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氏家谱中恒字辈那个字上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4收藏

祝氏家谱中恒字辈那个字上面,第1张

四川达州祝氏字辈:“国天永九明灯庭诚儒学昌大君子多文”。

四川蓬安祝氏字辈:“万字守家四国文朝光大心明仁继启立本和良”。

四川蓬安祝氏字辈:“万志守家心明”。

四川安岳祝氏字辈:“世代永兴隆”。

四川丹棱祝氏字辈:“国先启寒山万相甫良瑞玖金祖武伦”。

四川邻水祝氏字辈:“明良绍忠诚”。

四川广元、湖北襄樊祝氏字辈:“作成本自天师儒培国佐才学齐团员”。

山东牟平祝氏字辈:“长依锦厚立心源承业端思世泽传圣教崇宣勤为本中才启嗣亦绳前”。

山东郓城祝氏一支字辈:“允玉仰令嗣恩”。

山东郓城祝氏一支字辈:“金发蕴玉仰令司恩运庆衡增兴成仁义礼祥瑞光明芳”。

山东海阳祝氏字辈:“永殿维振加延顺庆”。

山东菏泽祝氏字辈:“贵远传清汉 天尚仲鸿勋 昌盛一万年”。

山东菏泽祝氏字辈:“孝友衍家训,建本时克宗,立厚乐德润,济世作相成”。

山东德州祝氏字辈:“逢进连洪天道富善永义万年”。

山东济宁祝氏字辈:“泗明闪光耀,曾祥万家春,金玉长存有,”。

河南商城祝氏字辈:“日元之裔孝友世忠学遵孔孟仕守书香贤德正道仁绍丰康承前启后定显瑞祥”。

河南信阳祝氏字辈:“国启文明运万世州得常”。

河南周口祝氏字辈:“华秀景廷明”。

河南汝南祝氏字辈:“华庸道庆海洪鸣”。

河南确山祝氏字辈:“善绍戴锡光 绥言福寿长 朝廷绵世德 永大远年昌”。

江苏苏州祝氏字辈:“组纴继琏缤”。

江苏徐州祝氏字辈:“时授绍端茂仁义礼智信敦行让诚敬缙绅维统绪纲纪縂经纶翼絪绻纹缔组纴继琏缤”。

江苏祝氏一支字辈:“大家文明瑞启争元万帮开泰”。

江苏连云港祝氏字辈:“鸿运景秀明章”。

安徽宣城祝氏字辈:“方忠敬本纯孝”。

安徽宿县祝氏字辈:“仲继全(元)业(叶)茂加发勇”。

安徽金寨祝氏字辈:“尔世日其大作成本自天师儒培国佐才学启廷元”。

浙江须江祝氏字辈:“金华玉荣共光益宏於文应世升恒丰隆贤良谟显方正功同本友聚会亲谊贯通上溯渊源咸钦英风箕裘能绍永毓岳嵩”。

浙江江山祝氏字辈:“积善有余庆蕃昌达日兴纲常惟忠孝诗书振家声熙敬俊光谟承奉祖训贵福寿康宁进达金华玉荣共光益宏於文应世升恒丰隆贤良谟显方正功同本友聚会亲谊贯通上溯渊源咸钦英风箕裘能绍永毓岳嵩”。

浙江长兴祝氏字辈:“盛世荣和永,光先德大明”。按族谱,清始居河南光山县,后徙皖浙。

江西上饶祝氏字辈:“昌大显名耀宗功钢常盛绍庆朝嘉锡华荣贤良希”。

江西信州祝氏字辈:“能久必善发福永祥”。

广东汕尾、山西太原祝氏字辈:“广喜春宣盛茂兰桂(贵)腾(程)芳”。

广东徐闻祝氏字辈:“智开成为大既庆兴家祥”。

广东高州湾头字辈:”衍兴昌裔新“

湖南永州祝氏字辈:“开景运励志”。

辽宁海城祝氏字辈:“西文陈汉广庆守洪恩开志国宴丰寄”。

河北青县祝氏字辈:“庆相宝振广家荫绍恩传宗光新维续继世盛丰延”。

福建武夷山祝氏字辈:“瑞德光子培文良”。

新疆昌吉祝氏字辈:“匡世光弘……”

湖北祝氏一支字辈:“贤财定国家”。

贵州祝氏一支字辈:“文仕登金定承家裕永安光明兴大汉显耀寿荣宽”。

陕西商洛祝氏字辈:”世德传家永”

济宁市任城祝氏字辈:“泗明闪光耀,德福瑞永兆;金玉长存有,曾祥万家春”。

安徽亳州利辛祝氏字辈:“洪士传经国文”还有一支“玉永多军(君)德”

祝氏太原郡一支字辈:“祥贤良继”。

祝氏一支字辈:“天学文承开万邦定国臣家中永正大世代争光明”。

祝氏一支字辈:“玉官成绍正培乃玄”。

祝氏一支字辈:“赞伯用国志胜世其大成勋光映芳英贤绍先祖本衡岳呈灵毓湘宗溯太原如凤光家学荣昌远文明”。

祝氏一支字辈:“长依仅厚立新源承业端思世泽传家宣邢教勤为本才中典诗齐圣前”。

祝氏一支字辈:“立庆方尚永”。

祝氏一支字辈:“贤长瑞学……”

祝氏一支字辈:“允明仁继启立”。

祝氏一支字辈:“恩朝云玉仰令司”。 http://baikebaiducom/view/670153htmfr=aladdin#9

氏家谱字辈:思、文、柔、孚,予、汝、庆、长,传、之、百、世,启、明、印、清,开、承、述、继,宗、德、绍、光,永、延、亦、绪。

河北卢龙任氏族谱三卷,(清)任保合纂,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北省卢龙县地名办、河北卢龙县文物管理所。

江苏江都任氏南渡分支集族谱八卷,(明)任钦始修于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清)任承烈续修,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铅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源自黄帝

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嬛、依等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

《国语·晋语》中胥臣解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

《史记》载:黄帝,少典之子。任姓出自黄帝少子禺阳的后代,属于帝王赐姓、以国名为氏。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左传正义》记载,任氏是五千余年前黄帝赐封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

隐公十一年左传疏:“任姓,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言此十国皆任姓也。”

因黄帝造车,任姓自称轩辕氏、人皇、皇族,又因奚仲造车,任姓自称轩辕皇族。西周初期,有谢氏、章氏、薛氏、舒氏、吕氏、祝氏、终氏、泉氏、毕氏、过氏这十个姓氏。

都是任氏后裔的封国,是由任氏分支出来的。又据《左传》上有一句话说:“不敢与诸任齿”,其中所谓的“诸任”,指的就是这十个姓氏,为西周贵族大姓,因此不敢与其争辩,可见当时任氏族的显赫。

传说轩辕黄帝敕建任国,并将任国赐予少子禺阳,禺阳以此赐姓任,传说任国,民风淳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无官无吏,无兵无征,无税无赋,无贫无富,无贵无贱,民无害人之心,也无欲无求,却怡然自乐,太平永寿,任国的子民都愿生生世世为任国人,是远古时代的大同世界。

以上内容参考    任氏

太和洪山镇祝楼村一带居住着近万祝姓人家,其近世先祖系宋户部尚书、银青光禄大夫祝维岳。其四个儿子全部为进士出身,第四子祝谘后裔祝玢、祝岳于明洪武三年迁徙太和洪山,至今已有540多年历史。

始迁祖源山东成武

1993年太和洪山祝氏与山东成武祝氏联合续修的《祝氏族谱》载:《成武县志》载,宋乡贤祝维岳,显达官户部尚书,银青光禄大夫(正一品)。四个儿子也相继中了进士,长子祝谏,屯田员外郎;次子祝诰,官蔡州县令;三子祝许,知并州军事观察推官;四子祝谘,官太常寺少卿,世称“父子五进士”。此父子事迹成武县西北十五里白店有墓碑可考。

目前在山东省成武县伯乐集镇白店村西黄楼村南现存宋熙宁七年(1074)所立惟岳公墓神道碑一座。碑堂内存有清雍正四年(1726)所立维岳公墓碑一座,另有民国十四年(1925)所立谏公、诰公、许公、谘公墓碑。维岳公墓神道碑记载:祝维岳,字同甫,成武县伯乐集镇白店村人,宋景德二年中明法科进士,出任陵州司理参军,后任秦州观察推官,大理寺丞知河中府龙门县,为一代名吏。去世后被皇帝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户部尚书。祝维岳后裔分别居住于山东省成武县、定陶县、曹县、单县、东明县、滕县、鱼台县、微山县,河南省商丘、民权县、兰考县、虞城县、太康县、永城县,江苏省徐州市、丰县、沛县、铜山县、阜宁县,安徽省太和县、界首、宿县、淮北、砀山等地。

成武县以祝维岳为始祖,以下祝谏为长门、祝诰为二门、祝许为三门、祝谘为四门。一、二、三门在本地都有延续,唯四门祝谘之后一直没有联系。一说“祝谘丘由单州城武(今山东成武)徙居滑州韦城(今河南长垣),”一说徙居河南固始等地,一说徙居安徽太和。这里的祝谘丘就是祝谘。从现有资料看祝谘的后代应在南宋时期以后历代迁徙出去的。

自宋帝十八世徽钦时金人南侵,南北混战,国无宁土,祝氏有随黄帝南迁者,有避兵乱逃亡四方者,大江南北黄河两岸,江苏丰沛、河南固始、民权,安徽太和、山东省曹县滕州邑县巨多。祝维岳后裔自山东成武乘马车到颍州太邑北七十里祝老家园,聚族而居。生五子,分别为金、银、铜、铁、锡。祝金居界首大桥集祝楼,祝铜居洪山祝楼,祝银、祝铁、祝锡居祝瓦房祝老庄。

居住祝楼的祝先森介绍,1992年9月10日山东省成武县族人祝以佛、祝兆森二人来太和县联络祝氏,经查考世别,翻阅清光绪十八年壬辰太和《祝氏族谱·序》(2010年清光绪《祝氏族谱》失窃),方知太和祝氏这一支系实成武近世始祖祝维岳第四子祝谘之后裔。

山东成武县东十八里苟村集近世一世始祖祝维岳;二世祖祝谏、祝诰、祝许、祝谘,成武县西北乐村白家店故里,庄西里许先祖坟茔在焉,尚有墓碑可考。昔经金元之乱,谱毁于兵燹自三世祖以下失传者八世,至元代只有祝彦昭迁居大双固集世系始可纪。

十一世祖祝彦昭,敕赠奉直大夫;十二世祖祝守贞,敕赠奉直大夫;十三世祖祝语,明工部都水清吏司,员外郎,诰封奉直大夫,南城兵马指挥司副指挥。苟村集西里许仍有坟莹墓碑可考。碑文字有:“天顺二年岁次戍寅秋七月,奉旦大夫工部都水清吏司员外郎祝语”。

十四世祖祝执和祝同,祝执也名祝寿,明深州通判。祝同,明进士迁居定陶城东祝楼。十五世祖祝芹,衢州罕知事;十六世祖祝永孝,庠生入孝子祠;十七世祖祝继先和祝景先,祝继先监生,祝景先儒生诰封中议大夫;十八世祖祝康(官中书舍人)、祝瑞、祝肃;十九世祖祝尚礼、祝尚智(无嗣)、祝尚信。

二十世祖祝方明和祝方元。祝方明生五子,长子祝尔奉,次子祝尔禄,三子祝巽南,四子祝尔公,五子祝尔侯。祝方元六房夫人,大夫人生子祝尔福;二夫人生子三子:祝炽、祝昌、祝寿,三夫人无子嗣(养祝而寿次子祝朋为嗣孙),四夫人生二子:祝尔承,养子祝尔艾(系外甥),五夫人生一子祝尔猷;六夫人生一子祝尔兴。山东成武县祝氏至二十一世至今,世系派别清晰,不再赘述。

太和祝氏宗谱曾于清代修谱,因黄水泛滥,老谱失没,兵荒马乱,祝金、祝银、祝铁、祝锡四门老谱无存,仅有始迁二世祖祝铜一门老谱尚存。1992年由山东祝氏族人联络聚会,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十余县城的族人汇集成武县,于1992年8月至1993年3月完成《祝氏族谱》十一卷修谱任务。

我们由祝氏家谱史料可知,太和始迁祖祝玢、祝岳二兄弟系山东成武县近世一世祖祝维岳第四子祝谘之后裔。祝谘为近世二世始祖,其后裔祝玢、祝岳因家谱失传八世,如按失传八世辈份推算,则约为近世十世祖,也即太和县洪山镇祝楼祝氏的始迁祖。

祝楼始迁祖玢、岳兄弟

明洪武三年(1470年),祝玢,祝岳兄弟二人自山东成武迁至颍州太邑(今太和)北七十里。据祝氏老家谱记载兄弟二人共五子,分别为金、银、铜、铁、锡。后来长子祝金迁界首定居;二子祝银居太和洪山镇油坊庄;三子祝铜居洪山镇祝楼村;四子祝铁,五子祝锡仅知也居洪山镇油坊庄,但老家谱丢失后,后裔世系无法理清。

如今祝玢、祝岳两位始迁祖后人居住分布在太和的祝老庄、祝瓦坊庄、祝油坊、前祝油坊庄、后祝油坊庄、祝坊庄、文铜寺、小祝庄、祝碱场、三里桥、祝计庄、编筐庄、祝楼、祝西楼村、祝庄、北祝庄、原墙镇祝庄,以及界首大桥集祝楼、马提桥口等等。界首有部分族亲寄居河南鹿邑等地。太和祝氏辈分目前可知的为:“尧、九、应、从、立、祖、 先、本、尚、陪、儒、世、心”。洪山祝楼祝氏堂号为“勤贻堂”。

今天的太和县洪山镇油坊行政村祝玢(芬)这一支系目前可考者:十九世祝文明,二十世祝承琏,二十一世,祝凤阁、祝凤台。二十二世祝治德、祝治巳;二十三世祝洁、祝显、祝凯;二十四世祝尧奇、祝尧松、祝尧智、祝尧相、祝尧凤、祝尧太;二十五世祝九朋、祝九增、祝九善、祝九惠、祝司臣;二十六世祝应才、祝应双、祝应运、祝应有、祝应志、祝应绪、祝从冉、祝从富、祝从宪等等。二十七世至今已至三十三世,世系派别谱载基本清晰。但因为是20纪90年代修谱仓促,加之一些过去划定为地主成分的家族人士担心害怕,而没能入谱。

祝楼村75岁的祝立然老人告诉记者,他高祖爷祝应郎,曾祖祝贤武,祖父祝庆址,父亲祝从起。他说,祝氏从明代迁徙至太和后建有有祝楼,非常高大宏伟。

走近祝楼村

8月23日,市直干部祝祖良陪同我一起坐车前往太和洪山镇祝楼村。洪山镇南与倪邱镇接壤,北邻河南郸城,离太和城区七十里。

祝楼村位于黑茨河北岸,太和洪山镇管辖,因古时候有多处楼房院落而得名,全村有300多户人家,均同族同姓。

祝立然老人回忆,楼院始建于明代中期,距今约有500多年的历史。盖祝楼院落用的大青砖都是用秫秸(高梁杆)烧的,砖烧好后几百个人排成队,从一公里外的窑后陈庄南地的窑场传过来的。楼院主人家的祖坟在二里外的倪邱镇文铜寺一带,可知见当时楼院主人的良田之多和富有。

祝楼建筑原先有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处院落,东南院、西北院及南牌坊早年毁坏。西南院落于1948年因一场大火而倒塌。东北院落文革时期虽然遭到破坏,部分建筑构件被拆掉,但整体完好。1957年因建洪山大礼堂及祝楼村中学用砖,把三间两层、二进院落,两边各有厢房的祝楼拆除,前客厅因当时有人居住未被拆掉。遗憾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因两家房主人翻盖新房拆除了前客厅,部分砖雕、木雕等建筑构件用在了新建筑上被留存了下来,一块堂匾用在了门板上。现残存墙体一段,为大青砖垒砌,墙厚约六七十公分,缝隙为糯米饭渗草木灰浇灌,中间为松散夹层,应为保温防潮之用。

记者看到,村内青灰色碎砖烂瓦随处可见,明清时代特征明显。几个散落在草丛里的青石鼓不同于常见的扁石鼓,而是石础,即固定在大木柱子下面的石头,也称柱石。一堵青砖残墙掩没在荒草丛中,祝楼村民院中随处散落着各种带有花纹图案的残砖碎瓦块。村内还有早已干涸的两口老古井,遗址还能看到。村里上年纪的老人都说,祝姓是明代从山东迁到这里,原村名为李瓦坊,后盖起了院楼才改名为祝楼。

祝楼村周围的地名也能佐证其历史悠久和楼院的存在,南园顶、南牌坊、西庄户、东西南北寨墙、寨海孜、寨门口、东敌楼等,全村老少人人皆知。祝楼因坐落在黑茨河北岸,古时候交通便利,水土肥沃,人们生活富裕。当时一个村庄有多处楼房院落,在皖北地区也很罕见。据说在明代有万亩良田者,可得到皇帝题字嘉奖,祝楼村现存的“勤贻堂”牌匾出自何人之手,因字迹被毁无从知晓。

市直干部祝祖良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在祝楼生活成长,对于祝楼的一草一木都产生了感情。尤其是对雕梁画栋、巍峨宏伟的祝楼更是产生了深深的怀念。他说,祝楼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目前散落存在祝楼村周围的各种石雕、砖雕、木雕,以及祝楼古建筑遗址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考古价值,亟需历史考古界进行挖掘和整理。

祝氏的得姓起源

综合《竹书纪年》、《新唐书》、《姓谱》、《元和姓纂》、《中国姓氏起源》、《中国姓氏辞典》等载,祝氏起源有三:

一是以国为氏。出自有熊氏,为黄帝后裔。西周初,周武王分封先代遗民,把黄帝的后人封于祝地,其地望在今山东省济南市,建立祝国。春秋时祝国亡于齐国,原祝国人则以国名为姓,成为祝姓。

二是以职官为氏。古时设有专门负责祭祀时致祝祷文辞和传达神意的官职,称作巫史,也叫祝史,故后有祝史氏,《姓谱》载“卫有祝史挥”。祝史官的后裔有的以职官第一字命姓,为祝姓。《元和姓纂》载:“古有巫、史、祝之官,其子孙因以为氏。”又有祝宗、祝丘、祝和氏,皆上古火帝祝融之后裔。祝基,出自子姓,是宋国君戴公之子公子其之后,祝其官大司寇,子孙用祖名命姓为祝其姓。见《路史》、《风俗通》。

三是出自他族改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北魏叱卢(吐缶)氏之后有祝姓;清朝满洲八旗姓爱新觉罗氏、喜塔喇氏等之后均有改姓祝者;傈僳族以竹为图腾的麻打息氏族汉姓为祝;今满、瑶、彝、土家、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太和洪山镇祝楼祝氏尊山东成武县北宋祝维岳为近世一世始祖,宋代以前先祖无考,无法攀附。山东成武县二世祖祝谘后裔祝玢、祝岳二兄弟自明洪武三年迁徙至太和洪山建祝楼,为今天洪山祝楼祝氏的始迁祖。

一、姓氏源流

融(Róng)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融姓起源于上古,是颛顼帝高阳氏的后代。颛顼的后代有祝融氏,帝喾为部落首领时,祝融为五行神之一的火正,后世尊为火神。祝融部族原居于中原,后迁江南,与少数民族杂居,其中有芈姓,后来建立楚国,祝融氏后人分为祝姓和融姓两支,故史称“祝、融二姓同宗。”

得姓始祖:祝融。远古时候有个部族首领叫祝融,祝融的后代,形成祝姓和融姓两大支。祝融在古时也被封为金、木、水、土五行神中一神,为火神。而祝融的先祖是黄帝,是黄帝孙子颛顼这一支的后代。黄帝有许多儿子,其中二十五个最有出息,都分别得到一个姓。二十五个儿子中有一位叫昌意,昌意的儿子中以颛顼最出色,部族昌盛。黄帝族的部落强盛后,活动的领域更为广泛,祝融部族原来居住在中原,后来迁往江南。当时江南不如中原先进,祝融部族到南方的,与当地人杂居。自古以来,融姓的名门望族多半出在江西,古时那里曾称为南康郡。祝融作为火神的威望,也延传千古,后来被尊为灶神,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伟大神灵。故融氏后人奉祝融为融氏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融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相传上古时火神祝融,他的后代中就有以他的名为姓,称为融氏。由于祝融部曾拓展新领地而南迁,因此自古以来,融姓的名门望族多半出在江西,而那里被称为南康郡。

三、历史名人(缺)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南康郡:晋代从庐陵郡分置南康郡。相当于现在江西省南康、赣县一带地区。

高阳郡:本战国时高阳邑。北魏置青州高阳郡,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

2、堂号

古皇堂:《白虎辟儒通义》中,以伏羲、神农、祝融为三皇,早于黄帝,故融姓又称“古皇”。

============================================================

融姓宗祠通用对联

〖融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火正;

望出南康。

——佚名撰融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融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高阳世泽;

火正家声。

——佚名撰融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

〖融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炎帝神明之胄;

祝融留裔之遗。

——佚名撰融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融氏的来源。祝融,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相传为炎帝的后人,高辛氏帝喾时曾任火正,因光明四海被称为祝融,被后世奉为火神。共工作乱时,他奉命前去诛杀共工。据《白虎通义》记载,他与伏羲氏、神农氏并称为上古“三皇”。此联另一版本下联末仅易一字(见下)。

炎帝神明之胄;

祝融留裔之支。

——佚名撰融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融氏起源于上古,为颛顼高阳氏的后裔。颛顼之后有祝融氏,帝喾为部落首领时,祝融为五行神之一的火正,后世尊为火神。祝融氏后人分为祝姓和融姓两支。

-----------------------------------------------------------------

〖融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火热心肠勤国事;

正确思想为人民。

——佚名撰融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融姓的始祖“火正”二字的嵌字联。

-----------------------------------------------------------------

〖融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位列南方,诚文物光明之象;

职司夏政,实衣冠礼乐之乡。

——佚名撰融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指祝融部族迁居江南繁盛文明之地。

============================================================

融姓典故、趣事

〖祝融的传说〗

祝融是长期以来在我国广泛祭祀的火神。据罗泌《路史·前纪》卷八中说:“祝诵氏,一曰祝龢,是为祝融氏……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史记·楚世家》:“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传说祝融不但是管火的能手,而且发现了击石取火的方法,还发明了火攻战法。

祝融原名叫黎,传说他诞生在氏族社会,是氏族首领的儿子。黎从小就特别喜欢火,那时,燧人氏刚发明了钻木取火,人们对保存和使用火的知识很缺乏。有一次,他随父亲进行氏族长途迁徙,因带着火种走路不方便,他只带了钻木取火的石头。晚上,大家要用火了,黎却无论如何取不出火,顿时气得他将取火的石头向山上扔去,不料石头落下来溅起了几颗火星。聪明的黎见了灵机一动,立即想出了新的取火办法。他采来晒干的芦花,用两块尖石头靠着芦花连敲几下,火星溅到芦花上,再轻轻一吹就冒起了火苗。这就是后来的击石取火方法。击石取火比钻木取火省力多了,更不用千方百计保存火种,因此,当时中原的黄帝封他为火正官,并赐名祝融。

火攻战法传说也是祝融最早发明的。当时南方有个氏族,首领叫蚩尤,经常侵犯中原,祝融奉命前去讨伐。蚩尤人多势众,非常强悍。祝融就命自己的部下每人打个火把和爆燃之物,等蚩尤的人一到,就四处放火,把蚩尤的队伍烧得焦头烂额,苍皇溃败,他们乘胜追击,终于打败了蚩尤,立了大功。为此,黄帝重赏了他,命他掌管天下的火,镇守南山。祝融是管火用火的能手,他不但发明了新的取火方法和火攻战法,他还教人们如何用火把食物烧熟了吃,如何用火取暖和照明,如何用火驱除瘴气和蚊虫,防止闹病。祝融以火施化,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因火是赤色的,人们就称他为“赤帝”,每年秋后都向他朝拜。在科学文化落后的年代里,人们对火的认识还仅仅是表面的,认为火很神秘,主宰火的是神。祝融用火为人们造福,所以,后人把他尊为火神,每年都要进行隆重的祭祀,以表达人们对祝融的感激和纪念。

火神祝融的传说,带有神话色彩,但它反映了人类同火灾作斗争的一种希冀,寄希望于火神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光明和幸福,驱除邪恶,消灾免祸。然而,要真正预防火灾,避免火灾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祭神求佛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依靠科学,依靠人类的智慧战胜火灾。今天,人类对火已有了科学的认识,再不用讫求火神保护了,但火种祝融以火造福人类的形象却将作为美好的传说继续流传下去。

-----------------------------------------------------------------

〖祝融击火的传说〗

各种各样的打火机,已经普及到人们日常生活中。但在一些边远山区,农民至今还随身携带着取火用的火链,因它不用汽油火石,随时用,随时取。所以,一直沿用了几千年。那么,火链最早是谁发明的呢

传说从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后,到了黄帝时期,人类已开始用火烧熟食物,用火取暖,用火驱赶毒虫猛兽,用火打仗。可是在那时,人们只知道用火,却不会保存火种,这对过着迁徙不定的游牧游猎生活的人们来说很不方便。他们必须经常带火种行路,每到一个地方,头一件大事就是用火种燃火烧饭,烧过饭后又得把火种小心地保存起来。

有一年,黄帝带着夏部落的群民,由南向北转移。中途忽然遇到暴雨,山洪暴发,遍地是水,大人小孩被雨水浇得像落汤鸡。祝融负责管理火种,他随身带的火种也被暴雨扑灭了。人们又冷又饿,孩子们哭 叫不停。黄帝命令大家在一个大石洞里暂住下来,等待天晴之后再走。谁知,老天好像故意与人们作对,一连几天,雨一直不停地下着。人们住在山上石洞里饥寒难忍。但因失去了火种,无法生火做饭取暖。饿得实在支持不住了,大人便开始吃生肉, 老人和小孩也只得用冷水泡蘑菇吃。 祝融着急万分,想用钻木取火的方法取火,可是带来的木柴全是湿的,钻了很长时间,也未钻出火星。眼看天黑了,祝融累得满头大汗,毫无效果,一气之下,便把手里的钻头狠狠地扔出去。不料,钻头碰击在石洞的岩石上,溅出的火星更多。祝融心里顿时由忧变喜,他忘记了疲劳,找来好多岩块,用力互相碰击,只见火星不断飞溅 。可是,怎样才能使火星燃烧呢这又成了一个难题。黄帝走过来对祝融说:“你不要太急,从石头上能击出火星,这就是很大的成功。下一步怎么办,需要多找些人来共同商量。”黄帝的这番鼓励,使祝融信心倍增。他找来常先、大鸿、力牧、嫘祖等人一同想办法。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个不停,唯有常先一人低着,一句话也不说。大家以为他饿病了,劝告他去休息。不料,常先猛然往起一站,说了声:“有办法了!”说着,把自己缠腰的腰围解下来,用劲撕开,从容掏出一团花絮,对祝融说:你把这些芦花絮放在石头下面,再击石取火。”祝融按他的建议把芦花絮摆好,再击石,火星溅落的越来越多,点燃芦花絮的声音越来越大,祝 融用口轻轻一吹,随着一股浓烟窜出了火苗。取火成功了!有了火人们就有了生存的希望。石洞里的大人小孩无不欢呼跳跃。黄帝专门为祝融举行了庆功会,给他记了大功,并封他为“火正”(官职)。

祝融发明的“击石取火”,使人不再为保存火种发愁,这就大大方便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因火又是红色的,所以后世人都把祝融称为“赤帝”。

-----------------------------------------------------------------

〖祝融乘青龙的传说〗

祝融是伏羲的后裔,他喜欢乘龙从北方到南方出游。伏羲在紫金顶划八卦,定极向,神农设坛祭天神的事他耳熟能详,所以一心想乘驾青龙云游四方。

一天他来到青龙山巅,瞬间一股青岚见紫的气流穿身而过,刹时成为青龙,只见祝融坐在上边挥着手驰向远方。青龙去处现出一个平台,被后人称为祝融台,祝融台在神农仙坛以北230米处。谁知祝融从南方回来,乘驾的是青龙和火龙两条龙,他把南方炎热的气候也带到了白松岭。

神话传说总有些离奇,但祝融台一直保留至今。在海拔千米高的大园,“严冬不结冰,白松伴青藤”的亚热带生态现象也会让人注目难解。

祝氏家谱中恒字辈那个字上面

四川达州祝氏字辈:“国天永九明灯庭诚儒学昌大君子多文”。四川蓬安祝氏字辈:“万字守家四国文朝光大心明仁继启立本和良”。四川蓬安祝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