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百家姓》:潘姓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3收藏

国学宝典《百家姓》:潘姓,第1张

#能力训练# 导语潘姓是一个汉字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3位,潘氏在2007年中国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二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八百万,占全国人口总数048%。下面是 分享的国学宝典《百家姓》:潘姓。欢迎阅读参考!

  姓氏源流

 潘(Pān)姓源出有四:

 1、出自芈姓,[mǐ]为春秋时楚国公族潘崇之后,以祖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颛顼后裔陆终生有六子,第六子名季连,赐姓芈。周成王时,封其后裔熊绎在荆山建立荆国,公元前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前689年改国号为楚,称楚文王。据《姓氏寻源》和《潘氏家谱》及《史记·楚世家》所载,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受封为太师,其后代子孙以祖名为姓,称为潘氏。从此,潘姓在楚国成为有势力的家族,潘姓因此而来。

 2、出自姬姓,为周代周文王裔孙伯季之后,以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让其子伯季食采于潘邑(今陕西省西安、咸阳一带),其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为潘氏。

 3、出自姚姓,为上古舜帝之后,以国名为氏。据《中国姓氏》载,舜帝生于姚墟称姓姚,建都潘(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后潘地移至今陕西省兴平北。商朝时,舜的后裔建潘子国,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潘氏。

 4、出自他族改姓:

 ①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改鲜卑破多罗氏为单姓潘。

 ②清康熙末年,台湾岸里大社(今台湾省台中市神岗)酋长阿穆归顺清廷,被赐姓为潘;光绪时,台湾高山族相率归化清廷,也被赐姓潘(这也就是台湾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③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如满、水、京、蒙、土家、彝、瑶、仫佬、回、壮、布依均有潘姓。

 潘崇。楚成王时,潘姓中有名为潘崇者曾为太子商臣之老师,在楚成王预谋另立太子时,潘崇极力支持太子商臣,并成功地使之继位为楚穆王。潘崇因助商臣继位有功,被封为太师,楚穆王并且还把自己任太子时的财产全部赐给他。从此潘姓在楚国成为有势力的家族。后人念潘崇兴潘姓有功,便尊他为潘姓的得姓始祖。这种观点,其正确性可能是相当高的,因为古籍中出现的春秋时代的潘姓人氏,几乎都是楚国的人物。

 迁徙分布

 春秋战国时,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内发展,此后,有向山东、湖南迁徙的少数潘姓人。汉时,有潘姓北迁至荥阳中牟(今属河南省)的,至三国时发展兴旺而为荥阳郡一大望族,以东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为始祖。东汉灵帝有潘乾因仕宦而迁江苏溧阳,此地以潘乾为始祖。吴国有右将军潘璋由发干(治在今山东省冠县)而迁建康,而吴国还有浏阳侯潘濬,为汉寿(今湖南省常德)人,而孙权妻潘夫人为浙江会稽人,这说明在三国以前,潘姓已播迁于上述地方,其中以中牟潘姓最为兴旺,晋时,潘勖之裔孙潘才因任广宗太守,而落籍广宗(今河北省威县),后又发展成为潘姓历第二大郡望,此期亦有潘姓人播迁广东。北魏时,破多罗氏改汉姓潘,并逐渐在洛阳形成潘姓的第三大郡望,其开基始祖为潘威。此期潘才的八世孙潘绍业因任随州(今湖北省随县)刺史落籍当地。唐初,陈元光父子开漳,有河南固始人潘节随其入闽。此期潘绍业的曾孙潘求仁因任杭州刺史而定居当地,其间并有移居陕西的潘勖的后人兴旺发达起来,而江夏(今湖北省武昌)的唐秘书监潘肃仁自称是汉寿潘濬的后裔,由此可见,自东汉末至唐朝,潘姓从中牟望族中又衍分出许多支脉,而潘威的后裔则从洛阳望出,又兴盛播迁于怀朔(今内蒙古自治区固阳)、陕甘等地。豫章潘姓兴盛于唐代,至五代南唐时成为当地名门望族。宋时有潘节后人迁广东、云南。元明清时,潘姓已分布于全国各地。如今,潘姓人分布广泛,尤以广东、江苏、安徽、内蒙古、河南、四川、湖北、浙江等省区多此姓。上述八省潘姓约占全国汉族潘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二。

  历史名人

 潘崇:春秋楚成王时太师,助楚穆王继位有功,被穆王封为太师,兼掌上环列之尹。

 潘璋:干(今山东省冠县)人,三国时东吴名将,关公父子败走麦城后,被潘璋所擒。(与下明代潘璋有别)

 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省)人,西晋文学家、名臣。善缀辞令,长于铺陈,造句工整,充分体现了太康文学讲求形式美的倾向,所以在当时与陆机受到同样的推崇。以“美姿容”著称,在文学方面,长于诗赋,文词华靡,与同时代的文学家陆机齐名,其《悼亡诗》为世传诵,明人辑有《潘黄门集》。

 潘综:晋代乌程(今属湖州)人。孙恩起义,与父骠路遇兵。兵砍其父,乃伏身保护,被砍四刀。一人曰:“杀孝子不祥。”于是父子俱得免。后官遂昌长。南朝宋元嘉间改其里名曰纯孝,免其家三世税租。

 潘尼:潘岳之侄,官至太常卿,在文学上与潘岳齐名,世称“两潘”,其诗注重词藻,多应酬赠答之作,明人辑有《潘太常集》。

 潘美:大名(今属河北省)人,北宋名将,在灭南汉、南唐、北汉时立下奇功。宋太宗雍熙三年(即九八六年)攻辽,潘美因指挥失当,使名将杨业陷敌牺牲,而受降级处分。

 潘阆:大名人,宋太宗时进士,其诗词笔调清新,往往有出尘之语。

 潘翼:青田人,宋代学者,学贯诸子百家,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门。

 潘璋:字栗夫。金华人。明·成化八年进士。历任工部营缮司主事、都永主事,四川按察司佥事,陕西按察副使。曾往荆湖管理竹木证赋,政不苛而课入甚丰。提督学政,力崇正学,造就甚众。着意培养之合州士人邹知。后以刚直敢言驰名于世督修宋濂墓,并撰写墓志铭。卒于官,蜀士闻之,相率哭于三公祠下,且奉入名宦祠。

 潘耒:江苏省吴江人,清初学者,博涉经史及历算声韵之学,曾参与纂修《明史》。

 潘大临:黄岗人,宋代诗人,与弟大观皆以诗名,有《柯山集》遗世。

 潘自中:字时乂。宋代松阳人。曾江州司理,不媚上,不诬人,力雪冤案。

 潘季驯:字时良,号印川,浙江省乌程(今吴兴)人,明代水利家。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由大理寺左少卿进右佥都御史,四任总理河道,先后达二十七年,习知地形险易,成绩显著。著有《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河防一览》等。

 潘之恒:歙县(今属安徽省)人,明代文学家,撰有《叙曲》、《吴剧》等剧评,并有诗集《涉江集》。

 潘柽章:江南吴江(今属江苏省)人,明末清初学者,著有《国史考异》,顾炎武推其精审。

 潘平格:浙江省慈溪人,明清之际思想家,强调在日用实际上去追求真理,提出“浑然一体”、“见在人心”的理论,著有《求仁录》。

 潘亦隽:江苏省苏州人,清初画家,其族弟潘奕鏊、潘奕钧、潘奕荫、潘奕藻等都是知名画家。

 潘作梅:字肖野,号戒平。清代乌程(今属湖州)人,安吉籍。雍正元年拔贡。官海宁学正。冷官二十年,不慕荣利。博学多艺,精书法。画山水得倪云林逸致。

 潘祖荫:字伯寅。江苏吴县人。年十七应顺天乡试挑取誊录。年十九以其祖太傅潘世恩年八十赐寿恩赏举人。咸丰进士,光绪元年授大理寺卿,署礼部右侍郎。次年,署刑部右侍郎、补礼部右侍郎,兼署工部左侍郎。四年,调户部右侍郎,仍兼署工部左侍郎。五年,转户部左侍郎,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擢工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衔,调刑部尚书。著有《四本堂文集》二卷、外集二卷,诗无专集,《晚晴簃诗汇》自《癸酉消夏南苑唱和集》中录存二十余首。辑有《癸酉消夏南苑唱和集》一卷等。

 潘宗耀:字绳武,号虹桥。清代永嘉人。嘉庆六年举人。历丹徒、江浦知县,士民爱戴。有《五梅一研斋诗钞》。

 郡望堂号1、郡望

 荥阳郡:三国魏正始三年(242年)始置郡。古荥阳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北魏移至今县。曹魏曾置荥阳郡。北齐为成皋郡。隋唐为郑州荥阳郡。此支潘氏为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之族所在。

 广宗郡:东汉永元五年(93年)置县,治所在今河北威县东。隋仁寿元年(601年)避太子广讳,改名宗城。十六国后赵为建兴郡治;北魏为广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广宗太守潘才。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205年)改秦三川郡治。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此支潘氏,多出自鲜卑破多罗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潘威。

 豫章郡:楚汉之际始置郡。治南昌,辖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后世所辖渐缩为南昌附近一带。又隋改南昌县为豫章县。唐后期改钟陵县,又改为南昌。此支潘氏为潘崇之后。

 2、堂号

 黄门堂:西晋潘岳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故以其黄门侍郎之职称为堂号,又因其为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也称为“荥阳堂”。

 此外,潘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承志堂”、“如在堂”、“花贤堂”、“笃庆堂”、“优肃堂”、“永言堂”、“司谏堂”、“春茂堂”、“花果堂”等。

 宗族特征

 1、汉代以后,潘姓的知名人士不绝于史书,堪称济济多才,仅收入《中国名人大辞典》者就有二百多人。

 2、潘姓外表多俊秀。西晋潘岳以“美姿容”著称,潘妃以妖艳著称,喻男人英俊有貌比潘安之喻。

 3、潘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江苏溧阳潘姓一支字行为:“忠武贲威,峻卿辅乾,程皓策楚。”又浙江新昌潘姓一支字行为:“炳其宣慈,承先继泽。”

  潘姓宗祠通用对联

 〖潘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姬姓;

 望出广宗。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潘姓的姓氏源流和郡望。

 友文佛子;

 世长天才。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南宋金华人潘友文,字文叔,一心仰慕善人,并力行善事,陆九渊曾称赞他慈祥而诚恳,有恻隐之心,人称“潘佛子”。嘉定年间官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下联典出西晋汉寿人潘京,字世长,二十岁时任郡主薄,善于论辩,举秀才后到洛阳,与善谈的尚书令乐广畅谈几天,乐广很叹服他的天才,说:“你天才过人,只是学习还不够,如果再多学,一定会成为一代谈宗。”于是他又勤奋苦学,后历官巴丘、邵陵、泉陵三县县令,颇有政绩,所到之处,路不拾遗。

 栽花满县;

 画墨成仙。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晋文学家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举秀才,官河阳令,勤于政事,在县中满栽桃李,一时成为美谈。后官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擅长诗赋,特别善于写哀诔文章,辞藻华丽,与陆机齐名。下联典指北宋歙县人潘谷,善于造墨,很有名声,有人不拿钱求墨,他常慷慨相赠。苏轼曾写诗赠他,有句:“一朝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

 栽花满县;

 置田给族。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晋·潘岳,曾任河阳令,在县中遍种桃李。李白有诗云:“河阳花作县。”下联典指明·潘岳家居,置田给族人。

 名高吴将;

 位列楚卿。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清代将领潘韬,吴川人。乾隆中任闽浙督标水师营参将,守护台湾有功,官至南澳镇总兵。下联典出春秋楚成王时太师潘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被穆王封为太师,兼掌上环列之尹。

 诗称邠老;

 赋重安仁。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宋代诗人潘大临,字邠老,黄岗人。与弟大观皆以诗名。从苏轼、黄庭坚、张耒游,雅所推重,有《柯山集》。下联典出西晋文学家潘岳(247-300),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曾任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长于诗赋,与陆机齐名。明人辑有《潘黄门集》。

 三中省试;

 七秉文衡。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潘伯修,至正年间,三中省试。下联典指明·潘文奎与修国史,七秉文衡。

 功推武惠;

 绩著司空。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宋·潘美,累著战功,卒谥武惠,追封郑王。下联典指明·潘驯,四次治河,功绩最著,累官至宫保大司空。

 系承季孙;

 望出河南。

 ——佚名撰潘性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周文后人毕公子之季孙,食采于潘,因以为氏。

 射穿七札;

 立定五溪。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潘党,善射,与养由基较射,射穿七札。下联典指三国·潘濬斩敌数万,平定五溪蛮。

 诗称邠老;

 赋重安仁。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潘大临,下联典指西晋·潘岳。

 德传花县;

 馨衍荥阳。

 ——佚名撰广东省梅州市梅县潘氏宗祠联

 上联的“花县”,晋代潘岳于河南省河阳(今孟县西)任县令时。因该县已满种桃李,因而称该县为花县;荣阳,地在河南黄河原设郡地方。作此对联,明显是教导潘氏子孙毋忘源出河南地方的历史源流(上联素材,部分采自扬耀林主编《南粤客家围》书册有刊材料)。

 -----------------------------------------------------------------

 〖潘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殉节碎玉石;

 舍身拼娥眉。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潘妙圆破元兵围于城中,将受辱,潘先焚夫骨,火发,遂跃入烈焰而死。下联典指梁武帝得南齐潘玉儿,王茂谏曰:“亡齐者此物也,不可留。”将以赐田安启,玉儿不从,自缢而死。

 桃焕千门晓;

 花栽一县春。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西晋文学家潘岳,任河阳令时,勤于政事,在县中满栽桃李,一时成为美谈。

 -----------------------------------------------------------------

 〖潘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四任治河总理;

 三源支系一宗。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明代水利家潘季训(1521-1595),字时良,号印川,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曾以御史巡按广东,行均平里甲法。并曾四任总理河道,总结出一套治黄方法。有《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河防一览》等。

 -----------------------------------------------------------------

 〖潘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祖德高深开大业;

 网形雄耸育英才。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梅县南口镇桥乡村潘氏宗祠联。

 -----------------------------------------------------------------

 〖潘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典籍淹通,赋成华岳;

 丰姿秀美,果满香车。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晋文学家潘岳。下联典出宋代学乾潘翼,字雄飞,青田人。贯穿诸子百家,著九域赋、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门。王十朋自少从游,每叹不能竟其学。

 春发其华,秋结其实;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清·潘龄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末进士潘龄皋自题联。潘龄皋,字锡九,河北安新人。历官甘肃布政使等。

 玉儿尚且拼生,金莲绝舞;

 妙圆独甘殉节,白骨扬灰。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齐·潘玉儿。下联典指宋末潘妙圆。

 南峙秀文峰,雾合烟云资豹变;

 西流环武水,涛兼雷雨助蛟腾。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黟县古筑村潘氏宗祠联。

 三将军,三广文,三人同胞为教谕;

 九进士,九乡贤,九代相继作功臣。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贵州省安顺市北街大磨边潘氏宗坊联。联语短而归纳潘氏历代纵观最鼎盛的情况。

 潘姓典故、趣事

 〖满城风雨〗

 潘大临,字邠老,黄冈(湖北省黄冈)人。著有《柯山集》二卷,是江西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能文善画,并擅长于书法,与其弟潘大观都以诗闻名。潘大临家境不好,但写的诗却优美动人,受到名家的称赞。据记载,有一年重阳节,窗外下着绵绵细雨,秋风吹动树叶,发出轻轻的沙沙声,面对此景,正在家中研诗的潘大临忽然诗兴大发,构思了一首好诗,拿笔写了起来,刚写了第一句“满城风雨近重阳”,突然门外响起“砰砰”的敲门声,原来是收租税的来了。待打发收租税的人走后,他却怎么也想不起后面的诗句了,于是就把这一句诗送给了朋友,以后就有了“满城风雨”这个成语。

 潘姓迁徙史

 发源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支潘姓,他们在血缘上实同出一源,即都是黄帝的子孙。

 春秋战国时,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内发展。

 汉时,有潘姓北迁至荥阳中牟,至三国时发展兴旺,魏晋时遂成为当地一大郡望。

 晋时,有潘姓北迁于广宗威县,后又发展成为潘姓历第二大郡望。此时又有潘姓迁入今湖北随县及浙江杭州等地。

 唐宋时,在今河南、江西省境形成了潘姓历另外两个郡望。

 宋代以后潘姓是以我国南方为其繁衍的主要地区。潘姓南迁于福建,始于唐初,是自河南固始迁去的。至宋时,潘氏再由福建进一步迁居广东、云南等地发展。

 明清时期,潘姓已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

刘铭传,字省三,号大潜山人,1836年9月7日(清道光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生于大潜山下,11岁时,父病故,因家聘停学,耕读兼贩私盐,养家湖口成年后躯体魁梧,勇谋过人,贩私盐者多以他为首,曾受官府追捕

1854年(咸丰四年),刘铭传18岁,其母周氏被一富豪欺诲,他追数里找那富豪评理富豪持刀威胁,被铭传夺刀毙下劈下马背。铭传自知闯祸,遂揭竿而起,召集无业乡民,在大潜山北建立旱圩,筑堡扎寨。1856年(咸丰六年)夏大旱,庄稼无收,农民断粮,邻近的金桥集上有富户屯粮不卖,激起民愤,粮被哄抢。官府追查时,有人说是刘铭传领头干的。官府派人追到刘家,未找到刘铭传,便放火烧毁刘家房屋,刘母惊吓而死。刘铭传自此为家,训练团练,商议参加太平军。传说祭旗时大风吹折旗杆,在寨参赞军务的塾师刘盛藻扬言这是“上天不助”,遂罢。后接受六安州官皱笥劝告,改听官府调遣,对抗太平军。曾随清军功六安,援寿州,被授千总、都司衔。1862年(统治元年),李鸿章募淮军援江苏,铭传率练勇至上海,号“铭字营”,在南汇招降太平军吴建瀛、刘玉林等众4000人,与太平军在上海外围屡站,升副将。次年进攻苏南常熟、江阴、无锡等地,以提督记名。加头品顶戴。1864年春,攻陷常州。获“虢季子白盘”(西周三大青铜器之一)。

1865年(同治四年),随曾国藩镇压捻军。驻河南。连站于瓦店、扶沟等地,升直隶提督。又援湖北,陷黄陂,战颖州(今阜阳),当时捻军以马队为主,刘铭传平原追击不能得手,向曾国藩建议筑长墙为堵,曾遂命令自河南至同东运河,筑起长墙。捻军首领张宗禹率部攻入陕西,任柱、赖文光率部攻山东。自此,捻军分东西两部,互相呼应,曾国藩剿年捻失败。清廷命李鸿章代曾。刘铭传奉命专攻东捻军,大小数十战。1867年(同治六年)春,捻军退至湖北伊隆河,刘铭传与湘军将军鲍超约期合击。铭军提前出动,被捻军包围,大败。部将唐殿魁战死,刘铭传也坐地待毙。鲍超率军赶到,向捻军发起攻击,刘铭传才得突围。铭军在信阳休整,补充军械人马,又追击捻军进入山东。刘铭传复于沿运河至胶、莱一线筑长墙,将东捻围困于山东。是年秋,刘铭传设法收买捻军叛徒为内应,枪杀任柱,捻军溃散。赖文光退至扬州被俘,东捻失败。清廷论刘铭传为“首功”,赐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刘铭传以伤病请假,回乡休养。

1868年(同治七年)春,张宗禹率西捻军进攻河北,突袭北京。清廷震恐,下急诏令刘铭传出山赴援。刘铭传以迟缓未出被责。及至东昌,会诸军进攻盐山、沧州、德平,仍用筑长城之策,将捻军围困到运河之东,纵横合击。捻军损失惨重,张宗禹在山东茬平战死,西捻失败。刘铭传封一等男爵。刘铭传青少年时,功名心颇重,他曾等家乡的大潜山,叹道:“大丈夫当生有爵,死有谥”。可是当他“功成”名就后,却经常在诗中写道:“三十人为一品官,多少憎忌少人欢。”“官场贱武夫,公事多掣肘。”“为嫌仕宦无肝胆,不惯逢迎受折磨。”“解甲回乡去,入山种翠微。”“莫如归去好,诗酒任疏狂。”1869年(同治八年)春,刘铭传再次以伤病辞职回乡。次年,天津教案发生,英、美、法7国军舰集结天津炮台,京城震动,清廷命刘铭传出山,赶赴天津接统铭军,加紧备战。教案备战。教案平息,又命刘铭传督办陕西军务,率军镇压回民起义。清廷命刘铭传监督、密报左宗棠的军事行动,引起左宗棠怨恨。刘铭传又称病辞职回家。

乡居期间,刘铭传把早年镇压太平军、捻军时的文书一把火烧掉,埋头博览群书,尤其注重阅读有关西方科技文化的书籍,对世界形势形势及国家局势十分关怀,常说:“中国不变西法,罢科举,火六部例案,速开西校,译西书,以厉人才,不出十年,事且不可为矣!”1880年(光绪六年),因沙俄侵占新疆伊梨,刘铭传逢诏进京议事备战,他极力主战,并上《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陈述欧、美、沙俄、日本修造铁路的情况,以及中国修造铁路以利军事、经济、民政的迫切性,并提出初步规划。这个中国近代最早提出的关于修造铁路的意见,遭到朝廷守旧派官僚的激烈反对。刘铭传气愤之下又一次辞职还乡。他在家乡立义庄、办义学;与张树声、周盛传等合办肥西书院;倡修家谱、俯志、县志,助修大潜山、紫蓬山寺庙及巢糊姥山塔、合肥城内包公祠等;并陆续修建了刘老圩,在圩内建造“盘亭”,陈列“虢季子白盘”,供亲友参观。字号“大潜山人”。

1884年(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军首先侵略越南北方,又派海军中将孤罢率领远东舰队侵入中国东南沿海,企图侵占台湾为质,迫使清政府屈服。4月,清廷急诏刘铭传进京,授以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刘铭传上《海防十策》奏折,被采纳,遂赴台抗法。

1884年(光绪十年)8月初,法舰4艘在司令利士比率领下进攻基隆,刘铭传指挥守军开炮还击。不久,炮台被法舰猛烈炮火击毁。刘铭传将守军转移至后山,待法军登陆后,指挥守军分路出击,击毙法军官3人,擒斩1人,打死打伤法兵百余人,缴枪数十杆,帐篷10余架。残敌逃奔回舰。中国军队首站告捷,军威大振。

法舰转功福建马尾港,中国南洋舰队覆没。10月初,法舰分两路猛攻台湾基隆和淡水。刘铭传在基隆与敌激战,接到淡水守军告急。刘铭传将基隆守军撤至后山严守,并将基隆煤矿设备拆卸转移,然后亲率主力驰援淡水。10月8日,敌舰猛轰淡水炮台。炮台在猛烈还击后多被击毁。由于河口事先被守军以巨石堵死,法舰不能深入,遂派陆战队千余人上岸,分路进攻。刘铭传指挥守军埋伏,待敌军接近,突然分5路杀出,毙伤法兵300多人,法军大败逃回。法军开炮掩护,反自击沉小轮1艘,70多人落水。中国军队取得大胜。法舰封锁台湾海峡。法军司令孤拔亲到越南战场调兵千余名来台增援,接着以数千名法军分头猛攻基隆河及后山一线守军阵地。刘铭传指挥守军与敌展开激烈的阵地战。聂士成等率援军2000多名从台东登陆,翻山越岭赶至基隆前线,投入战斗,稳住了阵地。至1885年(光绪十一年)3月,法军死伤近千人。而始终局限于基隆一隅之地,陷于进退维谷的困境。孤拔派舰攻占孤悬海中的澎湖列岛。3月下旬,法军在镇南关、谅山大败,中法停战,不久法军退出台湾。刘铭传领导的10个月抗法保台战斗,取得最后胜利。

1885年(光绪十一年)10月,台湾建省,刘铭传任台湾巡抚。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台湾割让日本。刘铭传悲愤至极,身心交病,卧床不起,于1896年1月12日病逝。清廷谥“壮肃”,加太子保衔。归葬肥西金桥吴家小院墙。刘铭传能文善诗。著有《刘壮肃公奏议》10卷,《大潜山芳诗抄》1卷,《盘亭小录》1卷,另有遗诗数百首未及印行而散失。

区姓渊源有两个,一是出自欧冶氏,与区氏同出于一个源流,以祖先名字为氏;二是出自姒姓,与欧阳姓同宗,以封地名、侯爵名为氏。区姓人口主要分布在广东新会、福建莆田等地,历史名人主要有东汉孝子欧宝、汉朝富商欧安、明代学者欧道江、明代工部郎中欧大任等。

姓源出有二:

源流一

春秋的时候有匠人叫欧冶子,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欧冶子的后代以祖先的名字做为姓氏,形成了欧姓。有的去掉欠字为区姓。欧与区音同。

源流二

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给灭掉了。十九年后,钩践又复国。到钩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被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后来虽然也有欧阳、欧侯省姓为欧,但是起源仍为这一支。至汉朝时,由欧安又分出一支区氏(见下《三、历史名人·欧安》),称区姓。

得姓始祖

无疆。欧氏是春秋时代著名的越王勾践的后裔。欧氏与欧阳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无疆的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欧氏的得姓,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根据《路氏》上的记载说,越王无疆的次子,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边,后代中有欧氏,欧阳氏。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欧姓出自姒姓,夏帝少康的庶子,受封于会稽,传至越王无疆时,为楚国所灭,无疆的儿子蹄,改封乌程欧余山南方,为欧阳亭侯,子孙就以欧为氏。而《姓氏考略》上也有记载。望族居于平阳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临汾县西南部。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无疆的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换言之,欧氏和欧阳的得姓历史,大致2000年。故欧姓后人尊无疆为欧姓的得姓始祖。

追慕先贤征文 (10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征文吧,好的征文一般具有句段文采飞扬的特点。还是对征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追慕先贤征文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追慕先贤征文 1

 我国自古以来便是礼仪之邦,同时也是世界上的文化大国。而作为一名华夏子孙,我们应当从这些丰富的文化积淀中汲取其中精华来丰富自身修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教我们要谦虚。可是反观现今社会,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一次偶然听见了两个人的对话:A说:“听说你最近又得了××赛的一等奖?”B张扬地说道:“是啊,要是你去,保准不行。”

 声音很大,表情十分不屑。A听了之后,一言不发地离开了。骄傲原来不仅使人落后,还让人变得不合群,与他人格格不入,最终被他人孤立。所以,让我们学会谦虚,让圣贤伴我们前行吧!“融四岁,能让梨”孔融让梨的故事曾经影响过多少人,教会了多少人礼让啊!但现在呢?却不断有一个又一个故事来与之对立,说是老也应爱幼,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只是以前的观念罢了。先不说孔融的故事是否与时代脱节,就单说这长幼有序,“尊老爱幼”这个词中,是“尊老”在前,“爱幼”在后。那么自然就应先尊老,再爱幼。可是又有多少人在日常小事中尊了老呢?就举那个大家在熟悉不过的例子吧。公共汽车上,有的年轻人上车之后,见到位置就上去坐下,也不管是不是专座。坐下之后就盯着窗外看,假装没有看到那些两鬓斑白的老人。礼让,在离我们远去吗?让我们找回远去的礼让,与先贤同行吧!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对母亲的赞美与感恩尽融与这两句诗中。正如诗中所说,亲人们给过我们的爱,正如阳光促我们成长,是我们无论如何也报答不了的。

 可是,我们同时也十分叛逆,并不能够懂得父母的心,于是常常做出忤逆的事来。也许,我们应学会如孟郊一般,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看父母的所做,去体会他们的心。让感恩长存心间,让我们与先贤同行。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人生,就让这些先贤的美德融入我们的心中,让我们与先贤同行。

追慕先贤征文 2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也是一个文明、礼仪之国。关注历史的人都知道,在我国的古代,有浪漫主义情怀的诗人李白,有刚正不阿、不谋私利的包拯,不徇私情、足智多谋的岳飞。

 说起包拯,大家早已经熟悉了吧。包公,名包拯,人们都称他为“包青天”,他是我国妇孺皆知的人物。他幼年时家境清贫,曾寄居于寺庙苦读,28岁时中了进士,后来做过龙图阁大学士、枢密副使等职。他一生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执法严明。当时曹国舅依仗自己是皇亲国戚,凶横霸道,强抢民女,草菅人命,违法乱纪。包公冲破重重阻拦,查明了曹国舅的罪行以后,执法如山,依法定罪,铡了不可一世的曹国舅,威震四海,深得百姓的拥戴。

 历史虽然成为了过去,但在历史中承载着数不胜数的名垂青史的人物,他们敢作敢为、清正廉洁、足智多谋。他们在这长河中,缓缓流去,即使如此,他们还是在我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让我们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

 我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喜欢的历史人物,在你心中矗立着英雄的形象,而在这些英雄中,矗立在我心中的历史人物是一个足智多谋、不徇私情的人——岳飞。

 岳飞家境贫寒13岁就能文善武,他使箭,百发百中;舞枪,枪法高超;作文,也是字字珠玑。他母亲曾在他的背上刺上了“精忠报国”四个字,使他从小就立下了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金兵大举入侵时,为保卫山河,岳飞义无反顾地奔赴抗金前线。在十多年的征战生涯里,他一直驰聘沙场,征战南北。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英勇无限,且足智多谋,他军纪严明,令士卒“守法度,从不纵兵,扰害民间”,百姓秋毫无犯;他视兵如子,使将士上下团结一致,同仇敌忾;他不徇私情,儿子岳云违反了军纪,照章处罚;他骁勇作战,在面临敌众我寡,粮尽援绝的情况下,他沉着、冷静,以非凡的气魄与将士一起浴血奋战,渡过了一个有一个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朱仙镇一战,他率兵7万,破金兵百万,攻得金兵“尸如山积,血若流川”。岳飞凭借着自己的胆略名扬四海。

 中国传统美德一代一代的传下来,历史人物身后的每一件事都带着不同的美德,有坚持、勇敢、努力……美德的传承就像一场接力赛,一代人比一代人做得更好。你努力着,我坚持着,同心协力把我国的传统美德继续发扬光大。

追慕先贤征文 3

 踏着历史的尘埃,追寻先贤的足迹。

 ——题记

 剪纸胭红,浸在梅香里,雪光映照出斑驳细碎的日影。史书随着风儿一页页打开,携着尘土追寻在那一纸发黄的历史中。

 驰骋东汉末年,一人持羽扇扭转乾坤,尽毕生之力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 “夫难平者,事也。”《世事难料,他一次次与成功失之交臂,更何况后主刘禅不思进取亲侫远贤,听信谗言,《出师表》又怎够书写无奈?可怜卧龙先生,可怜诸葛一世英名!

 纵有大臣脱靴,贵妃磨墨,御手调汤又如何?纵使豪情万丈,才气不凡,前途又何在?难道只能在山林、仙境、醉乡中去寻求自由和理想?他不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壶酒醉了天下,有了酒就有了诗,便有了无怨无悔、无羁无绊的人生。回望盛唐,李白立于其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独处泊罗河畔,无处苍凉,脑海中回放着奸臣得意、大王昏庸、人民艰苦。“可我又能做什么呢?”他笑了,笑昏君,笑佞臣,笑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难道只能将丹心留于史册?不再留恋,屈原纵身一跃,留下一道美丽的弧线,留下后人无尽的叹息。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她是一个如水的女子,她是一缕淡淡的梅香。可惜,可悲,可叹!谁说“才藻非女子事也!”,落得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深秋,和她相伴的就只有梧桐雨与点点愁了。如戏如画,似梦似幻——李清照。

 一张张历史画面拼凑,一纸纸书页诉说兴亡。废墟上,一个朝代如梦初醒;斜阳下,一个国家支离破碎。谁言历史无情?历史长廊上,一位位先贤驻足。是谁凝望叹息?是谁泼墨言志?是谁含恨投江?是谁红颜凋零?

 历史无愧于我们,我们无悔于历史。

 赏辉煌兴盛,看满目疮痍,笑奸臣忤逆??踏着历史的尘埃,我们在灿烂的文明中寻找先贤足迹,寻找那一卷史册,寻找那一抹文明,但勿忘——俱往昔,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追慕先贤征文 4

 掀开泛黄的书卷,溯流而上,驶进历史的长河,我在书中找寻先贤的遗迹。

 ——题记

 濮水边

 一位长者在濮水边垂钓,任凭秋风吹起他那宽大的袍袖,吹散他那飘逸的须髯。身后的两个楚国使者垂手而立,静静地观看长者钓鱼。其中一位忍不住开口言道:“先生,你果真不给楚王效劳吗?”长者头也没回,只是淡淡地说:“乌龟在泥坑里摇着尾巴多快乐啊。你们别打扰我了。”两个使者对视,败兴而返,长者依旧悠然垂钓。

 他是逍遥自在的庄子。濮水滔滔而逝。从庄子鄙弃名缰利锁,曳尾于涂的淡然中,我读出了傲杀王侯的潇洒。

 易水寒

 寒风呜咽着吹皱了一江秋水,不知何时,易水边已经涌满了燕国百姓,太子丹紧紧握着他的手,语重心长地说:“燕国的未来全在你手上了。”他沉默不语,只是轻轻点头,他眼望着波涛汹涌的江水,不禁吟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动人诗句,吟罢,他消失在瑟瑟秋风中……

 他就是舍生取义的荆轲。易水无言东去,却冲刷不掉他遗留的痕迹。透过他的背影,我读出了令人战栗的悲壮。

 茅屋中

 时值隆冬,瑞雪纷飞。一座茅屋顶上积满了厚厚的雪,但屋内确实暖意融融,谈笑风生。一个手执羽扇的儒雅年轻人和一个大耳垂肩有王者之风的贵胄相对而坐。贵胄抱拳:“久仰先生,刘备特来拜访。”年轻人不卑不亢,微微一笑:“岂敢。”一场智者的对话在寒暄中开始了。深谙天下局势的青年以“三分天下”这一高瞻远瞩的定论给刘备送上了一份丰厚的见面礼。他生在茅屋,胸怀天下,为酬三顾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是运筹帷幄的诸葛孔明,卧龙岗上茅屋不复存在,但他的智慧、他的忠贞,却在华夏子孙的心里永存。他高屋建瓴的“隆中对”,使我读出了雄才大略者的智慧。

 翻开的书页如一只只小船,载着我寻觅先贤的遗迹。庄周淡定自若的坦然,荆轲义无反顾的悲壮,诸葛亮胸怀天下的智慧,使我真正明白了“穷独善其身,达兼济天下”的情怀。

 我在书中寻找先贤的遗迹,感悟他们独特的人生追求。

追慕先贤征文 5

 先贤,我知道很多。辅佐刘邦的张良、辅佐周武王的姜太公,齐恒公的谋士管仲,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先贤,但我更尊敬的先贤,则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

 他是辅佐蜀汉之中最有才学的一位。在《三国演义》中,他的形象被刻画的十分传神。我知道他的“孔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智退司马懿”都让我感到他为了国家利用自己的才智努力治国。

 在他打仗的过程中,向后主刘禅写了一篇《出师表》,为后人所传颂。《出师表》是在七擒孟获之后写的。诸葛亮在其中举荐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说明他不妒贤忌才,为后主多推荐贤人;他表明蜀汉不兴,应不懈治国,说明他了解形势,知天文,识地理;“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他毫不吝啬地表明他们几人是人才,既说明了他忠直的性格,也说明他深知人心。我细细读了一遍《出师表》,发现发现它里面不仅都是对后主尊敬的语言,还有很多劝诫的话语,如果没有了孔明的督促,后主立刻就会“乐不思蜀”。

 诸葛亮死前在五丈原安排了智退魏兵的办法:让木头人扮作诸葛亮,手持纶扇,恐吓魏军。所以“死诸葛能吓走活仲达!”当年魏延策反时,与黄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孔明已知其脑后有反骨,就留下一个锦囊来杀魏延,他的话灵验了。

 我对诸葛亮的了解很深,也深深敬佩他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更敬佩他忠诚,为了蜀国牺牲一切的精神,但我最敬佩他的事他不懈努力、刻苦求成的精神!

 在马谡失守街亭之后,在大将战败之后,他并没有因战败而推托不去打仗,而是把将军切换位置,改变谋略、继续前进!

 由于他的不懈努力,上天也眷顾于他。打下了益州等地,俘获了许多将军。然而,在他死去之后,由于邓艾等人的以众欺寡,姜维即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能挽救蜀国的命运,可见诸葛亮在蜀国的重要地位。

 司马懿也是个会摆兵布阵的人,但他无法与诸葛亮抗衡,在一次两人的摆兵布阵之中,两人都摆出八卦阵,司马懿则进攻了诸葛亮,诸葛亮的军队变为像蛇一样的阵,杀掉了大量魏军,但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抽出兵来打对方的城池,不料孔明的军队奇袭一座城池,大败魏军。

 诸葛亮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一个鞠躬尽瘁的人。我会继续去追寻其他先贤留下的足迹!

追慕先贤征文 6

 人生活的世界很大,但人所面对的世界又很小。我们的一生也许会接触很多人,但能够停留在我们心中的人并不多,真正值得怀念的人更不多。

 人生各异,人世沧桑,大化无形,生命苦短。在某些时刻,我们总会怀念一些人,并期望自己成为被怀念的对象,怀念人是一种幸福,被怀念更是一种幸福的期待。

 近两千年前,一个哀怨的**怀念远在异乡的丈夫:“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一千多年前,韩愈悼念一位至亲之人,含泪写道:“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四百多年前,纳兰性德为一位友人填词一首:“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七八十年前,朱自清怀念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是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鲁迅也写道:“我的记忆好像被刀刮过了的鱼鳞,有些还留在身体上,有些是掉在水里了,将水一搅,有几片还会翻腾,闪烁,然而中间混着血丝”。

 穿越几千年、几万里的时间与空间,怀念人的情感就是这样如丝如缕、绵延不绝、挥之不去,犹如白日浮云、天涯地角、西风霖铃、父亲的'背影、水里的鱼鳞。怀念的滋味是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抄录于此的几段诗文,本书中我们挑选的散文,无一不是在述说这种滋味,其中有甜蜜、温馨,但也有伤感、惆怅和悲凉。

 《百年美文·人物卷》(百花文艺出版社)在浩如烟海的写人、记人、怀人散文中精心选择了百多篇佳作,它们来自于刚刚过去的那一个世纪,它们追忆、怀念的是亲人、恋人、友人与故人。从鲁迅、周作人,到朱自清、梁实秋,从那些早已离我们而去的散文大家直到许许多多仍然在世、来自各个专业领域的作家学者,他们汇聚在这卷散文选里,共同抒写着他们对某个人、某些人的怀念。这些怀念的情感穿越了年代、地域、身份等等因素,凝聚着人类情感的精华,牢牢地牵动着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心灵,让我们与那些怀念和被怀念的人精神相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加入了这怀念的行列。

 这些文章,都是在写人、记人、怀人这个主题之下,充满了情、义、理和真、善、美的佳作,这里既有闻名遐迩的名篇美文,也有为人忽略却能直达内心深处的感人、动人之作。我们在挑选一些文章时,还适当地注意了它们的史料价值。选择往往是艰难的,那么多的好文章一起摆在眼前,实在令人难以取舍,特别是在面对怀念同一人的众多美文时,无奈不能将它们全部收入。

 作为编选者,我们希望这卷散文选能于无意之间拨动读者心弦,在灯下、在窗前、在临睡之前、在一个人独处之时,静静地、细细地去怀念生命中一个或一些值得怀念的人,无论是甜蜜,还是惆怅、悲凉……让我们的心和情感再真诚、再柔软一些,让我们去体味怀念的滋味与意义,让我们在人情、人性的世界里得到一种生命的升华。

追慕先贤征文 7

 漫看天外云卷云舒,炊烟徐徐升起,仿佛再度寻找到先贤的足迹。

 ——题记

 我坐在窗前,漫不经心的翻看着枯燥的课本,心中有些烦闷,压得透不过气。不知过了多久,窗外斜射进三寸日光,映照在脸上。我被阳光温柔的抚摸,慢慢的闭上了眼睛,享受着阳光带给我的温暖。我完全放松了下来,贪婪的享受着阳光所带来的光和热。

 我是在抵制不住这诱惑,不知不觉得睡着了。

 前方迷雾茫茫,让人看不清,摸不透。我独自一人在这迷雾中恐惧。我不知道前方有什么,不敢走上前去,但却又无路可退。正在我迷茫时,前方传来一种神秘的声音呼唤着我。于是我鼓起勇气,冲进迷雾。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吟诗的声音。但不知怎么我总觉得我与这句诗似曾相识,有着不解之缘。当我正疑惑时,突然发现之前的迷雾消失散尽了,呈现在眼前的是绿茵茵的草地,葱茏的树木。但最引人注目的是那碧波荡漾的江。

 这景色真的好美,我深深的陶醉了。不知在什么时候,江边出现了一个穿着复古的书生。我有些好奇,便走上前去一探究竟。这个人长得很白皙,文绉绉的。但我却从他那紧锁的眉头,看出了他的刚正不阿。

 我走上前去打招呼,但是他似乎看不见我,只是在一个人自言自语。我隐约听到他说:“我乃屈原,我原本是楚国的大臣,但那楚怀王却不听信我,反而将我流放。而他也因听信奸臣,客死秦国。如今楚国败了,百姓们也民不聊生。而我对此却无能为力。如今我只能投进这汨罗江,以死明志。”不要!“我从梦中惊醒了,阳光依旧照着我。

 自从这次梦遇屈原,对屈原的敬意油然而生。屈原使我魂牵梦萦,迫使我想要了解他。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他写下了《离骚》、《九歌》、《九章》等不少佳作,其中我对《离骚》颇有了解,甚是喜爱。

 据说,屈原出生于贵族,从小就受到楚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屈原又因为爷爷的正确教导,自小就决心自尊自爱,立志做个正人君子。屈原小时也是个勤奋刻苦的孩子。虽然家离学校远,但屈原却坚持每天早早上学,下午放学后,也经常在路上的一个岩洞读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更是他这一生的至理名言。

 我要追寻先贤的足迹,将华夏文明发扬光大。让华夏文化这块金子发出耀眼的光芒。

追慕先贤征文 8

 太平盛世寻根热。伟人、名人、先贤们的后裔,修祠堂、续族谱、祭祖,十分热闹。

 根据最新修订的《孔子世家谱》,孔氏族人超过200万。还有报道称,朱熹家族是世界上最大的家族,有800万人,其中海外就有百万人以上,都赶上一个小国家的人口了。

 这么多的先贤后裔都在做什么?大抵是开发旅游、招商引资,谓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弄过了头的,百姓讽之为“骗子搭台,孙子唱戏”。

 我认识一个中年农民,姓范,名国良,文化程度不高,貌不惊人,开大货车谋生;赚了不多的一点儿钱后,他把家搬到了县城,继续开大货车谋生。总之,他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

 他是范仲淹的后裔,他知道范仲淹的故事,知道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回到儿时的小山村西坞。长了几百年的乌冈树、青枫树没了,被人砍了烧炭卖了。水土流失了,溪也脏了,水也浑了,花花绿绿的塑料袋到处都是。

 他想学先祖范仲淹,于是在大年初一召集村民开会,动员大家拿出点儿钱,尤其是外出做生意的几个人;大年初四开始带领全村人搞卫生、清理塑料垃圾,然后请来工人建公共厕所、修马路。大伙儿凑的钱花光后,他个人还欠了几万元的债。

 之后年年如此,过年全体搞卫生、修路,保卫山清水秀的小村庄。

 范国良不是党员,不是村干部,家里条件一般。做好事影响了赚钱,老婆有意见,兄弟不理解,说他像与风车打架的“堂吉诃德”。连记者在考虑选题时都不放心地事先确认:这个人有没有毛病?

 按照现代遗传学观点,就群体而言,孔子的第10代孙只继承了约千分之一的“孔子基因”;第20代孙只继承了约一百万分之一;到目前的第80代,就只继承了约一亿亿亿分之一的“孔子基因”——这个数字与0有多大区别?

 而如果从文化传承的意义上来说,我们都是先贤后裔。如果我们都能像范国良那样,以一己微薄之力,从身边做起,做力所能及的小事,那该有多好。

追慕先贤征文 9

 中国最古老的宫廷音乐雅乐在孔庙回旋,匏、土、木、革、石、金、丝、竹等乐器抑扬顿挫,每发一音,皆有所凭。

 祭祀大典依序启扉、瘗毛血、迎神、进馔、上香、行三献礼、正献官饮福受胙、撤馔、送神、焚烧祝文与丝帛、阖扉、撤班等。场面肃穆庄严,令人叹为观止。

 祭祀过程中,乐生分别演奏“宁和之曲”、“安和之曲”、“景和之曲”,佾生伴着乐曲翩翩起舞。大龙小学佾舞队的庄汶浈老师透露,8行8列64名佾生表演的“八佾舞”,依据明朝《頖宫礼乐疏》的文舞图谱完整呈现,用来祭拜帝王,有文舞、武舞及文武合一舞3种。目前演出的佾生中,女生多于男生。而乐生中的男女比例大致持平。

 祭祀大典后,庭中人头攒动,进入民众青睐的分赠“智慧糕”环节,喻分享孔子加持的福慧。中新社记者看到,民众早早就排起长队,其中不乏父母抱着咿呀学语的孩童。今日恰逢周末,有不少学生结伴来参观祭祀大典。来自新竹的中学生李少羽从正献官手中领到糕后,深鞠一躬称,“谢谢孔子爷爷”。

 为纪念孔子为人类作出的特别贡献,每年孔子诞辰日之际,世界各地孔庙均举办祭祀活动,祭拜者络绎不绝。就像专修汉语言文学的虞乐怡观礼后所发的感概,“期盼儒学能深植于每个华夏子孙心中,成为重要的精神项目”。

追慕先贤征文 10

 清明节到了,祭祖,上坟,烧纸,寄托哀思,怀念故去的先人,这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也是文化。自古至今,崇拜祖先就是重要的宗教信仰。除此之外,人们还认为人即使身体不存在,灵魂也是存在的这个观念也一直流传了下来。

 清明怀故人,踏青扫墓的活动涉及到每个家庭,在祭奠祖先的时候,报恩之情也会油然而生,感激先祖的佑护,感激父母的生养之恩,表达个人对亲人们的诚敬,如同上了一堂道德课,使人性深处的道德理性重被唤醒,即使远在海外的游子,也会遥祝自己的亲人们在天堂里生活得幸福快乐!清明怀故人,踏青扫墓的活动还加强了亲友间的联系和团结,在共同的先祖和亲人墓前,缅怀他们为家族的繁衍壮大作出的一切,继而学习他们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加强自身的修养,从而与家人亲友一起,继续发扬家族的传统美德。

 清明也被称为清明节,这一天悲伤的成份并不多,相反节日的气氛倒是比较浓厚,因为扫墓是与天堂里的亲人的一次聚会,先让久违的亲人们品尝家乡的小吃,再干一杯醇厚的老酒,然后与各路后人相见言欢,互诉衷肠,向他们告知家族的各种悲喜信息,唠叨唠叨自己的心思,如此一来,对亲人的思念就变得真实了。

 追忆先贤传承好家风。家风是什么就是一个家庭为人处世的风格。有什么样的家风,大体就会走出什么样的人。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就是中国封建社会优良家风的典范,时至今日,仍然不失它的积极意义。不同家庭,不同环境,形成不同的家风。

;

曹髦后人

历史上的曹髦的确是个热血男儿可惜虽然英武,却无人辅佐,被乱贼斩於街市但是在政治 和死亡事物双重威胁下,曹髦并没有软弱、屈辱和退让,而是敢于直面,奋起抗争,视死如归。

关于他的后裔目前是有三人,分别是:曹霸、曹雪芹、曹祖义。

曹霸,曹髦后人,唐玄宗时期画家,能文善画,官至左武卫将军,杜甫作有《丹青引》及《观曹将军画马图》二诗,表达对其画艺的赞叹。他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画家,是魏武王曹操后代、曹魏高贵乡公曹髦的后人,也是官左武卫将军。他能文善画,时人甚至以其祖先三曹比之,还有有文如植、武如操、字画抵丕风流之美誉。擅画马,与其门生韩干最著名,成名于玄宗开元年间。

曹雪芹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也是曹操六十四代孙。他出身于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之子。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史。

曹祖义,是曹操的第七十代孙,生于1953年。他是在曹操墓发现后取样了DNA,并且家中还有其相关的族谱,才得以证明他是曹操后人。曹祖义是曹操曹丕曹霖曹髦的后裔,因曹髦20岁时被司马昭所害,所以其家谱联范字20代一修。见第三个谱联后部分和第四个谱联的家谱。

曹髦死后谁继位

曹髦面对政治 和死亡的双重威胁下,并没有屈服,软弱,和退让。而是视死如归,为自己的政权作出了最后的反抗。虽然没有顺利,但他以死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在他死后,曹奂又在司马昭的扶持下当上了傀儡皇帝。

曹奂是魏武帝曹操的孙子,魏文帝曹丕的侄子,燕王曹宇的儿子。后来在司马昭与众臣商议下,立曹奂为帝,奉魏明帝曹睿之祀。曹奂虽名为皇帝但实际上手中毫无权力,在大臣和军队中也没有任何势力,完全是司马氏的傀儡。

虽然继位时间短暂,但是在政治上还是有一定作为的。曾在景元三年的时候,设立梁州,还特赦在益州的市民免租五年,特赦了益州境内的土著人。同年还恢复了雾灯爵位制度。后来还撤销了各地的屯田行政机构,罢免了屯田官改任相应的职务。又将在蜀地劝募移民迁往内地,由官府供给两年的生活用粮,并在二十年内不征赋税。

尽管政治上有所作为,但终究摆脱不了赶下政治舞台的厄运。当时是在咸熙二年的时期,由于司马昭去世,他的儿子司马炎继任了相国、晋王之位。后来司马炎篡夺魏国政权,建立了西晋,史上称为晋武帝,自此以后,魏国灭亡了。同年十一月十四日,曹奂就被迁居到金墉城,被封为陈留王,同时还免去了他的一切拜见礼仪。从他的地位、待遇和结局上来说可以算是历代亡国之君中最好的了。

曹髦是谁杀死的

在众多历史下,能够用壮烈的死亡,来赢得了帝王的尊严,和世人的尊重的帝王并不多,但是有一个人他做到了,他就是曹髦,他是个悲剧人物,他的死,有一个人难脱关系,那就是臭名昭著的司马昭

史上关于他的死可以从甘露之变的事件中得到解读,关于谁是杀害曹髦的凶手也会一幕了然。关于这个事件是发生于三国时期的魏国,是曹魏继高平陵之变以后的又一次重大政变。事件源自曹魏皇帝曹髦和权臣司马昭之间的权力斗争,最后以司马昭废黜并杀害曹髦保住大权而结束。

对于曹髦来说,他的继位只是一个傀儡,朝政的实权基本上掌握在司马家族中。随着曹髦慢慢长大,很多事情一目了然,对司马昭也产生了不满的情绪。后来他写了一首《黄龙歌》,却被司马昭发现,使他对小皇帝曹髦有了戒备之心。

曹髦见到自己的权力威势日渐削弱,感到很是愤怒。于是经过几个人的商议后,决定想要讨伐司马昭,虽然也有几名大臣极力劝阻,不能激进行事,但此时的曹髦犹如脱缰的野马,拉也拉不住。曹髦随即拔出剑登辇,率领殿中宿卫和奴仆们呼喊着出了宫。之后恰巧遇到司马昭的弟弟,曹髦左右的人怒声呵斥他们,将其吓得逃走了。之后中护军贾充从外而入,与曹髦战于南面宫阙之下,面对魏帝的拼杀。贾充军似乎要败了下来,后来在成济的刺杀下曹髦被杀死了。司马昭闻讯大惊,跪倒在地上。而太傅司马孚奔跑过去,把曹髦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哭得十分悲哀。

国学宝典《百家姓》:潘姓

#能力训练# 导语潘姓是一个汉字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3位,潘氏在2007年中国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二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