮的姓氏家谱中存有大量的诗词。
诗词便于抒发人们的情感,家谱又因诗词增加了它的文化分量。分析这些家谱中的诗词,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一、赞美家乡家谱既是一个姓氏家族的史册,也是一部爱家爱乡的教材。
不少家谱都有专门篇章介绍本姓氏所居之处的自然风貌,以及家乡的历史变迁。有的以文、有的以诗来描述。
比如,董家潭简称董潭(今临泽镇董潭村),在历史上是一个很大的村庄,该地自然环境优美,集市繁华。传说有八景,有普善禅院、奉真坛、文昌宫等宗教建筑,每年都有“字纸会”“三官会”“观音会”等。
该村主要集中居住两大姓氏,即朱姓和史姓。朱姓为紫阳堂一支,据朱氏家谱考证,他们祖上约在明朝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年)迁至董潭,距今有500多年,在董潭已繁衍17代了。
董家潭还有一个大姓——秉直堂史氏。据《史氏家谱》(1947年修)记载,明万历四年(1575年)高家堰(洪泽湖大堤)溃崩,里下河汪洋一片,后又倒五坝(高邮运河堤上五个坝口),里下河遂成泽国。
但董家潭“风景正自不少”,据史氏十八世孙记述,有八景:扣马神桩、辞金芳躅(足迹)、凤凰名沟、溪潭映月、普善钟声、奉真乩笔、芦州晴雪、渔艇斜阳。每一景都用诗来描绘,如《溪潭映月》:秦邮东北董家潭,清水长流几曲湾。
难比沧浪沂水处,载明州志古今谈。徘徊散步至溪潭,潭水清兮月正圆。
皎洁月光浮水面,扶摇溪影在人前。董家潭有一个溪潭,潭水清澈,虽然比不上沧浪(汉水)和沂水那么有名,但在州志上也有记载。
诗人在该诗后面小注:“晚上散步在溪潭,见潭水碧清,月出于东土之上,月光如水,而水如天,映于溪潭之内,又是一种风景,实是令人雅观,流连忘返也。”二、歌颂先祖歌颂先祖是家谱中诗词最多的一类,几乎每部家谱都有这类诗词。
湖西赵氏为半部堂,始祖为宋代宰相赵普。赵普在做宰相期间,削减地方武装,巩固中央集权,帮助赵匡胤把天下治理得很好。
宋太祖问他靠什么来治理天下?赵普回答:“我不过是靠了半部《论语》罢了。”赵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书籍,果真什么宝贝也没有,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论语》,其后人就以“半部堂”为堂号。
3关于家谱的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从军行七首 ( 其二 )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现诗人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对现实的不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及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境。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质朴自然,多用白描手法和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东 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送别诗 古诗中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学过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雨霖铃》(柳永)等。
送别诗的常见意象如长亭、南浦、杨柳、美酒,此外又如:残阳、西风、画角、鹧鹄、春风、秋月、落叶、残红、败荷、江水,细雨、秋蝉、兰舟等。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咏物诗 咏物诗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
常用手法:象征,比拟等。代表作品有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咏物诗有两大特点: ①是借物寄托、借物抒怀。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秋士迟暮的感受。
②是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红 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薛宝钗咏白海棠 林黛玉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正所谓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磊。
代表作品有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其中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堪称此诗的典范。 咏史诗有以下几个特点: ⑴、借古伤今、借古讽今; ⑵、诗歌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⑶、诗歌里面的“人、事、景、物”,只是作者抒发感慨、寄寓自己对历史的思索的“传媒”和宣泄物而已。
所以,咏史诗里面的景物或者其他的人和事和现实中的人和事有一定的距离,都是“有我之景”,是用来传达作者的某种理念和情感的。 咏史八首(其六) (晋)左思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赤 壁 杜庠 水军。
4让后人好好的珍惜家谱的诗句应该怎么写很高兴回答楼主的提问,我们并不清楚楼主需要在什么具体的情况下让人仔细。所以只能给你找一下资料,请参考以下诗句:
……………………………………………………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辛弃疾
赖有君谟,为传家谱,不弃青黄绿。——郑域
此真是,交梨火枣传家谱。——许有壬
不须握手论家谱。——陈造
位崇家谱。——释正觉
国香不欲论家谱。——郑清之
………………………………………………
《虚构的家谱》
作者:西川
以梦的形式,以朝代的形式
时间穿过我的躯体。时间像一盒火柴
有时会突然全部燃烧
我分明看到一条大河无始无终
一盏盏灯,照亮那些幽影幢幢的河畔城
我来到世间定有些缘由
我的手脚是以谁的手脚为原型?
一只鸟落在我的头顶,以为我是岩石
如果我将它挥去,它又会落向
谁的头顶,并回头张望我的行踪
一盏盏灯,照亮那些幽影幢幢的河畔城
一些闲话被埋葬于夜晚的萧声
繁衍。繁衍。家谱被续写
生命的铁链哗哗作响
谁将最终沉默,作为它的结束
我看到我皱纹满脸的老父亲
渐渐和这个国家融为一体
很难说我不是他:谨慎的性格
使他一生平安他:很难说
他不是代替我忙于生计,委曲逢迎
他很少谈及我的祖父。我只约略记得
一个老人在烟草中和进昂贵的香油
遥远的夏季,一个老人被往事纠缠
上溯300年是几个男人在豪饮
上溯3000年是一家数口在耕种
从大海的一滴水到山东一个小小的村落
从江苏一份薄产到今夜我的台灯
那么多人活着:文盲、秀才
土匪、小业主……什么样的婚姻
传下了我,我是否游荡过汉代的皇宫?
一个个刀剑之夜。贩运之夜
死亡也未能阻止喘息的黎明
我虚构出众多祖先的名字,逐一呼喊
总能听到一些声音在应答;但我
看不见他们,就像我看不见自己的面孔
5说明家族重要的诗句1晚霁中园喜赦作(唐代:储光羲)曭朗天宇开,家族跃以喜。
译文:朦胧的天空微微亮光,家族奔跃着表达欣喜。 2哭胡十八遇(唐代:张籍)文场继续成三代, 家族辉华在一身。
译文:文坛三代人成功续连,家族的光辉荣华集于一身。 3送沈居士还太原(唐代:皎然)辞官因世难,家族盛南朝。
译文:因为世事艰难而辞去官职,家族在南朝兴盛。 4授马氏女诗(唐代:黄冠野夫)若遇寇相凌,稳便抛家族。
译文:如果遇见强盗欺凌,只能抛弃家族。 5把酒(唐代:白居易)借问宗族间,几人拖金紫。
译文:这宗族里的人啊,有几个人能拖着紫金长袍。 6宿荥阳(唐代:白居易)旧居失处所,故里无宗族。
译文:旧时居住的房屋没有了,家乡故里也没有亲戚。 7奉使崔都水翁下峡(唐代:杜甫)别离终不久,宗族忍相遗。
译文:离别的日子不会很长,亲戚宗亲们要忍耐相互告慰。 8玩郡斋海榴(唐代:宋之问)未若宗族地,更逢荣耀全。
译文:不若宗族的故地,更盼望荣耀。 9上阳白发人(唐代:白居易)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译文:想当初,吞声忍泪,痛别亲人,被扶进车子里不准哭泣。 10宋中送族侄式颜(唐代:高适)弟兄莫相见,亲族远枌梓。
译文:弟兄之间没办法见面,亲戚族人也远在家乡。
杜甫是杜预的后代,这个观点从何而来?
杜甫出身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他的祖先多半是些太守、刺史、县令之类的官员。所以杜甫后来在《进雕赋表》中曾说:“自先群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末坠素业矣。”又在《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中说:“吾祖也,吾知之。远目周室,迄于圣代,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这种属于封建社会的特权阶级的家庭,“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切生活都恪守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信条。杜甫整个少年时代,都是在这种板滞的儒家气氛中度过的,“不但在族望上,便论德行和智慧,他知道,也应该高人一等”(《闻一多全集・唐诗杂论》)。
在诸祖中,最使杜甫敬仰,对他影响也最大的,是第十三代祖、晋代名将杜预,和祖父、初唐诗人杜审言。
春秋左氏传集解》,又参考众家谱第,谓之《释例》。又作《盟会图》、《春秋长历》,备成一家之学。卒后,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溢曰“成”(《晋书》卷三十四列传第四《杜预传》)。
杜预的“立功立言”,一直是鼓舞杜甫积极追求仕进的力量之一。因此,杜甫不但在《进雕赋表》中崇敬地提到他,为自己是这位文稻武略的学者、将军的后代而感到无上光荣,而且早在开元二十九年,杜甫还居住在首阳山下杜预的坟墓所在地时,就写了《祭远祖当阳君文》,“磨刻丰石,树此大道”,表扬这位远祖显赫的名号;表明筑室首阳之下而居,是“不敢忘本,不敢违仁”。晚年,杜甫在《回棹》诗中还念念不忘“吾家碑不昧”。功业显赫的杜预,使杜甫产生了多么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欲望!
大家都只认识李白和杜甫,但是却从来都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儿子是什么样的,这是因为他们的儿子简直就是碌碌无为,甚至还身有残疾,还有的人可能会说,因为当时身处于乱世,自然,他们的儿子无法出名,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这些都各有说法。
首先我要给大家讲一下,就是我所了解的一些内容。大家都知道李白,因为不管是谁小学的时候都学过李白的诗,唐诗300首,其中就有很多都是李白的诗,李白又可以被称为诗圣,甚至可以被称为诗仙,因为李白非常喜欢喝酒,而且因为他经常沉醉于作诗,做诗的话,肯定就要有美酒相伴,天天酗酒,可能就是因为喝酒过度,所以导致了他的儿子智力有所下降,因为李白更追求与浪漫主义,所以他不会对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有所要求,更不会照看自己的事情,所以李白儿子的年华便就此浪费,此后,再难登大雅之堂。
至于杜甫,其实和李白的情景是一样的,但是杜甫他只是过于贫穷,杜甫所作的那一首《茅屋为秋风所所破歌》非常真实的写出了他当时老无所依的情景,就是因为当时战乱频繁,而杜甫正处于那个战乱的时代,生活难以维持,更不要说照顾妻子养儿子了。
从这些古代诗人的遭遇中都能够发现,当时的社会真的是对诗人,还有一些农民等阶级的人非常不公平,他们的生活真的是相当的困苦。
湖南省平江县县城东南16公里的小田村,有一座杜甫墓。据统计全国各地有杜甫墓8座,1984年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词典》中,平江杜甫墓被认定为 全国唯一真墓 。
一代诗圣杜甫,竟然埋骨于偏僻的平江?人们感叹唏嘘之余,往往禁不住心存疑惑:杜甫并非湖南人,平江偏僻多山交通不便,这怎么可能?不会弄错?
▲ 平江杜甫墓展室“千古名胜、诗圣遗阡”这样介绍: 公元768年,杜甫携妻儿乘船入洞庭湖,漂泊湖湘,舟居于潭州(长沙)。770年4月,湖南兵马使臧玠举兵为乱,杜甫半夜于大火中离开长沙,朔湘江而上欲往郴州投靠舅氏崔伟。船至耒阳方田驿,遇大水不能前行,半旬不得食物,幸耒阳聂令送予牛肉白酒。杜甫调转船头返长沙租赁江阁,暮秋入洞庭欲归故里。因重疾缠身、费用已尽,只得转入汨罗江往昌江县(今平江,县令是杜甫好友)求医。不幸病逝于中县坪(昌江县治)寓所,葬于小田。其子宗武、孙嗣业留下守墓,杜氏一脉自此代代相传。
杜甫在湖湘度过的两年多时间,写了大约100篇诗歌, 对照这些诗篇仔细研读考究 ,大致可以划出杜甫在湖湘停留的人生轨迹 ,这对于探寻弄清杜甫的人生归宿非常重要。
前述平江杜甫墓展室“千古名胜、诗圣遗阡”的介绍,从首句直到“暮秋入洞庭欲归故里”这句都没有太多争议。但从“只得转入汨罗江往昌江县求医”这句开始的叙述,社会各界争议颇大。究其重要原因,是从杜甫诗篇读不到关于昌江县或者昌江县有什么亲友的蛛丝马迹。
进退两难 孤注一掷
回望千年唐朝 前的冬天,杜甫一家人 饥寒交迫 , 归乡心切, 然而长路漫漫,积劳成疾的杜甫又风疾大发作。往前走是岳州、往后走是潭州(长沙),两地该求援该投靠的亲友都一一拜访了,只能在洞庭湖上 风浪颠簸,度日如年,进亦忧退亦忧 。
“附近有没有地方躲避风雨、食物有人周济、可以休养疗病度过寒冬”这恐怕是杜甫焦急考虑的问题。彷徨犹豫之后,在屈子祠边的汨罗江出口,杜甫决定溯江而上去昌江县城。
昌江县即今天的平江县。史载唐天宝十四年(755),曾任检校工部尚书的徐安贞,就因避安史之乱,从江西修水流寓昌江,隐居回台寺(今平江县三墩乡徐家坊)。与此同时,陆续有侍郎刘光谦隐居长庆寺,白琪隐居白水寺,陈常甫隐居惠果寺,陆善经隐居芭蕉寺,李安甫隐居九峰寺, 史称“六相隐平江” 。
唐天宝年间有如此之多的名相大臣逃避战乱隐居昌江,那么十多年后,杜甫走投无路,溯汨罗江而上 碰碰运气 ,也就不足为怪。又 或许,杜甫与徐安贞等人同朝为官本有交往,并对“六相隐居昌江”有所耳闻也未可知。
杜氏子孙 落籍繁衍
一叶扁舟一路逆水而上,估计行近昌江县治中县坪时,杜甫已奄奄一息。可怜时年17岁的杜宗武,到达昌江县城,人生地疏,只得孤身一人手捧父亲《风疾舟中》翰墨,告别母亲,下船上岸,前往县衙求救。
杜宗武肯定是在昌江县遇到了恩人。如果没有,杜甫后代不可能在平江繁衍生息;杜宗武不可能找到小田村天井湖暂时安放杜甫遗体;杜宗武母子孤儿寡母无依无靠缺衣少食不能生存;杜宗武、杜嗣业不可能做到遵从唐代丧葬制度,为父亲守制27个月,三年不远行;杜宗武更不可能在昌江结婚落籍、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此后四十三年,杜宗武去世,杜甫之孙、杜宗武之子杜嗣业,为完成先人遗愿,千方百计想把杜甫的灵柩归葬故里。然而时局混乱,加上千里迢迢,祖父杜甫及祖母、父亲至少三具遗骸落叶归根需要巨额资金,杜嗣业在四处求援收效甚微的情况下,只能痛苦地打消启柩“归附偃师”的念头。于是杜嗣业将原来筹措的归葬资金,为祖父、祖母、父亲重修了一座一室两耳的连体砖墓, 让老人家真正“入土为安” 。
典籍记载 多方认证
杜甫葬于湖南平江。最早的记载见于元稹受杜嗣业委托撰写的《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其中写道:"(杜甫)扁舟下荆楚间,竟以寓卒,旅殡岳阳。"又有同治《平江县志》称:"甫自蜀归病,卒于潭岳之交,宗武(杜甫之子)扶其榇旅殡岳阳四十余年。平(江)为岳属县,南小田有甫墓,盖权厝冢也。宗武护榇流寓久,卒于平,子孙家焉。"
除此之外,在宋人吕大防所著《杜工部年谱》、明天启三年(1623)的《杜氏家谱》、明嘉靖二十一年 参政 陈垲的《跋杜氏诰敕》, 清嘉庆年间的长沙举人陈宏亮所著《昌江访杜少陵墓》诗四首, 等 多部典籍文章中都有对于平江杜甫祠堂的详细记述 。
光绪九年(1883)初冬,杜甫墓祠的大修得以实施。张岳龄、李元度等人一鼓作气,于光绪十年(1884)重修杜子祠庙,包括飨堂、门栋、官厅、僧舍及浣花草堂。十一年(1885)又在官厅后坡新建“铁瓶诗社”,作为诗人聚会之所。杜墓修整完工,张岳龄、李元度与乡绅文士四十五人联名,呈禀请祀杜甫墓冢。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2005年9月22日, 平江杜甫墓修缮竣工典礼暨“杜甫诗歌与时代精神”国际学术研讨会 隆重举行,平江杜甫墓祠正式对外开放。开幕式上,来自平江及外地的杜甫第五十六至六十世裔孙共一百余人,举行了传统的祭祖仪式。
自此,历经千年风雨变换的平江杜甫祠堂,才得以重现在世人面前,迎来后人祭拜追思。
杜姓有多少人口
杜姓为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四十七位姓氏,尤盛于河北和河南地区。当今杜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o.41%, 总人口大约近520万 。
杜姓的起源与演变 杜姓的渊源主要有两大支: 姜 姓和祁姓。第一支出自 姜 姓,神农氏的后代。相传在商朝时已经有杜国,是神农氏的后裔后土的子孙,以杜树为神树,故称杜,杜古国在今陕西长安东北。商末周国兴起,杜人归顺于周。史书上没有留下姜姓杜氏后裔的消息,可能完全融入进祁姓杜氏之中。
第二支源出祁姓,帝尧的子孙4000多年前的帝尧初居山东定陶,后迁河北唐县,故号陶唐氏,祁姓。其实陶唐氏是当时活跃在华北地区的一支部落,由于帝尧的丰功伟绩,才使陶唐氏耀眼于后人的史书之中。舜封尧子丹朱为唐侯,到夏孔甲时,丹朱后裔刘累为夏王驯养龙有功而封于刘聚,即刘国,所谓的龙其实是一种鳄鱼。刘累后迁于河南鲁山,犹守故封。商朝后期武丁灭了地在今河南滑县的豕韦古国,更封刘累的后裔为豕韦国君。西周初期改为唐公,以奉尧祀。周成王灭唐,以封弟叔虞,史称唐叔虞。迁唐公于杜,降公爵为伯爵,遂称唐杜氏。杜古国在今陕西长安东北,是神农氏的后裔后土的居地,以杜树为神树,故称杜。至周宣王时杜伯无罪被杀,杜国子孙一部分出逃,留居杜城者为杜氏。春秋初,杜国为秦宁公所灭。祁姓杜氏的历史至少有3 000年。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三支出自外姓和外族的改姓。我国的杜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有交流,互有基因在流动。外族融入杜姓群体中要的事情有:南北朝北魏鲜卑族独孤浑氏族改为杜氏,遂成为河南汉族。北宋金国女真族徒单氏族改为杜氏。清朝满洲八旗都善氏、图克坦氏等氏族均集体改为杜氏,其后族人多数同化为东北杜姓汉族。当今东北多杜姓与满族的改姓有直接的关系。
历史上杜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杜姓主要活动于陕西地区。秦汉时期杜姓已经散播到河南、山西、湖北、四川、山东等地。到了唐朝杜姓在长江南北都有分布,明末杜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杜姓大约有5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为宋朝第二十九位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与河北、四川、山东、浙江。这四省杜姓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与河南、陕西两省。河北为杜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杜姓总人口的227%。全国形成了北方翼鲁。西部四川、东面浙江三大块杜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杜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杜姓的人口已近520万,为全国第四十七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o.41%。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辽宁、湖北四省,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15%。其次分布于山东、四川、广西、山西、安徽、甘肃、广东七省区,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4%。河北居住了杜姓总人口的9.4%,为杜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冀豫鲁鄂、川甘、辽宁三大块杜姓人口聚集区。
杜姓在人群中分布在冀京津、陕晋、内蒙古中部、辽宁大部、吉林南部、山东北端、河南西部、鄂渝北端、宁夏东部、甘肃中部和东部、新疆喀什地区、广西南部,杜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6%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2.8%,居住了大约38%的杜姓人群。在河南东部、山东大部、湖北大部、皖苏北部、湖南北端、川渝大部、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广西中部、广东东南、甘肃南部和西部、宁夏东端、内蒙古西部和东部、黑龙江北部、吉林北部和中部、辽宁东北、新疆西北,杜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44%一0.66%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57%,居住了大约36%的杜姓人群。
杜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 杜姓的郡望主要有京兆、襄阳、濮阳、汉阳、南阳、陕郡、洹水、河南等。杜姓的堂弯除了与郡望同名外,主要还有诗圣、少圣等堂号。诗圣和少圣堂号典出唐朝大诗人杜甫,杜甫自号少陵野老,后人称杜甫是诗中之圣。
楹联 重要的杜姓楹联有以下四副:
书成通典;名列瀛洲。
民歌慈母;世号诗王。
耽思乎经籍;图像于凌烟。
花折应时,金陵度曲;兰谪降丽,玉简留珍。
家训格言
杜甫是唐朝大诗人,一生坎坷,诸子皆随他历尽艰辛,身逢乱世,不忘教子。这在他诸多示儿诗中随处可见。如《宗武生日》诗中,殷切希望儿子宗武要把世代读书做诗的家风传之久远,告诫其子要趁青春少年及早努力,这才是孝。《又示崇武》中,告诫其子不要羡慕那些贵族子弟吃喝玩乐,悠闲度日,要有像孔子那样求学问道的精神,成为一个有精深造诣的人。杜甫训子不是简单说教,而是据事明理、深入浅出的言传身教。
家谱
目前在上海图书馆中收藏杜姓族谱60部,全国其他单位和美、日等国的图书馆还收藏杜姓族谱99部。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杜姓历代名人2 8 2名,占总名人数的062%,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三十三位;杜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67%,排在并列第三十三位;杜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35%,排在第五十九位;杜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46%,排在第四十九位。
历史上重要的人物有:秦朝大将军杜赫;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北海相杜密,经学家杜子春,经学家兼文字学家杜林,书法家杜操;西晋名将杜预;五代农民起义军首领杜伏威;唐朝宰相杜如晦,史学家杜佑,诗人杜甫、杜审言、杜荀鹤,文学家杜牧;北宋宰相杜充;明朝画家杜琼;清朝诗人杜濬;当代哲学家兼历史学家杜国庠,图书学家杜定友,原国民党将领、全国政协常委杜聿明,作家杜鹏程。
杜姓血型
杜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33%,A型占285%,B型占292%,AB型占9%。
网络盛传的最炫杜甫风是怎么一回事
本文2023-10-21 22:38:4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10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