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说肃顺的死是晚清史上的一大损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1收藏

为啥说肃顺的死是晚清史上的一大损失?,第1张

肃顺之死,确实是晚清朝廷一大损失。因为肃顺是当时才能最为杰出的治世能臣,他的存在,对维护清朝统治有着生死攸关的意义。如果他不死,很可能改变清朝历史走向,至少能大大延缓清朝的灭亡进程,避免让清朝成为西方列强争抢的鱼腩

一、肃顺的仕途与人生

肃顺,生于1816年,卒于1861年,晚清著名权臣。肃顺出身清朝皇室宗亲,是郑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而济尔哈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亲孙子。肃顺虽然是八旗贵族后裔,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但由于他的哥哥端华承袭了郑亲王世袭爵位,肃顺最初只是一名无职无权的闲散宗室,当时像他这样的“黄带子”“红带子”多如牛毛,因此发展前途不容乐观。

道光年间,肃顺得到第一份正式工作,被侍卫处录用为宫廷侍卫。由于在这个职位上忠于职守,勤勤恳恳,道光十六年,晋升为侍卫处散秩大臣。但在这个职位上他一直呆了十几年,寸步未动。

咸丰帝登基后,肃顺的人生迎来转折点。咸丰意识到肃顺人才难得,对他委以重任,肃顺从此平步青云,陆续升任内阁学士、副都统、护军统领、工部侍郎、礼部侍郎、户部侍郎,咸丰七年升任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咸丰帝临死前,任命肃顺为辅政八大臣之首,被封为“赞襄事务王大臣”,位极人臣。

但此时野心勃勃的慈禧正处在崛起上升阶段,与肃顺发生激烈的权力之争,肃顺最终失败,在1861年被处死。

二、肃顺的才能有多强

肃顺在任期间,根据清朝当时内忧外患交集的严峻局面,在诸多方面对症下药,力图挽救清王朝。他铁腕反腐,大力整饬官吏风气,在“戊午科场案”中斩杀一品大员柏葰,使得清朝朝廷自乾嘉时期以来日甚一日的腐坏风气大有改观。

肃顺还慧眼识人,敢于放手用人,一手提拔推荐了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等能臣,这些人都为挽救清朝立下大功。肃顺主张对外强硬,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干涉行径,敢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为了捍卫清朝国家领土完整厥功甚伟。

肃顺的忠心、德行、才干、眼光,都是清朝历代名臣中的翘楚,他的死,使得晚清朝廷遭遇一次难以弥补的重大损失。

咸丰皇帝继位之后,对政务不熟悉,就重用了恭亲王奕欣几年,但是当肃顺出现之后,咸丰皇帝出于对恭亲王奕欣的忌惮,加上自己对政务越来越得心应手,加上已经有了替代恭亲王奕欣的人选,毫不犹豫地就把恭亲王奕欣踢出来军机处,让他成为了一个闲王。

咸丰八年,肃顺独揽大权。

哪知,咸丰皇帝是个短命皇帝,咸丰十年,三十一岁的咸丰皇帝就一命呜呼了。

临终前,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为“顾命八大臣”。

并且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即慈安太后“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即慈禧太后掌管),诏以二玺代替朱笔,辅政大臣所拟上谕,必须加盖这两方印章才能奏效。

咸丰明显把自己当成顺治皇帝了,顺治皇帝搞个托孤三重臣,他就来个托孤八大臣。

顺治有个孝庄太后,咸丰更厉害,有两个太后。

顺治皇帝有个摄政王多尔衮,咸丰皇帝死后也害怕恭亲王成为下一个摄政王,干脆就把他给踢出顾命大臣序列。

孝庄太后和三位托孤重臣可以凑一桌麻将;咸丰更狠,觉得一桌麻将不够,还得再凑一桌,大笔一挥,就变成顾命八大臣了。

其中肃顺是“顾命八大臣”中的核心,也是里面最为嚣张的角色,还直接和慈禧太后、恭亲王对抗,成为“祺祥故事”的第一主人公。

肃顺,字裕庭,郑亲王第六子。他的行事作风有点像权臣和珅,在用人和行政两方面极其独道,眼光敏锐、体察精准,下面的官员很是畏服。

行政的才能,主要体现在为政严苛,整肃朝纲;用人的眼光,则在于“亲汉疏满”。

有清一代,科举考试舞弊现象很普遍,如果考官也牵涉在内,就是所谓“通关节”,往往就会“兴大狱”,自上而下,死伤无数。顺、康两朝,天下初定,为警示、驯服汉族读书人起见,惩治尤为严厉。

咸丰八年的科场案,则以受刑官员级别之高创了纪录。

顺天乡试由文渊阁大学士兼军机处领班大臣柏葰担任,考生罗鸿祀通过关系找到了柏葰的家人靳祥。柏葰年老,杂事都委托靳祥办理。

柏葰阅卷,罗鸿祀本人文采不行,自然被考官柏葰黜落,定为副榜。

在古代科举制度中,考试成绩好被录取,称为正榜,获得参加会试的资格;副榜则表示考的不好,需要入国子监重读,而且不得参加会试。

罗鸿祀花重金委托靳祥从正榜内取出成绩好的考卷,和自己的卷子对调。

就这样,罗鸿祀进入了正榜。

不过,正榜取中之卷,还要进行“磨勘”,也就是复审。

此案就是在复审阶段爆发的。

磨勘官惊讶的发现罗鸿祀的考卷文理一无可取,光错别字就有三百多,古代科举八股文一篇文章最多也就上千字,可以说一篇文章基本都是错字。

磨勘官知道里面有猫腻,但是慑于柏葰的权力,不敢公开批驳,只是私下告诉了御史孟传金。

御史孟传金极为愤慨,御史的职责就是纠察不法现象,科举制度是国家抡才大典,录取的都是国家人才,不容忽视,遂以上奏朝廷。

咸丰皇帝非常重视这件事,亲派太监到礼部取得罗鸿祀考卷,看到满纸错字,不禁大怒,立命罗鸿祀到南书房重试,端华、肃顺监考。

重试的文题是“不亦乐乎”,诗题是“鹦鹉前头不敢言”,想看看罗鸿祀几斤几两。罗鸿祀同学早已吓破了胆,慌慌张张的再次交上一份“疵蒙谬累”的考卷,于是此案定性为“通关节”,交刑部“穷治”。

靳祥吓得自杀,希望能保住自家主子柏葰。

但是会同刑部审案的肃顺毫不姑息,而且此案以外,又纠出花旦平龄请人代考、副考官程廷桂的儿子通关节等一系列案子,查获“问题试卷”五十多份。

罗鸿祀也和盘托出,为了能考中,他曾向兵部侍郎李鹤龄疏通关系,李转而求同考官浦安关照,浦又跟柏葰的门丁靳祥打了招呼。事成后,浦安向柏葰送贽敬银十六两,李鹤龄则向罗鸿绎索要银五百两,其中三百两转交浦安。

审判书判决自柏葰以下,拟弃市、流放等处罚者几十人,俱交给皇帝定夺。

咸丰皇帝因为柏葰是两朝老臣,想要宽宥的意思,肃顺则认为必须按照律法严格办理,绝不姑息,以正效尤。

肃顺是咸丰死前钦定的八大顾命大臣中的灵魂人物。八大臣中7个人奉他为首领,剩一个额额驸景涛是墙头草,是老好人。由于二宫联合了恭亲王奕䜣,经过了精心准备,在祺祥政变中扳倒了肃顺等8人,肃顺因此殒命。史书是胜利者书写的,后世的史书中都说肃顺骄纵跋扈,擅权殖党,死有余辜。

 

实际上肃顺是咸丰朝最有能力的人物,也是咸丰最器重的大臣。肃顺不只会迎合皇帝,他办事老练周到,并且很有胆识。道光帝留下的一帮老臣都是只会打卡、磕头、领皇粮的庸碌之辈,肃顺自然成为其中亮眼的一颗明星。尤其在咸丰帝贬抑自己的亲兄弟恭亲王奕䜣之后,肃顺更成为他的第一心腹。肃顺是一位格局大,能力大,同时野心也大的一个牛人。说他格局大,是因他虽为爱新觉罗皇族,但是他不拘泥于满汉的门户之见,大力提拔有能力的汉人担任重要职务。同光中兴名臣中有一半儿都受到了肃顺的器重和提拔。

 

肃顺在与皇帝、大臣的交谈中,对于曾国藩、胡林翼的才能毫不吝啬赞美之词。1860年太平军攻陷了江南大营,搞得整个满清朝堂人心惶惶,满族大臣都说曾国藩不堪大用,咸丰皇帝也担心手握重兵的曾国藩会威胁其皇权。还是在肃顺的坚持和庇护下,咸丰皇帝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稳定了东南的战局。左宗棠可以说他欠了肃顺一条命。左宗棠当时还是湖南巡抚骆秉章手下的一名师爷,他跟永州镇总兵樊燮发生了肢体冲突,樊燮的后台是官文。官文是满人,自然深得皇上的重用,为了替手下出气,上奏反咬左宗棠一口。皇上知道这件事之后,甚至要将左宗棠就地正法。

 

左宗棠虽然只是一个师爷,但深受骆秉章器重,湖南一省的军政事务决策都出自左宗棠之手。当咸丰就左宗棠事件询问肃顺时,肃顺说左宗棠此人绝不能杀,他是栋梁之材。正是由于肃顺的居中调节,左宗棠才保住了脑袋。说肃顺能力强,是因他在处理事情的时候,雷厉风行,杀伐果决,能办实事,最有名的便是他处理了戊午科场案和户部宝钞案,居然让两个一品大员一死一贬,大大改善了污浊的政治生态。

为啥说肃顺的死是晚清史上的一大损失?

肃顺之死,确实是晚清朝廷一大损失。因为肃顺是当时才能最为杰出的治世能臣,他的存在,对维护清朝统治有着生死攸关的意义。如果他不死,很...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