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重庆唐氏家谱开字辈下面是些什么辈。先谢谢啊
1、出自祁姓和姬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姓伊祁,名放郧,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尧做了100年天子后禅位给舜,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河北省唐县)侯。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同时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在鲁县为唐侯,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春秋时,又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后,其后人也称为唐氏。以上这4支唐氏,均源自轩辕氏。 2、东汉时唐姓始有他族加入。如南方白狼王中有唐姓;陇西(今属甘肃)羌亦有唐姓。 二、迁徙分布 早期的唐氏,主要分布于魏、楚、晋、秦,如战国时魏有唐雎;楚有唐昧。西汉时,唐雎之孙唐厉徙居沛国(今江苏沛县);东汉时唐翔在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定居;晋代唐熙定居凉州(今甘肃武威),其子唐辉又徙居晋昌(今山西定襄县西北);南朝齐时有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称帝,国号吴。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唐氏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唐朝时有河南固始唐氏移居福建。宋代有晋昌唐氏随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宁都,后迁广东潮阳、大埔,又有迁梅州及广西者。清代,闽、粤唐氏有的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如当代有"航运业大王"之称的印尼华人唐裕。 三、郡望堂号 "移风堂":汉朝时候,费汛为萧县令,爱民如子,先教后罚,在官9年,连地方的坏风俗都转变了,全县3年都没有打官司的。邻县沛县发生蝗灾,蝗虫到了萧界,不入萧境。皇帝封费汛为梁相。 唐姓又有以"晋阳"、"晋昌"、"北海"为其堂号的。 晋昌郡:晋永和中置郡,治所在长乐(今陕西石泉县)。此支唐氏,其开基始祖为十六国前凉凌江将军唐郓。 北海郡:汉时分齐郡置郡,治所在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 鲁 国: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晋改为郡。 晋阳县:秦置,治故晋阳城。秦汉为太原郡治所,东汉后又为并州治所。 四、家乘谱牒 上海:唐氏族谱八卷、云间唐氏支谱不分卷、唐氏本支谱不分卷 江苏:延令唐氏宗谱四卷、开沙唐氏族谱十卷、丹徒开沙唐氏宗谱十二卷、昆陵唐氏宗谱不分卷 浙江:姚江唐氏家谱八卷首一卷、晋昌唐氏世谱九卷、东鲁唐氏族谱兰江东鲁唐氏族谱二十卷剡东唐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安徽:潜山崇本堂唐氏宗谱十九卷首三卷末一卷、皖桐唐氏七修宗谱 湖南:中湘唐氏朝支六修谱十四卷、衡山唐氏七修族谱二十六卷、湘潭唐氏敦本堂七修谱三十二卷、锦石唐氏四修族谱三十九卷 五、历史名人 唐 寅:明朝文学家、书画家,字伯虎,号六如居士。自放名山大川,筑桃花坞以居,毕生致力于绘画,且能诗文,与祝允、徐祯卿、文征明并称"伍中四才子",与沈周、仇英、文征明合称"明四家"。有《六如居士全集》、《画谱》等。 唐 蒙:西汉官吏。武帝时,他出使夜郎国(现在的贵州省),以厚礼,说服夜郎侯多同归属汉邦,设犍为郡,从此贵州不再是夷地了。 唐赛儿:明初农民起义军女首领,白莲教首领,自称"佛母"。 唐廷枢:清朝买办。1880年,主持修筑我国第一条铁路唐胥线(唐山至胥各庄)。并在英国支持下开办开平煤矿,为李鸿章办洋务的得力助手。 唐慎微:宋代著名医药学家,编有《经史证类备本草》,总结了宋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流传很广。 桂林全州县才湾镇岩泉村的唐氏家族,是760年前来到全州为县令,其真实原因不知2005年7月13日 重庆合川三汇老寨(原响水乡老寨二匹山)唐氏,于康熙元年从湖南永洲澧陵迁入,始为两弟兄,二人打猎到华莹山下一小山——杉树林处以二匹布从一许姓老太处换来此山,在此安居生息,此山故称二匹山。本族唐姓目前主要分布于二匹山周边、四川华莹、遂宁,邻水等处,少量徙于成都、昆明等地。从湖南带来的字辈为:维虞兴国 正德洪开 望与原产地——永州唐姓能对上号。族谱上记载始祖为不知年代的——讳称唐朝相
唐寅
明朝文学家、书画家,字伯虎,号六如居士。自放名山大川,筑桃花坞以居,毕生致力于绘画,且能诗文,与祝允、徐祯卿、文征明并称"伍中四才子",与沈周、仇英、文征明合称"明四家"。有《六如居士全集》、《画谱》等。
唐蒙
西汉官吏。武帝时,他出使夜郎国(现在的贵州省),以厚礼,说服夜郎侯多同归属汉邦,设犍为郡,从此贵州不再是夷地了。
唐赛儿
明初农民起义军女首领,白莲教首领,自称"佛母"。
唐廷枢
清朝买办。1880年,主持修筑我国第一条铁路唐胥线(唐山至胥各庄)。并在英国支持下开办开平煤矿,为李鸿章办洋务的得力助手。
唐慎微
宋代著名医药学家,编有《经史证类备本草》,总结了宋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流传很广。
唐肃
(1331-1374) 元明间浙江山阴人,字处敬,号丹崖。元至正二十二年举人,为杭州黄冈书院山长,迁嘉兴路儒学正。明洪武三年召修礼乐书,擢应奉翰林文字,兼国史院梁,卒。通经史,工诗文篆籀,善画山水梅石,与高启等称十才子。有《丹崖集》、《丹崖画谱》。
姓氏来源
家谱产生
家谱内容
家谱名称
家谱体例
家谱价值
家谱堂号
姓氏分布
唐姓历史名人
唐弢
(1913-1992)朝浙江镇海人。原名唐端毅,字越臣。省时由亲戚资助上学至初中二年,后考入上海邮局当拣信生,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参加工人运动,与邮政工人、店员组织读书会,业余从事文艺活动。1933年起在鲁迅的影响和帮助下开始写散文和杂文。抗战爆发后,参加《鲁迅全集》编校工作,并编辑《文艺界丛刊》。抗日胜利后,与柯灵合编《周报》,参加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民主运动。解放后,先后在邮政工会、全国文协上海分会、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上海文化局任职,并任复旦大学等校教授。1959年任中国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至终。近又任中国作协理事、鲁迅研究学会副会长等职。1956年加入中国***。为著名鲁迅研究家。著有《向鲁迅学习》、《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鲁迅在文学战线上》。又有《推背集》、《海天集》、《唐弢杂文选》、《书话》,主编有《中国现代文学史》等。
唐绍仪(1860,一作
名人:二居士正公仕周赠都统大将军 德公仕周武帝任都统有功于朝升都衙大将军 和公仕隋任开府仪同三司入唐
出自于丰溪邱氏宗谱
历史名人:唐学士承嗣公傅 PB280311 第10册 唐将作监主簿监公傅 PB28031
出自于炖煌郡洪氏宗谱
1、唐叔虞:亦称叔虞、太叔,姬姓,名虞,字子于,岐周(今陕西岐山)人。因封在唐国,史称唐叔虞。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同母弟,母王后邑姜(齐太公吕尚之女),周朝诸侯国晋国始祖。
2、唐昧:祁姓,唐氏,名昧,战国时期楚国将领、天文学家。效力于楚怀王。周赧王十四年(前301年),齐、魏、韩三国联兵,攻伐楚国,双方在垂沙(今河南唐河县)大战,唐昧兵败被杀。部下庄蹻乘机发动起义,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市),造成楚国四分五裂之局面。
3、唐雎:战国时代魏国著名策士。为人有胆有识,忠于使命,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并敢于为国献身。有90岁高龄西说强秦使秦不敢加兵于魏国。曾经在魏国灭亡后出使秦国,冒死与秦王抗争,粉碎秦王吞并安陵(魏国属国)的阴谋。
4、唐蒙:唐蒙初为番阳(今江西鄱阳东北)令。武帝时,上书建议开通夜郎道,被任为中郎将,奉命出使夜郎,以厚礼说服夜郎侯多同归汉。汉在其地设置犍为郡。
5、唐彬:字儒宗。鲁国邹县(今山东邹县)人。曹魏及西晋时期将领。唐彬早年便擅长弓马,后来才开始学习经史。历任郡门下掾、主簿、功曹,被州里召为主簿,经屡次升迁任州别驾。后被司马昭征辟为掾属,迁尚书水部郎。泰始初年,赐爵关内侯。出任邺县令,再迁为弋阳太守。
《中古杜氏家族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6年6月
《海隅名臣——晚明王弘诲研究》,海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 《古今姓氏书辩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
《天池草》(上下),海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儒藏精华编》第273卷《曝书亭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另外参撰多卷本《中国古代疆域史》中卷《隋唐时期的疆域》,黑龙江教育社,2007年出版。 1 《韩滉与唐代漕运》,《河北师院学报》1987年第4期
2 《唐后期汴乱原因的分析》,《河北学刊》1987年第5期
3《唐肃代德时期的南路运输》,《古代长江中游的经济开发》(论文集)武汉出版社1988年
4《唐后期淮颍(蔡)水运的利用和影响》,《河北学刊》1991年第6 期
5《“羁縻”背后的争夺——唐安史乱后的河北盐政》,《盐业史研究》1994年第1期
6《唐代运纲研究》,《中国古史论丛——胡如雷教授七十寿辰纪念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7《充实而有光辉——胡如雷先生的学术追求》,《河北师大学报》(文科)1998年2期
8 《唐士族家谱的政治文化功用》,《光明日报》1999年6月11日《史林》
9 《中古濮阳杜氏家族的变迁》,《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
10 《隋唐时期的洹水杜氏》,《文史论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 《隋朝的边疆经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年1期
12 《唐杜氏家谱与杜氏家族》,《中国谱牒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13 《地域分野难以界说党派之争》,《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
14 《四到九世纪襄阳杜氏家族述论》,《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3卷,2001年5月中华书局
15 《旧唐书纠谬一则兼论广德二年开汴事》,《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第1期
16 . 《〈元和姓纂〉杜氏郡望史料刍议》,《文献》2001年第4期
17. 《〈诗圣全谱〉质疑兼谈杜甫葬地》,《杜甫研究学刊》2001年第4期。
18. 《也谈所谓“唐代士族之家不愿娶公主”问题》,《文学遗产》2002年第2期
19. 《杜伯、杜衍、杜陵》,《寻根》,2003年第6期
20 《琼海奇甸有遗篇》,《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年第2期
21 《邓名世与古今姓氏书辩证——兼谈宋代姓氏谱牒学的发展》,《文献》2006年第6期
22 《中古士族到士人的演变》,《南开大学学报》2008年3月
23 《敦煌莫高窟游人漫题(汉文)钩沉》,《新亚洲论坛》(创刊号,KFAS),首尔出版社,2008年8月
24 《中古士族与时尚——围绕服饰语言与礼法的观察与思考》,《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1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6月
25 《传宋贤之薪火,得乾嘉之绪馀——郑天挺隋唐五代史教学卡片整理后记》,《纪念郑天挺先生110周年诞辰文集》,中华书局2011年8月。 1《唐朝的建立与匈奴费也头》,《河北师院学报》,1984年第2期。
2《2003年日本史学界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5年第6期。
3《2004年日本史学界关于隋唐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年第9期
4《2005年日本史学界关于隋唐五代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7年第11期 。 1评《唐代门阀士族个案研究》,《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6月
2评妹尾达彦《长安の都市计画》,《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5卷,商务印书馆
死亡时间:公元653年
信仰:佛教
父亲:唐太宗李世民
丈夫:对房子的爱。
情人:辩论机器
高阳公主的一生
家族中高阳公主的出生年月不详。按照《新唐书公主传》年的资料顺序,高阳公主是唐太宗的第十七个女儿。从高阳公主已嫁给贞观创建者方次子十五年,现存记载中唐太宗最小的嫁女为12岁来看,高阳公主极有可能生于武德之末或贞观之初。
据考证资料显示,唐太宗时有英年早逝的公主,尤未列出,而《新唐书》列传中公主的排名也有争议。所以高阳公主是不是第十七女还有待考证。《全唐文》玄宗卷有副本《封高阳公主制》。不确定是数据放错了,还是玄宗哪个公主把卷改成了高阳公主。
生母怀疑高阳公主的生母不能考,但根据高阳公主的情况,大多数人认为是最有可能非婚生的。
比如高阳公主出身平民家庭,也是因为魏贵妃确凿的资料显示,她和唐太宗只有王姬沈李和临川公主,而且魏贵妃可能很小。在唐太宗的高级嫔妃中,其他嫔妃的可能性更大。唐太宗在世的公主有二十一位。高阳公主被唐太宗区别对待,可能也是因为她始终爱着这个世界,也可能与他的性情相投分不开。正史记载,高阳公主受到唐太宗的宠爱,深受唐太宗的喜爱。
徐氏清河人,山东高门人,方名梁国公。他被任命为中书令、尚书左布舍和司空的官员。他总领百师,掌管政务20年。方也以“从宫中求解”成为唐太宗开国治国的得力助手。高阳公主嫁入宫,可见唐太宗对高阳公主的重视。高阳公主很受唐太宗器重。在所有嫁出去的公主中,方在唐太宗之前的待遇比其他许都要好,原因就是高阳公主的宠爱。礼仪的等级指的是礼仪和等级的等级。
方爱官到太傅府后,担任刺史,太傅府对道术百依百顺,是太宗时许中为数不多的财产实权人物。同时,高阳公主的娘家姑姑杨帆卢氏也以性格刚烈而闻名。在《新唐书》的《女史列传》中,记载了吕氏剜眼贤明的典故,还有《隋唐嘉话》的搞笑故事《一坛千古爱醋》的标题。家谱里也有记载卢氏,可以证明。高阳公主想嫁入家门,遇到这样一个性格开朗的婆婆。她想做任何她想做的事。方史料中有三子一女:长子为嗣,妻杜氏未生,次子方爱高阳公主,三子方毅娶了晋王李之女,汉公主之女,传说中的名字叫。根据出土的方墓志铭,发现方可能有一个儿子叫方毅,其妻吴,皇太子的妻子,顾州刺史,一个女儿嫁给郑,时任莱州刺史兼莱州港造船使。家里的孩子可谓都是攀龙附凤,地位显赫,家庭关系复杂,容易出麻烦。此外,方在贞观时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方虽如履薄冰,却无法避开政敌的攻击,这为他家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在神秘案件《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高阳公主和
整个史料描述的很详细,看起来证据确凿。但后世研究者发现,这段史料前后矛盾,迷雾重重。首先,前面写的《大唐西域记》,根本没有提到这件事。在云写的《资治通鉴》中,没有
其次,《新唐书》年记载的高阳公主因为此事在唐太宗面前失宠,与《新唐书》年记载的矛盾很大。记载方病重时,高阳公主还在唐太宗的名单上。可见至少在唐太宗去世之前,高阳公主还是正常的,公主没有失宠的迹象。当时,一直在宫里治疗方的病。如果高阳公主因此失宠,唐太宗与她如此心平气和的对话,不太可能被活着的郎记录下来。这件事被光荣地刻在方的墓碑上,那是三年前在永辉竖立的。由此可见,至少在方死后四年,高阳公主的“不光彩行为”才不太可能被曝光,否则高阳公主也不可能顺利晋升为长公主并刻上碑文。
独姓起源:
较罕见姓,人数不多,但南北皆有。明代有独善。
独[独,读音作dú(ㄉㄨ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北魏时代北鲜卑独孤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独孤氏,一般认为其起源于南北朝时期代北鲜卑部落,原为鲜卑屠各部,“独孤”即“屠各”的不同汉译。
诸多史籍文献中说独孤氏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后裔,“后汉沛献王辅生厘王定,定生节王丐,丐二子广、廙,廙生穆,穆生度辽将军进伯,击匈奴被执,囚之独孤山下,生尸利。单于以为谷蠡王,号独孤部。七世孙罗辰从后魏孝文徙洛阳,初以其部为氏……”等等,实属冒充刘汉宗室。
实际上,“屠各”,亦称“休屠各”,是西汉时期匈奴休屠王的后裔所建之部落群体。
匈奴民族自秦、汉之际为冒顿单于统一以来,势力一时非常强大,他们雄踞蒙古高原,向东扩展至朝鲜边界,向西伸延至巴尔喀什湖,向南深入到河套附近。冒顿单于将这片辽阔的地域划为左、中、右三部分,自己统治中部,左、右二部由他派人治理。西汉王朝建立后,由于国力不足,政局不稳,对匈奴一直实行“和亲”政策,每年还向匈奴赠送大量的丝帛和酒食,以求维护边境的和平。
汉武帝即位后,由于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日益强大,便中止和亲政策,展开了对匈奴诸部的大规模作战。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于春、夏二季连续率强大的军队攻打位于西部的右匈奴。
当时,匈奴在陇西地区的右匈奴主要由两个部落集团组成,一是屠各部,首领即为休屠王,姓氏为虚连提氏,世为匈奴屠各部的首领。
二是浑邪部,首领即为昆邪王,姓氏为义渠氏,世为匈奴浑邪部的首领。浑邪部虽属于匈奴,却并非东胡民族,就族源而言,浑邪部的基本成员为义渠族人。义渠民族在东周时期活跃于今泾水北部至河套地区的一支古代民族,属于西戎,义渠戎是诸戎中较强的一支,原居宁夏固原草原和六盘山陇山两侧。从商王朝武乙年间建部落方国算起,至秦昭襄王时共存史八百余年,其中在豳地建立奴隶制君国义渠国(公元前772~前272年)达五百年之久。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立为国君,时由母亲宣太后摄政,她采用怀柔、拉拢的政策,以堕其志。义渠国在与秦国争战中失败后,也想与秦国重修旧好,以休养生息。义渠王就利用秦昭襄王刚即位的机会,亲自到秦国去朝拜。但义渠王一到咸阳,就被早已盘算好的宣太后扣留于秦国,到公元前272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接着发兵灭了义渠国,在其地设置了北地郡、陇西郡、上郡。直到秦、汉之际,义渠民族聚拢为部落集团,以浑邪部称之,后依附于东胡民族,成为后来匈奴部落联盟中的一个群体。
霍去病率数万骑越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居延泽(今内蒙古额济纳旗),斩获匈奴四、五万人,并缴获了休屠王祭天的金人,使匈奴右部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匈奴单于将这一重大的军事惨败归咎于休屠王和昆邪王,要将二人召至单于王庭治以死罪。二人畏死,便谋划投降汉朝,但当汉武帝派霍去病去迎接他们时,休屠王又中途反悔。于是,昆邪王杀了休屠王,吞并了休屠王的兵众,连同自己的兵众共四万余人(号称十万)一起投降了大汉王朝,汉武帝于二王故地设置了武威、酒泉二郡。匈奴族右贤王刘去卑之后
这一部分匈奴部众,乘西汉末期王莽篡汉时中原混乱之机,再次脱离了中原王朝的统治,原休屠王的部众后裔组建了自己的部落群体,被称作“屠各部”或“休屠各部”,在东汉至西晋时期杂居于西北地区沿边诸郡。三国时期,中原再次分裂,鲜卑民族崛起,屠各部归附于北魏王朝的缔造者太武帝拓拔·珪,成为后世所称的鲜卑独孤部,成为北魏政权最初的八部贵族之一。
在独孤氏族人的后裔子孙中,后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实施的汉化改革过程中大多改为汉字单姓刘氏,亦有省文简化为单姓独氏者。
第二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三国时期南匈奴之右贤王,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独氏,出北蕃右贤王刘去卑。”
刘去卑,生卒年待考,是东汉末期至三国初期南匈奴右贤王,该部后成为匈奴铁弗部,在十六国时期,胡夏政权创建者刘勃勃(赫连·勃勃)的曾高祖父就是刘去卑。
汉、魏之际,曹操将南匈奴族人分为左、右、前、后、中五部,各立其贵人为部帅。就在其时,以左贤王豹为首的匈奴贵族,自认为系汉家子孙、高祖后裔,遂改姓刘氏。当时,一同改姓刘氏的有左贤王左部帅刘豹、右贤王监国刘去卑、于扶罗的弟弟刘宣和其余四部帅等一大批匈奴贵族,从此,匈奴刘氏便在东汉末年形成了。三国时期,匈奴刘氏主要居住在晋阳汾涧之滨,也就是今山西省境内。
刘勃勃称帝后,刘去卑被追谥为(胡)夏国正皇帝。在刘去卑的后裔子孙中,有独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北魏时期代北鲜卑独孤浑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鲜卑独孤浑氏,排在鲜卑贵族一百一十姓之末,是代北地区鲜卑族代国旧部。
独孤浑部原为鲜卑拓跋部的从属部落之一,原游牧于云中一带(今内蒙古托克托)。曹魏甘露三年(公元258年),拓跋部大人拓跋·力微率部徙居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之后召集诸部,以武力确立了拓拔部在部落联盟中的大酋长地位,建立了代国。在拓跋·力微病逝后,诸部离叛,独孤浑部则是最先离叛的部落之一,曾一度依附于万俟部。
东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国经淝水之战惨败后,国力日弱,拓跋·力微十六岁的儿子拓拔·珪不失时机地召集父王的旧部,以武力加智慧实施占地称王之策,迅速扩展势力,到了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拓拔·珪复国,称代王,同年改称为“魏”,史称“北魏”,之后鲜卑万俟部归附拓拔·珪,独孤浑部转了一大圈,仍然随着万俟部回复到拓跋部中。此后,拓拔·珪将独孤浑部排位在贵族行列的最末。
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以后,即开始第二期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内迁者原有的生活习俗,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①易鲜卑服装为汉服。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农历12月甲子,北魏孝文帝在光极堂会见群臣时,“班赐冠服”,这是易鲜卑官服为汉制官服的具体执行措施。
②规定官员在朝廷上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并称鲜卑语为“北语”,汉语为“正音”。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岁以上的鲜卑官吏,在朝廷上要逐步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下的鲜卑官吏在朝廷上则要立即改说汉语。如有故意说鲜卑语者,降爵罢官。
③迁往洛阳的鲜卑人,要以洛阳为籍贯,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④改鲜卑贵族原有的姓氏为汉姓,并定门第等级。所改之汉姓,以音近于原鲜卑姓者为准。如拓跋氏为首姓,改姓元氏,是最高的门第等级;另外的丘穆陵氏改姓穆氏,步六孤氏改姓陆氏,贺赖氏改姓贺氏,独孤氏改姓刘氏,贺楼氏改姓楼氏,勿忸于氏改为于氏,纥奚氏改姓嵇氏,尉迟氏改姓尉氏。这八姓贵族的社会地位,相等同于当时北方汉族最高门第的崔、卢、郑、王四姓。其他等级稍低一些的鲜卑贵族姓氏亦皆改为汉姓,其等第与汉族一般士族相当。
⑤积极鼓励鲜卑的皇族和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藉以建立政治联姻,由是加强汉族与鲜卑族的民族融和。
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过程中,独孤浑氏大多改为汉姓杜氏,亦有省文简化为汉字单姓独氏者。
二分布:
今河北省的秦皇岛市有独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高阳郡: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时期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公元581年)废黜。
东 郡:东郡始建于秦始皇五年庚申(公元前242年),取原魏国之地置东郡,包括河北大名府、山东东昌府、及长清县以西一带地区。西汉时期因之,治所在濮阳县(今河南濮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南部仆阳县及山东省东西部一带地区。东汉初其平中尝治武阳,臧洪为太守,又治东武阳。西晋朝时期废黜,东晋朝复置,在今河南滑县东部。北魏王朝徙治至滑台(今河南滑县),隋朝初期废黜,后曾以兖州为东郡,此兖州是由滑州(今河南滑县)改名而成,并非今山东省之兖州。南朝宋国再置东郡,在河南陈州府境。
一、唐姓系承叔虞 源起山西翼城 关于唐姓家世渊源,《姓纂》一书上面记载得很清楚:“帝尧陶唐氏之后裔封唐侯,周成王灭唐,子孙以国为姓。”另外,《姓源》和《姓氏考略》等书,也都异口同声地指出了唐姓是“唐尧之后”。 帝尧,是帝喾高辛氏的次子,算起来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徙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在公元前2357年,由于其兄帝挚不贤,他就被诸侯拥立为天子,开始以“唐”为国号。 帝尧以唐为国号,那么他的子孙是什么时候开始以唐为姓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历来学者的考据结论是这样的:帝尧把天下禅让于虞舜之后,传到夏王孔甲的时候,帝尧的后裔御龙氏封为唐侯,经过殷商一代,到了3000多年前的周武王之时,唐侯起而作乱,而于公元前1106年被武王的儿子成王所灭,把唐国之地改封给其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并且被降了一级,从侯国变成了伯国。这时候,帝尧的后代也按照当时的习惯,开始有了以唐为姓。 不过,被周成王所灭的唐国,当时的位置并不在帝尧原来所居的河北省唐县,而已改在今山西省翼城县的南方,这个地方,后来又产生了另外一支唐氏。所以,山西翼城跟天下的唐姓是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 这另外的一支唐氏,根据《姓氏考略》和《世本》的记载,是周成王灭唐而将其他改封给唐叔虞之后,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有的就姓了唐。后来,传到唐叔虞的儿子樊父的时候,徙居到晋水之旁,改称为晋,现在山西翼城的唐国之地,也在晋国的掌理范围之内。换言之,当时唐国的名号虽然没有了,但那个地方,仍然是唐叔虞的后代在繁衍,实质上并无不同。 因此,天下的唐姓,是应该有两个主要来源的,一支是圣君帝尧的后代,一支则自周文王的姬姓。不过,如果再进一步推溯,则两支唐氏根本都是源自黄帝轩辕氏,仅仅是“同根异枝”而已。 唐姓的出现,不管是出自帝尧的一支,或是源自唐叔的一支,都是在3000年以前的西周初期,所以,从周代开始,这个姓氏就锋芒大露,杰出的人物不绝于史书。 u 二、唐姓何来 1、出自祁姓和姬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姓伊祁,名放郧,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尧做了100年天子后禅位给舜,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河北省唐县)侯。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同时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在鲁县为唐侯,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春秋时,又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后,其后人也称为唐氏。以上这4支唐氏,均源自轩辕氏 2、东汉时唐姓始有他族加入。如南方白狼王中有唐姓;陇西(今属甘肃)羌亦有唐姓。 唐姓分布 早期的唐氏,主要分布于魏、楚、晋、秦,如战国时魏有唐雎;楚有唐昧。西汉时,唐雎之孙唐厉徙居沛国(今江苏沛县);东汉时唐翔在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定居;晋代唐熙定居凉州(今甘肃武威),其子唐辉又徙居晋昌(今山西定襄县西北);南朝齐时有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称帝,国号吴。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唐氏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唐朝时有河南固始唐氏移居福建。宋代有晋昌唐氏随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宁都,后迁广东潮阳、大埔,又有迁梅州及广西者。清代,闽、粤唐氏有的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如当代有"航运业大王"之称的印尼华人唐裕。 唐姓家谱 上海:唐氏族谱八卷、云间唐氏支谱不分卷、唐氏本支谱不分卷 江苏:延令唐氏宗谱四卷、开沙唐氏族谱十卷、丹徒开沙唐氏宗谱十二卷、昆陵唐氏宗谱不分卷 浙江:姚江唐氏家谱八卷首一卷、晋昌唐氏世谱九卷、东鲁唐氏族谱兰江东鲁唐氏族谱二十卷剡东唐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安徽:潜山崇本堂唐氏宗谱十九卷首三卷末一卷、皖桐唐氏七修宗谱 湖南:中湘唐氏朝支六修谱十四卷、衡山唐氏七修族谱二十六卷、湘潭唐氏敦本堂七修谱三十二卷、锦石唐氏四修族谱三十九卷 历史名人唐 寅:明朝文学家、书画家,字伯虎,号六如居士。自放名山大川,筑桃花坞以居,毕生致力于绘画,且能诗文,与祝允、徐祯卿、文征明并称"伍中四才子",与沈周、仇英、文征明合称"明四家"。有《六如居士全集》、《画谱》等。唐 蒙:西汉官吏。武帝时,他出使夜郎国(现在的贵州省),以厚礼,说服夜郎侯多同归属汉邦,设犍为郡,从此贵州不再是夷地了。 唐赛儿:明初农民起义军女首领,白莲教首领,自称"佛母"。 唐廷枢:清朝买办。1880年,主持修筑我国第一条铁路唐胥线(唐山至胥各庄)。并在英国支持下开办开平煤矿,为李鸿章办洋务的得力助手。 唐慎微:宋代著名医药学家,编有《经史证类备本草》,总结了宋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流传很广。 三、唐氏家族字辈大全 一、长房(仙女洞):历代,当代,字派 历代先祖字派:祥子友君政,朝廷成宗大,应世仕万德,嗣再科远昌 仙女洞入川先祖字派:三洪应正元,仁义礼智开,国昌宗保定 续增字派:清廉高尚志,声誉著海里。 入川居住新增字派:令绪中天启,心源道学传,文明隆代作,家国永昭宣, 精一如能绍,定可继先贤。 二、二房(郑家槽);历代、当代、字派 历代先祖字派:三洪应正希,仁义礼智必,定复荣心学。 续增字派:常存安国世,代永启文明 三、幺房(辜家槽):历代、当代字派 入川先祖字派:三洪应正元,仁义礼智开,国昌宗保定。 续增字派:清廉高尚志,声誉著海里。 入川居住新增字派:世昭泰度安,钢常锡荣隆。 四、六大房:历代、当代增补字派 唐如稳(偏岩场) 唐如胜(辜家槽) 唐如达(永兴场) 唐三阳(仙女洞) 唐三省(郑家槽) 唐三仲(辜家槽) 入川原遗字派:召登三如友,仍文世尚大,永远照富豪,光明恩天佑,万里遇金桥 唐永清号有渔(增补)字派:忠诚孝贤本 承先启后荣 英烈振家声 安邦定国策 历代先祖字派:祥子友君政 朝庭成宗大 应世仕万德 嗣再科远昌 入川原遗字派:三洪应正元 仁义礼智开 国昌宗保定 增补字派:清廉高尚志,声誉著海里 五、唐氏家族:各房、各地字派说明 六大房,一父亲,三个母,各生子,各照顾,时间久,有分歧,没统一,增字派,各自取。 三大房,亲兄弟,入川来,没同聚,清明会,各处吃,字派乱,各自取,新字派,没统一。 先祖字派:祥子友君政 朝庭成宗大 应世仕万德 嗣再科远昌 续增字派:清廉高尚志,声誉著海里, (仙女洞)字派:三洪应正元,仁义礼智开,国昌宗保定。 来川居住(仙女洞)新增:令绪中天启,心源道学传,文明隆代作, 家国永昭宣,精一如能绍,定可继先贤。 (郑家槽)字派:三洪应正希,仁义礼智必,定复荣心学。 来川居住(郑家槽)新增:常存安国世,代永启文明。 (辜家槽)字派:三洪应正元,仁义礼智开,国昌宗保定。 来川居住(辜家槽)新增:世昭泰度安,纲常锡荣隆。 长寿地区唐家岩入川字派:湘奉应国世,儒臣珍玉庆,荣华富贵显,永远座朝庭 洛碛班竹林南坪坝入川字派:字魁正伯一,元仁义礼志,令绪中天启,心源道学传, 文明隆代作,家国永昭宣,精一如能绍,定可继先贤 续增字派:清廉高尚志,声誉著海环 重庆井口地区入川字派:忠锡镒元正,安国定帮兴,清明开大德,世代永乾坤 重庆市木洞地区(五宝镇)入川字派:宜元:红化立家正,大忠德泽长,子孙克绍顺,世代定银昌 长寿葛兰地区(龙河镇)入川字派:昌正国顺元,世代兴宗本,荣隆广大德,永定保安康 以上字派:六大房、三大房、时间已久,各房世亲,字派都有错乱,各地增加,没有统一。 为了统一字派,不能错乱,各房世系,大家议定,重新制定(新字派)二十至四十个字,作为下一代统一字派,现在大家决定:在各房世系入川来起在十五代后,取统一合族字派,不能乱取,为了这个愿望,要请各房世系、主持人、族长、工作人员、联络人员,要大家齐心合力,共同遵守,共同努力,共同奋斗。 唐氏家族合族新编字派 (40字) 公民守法荣 团结建兴华 友爱家庭富 敬祖扶幼贵 万里磊成金 德贤忠良玉 显登群众满 太平享乐福 以上新字派,唐氏家族世系、支系,在先前取的不同字派完,下接新字派,不准乱取。唐氏家族,字派统一,就不乱宗乱族啦。 唐氏排辈 庆衍洪都 支分筠阳 先畴谨服 旧德宜光 忠孝克守 似续悠长 绍承宗列 佑启藩昌 簊欲比正 昭穆安康 仁慈督敬 义礼端详 文章华国 亲显名扬 福泽锦远 百世流芳 永翁之后 最高举赏 原湖南字辈 国时一昌 绍述永彰 斯定克振 其道大光 川中江字辈 乾刚能举 坤纪自扬 登仁敷教 治化生香 培补运会 太平贤良 各地唐氏家族辈分排列 湖南永州小江口唐氏后谱: 汝景兴朝一公,柞应声熙显承; 祖恩年久永耀,宗功代远如新; 忠孝光荣先泽,仁厚佑启嗣昆; 清白传家有道,万载乐安升平 广东清远唐氏后谱: 伯阳宏闰官,有树开裕宽 祖德昭光远,(缺失) 伯阳赤维宗, 富善尧盛丰 深知福礼厚, 永远秀灵钟 四川蓬安唐氏后谱: 祖宗任受付,锋荣仲廷尚 胜正三阳开,世登联科显 仙容金玉来,茂美达前俊 群英冠步台,树立名嘉会 时中诚攀才,(缺失) 安徽淮南唐氏后谱: (堂号为桐叶堂,祖籍山西) 荣家文有伯,元建广朝兴, 安国俊英贤,(缺失) 四川渠县唐氏后谱: 千万克讳永,志彦文世国 君学有奇仕,朝廷正联科 后来续谱: 祖德开维明,宗仁履清芳 依贤冠时盛,安帮定太长 湖北孝感唐氏后谱: 正文尚启善,大道开明贤 志学仕洪全,曾崇容思德 友忠玉合先,(缺失) 浏阳青山唐氏后谱: 始祖南浦,号来仪,洪都人(江西南昌) 朝文齐宏启,世运庆昌隆 忠孝昭先德,英才耀祖宗 大道传家国,贤能志向同 显扬徵学士,名望自钦崇 湖南永州零陵唐氏后谱: 思彦世文永,仕明国正开 继登朝廷上,修治定家帮 勋树怀风化,光天应赐昌 湖北黄石唐氏后谱: 齐记光义,美道永昌 相君臣士,帮家之方 安徽宿松唐氏后谱: 良士志应时,道正耀天光 学富功先裕,德崇名自彰 咸怀诒泽大,克念保宗长 继嗣能华国,家声世代昌 开江县长岭广西沟三百年简史 唐氏字辈: 世尚大有昌,本隆才鉴芳。 元清一巨海,龙泉起凤香。 江西九江新港镇唐家老屋唐氏字辈: 智性慎仁厚,崇德建申由 另有(不知何处): 恩泽承先世,荣华经万春, 绍文学武贵,福寿超群伦
请问重庆唐氏家谱开字辈下面是些什么辈。先谢谢啊
本文2023-10-21 19:31:1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09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