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究竟是谁发明的?是张三峰、陈王廷,还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总结。
大家争论的有根有据,旁征博引,考据充分,结论凿凿。但归结此问,主要有以下两论:一是张三丰创拳论;一是陈王廷创拳论。
持张三丰创拳论者,多不习现在主要流传的陈、杨、孙、吴、武、赵堡派太极拳,自认为师出道家,拳出道家。论据确凿,论述有力。我们可以看看以下的经典论述:
关于张三丰创太极拳的文字记载,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有早于清初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及其子黄百家《内家拳法》的史料。这两种记载应该同出于王征南口述的内家拳源流,应该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关于张三丰创太极拳,过去唐豪、顾留馨在创立"陈王廷创拳说"之时,抓住所谓"夜梦玄帝授拳"等"荒诞"的说法,予以批判和否定。其实在武当山从古至今,历来就有道士们习武的传统,而且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假如我们能够客观地对待,那么请问,张三丰作为武当山的道士,他习武、练拳是不是迷信?荒诞吗?武当山道士们秉承传统,将武当山道士们所继承的拳法形成自己的风格,并传播到民间,从而发展成为中华武术中一大名宗--武当派武术,这又是不是迷信?假如这些都不是迷信的话,那么我们应不应该将唐豪、顾留馨所否定过的客观事实予以澄清,还历史一个本来面目?
清光绪六年,李亦余所作《太极拳小序》开宗明义就说道:"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但李氏又于光绪七年将开头所作改作:"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李氏为何作此改动?其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李氏困惑于宋张三峰与明张三丰故而未作定论;其二,当时有陈系(陈、杨、武等派)以外的太极拳流派在民间沿袭着,而这些流派自云早于张三丰。李亦余可能有所耳闻,故认为太极拳起源有可能早于张三丰。
关于这一点,可举一实例为证:清同治年间,杨禄禅先生在京城旗营及端王府教拳,得其传授者甚多。有一旗人夏桂勋从禄禅师学拳数载,后来夏桂勋在河南败给了李六如,方知李六如所练为"金陵太极功",而李六如的太极功是从学于金陵(南京)的谷宗云、谷宗秀兄弟。谷氏兄弟为清朝乾嘉时人。由是可直知早在乾隆年间太极拳(功)已经在金陵流传。李六如将此派之内容传给了夏桂勋,夏桂勋返京后传京都旗人恒寿山(人称"大力恒"者)等人,并一直沿袭至今天。笔者与此派传人交往甚密,得知此派传谱记载,金陵太极功始于南北朝盛于唐宋。可谓早于张三丰。另外,从从此派内容及其特点来看与陈系诸派大异,可断其绝非由陈系诸派所派生。夏桂勋与李亦余为同时代人,李亦余闻知金陵太极功及其源流,也是极有可能的。故而改"太极拳始自宋张三峰"为"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然而李亦余很清楚地说明:"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这里虽未提及蒋发,显因系略笔之故。巧得是,禄禅师之弟子王兰亭以师兄弟名义所传授的师弟李瑞东,曾经在光绪七年七月也写过一篇《序》其中也曾提到张三丰创拳和传拳的问题。《序》中说道:"太极拳术始于轩辕黄帝,因在常山偶见蛇鹊之战,藉蛇缠鹊跃战斗之机,悟理想义,由此而发明太极拳术。历圣相承,迨至宋元,张三丰先师抚无极、太极、八卦错综之义,阴阳相推之理,五行生克之情,八门变化之机扩而充之,衍成各种太极拳术。至此,本门拳术始大盛矣。实为武术中内家嫡派"。
这里,李瑞东先生说太极拳始于轩辕黄帝,系因道家崇尚黄老,而太极拳传人多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之故。这里的轩辕黄帝应该理解为:不知其年代及姓名的古人的代称。而古人观蛇鹊之战,悟化出一种原始拳术,这绝非迷信,是符合唯物主义观点的。这种原始的拳术迨至宋元,就成了张三丰进一步创造的蓝本。这说明张三丰是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从而创造出武当内家太极拳。这种说法显然要比所谓夜梦玄帝授拳,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的说法真实可信。
李瑞东在《序》中所言,张三丰为宋元时人,客观地看张三丰从宋代活到明代颇为令人怀疑。但是对于专门练习长寿之术的高道张三丰来说,并非不可能的,因为古有彭祖八百岁之说。
张三丰创太极拳还是内家拳?内家拳早期是否和太极拳同源?其实,张三丰创太极拳和创内家拳并不矛盾,二者皆为张三丰所创,而且早期内家拳和太极拳是不分彼此的。只是名称不同,这是由于传人不同,从而派生出不同的名称而已。或者是由于拳法套路不同,因为张三丰所创绝非单一的套路,很可能是多种套路和各种辅助功法、内功修炼方法。由于传人所承袭的套路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称谓。类似情形在传统武术的沿袭过程中是司空见惯的,不足为奇的。另一种可能是:太极拳曾经作为武当派内家拳的一部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与内家拳的其他内容一起沿袭了下来,以后由于在传递过程中的各种原因,与内家拳的其他内容发生了分离。分离之后又不断地吸收其他拳种的内容以丰富、完善自身,逐渐演化成一个独立的拳种。至于何时从内家拳中分离出来的,这正是我们所应该深入研究的。
内家拳的概念和内涵,在今天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仅原有的内容(含太极拳)还包括了"八卦"、"心意"、"形意"、"通背"等多种内功拳种。然而,内家拳原来的内容只是"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黄百家《内家拳法》),即张三丰所创太极拳的代名词。
关于太极拳曾经作为内家拳的一部分,其依据有二,其一、太极拳和松溪派内家拳的相同之处,根据松溪派内家拳第二十代传人王维慎在《松溪派内家拳的本源与发展》(见《武魂》1983年第1期)一文中所阐明的拳理,简要地对比一下传统太极拳的拳理,就会发现,二者有很多共同之处,可以说同出一源,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
松溪派内家拳讲:"拳有阴阳才能有变化,有变化才能有刚柔";王宗岳《太极拳论》曰:"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太极拳以阴阳为万法万事之宗祖。
松溪派讲:"拳起于易";太极拳各派皆以易理说拳理。
松溪派讲:"气沉黄庭,气转黄庭"此乃抱元守极之法,练先天混元之功;传统太极拳讲:气沉丹田,内气潜转,练的也是先天混元之功。
松溪派的要领有:"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而这正是传统太极拳中人所共知的基本要领。
此外,松溪派讲:"下腭微收";太极拳也讲下腭微收。
在打法上,松溪派讲"后发制人,后发先至";太极拳则讲"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恰好是前者的诠释。此外,松溪派在技击上上讲"抓筋拿脉,打穴击要";这在传统太极拳的技击上也有若干体现。
总之,由于传递过程中的不断演变,如果拿今天的松溪派内家拳同今天的太极拳相比较,肯定会有诸多不同之处,例如在拳势名称上区别较大,这也是很自然的。绝不可以把这些不同之处用来否定松溪派内家拳和太极拳的渊源关系,因为这样做,就等于抛开历史于不顾,片面地要求形式上的相同,这无疑不是研究历史的正确态度。
太极拳作为武当内家拳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武当山道士张三丰所创造和传播的道家功夫,在当今某些流派所继承下来的传统太极拳内容里,还可以找到其他的依据。清朝著名的太极拳家李瑞东先生随其师兄王兰亭学习太极拳术,艺成之后,又遇甘凤池之曾孙甘淡然(字霈霖)先生,遂拜甘淡然为师,得其"江南派"太极拳之传。所谓江南派太极拳实为武当"金蟾派"太极功之俗称,此派内容十分丰富,拳法分为武两类,文架讲"沾"、"粘"、"连"、"随"之打法,武架讲"离"、"粘"、"随"之打法。其风格特点与陈系诸派大为不同。李瑞东先生后来综合了自己所得"河南派"、"江南派"、"陕西派"太极拳之精华,熔于一炉,创李派太极拳,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派别。李派除了有李瑞东先生所创的各种拳械套路以外,还继承了许多传统太极拳套路、器械、内功修炼和多种辅助功法。其中就有许多由李瑞东先生传递的内容(非先生自创),其中可以找到太极拳属于道家功夫以及张三丰创太极拳的证据。
其中的"太极十三丹"就是非常原始的太极拳术。它之所以称之为"丹",是有其历史渊源的。李瑞东先生所传的"太极十三丹",与武当道教的内丹功有着不解之缘,而且是直接沿袭下来的丹功称谓。所谓道教内丹功,其实就是道士们所修炼的内功。道教所追求的是修炼成"纯阳之体",即成仙,"成仙"的手段有两种,其一是通过服食外丹来达到目的;其二是通过修炼内丹功来达到目的。一般来说道士们通过炼丹炉所炼就的外丹,多含铅汞,十分有毒,服之不但成不了仙,还会中毒,于身体有大害,自古因服食外丹而中毒死亡的道士非常多,甚至还有贪图长生不老的皇帝。但是内丹功则不同,因为内丹功按通俗的说法就是道家"养生气功",修炼内丹功不但于身体无害,而且低则益寿延年,高则可修炼成"纯阳之体",从而"得道成仙"。因此,历史上绝大多数道士都修炼内丹功。因为内丹功也是气功,那么气功就有动静功法。
太极十三丹即是道家内丹功的一种,太极十三丹的动功就是以仿效十三种动物的动作之仿生功法。总体来说十三丹就是一种功拳合一、内外皆修的道家功夫。它和其他传统太极拳的相同之处就是,皆有技击的性质。李瑞东先生的这套"太极十三丹",得自王兰亭与甘淡然,早期杨禄禅先生也曾经传授过。
太极十三丹动功中有蛇鹊两形,道家太极拳传人认为蛇、鹊两形为太极拳各势的父母拳,也就是太极拳的原始形式,而其他拳势则是由这两形衍生出来的。
李瑞东先生在光绪七年《序》中所谈到的,轩辕黄帝在常山观蛇鹊之战,而悟化、创编了一种原始拳法。李派太极拳谱中有一首《太极拳发源歌》云:
昔日轩辕到常山偶见蛇鹊斗坡前鹊啄蛇头蛇尾应鹊啄蛇尾头相连鹊啄蛇腰首尾应黄帝因见非偶然细观二物尤相斗始此留传太极拳
无独有偶,北京白云观道士们中间流传着一种"原始太极拳",此派也有类似的《太极拳发源歌》,意思完全一致,只是文字略有差异。歌中所说的"蛇鹊相斗"的特点,在太极十三丹的蛇、鹊两形的对练中体现的活灵活现。蛇形柔软而缠绕,鹊形迅捷而刚硬,蛇缠鹊跃,两形阴阳相济,刚柔并重,变化无穷。笔者以为,这的确是太极拳的最为原始的形式。这种最为原始的形式传至宋元时代的张三丰,经过再创造,得以扩充、发展,从而形成了太极拳的朴素形式--太极十三丹动功。太极十三丹的其它十一形为:狮、熊、虎、猿、鹤、蟾、马、鸡、凤、猫、龙。每一种形象代表了若干势单练动作,每一势单练动作,都有其专用的名称。比如"长蛇串珠"、"灵鹊起尾"、"熊罴漫步"、"鹤舞松荫"、"金蟾望月"等等,而这类名称与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式,与陈氏家传长拳的拳势名称不同。这一点恰恰证明太极拳并不是由陈氏九世祖陈王廷依据戚继光《拳经》图势所创,而是另有源头的。
个别人曾经把戚继光、陈王廷作为太极拳的中间传递者,而这种说法也是同样不足取的,它的依据仍然是对照近代陈氏太极拳太极拳、陈氏家传长拳、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式所发现的相同式名而已。近代的陈式太极拳与陈长兴时代的太极拳比较,其内容肯定经历了很大程度的演变,在演变的过程中则不可避免地渗入了陈氏家族原有拳术的成分。这样,陈氏太极拳中有一些陈式长拳、戚继光《拳经》中若干拳势名称,也是合乎情理的。唐豪的考证过分地偏重于拳势名称的对照,自以为从中找到了陈王廷创拳的证据,殊不知后世的陈式太极拳乃是陈氏族人结合了家传拳术进行了改造的结果。比如现代陈氏的"二路炮捶",外家拳的味道很浓,但是又很突出太极拳的缠丝劲,十分明显,这是用太极拳的劲法、原理对陈氏原传外家拳进行部分变革的结果。这个问题历来困扰了太极拳起源问题的研究和考证。使许多学者误以为沿陈氏近代太极拳--陈王廷《拳经总歌》--戚继光《拳经》这条路,就可以找到太极拳的源头,从而把陈王廷作为中国最早的太极拳创始人,或者把戚继光、陈王廷作为太极拳的中间传递者。
研读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可知,其三十二式拳法乃是取自当时流行的十六家拳法,即使其中有内家拳或太极拳成分,也仅限于一两个拳势而已。所以其三十二式图势绝不可以视作为太极拳,戚继光、陈王廷也绝不是太极拳的创造者和中间传递者。尽管戚氏在《拳经》篇内也曾经提"常山之蛇说",但是《孙子九地》中有:"故善用兵,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作为熟读兵书的杰出军事将领,戚继光很可能直接引用自《孙子》一书,而与太极拳无关。举个形象的例子来说,如长江上游的支流很多,但是,除了沱沱河以外,其他支流都不是长江的源头,尽管那些支流同样丰富了长江的流量。那么,太极拳的源头究竟在哪里?
事实证明:内家拳及太极拳系统的产生与道家及道教的内丹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内丹功既有动功,又有静功,行、立、坐、卧各式功法一应俱全。其动功与民间武术的有机结合,从而产生了内家拳的雏形。这一结合,不仅使内丹功的动功具备了新的功能--技击,而且还使外功拳术得到了升华,形成了一种在技击实战中威力巨大的内家拳术,这无疑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上述说法绝非臆测,依据很多,比如太极十三丹动功这种太极拳的早期朴素形式所保留的道家丹功特征及其拳术的属性就是活的证据。它用形象而不是文字记载了从道家丹功、民间武术的结合到内家拳乃至太极拳形成这一历史过度。
李派传谱中有一段太极十三丹的说明文字:"以上名为十三总势,又名形神妙化丹功,乃太阴炼形之术也,分阴阳、文武火候,动静神功,故有行立坐卧功夫矣。八势、五步妙法在其中矣。八卦错综运用变化之道与五行生可之理互相吻合,共成十三势",这段文字不仅说明太极十三丹就是道家内丹功,而且也说明它同时也是丹道动功向太极拳术转化的中间过度形式。解析十三丹的内容发现,原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与"进"、"退"、"顾"、"盼"、"定"的太极拳十三势,就融会在十三丹的各式动作中!它之所以称之为"十三总势"意即各种太极拳套路,均以此为母体,由此衍化而来!!!王宗岳《十三势歌》中云:"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过去,王宗岳究竟传授拳架没有,曾受到唐豪的怀疑,现在看来,李派所继承的"太极十三丹"(十三总势),就是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河南温州县的太极拳拳架之一!它与陈氏长拳、戚继光《拳经》图势完全不同,却与各派所传的太极拳有着本质的相同。它虽经历代多人传递至今仍保留着古老朴素的特色,保持了其道家内丹功动功的特征,为太极拳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活的"化石"。
研究太极拳的起源,绝不是简单地对照一下拳势名称,而要从各个方面深入研究,比如基本拳理、辅助功法,尤其是可以从太极拳的各种内功修炼方法中进行研究。太极拳作为一种内功拳法,在它的整个传递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内功修炼方法的传递,往往拳架发生了极大的演变,而内功修炼方法并无多大的变化,这是由于内功的修炼很容易导致出偏(走火入魔),所以,历代传人必须慎重。
李派传人将多种太极拳的内功修炼方法沿袭至今天,其中还有"太极钓蟾功"、"百日筑基功"、"卯酉周天功"、"九转还丹功"、"圣胎培育还元功"等等。这些功法大都有坐卧功法,也大都讲究在修炼过程中要"安炉立鼎"、"采药"、"烧文火"、"烧武火"、"阴阳交媾"、"产婴结丹",其功理、功法与《武当修真图》相一致,而且,李派历代传人均以《武当修真图》为练功指南,由此可见,太极拳的内功修炼与道家的内丹功起码是属于同一个系统的近亲功法。就是当今各派的内家拳也都有"以拳入道"的说法。目标就是所谓的炼成"纯阳之体"拳法和技击不过是"技艺之末",这就从另一个方面证明,太极拳及内家拳起源于道家内丹功与原始拳法的最初结合形式,而宋元时代的张三丰创造内家拳及太极拳是完全可能的。
从张三丰所在的时代到如今,由于年代久远等诸多因素,已无连续、严密、完整的传递程序可供我们参考了,而太极拳的连续传程也只能上朔至清朝康乾间的王宗岳。据李派残存的拳谱资料记载,与王宗岳同时代擅太极拳者,尚有甘凤池、张凤仪、李凤元、乔三秀、陆凤治、陈凤山、黄凤歧等人。
张三丰的弟子有:李玄宗(道号"铁蟾子")、王道宗(道号"金蟾子")、张清修、李静修、邱元靖等人。由王道宗传陈洲同,以下与内家拳源流交叉(见《王征南墓志名》),至王征南断代,后为王宗岳、甘凤池、张凤仪、乔三秀等人。自王征南以上,太极拳与内家拳是一体的,而征南以后则从内家拳里分离出来,逐渐演变为一个独立的拳种。传至清朝康熙、乾隆间,是太极拳的中兴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太极拳家。王宗岳一支,由弟子蒋发广为传播,在河南温州一带兴起,清代称之为"河南派"或"温州蒋派";甘凤池、张凤仪等人将太极拳传播于江南部分地区,清代称为"江南派",也称"武当嫡传金蟾派太极功",钓蟾功是该派的绝技。清朝光绪年间,一百零八岁的甘淡然,字霈霖,为甘凤池之曾孙,将"金蟾派"完整地传给了李瑞东先生,并且沿袭到今天。
众所周知,河南派由陈长兴传给杨禄禅,杨禄禅到北京广为传播,从而衍化出杨、武、李、吴、孙各派。
清朝光绪末年,由武当山云游道士培元尘将"武当隐仙羽化犹龙派太极拳"传给了北京的司星三,该派至今仍在天津地区沿袭着。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金陵谷宗云、谷宗秀兄弟擅长"金陵太极功",谷氏兄弟传河南李六如,李传北京夏桂勋,夏传恒寿山(大力恒),此派至今仍在天津地区流传。
此外还有许多流派,比如清末民初宋书铭传承的三十七式太极拳;由道士吴鑫泉传承的"武当道家太极拳";由北京白云观安声远道长传承的"原始太极拳"等流派,均各自有其传递程序,而大部分都与河南陈家沟毫无瓜葛。因此,"天下太极出陈沟"的说法,是根本无视客观事实的存在的。
张三丰作为太极拳的创始人,还是中兴者?这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考证的。然而,张三丰曾经扩充、丰富了太极拳的内容,曾经传播了太极拳术,这却是不能随意否定的。因为太极拳这种源于道家内丹功的拳法本身,可以找到许多证据。
持陈王廷创拳论者,则多为习练陈、杨、孙、吴、武、赵堡派太极拳者,为证正宗,据史考证,言据确凿,结论不二。以下论述,可谓代表:
仕途不顺 陈王廷创立太极拳
在《陈氏家谱》中,陈卜被奉为一世祖,但他并不是太极拳的创始人。明万历中期,陈卜的9世孙陈王廷采众家之长,创编太极拳,成为一代武林泰斗。陈王廷是公认的太极拳鼻祖。
按照《陈氏家谱》的描述,陈王廷天资聪慧,自幼勤奋好学,白天练武功,晚上学文化。他不仅深得家传武艺,而且熟读诸子百家,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因他生得面红庄重,蓄有美髯,又骑一匹枣红马,惯使春秋大刀,江湖上人送绰号“二关公”。据传年轻时陈王廷曾到山东一带走镖,当地匪寇无不闻风丧胆。
明朝末年,陈王廷以武秀才的身份参加乡试考武举。校场上,他张弓满月,一马三箭,三马九箭,射了个“凤夺巢”。所谓“凤夺巢”,就是第一箭射中靶心后,第二箭从靶心挤出第一箭,第三箭又挤出第二箭,像鸟儿夺巢一样。陈王廷的高超武艺博得了满堂喝彩,但负责擂鼓报靶的鼓吏因受人贿赂,只擂了3通鼓,表示9箭只中了3箭,主考官凭鼓声记分,即以3箭论之。陈王廷气愤不过,驰马擎剑,劈死鼓吏,逃出了校场。
随后,陈王廷投奔了在嵩山扯旗造反的好友李际遇。后来,李际遇事败被杀,陈王廷才归隐故里。清朝顺治年间,陈曾入乡学为文庠生,但他时运不济,始终也没有弄上个一官半职。于是他就绝了走仕途的想法,匿伏在陈家沟,立志造拳传世。现在看来,当年文武双全的陈王廷仕途不顺是件大好事,那个受贿的鼓吏客观上也算为太极拳的产生做了贡献,要不然,明王朝可能多了一个能征惯战的将军,但中国武术史上可能就永远没有了太极拳。
探溯太极拳的起源,不能不从整理明代民间武术的戚继光说起。我国武术历史悠久,由于地大人多,发展到明代,拳种已经很多。这些拳种各有所长,也各有所偏。名将戚继光为了训练士卒,从民间著名的16家拳法中,吸取32个姿势编成套路,称作“拳经32势”,作为士兵练习刀枪剑棍的“武艺之源”。
陈王廷晚于戚继光半个多世纪,是继戚继光之后研究和整理中国民间武术的杰出人物。他在整理民间武术套路时,显然受戚氏的影响很大。在创立太极拳时,陈王廷从戚继光的“拳经32势”中吸取了29势。陈王廷在继承祖传拳术和吸取民间拳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根据《河图》、《洛书》之太极阴阳八卦学说,与引导、吐纳以及中医经络学说相结合,融众家之长,创编出一种阴阳开合、虚实转换、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拳术——太极拳。
陈王廷创编的太极拳不但把武术和气功、经络学说相结合,还创造了“双人推手”这一竞技运动。我国自古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技击方法,但几千年来,这五种方法都是独立发展,比如摔法就只讲摔,不讲打。其他四种技击方法虽也综合锻炼,但仍各具特色,唐代的“南拳北腿”之说,就说明了这种分歧。与戚继光同时代的名手,如山东的“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和张伯敬之打,都是各具一技之长,而“太极推手”,则综合擒、拿、跌、掷、打等竞技技巧,具有很强的技击性。再者,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中具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练习者历来只做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造就了大批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而前人苦心积累的经验也因为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太极推手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问题。
说到太极拳的理论难免枯燥,无论是《河图》、《洛书》、阴阳八卦,还是引导术、吐纳术、经络学说,感觉都是玄而又玄的东西,但高深的武功不都是这样吗?想想我们在武侠小说中看到的《九阴真经》、《葵花宝典》等,就不难理解了。
悟出太极真谛的陈王廷也有一本秘笈从不离身,那就是《黄庭经》,今天,我们从他留下的那首题为《叙怀》的长短句中还能窥到一些当年的秘密:“叹当年,披坚执锐……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莫衷一是,各自有理。除纯属学术之严谨外,莫乎想争个“正宗”二字,当今世事,市场经济,除弘扬国粹之责任在肩外,“正宗”二字之背后,或许还有“利益”二字吧。
既然大家承认“太极拳”是个好东西,邓小平同志都说“太极拳好”,我们何苦非得就历史遗留问题争个子丑寅卯不可,如有精力多从古代拳理、现代科学角度探究太极拳之理,以便于弘扬国粹,岂不更好?
现代人,就得有点现代人的思维,也向西学精神学一点,向前看,不要只是“向钱看”,可能更有益处不是?
(1)尧帝第九子刘源明(因封刘国此始姓刘)妣古氏、巫氏——(2)刘永和妣宁
氏——(3)刘纪安妣王氏、刘纪乐妣甘氏——(4)刘岁纪妣黎氏——(5)刘正成妣李氏、刘正定
妣王氏、刘正坤池氏——(6)刘长历妣瞿氏——(7)刘德科、刘德亮妣薛氏、刘德仁——(8)刘
仁宏妣孟氏、刘仁发——(9)刘廷光妣雍氏、刘廷绅、刘廷九、刘廷贵——(10)刘爵南妣尚氏—
—(11)刘行矩妣晏氏、刘行清——(12)刘复胜、刘复旺妣易氏、刘复松——(13)刘茂光、刘
茂清妣丁氏、向氏、刘茂文、刘茂华——(14)刘孔扬妣廖氏——(15)刘日永妣宏氏、刘日贵、
刘日胜——(16)刘德荣妣吕氏、刘德康——(17)刘聚义妣言氏——(18)刘宗妣熊氏、刘孚妣
江氏、刘汉妣汪氏、刘累妣赵氏、汪氏——(19)刘正益、刘洪益、刘永益、刘万益、刘大益、刘
宗益、刘顺益、刘昌益妣黄氏——(20)刘歆妣徐氏、刘锡朋妣古氏——(21)刘永妣林氏、刘
杭——(22)刘琳妣奉氏——(23)刘狱、刘麓妣罗氏——(24)刘洪州妣袁氏——(25)刘绅妣
熊氏——(26)刘茂高妣余氏——(27)刘道山妣贝氏——(28)刘叨明、刘叨亮妣曾氏、刘叨
清、刘叨朗——(29)刘先妣程氏——(30)刘臣、刘坤妣古氏——(31)刘案喜、刘案庆、刘案
临妣陈氏——(32)刘智河妣宦氏、刘智明——(33)刘绘妣以氏、刘缙、刘总——(34)刘元远
妣芋氏——(35)刘观榜妣文氏——(36)刘文祯妣谢氏、刘文祥——(37)刘篮妣甘氏、刘管、
刘符——(38)刘九琳妣张氏——(39)刘道总妣甘氏——(40)刘伯亿妣卞氏、刘叔亿妣景氏、
安氏——(41)刘笃庆妣秋氏——(42)刘陶阳、刘定阳、刘楚阳妣曹氏——(43)刘春、刘淋、
刘弼妣汤氏——(44)刘猛、刘勇妣黄氏、刘刚、刘强——(45)刘建平妣曾氏——(46)刘敬
堂、刘敬典妣张氏、刘敬培——(47)刘照然妣毛氏、董氏——(48)刘之雄、刘之旺妣古氏
——(49)刘茂妣佟氏——(50)刘平环妣古氏、刘平元——(51)刘良妣胡氏——(52)刘世
勋、刘世郎妣易氏、徐氏——(53)刘昌允妣钟氏、刘昌华——(54)刘万宗妣尤氏、刘万全——
(55)刘康妣万氏——(56)刘凤妣官氏——(57)刘致禄妣尹氏——(58)刘伯蛮妣钟氏、杨
氏——(59)刘维纲妣朱氏、刘维统——(60)刘宗仁妣金氏、刘宗义、刘宗礼、刘宗智、刘宗
信——(61)刘大化妣吴氏、刘大爵、刘大禄——(62)刘敏洪妣司马氏——(63)刘晋妣温氏、
刘珍——(64)刘湖、刘璜妣曾氏——(65)刘鸣坤、刘鸣申妣欧阳氏——(66)刘松妣朱氏、刘
柏、刘梢——(67)刘文先妣洪氏、丁氏——(68)刘伯仲妣姜氏、陈氏、刘伯茂——(69)刘盛
臣妣白氏——(70)刘茂清妣吉氏、刘茂祖、刘茂文——(71)刘桥妣殷氏、吉氏、刘年——
(72)刘丰(字然、号果齐。迁江南沛县、家财万贯、好善乐施)妣李氏、桂氏、刘沛——(73)
刘仁纪、刘仁号(字荣)妣赵氏、梁氏、——(74)刘瑞(字显名初)妣李氏——(75)刘伯妣邱
氏周氏、刘仲妣马氏、刘邦妣吕氏、戚氏、薄氏、张氏、赵氏 刘交(楚王)妣梁氏—
注:
1、古人多名,该谱同一人选用的个别名字可能与刘邦各支族谱记载有异,特说明;
2、古一夫多妻,各支族谱选取的夫人多以该祖原配和生母为主,故所标妣(夫人)可能有所不同;
3、不排除历代后人因代代传抄而产生的错误;
4、因为家谱皆秘而不宣,谱中很多史料不便公示
5、以上仅供对家谱研究有兴趣者参考,请勿复制转载到处发布,以免因其族人不满引起纠纷。
泰州自驾游到戚氏牌坊的总里程为619公里,耗时7小时14分钟,油耗费用估计247元左右,过路费为285元左右
从泰州到戚氏牌坊途径道路概况
龙腾路 → 京泰路 → 站前路 → 站前快速路 → 长江大道 → S506 → 泰州西互通 → 启扬高速 → 丁伙枢纽 → 京沪高速 → 泰新高速 → 青兰高速 → 泰山枢纽立交 → 京台高速 → 殷家林枢纽 → 济广高速 → 长清大学城立交 → 平安南路 → 经十西路 → 北郑线 → 经十西路 → 经十西路辅路
从泰州到戚氏牌坊路线详情
沿起点行驶045公里后,进入龙腾路。用时1分钟
沿龙腾路行驶90米,右转进入京泰路。用时1分钟
沿京泰路行驶230米,右转进入站前路。用时1分钟
沿站前路行驶100米,靠右。用时1分钟
行驶400米,直行进入站前快速路。用时1分钟
沿站前快速路行驶929公里后,进入长江大道。用时6分钟
沿长江大道行驶24公里,直行。用时1分钟
行驶430米,朝扬州,扬州泰州机场方向,靠左进入泰州西互通。用时1分钟
沿泰州西互通行驶640米,直行进入启扬高速。用时1分钟
沿启扬高速行驶2660公里后,进入丁伙枢纽。用时13分钟
沿丁伙枢纽行驶370米,朝淮安,北京方向,靠右。用时1分钟
继续沿丁伙枢纽行驶920米,直行进入京沪高速。用时1分钟
沿京沪高速行驶42722公里后,进入泰新高速。用时4小时52分钟
沿泰新高速行驶6260公里后,进入青兰高速。用时37分钟
沿青兰高速行驶2036公里后,进入泰山枢纽立交。用时13分钟
沿泰山枢纽立交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京台高速。用时1分钟
沿京台高速行驶5250公里后,进入殷家林枢纽。用时34分钟
沿殷家林枢纽行驶580米,朝G35,菏泽方向,靠左。用时1分钟
继续沿殷家林枢纽行驶17公里,直行进入济广高速。用时1分钟
沿济广高速行驶466公里后,进入平安南路。用时2分钟
沿平安南路行驶860米,靠左。用时1分钟
继续沿平安南路行驶370米,靠左。用时1分钟
继续沿平安南路行驶11公里,右后方转弯进入经十西路。用时1分钟
沿经十西路行驶396公里后,进入北郑线。用时2分钟
沿北郑线行驶170米,直行进入经十西路辅路。用时1分钟
沿经十西路辅路行驶8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用时1分钟
苏州开车到戚氏牌坊的一共要行驶756公里,一共得开8小时56分钟,油费大概是302元左右,过路费为388元左右
从苏州到戚氏牌坊途径道路概况
苏站路 → 人民路 → 苏城大道 → 城北快速路 → 苏城大道 → 金政街 → 沪宁高速苏州西互通 → 京沪高速 → 沪蓉高速 → 罗溪枢纽 → 江宜高速 → 京沪高速 → 泰新高速 → 青兰高速 → 泰山枢纽立交 → 京台高速 → 殷家林枢纽 → 济广高速 → 长清大学城立交 → 平安南路 → 经十西路 → 北郑线 → 经十西路 → 经十西路辅路
从苏州到戚氏牌坊路线详情
从起点向正东方向出发,行驶310米,左转。用时1分钟
行驶120米,右转进入苏站路。用时1分钟
沿苏站路行驶180米,左转进入人民路。用时1分钟
沿人民路行驶890米,左转进入苏城大道。用时1分钟
沿苏城大道行驶12公里,朝无锡方向,直行进入城北快速路。用时1分钟
沿城北快速路行驶170米,靠左。用时1分钟
继续沿城北快速路行驶40米,靠左。用时1分钟
继续沿城北快速路行驶13公里,朝虎阜路,无锡方向,靠左进入苏城大道。用时1分钟
沿苏城大道行驶11公里,靠左。用时1分钟
继续沿苏城大道行驶25公里,朝无锡方向,右转进入金政街。用时1分钟
沿金政街行驶40米,朝G2,G42,南京,上海方向,靠左进入沪宁高速苏州西互通。用时1分钟
沿沪宁高速苏州西互通行驶18公里,朝北京,南京方向,直行进入京沪高速。用时1分钟
沿京沪高速行驶3769公里后,进入沪蓉高速。用时19分钟
沿沪蓉高速行驶5290公里后,进入罗溪枢纽。用时33分钟
沿罗溪枢纽行驶320米,朝五峰山大桥,泰州大桥,扬中方向,靠右。用时1分钟
继续沿罗溪枢纽行驶710米,直行进入江宜高速。用时1分钟
沿江宜高速行驶6828公里后,进入京沪高速。用时45分钟
沿京沪高速行驶43672公里后,进入泰新高速。用时5小时7分钟
沿泰新高速行驶6260公里后,进入青兰高速。用时38分钟
沿青兰高速行驶2036公里后,进入泰山枢纽立交。用时13分钟
沿泰山枢纽立交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京台高速。用时1分钟
沿京台高速行驶5250公里后,进入殷家林枢纽。用时34分钟
沿殷家林枢纽行驶580米,朝G35,菏泽方向,靠左。用时1分钟
继续沿殷家林枢纽行驶17公里,直行进入济广高速。用时1分钟
沿济广高速行驶466公里后,进入平安南路。用时2分钟
沿平安南路行驶860米,靠左。用时1分钟
继续沿平安南路行驶370米,靠左。用时1分钟
继续沿平安南路行驶11公里,右后方转弯进入经十西路。用时1分钟
沿经十西路行驶396公里后,进入北郑线。用时2分钟
沿北郑线行驶170米,直行进入经十西路辅路。用时1分钟
沿经十西路辅路行驶8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用时1分钟
太极究竟是谁发明的?是张三峰、陈王廷,还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总结。
本文2023-10-21 15:50:5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08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