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是明朝第三任皇帝,为何庙号也要称“祖”?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3收藏

朱棣是明朝第三任皇帝,为何庙号也要称“祖”?,第1张

朱棣的庙号,实际上一开始是太宗,而非所谓的“成祖”。

明世宗在嘉靖十七年9月辛巳,将朱棣的谥号由:“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同时,把庙号由“太宗”也改成了“成祖”。

首先来看谥号改动的两个字,由“体”改为“启”,由“广”改为“肇”。“体”在谥法里的意思是亲近,而“启”则是开始的意思,引申为启发和开导教育之意。由“体”到“启”,则由“亲”至“开”,显然有另创的含义。

而“广”是扩大之意,仅表示在缘由基础上的扩充,然而“肇”则是开端,创始的意思。由“广”到“肇”,月就是由扩大改为始创的含义。、综合起来就是说,朱棣是事创君主,是开创基业的始祖,因而庙号由“宗”而“祖”,讳“太祖”而为大成的“成祖”。

明代有二祖,几乎史无前例,除了清代相沿外,几乎绝无仅有。

由家族同宗之义而为祖,即位始辈之祖是开创之鼻祖也。

实际上,否定了明太祖,即按朱姓血统嫡长继承来说,明成祖也是另开一血统的君主;而就其事业而言,永乐跟洪武形成了鲜明对比,朱棣“靖难”以“清君侧”的理由是建文帝受奸臣迷惑变更祖制,但明成祖的在国策方面却与朱元璋的方向背道而驰,实施的是“开放政策”,永乐比洪武要开明得多,而朱棣也要比朱元璋自信得多,没有那么疑神疑鬼。

那么,话说回来来 明世宗朱厚熜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这就不得不提朱厚熜继位时著名的“大礼仪”政治斗争事件。这一事件,以朱厚熜的全面获胜而结束,他通过“大礼仪”彻底掌控了朝剧,而这一事件的处理结果就是,朱厚熜把老爹兴献王排位抬进了太庙。

但是,当时的太庙里供奉的皇帝已经满了!君王祭祀之庙为太子七庙。中间供奉开创事业的祖宗,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左右各三位皇帝,7人。

到了朱厚熜这里,恰好就是7人。他们是明太祖朱元璋、明太宗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樘。(建文帝和景泰帝朱祁钰是不可能供奉在太庙里的!)

实际上到了朱厚熜堂兄朱厚照挂掉这里,太庙里就应该移走一位给朱厚照腾位置了,而现在朱厚熜登基后,把老子兴献王抬成了睿宗不说,还打算让他进庙,这就比较尴尬了,加上朱厚照,就意味着要移走两个。

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来说,朱棣距离嘉靖最远,极有可能是被“祧”走的对象,但是这里就有个问题了,朱厚熜不敢这么做啊。朱棣跟他一样也是藩王起家最后做皇帝的,只是朱棣靠的是武力,朱厚熜凭的是运气,把朱棣移走,貌似这样一来是不是代表藩王做皇帝的身份天然就要矮一截。

于是朱厚熜发挥聪明才智,首先是把在位不到一年的明仁宗朱高炽给移了出去,这样一来、太庙就空出一个位置来,按道理来说,应该先把朱厚照放进去,毕竟自己的位置是从朱厚照这里继承的,不让人家进太庙说不过去,但老爹的身份也要搞定,光是个睿宗的庙号,而不进太庙这不是开玩笑么?

于是,朱厚熜再次发挥聪明才智,按照继承制度而言,朱棣并不是帝国承认的法定继承人,他武力推翻了太祖指定的世系继承人,自己当了皇帝,相当于是开创了新的世系,所以把他抬成祖成为跟太祖一样的万世不祧之君(万世不会从太庙里移走的皇帝)也是说得过去的,于是乎,明朝的太庙正中就供奉了两位“祖”,加上前面把明仁宗朱高炽给请出去后,一下子空出两个位置,这不堂兄和老爹都请进去了,简直完美!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明朝的亡国之君朱由检肯定有血缘关系啊!难不成大明江山还换了姓不成?朱由检是朱元璋的第十一代子孙。

大明王朝自朱元璋在南京开国建朝起,皇帝的传承就一直在朱家子嗣中传承,当皇帝要是换了姓了,那就一定是改朝换代了。

虽然大明王朝的皇帝一直在朱元璋的子孙中传承,但这其中还是有些亲疏,也就是血缘关系的远近。

朱元璋当皇帝后,就确定了自己的嫡长子朱标为太子,朱标是根正苗红的朱氏皇权接班人,不但是嫡子还是长子,而且自己又很有能力,如果不出意外,朱标当上皇帝后,大明王朝的所有皇帝基本就是出自朱标一系中,也就是朱元璋的嫡子嫡系中传承。

朱元璋这么设计的,但是千算万算,算不过朱标活不过朱元璋,朱元璋没死,太子朱标死了,这让朱元璋伤老心了。

伤心归伤心,在皇位传承上,朱元璋的初心不改,嫡系嫡子传承,朱元璋直接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让他来继承皇位,也能够确保皇位在正统支系中传承。

朱元璋这么设计的,但是千算万算,算不过庶出的儿子(也有说是嫡子)朱棣造了自己孙子的反。

这朱元璋一生强势,唯有这皇位传承规划上始终没有如了他的愿,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反了自己的侄子,把朱允炆赶下了台,自己当了皇帝,自此大明王朝的皇权传承从嫡系正宗转到了庶出的朱棣一脉,而且一直都传承到大明王朝灭亡为止。

虽然大明王朝在嫡系正宗只传承了朱允炆一系,在朱棣庶出一脉中传承了九代,但这其中的几个皇帝在继承皇位上也是有嫡有庶。

首先是明代宗,就是土木堡之变后,大明危机,明英宗被瓦剌虏走了,大明朝无君,于谦与众大臣请示太后另立新君,就是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他不但是庶出,而且还是在前皇帝没有死的情况下继承的皇位。

更传奇的是明朝唯一一个两次登基的皇帝就是明英宗朱祁镇,他第一当皇帝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后来被放了回来,弟弟明代宗朱祁钰病重期间,一群奸臣拥立他付出再次登基当皇帝,杀了大明朝第一忠臣于谦。

到了明武宗时期,也是由于明武宗太过贪玩,临死都没有来得及生孩子,最后皇位的传承落到了旁支兴献王之后朱厚熜头上,也就是明朝著名的聪明皇帝嘉靖。

到了明朝最后两班皇帝了,木匠天启皇帝临死也是没有子嗣,传位给了自己的弟弟朱由检,这是明朝至朱棣起第三起的皇位继承到了旁支系。

明朝皇位的传承一直是有章可循的,当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定好了的规矩: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整个明朝的皇位传承基本都是按朱元璋这个传承制度来的,所以明朝的皇帝肯定都是一家子,一脉相传。

朱棣,男,中国明朝汉族人,生于1360年-1424年,享64岁。1402-1424年在位,共22年。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在他当为皇帝之前,当时的皇帝是朱棣大哥的儿子朱允炆。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七日,明朝的第二个皇帝朱允炆,他的亲四叔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事的燕王朱棣“靖难”成功,正式登基称帝,第二年改元永乐。从此,官方记载中,少了一位温文尔雅的惠帝,多了一位雄才大略的成祖。

那么,历史上的这一段真实的故事,究竟是朱棣篡权还是本来就是皇帝的继承人呢

史载,在登基之前,朱棣的心里充满了期待和忐忑。

四年前,即建文元年七月初五日的凌晨,朱棣正式扯起了“靖难”之旗,宣布废除建文年号,改称本年为“洪武三十二年”。从这一刻起,他才真正地感觉到自己走上了一条无法回头、只能胜利的道路—虽然他喊出的口号是“奉天靖难”,但却矢口否认自己“谋逆”。

形势异常危急。北京城的四周要塞,都已经被朝廷派来的亲信重兵把守,军队加起来达十万之多,而朱棣所能支配的却只有燕王府的八百名亲兵,双方实力悬殊,无法武力对决。对此,朱棣的策略是阴谋加闪电出击。

前一天,即七月初四日下午,朱棣用计将领兵包围王府的张昺、谢贵骗入王府斩杀,府外守兵群龙无首。五日凌晨时分,朱棣果断起事,命手下大将张玉和、朱能迅速出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夜之间占领九门,城内明军纷纷投降,第二天,北京大定。

战火终于烧了起来。从表面上看,朱棣虽旗号打得漂亮,很能蛊惑人心,但力量终究有限。对方是名正言顺的一国天子,拥有理直气壮的正义和集天下于一身的各种资源。而朱棣是叛逆之师,以数百人起事,以北京城一隅而对全国,胜负之势似乎不难判断。然而,他仍然底气十足,从一开始就端着一副异于常态的冷静。

八月十二日,洪武朝唯一一位躲过朱元璋屠杀的开国宿将耿炳文,率领三十万大军北上平叛。出师一月,即兵败定城。十月,建文帝换将李景隆,代替耿炳文领兵五十万,再征再败。到建文二年五月时,水陆重镇德州失守,城内百万石粮食及无数兵器尽为燕军所得,南军一败涂地。在此期间,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朱棣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对战争的判断、分析和决策水平,毫不逊于其父朱元璋。

反观南京城内的小皇帝朱允炆,虽然看似满腹经纶,韬略过人,一上台便雷厉风行地大力削藩,实际却是多谋寡断,毫无权谋之术。这在他与朱棣对决的过程中展现得尤为突出。从一开始的掩耳盗铃,放回朱棣的三个儿子,以为能使朱棣降低戒心,“示彼不疑”,实则是给燕王大送定心丸;到关键时刻,识人不明,任命朱棣的心腹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让其监视朱棣,实则是与虎谋皮;再到出征之前告诫将士“毋使朕有杀叔父名”的妇人之仁,绑自己人手脚,授敌人于盾甲……类似情形,不一而足,失败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

六百年后,回顾整个靖难之役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这场叔侄二人的生死对决,抛去了价值观道德情感上的讨伐,朱棣的胜利完全是理之必然、势之所趋,早在朱元璋“龙驭上宾”时,就已经注定了。

朱元璋独特的集权方式,造成了他死后朱允炆面对的窘迫局面。他大开杀戒,杀光一切可能会危及他或他子孙手中权力的文臣武将。无论是同起草莽、忠心耿耿的元勋,还是计定乾坤、辅国佐君的良臣,或者能征善战、勇冠三军的宿将,一一被他除尽,丝毫不考虑第二梯队人才的培养和接替。与此同时,他还收回一切尽可能的权力,集中在帝王手中。因此,当他死后,等到建文帝继承大统时,除了一柄权力空前巨大的帝国权杖外,身边竟没有一个经得起考验的文武英才。以至于靖难之役发生后,当燕王朱棣听说李景隆被任命为平叛大将军,领兵五十万来征时,忍不住替朱允炆“担心”道:“(此人)智疏而谋寡,色厉而中馁,骄矜而少威,忌刻而自用。未尝习兵,不见大战。以五十万付之,是自坑之也。”这应该不是一个玩笑。

而且对朱元璋来说,这应该还不是最大的打击,最大的应该是他日夜精思、机关算尽,预防了一切外人,却唯独没有防到萧墙之祸。他精心打造的拱卫帝室的防火墙,末了却将武器对准了自己钦定的接班人。

帝权的本质就是家族统治,是唯一的一个家族统治天下所有的家族。但是往往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为了照顾某种平衡和附带的利益分红,家族的范围可能会相当宽泛。可这些到了朱元璋这里就行不通了。朱元璋偏执地认为,只有血管里流着的是他朱家的血,而且是直系的,方可以分享权力。所以,明朝建国后,异姓的徐达们必须死,同姓的李文忠(朱元璋的外甥,曾经也姓朱)们也必须死—不管他们为自己流过多少血,同自己患过多少难。而他自己的子孙后代们无论是否出过力,都可以大大方方地被封王。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对子孙的封王还不是虚封,而是实封,即亲王不仅拥有自己的领地,还有属于自己的军队,是实实在在的小国王。朱元璋不惜一切分封权力,目的是打算靠这些有枪又有炮的藩王来帮助自己“皇图永固”。打一个通俗的比方就是,朱元璋用尽一切方法打造了一个黄金庄园。为了防止别人偷钱或分钱,他干脆不用管家和下人,只允许自己一人打理,并且规定,他死后,庄园的唯一继承人也只能这样做。与此同时,为了防止盗贼,他允许其他儿子们都拿着武器来护庄。这样一来,既保证了自己的财产不外流,也保证了庄园固若金汤,无人可撼。

设计固然巧妙,但他完全忽视了一点,即诸藩王有无个人野心、那些拿着大刀长矛的其他儿子们是不是永不眼红庄园的持有者。

现实永远是残酷的。洪武三十一年之前,有朱元璋这根定海神针在,燕王们只能老老实实地看门,世界风平浪静。可是江山易主之后,新皇帝年仅22岁,并且在朱元璋纯正的儒家教育下,他还是一个文雅、浪漫、充满理想主义的书生。这就不能不使那些在各自王国里积累了丰富政治、军事经验,雄心万丈的叔父藩王们心潮上涌了。

建文三年十二月,朱棣第四次出师南下。这一次出师,他一如既往地发挥着自己高超的战争智慧,并取得了最终胜利。

在此之前,朱棣的“靖难”策略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即由北至南,一步步征服天下。但是在山东屡屡被南军大将铁铉和盛庸顽固纠缠后,他发现,争城争池的拉锯战远不如轻骑奇袭的效果好。于是,他决定绕道山东,逼近徐、淮,一路绝不打攻坚之战,直扑南京而去。

建文四年五月二十日,扬州城不战而降。南京危矣。二十多天后,六月十三日,守金川门的谷王朱橞和李景隆,开门投降,南京沦陷,朱棣胜得一塌糊涂。

取得胜利后,朱棣的日子相当难熬。《明史》载:“是日,王分命诸将守城及皇城,还驻龙江,下令抚安军民。”朱棣死后,仁宗朱高炽御制的“长陵功德碑”也记道:“皇考虑惊乘舆,驻金川门,遣人奉章,言所不得已来朝之故。奸臣苍黄,知罪不宥,闭皇城门不内,而胁建文君自焚。皇考闻之大惊,发众驰救,至已不及。皇考仰天恸哭曰:‘臣之来也,固将清君侧之恶,用宁邦家,何不寤耶’遂备天子礼殓葬。”

结合两处记载,除去其中的假仁假义,当时的情形极有可能是:

一、南京城破后,皇城已禁闭。此时,朱棣并没有决定立即攻城,而是将燕军退驻金川门,并且递书给建文帝。这样处理,原因有二:

1他始终坚称自己是“靖难”、“清君侧”,攻克南京城,目的已经达到,此时若再继续武力攻取皇城,就无法自圆其说了。

2相对于武力夺权,朱棣还是更加希望朱允炆自己能主动做点什么,或者逊位或者自裁,这样他就可以避免背上杀侄的罪名。

二、朱棣愿望如此,但朱允炆的答复却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消失。当朱棣看见皇城内的火光时,他已明白让朱允炆自动逊位是不可能的了。但是他还心存幻想,急忙派兵救火,以确定朱允炆的生死。然而,从碑文中异常地没有交代朱允炆的尸首来看,朱棣并没有找到朱允炆。

但无论如何,此时,大明王朝的国都南京为朱棣所控制已确定无疑。第二天,投降的朝中文武及诸王纷纷以个人名义上表劝进,请求朱棣即位。朱棣称自己只有周公之意,并无称帝之心。随后,燕军诸将上表劝进,仍被严词拒绝。六月十六日,前两天上表劝进的两拨人联手劝进,恳请朱棣顺应民心。朱棣考虑再三,终于“勉为其难”,答应愿为天下苍生造福。

三次反反复复程式化的推让之后,六月十七日,朱棣的登基大典如期举行。此时,在等待和煎熬中过了四年的他,虽然数夜未眠,却毫无倦容,亢奋不已。在各种彩旗仪仗的引导下,在庄严的钟鼎鼓乐声中,朱棣率众将士在文武百官的夹道拜迎下,浩浩荡荡地直向皇城而去。

但意外发生了。根据《明史》的记载,燕王朱棣进城途中,路旁拥挤的人群中突然跑出一个叫杨荣的人,拦住朱棣的马道:“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按照帝王即位的程序,登基之前,新君必须先祭告天地祖先,这样,他的皇位才是注过册的。朱棣兴奋过度,竟然将如此重要的事情忘之脑后。

是日,建文四年六月十七日,朱棣正式即位,成为明成祖,也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永乐大帝。

明成祖朱棣一脉一直传承到了大明王朝灭亡,“由”字辈的崇祯皇帝朱由检。

中国唯一一个从赤贫阶层爬到皇帝位的是朱元璋,他从一个放牛娃、乞丐、和尚,通过努力打下了天下,建朝称帝。朱元璋当了皇帝后,骨子里的小农宗族意识非常的强烈,甚至比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皇帝都更宗系派支。朱元璋给自己的后世子孙修纂了一本《皇明祖训》来规范朱氏子孙的行为,制订了朱氏皇室的诸多规则,其中就有每个儿子的后代的辈分排字。比如他的嫡系,太子朱标的后人字辈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朱元璋给每个儿子的字辈排序就有自己的深意,特别是太子系更是寄托了朱元璋对皇位传承的殷切希望。只是没承想到,朱标死于朱元璋之前,朱元璋为了切实的贯彻他传承嫡子系的宗族思想,他并没有将皇位传给其他儿子,而是由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承。

朱元璋一死,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了朱允炆,自己继承了大统,当了皇帝。那么燕王朱棣这一支的字辈是什么呢?朱元璋早就做好了规定: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朱棣登基后,他的嫡长子朱高炽立为太子,朱棣死后,他就继承了皇位,是为明仁宗。大明王朝就一直在朱棣的这一系中传承。那么是不是每任皇帝都是在嫡子中传承,这就不一定了,大明王朝至朱棣以后虽然有14任皇帝,却只有十辈人,到“由”字辈就断绝了。

明英宗朱祁镇时期,年轻皇帝在太监王振的裹挟下御驾亲征,在土木堡被瓦剌大军俘虏,皇帝被俘,大明朝廷立刻立了新君,却没有拥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帝,他实在是太小了,才2岁,根本无法担当起力挽狂澜的重任。于谦等大臣在太后孙氏的首肯下,就立了朱祁镇同父异母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为帝,这是大明王朝第一次平辈继承皇位。

朱祁钰做了七年皇帝,等明英宗朱祁镇回来后发动了夺门之变,又将皇位夺了回来。明英宗死后,嫡子朱见深继位当了皇帝,他的太子朱佑樘也是嫡子,可是朱佑樘的儿子就不是正妻皇后所生的嫡子了。大明王朝到了朱厚照一脉,就发生了第一次旁支继承。

朱厚照死后,他一生居然没有任何的子嗣,在内阁首辅杨廷和的筛选下,立了兴献王之子朱厚熜为帝,历史上著名的嘉靖皇帝,其后明朝皇位就在朱厚熜这一支里传承,直到最后天启皇帝朱由校死后,也是无子继承,再次将皇位传承给了平辈的朱由检,就是明朝最后一任皇帝崇祯。

我来说下个人的看法。

明成祖朱棣的父亲是明王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

朱棣出生时,朱元璋还未建立明王朝,甚至连他本人都未站稳脚跟,毕竟,元末时各地动荡不安,作为红巾军的一支,朱元璋也在巨变的浪潮之中努力生存下来。也正是这个风云际会的时代,给了朱元璋一个广阔的舞台,不然,他也只过是一个普通的农民。

从家世来看,朱元璋堪称开国皇帝里面最底层的人:家里世代农民。只是,因元末朝廷腐败,朱元璋受到时代浪潮的裹挟,最后依靠自己的能力,成为了弄潮者,最终建立了明王朝,成为一代帝王。

在朱元璋努力向前的过程中,逐渐在他周边聚集了大量的人才,像后期的大将徐达、常遇春、刘基和李善长,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是在他们的帮助之下,朱元璋先后战胜了陈友谅、张士诚,拥有了足够的实力,开始了结束元王朝统治的军事北伐。

当时,为此朱元璋曾颂布北伐檄文,其中的口号现在读出来依然让人振奋不已。在徐达、常遇春的率领之下,朱元璋顺利拿下北方地区,并且将中原王朝失去四百多年北方屏障燕云十六州重新收回,北方地区再也不用时刻担心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了。

之后,朱元璋内部恢复生产、外部持续打击各方势力,巩固了明王朝的边疆。当然,除此之外,朱元璋对功勋的屠戮也是让人不寒而栗。

这也没办法,朱元璋倾力培养的太子朱标早逝,而帝位又想交给太孙朱允炆,为了防止出现手下的骄兵悍将威胁太孙帝位,朱元璋罗织罪名,几乎将洪武一朝的勋贵一扫而空。只不过,他孙子的帝位也未能保住,四子朱棣几年之后发起了“靖难之役”坐上了皇位。

要知道,在朱元璋的计划里,朱棣是维护朱允炆的帝位的重要支柱,结果却是双方反目,建文帝失踪,朱棣一系继承大统。

综上所述,是关于朱棣父亲的一些简要说明,希望对你有帮助。

朱棣是明朝第三任皇帝,为何庙号也要称“祖”?

朱棣的庙号,实际上一开始是太宗,而非所谓的“成祖”。明世宗在嘉靖十七年9月辛巳,将朱棣的谥号由:“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
点击下载
上一篇:清朝皇室家谱下一篇:靳姓的来源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