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五代史》 卷一百一十四周书世宗纪一(3)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3收藏

《旧五代史》 卷一百一十四周书世宗纪一(3),第1张

秋七月癸酉朔,前河西军节度使申师厚责授右监门卫率府副率。师厚在凉州岁余,以所部艰食,蕃情反覆,奏乞入朝,寻留其子为留后,不俟诏离任,故责之。乙亥,天雄军节度使、卫王府彦卿进位守太傅,改封魏王;郓州郭从义加兼中书令;河阳刘词移镇永兴军,加兼侍中;潞州李筠加兼侍中;河中王彦超移镇许州,加兼侍中;许州节度、侍卫都虞候李重进移镇宋州,加同平章事兼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以武信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为滑州节度使,加检校太傅,典军如故;同州药元福移镇陕州,加检校太尉;鄜州白重赞移镇河阳,加检校太尉;陕州韩通移镇曹州,加检校太傅。帝即位之初,覃庆于诸侯,是赏从征之功也。丙子,以前礼部侍郎边光范为刑部侍郎,权判开封府事。丁丑,天下兵马元帅、吴越国王钱俶加天下兵马都元帅;襄州节度使、陈王安审琦加守太尉。戊寅,右散骑常侍张可复卒。以前亳州防御使李万金为鄜州留后。庚辰,幸南庄。辛巳,荆南节度使、南平王高保融加守中书令,夏州节度使、西平王李彝兴加守太保,西京留守武行德、徐州王晏、邓州侯章并加兼中书令。癸未,湖南王进逵加兼中书令;天德军节度使郭勋、邠州折从阮、安州李洪义并加兼侍中;以前华州节度使孙方谏为同州节度使,加兼中书令;以前永兴军节度使王仁镐为河中节度使,加检校太尉。乙酉,沧州李晖、贝州王饶、镇州曹英并加兼侍中,泾州张铎、相州王进、延州袁鳷并加检校太尉。壬辰,百僚上表,请以九月二十四日诞圣日为天清节,从之。癸巳,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范质为守司徒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宏文馆大学士;(《国老谈苑》云:周太祖尝令世宗诣范质,时为亲王,轩车高大,门不能容,世宗即下马步入。及嗣位,从容语质曰:“卿所居旧宅耶,门楼一何小哉。”因为治第。)以左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判三司李谷为守司徒兼门下侍朗、平章事,监修国史;以中书侍郎、平章事王溥为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以枢密院学士、工部侍郎景范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判三司;枢密使、检校太保、同平章事郑仁诲加兼侍中;灵武冯继业、定州孙行友、邢州田景咸并加检校太傅;晋州杨廷璋加检校太保;以太子詹事赵上交为太子宾客。乙未,以枢密副使、右监门卫大将军魏仁浦为枢密使、检校太保。(《东都事略》云:议者以仁浦不由科第进,世宗曰:“顾才何如耳!”遂用之。)丙申,以中书舍人史馆修撰、判馆事刘温叟为礼部侍郎,判馆如故。丁酉,相州节度使王进卒。

八月壬申朔,以宣徽北院使吴延祚为右监门卫大将军充职,以枢密院直学士、尚书右丞边归谠为尚书左丞充职。甲辰,幸南庄,赐从臣射。乙巳,以吏部侍郎颜衎为工部尚书致仕。丙午,同州节度使孙方谏卒。己酉,前泽州刺史李彦崇责授右司御副率。高平之役,帝与贼军相遇,即令彦崇领兵守江猪岭,以遏寇之归路,彦崇初见王师已却,即时而退,及刘崇兵败,果由兹岭而遁,故有是责。壬子,以金州防御使王晖为同州留后。癸丑,以吴越国内外都指挥使吴延福为宁国军节度使、检校太尉,从钱俶之请也。以太子少师宋彦筠为太子太师致仕。甲寅,以兵部郎中兼太常博士尹拙为国子祭酒。丙辰,皇姑故福庆长公主追封燕国大长公主,李重进之母也。丁巳,以户部郎中致仕景初为太仆卿致仕,宰臣范之父也。己巳,诏停华州镇国军,依旧为郡。庚午,以给事中刘悦、康澄并为右散骑常侍。辛未,以左散骑常侍裴巽为御史中丞,以御史中丞张煦为兵部侍郎,集贤殿学士、判院事司徒诩为吏部侍郎,以左散骑常侍薛冲乂为工部侍郎。

九月壬申朔,以东京旧宅为皇建禅院。甲戌,以武安军节度副使、知潭州军府事周行逢为鄂州节度使,知潭州军府事,加检校太尉。丙戌,右屯卫将军薛训除名,流沙门岛,坐监雍兵仓,纵吏卒掊敛也。己亥,以右仆射致仕韩昭允、左仆射致仕杨凝式并为太子太保致仕,以太子太傅致仕李肃为太子太师致仕。辛丑,斩宋州巡检供奉官、副都知竹奉璘于宁陵县,坐盗掠商船不捕获也。

冬十月甲辰,左羽林大将军孟汉卿赐死,坐监纳厚取耗余也。丙午,以安州节度使李洪义为青州节度使,以贝州节度使王饶为相州节度使,以徐州节度使王晏为西京留守,以西京留守武行德为徐州节度使。戊申,以龙捷左厢都指挥使、泗州防御使韩令坤为洋州节度使,充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以虎捷右厢都指挥使、永州防御使李继勋为利州节度使,充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己酉,太子太保致仕杨凝式卒。诏安、贝二州依旧为防御州,其军额并停。壬子,以今上为永州防御使,依前殿前都虞候。戊午,监修国史李谷等上言曰:“窃以自古王者咸建史官,君臣献替之谋皆须备载,家国安危之道得以直书。历代已来,其名不一。人君言动,则起居注创于累朝;辅相经纶,则时政记兴于前代。然后采其事实,编作史书。盖缘闻见之间须有来处,记录之际得以审详。今之左右起居郎,即古之左右史也。唐文宗朝,命其官执笔,立于殿阶螭头之下,以纪政事。后则明宗朝,命端明殿及枢密直学士,皆轮修日历,旋送史官,以备纂修。及近朝,此事皆废,史官惟凭百司报状,馆司但取两省制书,此外虽有访闻,例非端的。伏自先皇帝创开昌运,及皇帝陛下缵嗣丕基,其圣德武功、神谋睿略,而皆万几宥密,丹禁深严,非外臣之所知,岂庶僚之可访。此后欲望以谘询之事、裁制之规,别命近臣旋具抄录,每当修撰日历,即令封付史臣,庶国事无漏略之文,职业免疏遗之咎。”从之。因命枢密直学士,起今后于枢密使处,逐月抄录事件,送付史馆。己未,供奉官郝光庭弃市,坐在叶县巡检日,挟私断杀平人也。是日大阅,帝亲临之。帝自高平之役,睹诸军未甚严整,遂有退却,至是命今上一概简阅,选武艺超绝者,署为殿前诸班,因是有散员、散指挥使、内殿直、散都头、铁骑、控鹤之号。复命总戎者,自龙捷、虎捷以降,一一选之,老弱羸小者去之,诸军士伍,无不精当。由是兵甲之盛,近代无比,且减冗食之费焉。(《五代会要》:显德元年,上谓侍臣曰:“侍卫兵士老少相半,强懦不分,盖徇人情,不能选练。今春朕在高平,与刘崇及蕃军相遇,临敌有指使不前者,苟非朕亲当坚阵,几至丧败。况百户农夫,未能赡一甲士,且兵在精不在众,宜令一一点选,精锐者升在上军,怯懦者任从安便,庶期可用,又不虚费。”先是,上按于高平,观其退缩,慨然有惩革之志。又以骁勇之士,多为外诸侯所占,如是召募天下豪杰,不以草泽为阻,在于阙下,躬亲试阅,选武艺超绝及有身首者,分署为殿前诸班。)

十一月戊寅,以太子宾客石光赞为兵部尚书致仕。壬午,镇州节度使曹英卒。乙酉,以澶州节度使郭崇为镇州节度使。乙未,以荆南节度副使、归州刺史高保勖为宁江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充荆南节度行军司马。戊戌,诏宰臣李谷监筑河堤。先是,郓州界河决,数州之地洪流为患,故命谷治之。役丁夫六万人,三十日而罢。

十二月己酉,太子太师侯益以本官致仕。

   的内容是什么? 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尖锐。954年郭威代汉建立后周政权,开始革除历代积弊。954年群臣奉其义子郭荣即皇帝位。史称 。在太祖革弊的基础上,周世宗从军事 入手,同时向政治、经济纵深扩展,成效卓著。>  周世宗刚即位,北汉与辽合兵四万余人南侵。周世宗力排众议亲征,途中亲军一指挥使赵晁认为北汉军势盛应该持重前进,世宗把他囚于怀州狱中,由是没有人敢再说退却的话。北汉军屯于高平(今山西高平县)南,中军在巴公原列阵,北汉骁将张元徽列阵在东,辽将杨衮列阵在西,樊爱能、何徽率右军在东,向训、史彦超率精骑在中央,周世宗亲自骑马上阵督战,张永德(周太祖女婿)率亲军护卫。周军后援未至人数较少,特别由于右军将士态度消极,樊爱能、何徽小战即引骑兵逃走,步兵降北汉,形势变得十分危急。幸而张永德和亲军将领赵匡胤各率二千人力战,击杀张元徽才扭转不利形势,辽军不敢救援退回代州。刘词率后援至,追击北汉军到高平,北汉军大败不可收拾,刘崇逃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  高平一战是后周政权存亡的关键。周世宗采纳张永德建议,杀樊爱能、何徽及将校七十余人,又杀降北汉步兵。同时大赏有功将士数十人,赵匡胤因功封为殿前都虞候,也树立了周世宗的威信。回到开封后周世宗下决心整顿军队,检阅禁军,留用精锐老弱,又招募天下壮士到京城,令赵匡胤考较武艺,挑选优异者组成特别精锐的军队称为殿前诸班。接着下令全国步骑兵诸军都按照禁军的示范挑选,从此老弱残兵被裁汰,节省了 的财政支出,各地勇猛军士被挑选到京城,加强了中央 控制的武装力量,开始扭转藩镇兵强而中央力弱的状况。>>  政治改革表现为知人善任,不拘一格但要求克尽职守。周世宗亲自执掌赏罚权,群臣有功不吝厚赏,但如果误事失职往往要处死刑,用法较为严峻。955年令翰林学士、两省(中书、门下)荐举低级地方官吏,「授之日,各署举主姓名,若在官贪浊不任,懦弱不理,量事状重轻,连坐举主」。对百姓则较为宽松,为防止官吏舞文弄法残害百姓,令宰相与御史令合作将文字难懂、条目繁杂的五代相沿律令一百五六十卷详定为二十一卷《大周刑统》颁行天下,使全国遵守统一的律令。>  周世宗注意通过各种途径选拔地主阶级人才,同时以信令御群臣,严惩贪污,如宦官孙延希克扣工役被处斩,右屯卫将军薛训贪污被贬遂,左羽林大将军孟汉卿向农民税外加征被赐死。周世宗作为封建帝王,能够以身作则「性不好丝竹珍玩之物」「闲暇则召儒者读前史,商榷大义」,因此「文武参用,各尽其能,人无不畏其明而怀其惠,故能破敌广地,所向无前」,史家在周世宗用人方面评价很高「作器者,无良材而有良匠:治国者,无能臣而有能君,盖材待匠而成,臣待君而用。……知其用而置得其处者胜,不知其用而置非其处者败。……世宗之时,外事征伐,内修制度……所用者皆五代之士也,岂皆愚怯于晋汉,而材智于周哉惟知所用尔」。>  周世宗经济改革的目的在于恢复生产,发展地主经济,主要采取三个方面的措施。>  首先,处理逃户庄田均定田租。发布诏令对限番人户回归给予一定优惠,解决一方面是土地荒废,另一方面是人口逃亡的严重矛盾。956年,鉴于历朝不等收获纺织完毕就征收谷币的情形,下诏从当年开始夏税到六月,秋税到十月开始征收,民众得到很大方便。958年制成《均田图》,颁给诸道节度使、刺史各一份作均田准备,不久派出左散骑常侍艾颖等朝官三十四人分行诸州,均定黄河以南六十州的田租,连历朝受到优待的曲埠孔家——孔子后裔也被取消特权照平民例纳租。又将替府放债收息提供俸给的富户编入州县民藉,州县及所有幕职由朝廷发给俸钱米麦,扫除唐初三百多年来的弊政,抑制地方豪强势力,增加封建国家税收,加强中央 财政的力量。>  其次,限制佛教打击寺院经济。955年周世宗令天下寺院非朝廷特许的一律除,禁私度僧尼,只许在两京、大名府、京兆府、青州五处设戒坛,不得家长允许不许受戒出家,禁止僧俗舍身和自残肢体。令造僧帐,有死亡、还俗随时销帐,结果「是岁,天下寺院存者二千六百九十四,废者三万三百三十六,见僧四万二千八百四十四,一万八千七百五十六」,还俗僧尼数不详。为使封建 能控制较多的劳动力,不使劳动力任意流入寺院扩大其经济势力,周世宗限制佛教逐年逐月减少僧尼数是切实可行的办法。同时认为「佛志在利人,虽头目犹舍以布施,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下令寺院除钟罄钹铎之类留用外,所有铜佛像一律送官府作铸钱原料,初步解决当时流通领域钱币缺乏的问题。>  第三,治理黄河减轻民众负担,唐末五代以来黄河连年为灾,「幅员千里,水潦为沴」,「飘荡户口,妨废农桑」、「河自杨刘至于博州百二余里,连年东溃,……流民采菰、鱼以给食,朝廷屡遣使者不能塞」。954年周世宗命李谷到澶、郓、齐等州按视堤防,发丁夫六万人修理了三十天。后来黄河又在原武(今河南南阳县)决口,再派吴延祚去修理河堤,多少减轻了黄河水灾,使流民生活初步安定。减轻民众负担如采纳兵部尚书张昭等人建议,祭祀时「由是贺丘、方泽及太庙用太牢,余皆以羊代之」。959年开封府奉称,旧有税田十万二千余顷,现查出隐税田四万二千余顷,令减少三万八千顷来抵销官府多报数,利民之心可谓良苦。>  周世宗即位时三十余岁,正当年富力强,自称希望做三十年皇帝,用十年开拓天下,十年休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认为「既不能躬耕而食,惟当亲冒矢石为民除害,差可自安」。周世宗首先派向训和王景伐蜀,取得秦、凤、阶、成四州,接着亲征南唐。「其御军,号令严明,人莫敢犯,攻城对敌,矢石落其左右,人皆失色而上略不动容。应机决策,出人意表」。到958年春取得淮南江北光、黄、蕲、舒、寿、庐、滁、和、濠、泗、楚、海、阳、泰共十四州六十县,二十二万六千二百七十四户。得到南唐犒军银十万两,绢十万匹,钱十万贯,茶叶五十万斤,米二千万石,并且每年须向后周纳贡,大大提高了中原王朝的声威。>  周世宗959年亲征收复北方失地,令孙行友守定州西山路防北汉扰大军后路,韩通等率水陆军先发。当时的契丹国主述律号称「睡王」,连忙派使者日驰七百里到晋阳,叫北汉出兵牵制周军,还自我安慰道「此本汉地,今以还汉,又何惜哉。」周世宗到沧州即日率步骑数万直向辽境,令韩通为陆路都步署,赵匡胤为水路都步署,西行益津关,辽守将降;赵匡胤军到瓦桥关,辽守将降。周世宗入瓦桥关,辽莫州刺史、瀛州刺史相继来降,孙行友也攻取易州。周大军乘胜直逼幽州,辽国急忙撤兵后退,不幸周世宗突患重病,只好停止前进,在瓦桥关设雄州,在益津关设灞州,派陈思让、韩令坤分别把守,自率大军回开封,不久病逝,年仅三十九岁。此次北伐出兵四十二天,「王师数万,不亡一矢,边界城邑皆望风而下」,得三州十七县,一万八千三百六十户。>  周世宗在位仅五年零六个月,但却以坚定的意志,用得当的措施和方法在内政与征伐上都有取得相当成就,在「敬天法祖」是金科玉律的封建时代是极为不易的。从周世宗改革进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历史启示:改革难免艰难与曲折,而只有改革是发自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唤,并在改革中得到巨大利益的情形下,改革才会取得成效并不会失败。>

牟平区的中学有:城里文化一中、文化二中、试验中学、宁海中学。农村养马岛中学、姜格庄中学、莒格庄中学、沐浴中学、观水中学、大窑中学、龙泉中学、水道中学、王格庄中学、高陵中学。

一、城里文化一中:《牟平县志》记载,清光绪三十三年宁海知州吴延祚兴办新学,1987年改为牟平区宁海二中。1997年改为牟平区文化一中。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形成了既教书又育人的新局面。适应科学的发展观,创办有特色的学校。

二、宁海中学:学校基本情况宁海初级中学位于烟台市牟平城区北端正阳路306号,隶属宁海办事处,为牟平区初中名校之一。

三、姜格庄中学:姜格庄中学位于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政和街49号,让教师的生命和谐绽放,让学生的心田洒满阳光。姜格庄中学以德育为首,以教科研为龙头,以集体备课为抓手,以毕业班工作为重点,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

一、全国吴氏统谱统一字派

泰、让、文、传、宗,雍、敦、维、景、崇,开、基、百、世、继,务、本、千、家、从,章、嗣、国、斯、永,寿、承、名、始、雄,季、贤、其、见、博,友、善、观、光、中,至、德、启、公、同,海、东、表、大、风。

1950年,吴氏统谱规定:凡吴氏大统后裔,自泰伯101代起,至150代止,依序题名,一字成行,列上列下,就宜从顺。

二、吴姓人口

吴姓在当代100家大姓中,按人口计算占第10位。前十位按顺序名次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

吴姓在全国总人口中占205%,约2600万人左右。

三、吴姓由来

因为吴姓的远古初祖居住在姬水流域(今陕西西北部),故以姬为姓。

吴姓的远古初祖是黄帝。黄帝娶有四位贤淑的妻子,生有25个儿子,其中得姓者14个,后就形成14个部族。黄帝正妻嫘祖生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他俩都继承了黄帝的本姓——姬。吴姓就是玄嚣这一支系传承下来的。

吴姓的开氏始祖是吴太伯。他是《史记》记载的天下第一世家——吴太伯世家。吴太伯是吴姓的第一人,但无嗣,所以叫开氏始祖。仲雍是太伯的弟弟,继承了他的位子传承下来。

所以,仲雍就是吴姓的血缘始祖。

扩展资料:

最正式的字辈应该是起源于宋朝。当年宋太祖赵匡胤,为其后代规定了十三个字辈,同自己的匡字一共十四个字,构成一副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

这是人们见到的最早的正式的字辈。

吴氏制定统一的行辈字比较晚,1950年,吴氏统谱规定:“凡吴氏大统后裔,自泰伯101代起,至150代止,依序题名,一字成行,列上列下,就宜从顺”。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至今仍未统一起来,各地仍旧照按自己的家谱字辈进行起名。

字辈应该说一部完整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个家族的印记。通过字辈可以把两个不认识的人团结到一块儿,可以使陌生人之间产生突如其来的亲切感。

更能够增强各群体间的凝聚力,字辈作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将它继承和发扬。

如果要评选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最受百姓爱戴的清官,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会毫不犹豫的把选票投给北宋名臣包拯,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包青天。在中国古典武侠小说《三侠五义》中,包拯在公孙策,展昭等人的帮助下审奇案,平冤狱,除暴安良,甚至连皇亲国戚他也有尚方宝剑可以“上斩昏君,下斩佞臣。”以至于连小孩都知道“开封府尹包拯”,“开封有个包青天”。

但是我们知道的是,开封府虽为当时北宋都城,乃一国行政之长,但是开封府尹终归只是一城之主,在《宋会要》中则记载了开封府尹的职责,“掌尹正畿甸之事,以教法导民而劝课之,中都之狱讼皆受而听焉,小事则专决,大事则禀奏”。

而且包拯并没有尚方宝剑,宋朝的尚方宝剑叫做“御剑”,乃是将军随军出征可以在军中“违法专杀”的军剑,甚至包拯仅仅做过1年零3个月的代理开封府尹(权知开封府)。然而我们的包大人不只是管开封之事,甚至全国的冤假错案他都管的到。比如小说中有一例杭州的案子,欧阳春对收了委屈的翟九说,“如果县里告不准,便到开封去,包管此恨必消。”可见包拯在时的开封府除了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以外,已经成为了民间“明镜高悬,公正清廉”的代名词。

同时我们也知道,不仅仅包拯做过开封府尹,寇准、欧阳修、蔡襄、范仲淹、宗泽等一干名臣全部都做过开封府尹,连周世宗、宋太宗、宋真宗、宋钦宗没坐上皇位之前都曾担任此要职,让开封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超级豪华“市长”阵容的城市。也就是说开封除了一座城以外,已然有了其不同于“城市”的更深层意义,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为什么开封府尹如此豪华这件事。

众所周知,后周都点检赵匡胤借出兵北伐之际策划陈桥兵变,而后黄袍加身逼周世宗柴荣退位,建立宋朝(北宋),定都东京(既开封)。这第一任开封府尹,就是大名鼎鼎的吕余庆。不过此时,赵匡胤刚接皇位,四处平叛,吕余庆接任不久,开封府(东京)就被外出出征的赵匡胤交到了更善于守城的武将吴延祚手中,令其留守东京不得有失。到了建隆二年七月,也就是一年之后,开封府尹之位迎来北宋时期最大牌的继任者—赵光义,也就是之后的宋太宗。

此时的东京城(开封)虽然还没有后来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所描述的那般繁华,但是五代以来一直便是国家中心,这其实单从五代以来多位“储君”担任其父母官就可以看出来。即使上任者不是亲王储君,在宋代官制里面开封府尹也仅是位于宰相和尚书之下,为从一品或者二品官衔,已经位列文官集团的金字塔。而且历任开封府尹的名臣,除了少数几个以外,绝大多数会得到升迁,直至相位,比如寇准;又或者封公,比如王安石、范仲淹。相较而言,明清时期的都城(北京)父母官,也就是顺天府尹也才三品官衔,对比这下,更显得开封之于北宋的重要性和对于北宋的意义。

当然了,当开封府尹的位置由皇族亲王兼任的时候,亲王本人并不大管事,所以大小事务就落到了府尹的副官少尹身上,或者直接临时委派一个官员任命,比如说包拯其实就是权知开封府事,并不是名义上真正的开封府府尹。但是正如《三侠五义》中可斩皇亲国戚的包拯一样,即使是权知开封府尹,它的权力也远远超脱了一般意义上的地方父母官,甚至微服出巡的时候,其余地方官员见到包拯无不下跪行礼,《宋会要》中同样记载着:

“国朝之制,垂拱殿受朝,先宰臣升殿奏事,次枢密使,次三司,次开封府,次审刑院,次臣,以次升殿。大两省以上领务京师,若有公事,许时请对”。

也就是说在宋朝官职中,如议朝政,先是群臣至大殿前议事,其中代表着北宋最高国务机构的枢密使发言,接着是最重要的权力部门三司,而后便是开封府,下面才排到审刑院这种国家最高法务部门。也正式由此,(知)开封府当时和三司使、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合称北宋“四入头”。这不仅代表着历任开封府府尹的重要性,同时说明了只要担任过担任过开封府府尹的,之后的仕途之路几乎无忧,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就讲的非常清楚:

“及程戬罢,宰臣进拟,例以三司使、御史中丞、知开封府一人补其员。”

程戬此时是枢密副使,因故罢官,而知开封府却可以成为全朝野唯独四个名额的候补人选,不得不令人感叹开封府尹之位的能量之大。所以我们同样也可以看到,在《开封府题名记碑》中,在长达160余年的开封府知府之位,近180人次的历任里面,名臣辈出,能人不断。根据学者统计,其中离任开封府府尹之后,有四成之多的官员升到了北宋最高执政官,其余多数也是位至三司、六部等重要官职,仅有个别人员因任内犯错被贬。

即然如此,那么我们开头另一个现象也就得到了解释,那就是包拯明明只做过一年多的代理开封府知府,然而民间的百姓却认为他做了其实十几二十年的开封府府尹,甚至直接让“开封府”都成为了百姓心目中公正廉明的地方。期间固然有包拯铁面无私,惩恶扬善的功劳,其实更大的功劳就是历任开封封知府,无不都是廉洁公正,百姓爱戴之人。这得益于开封府知府的选拔在北宋时期就是重中之重,非贤良之臣不可任,以至于虽然偏远的百姓常常记不清楚现在的开封府知府是谁(开封府知府任期非常短,大多数只有一年多),但是这“青天大老爷”的名声却口耳相传,留下了无数美名。

作为八朝古都,开封曾经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同样也在历史长河中孕育了无数的人才和文化。而那一个个对北宋王朝影响深远,甚至直接左右了中华文明走向的历任开封府知府,更是这座城市在述说她那独一无二的故事。

在历史长河中,赵匡胤这个人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我为您讲解。

周世宗柴荣,可谓是五代十国时期第一明君。可是,就是由于太过聪明,在弥留之际,自以为是的安排,导致柴家江山被手下心腹大将赵匡胤篡夺,令人唏嘘不已。

一殿前司的崛起:禁军一分为二

五代始于后梁朱温,朱温本为唐末宣武节度使,称帝后,就以自己的宣武镇兵为禁军,禁军长官为马步军都指挥使。到了后唐,改为侍卫亲军司,统帅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后周显德元年,周太祖郭威驾崩,柴荣继位。就在继位当年,北汉勾结契丹南范,柴荣御驾亲征,在高平大胜北汉军队,是为“高平之役”。高平之战,是改变历史走向的一战。经此一战,柴荣威望大增,彻底坐稳了皇位,开始着手建立强大的后周帝国。而之前默默无闻的赵匡胤一战成名,开始发迹,成为后周重要的将领。

柴荣有感于前代,侍卫亲军总领禁军实力过于强大,而高平之战前期,樊爱能、何徽等将领又不听号令不战自溃,于是开始着手整顿禁军。具体事宜交给了赵匡胤负责,选天下精壮补充殿前诸班,正式成立殿前司,位在侍卫亲军司之上。从此,后周禁军分为两司,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殿前司前三位的长官分别是殿前都点检,殿前副都点检,殿前都指挥使。其中,前禁军长官侍卫亲军司都指挥使位在殿前副都点检之下,高于殿前都指挥使。

二“点检做天子”:宿将张永德出局

显德六年,刚做了不到六年天子的柴荣御驾亲征辽国,出兵仅四十二天,连下三关十七县,正准备攻打燕云首府幽州,结果突患重病,只得班师回到汴京。在回京途中,发现一块三尺长的木板,上面有五个字,“点检做天子”。时任殿前司都点检,张永德。

“天子, 兵强马壮者当为之, 宁有种耶”语出五代后晋悍将安重荣。

张永德的威望,让柴荣忌惮。张永德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是郭威的亲信,军中资历极深,未来的宋太祖赵匡胤此前也是张永德的部下。高平之战后,就是张永德向柴荣建议整肃军纪,诛杀樊爱能、何徽等临阵脱逃的大小将领70余人。于是,张永德被解除殿前司都点检职务,解除兵权,加官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虚衔,而都点检的职务,则落在了资历尚浅、并且为柴荣心腹的赵匡胤头上,加检校太傅头衔。

三“巧妙”的权力拆分

除了对张永德和赵匡胤的安排以外,柴荣安排的权力网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人,李重进、韩通、符彦卿、范质、王溥、魏仁浦。

李重进,是后周太祖的亲外甥,高平之战后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禁军大帅之一。李重进是个狠角色,论血缘关系,比柴荣更有资格继承后周皇位,故郭威在世时让李重进向柴荣下跪,以示贵贱,防止李重进争位。当时,中央禁军以他和张永德为首,且二人不和,多有摩擦。张永德已被废,柴荣自然不放心将李重进留在中央。于是,李重进虽仍是侍卫司统帅,但被外放为淮南节度使,驻守扬州,防御江南的南唐政权。而侍卫亲军的实际指挥权在副都指挥使韩通手里。

韩通,曾经是后周太祖郭威的亲信,同时也深受柴荣的重用。韩通征讨过后蜀、北汉和辽国,同时又主持开封城的扩建、修筑黄河河堤,是个全方面的人才。他性刚而寡谋,脾气暴躁,有个外号叫“韩瞠眼”,由于其不善于搞关系,和朝中大臣的关系都很一般,因此在柴荣病重之时被委以重任。在后来赵匡胤政变时,韩通是唯一一个想要率兵抵抗的,结果被杀害。

柴荣在病危期间,立魏王符彦卿女儿为皇后(小符后)。立七岁的皇长子柴宗训为梁王,皇储。符彦卿出身武将世家,为后唐名将符存审第四子,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晋、后周、北宋五朝。其在后汉刘知远时期,就是实力藩镇,封魏国公。后周郭威时期,进封淮阳王,后为天雄军节度使,再进封魏王。符彦卿,是柴荣为自己幼帝寻找的强大外援。

范质、王溥、魏仁浦并相,以范质为首相。范质在太祖郭威、世宗柴荣时期就是已经是宰相,为一时名相。王溥之前为户部侍郎,端明殿学士,多次参与周世宗柴荣的重大决议,并且有善于选将的美名,此次被柴荣指定提升为宰相。另,二人再加“参知枢密院事”头衔,参与管理军政。擢升原枢密使魏仁浦为宰相,并且依旧为枢密使,主管军政。魏仁浦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心腹,郭威临终前指定的辅佐柴荣之人,并且特意叮嘱柴荣,不要让魏仁浦离开枢密院,一定让其统领军政。最后,柴荣又擢升原宣徽南院使吴延祚为枢密使,行左骁卫上将军,辅助管理军政。

至此,可以清晰地看到柴荣的权力安排了。最有实力的张永德、李重进,一个闲置,一个外放,解除禁军兵权。禁军交给“后起之秀”赵匡胤、“最信任”的韩通。赵匡胤资历浅,翻不起大浪。韩通耿直又不结党,可以监视所有人。同时,又以三个宰相分相权,而这三人又同时参与枢密,管理军政,在分军政权的同时又起到监视赵匡胤、韩通的作用。最后还不放心,又将多次担任东西京留守的吴延祚安插在枢密院,将军政权再次分割。地方上,安排符彦卿为外援,以防止中央生变。一系列的安排,可谓环环相扣,将行政权、军政权、领军权层层分割, 互相制衡,权力安排看似极其平衡稳固。

四机关算尽太聪明:平衡轻易被打破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周世宗柴荣精心设计的平衡,轻易就被打破了。

首先,宰执集团就有问题。周世宗弥留之际,觉得三人为宰相还是太少,于是召见赵匡胤(武臣之首)、范质(文臣之首),说:“王著藩邸旧人,我若不讳,当命为相。”五代至北宋初期,宰相多为皇帝的潜邸旧人。王著在世宗柴荣还不是皇储的时候就已经是其幕僚了。可是,柴荣当时已经快去世了,范质认为王著一个嗜酒如命的人,不宜为宰相,结果就同赵匡胤商量了下,迟迟不发布任命,最后不了了之。范质确为名相,虽不结党,但是为人过于自负,这也导致了其日后仓促下令赵匡胤北征,结果赵匡胤军队在手,发动兵变。

其次就是次相王溥。王溥善于选将,自然也善于交将。宋代大文豪苏辙所著《龙川别志》里就记载,王溥曾经送给赵匡胤一座豪宅。次相结交武臣之首,本就是大忌。所以,很多人认为,赵匡胤最后兵变,王溥就是内应。其实这种说法过于极端,但是王溥与赵匡胤交好,自然也不会过于防范他,客观上为赵匡胤兵变提供了便利。

最后,柴荣指定的两位禁军实际的统帅也有问题。韩通,不善交往,而赵匡胤,很善交往。前文已述,殿前司本就是由赵匡胤具体选拔组建,自然轻易结交了一批精英将领。威望最高的李重进远离中枢核心,韩通以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的地位,想压制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本就很难。此时,范质等宰执集团又犯了一个大错:将袁彦排挤出朝。赵匡胤善于交友,而袁彦是极少的几位和太祖关系不睦的将领,时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侍卫亲军司的第四把交椅,本是限制赵匡胤的一枚好棋,结果被外放任陕州节度使。袁彦被外放后,禁军中排名前几位的将领如下:

侍卫亲军司:(1)都指挥使李重进(挂名) (2)副都指挥使韩通(实权) (3)都虞候韩令坤 (4)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 (5)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

殿前司:(1)都点检赵匡胤 (2)副都点检慕容延钊 (3)都指挥使石守信 (4)都虞候王审琦

这份名单中,殿前司的石守信、王审琦是赵匡胤的“义社十兄弟”。侍卫亲军司的高怀德、张令铎是赵匡胤心腹,在后来的陈桥兵变中均是头等的拥立之功。而韩令坤、慕容延钊虽然不是赵匡胤的人,但是宋史记载,“素与太祖亲善”。也就是说,后周帝国禁军系统,职位最高的九人中,除了李重进、韩通外,其余都是亲赵匡胤派。本该互相牵制的禁军两大系统,都安 了赵匡胤的亲信。禁军如此,不知精心设计权力分割的柴荣,泉下有知作何感想。

最后一点,就是外援符彦卿也出了问题。他的前两个女儿,虽然先后为世宗柴荣的皇后,但是很不巧的是,他的小女儿嫁给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作为外藩,中央生变的情况下本就很难迅速做出反应,再加上这层关系,只能说,天意难违。

如此权力格局,是柴荣生前没有想到的。虽然历史极力把赵匡胤陈桥驿兵变塑造成一种偶然、突发事件,但是细细品之,赵匡胤篡位在柴荣未死时便有预兆。而且,看出赵匡胤野心的人不止一个。右拾遗杨徽之就向柴荣建议过,“赵匡胤有人望,不宜典禁兵”。世宗驾崩后,中侍御史郑起向宰相范质进言:“赵匡胤握禁兵,有人望。”韩微,韩通的儿子,也多次看出赵匡胤不是人臣,多次劝韩通除掉赵匡胤。最后,都没有实施。直到最后,赵匡胤黄袍加身,创立北宋。时也,命也。

清末三进县衙为民请命的监生宋煊文,为今海阳所镇南泓村人。

宋煊文(1853~1915),通晓法典,能言善辩,处事公道,常替人写状鸣冤,颇受乡人敬重。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春,他目睹官府私加浮捐,鱼肉百姓,便愤而赴海阳县衙署大堂,与知县吴延祚说理。经过两个时辰的舌战,终使知县理屈辞穷,被迫革除违法征收的制钱、钱串、户口、布袋、轿杠等杂费,并准许百姓在缴纳钱粮时,制钱、铜元任便。

后任知县方奎到任时,以实施所谓“新政”盘剥百姓。宋煊文二进县衙,面对知县陈述弊端,并提出:“筹款宜榜示以释众疑,巡警宜扩展以靖地方,学堂宜推广以开风气,征粮宜表明以安民心。”同时还提出“禁烟赌”“行实业”等数条改革“新政”意见。知县对此置若罔闻,宋煊文便遣其子宋埙吉带陈条去济南呈禀巡抚,遂即被批准,饬令知县“如禀照办”。但方知县当面承诺,暗地却我行我素,更加横征浮捐,百姓怨声载道。

宣统二年(1910年)正月,宋煊文激于义愤,鼓动乡民10次联名上书,请求裁免浮捐,抚济灾民。方知县置之不理,再次激起民怨。阴历三月二十日,宋煊文决定三进县衙为民请命。临行前,妻子苦苦哀求:“你看在全家老小面上,保全自己为好。”宋煊文答道:“大丈夫岂能舍民众性命于不顾而保全自己!”次日至县衙大堂,面对知县方奎,慷慨陈辞,当面揭露知县阳奉阴违,顶抚台大人指令不办,擅征浮税中饱私囊。方知县恼羞成怒,吼道:“不要顶戴,也要收捐。”宋煊文针锋相对:“不要性命,也要抗捐!”。三月二十四日,方奎派巡官来到宋煊文下榻的旅店,缴销其监生证凭,将其逮捕下狱。其子埙吉为父鸣冤,亦遭囚禁。四月二十九日,徽村人高启旺等率众万余攻破县城,救出宋氏父子。五月初一,方奎被迫接受九条要求,抗捐斗争获胜。

《旧五代史》 卷一百一十四周书世宗纪一(3)

秋七月癸酉朔,前河西军节度使申师厚责授右监门卫率府副率。师厚在凉州岁余,以所部艰食,蕃情反覆,奏乞入朝,寻留其子为留后,不俟诏离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