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氏的来历拜托各位大神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1收藏

‘谢’氏的来历拜托各位大神,第1张

谢姓起源 源于炎帝后裔申伯之后 姓,是同类人群所尊奉的同一个图腾所称谓的字。氏,是有血统关系所称谓的字。姓氏,是俱有姓与氏两个层次的称谓。谢姓人是由多个血统关系人群统一的称谓。早期的谢氏,是谢姓中有血统关系人群统一的称谓。 起源于远古后羿氏部落,以射猎为生,尊奉弓箭为图腾。‘饮血茹毛’。发明和使用弓箭后,由‘穿树叶吃野果息巢穴’进入‘狩猎’,制造弓箭需要大量白色羽毛,‘白羽成堆’,史称“白羽城”,至今尚有遗迹存世。延至炎帝神农氏,发现火的用途,告别‘饮血茹毛’进入‘火耕刀种’。史称“伏羲(xi)氏”又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称伏牺。生活在甘肃省的天水陇南一带。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创造八卦,开创象形文字的最早开端,结束“结绳纪事”的历史。结绳为网,捕鸟打猎,发明瑟,创作《驾辨》乐曲,鲍厨,祭祀等,开创中华文明。发明制作木耒、木耜,创造农耕技术,从事农业生产。制定历法,开创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史称神农氏,以火德王,也称炎帝、赤帝、烈(厉)山氏,尝百草,总结出《神农本草经》。据《姓谱》、《元和姓纂》卷九去声四十杩:“谢,姜姓,炎帝之胤。”传至尧舜时期,炎帝后裔伯夷官居四岳,统领方岳诸侯,佐禹平水土有功,被封在吕国,后来或封于申,或封于吕,历夏商周,后裔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取得江山,被封在齐国,而太公少子佐被复封于申(河南宛城),后来申伯的姐姐成了厉王后,生子为周宣王,申伯辅佐宣王中兴被宣王封于谢(近申)。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发兵灭谢国。其子孙以谢国为氏,史称谢氏, 是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 据《左传》、《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所载,相传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第七为任姓。黄帝赐子为姓,谢氏出于黄帝子族任姓。由此,谢姓另一部为黄帝后裔,得姓时间为夏王朝以后。 当今谢姓人中又有不少人尊黄帝为祖先,自称是黄帝的裔孙。其实,这种说法由来已久。 宋王应麟《姓氏急就章》引《世本》曰:“谢,任姓,黄帝之后。”《世本》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史学著作,记黄帝迄春秋时诸侯大夫氏姓、世系、都邑等。这是谢姓出于黄帝的最早说法。 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黄帝之子二十五人,班为十二:姬、酉、祁、己、滕、葳、任、拘、厘、姑、衣氏也……王季之妃大任,及谢、章、昌、采、祝、结、泉、卑、过、狂大氏,皆任姓也。”王符是东汉时期人,根据这段记载,可知汉代有人认为谢姓是黄帝之后。 宋罗泌《路史·国名纪》:“谢,伯爵。《荆州记》:棘阳东北百里谢城是。有谢水。棘阳城在唐之湖阳西北。”又:“黄帝之宗:欧阳修《谢绛铭》云:黄帝后,昔周灭之以封申伯……见《诗·嵩高》。其地西甚广,郑公友言谢西之九州者二千五百家者也。”上述意思是说,谢姓得名于谢国,黄帝之后,诸侯国,伯爵。至周代亡国,其地为申伯封邑,后人以国名为姓氏。 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人声四十马》:“谢,出自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三代之际微不见,至《诗·嵩高》始言周宣王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散亡,以国为氏。” 他姓改姓 两唐书《谢偃传》记载,隋末唐初有个人叫谢偃,卫州(治所在今河南淇县,唐贞观元年移治汲县,即今河南卫辉市)人,他在隋朝任散从正员郎,于唐太宗贞观初年应诏对策高第(即考试成绩优秀),被太宗李世民任为弘文馆直学士,又调任魏王府功曹,受诏献赋(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文体),以能得规讽之意,受到太宗的称赞。当时有李百药工诗,而谢偃善赋,人称李诗谢赋,可见谢偃以文学知名 当时。谢偃的祖辈本姓直勒,《旧唐书·文苑传》说,他的祖父叫孝政,在北齐任散骑常侍,改姓谢。 直勒氏又称敕勒氏、敕力氏,出自南北朝时北方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高车部。高车本是匈奴人近属,在语言上属土耳其语系,汉代称丁零。至南北朝时,北方的鲜卑、柔然人称它为敕勒,汉人则因为其“俗多乘高轮车”而称之为高车或狄历,南朝人则仍旧称为丁零。直勒、敕勒、敕力、狄历、丁零,都是译音之转。他们原分布在今西伯利亚南部的安加拉河和叶尼塞河一带,以后逐渐南迁,到达色楞格河以西至阿尔泰山以东地区。南北朝初期,他们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时代,后来因为经常与北魏作战,受其影响,才慢慢进入阶级社会。公元5世纪时,被北魏打败的数十万敕勒人被迫从漠北迁居大漠以南,开始接受北魏的统治,负担赋税和兵役。由于不堪忍受奴役,到北魏末年,他们在酋长胡琛的带领下参加了由各族人民联合发动的反抗运动,推倒北魏王朝后,便与汉民族融合在一起了。 直勒人粗犷豪放,曾在公元460年前后举行过一次有数万人参加的民族盛会,“合聚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遨,歌吟欣欣”。后来追随北齐武帝高欢创业,又唱出了传颂千古的《敕勒歌》:“敕勒歌,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辽阔万里的草原风光和天仙般的敕勒民族生活尽在歌声之中。 后来被改谢姓的直勒人就出在这样的民族中。在谢偃父直勒思政被改姓以前,直勒族中早已有人以族名为姓。如据《魏书·太祖纪》和《高车传》记载,天兴三年(400年)十一月,高车直利曷部酋长敕力犍率九百余落内附,被授以扬威将军之职,置司马、参军,并赐谷两万斛。《周书·陈欣传》也说,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陈欣与开府敕勒庆破齐将王鸾嵩。从时间上推算,敕勒庆应是与谢偃父同时的人。按照高车人的习俗,部落酋长世代相袭,则谢偃父与敕勒庆都可能是敕力犍的后裔,或者二人之中还有一人接任了本部落的最高职务。如果这种推断无误的话,那么,改姓谢的直勒政就出在高车直利曷部落,而率众降魏的敕力犍也就是他的血缘先祖。 另外,先秦时期,姓氏之中有射氏,因与谢字同音,常被写作谢,后人遂有以谢为氏者关于射氏的来源,史书记载不一。《万姓统谱》说出自晋大夫貌之后,《姓氏考略》则认为由古代司射官而来,《汉书》颜师古注更认为是谢氏的分支。 还有一种改姓谢的情况是:周宣王封支子于洛邑西南的谢水之滨,乎王东迁洛邑后,这部分人被迫东迁兖州龚邱县(今山东宁阳县)。为了纪念故地,也把新到的地方称作谢丘。后来又以谢丘为姓 少数民族谢姓 涪陵谢氏 居住在今四川彭水县一带的谢姓人祖先。据研究,他们可能出自被楚文王南迁荆山一带的谢人,约在战国时迁居涪陵,与巴人杂居,有的融人巴人。东汉末年,一个叫谢本的人请求以丹兴(今四川黔江)、汉葭(今彭水县东)二县设涪陵郡,得到批准,可知他在当地已有相当的势力。另据晋人常琚所撰《华阳国志·巴志》说,蜀后主延熙十三年(250年),涪陵大姓徐巨起兵作乱,被车骑将军邓芝讨平,“乃移其豪徐、蔺、谢、范五千家于蜀,为猎射官。分赢弱配督将韩、蒋,名为助郡军。遂世掌部曲,为大姓。晋初,移弩士于冯翊莲勺。其人性质直,虽徙他所,风俗不变,故迄今有蜀、汉、关中、涪陵,其为军在南方者犹存。”就是说,谢姓作为涪陵四大姓之一,因受徐巨的牵连,被邓芝北迁于蜀(今四川成都一带),担任猎射官或助郡军,后来又被称为弩士,在蜀汉亡国后北迁冯翊莲勺(今陕西渭南县东北)。这些被两度迁移的涪陵谢氏,人数当在千家以上,可见其势力之大。也正是因为这种迁徙,涪陵谢氏一分为三,在蜀郡和冯翊都留下了生活的足迹。 早在东汉时,涪陵谢氏的一些人还与当地的白虎夷人融合在一起,甚至有人当了他们的首领。《东汉繁长张禅等题名碑》中有“白虎夷王谢节”,显然就是其中之一。白虎夷是巴人中的一支,繁县在今四川鼓县西北,正是谢人的迁徙之地。 邓芝迁徙涪陵谢氏之后,勉强留下来的谢姓人又有南迁南中地区者。《华阳国志·南中志》说永昌郡有陈、赵、谢、杨四姓,都是“大姓”,可见谢氏迁到这里以后仍然保持其大族地位。永昌郡就是今天以云南保山县为中心,包括缅甸东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 由于涪陵谢氏居住在古代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他们很早就扮演了民族融合的先驱者角色。早在东汉初年,他们中的一支南人黔中,与散居在今贵州境内的濮人、越人、僚人杂居通婚,成为部落领袖,后采演变为隋唐时期的东、南、西三谢蛮。据《华阳国志》等书记载说,西汉末年,(片羊)柯郡(今贵州凯里县西北)功曹谢暹与郡中大姓龙、傅、尹、董氏拥郡自保,后听说光武帝起于河北,乃派人绕道番禺江(即今珠江)北上,奉贡汉朝。光武帝嘉之,赐号义郎。从此,谢氏世代承袭,发展为大姓。至西晋末年,巴人李特据成都称帝,晋宁州刺史王逊“欲迁烊柯太守谢恕为涪陵太守”,以抵抗李特。谢恕就是(片羊)柯人。其后,李特侄李寿控制了南中地区,“惟烊柯谢恕不为寿所用,遂保郡独为晋”。不久,东晋灭亡李氏政权,对烊柯实行羁縻政策,实际上是承认了谢恕对烊柯的世袭特权。于是,谢恕便分封子弟到郡内其他各县,出任长官,也允许他们世代相继,从而使谢氏势力在烊柯郡内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为了便于进行区分,居住在郡南庄州(今贵州贵阳市南青岩附近)者称南谢,郡东应州 (今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东)者称东谢,郡西琰州(今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南)者称西谢。而以后的隋唐王朝因为他们居住在蛮族人生活的地区,则习惯把他们称作南谢蛮、东谢蛮和西谢蛮。所以《旧唐书·南蛮传》有这样的记载:东谢蛮,其地在黔州之西数百里,南接守宫獠,西连夷子,北至白蛮。其首领谢元深,既世为酋长,其部落甚尊畏之。贞观三年(629年),元深入朝,以其地为应州,仍拜元深为刺史。又有南谢首领谢强,与西谢邻,共元深俱来朝见,拜南寿州刺史,后改为庄州。此外,在《新唐书·南蛮传》中,也有一系列关于谢蛮人活动的记载,如:武德三年(620年),授谢龙羽为烊州刺史、夜郎郡公;龙朔三年(663年),矩州刺史谢法成率七千户内附;开元十年(722年),烊柯大首领谢元齐死,诏以其孙谢嘉艺袭封;贞元中(785—805年),谢讪出任邛州(今四川邛崃县)刺史;十三年(797年),谢文经任(片羊)州录事参军;等等。他们活动的地区和统辖范围,主要是贵州东南部一带。

南京谢家家谱有吗

家谱不是随随便便网上就可以找到的。不过也不是不可能,搬到互联网上就好了。真正实现电子谱与纸质相结合。百姓通谱的同心圆!@#~

驾车路线:全程约343公里起点:谢家村1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沿北京东路行驶220米,右转进入上海北路2沿上海北路行驶840米,左转进入南京东路3沿南京东路行驶15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洪都北大道4沿洪都北大道行驶44公里,直行进入扬子洲立交5沿扬子洲立交行驶60公里,直行进入玉屏东大街6沿玉屏东大街行驶220米,朝昌北机场/九江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7沿匝道行驶460米,直行进入枫生高速公路8沿枫生高速公路行驶54公里,过蛟桥高架桥,在乐化/蛟桥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9沿匝道行驶450米,左转进入庐山北大道10沿庐山北大道行驶24公里,直行进入G10511沿G105行驶79公里,左转12行驶26公里,右前方转弯13行驶160米,过右侧的庙外陈家约110米后,右转14行驶11公里,右前方转弯15行驶180米,到达终点终点:怪石岭生态公园(南

谢姓源流有多种,以炎帝姜姓后裔为多,称为“正宗”。

1、炎帝后裔(主流)

谢氏为炎帝神农氏之后代,即姜姓谢氏。

周宣王命召穆公灭古谢国,封舅父申伯于古谢国领土(今河南南阳唐河一带),称为“申国”,又称“谢国”。后子孙以“谢”为氏。魏晋时,谢缵迁居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号称“陈郡谢氏”。

2、黄帝后裔

谢氏为黄帝轩辕氏之后代。

一支出自任姓,相传黄帝之子廿五人,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其中“禹阳”为任姓。任姓后人分居十个小国,其中第一为谢国,后人改谢氏。

出自姬姓,周朝宗室居于谢国者,以国为氏。

出自子姓,商朝宗室居于谢国者,以国为氏。

3、少数民族后裔

为他姓改谢姓。

如卫州(今河南卫辉)人谢偃之本为鲜卑族人,姓直勒氏,后改为谢氏,称“卫州谢氏”,后人迁居洛阳,亦称为“洛阳谢氏”、“河南谢氏”。

另有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汉化改谢姓的。

扩展资料:

姓谢人口约占中国大陆总人口的079%,在中国姓氏人数中排第23位。谢姓人士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江苏、浙江、江西、河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各省。以及台湾、马来西亚、香港、和东南亚等国家与地区。

谢姓名人:

1、谢夷吾:东汉荆州刺史

2、谢瑀:东汉御史中丞大夫

3、谢鲲:晋朝名士,亦是谢安之伯父

4、谢尚:晋朝名将,谢鲲之子,谢安从兄

5、谢安:东晋名臣,淝水之战运筹帷幄者

-谢姓

驾车路线:全程约9797公里

起点:谢家铺

1常德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西南方向出发,行驶47公里,右转进入X062

2沿X062行驶47公里,稍向左转进入X012

3沿X012行驶204公里,右转进入锡海线

4沿锡海线行驶890米,右转

5行驶400米,朝荆州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6沿匝道行驶660米,直行进入二广高速

7沿二广高速行驶3868公里,直行进入兰南高速

8沿兰南高速行驶1685公里,直行进入永登高速

9沿永登高速行驶267公里,朝鄢陵/S83/兰考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兰南高速

10沿兰南高速行驶1142公里,直行进入日兰高速

11沿日兰高速行驶1036公里,朝济南/日照/G1511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曹州立交桥

12沿曹州立交桥行驶650米,直行进入日兰高速

13沿日兰高速行驶466公里,朝曲阜/日照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日兰高速

14沿日兰高速行驶683公里,过新兖铁路公铁立交,在兖州/宁阳/G327出口,稍向右转进入兖州互通立交桥

15沿兖州互通立交桥行驶14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南环城路

16泰安市内驾车方案

1) 沿南环城路行驶880米,朝兖州方向,直行进入富阳路

2) 沿富阳路行驶17公里,直行进入富阳路

3) 沿富阳路行驶300米,在第3个出口,左转进入龙桥南路

4) 沿龙桥南路行驶17公里,直行进入龙桥北路

5) 沿龙桥北路行驶31公里,直行进入S104

6) 沿S104行驶182公里,朝宁阳城区方向,稍向右转进入七贤路

7) 沿七贤路行驶26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华阳大街

8) 沿华阳大街行驶16公里,左转进入建设路

9) 沿建设路行驶780米,左转进入府前街

10) 沿府前街行驶16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宁阳县

你好:希望可以帮到你

谢姓起源

1周宣王分封其舅父申伯(姜姓,姜太公的后裔)于谢国(今河南南阳唐河一带),后子孙以国为氏。申伯子孙称谢氏,居陈留,号称「陈留谢氏」。此为谢氏大宗。 

2魏晋时,「陈留谢氏」传至谢缵,官中郎将,迁居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号称「陈郡谢氏」。 谢氏一支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代。相传黄帝之子廿五人,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其中「禹阳」为任姓。任姓后人分居十个小国,其中第一为谢国,后人改谢氏。

3出自姬姓,周朝宗室居于谢国者,以国为氏。出自子姓,商朝宗室居于谢国者,以国为氏。

4为他姓改谢姓。如卫州(今河南卫辉)人谢偃之本为鲜卑族人,姓直勒氏,后改为谢氏,称「卫州谢氏」,后人迁居洛阳,亦称为「洛阳谢氏」 、「河南谢氏」。 另有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汉化改谢姓的。

谢姓分布

1、夏商时期谢国比较弱小,居于姜水流域(今陕西境内)。 

2、西周末期,申伯被改封为谢,以加强西周对南方的统治。任姓灭谢国后,国人有一部分留在当地,大部分外逃,但都以国为姓,即谢氏。 

3、西周末至春秋时期,谢氏除了大部分分布在今河南外,还有一支迁往山东,一支迁至湖北,还有一支迁至湖南,迁至四川,后又分为三支:一支于三国时迁至蜀郡,至晋代有部分迁至陕西;一支迁至云南永昌,后发展为当地大姓;还有一支迁至四川彭水一带及贵州北部。隋唐时被称为东谢蛮、西谢蛮、南谢蛮,后大多融入布依族、水族和苗族。汉代谢氏的聚居地有增加了会稽郡、江西九江、章陵等处。其中会稽郡的谢氏人丁兴旺,已相当有名望。 4、晋代,成郡谢氏发展成为名门大族,其中最著名的是阳夏谢氏,以及由此迁出的康乐谢氏。西晋末年,黄河流域战乱频繁,中原人大量迁往江南,阳夏人谢衡因避战乱迁望会稽始宁东山,在此繁衍,成为谢氏最重要的一支。谢衡及其后代在东晋至南朝时期多数都很著名。 

5、唐朝时,河南固始谢氏入福建泉州,同时入闽的还有一支居于福建宁化县,后有一支自宁化迁至江西,至洪武四年(1371年)移居梅县(广东):还有一支自宁化迁至广东大埔,后移居梅县。 

6、至清代,谢氏不仅遍布中原及南方各省,而且还发展到北部及东北的一些省区。 

7、谢氏移居海外,始于明代,多数是自闽粤地区先迁至台湾,进而远播东南亚及世界各国 8、现代,

谢姓家谱

谢家虽然不多,但在浙江省宁波市瞻齐有99%的人姓谢

全国:谢氏族谱十卷、谢氏通谱、谢子村后裔谱系卷。 

辽宁:谢氏谱册一卷 

江苏:镇江润州谢氏九修族谱十卷、江苏当阳西州谢氏族谱十卷、常州谢氏宝树堂创修族谱三卷、常州谢氏族谱二十二卷 

浙江:绍兴谢氏族谱不分卷、绍兴状元桥谢氏族谱不分卷、四门谢氏四房谱六卷、盖东谢氏族谱不分卷、绍兴谢氏族谱不分卷、常山陈留谢氏族谱二卷、常山宗谱一卷 5

安徽:祁门中山谢氏家谱不分卷、怀宁宝树堂谢氏宗谱十八卷 

江西:铜鼓谢氏家谱卷首一卷、丰城谢氏家谱、谢氏家乘不分卷 

山东:烟台福山谢氏家乘不分卷 

河南:太康谢氏迁玉族谱十四卷末一卷 

湖北:黄岗吕阳村谢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新州谢氏宗谱三卷 

广东:四会谢氏族谱一卷 广西:横县谢氏族谱不分卷

谢氏名人

  中国历史上谢姓的名人很多,较著名的有东晋名将谢玄(343~388),东晋政治家谢安(320~385),东晋女诗人谢道韫(约376年前后在世),南朝宋诗人谢灵运(385~433),近现代女作家谢婉莹-冰心(1900-1999), 中国当代政治家、著名法律工作者谢觉哉(1883—1971),以及著名导演谢晋(1923-2008),当代著名书法家谢智民等。

谢姓起源 谢姓图腾一、源于后羿氏为炎帝后裔申伯之后。姓,是同类人群所尊奉的同一个图腾所称谓的字。氏,是有血统关系所称谓的字。姓氏,是俱有姓与氏两个层次的称谓。谢姓人是由多个血统关系人群统一的称谓。谢氏,是谢姓中有血统关系人群统一的称谓。谢姓人起源于远古后羿氏部落,以射猎为生,尊奉弓箭为图腾。‘饮血茹毛’。发明和使用弓箭后,由‘穿树叶吃野果息巢穴’进入‘狩猎’,制造弓箭需要大量白色羽毛,‘白羽成堆’,史称“白羽城”,至今尚有遗迹存世。延至炎帝神农氏,发现火的用途,告别‘饮血茹毛’进入‘火耕刀种’。史称“伏羲(xi)氏”又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称伏牺。生活在甘肃省的天水陇南一带。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创造八卦,开创象形文字的最早开端,结束“结绳纪事”的历史。结绳为网,捕鸟打猎,发明瑟,创作《驾辨》乐曲,鲍厨,祭祀等,开创中华文明。发明制作木耒、木耜,创造农耕技术,从事农业生产。制定历法,开创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史称神农氏,以火德王,也称炎帝、赤帝、烈(厉)山氏,尝百草,总结出《神农本草经》。据《姓谱》、《元和姓纂》卷九去声四十杩:“谢,姜姓,炎帝之胤。”传至商未有后裔孤竹君,长伯夷与弟叔齐一齐投奔周后,反对周武王进军商王朝,隐避於首阳山,周成王继位后,封伯夷后裔为申侯,史称申伯,佐宣王中兴被宣王封于谢。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发兵灭谢国。其子孙以谢国为氏,史称谢氏, 二、是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 据《左传》、《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所载,相传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第七为任姓。黄帝赐子为姓,谢氏出于黄帝子族任姓。由此,谢姓另一部为黄帝后裔,得姓时间为夏王朝以后。 当今谢姓人中又有不少人尊黄帝为祖先,自称是黄帝的裔孙。其实,这种说法由来已久。 宋王应麟《姓氏急就章》引《世本》曰:“谢,任姓,黄帝之后。”《世本》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史学著作,记黄帝迄春秋时诸侯大夫氏姓、世系、都邑等。这是谢姓出于黄帝的最早说法。 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黄帝之子二十五人,班为十二:姬、酉、祁、己、滕、葳、任、拘、厘、姑、衣氏也……王季之妃大任,及谢、章、昌、采、祝、结、泉、卑、过、狂大氏,皆任姓也。”王符是东汉时期人,根据这段记载,可知汉代有人认为谢姓是黄帝之后。 宋罗泌《路史·国名纪》:“谢,伯爵。《荆州记》:棘阳东北百里谢城是。有谢水。棘阳城在唐之湖阳西北。”又:“黄帝之宗:欧阳修《谢绛铭》云:黄帝后,昔周灭之以封申伯……见《诗·嵩高》。其地西甚广,郑公友言谢西之九州者二千五百家者也。”上述意思是说,谢姓得名于谢国,黄帝之后,诸侯国,伯爵。至周代亡国,其地为申伯封邑,后人以国名为姓氏。 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人声四十马》:“谢,出自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三代之际微不见,至《诗·嵩高》始言周宣王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散亡,以国为氏。” 三、他姓改姓 两唐书《谢偃传》记载,隋末唐初有个人叫谢偃,卫州(治所在今河南淇县,唐贞观元年移治汲县,即今河南卫辉市)人,他在隋朝任散从正员郎,于唐太宗贞观初年应诏对策高第(即考试成绩优秀),被太宗李世民任为弘文馆直学士,又调任魏王府功曹,受诏献赋(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文体),以能得规讽之意,受到太宗的称赞。当时有李百药工诗,而谢偃善赋,人称李诗谢赋,可见谢偃以文学知名当时。谢偃的祖辈本姓直勒,《旧唐书·文苑传》说,他的祖父叫孝政,在北齐任散骑常侍,改姓谢。 直勒氏又称敕勒氏、敕力氏,出自南北朝时北方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高车部。高车本是匈奴人近属,在语言上属土耳其语系,汉代称丁零。至南北朝时,北方的鲜卑、柔然人称它为敕勒,汉人则因为其“俗多乘高轮车”而称之为高车或狄历,南朝人则仍旧称为丁零。直勒、敕勒、敕力、狄历、丁零,都是译音之转。他们原分布在今西伯利亚南部的安加拉河和叶尼塞河一带,以后逐渐南迁,到达色楞格河以西至阿尔泰山以东地区。南北朝初期,他们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时代,后来因为经常与北魏作战,受其影响,才慢慢进入阶级社会。公元5世纪时,被北魏打败的数十万敕勒人被迫从漠北迁居大漠以南,开始接受北魏的统治,负担赋税和兵役。由于不堪忍受奴役,到北魏末年,他们在酋长胡琛的带领下参加了由各族人民联合发动的反抗运动,推倒北魏王朝后,便与汉民族融合在一起了。 直勒人粗犷豪放,曾在公元460年前后举行过一次有数万人参加的民族盛会,“合聚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遨,歌吟欣欣”。后来追随北齐武帝高欢创业,又唱出了传颂千古的《敕勒歌》:“敕勒歌,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辽阔万里的草原风光和天仙般的敕勒民族生活尽在歌声之中。 后来被改谢姓的直勒人就出在这样的民族中。在谢偃父直勒思政被改姓以前,直勒族中早已有人以族名为姓。如据《魏书·太祖纪》和《高车传》记载,天兴三年(400年)十一月,高车直利曷部酋长敕力犍率九百余落内附,被授以扬威将军之职,置司马、参军,并赐谷两万斛。《周书·陈欣传》也说,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陈欣与开府敕勒庆破齐将王鸾嵩。从时间上推算,敕勒庆应是与谢偃父同时的人。按照高车人的习俗,部落酋长世代相袭,则谢偃父与敕勒庆都可能是敕力犍的后裔,或者二人之中还有一人接任了本部落的最高职务。如果这种推断无误的话,那么,改姓谢的直勒政就出在高车直利曷部落,而率众降魏的敕力犍也就是他的血缘先祖。 另外,先秦时期,姓氏之中有射氏,因与谢字同音,常被写作谢,后人遂有以谢为氏者关于射氏的来源,史书记载不一。《万姓统谱》说出自晋大夫貌之后,《姓氏考略》则认为由古代司射官而来,《汉书》颜师古注更认为是谢氏的分支。 还有一种改姓谢的情况是:周宣王封支子于洛邑西南的谢水之滨,乎王东迁洛邑后,这部分人被迫东迁兖州龚邱县(今山东宁阳县)。为了纪念故地,也把新到的地方称作谢丘。后来又以谢丘为姓 四、少数民族谢姓: 涪陵谢氏 居住在今四川彭水县一带的谢姓人祖先。据研究,他们可能出自被楚文王南迁荆山一带的谢人,约在战国时迁居涪陵,与巴人杂居,有的融人巴人。东汉末年,一个叫谢本的人请求以丹兴(今四川黔江)、汉葭(今彭水县东)二县设涪陵郡,得到批准,可知他在当地已有相当的势力。另据晋人常琚所撰《华阳国志·巴志》说,蜀后主延熙十三年(250年),涪陵大姓徐巨起兵作乱,被车骑将军邓芝讨平,“乃移其豪徐、蔺、谢、范五千家于蜀,为猎射官。分赢弱配督将韩、蒋,名为助郡军。遂世掌部曲,为大姓。晋初,移弩士于冯翊莲勺。其人性质直,虽徙他所,风俗不变,故迄今有蜀、汉、关中、涪陵,其为军在南方者犹存。”就是说,谢姓作为涪陵四大姓之一,因受徐巨的牵连,被邓芝北迁于蜀(今四川成都一带),担任猎射官或助郡军,后来又被称为弩士,在蜀汉亡国后北迁冯翊莲勺(今陕西渭南县东北)。这些被两度迁移的涪陵谢氏,人数当在千家以上,可见其势力之大。也正是因为这种迁徙,涪陵谢氏一分为三,在蜀郡和冯翊都留下了生活的足迹。 早在东汉时,涪陵谢氏的一些人还与当地的白虎夷人融合在一起,甚至有人当了他们的首领。《东汉繁长张禅等题名碑》中有“白虎夷王谢节”,显然就是其中之一。白虎夷是巴人中的一支,繁县在今四川鼓县西北,正是谢人的迁徙之地。 邓芝迁徙涪陵谢氏之后,勉强留下来的谢姓人又有南迁南中地区者。《华阳国志·南中志》说永昌郡有陈、赵、谢、杨四姓,都是“大姓”,可见谢氏迁到这里以后仍然保持其大族地位。永昌郡就是今天以云南保山县为中心,包括缅甸东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 由于涪陵谢氏居住在古代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他们很早就扮演了民族融合的先驱者角色。早在东汉初年,他们中的一支南人黔中,与散居在今贵州境内的濮人、越人、僚人杂居通婚,成为部落领袖,后采演变为隋唐时期的东、南、西三谢蛮。据《华阳国志》等书记载说,西汉末年,(片羊)柯郡(今贵州凯里县西北)功曹谢暹与郡中大姓龙、傅、尹、董氏拥郡自保,后听说光武帝起于河北,乃派人绕道番禺江(即今珠江)北上,奉贡汉朝。光武帝嘉之,赐号义郎。从此,谢氏世代承袭,发展为大姓。至西晋末年,巴人李特据成都称帝,晋宁州刺史王逊“欲迁烊柯太守谢恕为涪陵太守”,以抵抗李特。谢恕就是(片羊)柯人。其后,李特侄李寿控制了南中地区,“惟烊柯谢恕不为寿所用,遂保郡独为晋”。不久,东晋灭亡李氏政权,对烊柯实行羁縻政策,实际上是承认了谢恕对烊柯的世袭特权。于是,谢恕便分封子弟到郡内其他各县,出任长官,也允许他们世代相继,从而使谢氏势力在烊柯郡内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为了便于进行区分,居住在郡南庄州(今贵州贵阳市南青岩附近)者称南谢,郡东应州 (今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东)者称东谢,郡西琰州(今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南)者称西谢。而以后的隋唐王朝因为他们居住在蛮族人生活的地区,则习惯把他们称作南谢蛮、东谢蛮和西谢蛮。所以《旧唐书·南蛮传》有这样的记载:东谢蛮,其地在黔州之西数百里,南接守宫獠,西连夷子,北至白蛮。其首领谢元深,既世为酋长,其部落甚尊畏之。贞观三年(629年),元深入朝,以其地为应州,仍拜元深为刺史。又有南谢首领谢强,与西谢邻,共元深俱来朝见,拜南寿州刺史,后改为庄州。此外,在《新唐书·南蛮传》中,也有一系列关于谢蛮人活动的记载,如:武德三年(620年),授谢龙羽为烊州刺史、夜郎郡公;龙朔三年(663年),矩州刺史谢法成率七千户内附;开元十年(722年),烊柯大首领谢元齐死,诏以其孙谢嘉艺袭封;贞元中(785—805年),谢讪出任邛州(今四川邛崃县)刺史;十三年(797年),谢文经任(片羊)州录事参军;等等。他们活动的地区和统辖范围,主要是贵州东南部一带。 谢氏家谱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2655190html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33722htm

‘谢’氏的来历拜托各位大神

谢姓起源 源于炎帝后裔申伯之后 姓,是同类人群所尊奉的同一个图腾所称谓的字。氏,是有血统关系所称谓的字。姓氏,是俱有姓与氏两个层...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