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禅征伐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2收藏

罗禅征伐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第1张

17世纪40年代,沙皇入侵黑龙江流域,建立雅克萨等,处决当地兵民。黑龙江流域在当时属于清朝管辖,恰逢此时清兵入关, 忙于统一的战争,因而后方空虚,无暇顾及对东北边疆的冲突。

到了50年代,俄的扩张日益猖獗,以奥努弗里·斯捷潘诺夫(Онуфрий Степанов)为首的势力由黑龙江攻入松花江,沿途作恶·。

这时候,清朝与南明之战如火如荼,东北的势力几乎被全部调入中原,兵力极为空虚,1647年宁古塔只有130余名驻兵,无法有效抵御敌方攻击。

1652年(顺治九年),清将海色等与其交战,清失利。在面临这种严峻形势下,清开始采取相应对策。

1653年(顺治十年),清在宁古塔设立机构,以沙尔虎达为要职。同时增派300兵力驻防宁古塔,并且联络其他势力等饱受敌方欺凌的原住民共同抗击。但是当地势力仍然薄弱,尤其是装备不足,为此清朝开始要求属国的援助。

北韩在1636年以后成为清朝的附属国,协助宗主国作战是其应尽的义务,而且其对清的援助也不是没有先例,在明朝与清朝的松锦大战中,就有清朝征调的其势力参与。

为了击退使用先进装备的敌人,清朝特别嘱咐要善于作战的先进势力,以备清之不足。

清朝征兵北韩除了增加胜算以外,也有加紧控制北韩的因素。北韩被迫成为清朝属国,内心对清朝充满怨恨。

当时在位的北韩统治者——孝宗李淏暗中采取积极措施“反清复明”。清朝对其的异图自然有所察觉,因而发生了六使诘责事件。在这种情况下,清朝征调北韩士兵也是试探其忠诚、加紧其控制的举措,防止有不轨之心。

北韩原本和俄并无交往,这次是头一次。他们将俄(Россия,Russia)译为“罗禅”,类似于当时清朝称呼为“罗刹”,此外在其他北韩史料中还有“貉车”、“虏车”、“老叉”、“老羌”、“车汉”等说法。

比如后世李瀷便曾留下这样的记载:“我孝庙九年戊戌,大国征我兵助攻车者,罗禅也。”

1654年(顺治十一年,朝鲜孝宗五年)二月,清朝派使者韩巨源来到北韩,带来清朝咨文:“领,往征罗禅,以三月初十日到宁古塔。”

北韩在“六使诘责”之后,已经收敛了很多,因此乖乖听了清朝的话。在郑太和的建议下,北韩决定以咸镜道兵马虞侯边岌为将出征,拉开了序幕。

没人吃亏。

对中国:虽然让出了部分领土,但赢得了边境百年的安定,遏制了沙俄的入侵,为平定准格尔部的叛乱争取了稳定的外部环境。

对沙俄:虽没完全取得其所求的利益,但也部分满足,且其主要利益在欧洲,远东并不是关键。

公元1658年(顺治十五年)

17世纪40年代,沙皇俄国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建立雅克萨等殖民点,屠杀当地军民。黑龙江流域在当时属于清朝管辖,恰逢此时清军入关, 忙于统一中国的战争,因而后方空虚,无暇顾及俄国对东北边疆的侵略。

1652年(顺治九年),清将海色等与俄国交战,清军失利。在面临沙俄侵略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开始采取相应对策。1653年(顺治十年),清廷在宁古塔设立昂邦章京,以沙尔虎达为首任章京。同时增派300兵力驻防宁古塔,并且联络赫哲族、费雅喀族等饱受俄国欺凌的原住民共同抗击哥萨克侵犯。

1658年(顺治十五年)五月九日,以申浏为首的朝鲜远征军来到宁古塔,这次战斗清军充分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船只载重有限,火炮威力小,不适宜水中战斗,没能全歼敌人。六月五日中朝联军在沙尔虎达的统率下从三姓出发,五日后在黑龙江与松花江汇合处的今同江市附近遭遇俄军,开始展开战斗。

这次战斗比1654年第一次罗禅征伐更为激烈。为了全歼哥萨克,中朝军队乘船入水,先炮击俄舰,然后跃上俄舰,与俄军短兵相接。战斗持续了三天,俄国哥萨克的11只船中有7只被烧毁,3只被俘,1只逃跑,俄军头目斯捷潘诺夫被击毙,他手下270名“军役人员”被打死。

清军付出的代价也很大,伤亡320人,朝鲜军队伤亡37人,其中8人阵亡。这次战役也是以中朝军队获胜而告终。

扩展资料:

章京沙尔虎击溃俄军的战役名为“罗禅征伐”,中国朝鲜双方联合部队,兵力:八旗军300名,赫哲军300名,朝鲜军100名。沙尔虎达率领这700人的军队从宁古塔出发,六天后在混同江(今松花江)与斯捷潘诺夫率领的约400名俄国哥萨克兵遭遇。

俄国史料记载了此次战役的战况:

“6月6日(俄历)与博格达大军遭遇,博格达(蒙古语“皇帝”的意思,意指清朝皇帝)军带有各种火器——大炮和火绳枪。我们与该军交了火,博格达军的骑兵骑马、步枪架船与我们交战。他们用大型武器——大炮和火绳枪作战,他们向我船开炮轰击。他们从土筐垒的工事和土墙后面开火。”“许多军役人员受了伤,我们无法与这些博格达人继续作战了,因为库存的火药、铅弹均已用尽”。“他们打起仗来阵法娴熟,井然有序。”

此役俄军伤亡惨重,哥萨克头目斯捷潘诺夫决定由松花江逃往黑龙江上游,这次战斗朝鲜鸟铳手和炮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朝鲜100名鸟铳手,无1人伤亡。

农历5月16日,中朝军队在混同江建筑土城后搬师,6月13日回到宁古塔,朝鲜军队由于是“全师而还”,回国时,受到朝鲜国王的热烈欢迎。

此役并未彻底拔除俄国人在黑龙江流域的据点,后来斯捷潘诺夫卷土重来,1658年,清朝再次组建中朝联合部队,袭击斯捷潘诺夫。1658年的这次战役,也被称为松花江口之战。

-罗禅征伐

叶罗费·帕夫洛维奇·哈巴罗夫或者翻译为叶洛菲·巴甫洛维奇·哈巴罗夫(Ерофей Павлович Хабаров,1603-1671),哈巴罗夫的籍贯是沃洛格达州东北部的大乌斯秋格。他最早来自农村并非城市,是从大乌斯秋格这座城市走出去探险的,其出生地在邻近的阿尔汉格尔斯克州农村。贫苦的农民出身,比农奴强点属于社会底层人物。

在那个时代俄罗斯各路探险家不断向东方探险寻找新的财富。哈巴罗夫在1625年加入了当时流行的探险家行列,开始了探险生涯。他从托博尔斯克出发到达曼加泽亚,进入叶尼塞河流域参与了一系列的探险活动。1628年在哈坦加河的左支流赫塔河任探险队长,这些探险没有太大的收获。东边的勒拿河流域皮毛的传说是不可抗拒的,1632年他从政府那里拿到一张许可证,便招募些人出发了。1632-1641年参加了对勒拿河流域的探险,并且成为勒拿河周围城堡的盐业贩子,还开了农场种地,在基廉加河口有了自己的庄园。当时在西伯利亚,粮食是十分珍贵的。种地高手哈巴罗夫在挖地三尺便是永久冻土的雅库茨克地区种庄稼成功,他的农场成了当时雅库茨克地区最大的粮食供应商。哈巴罗夫也成为当地有名的财主、暴发户。地方军政长官对他的盐场和农场十分眼红,而种地的农民明显不是搞公关的材料。这样哈巴罗夫与雅库茨克军政长官彼得·戈洛文的关系当然“恶化”了,这位经常把完不成纳贡赋税的人活生生挂在猪肉钩子上的长官毫不客气地没收了他全部的盐场和土地。还以盗窃公物和偷税漏税的罪名把他投入监狱,1645年出狱后,哈巴罗夫又是一无所有了。

哈巴罗夫决定去新地方碰碰运气。此时阿穆尔河探险的热潮正在兴起,大概在17世纪30年代,俄国人已从居住在勒拿河支流维季姆河、奥廖克马河的埃文基人(中方称鄂温克人)、游牧的达斡尔人那里得知,东南方有一条流向东方的大河。进入达斡尔人地区的第一个比较有名气的俄国人叫阿维尔基耶夫,他大概在17世纪30年代末到达了石勒喀河与额尔古纳河的汇合处。在那里,他看到一条大河往东流,两岸尽是肥沃的的黑土地,在过份充足的养份滋润下,河水也因为掺杂了太多的腐殖物而呈现暗黑色。俄国人命名为“阿穆尔河”。(“阿穆尔”是源自当地达斡尔语发音,早被吸收进满语,满语对黑龙江有自己的称呼,但是“阿穆尔”也是可以用的。达斡尔语意思是“黑水”,对俄语来讲这是外来语)。俄国人此时并不清楚,这条大河早就有人为她命名了,那就是“黑龙江”。

自从俄国人“发现”了阿穆尔河流域,关于达斡尔地区的财富传说便越来越多,说那个地区富藏银铜矿和铅矿。最后,雅库茨克于1643年6月15日派出了一支132人的第一探险远征队,由秘书官瓦西里·丹尼洛维奇·波雅尔科夫指挥。远行的目的是征收皮毛税,发现、开采河冶炼银、铜、铅矿。这次探险共持续3年,行程约8000 公里。从注入北冰洋的勒拿河水系到注入太平洋的阿穆尔河(黑龙江)水系他们开拓出一条崭新的道路,发现了勒拿河上游的乌丘尔河、戈纳姆河。波雅尔科夫是自阿穆尔河北岸最大支流结雅河(中方称为精奇里江)河口航行至阿穆尔河河口的第一人,并收集到许多关于萨哈林岛(库页岛)的资料。他们是沿鄂霍次克海西南海岸航行的较早的俄国人。波雅尔科夫带回了480张黑貂皮,搜集了阿穆尔河流域各民族的情报,并向雅库茨克长官提出了征服阿穆尔地区的建议。 所以波雅尔科夫又是入侵和征服黑龙江北岸的始作俑者。波雅尔科夫探险发现的消息传遍了东西伯利亚,激起俄国人到黑龙江流域冒险淘金的热劲,而雅库茨克长官也已换成了德意志人弗兰茨别科夫。

1649年3月哈巴罗夫晋见了雅库茨克军政长官德米特里·安得列耶维奇·弗兰茨别科夫,声称自己知道一条到达阿穆尔河的“近路”,请求“自费”装备远征队,“向伟大的阿穆尔河进军”。弗兰茨别科夫批准了他的请求,大力支持他组建第二远征队。1649年夏(顺治6年),哈巴罗夫(旧译喀巴罗)统率70名哥萨克勇士经勒拿河、奥廖克马河和通吉尔河越过了外兴安岭,到达黑龙江上游北岸。 哈巴罗夫入侵时候乌扎拉村是由盛京昂邦章京所管辖地区。由于连续不断接到黑龙江沿岸各族人民的报警和请求,1652年(顺治9年二月)清政府终于派出宁古塔梅勒章京海色(海塞)带兵前往乌扎拉村围剿,这是俄中(清朝)军队的首次交战。清军方面有正规军600人,还有从满泾站赶来助战的420人,从松花江来的105名朱舍里人,再加上500多名达斡尔人,人数上占有绝对优势。清军由海色率领很快把哈巴罗夫一伙包围,于4月3日晚到4月4日黎明(俄历3月24日)发起了总攻。清军虽十倍于敌,但由于指挥失误,很远就放枪放炮,等于给了哥萨克们充足的准备时间。又片面强调抓活的而遭俄国火器大量杀伤败北。清军方面有近700人伤亡,损失马匹830匹、火枪17支、火炮2门和一些粮食,连军旗也丢了。俄军(穿军服的土匪)有10人阵亡,伤78人,伤者中包括哈巴罗夫本人,哈巴罗夫等匪首主动撤退。因为这次以少胜多,使哈巴罗夫在俄国名气很大成了著名的英雄人物。

清政府因为这次失利,震动很大。海色指挥错误,导致乌扎拉之战的失败,被处死。 在1653年把盛京昂邦章京(即将军)所辖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黑龙江上游的石勒喀河流域和库页岛在内的海中诸岛,划为单独的行政区,设置宁古塔昂邦章京。至此,宁古塔昂邦章京辖区成为与盛京昂邦章京辖区并列的行政区。首任昂邦章京为沙尔虎达。后来在1658年7月接替哈巴罗夫的奥努弗里·斯捷潘诺夫带领的270名哥萨克在松花江被清军包围,朝鲜李朝也派军队赶来参加了这次围剿,朝鲜称为罗禅征伐。这回是毫不客气,全歼了入侵的哥萨克。 赢得侥幸的哈巴罗夫远征队等到阿穆尔河解冻,从乌扎拉村坐船主动撤退。途中遇到了弗兰茨别科夫派来的由契奇金带领的一支增援部队,顺道再次掠夺了托尔加城。直到8月初,远征队一直撤退到结雅河(精奇里江)河口才停泊下来。1652年8月12日,哈巴罗夫手下有一百多名哥萨克突然将大部份征收、抢劫得来的财物席卷一空,然后乘着三条船叛逃而走。哈巴罗夫率领剩下的哥萨克们去追剿,在阿穆尔河下游追上,激战后将他们剿灭,但是远征队的人员装备损失很大。哈巴罗夫在基里亚克人(尼夫赫人中方称为费雅喀人)居住的地区度过了冬天。在1653年阿穆尔河解冻后返回了结雅河河口。这年夏季远征队又沿阿穆尔河上游和下游航行过数次,哈巴罗夫抵达了乌苏里江与黑龙江的汇合点,并将此地绘入其勘测阿穆尔河地图中。1653年8月莫斯科派来的贵族德米特里·伊凡诺维奇·季诺维耶夫来视察征服阿穆尔河流域的情况,独断专行的季诺维耶夫的到来,宣告了哈巴罗夫探险生涯的结束。这个沙皇的全权代表给全体远征的参加者,包括哈巴罗夫本人带来了沙皇的奖赏但是同时解除了哈巴罗夫的职务。当哈巴罗夫提出抗议时,季诺维耶夫毫不客气把哈巴罗夫痛打了一顿,并派人把他押送莫斯科。在押送哈巴罗夫去莫斯科的途中,季诺维耶夫没收了哈巴罗夫的全部财物。然而,1654年哈巴罗夫到了莫斯科后,沙俄政府又同意把个人财物归还给这个征服者了。1655年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授予他“贵族之子”的光荣称号,并且封为军役贵族。沙皇殊密院御用文人吹捧他为“俄罗斯英雄”,“新领土的开拓者”。哈巴罗夫成了著名的英雄人物,名气比波雅尔科夫大多了。他被任命为勒拿河中游一大片村落的长官,但是不允许他再去阿穆尔河探险。1665年波兰人尼基弗尔・罗曼诺维奇・切尔尼戈夫斯基在杀人劫财后,伙同84个亡命徒再次占领了雅克萨。 受到这一消息的鼓舞,哈巴罗夫在1667年向地区军政长官请愿要求再次允许装备 100 人自费去黑龙江流域探险,没有得到批准。这是关于哈巴罗夫的最后记载,他的探险“成果”让别人占用了。

俄罗斯摆脱蒙古统治后,于十六世纪形成统一国家,到伊凡雷帝时代开始向东扩张,半个世纪后吞并了几乎整个西伯利亚。1638年,沙皇在勒拿河成立雅库茨克督军府,作为向东扩张的指挥中心,继而进入黑龙江流域,占领黑龙江上游的尼布楚城,俄称涅尔琴斯克,并继续向东深入。

俄罗斯在黑龙江流域大肆扩张之时,正值中原明清鼎革之际,中原王朝无暇顾及遥远的东北边陲。但是尼布楚和雅克萨地区是清朝的龙兴之地,也是满清在中原一旦不能立足时的最后容身之所,俄罗斯的侵略行径使满清政府感到非常紧张。所以虽然中原战事正酣,清朝仍然竭力组织力量反击俄罗斯的侵略。双方因此爆发了一系列战斗。

1652年3月24日,中俄两军在乌扎拉村爆发了第一次战斗。两千清军骑兵夜袭哈巴罗夫率领的两百多名哥萨克,结果却被打得大败。此战俄军十人死亡,二十八人受伤;清军阵亡六百七十六人,除被夺走了一些大炮外,还被夺走三眼统十七支、旗八面、马八百三十匹,另外还有不少人被俘。战后哈巴罗夫被调回莫斯科,沙皇封他为贵族,并被任命为勒拿河沿岸乡村总管 成了俄罗斯民族英雄,原中国领土伯力被命名为哈巴罗夫斯克,的他的塑像至今矗立在那里。哈巴罗夫离开后,由斯捷潘诺夫接替他指挥黑龙江地区的哥萨克。

远东的富庶吸引着贪婪的哥萨克,他们相信,黑龙江地区到处是黄金,遍地是宝石,黑貂在家门前跑来跑去,一些农民和猎人也加入了去远东寻找财富的热潮,斯捷潘诺夫手下很快聚集起了五百多人,他们在那里抢夺粮食、收缴貂皮、征收贡物、修筑堡垒。

1654年秋天,斯捷潘诺夫准备在黑龙江南岸的呼马尔寨过冬,俄人称此处为卡马尔斯克。在尼布楚修筑了涅尔琴斯克堡的哥萨克百人队长彼得•别克托夫是个修筑堡垒的专家,俄国西伯利亚军政长官帕什科夫派他带领一支五十四人的队伍前来支援斯捷潘诺夫。他们得到情报,清军正在集结兵力准备进攻他们,于是他们就加紧在此处修筑城堡,名为卡马尔斯克堡。他们于1654年10月2日动工,此时的西伯利亚已经很寒冷了,不久后更是暴雪纷飞,行动艰难。可是这些哥萨克们没有停工,他们冒着风雪严寒继续施工。

据俄方资料《外贝加尔边区纪行》记载:卡马尔斯克堡规模不大,周围有四方形土墙,土墙四角筑有凸出的炮垒,形制上类似欧洲的文艺复兴棱堡。沿着土墙以及在炮垒的前面筑有两道木栅墙。在两道木墙中间塞大粒沙土。城堡的周围挖了一条两俄丈宽、一俄丈深的壕沟。在壕沟附近的地里,到处埋有铁制的尖锐箭头,上面薄薄地撒上一层松土,哥萨克称之为“种蒜”。这种“蒜”就是他们在上次战斗中缴获的大量清军箭簇。

堡里建有一座很高的炮垒,上面架有大炮。堡中间挖了一口水井,井口装有流水管道通向四方,以便发生火灾时手边有水可供急用。

1655年3月13日,清朝顺治帝派遣轻车都尉明安达礼率兵抵达呼玛尔斯克堡,并将其围困。俄方记载是这支围城部队有一万多人,带有十五门大炮,以及许多火枪。

攻城之前,清军按中国传统做法,先礼后兵,对城堡里的俄国人进行劝降,许以他们金钱和女人,但哥萨克们拒绝了。在此以前,二十名外出伐木的哥萨克撞上了清军,因而被抓获。城堡里的俄国人拒绝投降后,清军把这二十个人在城下砍成了碎块,但以凶悍著称的哥萨克们并没有被吓倒,反而因被激怒而斗志更旺,有八十五名哥萨克打开城门冲出去与清军展开肉搏。但他们很快陷入重围,而且因远离城堡,得不到城火力支援,最后全部被打死。

哥萨克的凶猛和悍不畏死让清军也非常忌惮,他们判断,只有用火力封锁或以大量兵力猛攻才可能夺下卡马尔斯克堡,于是清军从城堡的不同方向展开围攻。

据俄方记载,清军在黑龙江的的另一岸,在距城堡二百俄丈远的一座四十俄丈高的山上也架起了几门炮。此外,还筑两个炮垒,一个距堡七十俄丈,另一个距堡一百丈。

3月20日,清军各炮垒开始齐射,炮击持续了整整一昼夜。但俄方认为“他们的射击非常不准,只不过发出一阵无用的轰鸣。”

从十七世纪开始,清军大炮射击不准的问题一直没能解决,直到十九世纪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火炮仍然无法准确命中目标。在八里桥战役中,英法联军记载清军投入火炮很多,仅被缴获的就有二十门,这些大炮发射了许多炮弹却无一命中。

在卡马尔斯克堡战役发生的十七世纪中叶,清军与俄军火炮性能差距还不大,射击不准的原因主要是科学知识落后。清军炮手不懂几何学,更不知弹道学为何物,连坐标概念都没有,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概略射击,射击精度可想而知。

清军看到这样围攻收效甚小,于是准备用兵力直接登城突击夺下卡马尔斯克堡。3月24日夜间清军架设云梯发起猛攻。哥萨克在三门铜炮的火力支援下拼死抵抗,他们从城墙上和胸墙上以铜炮和火枪集中火力还击,清军的进攻受到压制。趁清军进攻受阻之际,哥萨克派敢死队冲出堡垒,实施反击,激烈的白刃战持续了一整夜。到拂晓,清军因损失惨重,不得不后撤并退出战斗。此后清军采取围困策略,试图将城堡里的哥萨克消耗至弹尽粮绝,可是后来,首先陷入补给危机的是清军自己。

据《外贝加尔边区纪行》记载:“他们在距堡三百五十俄丈远的空地上集结扎营,只是偶尔以令人恐怖的枪炮射击来发泄自己的愤恨。他们时常向堡里发射一些系有字条的箭,但是俄国人不懂得弯弯曲曲写的是什么,只当作一种奇异的东西拣起来,并没有回答他们,而是准备对新的进攻给予回击。最后,中国人看到委婉动听的词藻也帮不了什么忙,于是就沉寂下来了,并于4月4日完全撤围。”

清军撤退前把俄国人停泊在岸边的船只全部摧毁,这场从3月13日开始的战役持续了三周,俄方有107人被打死,清军伤亡不详,但从清军被俄方缴获的大量武器来看,人员损失不会很少。清军最终没能攻克卡马尔斯克堡。清朝史料《平定罗刹方略》是这样记载的:“攻其城,颇有斩获,旋以饷匮班师”。就是说撤退的原因是粮饷不济,无法再打下去了,但还是有斩获的。

然而俄国人对清军的撤退感到不可思议,斯杰潘诺夫甚至认为是上帝显灵,他给上级报告中说,“博格德人看见上帝降凡,因此感到恐怖和战栗啊!”“博格德人”是俄国对清朝的称谓。

俄国人在总结这场战役时说:“然而,中国人的装备是满不错的,他们除有十五门炮以外,还有许多火绳枪。而且他们还带来了一些装满火药的袋子,它们排列在一起约十五至二十俄丈长,不知他们想用这种弹药干什么。他们还有装在另外一些袋子里和箱子里的弹药。在几辆双轮车上装满了攻城用的梯子,梯子上端安有铁钩,下端装有轮子,车上还装有钩竿、干柴焦油、干草以及其他易燃物品。所有这些东西都成了他们的累赘,有的他们扔掉了,有的被缴获了。俄国人把缴获的以及后来在堡里堡外收集起来的炮弹凑在一起总共有七百三十发,共中有的每发重一俄磅,有的还要更重一些。”

斯捷潘诺夫将清军射进城堡里的字条随同自己的报告送至雅库茨克,而将缴获的火绳枪选至莫斯科。

战斗中有一些清军被俘,其中两名志愿信奉了俄罗斯东正教,后来他们也被送往雅库茨克。

从俄军的记载来看,清军当时装备的热兵器数量并不少,而且那时的八旗兵勇猛彪悍,作战意志坚定,之所以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没能攻克卡马尔斯克堡的原因,应该还是战法落后,以及热兵器运用水平不如俄军。

参加这次战斗的哥萨克们后来把战斗经过编成了一首民谣,在黑龙江流域的哥萨克中间广为传唱。

清军这次进攻虽然失败了,但并没有放弃对沙俄的驱逐。驻防宁古塔的清朝名将、骧蓝旗固山额真沙尔虎达于1658年7月11日, 率 1400人乘坐四十五条战船包围卡马尔斯克堡 ,在黑龙江和松花江的汇流处与斯捷潘诺夫爆发激战,打死哥萨克270人,斯捷潘诺夫战死,卡马尔斯克堡被攻克。

1660年,沙尔虎达的儿子,宁古塔昂邦章京巴海在黑龙江下游的古法坛村率部设伏,围歼一队残余的哥萨克,据《清实录》记载:“贼弃舟登岸败走,斩首六十余级,淹死者甚众。获妇女四十七口,并火炮、盔甲、器械等物。招抚费牙喀部落一十五村,一百二十余户”。至此斯捷潘诺夫所部基本被消灭了。

罗禅征伐

当前,朝鲜半岛可谓是多事之秋。但不可否认,作为邻居两国却拥有相当久远的友好历史。由于地理上的隔离,朝鲜与沙俄并不接壤,因此与其交往也是通过中国清朝。值得一提的是,朝鲜和沙俄首次交往,竟然还是帮助清朝赶走侵略者,而且还出奇制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罗禅征伐。

罗禅征伐,是指17世纪50年代(清顺治年间,朝鲜孝宗在位时)朝鲜王朝协助中国清朝驱逐沙皇俄国的战争。罗禅征伐分为1654年和1658年两次,分别在松花江和黑龙江进行。

朝鲜应清朝要求,先后派出边岌率领的100名鸟枪兵和申浏率领的200名鸟枪兵讨伐入侵中国的俄国(朝鲜称“罗禅”)哥萨克军队,均取得胜利,并击毙俄军头目斯捷潘诺夫,对维护中国东北边疆、抵御俄国在远东地区的扩张作出较大贡献。

17世纪40年代,沙皇俄国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建立雅克萨等殖民点,屠杀当地军民。黑龙江流域在当时属于清朝管辖,恰逢此时清军入关, 忙于统一中国的战争,因而后方空虚,无暇顾及俄国对东北边疆的侵略。到了50年代,俄国的扩张日益猖獗,以奥努弗里·斯捷潘诺夫为首的沙俄哥萨克军队由黑龙江入侵松花江,沿途烧杀抢掠。

这时候,清朝与南明的战争如火如荼,东北的八旗军几乎被全部调入中原,兵力极为空虚,1647年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只有130余名驻军,无法有效抵御俄国入侵。1652年(顺治九年),清将海色等与俄国交战,清军失利。

朝鲜出兵 鸟枪帮忙

在面临沙俄侵略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开始采取相应对策。1653年(顺治十年),清廷在宁古塔设立昂邦章京,以沙尔虎达为首任章京。同时增派300兵力驻防宁古塔,并且联络赫哲族、费雅喀族等饱受俄国欺凌的原住民共同抗击哥萨克侵犯。

但是当地清军的力量仍然薄弱,尤其是火器装备不足,为此清朝开始要求属国朝鲜的援助。朝鲜在1636年“丙子胡乱”以后成为清朝的附属国,协助宗主国作战是其应尽的义务,而且朝鲜对清的军事援助也不是没有先例,在明朝与清朝的松锦大战中,就有清朝征调的朝鲜军参与。为了击退使用枪炮的哥萨克骑兵,清朝特别嘱咐要“善使鸟铳”的朝鲜军士 ,以备当地以冷兵器为主要武器的清军之不足。

清朝征兵朝鲜除了加强军力、增加胜算以外,也有加紧控制朝鲜的因素。朝鲜被迫成为清朝属国,内心对清朝充满怨恨,“北伐论”甚嚣尘上。当时在位的朝鲜国王——孝宗李淏就是坚定的北伐论者,暗中采取积极措施“反清复明”。清朝对朝鲜的异图自然有所察觉,因而发生了六使诘责事件。在这种情况下,清朝征调朝鲜士兵也是试探其忠诚、加紧其控制的举措,防止朝鲜有不轨之心。朝鲜原本和俄国并无交往,这次是头一次。朝鲜将俄罗斯译为“罗禅”,类似于当时清朝称呼为“罗刹”,此外在其他朝鲜史料中还有“貉车”、“虏车”、“老叉”、“老羌”、“车汉”等说法。比如后世著名实学家李瀷便曾留下这样的记载:“我孝庙九年戊戌,大国征我兵助攻车汉贼。车汉者,罗禅也。”

1654年(顺治十一年,朝鲜孝宗五年)二月,清朝派使者韩巨源来到朝鲜,带来清朝礼部的咨文:“朝鲜选鸟枪善手一百人,由会宁府听昂邦章京率领,往征罗禅,以三月初十日到宁古塔。”朝鲜在“六使诘责”之后,已经收敛了很多,因此乖乖听了清朝的话派遣军队。在领议政郑太和的建议下,朝鲜决定以咸镜道兵马虞侯边岌为将出征,拉开了“罗禅征伐”的序幕。

第一次罗禅征伐

朝鲜方面准备了100名鸟枪手,哨官1名,通词(翻译)2名,旗鼓手、火丁48名,加上将领边岌,共计152人的远征军前往讨伐俄国。远征军在朝鲜边境的会宁“装束整顿”之后,渡过图们江,于1654年(顺治十一年)三月二十六日在宁古塔和沙尔虎达所部清军会师。

当时八旗军有300名,赫哲军300名,朝鲜军100名。四月二十一日,沙尔虎达率700军队从宁古塔出发,四月二十七日在厚通江(即混同江,今松花江)遭遇斯捷潘诺夫率领的约400名俄国哥萨克,战役由此打响。

第二次罗禅征伐

第一次罗禅征伐之后,斯捷潘诺夫率残兵逃到黑龙江上游,在呼玛河口筑城,准备过冬。清朝决定彻底歼灭盘踞在呼玛尔城堡的俄国哥萨克,因此在1655年(顺治十二年)派明安达礼“自京师率师征讨,进抵呼玛尔诸处”。 

三月末,清军在当地原住民的配合下猛攻蜷缩在呼玛尔城堡的哥萨克,俄军据险死守,相持不下。最终,由于清军粮饷不支以及对俄军弹尽粮绝的情况估计不足,在四月中旬撤退。因此斯捷潘诺夫一伙得以绝处逢生,继续窜犯黑龙江流域。

1657年(顺治十四年),清廷派宁古塔昂邦章京沙尔虎达征讨斯捷潘诺夫率领的俄国哥萨克。由于当时清朝主要兵力集中在西南地区对付南明永历朝廷,因此当地清军兵力仍然薄弱,而且筹饷也比较困难,于是再次向朝鲜求援。

1658年(顺治十五年)五月九日,以申浏为首的朝鲜远征军来到宁古塔,这次战斗清军充分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船只载重有限,火炮威力小,不适宜水中战斗,没能全歼敌人。

因此清军建造大型船舰,加强了火器攻势,船上配有各类型的火炮,每只船上都有朝鲜鸟枪手。为了全歼哥萨克,中朝军队乘船入水,先炮击俄舰,然后跃上俄舰,与俄军短兵相接。

战斗持续了三天,俄国哥萨克的11只船中有7只被烧毁,3只被俘,1只逃跑,俄军头目斯捷潘诺夫被击毙,他手下270名“军役人员”被打死。清军付出的代价也很大,伤亡320人,朝鲜军队伤亡37人,其中8人阵亡。这次战役也是以中朝军队获胜而告终。

罗禅征伐是中朝两国共同抗击外来侵略的重要见证,在两国关系史上具有很大意义。

朝鲜派来的鸟枪手在抗击俄国的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罗禅征伐之后,清军乘胜追击,大破俄军,于1659年攻占雅克萨等俄国据点,暂时肃清了流窜在黑龙江流域的俄国哥萨克,此前朝鲜军对清军的帮助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罗禅征伐的军事合作不仅为俄国扩张的遏制、中国东北边疆的巩固作出重要贡献,也使清朝和朝鲜王朝的关系更加密切,进一步减少了朝鲜与清朝的隔阂。

朝鲜对罗禅征伐也视为一大盛举,比作霍去病讨伐匈奴。可见朝鲜也对罗禅征伐加以肯定。

罗禅征伐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17世纪40年代,沙皇入侵黑龙江流域,建立雅克萨等,处决当地兵民。黑龙江流域在当时属于清朝管辖,恰逢此时清兵入关, 忙于统一的战争,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