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五大世袭公爵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3收藏

明朝五大世袭公爵是谁?,第1张

1、韩国公李善长(1314年-1390年)。

李善长是文臣,在至正十四年(1354年)就投到朱元璋麾下,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李善长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功勋卓著。

明朝建立后,李善长兼太子少师,授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在明朝初年各项礼仪制度不完备的情况下,李善长带领一帮儒生制定了明朝的官制和礼仪,同时监修《元史》,编修《祖训录》、《大明集礼》等,除了军事方面的,其他事无巨细,朱元璋都交由李善长负责,让他与儒臣谋议而行。

2、魏国公徐达(1332年-1385年)。

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至正十三年(1353年)参加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隶属于朱元璋。

作为一代名将,徐达一生中几乎百战百胜,只有一场失败,那就是洪武五年(1372年)出征北元,徐达率中路军轻敌冒进,遭到北元军伏击,损失一万余人。

徐达为明朝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拒张士诚,西灭陈友谅,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直接攻克元大都,将元朝赶回了老家,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

洪武三年,徐达被封为魏国公。徐达一生刚毅武勇、持重有谋、纪律严明、转战南北、功高不矜,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3、曹国公李文忠(1339年-1384年)。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他的公爵可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

洪武三年,李文忠因功被封为曹国公。

洪武十六年(1383年)冬,李文忠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往探视。洪武十七年(1384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阳王,其子李景隆嗣曹国公爵位。

4、宋国公冯胜(?-1395年)。

冯胜原名冯国胜,在元末乱世之中跟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救援安丰、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的历次重大战争,洪武初年也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

洪武三年,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案发,次年,冯胜因为被蓝玉案牵连,以蓝党被赐死,宋国公爵位被剥夺。

5、卫国公邓愈(1337年-1377年)。

邓愈是明朝开国名将,其主要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邓愈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

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邓愈也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但不是主力。

洪武三年,邓愈又攻克了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

洪武十年(1377年),邓愈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

1 徐达,濠人(今安徽省凤阳东北),封魏国公,予世券。 2 常遇春,怀远人,予茂封郑国公,予世券。 3 李文忠,盱眙人,封曹国公,予世券。 4 邓愈,虹人,封卫国公,予世券。 5 汤和,濠人,封中山侯,予世券。后封信国公,数其守常州过失,镌之券。 6、沐英,定远人,封西平侯,予世券。 7、沐英予晟,永乐四年封黔国公,予世券。 8、李善长,定远人,封韩国公,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 9冯胜,定远人,封宋国公,予世券。 10、傅友德,宿州人,徙砀山,封颍川侯,予世券。进封颍国公,予世券。 11廖永忠,安徽巢人,封德庆侯,予世券。 12赵庸,卢州人,封南雄侯,予世券。 13、杨景,合肥人,封营阳侯,予世券。 14胡美,沔阳人,封豫章侯,予世券。 15吴良,定远人,封江阴侯,予世券。赠江国公。子高嗣侯,被劾,废为庶人,夺券。 16康茂才,湖北蕲州人,子铎封蕲春侯,予世券。 17耿炳文,濠人,封长兴侯,予世券。 18郭英,巩昌侯兴弟也,封定武侯,予世券。其后世,被夺券。 19、华云龙,定远人,封淮安侯,予世券。 20韩政,睢人,封东平侯,予世券。 21仇成,合山人,封安庆侯,予世券。卒,赠皖国公。 22张龙,濠人,封凤翔侯,予世券。 23吴复,合肥人,封安陆侯,追封黔国公,予世券。 24周武,开州人,封雄武侯,赠汝国公。 25胡海,定远人,封东川侯,予世券。 26、张赫,临淮人,封航海侯,予世券。追封恩国公。 27华高和州人,封广德侯,无子,纳诰券墓中。 28张铨,定远人,封永定侯。 29何真,东莞人,封东莞伯,予世券。 30、顾时,濠人,封济宁侯,予世券。 31、吴祯,江国襄烈公良弟也,封靖海侯,予世券。 32之薛显,萧人,封永城侯,予世券。 33郭兴(予兴),濠人,封巩昌侯,予世券,赠陕国公。弟英,武安侯。 34陈德,濠人,封临江侯,予世券。 35王志,临淮人,封六安侯,予世券。 36、梅思祖,夏邑人。封汝南侯,予世券。 37金朝兴,巢人。封宣德侯,改锡世侯券。 38唐胜宗,濠人。封延安侯,予世券。 39陆仲亨,濠人。封吉安侯,予世券。 40费聚,五河人。封平凉侯,予世券。 41陆聚,封河南侯,予世券。 42郑遇春,濠人。封荣阳侯,予世券。 43黄彬,江夏人。封宜春侯,予世券。 44叶升,合肥人。封靖宁侯。世指挥使。 45朱亮祖,六安人。封永嘉侯,予世券。 46周德兴,濠人。封江夏侯,予世券。 47王弼,先定远人,后徙临淮。封定远侯,予世券。 48蓝玉,定远人。封永昌侯,予世券。 49曹震,濠人。封景川侯。 50、张翼,临淮人。封鹤庆侯,予世券。 51张温,洪武十二年封会宁侯。禄二千石。 52陈桓,濠人。封定远侯,予世券。 53朱寿,未详何许人,封舳舻侯,予世券。 54曹兴(兴才)未详何许人,封怀远侯。世指挥使。 55谢成,濠人,封永平侯。世指挥使。 56李新,濠州人。封崇山侯。 57愈通海,父徙巢。追封豫国公。改封虢国公。 58愈通源,封南安侯,予世券,置第于巢。 59愈渊,封越侯,予世券。 60、胡大海,虹人。追封越国公,配享太庙。 61耿再成,五河。人,追封高阳郡公,赠泗国公。 62张德胜,合肥人。追封蓉国公。肖像功臣庙。 63张兴祖,德胜养子,追封东胜侯,予世券。 64赵德胜,濠人。追封梁国公,列祀功臣庙。 65张子明,追封忠节侯。 66桑世杰,无为人。追赠永义侯,配享太庙。子敬,封徽先伯,予世券。 67孙兴祖,濠人。封全宁侯,予世券。 68曹良臣,安丰人。封宣宁侯,予世券。 69濮英,卢州人。赠乐浪公,封子为西凉侯,予世券。 70朱能,怀远人。封成国公,予世券。子追封平阴王,又三传,至希忠,卒,追封定襄王。 71丘福,凤阳人。封淇国公,予世券。 72李远,怀远人,封安平侯,予世伯券。子安,嗣伯爵,下狱夺券。 73王忠,孝感人,封靖安侯。 74谭渊,清流人。子忠有功,又以渊故封新宁伯,吏部言罪死,不当袭,帝曰:“券有免死文,其子嗣”。 75张武,浏阳人,封成阳侯。 76、陈蛙,泰州人。封泰宁侯。 77孟善,海丰人。封保定侯。子英嗣。坐庶兄常山护卫指挥贤永乐中谋立赵王事,并夺爵,毁其券。 78郑亨,合肥人,封武安侯,予世券。 79徐忠,合肥人,封永康侯,予世券。 80、张信,临淮人,封隆平侯,予世伯券。仁宗即位,加少师,并支二俸,予世侯券。 81王友,荆州人,永乐六年七月进侯,予世券。 82陈碹,合肥人,封平江伯,赐诰券。碹孙豫进封侯,赠黟国公。 83张辅,河间王长子也,封信安侯,予世券。 84高士文,咸阳人。追封建平伯,令予嗣,予世券。 85李彬,风阳人,封丰城侯,予世券,赠茂国公。子贤,赠丰国公。 86柳升,怀宁人,封安远伯,予世券,进封侯。 87梁铭,汝阳人,仁宗即位,追论守城功,封保定伯,予世券。 88王通,咸宁人,封武义伯,予世券。 89宋晟,封西宁侯,子琥嗣侯,予世券。 90、薛禄,胶人,封阳武侯,予世券。 91刘荣,宿迁人,封广宁伯,予世券。予湍,英宗予世侯。成化年卒,赠峄国公。 92、费献,定远人,封崇信伯,予世券。 93任礼,临漳人,封宁远伯,赐铁券,令世袭。 94刘聚,特封宁晋伯,予世券。 95吴允诚,蒙古人,居甘肃塞外塔沟地,封恭顺伯,予世券。子克忠进侯,次子管者封广义伯,三子克勤赠遵化伯,子嗣侯,赠凉国公,予世券。 96薛斌,蒙古人,封永顺伯,子辅孙勋并嗣伯,勋子玺乃嗣指挥使,如券文。斌弟贵。封安顺伯,进侯,予世券。 97、李贤,鞑靼人,太祖赐姓名,封忠勤伯,禄千石 98吴成,辽阳人。封清平伯,予世券。 99、李英,居西宁,封会宁伯。从子文封高阳伯。 100、毛忠,西陲人,封伏羌伯。赠侯,予世券。建祠于甘州。 1o1汪海洋,高邮人,封忠勤伯,诰词比之予房孔明。 102刘基,青田人,洪武三年封诚意伯。 105丁德兴,定远人,追封济国公,子忠世袭指挥使。 104廖永安,永忠弟,封楚国公,改封永安郧国公。 105丁普郎,在康郎山战死者三十五人,首普郎,凡赠公一人,侯十二人,伯二人。 106、茅成,定远人,赠东海郡公,祀功臣庙。 107、胡深,处州龙泉人,追封缙云郡伯。 108、严德,太平人,追封天水郡公。 109孙虎,追封康安郡公 11o、蔡迁,诏归葬京师。赠安远侯。 111合肥陈文,追封东海侯。 112陶安,追封姑执郡公。 113何福,凤阳人。封宁远侯。 114顾成,家江都,封镇远侯,予世券。赠夏国公。顾成孙兴祖,嗣侯,予世伯。 115姚广孝,长洲人,追封荣国公。 116张玉,祥符人。追赠荣国公,加封河间王。 117、张玉长予辅为英国公;次子’为文安伯,赠侯;三子为太平侯,赠裕国公。 118、王真,咸宁人。追封金乡侯,后追封宁国公。 119陈亨,寿州人。追封泾国公,予懋封宁阳伯,进侯,后,予世侯。 120、徐理,西平人,封武康伯。 121房宽,陈州人,封思恩侯。 122刘才,霍丘人,封广恩侯。 123郭亮,合肥人,封成安侯,世伯爵。 124赵彝,成祖称帝,封忻城伯。 125唐云,封新昌伯。 126、徐祥,大冶人。封兴安伯。 127李浚,和州人。封襄城伯。予嗣,赠侯,弟进侯。 128孙岩,凤阳人,封应城伯。 129、房胜,封富昌伯。 130、陈旭,全椒人,封云阳伯。 131陈贤,寿州人,封荣昌伯。 132、张兴,寿州人,封安乡伯。 133陈志,巴人,封遂安伯。 134郭义,济宁人。封安阳侯 135金玉,江浦人,封惠安伯。 136朱荣,沂人,封武进伯。 137、陈怀,合肥人,封平乡伯,赐券,非世券。怀孙政,乞世券,诏予之。 138、马亮,淇人,封招远伯。 139蒋贵,江都人,封定西伯,给世券。进侯,加岁禄五百石,赠泾国公。孙琬嗣侯。 140赵安,狄道人,封会川伯,安家临洮。 141赵辅,凤阳人,封武靖伯。辅辞侯,乞世伯,帝许其伯,侯如故。 142、滕定,封奉化伯。 143金顺,封顺义伯。 144、火真,蒙古人,初名火里火真,封同安侯。 145把台,忠之甥,封忠勇伯。 146毛胜,封南宁侯,予世券。 147、焦礼,蒙古人,英宗封东宁伯 148和勇,成化年特封靖安伯。 149罗秉忠,成化初封顺义伯。 150金纯,正统五年卒,赠山阳伯。 151王聪,薪水人,封武城侯,战死,追封漳国公。 152方瑛,都督方政之子,封南和伯,进侯。 153陈友,先祖西域人,家全椒,召封武平伯,予世券。 154李震,李阳人,封兴宁伯。 155吴中,武城人,正统七年卒,追封茌平伯。 参考文献:明代授予铁券之功臣名录

第1任

洪武太祖 朱元璋

孝慈高皇后 马秀英(1333一1382),

安徽宿州人,早年丧母,被郭子兴夫妇收养为义女。1382年(洪武十五年)五十一岁的马皇后病逝。”

第2任

建文惠帝 朱允炆

皇后马氏 光禄少卿马全女

洪武二十八年十月,册后为皇太孙妃。建文改元,立为后。生二子,文煃、文圭。

第3任

永乐成祖 朱 棣仁

孝文皇后 徐氏

洪武九年(1376年)册封为燕王妃,朱棣称帝册封为皇后。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四日去世,享年46岁。

第4任

洪熙仁宗 朱高炽

诚孝昭皇后 张氏

仁宗元配,永城人,指挥使赠彭城侯张麒 诚孝昭皇后画像之女。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封燕王世子妃,永乐二年(1404年)封皇太子妃。仁宗即位,册立为皇后。宣宗即位,尊为皇太后。英宗即位,尊为太皇太后。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十八日去世

第5任

宣德宣宗 朱瞻基

孝恭章皇后 孙氏

他是邹平人,永城县主簿孙忠女。济宁人胡氏,被选为皇太孙妃,孙氏被选为嫔。宣宗即位,册封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胡后身体不好,常常有病,渐被宣宗冷落。宣宗为立孙氏为后,命胡后上表辞位,以早定国本(太子)。宣德三年三月,胡后辞位,退居长安宫,贵妃孙氏被正式册立为皇后。天顺六年(1462年)九月四日,孙太后去世

第6任

正统英宗 朱祁镇

孝庄睿皇后 钱氏

英宗元配,海州人,都指挥佥事(后封安昌伯)钱贵女。正统七年(1442年)立为皇后。宪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加“慈懿”徽号。成化四年(1468年)六月二十六日,钱氏病故。

第7任

景泰代宗 朱祁钰

皇后 汪氏

北京人,祖父汪泉世为金吾左卫指挥使。正统十年(1445),郕王朱祁钰18岁,册封汪氏为郕王妃。正统十四年(1449) 册封王妃汪氏为皇后。进汪皇后祖父汪泉为都指挥同知;,汪氏去世与景帝合葬金山。

第8任

天顺英宗 朱祁镇

孝肃后 周氏

宪宗生母,昌平州文宁里柳林村(今属北京市海淀区)人,锦衣卫千户追封庆云侯赠宁国公周能的女儿。正统十二年(1447年)生宪宗皇帝,天顺元年(1457年)册封为贵妃。宪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孝宗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弘治十七年(1504年)三月一日去世

第9任

成化宪宗 朱见深

孝贞纯皇后 王氏

上元人,中军都督追赠阜国公王镇之女。为宪宗皇帝第二位皇后(第一位吴氏于天顺八年[1464年]八月被废)。孝宗时,她被尊为皇太后,武宗时尊为太皇太后,正德十三年(1518年)二月十日,王氏去世

孝穆皇后 纪氏

孝宗生母,广西贺县人,是当地少数民族土官的女儿,成化时南征,俘人宫中。因她机警通文,被授为女史,管理皇家典籍。一次,宪宗偶然来到内藏,见纪氏对答合意,就在内藏私幸了她。纪氏从此有了身孕。成化十一年(1475年),孝宗年已6岁, 六月二十八日,纪氏突然死去。宫里传说是万贵妃乘宪宗召见纪氏时,在酒中下毒,纪氏被毒害而死。

孝惠后 邵氏

昌化人,邵林之女,小时候因家贫,卖给了杭州镇守太监,由此被送进皇宫。邵氏“知书,有容色”,初居外院,一天晚上,皓月当空,邵氏即兴吟咏她所作的《红叶诗》,宪宗偶然从那里经过,隐约听到,遂召幸,册立为宸妃,进贵妃,生兴王朱佑杬及岐、雍二王。世宗入继大统后,邵氏已因年老双目生翳。她听说自己的孙子当了皇帝,拉世宗到自己跟前,从头摸到脚,非常高兴。世宗将她尊为皇太后,嘉靖元年(1522年)上尊号“寿安”,十一月十八日去世,谥“孝惠康肃温仁懿顺协天佑圣皇太后”。

第10任

弘治孝宗 朱佑樘

孝康敬皇后 张氏

孝宗元配,兴济人,都督同知封寿宁伯张峦女。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选为太子妃。孝宗即位,册立为皇后。武宗立,尊为皇太后。二十年1541年)八月八日去世

第11任

正德武宗 朱厚照

皇后 夏氏

武宗元配,庆阳伯夏儒女。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册立为皇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被尊为“庄肃皇后”。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去世,谥“孝静庄惠安肃温诚偕圣毅皇后”。

第12任

嘉靖世宗 朱厚充

孝洁肃皇后 陈氏

世宗元配,元城(隶河北大名府)人,都督同知陈万言女。嘉靖七年(1528年)十月二日病故。

孝烈皇后 方氏

世宗第三后,江宁人,左都督安平侯方锐女。世宗即位10年,尚未得子。大学士张孚敬上言:“古者天子立后,并建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妇、八十一御妻,所以广嗣也。隆下春秋鼎盛,宜博求淑女,为子嗣计。”世宗遂于嘉靖十年(1531年)三月,选方氏(即方皇后)、郑氏、王氏、阎氏、韦氏、沈氏、杜氏、九人册封为九嫔。

方氏被册封为嫔后的第三年,世宗的第二位皇后张氏被废。方氏因“端慎不怠,甚称帝意”,被册立为皇后。并册僖嫔沈氏为辰妃,丽嫔阎氏为丽妃以副之。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一月十八日,方氏逝世,世宗因她在嘉靖二十一年的“宫婢之变”中救过自己的命,下令以元配皇后礼仪葬永陵,并命将其棺椁停放于皇堂(玄宫主室)棺床上左侧,经礼部大臣建议,仍命放置右侧。谥孝烈皇后。隆庆初,上尊谥“孝烈端顺敏惠供诚袛天卫圣皇后”。

孝恪后 杜氏,

穆宗生母,大兴人,庆都伯杜林女。嘉靖十年(1531年)封康嫔,十五年(1536年)进封为妃。三十三年(1554年)正月十一日去世,赐谥“荣淑”,葬金山。穆宗即位,当时,孝洁陈皇后、世宗皇帝的棺椁一同葬入陵内。其安葬的情况有“依次列袝”的记载,这说明,永陵一帝三后系同葬一室。

第13任

隆庆穆宗 朱载垕

孝懿庄皇后 李氏

北京昌平人,礼部奉诏选得良家女1200人,李氏被选为裕王妃,暂住宫内,第二年二月行迎亲礼,正式册为裕王妃。

成婚两年后,李氏生子朱翊 ,嘉靖三十六年正月复生皇长女,嘉靖三十七年四月十三日,病故于裕王府。

孝安皇后 陈氏,

北京通州人,国子监监生陈景行(陈氏入选裕王继妃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九月选为裕王继妃,隆庆元年(1567年)册立为皇后。

陈氏无子,且多病,颇受穆宗冷落。万历二十四年七月十三日,陈皇后病故。神宗上尊谥为“孝安贞懿恭纯温惠佐天弘圣皇后”,葬昭陵。

孝定后 李氏

通州永乐店人,神宗生母,初为宫嫔,待穆宗于裕王府中,隆庆元年(1567年)三月封皇贵妃,万历元年(1573年)被神宗尊为“慈圣皇太后”,万历四十二年二月九日病故,享年70岁

第14任

万历神宗 朱翊钧

孝端显皇后 王氏

神宗元配,浙江余姚人,永年伯王伟之女,生于京师。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二月册立为皇后。

孝靖皇后 王氏

光宗生母。宣府都司左卫人,原任锦衣卫百户赠明威将军指挥佥事王朝寀之女。生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正月二十七日,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二月初二选入皇宫,初为慈宁宫宫人,侍奉孝定皇太后。后被神宗私幸有孕,于万历十年六月册封为恭妃,同年八月生光宗朱常洛。万历三十四年四月进封为皇贵妃,万历三十九年九月病故

第15任

泰昌光宗 朱常洛

皇后 郭氏

顺天府人,博平伯郭维城之女。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册立为皇太子妃,四十一年去世。

皇后 王氏

熹宗生母,顺天府人,新城伯王钺之女。初为选侍,因生熹宗,封为才人。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去世。

皇后 刘氏

崇祯帝生母,宛平人,瀛国公刘应元之女。初为淑女,后被打入冷宫,病逝后葬京西金山。

第16任

天启熹宗 朱由校

皇后 张嫣

熹宗原配。河南祥符人,太康伯张国纪之女。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四月被册立为皇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白成农民军入城时自缢。

第17任

崇祯思宗 朱由检

皇后 周氏(

?-1644年),祖籍苏州,生长于大兴(今北京大兴区人)。父周奎以兵马副指挥升五军都督同知,晋封伯爵。周后于天启年间入信王府。思宗(即信王)即位,立为皇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农民军陷都城,帝令周皇后自裁,自缢而死。

至于公主太多了,可以参看

http://guoxuebaiducom/page/c3f7cab7/120html

没有昭明公主

明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也称为三公,秩皆正一品。以少师、少传、少保为三少,也称三孤,从一品。三公坐而论道,不任以职事,但却位望尊宠,礼冠群僚。换句话说,这只是一种荣誉。有明一代,除了嘉靖年间的严嵩和万历初期的张居正之外,貌似没有其他哪位成为三公的官员能够完全掌握实权的。

明代三公,以太师最尊,太傅次之、太保再次,都是正一品。与之相配套的还有“三孤”,即“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名义上三公三孤都是皇帝的辅佐之臣,但并没有实际职责,只是虚衔,用于授予重臣。活着授予称“加”,死后授予称“赠”。有明一代,获得死后赠送三公的还是很多的,活着得到的寥寥无几。

后来各朝也都有活着授予三公的,但基本都是世袭的勋臣中的优秀。以太师为例:英国公张辅 永乐二十二年加、英国公张懋 弘治四年加、保国公朱永河 弘治四年加、定国公徐光祚 嘉靖五年加、武定侯郭勋 嘉靖十五年加、成国公朱希忠 嘉靖四十二年加。寿宁侯张鹤龄 嘉靖元年加,他是个特例,属于外戚,孝宗张皇后的哥哥。但这些太师并非都是善终!

总的来看,三公最初是夏、商等权力运行结构比较简单的原始王朝用来表示尊贵身份的官职合称。其实进入秦汉后,三公就随着官制的改变也变了模样。出于国家机器复杂化的需要,三公所代表的官职之间出现了职能的分化和互相制约,这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发展,也体现了历史发展带来的变化。

此后,由于权力体系不断出现变数,三公也随之发生更改,直至更加先进和便于集权的三省六部制出现,原本拥有实权的三公才逐渐变得更倾向于一种荣誉。

明朝时期的开国六公爵分别是哪些人?

明朝初年,朱元璋一共封了六个公爵,分别是李善长、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以及常遇春的儿子常茂。

但是这六个开国公爵,除了徐达之外,其他五个爵位都没能传下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这五个公爵后来都犯了同样的错误,那就是威胁老朱家的皇权。

简单来说,就是谋反。

想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简单来盘点一下,明朝初年所封的这六位公爵,他们到底都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首先是李善长。在明初所有开国功臣当中,李善长是老朱钦定的第一功臣。作为一个文官,李善长虽然不善于领兵打仗,但是在治理内政,以及后勤支援方面,却绝对是一把好手。所以,李善长对于朱元璋的意义,就像是当年汉初的萧何对刘邦一样。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洪武三年的时候,朱元璋大封功臣,直接将李善长封为韩国公,并且评定为功臣中的第一人。这样的李善长,用位极人臣四个字来形容,那是丝毫不为过的。

但可惜的是,后来李善长却恰好因为这个位极人臣的身份,最后葬送了自己。因为在明朝开国之后,明朝的朝堂上,出现了所谓的淮西党和浙东党,双方围绕着权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而这种党争,则是朱元璋完全不能容忍的。

而李善长,因为出身淮西,而且位高权重,所以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淮西党的领袖。

对于李善长这个头号功臣,客观来说,朱元璋的容忍度还是很高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朱元璋其实并没有想过要杀李善长。哪怕李善长举荐了胡惟庸,胡惟庸后来因为谋反罪而被诛杀,老朱依然表现得非常大度,并没有因为此事而收拾李善长,只是让李善长彻底回家养老。

但在这之后,又过了几年,随着朱元璋逐渐老迈,朱元璋辛苦培养的继承人朱标,又英年早逝,死在了老朱前面。此时的朱元璋,便不得不着手清理这些老牌功臣,以此来保证未来皇位可以顺利传承下去。

到了这个时候,像李善长这种声望极高的重臣,以及朝中那些不服管的骄兵悍将,就注定不可能再有机会善终了。于是,在洪武二十三年的时候,明朝大将蓝玉被冠以谋反罪处死。以蓝玉案为核心,最终牵连了一大批明朝官员。而李善长这位开国第一公爵,也没能逃脱,被彻底卷入了蓝玉案。

最后,李善长被冠以谋反罪名处死,全家七十多人,无一例外,全部被杀。唯有李善长的一个儿子,因为娶了公主得以免死。虽然逃过一死,老朱也算是法外开恩,给李善长留了一个后人,但韩国公的爵位,肯定是彻底没了。

和李善长一样,同样作为开国六公爵之一的冯胜。冯胜原名冯国胜,后来改名叫做冯胜。在元朝末年的时候,冯胜曾经为了保护自身安全,和他的哥哥冯国用结寨自保。通俗一点来说,就是落草为寇了。不过后来,朱元璋恰好经过冯家兄弟的山寨,所以招揽了冯家兄弟。

而冯家兄弟到了朱元璋手下之后,也是深得朱元璋的信任。尤其是哥哥冯国用,更是成为朱元璋身边的亲军指挥使,贴身保护朱元璋的安全。

后来,在明朝统一天下的过程当中,哥哥冯国用因病去世。而弟弟冯胜,则是继续在朱元璋的麾下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在打陈友谅的时候,更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朱元璋评定开国武将排名的时候,冯胜的位置,仅在徐达和常遇春两人之后。

所以,洪武三年的时候,冯胜被封为宋国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宋国公的爵位,也不光是给冯胜一个人的,更像是给冯家兄弟两人的。而获封宋国公爵位之后,在明朝对北元的战争当中,冯胜更是斩获颇多,对得起宋国公这个爵位。

但可惜的是,后来随着蓝玉案爆发,朱元璋对这些声望权势极大的开国功臣,都极为忌惮。到了这个时候,重要的已经不是冯胜是否真的谋反,而是他的存在,会导致接下来朱家的皇位传承不安全。

所以最后,冯用也被卷入蓝玉案,坐罪处死。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冯家的后人并没有遭到太多牵连。尤其是冯用的一个女儿,因为嫁给了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周王,所以后来几乎没有受到任何牵连,一生更是享尽了荣华富贵。当然。因为冯用被卷入谋反案的缘故,所以冯家的宋国公爵位,肯定也没了。

除此之外,邓愈的卫国公,以及常遇春的郑国公,也是因为蓝玉案而被除掉了。

常遇春是朱元璋麾下最能打的先锋大将,在明朝开国的过程当中,一直冲锋在前,杀敌无数,在军中号称是常十万。所有明朝开国武将当中,常遇春的地位,仅次于徐达一人而已。

但可惜的是,常遇春去世比较早,还没等到朱元璋大封功臣,常遇春就在打仗回来的路上,突然暴毙而亡。而常遇春去世之后,老朱依然念及他的功劳,所以便把一个郑国公的爵位,给了常遇春的长子常茂。

在此后很多年当中,常茂逐渐长大成人,不但继承了郑国公这个爵位,同时也在军中不断攀升,地位越来越高,完全继承了常遇春的衣钵,丝毫不逊色于那些第一代的开国名将。不过,在蓝玉案爆发之前,常茂就已经病逝了。

因为常茂去世的时候,没有儿子,所以郑国公的爵位,就只能由他的弟弟常升继承。而常升后来卷入了蓝玉案,同样被冠以谋反的罪名。所以最终,常家的这个郑国公爵位,也没了。

和常家一样遭遇的,还有卫国公邓愈他们家。邓愈是天生的作战天才,十六岁便在家乡领兵起义,十八岁的时候便可以领导上万人作战,后来带领这上万人归降了朱元璋,直接导致朱元璋实力大增。而到了朱元璋这边以后,邓愈则是一直努力拼杀,立下战功无数,并且招降了吐蕃诸部,所以被朱元璋封为卫国公。

不过,邓愈在洪武十年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别说后来的蓝玉案,就连之前的胡惟庸案,此时都还没有发生。所以对邓愈本人来说,应该是最后得以善终了。而邓愈去世之后,其长子邓镇继承了他的爵位。后来李善长垮台的时候,邓镇因为娶了李善长的外孙女,所以也被卷了进去,卫国公的爵位也没了。

值得庆幸的是,邓家除了邓镇这个长子之后,其他人的结局还算不错,并没有被太过牵连。而且,后来到了嘉靖年间,明朝皇帝大概是为了补偿邓家,还给邓家续封了一个侯爵。

因为一个蓝玉案,明朝开国的六个公爵爵位,已经有四个都折进去了。而剩下的两个,就是徐达的魏国公,以及李文忠的曹国公。

徐达是明朝开国第一名将,从朱元璋起兵的时候,就开始追随朱元璋,军功基本无人可比。后来明军进行北伐,主帅也是徐达。所以在明军内部,徐达作为第一统帅的地位,几乎是无可动摇的。

除此之外,早在蓝玉案爆发五年之前,徐达就已经先一步因病去世。因为徐达已经去世,而继承徐达爵位的徐家二代,相对来说又比较知进退,不参与朝堂上的那些党争。所以蓝玉案发生的时候,徐家并没有卷入这场纷争,因此逃过了一劫。

至于李文忠,同样也是从小就追随朱元璋,立下了非常多的战功。除此之外,李文忠还有一层特别重要的身份,那就是朱元璋的外甥。另外,李文忠也是在蓝玉案发生之前,就已经去世,死后由他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

就是因为李文忠和朱元璋的特殊关系,再加上李文忠去世比较早。所以蓝玉案发生的时候,李家也没有被卷入进去。

所以,到了朱元璋去世之后,所谓的开国六公爵,就只剩下两个了。其他四个,都因为威胁了朱家的皇位传承,被迫卷入了蓝玉案,所以丢掉了爵位。但就算是仅剩下的这两个,也不算彻底顺利过关。因为在朱元璋去世之后,还有一场大劫在等着他们。

这一劫,就叫做‘靖难之役’。

朱元璋去世之后,他的孙子朱允炆即位。但因为朱允炆即位之后,削藩手段太过激烈,最终导致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并且最后成功夺取了皇位。

在这场靖难之役当中,作为仅剩下的两个国公家族,也不得不开始选择站队。首先是徐家那边,徐家和朱棣的关系有点特殊。因为徐达的女儿嫁给了朱棣,所以朱棣算是徐家的女婿。

在靖难之役当中,徐家那位继承了爵位的长子,坚定站在朱允炆这边。靖难之役之后,这位徐家长子就被彻底圈进了起来。但同时,因为徐家女儿的缘故,朱棣也没有剥夺徐家魏国公的爵位,而是让魏国公的这个爵位,继续传了下去。

另外,徐家老四徐增寿,在靖难之役期间,虽然名义上一直留在建文帝这边,但实际上却一直在私下给朱棣送情报,所以才导致朱棣可以一路大胜。最终,徐增寿暗通朱棣的事情被揭发,所以导致直接被朱允炆当庭刺死。

因为这个原因,后来朱棣做了皇帝以后,又给老四徐增寿追封了一个公爵爵位。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徐家成了明朝唯一一个一门两公爵的家族。而徐家的这两个爵位,后来则是一直传到了明末。

至于李文忠家族,则同样也受到了靖难之役的波及。在靖难之役当中,李文忠的长子李景隆,曾经被任命为朱允炆这边的明军统帅。但是在战争过程当中,李景隆却不断出现自身指挥失误,导致朱允炆这边开始节节败退。甚至最后还主动打开了南京城门,放朱棣进入南京。而朱棣攻入南京之后,更是封李景隆为靖难第一功臣。

显然,李景隆虽然人在朱允炆这边,但是心却一直在朱棣那边,所以一直暗中帮助朱棣。

照理来说,这样的李景隆,在朱棣登基之后,本应该继续位极人臣,地位更加超然才对。但实际上,就在朱棣正式登基一年之后,李景隆便遭到了大臣们的集体弹劾,说李景隆在家里接受家人们的跪拜,逾越了礼制,有不臣之心。

所以在这之后,李景隆便被剥夺了爵位,最后被彻底圈禁起来,一直到死。而李家的那个公爵爵位,也因为这个原因,彻底被除去了。

这样看来,在朱棣心里,李景隆或许也不是什么好人。

通过以上的盘点,我们也不难发现:明朝的开国六公爵,因为蓝玉案和靖难之役这两件事,被除去了五家。至于徐达一家,因为不参与朝堂斗争,不去威胁老朱家的皇帝宝座,后来在靖难之役的时候,站队又非常明智,所以才能保住自家的公爵爵位。

至于其他五家,只能说他们不知进退,触动了老朱家的权力蛋糕,所以最后才会落得那样的下场。

明朝五大世袭公爵是谁?

1、韩国公李善长(1314年-1390年)。李善长是文臣,在至正十四年(1354年)就投到朱元璋麾下,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李善长为他留守后方...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