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姓 密氏家谱 密姓起源 密姓名人 密姓的来源 密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1收藏

密姓 密氏家谱 密姓起源 密姓名人 密姓的来源 密姓简介,第1张

密[密,读音作mì(ㄇㄧ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姞姓,出自商朝时期密须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商朝时期,有密须国(今甘肃灵台),传说为黄帝之子姞的后裔在商武丁时期被赐封的诸侯国,后被周文王姬昌所灭,其国君的后世子孙以国名“密须”为姓氏,称为密须氏,后省文简为单姓密氏、须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朝时期密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郑通志·氏族略》记载:“密,密康公之后。”在文献《中国古今姓氏大辞典》中注释:“康公,周共工时人,封于密(今甘肃灵台),建密国,因称密康公。共工灭密,其后以国为氏,此则系出姬姓。”

密国,是西周王朝初期的姬姓小国;周共工,就是周恭王姬扈。

密国原在今甘肃灵台县一带,是商末周文王灭姞姓密须国之后,在其旧地重新分封的姬姓诸侯小国。在史籍《国语·周语》中记载:“恭王游于泾上……康公不献,一年,王灭密。”显然,当时是密康公没有给周共工献贡,因而得罪了周共工,在周共工回朝一年内遭到了亡国之祸。以后,处于西部地区姬姓密国重新被周共工迁都到今河南省新密市境内。

春秋时期,密国被郑国所灭,成为郑国的附庸邑。其国子民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密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党项族,出自西夏时期的党项族密纳克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党项族,为古羌族中的西羌分支,原居住在今 、青海、四川等省区的交界地区。

隋末唐初,古西羌族中的党项族人开始兴盛起来,其占据的地区,东至松州,西接叶护,南界春桑,北邻吐浑,有地三千余里。党项族人以姓氏作为部落的名称,过着不知稼穑,土无五谷的原始游牧部落生活。

藏文史籍《智者喜宴》中记载:同唐朝文成公主结亲、至今传为佳话的藏族首领松赞干布“曾娶了五个王妃,其中一位就是弭药王之女茹雍妃洁莫尊”。其所记载的“弭药”就是指党项族。在史籍《 政史》一书中记载:“所谓党项,是指住在青海湖以北宁夏南部的党项密纳克而言,亦称蕃密纳克,即藏木雅人。党项密纳克在被成吉思汗灭亡后分为两支:其中一支迁至康区打箭炉附近,称康木雅。”这在史籍《木雅五学者传记》中也说:“木雅分两部分,一为青海、甘肃等地的木雅地区,一为多墨木雅地区。”多墨系指丹巴、道孚、理唐、木里地区,又称木雅热岗。

党项密纳克氏族人后来在西夏王朝建立以后,迅速归拢于西夏王朝,其中有许多人出任西夏重臣,由于西夏王朝崇尚汉文化,因以“密纳克”为汉化姓氏,并取谐音汉字“密”为姓氏,称密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鄂密特氏,世居锡喇塔拉(今甘肃张掖永固镇)、上都河(今内蒙古多伦上都河流域)一带地区。后有满族亦引以为姓氏,满语为Emit Hala,后有冠汉姓为密氏、鄂氏者。

②蒙古族乌密氏,亦称乌弥氏,世居察哈尔地区(今河北张家口)。后有满族亦引以为姓氏,满语为Umi Hala,后有冠汉姓为密氏、吴氏者。

③蒙古族苏密尔氏,亦称舒穆尔氏、苏默尔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黄山地区。后有满族亦引以为姓氏,满语为Sumir Hala,后有冠汉姓为密氏、徐氏者。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密扎氏,满语为Mija Hala,属于卦勒察女真,世居卦尔察(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所冠汉姓为密氏、米氏。

②满族萨玛喇氏,亦称萨密喇氏、塞米喇氏,满语为Samala Hala,汉义为“大木碗”,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苏完(今吉林双阳双阳河流域)、黑龙江图拉屯(今黑龙江宁安)等地区,所冠汉姓多为蔡氏,亦有取汉姓为密氏者。

③满族赛密哷氏,源于金国时期白号姓氏塞蒲里氏,以姓为氏,满语为Saimire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萨哈尔察(今黑龙江支流俄罗斯布列雅河)、齐齐哈尔、长白山、黑龙江沿岸等地区。赛密哷氏为满洲巨族,后多冠汉姓为柴氏、密氏、赛氏等。

二迁徙分布:

密氏出自姞姓,以国名为氏。

密须国在甘肃省灵台县治西二十五公里的百里镇。密须国在商末时期为周原西北部的一个强悍部族。公元前1057年为周文王所灭。

周武王克商后,封同姓诸侯,建立密国,后又为周共王所灭。今天的百里中学后院,据说就是原密须国宫殿的遗址。离遗址东一公里处的烂泥湾有密须公墓,洞山有一庞大的西周墓葬群,甘肃省最大的西周铜鼎就出土于此。

今江苏省的东海县,贵州省的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台湾省的台北县等地,均有密氏族人分布。

三、历史名人

密 佑:南宋庐州人,咸淳年间官江西都统,在进贤坪迎战元军,率众逆战进贤坪。元兵呼曰:“降者乎?斗者乎?”密佑曰:“斗者也。”麾其兵突进,至龙马坪,元军围之数重,矢下如雨。密佑身被四矢、三枪,犹挥双刀,率死士数十人斫围南走,前渡,桥板断,被执。宋都木达曰:“壮士也!”元军欲降之,系之月余,终不屈。骂万石为卖国小人,使我志不得伸。宋都木达又命刘盘、吕师夔以金符遗之,许以官,密佑不受。复令佑子说之曰:“父死,子安之?”密佑斥曰:“汝行乞于市,第云密都统子,谁不怜汝?”怡然解衣请刑,遂死,元兵皆泣下。密佑之先,密州人,后渡淮,居庐州。

密 定:明初金筑安抚司人,洪武四年归附明朝,诏赐文绮三匹,置金筑长官司,秩正六品,隶四川行省,授予密定为安抚使,世袭。洪武十四年敕劳密定曰:“西南诸部虽归附,然暂入贡而已。尔密定首献马五百匹,以助征讨,其诚可嘉,故遣特使往谕,俟班师之日,重劳尔功。”升金筑长官司为安抚司,仍以密定为安抚使,予世袭。十六年,密定遣使贡方物。十八年,密定遣弟保珠来贡。二十九年以金筑安抚司隶贵州军民指挥使司。永乐初年,金筑安抚得垛来朝,赐绒锦文绮。洪熙、宣德改元,皆贡马。十年,直隶贵州布政司。正统五年,安抚金镛贡马。成化、弘治、隆庆时历朝贡。万历四十年,吏部覆巡抚胡桂芳奏:“金筑安抚土舍金大章乞改土为流,设官建治,钦定州名,铸给印信,改州判为流官。授大章土知州,予四品服色,不许管事。子孙承袭,隶州于贵阳府。”遂改金筑安抚司为广顺州。

密不齐:(生卒年待考),误称宓子贱,亦称亶父,字子贱;鲁国人。著名孔子弟子之一,鲁国大夫。密不齐是春秋时期鲁国单父侯,是孔子的学生。

密 忠:(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大臣。

密元礼:(生卒年待考),著名西夏王朝御史中丞。

密 镛:(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凤阳同知。

密 聪:(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内黄知县。

密聪杰:(公元1980~今),上海人。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媒体信息检索。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秦汉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太原市)。以后宋、金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以来省会都在此地。

2、堂号(缺)

============================================================

密姓宗祠通用对联

〖密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宋季都统;

汉代尚书。

——佚名撰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密佑,官江西都统,与元兵战,被执,不屈而死。下联典指汉·密忠,官至尚书郎。

-----------------------------------------------------------------

〖密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安抚归洪武;

都统抗元军。

——李文郑撰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初金筑安抚司人密定,洪武初年归附明朝,被授予安抚使。下联典指南宋庐州人密佑,咸淳年间官江西都统,在进贤坪迎战元军,身中四箭三枪后被俘,不屈被杀。

汉字是世界上独特的以形表意的文字,是记录、书写汉语的特殊符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基石,更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以下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蔡氏-姓蔡的名人-蔡姓起名字-蔡姓的起源与家谱。

蔡氏-姓蔡的名人-蔡姓起名字-蔡姓的起源与家谱 篇1

蔡(Cài)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姞姓,为黄帝支裔。据《国语·晋语四》所载,“黄帝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是也。”又据《潜夫论·志氏姓》所载,“姞氏封于燕……姞氏之别有阚、严、蔡、光、鲁、雍、断、须密氏。”古时燕地大致在今河北北部。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得后裔。据《姓氏考略》、《华亭蔡氏新谱序》、《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的'后裔,以国为氏。周灭商后,封文王第5子叔度于蔡,让他与管叔、霍叔一起监管殷得遗民,称为“三监”。武王死后,周成王年纪太小,周公旦(武王的弟弟,又称周公)因此临朝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都很嫉妒周公摄政,便联合武庚反叛,周公讨伐 武庚,事后处死管叔,并将蔡叔放逐。后成王改封蔡叔度的儿子胡于蔡,称蔡仲。春秋时,因受楚的逼迫,多次迁移。蔡平侯时迁新蔡(今属河南省),称上蔡;昭侯迁州来(今安省徽凤),称为下蔡。蔡国传23代,历24君,立国600多年,公元前447年被楚国攻灭,子孙散居楚(今属湖北省)、秦(今属陕西省)、晋(今属山西省)、齐(今属山东省)等各国,以国为姓氏,称蔡氏。

3、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女真族乌林答氏、满族蔡佳氏改汉姓为蔡姓。

得姓始祖:蔡仲。据有关资料所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后,武王大封同姓诸侯于各地,将其弟叔度封于蔡(故址在今河南上蔡西南),让他与管叔、霍叔一起监管殷的遗民,称为“三监”。蔡叔度始封于蔡而居于卫。武王死后,其子姬诵继位,因年纪太小,便由武王之弟周公旦(周公)临朝摄政,叔鲜、叔度对此不满,联合武庚(商纣王之子)及东方夷族进行叛乱,周公奉成王之命兴师讨伐,并予以平定,事后处死了武庚与叔鲜(管叔),并将叔度(蔡叔)放逐,不久,蔡叔度死于迁所。其子胡,不仅能认识到父亲的过错,不与之同流合污,而且遵守文王德训,与人为善,周公听说后便派他到鲁国辅佐自己的儿子伯禽。由于胡政绩卓著,周公奏请成王改封胡于蔡,以奉叔度之祀,是为蔡仲。春秋时,蔡受楚国逼迫,曾多次迁移。蔡平侯时迁于新蔡(今属河南),称上蔡,至昭侯时迁州来(今安徽凤台),称为下蔡。蔡国传二十三代,历二十六君,立国六百多年,公元前四四七年方被楚所灭,亡国后蔡姓子孙散居各地,以国为氏,称为蔡氏。蔡仲也被后人尊为蔡姓的得姓始祖。

蔡姓是以国为姓的。据《史记·管蔡世家》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将弟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建立蔡国,与兄管叔鲜、弟霍叔处共同监督被封在商朝旧都的殷纣王之子武庚禄父,管理殷商遗民,史称”三监”。武王死后,子成王姬诵继位,由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摄政。管叔、蔡叔对此不满,联合武庚及东方夷族进行反叛。后被镇压,武庚、管叔被杀,蔡叔遭放逐,不久,死于迁所。其子胡,能够与父亲的反叛行为决裂,遵守文王的德训,与人为善。周公旦听说后,就派他到鲁国辅佐自己的儿子伯禽。由于胡在鲁政绩卓著,周公奏请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祖,是为蔡仲。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先秦时期,蔡氏主要是在今河南、安徽境内发展繁衍,也有到外地做官留居当地者。战国时,蔡泽曾取代范雎任秦国相,封刚成君。此外,齐国有大夫蔡朝,楚国有大夫蔡鸠居,晋国有太史蔡墨。汉代,已有蔡姓人居于今江苏、浙江,如西汉蔡千秋为沛(今江苏沛县)人,东汉与陈留蔡邕同时,上虞(今属浙江)还有一个“以孝行闻”的蔡邕,但河南仍是蔡氏的主要聚居区,直至南北朝时期,陈留圉一直是蔡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因西晋惠帝时分陈留郡置济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北堌阳镇),圉属济阳,故《百家姓》列蔡氏郡望为“济阳”。汉末,蔡丕任五原(治所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太守,在当地安家,其子孙居住在朔方(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一带。后又有蔡姓人徙居于今宁夏、甘肃境内。

两晋之际,蔡氏有族人随中原士族南渡,居于江、浙一带。蔡氏移居福建、广东,则始于唐初。唐末,中原战乱,河南蔡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先居于福建宁化县,二传又迁至广东梅州。明末,收复台湾,有蔡姓部属随从,后留台湾垦荒,此后,又有大批的蔡姓人从福建、广东到台湾开基,有的移居东南亚及欧美诸国。

蔡氏-姓蔡的名人-蔡姓起名字-蔡姓的起源与家谱 篇2

一、蔡氏的起源来源于什么呢? 姓蔡的名人 姓蔡的明星

周武王灭商后,将其弟叔度封于蔡,建立蔡国。成王继位后,蔡叔联合管叔等进行反叛,失败后遭放逐不久死于迁所。蔡姓起源,蔡叔之子胡,一改其父旧行,尊德向善。周公听说后,举荐他做鲁国的卿士,鲁国大治。周公向成王建议,把胡封在蔡地,以奉蔡叔之祖,是为蔡仲,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二、蔡姓起源地来自哪里呢?

①春秋战国时期,蔡氏足迹已经遍布于河南、河北、陕西、山西、湖北、安徽、山东、湖南、贵州地区。 蔡姓宝宝起名大全 男孩姓蔡起名大全

②战国时,蔡姓族人由蔡姓起源地进入湖南常德,并沿沅江进入贵州,与当地土著混居,成为当今苗、土家、瑶、布依等族蔡姓先民。

③秦汉时期,蔡姓主要分布于中原地区,在豫东与鲁西一带形成了济阳蔡姓。

三、蔡姓起源及简介

蔡氏的起源出于姞姓。黄帝支裔姞姓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姞姓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在尧舜夏时期,姞姓所属的燕、阚、尹、蔡、鲁等氏族分布于渭河流域,沿黄河向西到豫东和豫西一带。蔡系姞姓的支系,在部落中担任祭祀的职责,具有很高的地位。蔡、祭二字古代通用,故蔡出自祭。

郅姓人在山东境内的聚居地主要在济南商河、滨州惠民、菏泽牡丹区鄄城曹县、泰安、禹城等地。全国范围内,北京、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天津、内蒙古安徽等省都有郅姓人分布。其中,河南巩义郅姓人较为集中。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紫云镇下有郅庄,全村多数都是郅姓。

1主要来源编辑《潜夫论·志氏姓》记载:“姞姓之别,及汉,河东有郅都,汝南有郅君章姓音与古同,而书其字异。”因为姞姓是黄帝之二十五子所的十二姓之一,所以此支郅姓当为黄帝后裔。

《古今姓氏书辨证·五质》记载:“郅:商时国名。后世因以为氏。”

2历史典故编辑成语:钟鸣鼎食

释义: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1]

出处:

《史记·货殖列传》:“洒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胃脯,简微耳,浊氏连骑。马医,浅方,张里击

锺。”[2]

意思是说:“磨刀本是小手艺,而郅氏靠它富到列鼎而食。卖羊肚儿本是微不足道的事,而浊氏靠它富至

车马成行。给马治病是浅薄的小术,而张里靠它富到击钟佐食。”

3历史名人编辑郅都:(生卒年代待考),西汉河东郡杨县(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人,汉景帝时期维护封建秩序的名臣。

长沙太守郅浑以及其子、冀州太守、尚书令、京兆尹郅寿,晋有郅辅,唐朝有节度使郅昌,元朝有武安尹郅朗,明朝有滕州判官郅周义,当代有战斗英雄郅顺义等。[3]

4没有郅姓人的郅家庄编辑“我对姓氏比较感兴趣,在咱济南著名的华山西边有个村子叫郅家庄,我曾经去过。据说那里以前有很多郅姓人居住,但是现在已经没有郅姓人了。郅,是个比较少见的姓氏,贵报是不是可以关注一下?”王克明是一位70多岁高龄的热心读者,在连续关注了本报《人文壹周》关于山东稀有姓氏的专题报道后“按图索骥”,拨通了本报电话。“郅”这个姓氏便随即走进了记者关注的视野。

“据我所知,禹城地区没有其他郅姓人的聚集村镇了,郅辛村郅姓人的规模在省内也算是数得着的。”祖籍山东禹城市辛寨镇郅辛村的郅建勇告诉记者,他的老家郅辛村共有村民700多人,郅姓人占了50%,有300多人。“我也曾在地图上意外地发现了华山附近的郅家庄,当时兴奋地以为那里一定住着不少我们同姓人,后来听说这里已经‘名不副实’了。”记者刚抛出“华山郅家庄”这个话题,郅建勇便接着说道。他同时推测泰安一带的郅姓人可能与华山的郅家庄有些渊源,这一推测或可成立,尚需进一步文献资料加以佐证。

5禹城的郅姓来自惠民编辑郅九如是郅建勇的叔爷爷,是禹城地区郅姓家谱第二次修订的主要组织者。“我们禹城地区郅姓人的一世先祖叫郅生美,300多年前为了摆脱家庭贫困携子女离开祖居的惠民来到禹城郅辛庄。当时这里叫刘家庄,一世祖到了以后带领全家辛勤劳作,人丁逐渐兴旺、家业日益壮大,到郅生美孙子一辈已经成了这一带的大户人家,村子后来就改名为郅辛村了。” 郅九如还告诉记者,七世祖晶骉(biāo)、八世祖秀村曾回老家惠民认族联宗,但当时交通不便,又无确切地址,所以未果。“现在交通和信息发达又便利,1999年,我们和惠民、商河两个地方的郅姓族人取得联系,三地以家谱为依据连了宗,还依照约定清明的时候在我们禹城的郅辛庄举行了联宗祭祖典礼。”

在究竟哪里是山东郅姓人的源头这个问题上,惠民和商河两地的郅姓人曾有过争论,但根据禹城地区郅姓人家谱的明确记载,禹城的郅姓人确乎出自惠民,“但惠民现在的郅姓人却很少了,只有30多人;而商河地区前郅家村和后郅家村的阵容比较庞大,加起来有600多人吧,是一个比较大的支派。”郅九如告诉记者。

郅九如还向记者介绍,台湾为数不多的郅姓人分布在台北、台中和高雄三地,其中有一部分就是从山东迁过去的。而在全国范围内,位于河南和山东两省交界地的巩义市,河北的大城县、滑县、易县,山西的定襄县、闻喜县、洪洞县等地都是郅姓人相对聚集的地区。

“前两年河南恭义县的郅恒山曾和我们禹城郅姓人联系过,他去过山西洪洞,说是在那里找到了相关资料,证明山西洪洞县是郅姓的发源地。”郅九如这样说。

6历史编辑出自上古八大姓氏之“姞”

姓,是母系社会的产物,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因此,上古八大姓,都从“女”旁,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关于上古八大姓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姜、姬、姚、嬴、姒、妘、妊、妫;另一说为:姬、姜、妫、姒、嬴、姞(jí)、妘、姚。郅姓即出自第二种说法中的姞姓。

姞与姬同源,都起源于黄帝轩辕氏。据《国语·晋语四》记载:“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巳、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韦昭曾加注说明,黄帝以功德为准绳,给其中十四个儿子赐予了姓氏,其中有两个姓姬、两个姓巳,即十四个儿子分享十二姓。十四个得姓的儿子中有一个为古代五帝之初“黄帝部族联盟”中“姞姓部族”的首领,黄帝赐其姓为“姞”,姞姓儿子得姓后建立了古老的姞姓氏族。随着姞姓氏族子孙的繁衍发展,从“姞”中逐渐派生出吉、雍、燕、鄂、密须(密、须)、阚、严、光、羊、杨、孔、尹、蔡、鲁、允、断、敦、逼、郅、虽等姓氏。所以,有郅姓人认为黄帝的姞姓儿子是自己的得姓始祖。

郅都:令豪强闻风丧胆的“苍鹰”

郅姓名人郅都是西汉时期著名的酷吏,文景之治时期曾被誉为铁面无私的“苍鹰”,是山西和山东两地郅姓人都津津乐道的人物,因为他祖籍河东郡杨县(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人,又曾被汉景帝拜为济南太守。

对于“酷吏”一词后人在理解上多与前人有偏差,汉代时,酷吏非但不含贬义反具有褒扬之意,代表着对皇帝的高度忠诚、对社稷绝对维护和对犯罪人的严惩不贷。郅都对黄帝的忠诚可从《史记·酷吏列传》的记载中略见一斑:郅都者,杨人也。以郎事孝文帝。孝景时,都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於朝。尝从入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自轻,柰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去。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由此重郅都。

驱赶野猪的英勇之为使郅都得到了皇室的赏识和重用,而郅都在民间的成名则是从镇压豪强开始的。据《史记·酷吏列传》记述,因为汉初政府倡导“无为而治”的宽松政策,地方豪强地主势力迅速膨胀,他们在地方恣意横行、欺侮百姓、蔑视官府、不服国法,济南郡的瞷(jiàn)氏家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们拥有三百多口人,依仗自己宗族户多人众又强势经常与官府作对,地方官依据惯法不能加以制服,于是汉景帝拜郅都为济南太守。郅都上任后采取了以暴制暴的酷烈策略,捕杀瞷氏首恶、推行严法,开创了西汉以严厉手段打击豪强之先河。经过一年的治理,恶势力非被斩杀即被镇压,济南郡形势安定、百姓安居。郅都铁面无私、雷厉风行的摧折济南豪强,影响极大、收效颇丰,周围十几郡太守对他佩服有加,地方豪强实力对他闻风丧胆,而济南郡的百姓则对他敬佩不已。

新增:在山东省新泰市羊流镇官桥村及周边村有很多郅姓的人。郅姓在新泰市除官桥村外还在西南关还有一支,官桥村老林(墓地)有一古墓碑,记载了新泰郅姓人的来源——山西洪洞。

新增:在河北赵县双庙村有郅姓约1000人。

姓氏所包含的文化信息非常多,在这里只能简单地概括一下。

 

 1、姓氏的起源:

中国人在母系氏族社会的时候就有“姓”了,是跟母亲的姓。“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如黄帝,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故称为轩辕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

 

 2、姓氏的图腾:

图腾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于是,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在许多图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

 

 

3、姓氏的发展:

中国人的姓氏经过五千年的发展变化,已经纷繁复杂了。下面用数字来简略地勾勒出姓氏的发展与壮大:从《春秋》、《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和资料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这样共有80几个;北宋钱塘无名氏编纂的《百家姓》收入502个姓氏;宋代郑樵《通志。姓氏略》中收集姓氏共1745个;明代吴沈等人据当时户部所藏户籍编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个;清人张澍《姓氏寻源》、《姓氏辨误》中记载古姓氏5129个;建国后,大陆学者阎福卿等编辑出版《中国姓氏汇编》共收姓氏5730个。据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员会汉字处1984年的抽样调查及有关专家的估计,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个以上。

中国最古老的姓氏:

姜:姜姓源自炎帝神农氏,因炎帝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故以姜为姓。由姜姓还是吕姓、谢姓、齐姓、高姓、卢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

姚:姚姓因桃图腾得姓。“兆”者为“桃”,炎帝氏夸父支以桃为权杖,在桃林塞(灵宝)步天逐日,桃都即姚墟。相传舜生于姚墟,得姚姓,实是夸父氏女系祖先的姓。

姬:姬姓的族人可以说是黄帝的嫡系后裔,这个姓氏具有将近5000年的悠久历史。全世界的华人都自称是“黄帝子孙”或“炎黄子孙(炎帝与黄帝)”。

姒:姒姓的祖先是被世人千古传颂的中国古代治水英雄大禹。大禹也是华夏民族杰出的圣祖。

嬴:嬴即燕的异字,且又同音,故嬴即燕。少皞氏初以燕(玄鸟)为图腾,故成为嬴姓的始祖。

妫:源于有虞氏,出自上古高辛氏后裔尧帝的封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姓。妫姓为上古时期原始姓氏之一,得姓始祖是舜帝。

姞:黄帝的姞姓儿子是“姞姓部族”的首领,黄帝赐其“姞姓”,其后裔分支为“吉、雍、燕、鄂、密须(密、须)、阚、严、光、羊、杨、孔、尹、蔡、鲁、允、断、敦、逼、郅、虽”等姓氏。

 

 4、姓氏的郡望堂号:

“郡望”,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古称郡中为众人所仰望的贵显家族。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所以,堂号和郡望一样,都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

 

5、姓氏的族谱: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可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等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族谱还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6、姓氏的人文景观:

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范围的地理实体所赋予的专有名称。在中国农业社会,各地民系和家族以地缘或血缘为纽带,以土地为依托,形成传统的聚居习俗,各个地名也就往往以其姓氏并地貌特征和人文特征而名之。

 

7、姓氏的对联:

姓氏对联代表的是血缘关系,家族史的来源和发展。姓氏对联中,一般是以先人典故入联,以缅怀祖德、标榜家声为主,期后辈能继承祖业,光耀门楣。姓氏对联源自何时,目前没有史料文字记载。客家人向来具有追宗思源,不忘根本的精神,因此,包含祖宗功绩荣耀、品德成就的姓氏对联在客家群体里倍受欢迎、发扬光大,几乎所有客家居住的地方,都有浓厚的姓氏对联文化。

  蔡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姞姓及少数民族改姓。西周时期的蔡仲为蔡姓始祖。蔡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55位。截至2013年,当代蔡姓总人口达到552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46%,人口总数在中国姓氏中位列第44位。蔡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浙江、江苏三省,全国形成了东南沿海地区高比率的蔡姓区域。

  字辈排行

  安徽宣城 百世其昌文章道德

  安徽合肥 邦家有庆继善传心学遵经训立观其成崇仁尚义锐志富强群安华泰英杰荣光

  安徽无为 洪武多孝顺加德必昌盛

  安徽蚌埠 文长仕为德

  福建石狮 洪德奕世种孝友敦宗本修业绵祖泽公候伯卿仕

  福建大宇 一用士玉君国成家宗祖传守子孙式光伯仲昭烈孝友忠贞创垂功伟大启迪知深长云眜承远泽奕世庆其昌

  福建美林 仰思乔日迪仁义礼智信纲常皆克己奕世少通卿

  四川内江 俸承维应甲金廷子万文济阳肇先声汝安尔修其

  四川广安 任天大洪中文广齐民心万年永兴隆

  广东罗定 世伯日克七念万丈昌能亮性彦诚国于卿士善奕

  广东揭西 始基鸟丹山 朝天守彩联 正宗彝纪定 振兴家美传 高明常眷佑 博厚永生全 燕翼诒谋远 缵成奕世贤

  江苏南京 “庆廷广远德登高望崇明

  江苏宿迁 若丕家生崇效敦同以广宗统

  山东枣庄 以邦赓法宪敦敬可承先世增祥继延政清国永灿忠厚传家远林秀蔚华天

  山东菏泽 常之希化普尚成广治勤本自昭金锡乃尔庆锦鸿安修同延世钦宪建家祥

  广东汕头 士君振祥,裕镇安贤,仁义忠信,厚德绵长

  福建龙岩 承世启士显超,大道中正,文运天开,永赐祯祥,嘉宗振远,积善昌隆

  重庆 景弘宗泽,中正明良,如金承淑,世玉茂昌

  湖北尔于孔方贤、世大正光明

  主要源流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的的后裔,以国为氏。武王灭商后,封其五弟叔度于蔡,史称蔡叔度。周成王时,改封蔡叔度之子蔡仲于蔡,新蔡国在河南的上蔡县。楚灭蔡后,国人以国为姓,散居各地。

  2、源自姞姓。出自黄帝支裔姞姓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姞姓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在尧舜夏时期,姞姓所属的燕、阚、尹、蔡、鲁等氏族分布于渭河流域,沿黄河向西到豫东和豫西一带。蔡系姞姓的支系,在部落中担任祭祀的职责,具有很高的地位。蔡、祭二字古代通用,故蔡出自祭。

  3、源自少数民族。蔡姓中流入外族血液的事件,主要发生于宋朝以后,金国的女真人乌林答姓族后来全部改为汉姓蔡,清朝满洲八旗姓蔡佳氏、乌灵阿氏、萨玛喇氏等后来也全部改为汉姓蔡。这些外族在与汉族长期混居后逐渐同化为北方汉族的蔡姓,兴盛于东北地区。贵州和广西的少数民族中的蔡姓有很大一部分被同化为南方汉族,主要发生于明清之际。

 起源主要有二:①出自姜姓,以封地名为氏。春秋时,齐国有一个大夫名止,被封于阚(今山东汶上西南),世称阚止,后代子孙以封邑为姓。②出自姞姓,以国名为氏。上古时有黄帝姞姓子孙封国阚国(今山东嘉祥北),后代以国名为姓。

  始祖:阚止。 迁徙:  春秋时阚止的封邑在今山东汶上,因此这里就是阚姓的发源地。后因仕宦等原因,部分人从这里迁徙,逐渐融入全国各地。其中一支向西扩展,后在甘肃形成天水郡望;一支沿京杭运河南迁至眙盱、扬州、江浙,形成会稽郡望,又有一小支,从眙盱沿淮河上溯向西,散居于淮河两岸;另一支于元朝大德年间迁居蒙阴,明朝洪武年间又分迁到山东莱芜、泰安、沂源、青州、新泰,山西临汾、屯留,河南洛宁等地;一支于明朝末年随军驻扎北京南口镇,后人多居于昌平一带;一支于民国左右北上到北京,散居于通州,之后有部分外分之唐山、滦县、迁西等地。民国末年,河南、安徽等地阚氏有随国民党政府迁居台湾桃源、嘉义等地者。目前阚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郡望:  天水郡 汉置,治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南),后汉移治冀县(今甘肃伏羌南)。

  会稽郡 秦置,治吴(今江苏苏州)。 堂号:  ①郡望堂号:天水、会稽。②自立堂号:齐鲁、孝谨等。 字辈:  安徽五河、凤阳阚氏字辈:时维廷事,应启文昌,克开乃绪,广德成家,鸿儒学步,明道守先,善传福兆,瑞锡荣怀,赞襄仁义,志念方刚,松竹长茂,耀祖安邦。

  山东新泰、蒙阴、莱芜、高密、诸城、沂源、淄博等地阚氏字辈:怀敬修成昭世绩,洪光绪振志清昌,兴家立业锡恩久,道懋心传继善长。

  ■边姓资料■

  ◆相关网站

  ·百度贴吧·边吧:http://postbaiducom/fkw=%B1%DF

  ·本文更详细内容: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112&ID=75257&page=3

  ◆边姓排行

  边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四。

  ◆姓氏源流

  边(Biān 边)姓源出有二:

  1、出自以国名为氏。商代有诸侯国边国(今地不详),为伯爵,称边伯,其后以边为氏。至周王朝时,有大夫亦名边伯。

  2、出自子姓,以祖字为氏。周朝时,宋国国君的儿子名城(一名御戎),字子边,其后世子孙便以祖字边为姓,成为边姓一支。

  得姓始祖:子边。我国的边氏族人,由来已久,《通志·氏族略》上说,边姓是宋公子城的后代,城字子边,他的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另外,《元和姓纂》指出,周朝初年的宋国是传自商汤的嫡系子孙,追本溯源,边氏当然是商汤的后裔了。商汤这一支子孙,最初在中原的河南地区为繁衍中心。望族居陈留郡(今河南省开封陈留郡)。故边氏后人尊子边为边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缺)边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边姓出自子姓。上古商代的时候,有个诸侯国叫边国,边国国君有伯爵的封号,所以又称为边伯。后来边国灭亡以后,边伯的后代中有的就以国名作为姓氏,称为边氏,世代相传。还有一支边姓起源于春秋时期。那时有个宋国,宋国国君宋平公的儿子叫御戎,字子边。子边的后代有的以他的字作为姓氏,也称为边氏,形成了另一支边姓的起源。在古代,边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陈留。

  ◆历史名人

  边韶:后汉凌仪人,字孝先,以文学知名,有几百学生。桓帝时,边孝先官至尚书令,著有《诗颂碑铭书策》15卷。

  边让:字文礼(?-1208),陈留浚仪人。生年不详,卒于汉献帝建安中。少辩博能文。灵帝中平中,(公元一八六年左右)大将军何进闻名欲辟之,恐不至,诡以军事徵召。既至,署令史,以礼见之。让善占射,能辞对,宾客满坐,莫不羡其风。府掾孔融、王朗并修刺候。议郎蔡邕亦深敬之,以为宜高任,复上书推荐。时年只二十余。后以高才屡擢进,迁出为九江太太守。初平中,王室大乱,让去官还乡。恃才气不肯屈事曹操,且多轻侮之言。建安中,有乡人构让于操,操告郡就杀之。著有《章华赋》,今尚存。(见《后汉书文苑传》)余文皆散失。

  边镐:南唐升州人,李景时以行营招讨洪抚饶信翕等州都虞侯,攻取建州,王延政降,诸将皆争功,镐独无一言。寻平湖南马氏,进武安军节度。镐御下无法,行师唯以活人为务,时称边菩萨。会有孙朗之乱,竟丧楚地,坐削官。后周师至,镐起为将,军溃被执。世宗命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及割淮南请盟,乃归镐,景置而不用,后卒于金陵。

  边鸾,唐朝画家,长安人。他擅长画花鸟及折枝草木,用笔轻利,设色鲜明。唐德宗曾命他画外国年赠解舞孔雀,他画一正一背,毛羽金翠辉映,舞态若合音节,表现出了羽毛的变化姿态和花卉的芳妍,为前所未有,对推动当时花鸟画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边鲁:元代书画家。字至愚,号鲁生,宣城(今安徽省宣城)人。官南台宣使。工古文奇字,善墨戏花鸟,名重江湖间。著有《书史会要》、《画史会要》、《春草斋集》、《梧溪集》等。

  边贡:明代文学家,济南历城人,文坛著名的“前七子”之一,诗作以清新婉转、平淡和粹、兴象飘逸见长, 对明代文坛产生过较大影响。

  边景昭:字文进。明代画家,字文进,福建省沙县人,一作陇西(今甘肃省)人。永乐年间召至京,以绘事供奉内廷,授武英殿待诏,与蒋子成、赵廉被称为“禁中三绝”。他性格夷旷洒落,渊博能诗,精画花果翎毛,继承宋代院体传统,以工整妍丽取胜。所画花鸟,注重刻画花鸟的各种情态他的花鸟优美而不流于柔媚,具有新的格调,为明代前期重要的花鸟画家,与吕纪齐名。

  边连宝:清代约1729年前后在世。字肇畛(一作赵珍),号随园,直隶任邱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世宗雍正中前后在世,年七十四岁。诸生。父汝元与同里以诗艺相切磋,连宝能世家学。雍正十三年,(1735年)贡成均,廷试第一。明年,蔫试“博学鸿词”,报罢。复蔫经学,辞不赴。自是无意进取,益肆力于古学。连宝为诗,直达胸臆才力纵恣。出入于韩愈、孟郊、白居易、卢仝之间。著有《随园集》、《古文病余草》、《续草》、《长语》、《清史列传》等,并传于世。

  边寿民:清代著名画家。初名维祺,字颐公,又字渐僧、墨仙,号苇间居士。江苏淮安秀才。他的艺术活动在雍正、乾隆年间,以善画芦雁名闻海内。画花卉亦有别正职。画泼墨芦雁,苍浑生动,朴古奇逸,极尽飞鸣、食宿、游泳之态。泼墨中微带淡赭,大笔挥洒,浑厚中饶有风骨。又善以淡墨干皴擦小品,更为佳妙。因他画芦雁,称其所居名“苇间书屋”。他又工诗词、精书法。和郑板桥友善。他善于写生,每于秋日结屋荒洲,从琉璃窗中洞观芦雁飞鸣、食宿、游泳的情态。代表作有:《碧梧双峙图》、《老圃秋容图》、《寒江秋思图》、《寒芦落雁图》、《芦丛栖息图》、《沙洲雁影图》、《潇汀南雁图》等。

  ◆郡望堂号

  1、郡望

  陈留郡: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代置陈留郡,在今河南省开封地区。

  金城郡:汉元始六年(公元前81年)置金城郡,相当于今甘肃省兰州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东地区。治所在允吾(今甘肃省永靖县西北)。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年间又曾改兰州为金城郡。

  2、堂号

  腹笥堂:后汉边韶,字孝先,以文学知名,有几百学生。边韶有一次白天睡着了,学生私自嘲笑他说:“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边韶答:“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思经事,寐与周公同梦,静与孔子同志,师而可嘲,出何典籍?”。后来边孝先官做到尚书令。

  =========================================

  ■杨姓资料■

  ◆相关网站

  ·杨氏宗谱:http://wwwyangshiorg/

  ·中华杨氏网:http://wwwchinayangnet/

  ·杨氏宗亲网:http://wwwyangcc/

  ·本文更详细内容: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112&ID=68517&page=1

  ◆杨姓排行

  杨姓为中国第六大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308%,在全国分布极广,尤以长江流域的省份多杨姓。

  ◆姓氏源流

  杨(Yáng 杨)姓源出有七:

  1、出自姬姓,为晋武公(唐叔虞之子燮的十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之后,以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南有晋水,就改称晋侯。春秋时杨灭于晋国,成为晋国羊舌的封地。晋武公(燮的10世孙)封次子伯侨于杨,称为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2、出自姬姓,为杨侯伯侨之子裔孙羊舌突之后,以邑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伯侨之孙突食邑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字叔向,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范村东古城一带),其子伯石以邑名为氏,称为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强宗祁氏、羊舌氏,伯石有子逃于华山仙谷 ,遂居华阴(今属陕西省),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是为山西杨氏。

  3、出自姞姓杨国说。据李学勤《中华姓氏谱》载,此说不见于传世文献,而见诸出土文物,姞姓杨据说要早于姬姓杨。

  4、出自杨孙孑遗说,为秦穆公时大夫杨孙之后,以祖名为氏。据《左传》记载,秦穆公有大夫名杨孙,因失职而奔于宋,其后裔孙以祖名姓杨,称为杨氏。

  5、出自汉末时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6、出自他姓改杨姓。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省梅州后改姓杨。又据《北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等等。

  7、出自他族改姓杨氏。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三字姓莫胡卢氏被北魏孝文帝下令改为杨氏。

  得姓始祖:杨伯侨。周朝初年,周武王去世,年幼的成王继位,因有“桐叶封王”之金口玉言,其弟唐叔虞被分封在唐。唐叔虞之子燮后来做了晋侯,又传了十代,至晋武公,武王之长子诡诸继位为晋献公,次子伯侨则被分封于杨,称杨侯。这样,杨伯侨就成为杨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杨姓的发源地在今山西省境内。杨为晋所灭后,其子孙便向西发展繁衍,首先是迁入陕西冯翊(今大荔),后又有迁至今山西霍州,尔后繁衍至今河南境内。在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姓人迁江汉地区(今湖北省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向东南迁至今江西省一带;与此同时,又有自山西迁往江苏、安徽的杨姓,这样杨姓便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秦汉之际,已有杨姓人迁居四川,尚书仆射杨璇,迁居浙江会稽。魏晋南北朝时期,除著名的弘农杨姓世居陕西华阴,氐族杨姓世居甘肃仇池外,已有不少杨姓人因社会动荡之故而向江南播迁,也有不少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改姓杨,另弘农杨震十世孙杨惠嘏任太原郡守,其玄孙即为隋文帝杨坚。唐末为避安史之乱而引发中原杨姓再次大批南迁,这一时期,杨姓有迁朝鲜半岛者。宋时,有杨无敌杨业居山西太原,杨贵迁居贵州播州,由此可见,到宋代时,杨姓已分布于江南广大地区,并以福建为其播迁的中心。元朝末年以后,以广东、福建、浙江沿海为移民海外的原居地,杨姓人便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海外移民,迁居地也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各国。明朝永乐年间,浙江绍兴人杨云川曾随军渡海至北婆罗州(今马来西亚河巴州),并与当地酋长的女儿结婚,公主后因杨云川遇难而投海殉节,在当地传为佳话。清代乾隆年间,福建沿海人杨阿秋去印度经商,并修建了一座中国城,近代以后,又有杨姓去欧美或澳大利亚定居。如今,杨姓在我国分布极广,尤其在长江流域的省份分布最多,杨姓的分布规律,历史上最初由黄河中游、华山脚下向四周播迁,以及由北方向南方播迁,海外则以东南亚为主。杨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三点一。

  ◆历史名人

  杨 朱:字子居,战国初魏国人,道家学派的思想家,反对墨子的“兼爱”和儒家的伦理思想。其说重在为我爱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言论散见于《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杨 震: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东)人,出身于官宦世家,天下有名大儒。八世祖杨喜、高祖杨敞都曾封侯、拜相,有“关西孔子”之美誉,他廉洁奉公,刚直不阿。其父杨宝通晓《欧阳尚书》,造诣颇深,为一代宗师。

  杨 雄:字子云,四川成都人,西汉著名辞赋家、哲学家、语言学家。王莽篡汉时,那些巧言善辨之士,歌颂王莽称帝是天意,因而都得到封赏。杨雄不肯趋炎附势,因而没有封侯。杨雄生来好酒,家贫不能常得,只能依靠那些喜好追求古事的人,带着酒肴向他请教释惑,才能有酒喝。他有酒就饮尽,有疑难问题都能解答。当然,你问他攻伐别国的计谋,他不肯说。因为仁者考虑问题郑重认真,当言则言,不当言则不言。

  杨 坚:杨坚:冯翊(今陕西省大荔)人,南北朝时北周丞相。公元581年杀周静帝自立,建立隋朝,他励精图治,改革兵制,于公元589年灭陈,结束了东晋十六国以来270余年的南北分裂局面。父子两代称帝37年。

  杨 广:隋文帝杨坚的次子。荒*奢侈,急功好利,惨酷猜忌,远征高丽,开凿运河,赋役繁苛,终激乱败国,为宇文化及弑于江都。谥炀。

  杨 炯:华州华阴人,初唐四杰排名第二,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于显庆四年(659年)举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年)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迁盈川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旧唐书》本传谓其有文集30卷,《郡斋读书志》著录《盈川集》20卷,今均不传。明万历中童□搜辑汇编有《盈川集》10卷,附录1卷。崇祯间张燮重辑为13卷。其诗尤以描写军事题材的边塞诗影响最大,有《杨炯集》传世。

  杨 业:北宋名将,杨家将奠基人。在北汉刘崇时就勇猛善战,所向克捷,号为“杨无敌”,其家族世为麟州地方势力首领,史称“杨家将”。后随刘崇降宋,公元986年,因潘美、王侁见死不救,被辽精兵所俘,后绝食而死。

  杨 时:北宋著名理学家,号龟山,曾受业于程灏、程颐兄弟,最早把二程理学传入福建,开创理学的“道南系”。杨时之后,有罗从彦、李侗、朱熹相继承传。至朱熹时,发展为与“濂学”、“洛学”、“关学”并称的“闽学”。因此,杨时被尊为“闽学鼻祖”。

  杨 慎:明代诗文家、著作家。字用修,号升庵,寻都(今四川省新都)人,生于北京,明朝状元,其文名满天下,才气超群伦,有著作《升庵集》和散曲《陶情乐府》传世。

  杨 锐:字叔峤,又字纯叔,四川省绵竹人,清代举人,受聘入山西巡抚张之洞幕府,掌管机要文牍。1889年,被清廷提升为内阁中书,参加《大清会典》修纂。书成,以功升为内阁侍读。任内尖锐批评慈禧不顾国耻民艰,在颐和园内大兴土木,恣意游乐之事等。1894年中日交战,支持对日宣战。1895年春夏间,与应试在京的康有为联络各省举人上书清廷,要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9月与康有为等发起组织“强学会”,鼓吹开启民智,讲求经济之学,学习西方科技等变法自强之道。1898年春,在京城四川会馆成立蜀学会,嗣又创办蜀学堂。参加康有为在京组织的保国会,并与川籍维新志士组成保川会,宣传改革维新。9月1日,被光绪召见,颇为重用。9月21日戊戌政变发生,光绪被囚,维新变法运动失败。9月28日,他与谭嗣同、刘光第等六人慷慨就义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著作有《说经堂诗章》、《随史补遗》40卷等。

  杨玉环:唐朝蒲州永乐独头村(今山西省永济)人,被誉为盛唐第一美人,为唐玄宗宠妃,安史之乱中,军队哗变,最后魂断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

  杨延昭:民间俗称“杨六郎”,杨业之子,久经沙场,智勇兼备,防守边关20余年,因操劳过度,57岁时死于军前。

  杨士奇:原名杨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江西省泰和人,明朝宰相、诗文家,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他为官清廉,爱惜人才。著有《东里全集》、《奏对录》等。

  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宋代诗人、学者,其诗作甚丰,有《江湖集》、《荆溪集》等九种专集,后并集为《诚斋诗集》,其他作品编为《诚斋集》。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并称南宋四大家。

  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保定容城人,明朝大臣。嘉靖进士,后任兵部员外郎。时西部蒙古族瓦剌、俺答部南侵,大将军仇鸾率军与战,一触即溃。后请开马市,与瓦剌、俺答求和。他上书劾鸾,认为“他耻未雪,议和示弱,有辱国体”。但仇鸾为朝廷权臣严嵩所庇护,反以败为功,加封太子太保,总督京营戎政。而他为仇鸾、严嵩所诬陷,被贬为狄道典史。后仇鸾事被揭发,罢官革职,他被召回,起用为刑部员外郎,后改任兵部武选员外郎。曾因弹劾权相严嵩10大罪而受迫害致死,可谓不畏权奸的英雄。被严嵩所害,下狱受酷刑,三年后被杀。有《杨忠愍集》。

  杨秀清:广西桂平人,太平天国领袖,封东王,节制其他诸王,后居功自傲,萌生野心,天京事变中被杀,太平天国从此由盛转衰。

  杨深秀:清末维新变法人士。字漪村(1849-1898),或仪村,山西闻喜人。光绪进士,精通中西数学。授刑部主事,累迁郎中,后授山东道监察御史。1898年3月,与宋伯鲁等在北京成立关学会,又列名保国会。6月上疏请定国是,弹劾礼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许应騤阻挠新政事。维新派湖南巡抚陈宝箴被人胁制时,他上疏辩护。戊戌政变中,不避艰危,援引古义,请慈禧撤帘归政,遂遇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有《杨漪村侍御奏稿》、《虚声堂诗抄》、《闻喜县新志》。其狱中诗为世人所传诵。

  杨虎城:陕西蒲城人,是我国辛亥革命以来著名的爱国民主将领。1912年投身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1917年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靖国军,后又参加了国民军。他于1924年加入国民党,拥护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先后任国民军师长、国民革命军军长,十七路军总指挥等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杨虎城将军主张抗日,反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1936年12月12日,他和张学良将军共同发动了著名的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促进了国共第二次合作,推动了全国的抗日战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杨虎城将军被迫出国考察军事。抗日战争爆发,他即回国参加抗战,随后被囚禁达12年之久,1949年9月被秘密杀害于重庆。

  杨振宁:祖籍安徽合肥,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并定居,1957年,因发现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得志:湖南省醴陵县南阳桥(今属株洲市)人,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历任济南军区原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中共山东省第三届委员会第一书记,中共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参谋长,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杨成武:福建省长汀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原常委、副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原代总参谋长。

  ◆郡望堂号

  1、郡望

  弘农郡:西汉弘农县即旧函谷关地,在今河南省灵宝北,为弘农郡治所,郡境包括黄河以南、宜阳以西一带。东汉至北周,曾一再改名恒农郡。

  天水郡:西汉时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东汉一度改为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肃省甘谷东南)。魏恢复天水原名。西晋移治上邦(今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这是晋国人的观点。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西部,治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西晋移治野王(今湖南省沁阳)。隋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内郡即怀州。元怀庆路。明清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此支杨氏,其开基始祖为韩襄王将领杨苞。

  2、堂号

  弘农堂:弘农,地名,古为陕西之弘农县,今为陕西之华阴县,是杨姓的肇姓始祖杼公兴旺发祥之地,故用此堂号。

  关西堂:东汉时有关西人杨震,博览明经,时人称他是“关西孔子”。

  四知堂:杨震当荆州刺史时,非常清廉。有一次,有个人在夜里带着黄金到杨震的家里行贿。杨震坚决不受,并严厉地斥责了那个人。那个人还是不死心,笑着对杨震说:“现在是深夜,地点在您的府上,决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您收下吧!”杨震义正词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快滚出去!”杨氏因以“四知”为堂号。

  此外,杨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光裕堂”、“赐书堂”、“崇本堂”、“清白堂”、“务本堂”、“绍兴堂”、“瑞本堂”、“绍先堂”、“河东堂”、“栖霞堂”、“秦和堂”、“鸿仪堂”、“安阳堂”、“鸿山堂”、“新杨堂”、“道南堂”、“信海堂”、“北山堂”等。

  ◆宗族特征

  1、辉煌显赫千余年,竞相贵显各争先。从秦汉魏晋时期的四世三公(杨款、杨震、杨彪)和西晋三杨(杨骏、杨珧、杨济),到隋朝杨姓成为国姓,再到唐朝杨姓成为一个宰相辈出的姓氏(共有十一位宰相),再到宋朝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其杨姓风光不言而喻。

  2、家规家训教诲后人。如宋代诗人杨万里,自撰家训写道:“……片瓦条椽,皆非容易;寸田尺地,毋使抛荒。懒惰乃败家之源,勤劳是立身之本。大富由命,小富由勤。男子以血汗为营,女子以灯花为运。夜坐三更一点,尚不思眠;枕听晓鸡一声;全家早起……。”谆谆教诲,跃然纸上。

密姓 密氏家谱 密姓起源 密姓名人 密姓的来源 密姓简介

密[密,读音作mì(ㄇㄧ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姞姓,出自商朝时期密须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商朝时期,有密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