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方家族的宗祠那么多,北方却很少?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它地大物博,山河辽阔。而很多中国人又习惯性将中国区域划分为南方与北方,自我介绍时,有时也会形象地说自己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说到南北方,不知各位有没有注意一个问题,那便是宗祠了。宗祠在南方多,尤其在广东一带特别多,而宗祠祭祀更是宗祠文化的主要体现。
在江浙一带还不是那么明显,但重大节日摆香供祖是不可少的。而像台湾、福建、江西诸省,似乎每个村子都有宗祠。而且每个宗祠都有其主持大局的长辈,负责修缮宗祠、联系族内人,逢年过节还会在宗祠搞个大聚会,吃吃饭。为宗祠出钱出力,族内人就是再穷再弱也不会有半点怨言。而反观北方人,祭祖活动比南方人少,而且很多人心中都没有宗祠观念,也就没有宗祠了。这到底是为啥?其实在笔者看来,原因不外乎三个
1战争破坏;
与如今经济文化南移不同的是,在古代,北方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那时多战争,政权更迭也多。汉人与游牧民族的无数次交战,导致无数建筑夷为平地,这其中就存在有大量的宗祠建筑。反观南方,因有秦岭等山脉阻隔,战争少,就较大程度保护了宗祠也沿续了宗祠文化使其发展起来了。
2人口迁徙;
因为北方多战乱、多灾荒,北方的人大批次地向南方迁徙,很多人拖家带口迁徙就很不容易了,难不成还要把宗祠带上?看看历史上几次大迁徙,诸如永嘉之乱、靖康之乱等。这些向南迁徙的北方人为了家族为了激励后人,休养生息后大多也会重新修建宗祠,此消彼长,北方宗祠少了,南方却多了。
3贫富差距;
中国南方人比北方人更富是不争的事实,而在中国人的思想中,什么样的家族最在意宗祠观念,更注重光宗耀祖呢?其实就是现代人所说的有钱人。穷人穷的揭不开锅每天想的多半还是怎么吃饱饭,毕竟自身都难保了。战争、迁徙让北方经济有了落差,暴富与穷困潦倒可能会因为一场战争而形成,北方一些强大的家族为了自保大多也都迁到了南方。
这个其实非常好解释,这是因为南方独有的生活环境以及性格和受教育的方面不同所引起的。
我们在北方很少看见过祠堂的踪影,而南方基本上每一户人家都会有自己的祠堂,因为每个人居住的地域不同,环境不同,他们所受的教育也不会相同,所以说就导致了不同地方祖祖辈辈所流传下来的文化不同一直到现在为止,我们都知道南北方的差异非常之大,比如说就吃的这一方面来讲,北方喜欢吃面食,南方偏偏独爱大米,北方喜欢大鱼大肉的吃,南方就喜欢吃那些家常小菜,端起小酒杯慢慢来品尝。而北方非常少看到祠堂这种建筑物,南方却很常见,也是由于这个原因。
他们生活的环境就造就了两方的差异,因为北方一直都是边疆地带,所以一发生战乱,北方是首当其冲的遭遇灾难,而南方因为地处于中原的中心地带,所以说日子就过得很平稳,基本上每一场战争打不到南方的时候就已经分出了胜负,正是由于这样的特殊性,所以说北方人经常流离失所,一家老小常常在战争中分散,族人没有办法聚集在一起,所以说没有那个能力去修建祠堂,而我们都知道祠堂里面供奉的都是整个家族的先辈,或者说是一个村庄的先辈。
南方人因为遭受不到战乱祖祖代代都生活在一个村庄十分安定。再加上当时居住在一个村落的人都是具有相同的姓氏,祖祖辈辈都有亲人关系,所以说一个家族就会在村里面建一个大祠堂,所有去世的人们都被供奉在里面。
而除了战乱的原因,另外一个推动这种差距形成的是南北方人的性格,南方这边人受到的儒家文化教育比较多,学习的都是文化方面的东西,所以说这边的人对家有一种深深的眷念,比如说落叶归根一直是他们心中的原则。在修建起祠堂之后,这会让他们对家族有一个归属感,而北方那边因为地处边疆,为了保卫国家,他们大多都是习武为生,所以说一个个都是性子洒脱之人。家庭虽然说对他们同样重要,但是他们似乎更看重国家的安危,少了一份归属感和眷恋感,所以说有没有祠堂对他们来说都无所谓。
宗祠文化起源于北方,为什么南方的祠堂比北方多
我们常常可以在一些影视剧里面看到,一些大家族都有自己的祠堂,里面摆放着很多的牌位,这些牌位都是家族当中已经死去的人们,而这样的大家族很多也都是当时的名门望族,流传时间很长,名声很高。不过“祠堂”这种地方,在现代社会来说其实并不多见,而且大部分都在南方,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南方的祠堂要比北方更多呢
咱们都知道,历史上咱们华夏中心长期是在北方,所以宗祠文化实际上是起源于北方。
像著名的山西洪洞大槐树,那是许多家族姓氏的根祖之地啊!
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现在南方的,特别是在岭南地区,其宗祠文化氛围确实要比北方来得厚重。前段时间热播的《破冰行动》,里面的塔寨便是一个很好的体现。林氏宗族的制度,在村子里,有时甚至凌驾于法律,其影响可见一斑。
作为发源地的北方之所以不如南方,那是主要还是因为战乱的关系。北方战乱比较多,受到涉及的宗祠自然也就比较多。
打仗的时候,大家都忙着打仗,百姓连最为起码的温饱都顾不上了,又怎么会有多余的精力去维持宗祠的完整,而且北方打仗让很多人逃难到了别的地方,北方宗祠自然也就荒废了。
特别是像三国乱世、五胡乱华、安史之乱这些动辄死伤数千万的乱世,北方可以说是惨不忍睹。千里白骨,不少家族直接一个人都不剩了,哪还有什么宗祠南方就不同了,古代的南方并不是政治中心,而且农业方面也经营得相当不错,在没有战乱的年代,百姓有吃的有住的,宗祠自然也就一代一代地延续了下来。
当然了,南方宗祠之所以比较多,大部分都是北方人南迁之后,在当地开枝散叶之后才有的。前面说了,战乱时代,千里白骨,不少大家族,都选择南迁。像两晋时期的永嘉南渡;两宋时期的建炎南渡。家族迁移,宗祠自然也就跟着迁移了。
此外,历史上的各个朝代都在大力开发南方,其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移民。许多北方人就是因为移民,来到了南方,建立起了新的家族。
那个时候北方人初来乍到,相对比较弱小,所以就不断地建宗祠来巩固家族的存在感。
而且有时候可能是一个家族的人分别去往不同的地方,她们都会建立新的宗祠,如此一来,这个宗祠就多了。
相较而言,北方那些大家族,成千上百年世代祖居于此,宗祠也比较固定,所以在数量要少于南方。但是就历史而言,往往要比南方宗祠来的长久。像晋祠、孔庙,这些都是非常著名的。
最后除了前面说的战乱问题,还有经济条件方面的因素。从建宗祠,到维护宗祠,都是需要用到钱的。前面我们也说了,北方人口多,可是土地相对而言就分配得少了,在耕地比较缺乏的情况之下,粮食收入自然也就保证不了年年丰收了。
在古代的农耕时期,家族没有富裕起来,宗祠的维护自然就受到了影响。
南方可就不一样了,不管是耕地的面积分配,还是南方气候条件,都是非常有利粮食收成的。有多余的财力去维护宗祠的完整性,这是北方当时很难做得到的。
为什么南方家族的宗祠那么多,北方却很少?
本文2023-10-21 22:31:2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10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