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周姓氏的论注目录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1收藏

关于商周姓氏的论注目录,第1张

答复共 8 条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163941html

回答者:酷GG39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0-21 19:48

你住那个市我告诉你在那个书店有

回答者:傻子2008 - 魔法学徒 一级 10-22 18:01

中国博物馆有

回答者:tujiahua1818 - 魔法学徒 一级 10-23 13:53

1姓氏

2氏的产生

3姓氏的形成

4姓氏的神话

5姓氏的分布

6姓氏的异读

7客家姓氏的渊源

8客家人的迁徙渊源

9族长

10族产

11族谱

12族规

13郡望

14堂号

15宗祠

16堂联

17堂联与祠联

18堂联的内涵

19舅权

20满族人的姓

21满族望族八大汉化姓氏

22佟姓宗族

23关姓宗族

24马姓宗族

25索姓宗族

26赫姓宗族

27富姓宗族

28那姓宗族

29郎姓宗族

30藏族人的名和姓

31回族人的姓

32回族姓氏的由来

33回族的取姓方式

34漫话回族姓氏

35回族姓氏检索目录

回答者:wnc7188 - 大学士 十六级 10-24 10:22

http://wwwblog163com/0831he/青春校园小说大全

参考资料:

http://wwwblog163com/0831he/

回答者:he0831 - 试用期 一级 10-28 21:07

佟姓宗族

关姓宗族

马姓宗族

索姓宗族

赫姓宗族

富姓宗族

那姓宗族

郎姓宗族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163941html

回答者:可爱wy - 试用期 一级 10-29 11:53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163941html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163941html

回答者:8443596 - 童生 一级 10-30 20:09

中国姓氏的起源

——这是《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作者:袁义达 华东师大出版社)一书中的一小节,看后会增长一点姓氏知识。如大家有兴趣我会把关于[汪氏]那一部分摘录下来。

姓,代表氏族的血统,最早起源于母系社会。早期的姓出自氏族的图腾,氏族往往以天象星座、动植物作为其图腾的内容,在与周边的其他氏族的交往中以展示氏族图腾的徽记来表明其身份,区别不同的氏族和方位,这氏族徽记就是姓的最早雏形。从时间上,姓的产生远远早于文字,有了文字以后,根据图腾徽记的图形产生了有文字意义上的姓。

氏,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从夏朝中期开始,氏成为姓的支系,是私有制社会的持种产物,表示功勋和地位。先秦时女子称姓,男子称氏(郑樵《通志.氏族略》)。

中国古代姓氏传说产生于远古五帝时期。从盘古氏开天地,历三皇、五龙氏,到伏羲氏定姓、氏,再经炎黄、尧舜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到秦并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政权。姓、氏也混而为一。中国姓氏的历史至少有五千年之久。

历来都以为中国人先有姓,后有氏。事实上,姓、氏一直在混合使用,姓和氏的关系也在转变。最早的氏为大氏族、部落、国家、氏族联盟的称呼。传说中和文献上出现的这类氏有上百个,最早的是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五龙氏时代,随后为钜灵氏、黄神氏、鬼隗氏、空桑氏、次民氏等二十二氏的循蜚纪时代,接着为辰放氏、蜀山氏、混吨氏、有巢氏、燧人氏、庸成氏等十三氏的因提纪时代。在这个时期中,最重要的氏是有巢氏和燧人氏,有巢氏教民架木为巢,掘地为营;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教民结绳以记事。

之后进人了伏羲氏时代,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出现了共工氏、柏皇氏、朱襄氏、吴英氏、栗陆氏、郝胥氏、昆吾氏、葛氏、阴康氏、中皇氏、女祸氏等部落。中国最早的姓就产生在伏羲氏时期,伏羲氏之后为风姓,这是中国第一个姓(范文澜《中国通史》,1978午)。这个时期的另一个重要的氏是中皇氏.中皇氏的首领为仓颉,他创造了文字,替代结绳记事。

女蜗氏之后为神农氏,即炎帝,其后为姜姓;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氏,有熊氏是黄帝所在的部落的称呼,黄帝继承炎帝之位统治了中原大地。黄黄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有姓十二:姬、酉、祁、己、滕、葴(亦作箴)、

任、荀、僖、始、侣、依。这十二个姓事实上是有熊氏部落的分族,其他的儿子因没有实力建立起自己的族而不能有姓。这是姓为氏的支系的时代。黄帝与西陵氏女生子玄嚣,号青阳氏,亦名少昊,少昊氏族东迁,成为东夷族的首领,改称金天氏,其后为赢姓、偃姓;黄帝与西陵氏女生次子昌意,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颛顼,为高阳氏,其后为芈姓、己姓、董姓、妘姓、曹姓等;黄帝之曾孙帝喾为高辛氏,其后为子姓;帝喾之子尧为陶唐氏,其后为祁姓;黄帝之裔舜为有虞氏,其后为妫、姚姓;颛顼之孙禹为夏后氏,其后为姒姓。所以,氏在周朝之前是部落名的一种表示,与周朝的氏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中国最古老的姓基本都出自炎黄两帝之后,据文献统计.先秦时期总共出现过30多个姓,加上考古出土的西周铜器铭文上所见的姓,总数也没有超过50个,而氏的数目却远远超过了此数。

夏朝时,氏的本意发生了变化,氏可以代表姓族中重要的分支,成为夏朝的诸侯。比如黄帝之孙颛顼帝之后的己姓.在夏朝分生出昆吾氏、苏氏、顾氏、温氏等氏族,并成为夏朗的诸侯国。夏朝时已经出现了分封制,禹为姒姓,其后分封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等诸侯国(司马迁《史记》)。商朝基本上继承了夏胡的制度。

作为血缘关系的姓和氏之间发生最重要的变化是在西周初期,周武王灭商后,重新确立了姓、氏的关系,“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左丘明《左传》)。姓明婚姻,世代不变;氏辩贵贱,随时更移。西周“裂土分封”同姓、异姓诸侯国l300余,天子尊为大宗,诸侯称为小宗。西周的宗法制规定:诸侯国君的嫡长子继承国位和爵位,一姓之祖由嫡长子来祭祀和继承,虽经百代而不变其姓,此即所谓大宗;国君嫡长子以外的儿子统称为庶子,也称别子,史称公子,他们不能继承君位,凡获得分封的另立一家,获得新氏,往往以封邑为氏,称为小宗。别子的嫡长子继承新氏族,为新氏族的大宗,而其他儿子须再立新的支氏族、往往封于乡、亭,以乡、亭为新支氏族。没有土地可以分封的儿子,或以先祖的号、谥、爵、官、名、字、居、事、职、次等为新氏族,五代以后降为庶民,无氏可立;国亡后的国君嫡系一族往往以国名为氏,或以所继承的姓为氏。氏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大权有大氏,小权行小氏。春秋战国时产生了无数个氏.也衰亡了无数个氏,而姓是不能改变的。所以,先秦时保留下来的姓仅仅在30个左右,而保留下来的氏却有近干个。我们平时提到的姓氏几乎都出自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氏,与夏商以前的氏是有区别的。

直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了中国,姓、氏才混合为一,汉朝以后姓和氏不再给予严格的区分(马雍,1985年)。促使姓、氏合一的根本原因,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所实施的“郡县制”取代了周期的“裂土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既没有国、邑、乡、亭、里五等世袭封土,也没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皇亲国戚、功勋武将也没有自己的封土。宗法分封制度的灭亡,使原先代表贵贱的“氏”与区别婚姻的“姓”之间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氏与姓都只剩下标记血缘系

统符号的作用。

有关中国姓氏有史可查的既系统又可靠的记载,主要为秦汉以后的文献。正是在秦汉时期,才奠定了中国汉族姓氏世代稳定传递的基础。目前我们正在使用的汉族姓氏大约3000余个,但大约87%的汉族集中在100个大姓上,其中97个大姓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氏,仅有任、姜、姚三姓出自炎黄时代的古姓(袁义达,1996年)。有一点可以肯定,姓虽然起源于母系氏族时期,但中国5000年姓和氏的传说和有限的文献记载表明:炎黄以来的姓和氏基本上都为父系传递下来的,这是中国汉族姓氏的遗传学的真谛。

参考资料:

http://wwwiwangscom/bbs/readphptid=66

回答者:jackey991015 - 助理 二级 11-2 10:08

  1、胥姓,中华传统汉族姓氏之一,是晋国六卿之一。 胥读音为“xū”,与虚同音。胥姓来源有三种说法,分别是学者说、典籍说、家谱说。学者说主张胥姓是上古氏族华胥氏、赫胥氏后代,典籍说主张胥氏祖先为晋国大夫胥臣,而家谱则显示胥姓来源于姬姓。在古代,胥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吴兴。胥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85位。在2013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267位。21世纪胥氏主要分布在四川、山西、安徽等地。胥姓人口较少,约2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01%。

 2、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胥臣官拜司空,其子孙后代都在晋国任官职,使得胥氏家族发扬光大,一朝得名。

 3、南北朝、宋、明之际,胥氏族人向今甘肃、山东、河北、江西、江苏、湖南、安徽、河南、东北、四川、黑龙江、新疆等地拓展,汉唐之间以琅琊、吴兴为郡望。

 4、明朝中叶以后,西北之甘肃、宁夏均有胥姓入籍,并有沿海之胥姓渡海赴台。明末张献忠屠川后,造成川地人口锐减,此后不久的湖广填四川,有两湖之胥姓被迫入迁于今四川、重庆之地。

 5、明清时代,逐渐有北方之胥姓迁入内蒙地区以及东北三省。21世纪胥氏人口不众,但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但主要还是分布在四川、山东、安徽等地。

陈氏家谱旧序(朱熹撰写)

家法之建,仿于诸侯别子,而士庶之宗,则惟其所始焉。或姓或氏,或地域或谥,爵则称宗,宗之于族也,有本姓以合庶姓,有缀食以系群情,孙之于祖也,有植祫以省大事,有齐衰以服三月,百世而婚姻不通,周道然也。上溯夏殷,何莫不然,故其迹泯(未混),末季七族九宗,犹资周王封国之重,及王辙东,世臣沦丧,乐却降在皂隶( 穿黑衣的官差衙役),从五皆为圭筚,宗法始荡然也。所赖以维持者,独周官莫繁世(一作独国官系世系),辨昭穆之制存焉尔,此谱帙所从出也。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

颖川陈氏,出先妫姓侯爵(侯国),自帝舜之后,传于有虞,虞幕裔孙阏父为周武陶王,能利器用,王赖之,以元女太姬下嫁其子满,而封诸陈,使奉虞祀(祭),满谥胡,公生申公犀,犀而下传十世,子孙散处,遂以国为氏,敦读书,说礼乐,绶若若而印累累,匪朝伊夕矣。但世历既久,从迁不定,或移家于八闽,或筑室于三吴,或寄迹于浙东,或寓居于古歙,椒聊远条,几不知有原本矣,然千流万派,归一原,叶茂枝蘩,不离一本。其名之最著者,莫如太邱先生实(即东汉陈实)其子元方、季方,世称二雄,凤毛麟角,岂虚岂虚语哉,元方子群美才懿,历仕魏帝,清节驰声。传霸先,梁祚下移,生民涂炭,相机观变,应天顺人,非择而取之也。厥后王(一作伯宣)为海内文宗,奉公为教子令范,天下已任。擅著作之奇才者,非古灵先生欤!与义河目海口,所赋梅诗,徽宗有见晚之叹。建(见)炎人恭大政,其出处气节,翰墨文章,为中与大臣之冠。协赞大议,社稷之勋臣者,非鲁公、文正公康伯欤,盖一世芳躅,千古播扬,一叶云礽,景行靡替。但人情以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经疏(流)远,视若途人。然昭穆既明,本原自辨,后有作者,果能追念前由,无忘厥祖,披图按籍,孝思勃生,则勉旃不怠,庶兴前业矣。

陈氏族谱源流序--王阳明

自五宗九族之礼不行于天下,后世凡通能都大邑之间,号称巨室(族),而能仅谱其家者,不多得矣,若进而能谱其族者,则尤鲜焉!况推及天下同源异流者哉!能推及天下同源异游流,必其心之仁,志之远,力之徤、而学问之充博也。会祁间庠士陈君坚,一日思欲矫世俗之弊,溯本寻源,合陈姓而一之,其固大有功于陈氏矣!然便千万世之下,步尘蹈迹,伦理得以不冺,昭穆得以常明,维持名教于诚心真切之地,又谁之功耶,此此余喜得于观创见,而不容以辞请也,按陈之先本妫姓,出于胡公满,受周武王之封于陈,世(以)主虞帝之祀,传至愍公越,为楚所并,子孙因以国氏,赢秦之季,有曰平者,即越之十世孙也,家于阳武户牗,与张子房同为高帝谋臣,封户牖侯,拜相光显天下。

(汉)元帝时,有讳汤者,又以平六代孙,拜西城副校尉。奉使方外,诛斩郅支单于及阏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余级,功上,锡爵关内侯,于平有光,汤之后,移家颖川。七传而生文范先生实(寔),以节义风四方,至谓在曰:宁为弄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厥子六皆贤,而元方、季方为最,世称难兄难弟,殆本诸此。

自是颍川之陈亦着,二方之子孙亦盛,显于魏同,丕播于晋,大行于宋、齐、梁、陈之间,如大司空群,尚书仆射泰,至讳逵而迁长城者,皆元方之后也。高源太守閠魏主簿,谭至为福建节度使,曰:迈而迁莆田者皆季方之后也,季方之后居蒲为多,泉、福、建、安之境次之,宋元间罕有会者,故其派无传焉。

长城自逵之后十一(应为19?)世生武帝霸,继梁而有天下,传五君凡三十三年,故当时膏腴之地多为陈氏所居。

有曰新安者,则伯固[新安王,妃孔氏]之封,而其后居家绩溪若崇德(今浙江石门)、昌溪、霞溪(池州)、陈村(今江苏徐州)古山陉之云岑、昌化义千,类皆绩溪之分派也。

有曰宜都者则叔明[宜都王,妃方氏]之受封而而其后移家德安[今九江市德安],皆宁州,武宁[今九江市武宁,在柘zhe林水库上游],兴国[今赣州市兴国],安义[今南康义安],高安[今南昌市高安市],南昌,靖安[今南昌市靖安],建昌,丰城,瑞昌瑞昌[今九江市瑞昌市],奉新[今南昌市奉新],武昌[今湖北省武昌市],奉新,武昌类皆德安之分派也。

有曰湘东[长沙]者,则叔平[湘东王,妃丁氏]之受封,而其后居家歙[安徽歙县]之黄墩,若乐平[江西上饶市]、临淮[安徽凤阳]、定海[今浙江宁波]、永嘉[今浙江温州]、昆山[江苏苏州]、金华[今浙江金华]、灵璧[安徽凤阳],类皆黄墩之分派也。

有曰豫章者,则叔英(豫章王,妃田氏)之受封,而其后移家吉州[江西吉安]黄金乡,若城东聚星街、吉水[吉安市吉水县]、赤岸[赤水县地]、崇仁[江西抚州]丹桂里、新淦[江西临江]之润陂、大塘、清江[临江市清江县] 之黄龙潭、类皆黄金乡之分派也(伯)仁,[妃褚氏]受封于庐陵[江西吉安]、而安陆、新昌、大姑、信沣、新田[永州市]、泞州、沙市、宣城、长安诸派皆祖之。(仁受封于庐陵而安陆新昌大姑,信丰,新田,宁州杉市宣城长安诸派,皆祖之,)允[叔宝子,封吴兴王,妃宋氏] 受封于吴兴[浙江湖州乌程县],而平湖[浙江市]、延津[河南卫辉县]、 嘉兴、东阳[浙江金华市]、义乌、琏市[湖州归安]、海盐[嘉兴市]、乍浦[嘉兴平湖] 诸派皆祖之。庄[叔庄,封会稽王,妃夏氏] 受封于会稽[绍兴市],而凤阳、涂山[凤阳怀远县]、广德苦竹墩、台州状元塘诸派皆祖之。献[叔献,封河东王,妃余氏] 受封于河东[山西],原武[开封市]、鄢陵[河南归德]、宁祥、祥符[开封市]、时和[巩昌西]、临颖[许昌]、新郑[开封市] 诸派皆祖之。(受封于河南而原武宁陵祥符时和临颍新郑诸派皆祖之) 俨[叔俨,封浔阳王,妃余氏] 受封于浔阳,而安仁、太原、陈营[河南陈留]、南河[开封河阴]、鄱阳、南村[河南黾池]、贵溪[江西]、永丰[吉安] 诸派皆祖之。(俨受封于寻阳而安仁大原陈营南河鄱阳南材赀溪永丰诸派皆祖之) 虞[叔虞,封武昌王,妃田氏] 受封于武昌,而江夏[武昌]、金沙[长沙市]、竹牌[黄州蕲水]、团风[黄冈市]、荆、襄诸派皆祖之。(虞受封于武昌而江夏金沙竹牌轩风荆襄诸派皆祖之)若赭山、山阴、淮阳、遂昌、奉化、乌城、无锡、常、镇之派则自恬王[叔宝子,封钱塘王,妃谌氏]于钱塘、俭王[叔俭,封南安王,妃干氏]于南安始也。 鄱阳、大园、南昌、石桥、进贤、罗岺、湖楠之派则自山王[伯山,妃乐氏]于鄱阳。

谟王[叔谟,妃胥氏]于巴东[川东]始也。

至于西川东门[成都],又由太子深避隋所迁,而后亦移家保宁[成都]新井[成都南浦县],而卒宏大家声,如三尧者,亦有奉节[四川]出镇,因家浮梁[江西饶州]、盐仓岭[江西浮梁地],而殁能死职庙祀,如大夫轶者,亦有宦游江逝[浙江],爱其山水佳胜,而家桐卢[浙江],如观察使轻者,若吉水长松(一作重庆南川)、鄱阳礼城、婺源霍口[安徽]则托始于新井;而瓜分子折;如乐之城南[江西乐平],婺[安徽婺源]之金阐、五马、凤山沙源;又或有自礼城、自霍口者,与夫祁[安徽祁门]之竹源,休[安徽休宁] 之陈村、浮[江西浮梁]之引京、下连、镇市,则肇迹于盐仓岭;而溪殊径别,如祁之西方村、程村、磻溪,宣化[广西南宁]、崇善[广西太平]、棕榈[广西南宁宣化地]、谷木;如建德[江苏池州]小梅、青阳、湾里[青阳地];休之水潭、潜阜、罗坞;歙之慈孝坊、太平[宁州]之西乡;又或有自竹源、自陈村者也。

至于祁门东山,则系出叔达封义阳王,居长安蓝田,而其后移家闽之莆田、赣州之马头、吉安之庐陵县大湖塘凤凰山;若西蜀之阆中,如三尧者;茶陵之东乡,如四汉者;分迁不一,若马头、蒲江、陵尾、长冲后港,祁阳、宜章、全州,永兴、耒阳、塘村[兴宁县]、石墩[兴宁县]、攸水、马头香山岭、攸县东江乡、马兜[江西安成]、石陂、栗源堡、葛田、文江[吉水]、类皆蓝田之分派也(有曰义阳者则叔达之受封,而其后移家玉山、隐螀,若半x口大门里阳戈、荣锦、坊德、兴之陈源暖川齐村上饶沙溪类皆隐分派也。)其余或出彼入此,或出此入彼,殆如断丝散绳,诚不可头绪也。

[后]唐[明宗李嗣源]天成间,有天麒、万镒君子者,一倡是会,于是而相从三百余支,继之宋开庆,则得半焉,继之以元至正,则又半焉。自后各望其地,各宗其谱,虽咫尺之间(虽咫尺之远),而有泰越之分。回视古人家天下之心,殆天壤矣!(殆霄坏矣),今观二陈君之为是,岂直家天下云乎哉!散于天下,收于庙中,国之制也;散于天下,收于谱中,家之训也。陈君之意,盖欲拔浇漓之俗,挽回纯朴之风。使族之人,各自其身推及于其父,自其父推及于其祖。自其祖推及于其曾祖,自曾祖推及于其高祖,又自高祖而推及于无穷焉!

则吾同身者,同吾祖者,同吾曾祖者,同吾高祖,同吾世分祖者,虽有亲有疎,有远有近,贫富贵贱,知愚,有贤有不肖之不同,自祖宗视之,则皆子孙也,(何有亲疏、远近、贫富、贵贱、智愚、贤不肖之分?则亲之于疏,思如何而敦睦之;近之于远,思如何而时会之;富之于贫,思如何而周恤之;贵之于贱,思如何而维持之;智之于愚,贤之于不肖,思如何而劝勉之。)殆见好恶相同忧乐相共,音问相通,声势相倚,纲纪相扶,有无相济,,出入相友,会遇相接,德业相勤,过失相规,农未相赀,商贾相合,水火盗贼相顾,疾病患难想恤,婚姻死丧相助,(乎弱,众不暴乎寡,大不欺乎小,)一宗之中和气周流仁风霶濡,上无愧于祖宗,次无愧于大家,次无愧于斯谱矣,善哉。

陈君之为是也,(然其辑谱牒、表世系、叙节略、写遗像,即所谓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或者指为无益之举,此不知谱者也,乌足为陈君议哉!)故曰能推乃天下同源异流,(不欲其异,而欲其同),其心之仁、志之远、力之建、而学问之充博也,嗟呼!举万钧之鼎,必乌获;而后能游千仞之渊、必津人;而后可胜斯任者,余固知非在斯人也。然谱学失传久矣!感发而兴起者亦多也,求如是谱,光明正大,简切真实而易观者,盖寥寥焉!余以是又知陈君为经纶之手,而是谱信哉为大成也,故并呈之,以为将来者劝。

关于商周姓氏的论注目录

答复共 8 条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163941html 回答者:酷GG39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0-21 19:48你住那个市我告诉你在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