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弃怀孕妻子和王映霞结婚的郁达夫,最后怎么样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4收藏

抛弃怀孕妻子和王映霞结婚的郁达夫,最后怎么样了?,第1张

郁达夫与王映霞

婚后,郁达夫与王映霞过上了神仙般快活的日子。据王映霞回忆,他们每月的花销都在200元以上,这在当时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准。王映霞还曾不无得意地说:“我们家的生活比鲁迅还要好。”

而就在这对新人快活的当口,在老家的孙荃和几个孩子却不得不过着紧巴巴的日子。

孙荃本是大户人家的贵**,在民国四大弃妇里,孙荃的家室、才貌都相当高。

相比徐志摩弃妇张幼仪、鲁迅弃妇朱安等,王荃与郁达夫虽是媒妁之婚约,却也曾有过一定的情感。

由于孙荃出生在富裕之家,加之父亲学问过人,她自幼便熟读诗书。也恰因着这个缘故,在郁达夫家的媒婆上门提亲时,听完媒婆的叙述,她便对这个无恒产却颇有才华的青年很是青睐。

对于这门亲事,孙荃的父亲最初很是犹豫,但孙荃自己听完介绍后,却欣喜地表示自己愿意应允这门亲事。原因很简单:郁达夫,正是她心中所理想的少年情郎。

孙家点头后,郁达夫母亲便决定以请孙荃来家里玩的方式考察考察儿媳。

这天,孙荃扎着两条乌黑油亮的辫子来到了富春江边。一来到郁达夫家,看到郁家在富春江边的那幢3开间的老式楼房,孙荃就顿生欢喜,只一眼,她就爱上了郁家。

相比孙荃家的富裕大气,郁家显得很是破落,但对于这些孙荃丝毫不介意。

当天,孙荃与未来婆婆见面后,未来婆婆好多天都合不拢嘴。对于这个亲和力极佳的未来儿媳,郁达夫母亲满意极了。

随即,二人的婚事就此拍板!一段富家贵**与破落乡绅的情事,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有了第一次往来郁家的经历后,孙荃便认定自己此生“生是郁家人,死是郁家鬼”。此后,她经常到郁家殷勤服侍郁母和其祖母,而且还主动地给两位老人代笔与郁达夫互通音讯。

久而久之,她不期然地与郁氏家族融为了一体。

在为郁达夫与郁家代笔之余,她还写信给不断与在日本留学的郁达夫书信往来。偶尔,她还会将自己创作的诗词寄给郁达夫。

在日本留学期间,郁达夫曾先后与后藤隆子、田梅野、玉儿等产生过恋情,但在与孙荃通信时,这些恋情均已无疾而终。

此种情况下,见到未婚妻的来信后,郁达夫心里多少也有些欢喜。他不仅给孙荃回信,还在信里为她的诗歌进行专业指导,在他的影响下,孙荃的诗文创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而孙荃寄给郁达夫的这些诗词里,多少也藏着她少女对未来夫婿的情愫。在一封寄给郁达夫的诗歌里,她写到:

“风动珠帘夜月明,阶前衰草可怜生。幽兰不共群芳去,识我深闺万里情。”

郁达夫对孙荃创作的诗词大加赞赏,只是,在这段时间里,郁达夫很少创作诗词。

一个文人,其创作力最高的时候,无疑就是陷入热恋时。这话反过来推断,也成立。所以,在与孙荃鸿雁传书期间,孙荃虽已对郁达夫有了感情,但郁达夫对孙荃却并未有太大的改变。

也正因为孙荃没能撩拨起郁达夫的情丝,在郁家写信要求郁达夫回来完婚时,他以"母老矣,不能为弟养妻养子也(自己经济未独立)"为由,准备“拖拖看”。

在郁达夫计划“拖拖看”时,孙荃已经20多岁了。在当时的社会,20多未出阁,显然已经算大龄,孙家对这段婚事的急切可想而知。与此同时,郁母也急切地盼着抱孙子。

两方催促下,已与孙荃有一定接触的郁达夫便回国准备完婚。

回国后,留洋归来的郁达夫见到孙荃本人后,生出了失望的感觉,原因乃是因为“孙荃看起来土气”。但孙荃对郁达夫的想法却不甚在乎,她是一个有自信的女人,只要郁达夫与自己相处一段时日,他们之间定能培养出感情。

但在婚礼当天,孙荃就第一次领教了郁达夫的“厉害”。郁达夫要求婚礼中不行结婚礼、不坐花轿、不闹洞房。他说:

"一切均从节省,拜堂等事,均不执行,花轿鼓手,亦皆不用。家中只定酒五席,分二夜办。……"

这在当时看来,绝对是对女方的极大刁难和不尊重。但孙荃却咬咬牙道:“成”!

1920年7月26日傍晚,一乘小轿抬着孙荃进了郁家的庭院。这段没有仪式、没有证婚人、甚至没有亲朋好友祝贺的婚姻,便算缔结了。一切都如此地悄无声息。

但洞房花烛夜,却出事了。

两人结婚时,正值盛夏,兴许是吃坏了东西,也可能是别的原因,当晚孙荃竟得了疟疾。

古人非常看中吉凶,一段婚姻开始的第一天,女方便得了疟疾,这显然是凶兆。

身患疟疾的孙荃,时冷时热,浑身酸痛无力。她的脸上毫无血色,自然也就无光彩而言。当郁达夫揭开新娘红盖头时,想来他多少有些失望。

洞房夜,因为孙荃身体不适,加上她是过于羞涩矜持,对于郁达夫而言,真真是“不满”极了。在日本留学期间,郁达夫就曾写文表示了自己对日本女子热情奔放的欣赏,可见,当晚的孙荃,和他的那盘“菜”长得很不一样。

新婚第一天,郁达夫就在长吁短叹中度过。当晚,唯一称得上让他印象深刻、有意义的事就是:

孙荃将一枚满含着深情和厚意的钻石戒指,作为"信物"送给了郁达夫。

不久后,当孙荃的疟疾好了以后,郁达夫却被传染上了。深受疟疾之苦的郁达夫顿觉婚姻和人生都蒙上了一层灰,他甚至在病中生出了遁入空门的想法。

之后,两人来到孙荃家修养后,一切才有了缓和。孙荃家的山清水秀、碧水蓝天,让喜爱大自然的郁达夫忘却了尘世。

在孙家,郁达夫不用管顾应酬,也没有诸事的纷扰,每天只要和岳父孙孝贞谈天说地,与丈兄孙伊清说医道诗,这无疑让郁达夫很是惬意。

暑假过去后,如孙荃所想,两人之间有了一定的感情基础。人说“一夜夫妻百日恩”,果然不虚。临回日本时,郁达夫第一次对故土有了留恋。

这种留恋让郁达夫离别故土时,生出了许多伤感的情怀。

因此,在去日本的途中,他每到一处,或每经一事,总要写诗纪之,抑或说是抒发情感更为恰当。

前文讲到:诗人诗兴大发时,往往是因为灵感充足,而灵感多半是因情事(尤其男女)出发。从郁达夫与妻子分开后的大量创作可以看出,对于新婚妻子,郁达夫的感情已有了明显变化。

但刚刚培养些感情的小夫妻,立马就面临两地分居,这对于二人的感情,无疑是致命的。

回到日本继续留学后,寂寞难耐的郁达夫又与前情人隆子走到了一起。为了养这个曾堕入酒肉场的女子,郁达夫还将妻子赠送给自己的钻戒当了

在回国后,郁达夫的出轨也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在安庆时,郁达夫与妓女海棠发生了荒唐之恋,在北京时,他又与银娣交往,在广州时,他又与白薇陷入了热恋

但无论是安庆的"海棠",或是北京的"银娣",或是广州的"白薇",都没有让郁达夫生出抛弃家庭的念头。所以,对于这一切,孙荃也只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事实证明,在男人外遇“玩玩”这件事上,女人的一味忍让只会将自己推入深渊。因为,谁也不知道,哪一次“玩玩”就会“成真”。

在遇见杭州美人王映霞后,郁达夫不仅“较了真”,还像很多坠入情网的男女一样:全然地不管不顾起来。就连妻子孙荃以死相逼,他也丝毫不予理会。

风流一旦成性,接下来势必就是郁达夫小说《沉沦》里的模样了。

初被抛弃后的孙荃,对郁达夫充满了怨恨、责难。她像所有被抛弃的妇人一样,对婚姻充满了悲观失落。

但摆在眼前的现实从来不允许她如此,三个孩子嗷嗷待哺,他们已经被父亲抛弃了,倘若母亲也不能为他们撑起天地,他们该如何生存?

为了孩子,也为了保全郁达夫的声名,“一哭二闹三上吊”后的孙荃含泪默许了他们的婚姻。

此后,孙荃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在老家过活,郁达夫每月只给他们少量的生活费。期间,孙荃抚养孩子的艰难可想而知。

但相比生活上看得见的艰辛,孙荃面对更多的则是内心的煎熬。离婚后带着三个孩子的孙荃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和寂寞,每晚将孩子们哄睡后,本疲累不堪的她却怎么也睡不着。

孙荃本是一个善良的女子,善良的人,如若心中装着恨,那种煎熬,足以将人吞噬。

人说,佛陀能解世间苦。孙荃在吃斋念佛很长时间后,终于慢慢不再怨恨郁达夫了。

孙荃的人生,也在她放下“恨怨”的那刻开始有了转机。

即便被郁达夫残忍抛弃,孙荃也对孩子们说:“你们父亲是个厉害的作家,他用笔为国家做贡献!”

在孙荃的教育下,三个孩子虽曾被父亲抛弃却并无一丝对父亲的怨恨。即便后来父亲又有了很多孩子,他们也对父亲没有太多怨恨。

孙荃将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即使在战乱年代,她也丝毫不放松对孩子的教育。

八年抗战开始后不久,郁达夫逃亡东洋,孙荃为了避免做“顺民”,只得带着孩子们前往娘家宵井避难。

此时的郁达夫自身难保,自然无法为她们提供经济支援。加之战乱的缘故,孙荃娘家的经济也不宽裕,不得已之下,孙荃只得靠自己的双手养活孩子们。孙荃和孩子们的生活在困苦中艰难的继续着,相比生活上的困苦,孙荃更担心的是他们的教育。

在竭尽全力保证孩子们有衣穿有饭吃的同时,孙荃在保证孩子读书受教育问题上,使出了浑身解数、倾注了全部心血,她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让他们三人都能学有所成。

没有学上,孙荃就自己亲自为孩子们授课;没有课本,逃难时带的旧书和郁达夫的作品就当做教材吧。在孙荃的影响下,孩子们的学习一刻也未曾松懈过。

随着时间的流逝,孙荃对郁达夫的情感也悄悄发生变化。这个女子,彻底原谅了郁达夫抛弃妻子的行为。取而代之的是,战乱中对丈夫的思念和回忆。

对于孙荃自己而言,这是一场伟大的和解,当她彻底放下所有嗔恨,心里只留下美好时,她便已经完成了她作为一个女子的最伟大的超越。

20世纪40年代末期,偶然中,孙荃看到胡愈之的报告:《郁达夫的流亡和失踪》。

当这几个大字赫然出现在眼前时,孙荃才知道,自己思念的丈夫、孩子们的父亲郁达夫已经牺牲了。听到丈夫为国捐躯的消息,孙荃泪如泉涌。

她为他在家设了牌位,只是,她不知,这次他是否会选择回到他和孩子们身边。

郁达夫牺牲后,孙荃教育孩子们时说:将来,我希望你们也也能像父亲一样,为国家为、人民付出一切!

每年的7月15日,孙荃总是向着南天遥望,希望郁达夫"魂兮归来”。

此后一直到去世的几十年里,孙荃终生未嫁。即便郁达夫曾如此残忍地将他们三人抛下,她对他最后也只有哀思。

郁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已经与郁氏不分彼此,皆称郁氏(在台湾省有极少数人仍称郁氏),在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二十位,人口约四十六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9%左右。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期,鲁国有宰相名叫郁黄,又被称为郁贡,自郁黄之后,便有了郁氏(郁氏)。

另据史籍《姓考》记载,春秋时期,吴国大夫食采于郁邑,他的后代便以地名“郁”为姓氏。又据《姓氏五书》记载,西域有郁立国,其国人则以国名中的郁为姓氏。

两千多年来,郁氏(郁氏)族人不断繁衍壮大,并逐渐形成众多的支系。据历史文献考证,郁氏望族历史上出自于黎阳郡。位于富春江畔的浙江省富阳市,这里聚居着一支郁氏(郁氏)后裔,其祖上在南宋时期,以御医的身份从北方迁移到浙江,起初定居在余杭,后来又迁到萧山。绵延至第四世郁义安(郁义安)时,他携家人到富阳经商做生意,从而定居在富春江边,距今已有四百多年了。

魏、晋时期,郁氏(郁氏)族人曾在今河南浚县繁衍昌盛,此地原属黎阳县,后隶黎阳郡,其与太原一样同为郁氏(郁氏)发展史上之重要郡望。

唐、宋以后,郁氏(郁氏)族人之繁衍重心已转移至南方,尤以华东为中心,他们分布于安徽淮南、江苏苏州、盱眙、昆山、太仓、吴江、上海、浙江杭州、崇德、嘉兴等地。

宋、元乱世中,郁氏(郁氏)族人渐趋播迁于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南方省份。

明朝初期,山西郁氏(郁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浙江、河南、陕西、甘肃等地。明朝中叶以后,郁氏大多简笔为郁氏,广东、广西、海南岛均有了郁氏(郁氏)人家,并有沿海之郁氏(郁氏)渡海赴台,现今台湾之台北便留居有不少的郁氏(郁氏)家族。

清朝时期,郁氏(郁氏)族人在全国分布之地愈广。如今,郁氏(郁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为多。

历史上,郁氏(郁氏)不仅是富阳的望族,还是富阳的一个大姓。郁氏(郁氏)家族在富阳有过很辉煌的时期。过去,曾经叫富阳城是郁氏(郁氏)的天下,有“郁半街”、“郁半城”之称。大多商行都是郁氏(郁氏)的。富阳城周围的田梯,也有大量是郁氏(郁氏)的。周围的山上有郁氏(郁氏)的祖坟。到了“洪杨”以后即太平天国以后,他们就逐渐衰落下去了,一部分郁氏(郁氏)族人去了江西等地,留在富阳有三支宗族,一支在富春江以南的乡下,一支在富春江以北的乡下,郁氏(郁氏)这一支宗族一直在富阳镇上住。从第四世郁义安(郁义安)到富阳,到郁达夫这一辈,正好是十九世。现在浙江富阳的郁氏(郁氏)已有了郁达夫的重孙辈,已到二十二世。

问[问,读音作wēn(ㄨㄣ),不可读作wèn(ㄨㄣ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汤后裔苑氏衍派问弓氏、问薪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姓苑》记载,“问氏,系问弓氏、问薪氏之后所改。”苑氏,来源于中国奴隶制商王朝(公元前1562~前1066年)。自商汤建国到商纣王灭亡,商王朝共历四百九十余年,十七代,三十一王。

商王朝,商汤始建都于亳(今山东曹县),之后有五次迁都,到盘庚时期(公元前1312~前1285年)最后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之后,商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了发展,特别到了武丁统治时期(公元前1271~前1213年)的五十几年间,商王朝处于强盛颠峰。

商王武丁在公元前1168年封其子文至苑(今河南新郑),为苑侯,其后代子孙以先祖爵名为氏,称苑氏。时间约,距1998年约3166年。

苑氏一族的早期分布范围,可以从商朝武丁王及以后的商王朝统治范围来确定。武丁时期商王朝强盛,不断对外用兵,商的疆域日益扩大。据资料记载,其疆界西至陕西城固、山西万楼永和地区,北至邯(今河北涞易),南至湖北黄坡、江西清江,东至山东曲阜、泰安附近。因此,苑氏族人居住分布很广,主要在今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江西等省境内。

在商以后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苑氏的后代又以封官、分家封地、居住迁移等分衍出其他姓氏。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党固传》中记载,有许多姓氏皆出自苑氏,其单姓有劝氏、运氏、艺氏、毳氏、故氏、暮氏、住氏、据氏、幽氏、昫氏、泽氏、奥阝(郁氏)、圃氏、叙氏、咀氏、矢氏、履氏、亲氏、陇氏、勇氏、辩氏、遣氏、铣氏、衍氏、启氏、科氏、人氏、政氏、悼氏、北氏,其复姓有问弓氏、问薪氏、王里氏、虎夷氏、牟孙氏、平陵氏、平宁氏、羌兀氏、霜乡氏、新和氏、新孙氏、固孙氏等。

商汤时期,王朝以都城所在为核心布设军事要塞,以卫王畿。其军事要塞近都者多为环形分布,称腕弓(近弓);其军事要塞远都者多在边境,呈星形分布,称深弓(远弓);处于二者之间地带设置的军事要塞,为扇形分布,称问弓(中弓)。

商汤后裔问弓氏,即为掌管中弓军事力量的大夫,其后裔有以其官称“问弓”为姓氏者,称问弓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问氏者。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武王给大司寇苏忿生的封地温邑,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据《宝应问氏家谱》记载,江苏扬州地区的一支问氏,系由温氏改姓而来。

温氏源于西周时期的温国。据史籍《广韵》、《万姓统谱》等记载,西周初期,苏忿生在周朝任司寇,被封在温邑(今河南温县),称温候。

周襄王姬郑二年(晋惠公姬夷吾元年,公元前650年),温国被北狄人攻灭,国君温子逃往卫国,称为温氏。后来晋国大夫郤至(温季子、郤昭子)率军攻灭了狄人,温国邑地就成为了郤至的封邑。

春秋中叶的周简王姬夷十一年(公元前575年)农历6月,郤至在“鄢陵之战”中(今河南鄢陵)指挥晋军打败了强大的楚军,声威显赫,成为晋国执政上卿,从此郤氏一家三族权倾朝野,史称“三郤秉政”,结果引起其他晋国卿士大夫们的嫉妒。据典籍《国语·晋语》记载,晋文公姬重耳时期,“胥、籍、狐、箕、欒、郤、柏、先、羊舌、董、韩,寔掌近官。”因此,到了晋厉公姬寿曼执政,便对郤氏一族专权国政极为不满,就想找个借口除掉国中的这些强宗大族。

有一次,晋历公带着群臣去打猎,郤至打到一头野猪,便派人给晋历公送去,不料却在半途被晋历公宠幸的寺人孟张夺去,郤至大怒之便下一箭射死了孟张。晋历公不明究竟,对此大为恼火,愤声说道:“季子欺余!(这老家伙欺负到我头上来了)”遂决定除掉郤氏一族。

晋历公欲除郤氏的消息很快就被郤氏族人知道了,堂弟郤錡便主张抢先攻杀晋历公以保存自己,而郤至却愚忠地认为:宁可自己被杀,也不能犯上作乱。

周简王十二年(公元前574年)农历12月壬午日,晋历公纠合了一批与郤氏有怨仇的臣子们如栾书、胥童、夷羊五等,率甲士八百灭掉了郤氏一族,史称“晋灭三郤”。郤氏百年大族,一朝灰飞烟灭,三郤的尸首被陈列在朝堂上示众。这次事变后不久,晋厉公因为优柔寡断,也被栾书杀死。

郤至的子孙中有在“晋灭三郤”事件中成功出逃到其他诸侯国的,便以原郤至封邑命姓,称温氏。后该支温氏族人中有因避祸而迁徙至真如(今江苏扬州宝应)者,改“温”为谐音字“问”,称问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东汉末期温侯吕布,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吕布:(公元?~198年),字奉先。五原九原人(今内蒙古包头)。著名东汉末年武将。

吕布善弓马,精武艺,时号为“飞将”。他初在并州刺史(今山西太原)丁原手下任主簿,后杀丁原投靠董卓,晋升为骑都尉,又迁至中郎将,封都亭侯。后来,他曾因小故被董卓掷戟责打,心怀怨恨。

当时司徒王允拟诛董卓,便借机与吕布密商,吕布答应为内应。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王允乘群臣大会未央殿之机,派吕布等在北掖门诛杀董卓。吕布以功授为奋威将军,封温侯。

董卓部将李傕、郭汜进犯长安,吕布战败出走。先后投奔袁术、袁绍等割据诸侯。曾助袁绍击败张燕。因惧袁绍,被陈留太守(今河南开封)张邈收留,命为兖州牧,屯驻濮阳。未久,曹操率军攻吕。吕布战败,投奔割据徐州的刘备。

其时刘备与袁术对峙。在袁术的鼓动下,吕布袭取下邳(今江苏睢宁),击败了刘备,自号徐州牧,并许刘备驻扎小沛(今安徽濉溪)。袁术曾派大军进攻刘备,刘备向吕布求救,吕布出面调停,使双方罢兵。

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吕布击败刘备,攻破小沛。

曹操亲率军征讨。吕布不敌,被困于下邳,遣人求救于袁术,未果。吕布待军不善,在曹军围困之下,其部将侯成谋叛,擒住吕布及陈宫、高顺等人出降。吕布乞降未成,被曹操所杀。

吕布的后代子孙中有以祖上爵位“温侯”为姓氏者,称温氏。其后裔赣州石城人温革(公元1006~1076年),为北宋时期的教育家、图书收藏家,也是客家地区私家办学之先驱。由于他所办学校规模大,藏书丰富,师资力量雄厚,所教学生人才辈出,名震朝野,被当朝宋仁宗下旨入京面圣,并赐为“进士”,敕封为“大儒”。温革的后代在南宋末期撰有《海上仙方》一书,借外讽今,得罪了当朝权贵贾似道,全族被抄,有逃亡者改以谐音字“问”为姓氏,以避其难,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兀者群牧使温迪罕·蒲睹,属于避难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金史·温迪罕蒲睹传》记载,金正隆五年(公元1160年),金国西京路桓州(今内蒙古锡林郭勒正蓝旗)爆发了以西北路招讨司译史契丹人撒八为首的契丹族人民大起义。

当时在辽阳一带管理兀者部落畜牧生产女真贵族温迪罕·蒲睹是群牧使,撒八起义后,温迪罕·蒲睹为防备属下契丹族人民响应,命令手下家奴兵丁配备兵器时刻警卫。于是契丹牧民便巧妙地骗那些家奴兵丁说:“我们将要出兵伐宋,官府要查看兵器,请把你们的兵器借给我们用一用吧。”家奴们上当,纷纷将兵器借给了契丹牧民。结果契丹族人乘机起事,温迪罕·蒲睹只能束手就擒。

契丹起义军捕获温迪罕·蒲睹后问他:“你愿意跟我们一起造反吗?”

温迪罕·蒲睹回答:“吾家世受国厚恩,子侄皆仕宦,不能从汝反而累吾族也。”结果,温迪罕·蒲睹当即被起义军凌迟处死,其在堂子孙也一同被杀。

温迪罕·蒲睹的后裔族人有取其姓氏首音汉字谐音为“问”者,汉化姓氏为单姓问氏。

三迁徙分布:

今安徽省淮南地区,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河北省围场地区,甘肃省徽县,浙江省余姚市,山西省汾阳市、交城市等地区,均有问氏族人分布。

二郡望堂号:

1郡望:

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汉末建安初年(公元185年),分琅玡郡、齐郡置城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领八县。

庐江郡:秦朝时期为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汉朝时期名为舒。隋朝初皇年间置庐江县,治所在舒(今安徽庐江),其时辖地在今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一带。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至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

襄 州:亦称襄城郡。南北朝时北魏于县境置钟离、襄城、陈阳、石马诸县,分别属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关镇为当时的襄城县治,以后历为州治、县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郯 郡:亦称东海郡、海州、郯城县。

襄阳郡:治所由襄阳、樊城两城合称,樊城因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而得名,襄阳以地处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

宝应县:春秋战国时期,宝应之地古称安宜,先属吴国,后属越国。秦朝时期建东阳县,属东海郡。汉朝时期分为东阳、平安、射阳三县地,先后属于临淮郡、广陵郡。

桓 州:桓州城是金国西北边境的军事重镇,城址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俗名四郎城。金国为了抗击蒙古军南下,在北部边境地带挖掘了壕堑,派兵沿壕筑堡屯守,并在沿线设置了三处招讨司,即东北路招讨司、西北路招讨司、西南路招讨司。

2堂号:

庐江堂:以望立堂。

一、寻根溯祖

1、大禹之后:相传大禹老师叫郁华,郁华为郁姓始祖,其后裔称郁氏,遂成郁姓。

2、古郁国之后:古有郁国(位置约在今江苏与浙江省之间),后为春秋时吴国大夫采邑,其后裔以国名为姓氏。

3、郁贡之后:春秋时鲁相郁贡之后,其繁衍地在今浙江省之吴兴一带。

4、汉代郡县郁夷居民之后:郁夷属右扶风,在今陕西省宝鸡及陇县一带。

5、汉代郡县郁秩居民之后:郁秩属胶东,在今山东省平度县。

6、汉代郡县郁致居民之后:郁致属北地,在今甘肃省庆阳一带。

7、汉代西域之郁立国国民之后:郁立国在今新疆奇台县之西北。

8、郁姓所改:郁姓原为另外一姓,出自太原(在今山西省北部),读音同郁,因其书写笔画太多,而改作郁。

9、郁姓与尉姓通。

二、迁徙分布

1、上海地区(http://wwwgrassyorg/art_cn/Names/name/yuhtm)

从全国范围来看,郁姓是个人口稀少的小姓,但在上海地区,它却是个影响较大的姓氏。

相传郁氏,有因郁国或郁立国,以国得姓;有因郁夷和郁秩地名得姓。

郁氏人居上海地区,有1000多年了。最早进入上海的郁姓家族聚居于嘉定外岗,唐代有郁朝泰官居上柱国;青浦出土过葬于唐永泰二年(766)的郁姓墓碑,墓主郁楚荣,由山东兖州迁来;唐咸通二年(861)所刻的亭林石经幢记,亦有郁姓。宋元以后,郁姓渐向东南海滩地带开拓。到明代,上海、华亭、青浦、奉贤和浦东,都已有郁姓的足迹。

1994年底,上海有郁姓255万人,居全市第87位。在嘉定,1987年时居第57位。

自明代起,上海地区郁氏迭出文化名人,如郁文博和郁松年,两人都是著名藏书家。郁文博,明景泰五年(1454)进士,官湖广副使,酷爱藏书校书,筑有“万卷楼”;致仕后,潜心于楼中校书,陶宗仪所编《说郛》,就是他校勘的。郁松年,字万枝,号泰丰,清道光间人,购书数十万卷,精选宋元珍本,刊为《宜稼堂丛书》,抢救、保存了不少珍稀古籍,如宋代大数学家秦九韶、杨辉的算书,宋单常和元郝经的两种《续后汉书》。清末的郁锡麒,是位出色的园林专家,贯通中西园林之长,法国公园(今复兴公园)就是他设计的。民国年问,有名记者郁慕侠,他的《上海麟爪》,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上海滩方方面面的众生相。

有些郁姓人士投身经营活动。鸦片战争前后,在上海众多沙船行中,南翔郁家开设的郁森盛,是跻身当时号称八大家之一的大船行,行址今南市乔家浜,经营棉布、大豆等南北货运输和贸易。经营棉纱、洋布的是郁怀智、郁锡璜父子,并由此发迹,郁怀智被选为南市总工程局董事和华商会议会副总董,成为商界领袖。在攻打制造局的商团队伍中,郁怀智父子所率商余学会和洋布商团,占有很大比重。由于郁怀智在光复上海中的积极表现,即被委为沪军都督府财政司副司长。

以工商发迹的那些郁姓实业家,他们对文化教育事业情有独钟。仅郁怀智创办或资助过的中华职业学校和中小学等各类学校,就有25所,他捐银18599两,捐市2409元,临终还嘱付子孙“继续办理,毋𢡢隐先志”。青浦郁厚坤,是夏瑞芳创办商务印书馆的左右手。此外,他们还致力于社会慈善事业,郁怀智设“郁良心”国药号,以“良药利病,心田积善”为宗旨,还曾对同仁辅元堂与慈善公益组织,捐纳银钱。

外冈郁代,曾以医名著世,传到明末清初的郁士魁,己有20代。崇祯十四、十五年,地方上流行瘟疫,郁士魁悉心救治病人,救活病人无数。《嘉定县志》中所记郁氏名医,尚有郁士魁的儿子郁履豫,孙子郁维禄,曾孙郁廷钧,玄孙郁汉京,以及郁璞等。以刀针治溃疡尤是郁氏世医的一绝。

一些外省流寓沪地的郁姓人士,在上海也崭露头角,如富阳人郁华、郁达夫兄弟。郁达夫,留学日本,著名文学家,上海是他长期居住和成名的地方。他哥哥郁华任公共租界内中国特区法院庭长,面对日伪威胁利诱,坚持民族气节,被暗杀于善钟路(今常熟路)寓所附近。

现今知名的郁姓,有经济学家于光远,原名郁钟正,是南翔沙船郁家的后人。全国劳动模范郁广初,上海工业系统负责人郁品芳,南京师大中文系教授郁贤谐,热心扶持上海足球运动的申花集团董事长郁知非等。

曾为郁姓聚居而冠以郁姓的地名,有嘉定南翔镇南的南郁村,浦东洋径镇西郁家巷桥,真如镇的郁家弄,今延安东路1264弄旧名为郁家宅。

颇有趣的是崇明郁姓,于清乾隆四年(1739)建造了“有子饲”,祭把孔子高徒有子,并称他们是有子后裔,并将郁姓改为有姓。

三、郡望(郁氏堂号)

1、黎阳:在今河南省浚县东北;另一说在今安徽省南部休宁县之西北。黎阳郡:西汉置黎阳县,北魏改置郡。在今河南省中部浚县一带。

2、胶东:在今山东省东部平度县一带。

3、鲁国:在今山东省曲阜、滋阳一带。

4、太原:郁姓望族居太原(今山西太原)。

5、务本堂:相传上七代老祖夫妻因崇明塌海迁居江北滩涂,现传子孙聚居今江苏启东曹家镇北边,从郁hongwan起,传长子长孙至……,郁xiangshan,郁凤鸣(大约1895-1976)。

郁凤鸣传三子(正堂、正球、正环)三女,郁正堂(-1989)传四子(建新、建忠、建灯、建强)一女,正球传子建平,正环传三子(卫东、卫成、卫飞)一女。

四、历代名人

1、春秋时:大臣郁贡。

2、宋代:名医郁继善。

3、明代:

户部尚书郁新。

校勘家郁文博。

郁采:明正德年间进士,授刑部主事,后迁任裕州同知,时遇战乱灾荒,盗贼四起攻打裕州,他率领州民抵抗,连战数日后城陷,巷战而死。

4、清代:

诗人郁植。

画家郁文名。

旅游家郁永河:字沧浪,清浙江仁和县人,曾考取秀才。生卒年月不详。好远游。康熙三十五年(公元一六九六年),福建福州火药库爆炸,典守者被责求偿还,派人到台湾地方淡水采集硫黄。永河是幕客,自告奋勇。次年正月起程,二月廿五日抵台南府备办用具。四月初七北上,经各个台湾少数民族部落,抵甘答门(今台湾地方关渡)。最终,完成炼硫任务,十月初七离台。沿途以诗文记录见闻,写就《稗海纪游》。详细记载台湾地方的地理气候、风俗民情、产物历史,文笔细腻,是最早也是内容最丰富的一本台湾地方游记文献。

5、新中国:

小说家与散文家郁达夫。

音乐家郁钧剑。

新党主席郁慕明。

五、郁氏辈分

1、“锡汝树焕在,锦洪桂柄堂。”:仔细看你会发现这是按照五行来排列的。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反复循环。

参考资料:

http://memnetorcom/wjx/frameaspid=139&name=郁

郁姓源出有: 源于大禹之师郁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相传,远古时期大禹的老师叫郁华,就是郁华。郁华很有见识才能,大禹王称他为王师,虚心向他学习本领。因郁华在上古就有崇高的地位,所以家族就很兴盛,接着这个姓氏就出了个神奇人物叫郁林,据说他后来修炼成了仙人。战国时期,著名楚国的诗人宋玉在《高唐赋》中提到,郁氏是来自郁林这个复姓的。显然,那位成仙的郁林原本是郁华的后代,他的子孙以其成仙之事为荣,就用他的姓名加在一起作为姓氏,曾一度变为复姓郁林氏。

在郁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简称郁氏,皆尊郁华为郁氏始祖,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郁氏正确读音作yù(ㄩˋ)。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宰相郁黄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宰相名叫郁黄(郁贡),受封于黎阳(今河南浚县),史称“黎阳公”,其地亦因称为“郁”。

郁黄的后裔子孙主要繁衍于今浙江省的吴兴一带,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郁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郁氏正确读音作wèi(ㄨㄟˋ),今读作yù(ㄩˋ)亦可。 源于子姓,出自古春秋时期吴国大夫郁伯之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周王朝时期,江南长江流域有郁邑(今江苏与浙江之间),为春秋时期吴国一个大夫的采邑,该大夫原为宋国下大夫,在华氏之乱中避于吴国,被吴王因称其为郁伯。

在郁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郁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郁氏正确读音作yù(ㄩˋ)。 源于地名,出自古春秋时期鲁国郁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郁邑,亦称枋邑,位置靠近泰山,在《左传》中称其为“枋”。在古代,“郁”字通“枋”字。显然,郑国称其为郁邑,而鲁国称为枋邑,皆指同一地区。

在郁邑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郁氏、枋氏,后枋氏也多改称为郁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郁氏正确读音作wèi(ㄨㄟˋ),今读作yù(ㄩˋ)亦可。 源于姬姓,出自周宣王时郑国公子翩之后裔,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郁氏另外一支出自太原(今山西太原),是周宣王姬静时期的郑国公子翩的后裔,与蔚氏通族。该支郁氏正确读音作yuè(ㄩㄝˋ),今读作yù(ㄩˋ)亦可。 源于地名,出自战国朝时期郁林,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史书记载:楚伐郁林(今广西桂林),迁其民于郢(今湖北江陵),其后有以原居地名称为姓氏者,世代称郁氏至今。据史籍《前汉书·地理志》中记载:“鬰林郡,故秦桂林郡,属尉佗。又水名,<山海经>载:鬰水出象郡。”鬰林郡,在秦朝时期称桂林郡,到了汉朝时期改称“郁林郡”。鬰林郡的住民,主要是古代百越民族,也包括了后来成为西南各少数民族的西南夷先民百濮族,在大汉王朝强盛之势下,有人以郡望为汉化姓氏者,称鬰林氏,后简为郁氏,再简笔为郁氏,世代相传至今。

要注意的是,该支鬰林氏与第一个渊源中提及的鬰华后裔、即那位成仙的鬰林没有任何关系。该支鬰氏(郁氏)正确读音作yù(ㄩˋ)。 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郁夷居民之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汉朝时期,建有郁夷县,行政上隶属于右扶风,位置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及陇县一带。在郁夷县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郁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郁氏正确读音作yù(ㄩˋ)。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郁氏,出自明英宗朱祁镇执政的正统中期(公元1443年左右)所入附的西域回回那罕帖木儿后裔。入朝后,那罕帖木儿被明英宗授职锦衣卫指挥同知。他逝世后,其子倒刺火者袭职。至其孙沙班之时改汉姓为郁氏,称郁敬,因屡有战功而晋升为指挥使。在郁敬之后,其子孙世称郁氏,有四世孙郁锦、五世孙郁胜、六世孙郁腾、七世孙郁勋等等,并世代袭职为指挥使。  该支郁氏正确音作yù(ㄩˋ)。

郁氏在宋版百家姓一书中列为第一百八十一姓。

一、寻根溯祖

1、西陵嫘祖之后:三峡地区的诸多姓氏如与欧阳氏同源血亲的氏族有夏姚22家,如夏氏、姚氏、欧阳氏、娄氏、嵇氏、弋氏、韩氏、区氏、郁氏、畦氏、徐氏、寻氏、扈氏、灌氏、针氏、杞氏、储氏、共连氏、鲍氏、左氏、渎氏、越氏等,均与西陵嫘祖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大禹为西陵嫘祖五世孙,轩辕嫘祖生昌意,昌意生高阳,高阳生鲧,鲧生大禹。

2、古郁国之后:据《姓考》云,古有郁国,春秋时为吴国大夫采邑。其后裔以国名为姓氏。

3、郁贡之后:春秋时鲁相郁贡之后。胶东有郁秩县(在今山东省平度县),为鲁贵族封地,或以地名为氏。

4、汉代郡县郁夷居民之后:郁夷属北地,在今陕西省宝鸡及陇县一带。

5、汉代郡县郁致居民之后:郁致属北地,在今甘肃省庆阳一带。

6、汉代西域之郁立国国民之后:郁立国在今新疆奇台县之西北。

二、迁徙分布

南宋建炎初,郁孙随宋室南渡定居嘉善。自迁善第四世起分为三支:长房郁信为北支,二房郁行为南支,小房郁璋为中支。此后子孙繁衍,明清两代有中科甲者。今存《嘉善郁氏家乘》册和《凤溪郁氏家乘》1册。

1、上海地区

从全国范围来看,郁姓是个人口稀少的小姓,但在上海地区,它却是个影响较大的姓氏。

相传郁氏,有因郁国或郁立国,以国得姓;有因郁夷和郁秩地名得姓。

郁氏人居上海地区,有1000多年了。最早进入上海的郁姓家族聚居于嘉定外岗(嘉善青浦一带),唐代有郁朝泰官居上柱国;青浦出土过葬于唐永泰二年(766)的郁姓墓碑,墓主郁楚荣,由山东兖州迁来;唐咸通二年(861)所刻的亭林石经幢记,亦有郁姓。宋元以后,郁姓渐向东南海滩地带开拓。到明代,上海、华亭、青浦、奉贤和浦东,都已有郁姓的足迹。

1994年底,上海有郁姓255万人,居全市第87位。在嘉定,1987年时居第57位。

自明代起,上海地区郁氏迭出文化名人,如郁文博和郁松年,两人都是著名藏书家。郁文博,明景泰五年(1454)进士,官湖广副使,酷爱藏书校书,筑有“万卷楼”;致仕后,潜心于楼中校书,陶宗仪所编《说郛》,就是他校勘的。郁松年,字万枝,号泰丰,清道光间人,购书数十万卷,精选宋元珍本,刊为《宜稼堂丛书》,抢救、保存了不少珍稀古籍,如宋代大数学家秦九韶、杨辉的算书,宋单常和元郝经的两种《续后汉书》。清末的郁锡麒,是位出色的园林专家,贯通中西园林之长,法国公园(今复兴公园)就是他设计的。民国年问,有名记者郁慕侠,他的《上海麟爪》,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上海滩方方面面的众生相。

有些郁姓人士投身经营活动。鸦片战争前后,在上海众多沙船行中,南翔郁家开设的郁森盛,是跻身当时号称八大家之一的大船行,行址今南市乔家浜,经营棉布、大豆等南北货运输和贸易。经营棉纱、洋布的是郁怀智、郁锡璜父子,并由此发迹,郁怀智被选为南市总工程局董事和华商会议会副总董,成为商界领袖。在攻打制造局的商团队伍中,郁怀智父子所率商余学会和洋布商团,占有很大比重。由于郁怀智在光复上海中的积极表现,即被委为沪军都督府财政司副司长。

以工商发迹的那些郁姓实业家,他们对文化教育事业情有独钟。仅郁怀智创办或资助过的中华职业学校和中小学等各类学校,就有25所,他捐银18599两,捐市2409元,临终还嘱付子孙“继续办理,毋隐先志”。青浦郁厚坤,是夏瑞芳创办商务印书馆的左右手。此外,他们还致力于社会慈善事业,郁怀智设“郁良心”国药号,以“良药利病,心田积善”为宗旨,还曾对同仁辅元堂与慈善公益组织,捐纳银钱。

外冈郁代,曾以医名著世,传到明末清初的郁士魁,己有20代。崇祯十四、十五年,地方上流行瘟疫,郁士魁悉心救治病人,救活病人无数。《嘉定县志》中所记郁氏名医,尚有郁士魁的儿子郁履豫,孙子郁维禄,曾孙郁廷钧,玄孙郁汉京,以及郁璞等。以刀针治溃疡尤是郁氏世医的一绝。

一些外省来沪的郁姓人士,在上海也崭露头角,如富阳人郁华、郁达夫兄弟。郁达夫,留学日本,著名文学家,上海是他长期居住和成名的地方。他哥哥郁华任公共租界内中国特区法院庭长,面对日伪威胁利诱,坚持民族气节,被暗杀于善钟路(今常熟路)寓所附近。《郁华烈士殉国纪实》

现今知名的郁姓,有著名画家郁风,郁华之女。1916年出生于北京,原籍浙江富阳。她是黄苗子夫人,更是我国著名的老艺术家、画家、美术评论家、散文家。全国劳动模范郁广初,上海工业系统负责人郁品芳,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郁贤皓(《辞海》修订者之一),热心扶持上海足球运动的申花集团董事长郁知非,著名歌唱家郁钧剑等。

曾为郁姓聚居而冠以郁姓的地名,有嘉定南翔镇南的南郁村,浦东洋径镇西郁家巷桥,真如镇的郁家弄,今延安东路1264弄旧名为郁家宅。

颇有趣的是崇明郁姓,于清乾隆四年(1739)建造了“有子祠”,祭拜孔子高徒有子,称他们是有子后裔,并将郁姓改为有姓。

三、郡望(郁氏堂号)

1、黎阳:在今河南省中部浚县一带。黎阳郡:西汉置黎阳县,北魏改置郡。

2、胶东:在今山东省东部平度县一带。

3、鲁国:自句容迁崇明。

4、高平:郁姓望族居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市)。

5、宜家:嘉定县南翔乡

6、敦本:先世迁吴地,数传至日新,始居常熟沙溪。始迁祖开宗,明成化间自沙溪迁锡邑青城乡泉州后塘沧,后代分迁邑之太平桥、大池、蠡桥及宜兴、昆山、常熟、常州、江阴、蓟州等地。

四、历代名人

1、春秋时:鲁相郁贡。

2、宋代:名医郁继善。深于医术,为时所重。

3、明代:

户部尚书郁新:明代临淮人。字敦本。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以人才征,官至户部尚书,长于综理,规划甚备。

校勘家郁文博。

郁采:明正德年间进士,授刑部主事,后迁任裕州同知,时遇战乱灾荒,盗贼四起攻打裕州,他率领州民抵抗,连战数日后城陷,巷战而死。

画家郁勋:字元绩。弘治九年(一四九六)进士。善画。《虞山画志补编》

4、清代:

诗人郁贞:女,字兰隐,浙江平湖人。载瑛姊。性纯孝,能画,写墨兰颇有致。工诗,著吟香阁诗钞。《平湖县志-味雪斋诗钞》

画家郁文名:字雷门,江苏吴江人。善画花鸟,山水亦工。家贫甚,不肯以画市。遇友所善,欣然挥洒。《江震续志稿》

旅游家郁永河:字沧浪,清浙江仁和县人,曾考取秀才。生卒年月不详。好远游。康熙三十五年(公元一六九六年),福建福州火药库爆炸,典守者被责求偿还,派人到台湾地方淡水采集硫黄。永河是幕客,自告奋勇。次年正月起程,二月廿五日抵台南府备办用具。四月初七北上,经各个台湾少数民族部落,抵甘答门(今台湾地方关渡)。最终,完成炼硫任务,十月初七离台。沿途以诗文记录见闻,写就《稗海纪游》。详细记载台湾地方的地理气候、风俗民情、产物历史,文笔细腻,是最早也是内容最丰富的一本台湾地方游记文献。

5、现代:

小说家与散文家郁达夫。

著名作家郁钿。

新党主席郁慕明。

五、郁氏辈分

1、“锡汝树焕在,锦洪桂柄堂。”仔细看你会发现这是按照五行来排列的。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反复循环

抛弃怀孕妻子和王映霞结婚的郁达夫,最后怎么样了?

郁达夫与王映霞婚后,郁达夫与王映霞过上了神仙般快活的日子。据王映霞回忆,他们每月的花销都在200元以上,这在当时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