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时期,大臣们守着大量的财富。为什么不拿出来救国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3收藏

崇祯时期,大臣们守着大量的财富。为什么不拿出来救国呢?,第1张

首先,那一部分钱财是见不得光的灰色收入。按照明朝的官俸来统计,这些大臣根本不可能会在有生之年攒下如此巨大的财富。满朝皆贪是明朝败亡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其他的朝代,清官贪官的界限是泾渭分明的。但是在明朝这条界线却是模糊的,扳倒了奸臣严嵩的徐阶在其他的朝代都会是中正耿直的形象,他和严嵩之间是正邪不两立的光荣斗争。但是,徐阶本人却也是一个贪官。他的家族在江南有十余万亩土地,是江南最大的地主。而且,徐阶本人还经常利用职权为本族内部的子弟游说,为其上下打通关节。他和严嵩的斗争更像是一场争夺权力的黑吃黑。这样的大臣心中根本就没有家国社稷的观念,有的只有利益。所以他们宁可守住大量的财富等待改朝换代,也不愿意拿出钱来为国家纾困。

按照他们的打算,明朝即使灭亡了,只要他们懂得见风转舵,进可以重新为官,退也可以凭借着大量的财富逍遥一世。没想到遇到的是李自成这样的暴君,拷打之下,他们既留不住名节也留不住财富。周奎、朱纯臣、陈演、魏藻德等勋戚最后被压榨出了七千余万两白银,可是崇祯皇帝粮饷短缺时期,他们仅仅拿出了二十万两。两相比较可见一斑。

其次,明朝最后的时刻,国家与个人之间已经是严重对立。崇祯皇帝是一个色厉内荏,暴戾多疑的悲剧君主,他身上不缺乏励精图治的抱负,缺乏的是智慧和手段。在他的统治之下,文武离心将相不和,最重要的是他作为皇帝毫无恩威可言,能够轻易被清流所左右。这样的情况下,重臣集团自然会对他感到失望,因而才会紧守住财富而不是用来救国。

明朝时期,严嵩可谓是大奸臣之一,徐阶之所以被称之为“真小人“,大多原因在于恶斗严嵩这样的奸臣所致,徐阶是嘉靖皇帝身边的内阁首辅之时,受到严嵩的提拔举荐,从而升职为次辅,虽然在之前严嵩迫害了徐阶的恩师夏言,也是当朝的大奸臣。

但对于徐阶来说也算的上是恩重如山的同僚,可是最后扳倒的却也正是这位被举荐升职为次辅的徐阶大官人,并且最终还要了严嵩的爱子严世蕃的性命。

不仅仅于此,最主要的则是徐阶扳到严嵩所使用的手段,可以说是非常下流的手段的,最终用诬陷的方式一举扳倒了严嵩父子,他在政治争斗中取得想要的胜利,不择手段,看着自己的恩师夏言被严嵩迫害致死,都默默地一直没有站出来,而且还拍马屁迎合的方式来保住自己当时的地位。

徐阶为自己的计划和保住自己的位置,升职期间可以说都是不择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对于徐阶就有了两面的评价,有的说他是为官清廉,不招权,不纳贿,而另一种说话测试容悦顺从、只能说是“甘草阁老”,虽然扳倒了大奸臣严嵩之后,深得皇帝信任,可谓是一代英雄,而在徐阶掌权之后,后面改变了嘉靖皇帝的政治主张,运用倒行逆施,让社会陷入了混乱之中。

俗话说小智慧并不代表大智慧,而徐阶就是这样的一个小人,非常聪明的地方,就一定是自掘坟墓的时候,在嘉靖皇帝死后,裕王登基之后就回到了他的故乡,最终家族沦陷,两个儿子充军,不得善终。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又称卫鞅、公孙鞅((卫鞅之“卫”即氏於国,商鞅之“商”即氏於居或氏於官,又“诸侯之子曰公子,诸侯之孙曰公孙,公孙之子以王父字为氏”。)。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受到秦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商鞅在秦执政约二十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投奔秦国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后,魏惠王对公叔痤嘱托不以为意,也就没有照做了。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欲收复秦之失地,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商鞅四见秦孝公,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强国之道四种君主之策。霸道得到秦孝公的赞许,强国之道成为秦国强盛的根基。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

  酝酿变法

  公元前359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实行变法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生产和战斗,登记户口制,实行连坐之法”。这时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前340年,率秦赵军败魏国公子昂将军,魏割河西之地与秦,将人民迁居至大梁,此时魏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卫鞅因功封于商十五邑。

  被处车裂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尤其是军功爵制度,造成秦国贵族多怨。秦国公族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 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后来东晋政权推崇诸葛亮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等,并改造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的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有武侯祠,杜甫作千古名篇《蜀相》赞扬诸葛亮。

  人物生平

  躬耕陇亩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 2010年新版《三国》中的诸葛亮,诸葛氏是琅邪的汉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家于南阳郡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汉献帝已从长安李傕手中逃出,迁到了曹操的许县。诸葛亮此时已16岁,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隆中对

  《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隆中草庐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得见。《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游戏中的诸葛亮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富,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赤壁大战

  当时,刘表之妻刘琦后母蔡氏屡进谗言,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之计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指的是晋文公)在外却可得安吗?)”当时黄祖被东吴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 三国志12的诸葛亮建安十三年(208)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

  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客,与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果能以吴、越的军力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北面”在这里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曹操当时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见面时,臣子通常面向北方。)”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 1994年央视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

  诸葛亮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大军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火攻,军中又发生瘟疫,故大败,回师北还。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刘备于十二月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建 三国示意图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孟达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赵云等镇守荆州。至次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建安十九年(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每当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刘备提供资援。

  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汉自立。魏黄初二年(221年),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被害,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白帝城托孤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故去,否则必能阻止刘备东征之举。”

  1994央视版《三国演义》白帝托孤  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逝世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南征

  直至建兴三年(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语:不毛为今天缅甸北境八莫)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一定兵源补充后,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北伐

  1、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张郃出拒,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这是第一次出祁山。 1994年央视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2、同年冬,诸葛亮出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围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粮尽而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3、建兴七年(229年)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兴八年(230年)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今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地,魏军撤退。同年,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今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5、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今甘肃省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五月,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司马懿,汉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于是宣王司马懿退还保营。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张郃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6、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期间诸葛亮既屡屡遣使者下战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激怒宣王司马懿,但司马懿忍辱据守不出,并以“千里请战”的妙计平息将怒。

  病逝五丈原

  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有“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一事。

  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第四次是魏军主动进攻,蜀军防守,由于连日大雨,山洪暴发,冲毁栈道,蜀魏并未交战。

  张居正(1525年-1582年),汉族人,祖籍湖广江陵(今属湖北)。字叔大,少名张白圭,又称张江陵,号太岳,谥号“文忠”。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内阁首辅之一,明代最伟大的政治家。

  人物生平

  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

  嘉靖四年(1525年),当张居正在荆州府江陵县(今荆州市)的一位秀才的家里呱呱坠

  各个时期的张居正(12张)地的时候,其先祖的余荫对他早已不能关怀庇护,迎接他的只是曾祖父的一个白龟梦。梦中的月亮落在水瓮里,照得四周—片光明,然后一只白龟从水中悠悠地浮起来。曾祖父认定白龟就是这小曾孙,于是信口给他取了个乳名“白圭”,希望他来日能够光宗耀祖。

  白圭的确聪颖过人,很小就成了荆州府远近闻名的神童。嘉靖十五年,十二岁的白圭报考生员,其机敏灵俐深得荆州知府李士翱的怜爱,他嘱咐小白圭要从小立大志,长大后尽忠报国,并替他改名为居正。这一年,居正补府学生。一年后,参加乡试,受到湖广巡抚顾璘的阻挠而落榜。但顾璘并非出自私心,而是希望对他多加磨砺,以成大器。三年后,才高气傲的张居正顺利通过乡试,成为一名少年举人。顾璘对他十分赏识,曾对别人说“此子将相才也”,并解下犀带赠予居正说:“希望你树立远大的抱负,做伊尹,做颜渊,不要只做—个少年成名的举人。”嘉靖二十六年,二十三岁的张居正中二甲第九名进士,授庶吉士。

  庶吉士是一种见习官员,按例要在翰林院学习三年,期满后可赐编修。张居正入选庶吉士,教习中有内阁重臣徐阶。徐阶重视经邦济世的学问,在其引导下,张居正努力钻研朝章国故,为他日后走上政治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丞相,设内阁,其职能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厅。首席内阁学士称首辅,实际上也就是宰相。张居正入翰林院学习的时候,内阁中正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当时的内阁大学士只有夏言、严嵩二人,二人争夺首辅职位,结果是夏言为首辅,然后被严嵩进谗接着被杀,严嵩为内阁首辅。

  对于内阁斗争,作为新科进士的张居正自然没发言权。但通过几年的冷眼观察,他对朝廷的政治腐败和边防废弛有了直观的认识。为此,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张居正以《论时政疏》(《张文忠公全集》卷一五)首陈“血气壅阏”之一病,继指“臃肿痿痹”之五病,系统阐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张。而这些自然没有引起明世宗和严嵩的重视。此后,在嘉靖朝除例行章奏以外,张居正没再上过一次奏疏。

  张居正  嘉靖三十三年,张居正借口请假养病,离开京师来到故乡江陵。休假三年中,他仍不忘国事,亲身接触农民。家境本就贫寒的居正,在乡间体会到了人民的辛劳、饥寒和痛苦。他在《荆州府题名记》(《张文忠公全集》卷九)中说:“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这一切不禁使他侧然心动,责任感让他重返政坛。

  嘉靖三十六年,张居正仍回翰林院供职。这时的他

  张居正资料(15张)在苦闷思索中渐已成熟,在政治的风浪中,他模仿老师徐阶“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相机而动。嘉靖四十三年,居正进宫右春坊右渝德兼国子监司业,深谋远虑的徐阶荐居正为裕王朱载垕的侍讲侍读。逾德只是个虚衔,但由于裕王很可能继承皇位,侍裕邸讲读就不是等闲之职了。在裕邸期间,“王甚货之,邸中中宫亦无不善居正者”(《明史.张居正传》)。而国子监司业则掌握了很多将来可能进入官场的人,为张居正打开了人脉。打败高拱后,四十五年,居正掌翰林院事。

  这一年,世宗殁,裕王即位,是为明穆宗。张居正的机会来了。隆庆元年(1567年),他以裕王旧臣的身份,放擢为吏部左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这年张居正四十三岁,此时的他大概不会忘记自己十三岁写下的诗句“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三十年后,他终于在暗暗的较量中“直上尽头竿”了。

  摄夷蛮骚乱,锄当路芝兰

  入阁以后的张居正并没有为个人的升迁而自鸣得意。这时的明王朝,内则土地兼并,流民四散,草译祸起,国家帑藏空虚,用度匮乏;外则北方鞑靼进兵中原,制造“庚戌之变”,南方土司争权夺利,尤其岑猛叛乱,“两江震骇”,东南倭寇骚扰沿海,民不聊生。面对这些,张居正无法轻松。

陆炳得以善终,并能够保全全族,有两个原因。第一和嘉靖皇帝关系很好,第二自身为人不偏不倚,除了低调之外,从不结党营私。陆炳死后虽然被翻旧案,但是并没有让家人受到太大牵连,而且凭借着生前攒下人品,还让后人免于刑罚。

陆炳作为嘉靖皇帝时期,最有权势锦衣卫。可以说出尽了风头,受到了无数人的吹捧和敬仰。相比明朝众多权势滔天的人,陆炳最终结局很好,能够做到这一点,离不开下面这两个原因。

一、同嘉靖皇帝是发小

陆炳的开挂人生,同发小嘉靖皇帝发迹,有着密不可分关联。因为自己母亲,是嘉靖皇帝乳母,使得他从小进出王府,都不会受到限制。两人年龄相仿,从小一块玩到大,关系非常要好。

随着好运降临到嘉靖头上,陆炳的人生,也因此发生了转变。他的父亲,本就在锦衣卫工作,因为嘉靖关系,更是一步步成为了锦衣卫首领。而后的人生中,还有一次火场救驾情况,使得他备受嘉靖皇帝宠爱。

二、同徐阶结成亲家

单单和嘉靖皇帝处好关系,还不足以让他后人,免受新皇帝处罚。在徐阶上位后,他做了一项保全后人决定,将女儿嫁给了徐阶的儿子。两人结为亲家后,就让后人得到了徐阶,及他学生张居正庇护。

陆炳活着时候,没有人敢打他的主意,可在嘉靖皇帝和他都离开后,新皇帝便找上了他的麻烦,连带儿子都被连累。这样一个情况下,还是家人找到张居正,利用徐阶这层关系,让其后人免于处罚。

陆炳不仅关系硬,自身为人也很好。虽然深受宠爱,却从不拉帮结派,也不得罪当朝权贵。遇到忠臣被害时候,还会为忠臣说话,正因为如此,使得他攒下了名声。这些好的名声,帮助他和后人化险为夷。

徐阶的结局是病逝。

徐阶退休回家后,自己的子弟横行乡里,大量购置田产,徐家占地多达二十四万亩,加上他的子弟、家奴为非作歹,致使告他的状纸堆积如山。

应天巡抚海瑞、苏松兵宪蔡国熙秉公办案,惩治了他的家人。徐阶用三万两黄金贿赂给事戴凤翔,又通过张居正命令给事陈三谟罢免了海瑞和蔡国熙。所以当时人称他:“家居之罢相,能逐朝廷之风宪”,有人因此把他称为“权奸”。

万历十年,徐阶80岁高龄,皇帝专程派人前去慰问,并赐玺书、金币。第二年,徐阶病死。赠太师,谥文贞。

徐阶的人物生平:

徐阶在嘉靖二年以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后因忤张孚敬,被斥为延平府推官,受此挫折,从此谨事上官。后又进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朝廷机要大事。徐阶曾密疏揭发咸宁侯仇鸾的罪行,且擅写青词为嘉靖帝所信任。

和严嵩一起在朝十多年,谨慎以待;又善于迎合帝意,故能久安于位。嘉靖四十一年,徐阶得知嘉靖帝对严嵩父子的不法行为已有所闻,于是命御史邹应龙参劾,最终使严嵩父子倒台。

随后,徐阶取代严嵩成为首辅。累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明穆宗时致仕归家。万历十一年,徐阶病卒,赠太师,谥号文贞。

在众多的历史人物中,有些人的生平被抹黑,有些人的功绩却被夸大,后世中人未曾身临其境,自然无法做出准确判断。

比如说以博学多才闻名的司马光,他固执守旧拒绝变法,使得北宋朝廷越来越弱。再比如说"痛打奸臣严嵩"的忠臣徐阶,他真的是正义之士吗?

其实,徐阶并不是"清流"首辅,那个形象或许只存在于野史传说当中。

徐阶剧照

徐阶官居内阁首辅,其政绩被史料夸大

徐阶就是一个善于逢迎、口蜜腹剑的小人。

严嵩剧照

严嵩倒台后,徐阶因为参与了隆万盛世,而被大家推崇为明朝的中流砥柱。

实际上,他的功劳并没有这么亮眼。首先来说徐阶的政绩,他为官期间平反冤狱、顺应民心,确实做了很多好事。但是,这对于亏空严重的明朝来说,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

大明王朝的核心难题是官员腐败,尤其是严嵩父子掌权期间,更是一片乌烟瘴气。

针对这些国家大事,徐阶的态度反而是以糊弄为主,更像是一位久居官场的"老油条"。

隆庆皇帝

平反冤狱有助于徐阶收服人心,但是,整治官员腐败却是个得罪人的工作,他根本就无意处理。徐阶担任内阁首辅的那段时期,不但没有把心思放在政务上,还热衷于讲学搞文化交流,实在是令人无语。

在他的大肆宣扬下,朝廷风气慢慢由实转虚,众人皆变成了推诿拖沓的"伪清流"。

从表面上来看,官员们热情高涨忠君爱国,

可背地里,却又增添了一种"懒病",垂头丧气毫无治国之心。

如果这个时候有强敌来犯,他们真的能守住国门吗?

隆庆三年的时候,拥有严苛手段的高拱代替了徐阶的首辅位置,高拱最看不惯的便是朝廷中的腐败风气,于是大刀阔斧地进行整治。对于文武百官来说,高拱六亲不认油盐不进,但对于整个国家和百姓来说,这样的官员才是急需的人才。

其实,一个官员的名声好不好不重要,最关键的是治国之心,跟"树敌无数"的高拱相比,徐阶确实没什么政绩。

高拱剧照

告老还乡后,徐阶以权谋私不知收敛

总的来说,徐阶并不是大公无私的清官。他还乡后,虽然在朝堂上实力大减,但对于地方官和普通百姓来说,徐阶的震慑力还是蛮大的。

仗着他的势力,家族中的人开始大肆敛财为非作歹,生活过的是奢华无比。

除此以外,他们还屯了几十万亩田地,对百姓的生活产生极大影响。

家里人做的这些事影响极坏,徐阶不可能不知情,但他依旧选择置之不理放纵容忍。

甚至还有传言说,这些事都是由徐阶主使,其他人只不过是"替罪羔羊"罢了。在调查案件的过程中,徐阶遇到了正直的官员海瑞,这个人的性格特点便是耿直过头,无论是威逼还是利诱都没有效果。为了保住家族中人,徐阶甚至放下颜面前去求情,可海瑞依旧不为所动。

最后,张居正罢免了海瑞等人的官职,这才将这些事遮掩了过去。但是,徐阶的形象再难挽回,大家都看清了他贪官的嘴脸。

海瑞剧照

徐阶这个人其实没有大才,他之所以能坐到内阁首辅的位置,很可能是凭运气。据说,徐阶小时候曾经经历过两次性命之忧,一岁掉进井里待了三天才被发现,五岁时掉下山崖,幸好被树枝勾住了衣服。不管这些事是意外还是人为,都能说明徐阶是一个幸运的人。在首辅的位置上徐阶没有大政绩,告老还乡后还纵容家人胡作非为,可以说是相当大胆。

可是,皇帝对他始终敬重有加,八十岁高龄才寿终正寝,徐阶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明朝嘉靖年间,他痴迷道教,又被宫女险些勒死,于是开始怠政。那些优秀的内阁成员开始走上权力舞台,开始了一轮一轮的表演。先是夏言斗倒张璁,严嵩打败夏言,徐阶打败严嵩,高拱清算徐阶,张居正挤走高拱。

本篇回答的是为什么高拱对徐阶要赶尽杀绝。

先简单介绍徐阶,从他的仕途经历,高拱为什么要对他赶尽杀绝,可以一窥一二。

十八岁,家住松江府华亭县,结识聂豹,当时七品知县,传授徐阶“良知之学”——王守仁的学说,从此“知行合一”的理念伴随徐阶一生。二十岁,乡试,本为解元,奈何批卷官与主考官意见不一,妥协录取徐阶,徐阶与解元失之交臂。二十一岁,会试通过,顺利进入殿试,完全可以成为状元,时任刑部尚书林俊认为可以得状元,可是林俊与内阁大臣费宏矛盾极深,费宏认为其中有猫腻,徐阶由状元改为第三探花。

也是这一年,他见到了首辅杨廷和,听到了他高声的预言:“此子之功名,必不在我辈之下!”能被首辅肯定,徐阶有多优秀不言而喻。

嘉靖三年(1524),徐阶二十二岁,进入翰林院,成为了一名七品编修,这里虽然没有地方官的威风和油水,却是万众瞩目的中心,因为一旦进入这里,半只脚就已经踏入了内阁。

二十八岁,面对首辅张璁,他敢于挑战权威,大义凛然。然后他前途尽毁,家破人亡,被发配蛮荒之地福建延平府做了推官,在那里历练八年,他成熟了,成为一个隐忍、城府很深的人。

四十六岁,看着自己的老师夏言被人杀死,不发一言。

六十二岁,经过十余年的忍耐与经营,他除掉了严嵩,杀死了他的儿子,成为了一个工于心计、城府深不可测的政治家。

就是这样有着传奇经历的政治家,高拱通往权力之巅,能不把他作为眼中钉、肉中刺吗?

徐阶做了四年的内阁首辅,六十六岁,请辞,隆庆皇帝允许。徐阶这一辈子,被人整过,也整过人,干过好事,也干过坏事。在他几十年的从政生涯中,许多正直的官员得以任用,无数普通百姓的生活得到保障。

而高拱就是他整过的人。徐阶为什么要整高拱呢?简单一句话,他们不是一条战线的人。高拱,人如其名,高傲又极其难拱。与他同朝为官的人很少能成为他的朋友,自负才高,经常藐视同事和上级。

他什么时候和徐阶结仇呢?

言官胡应嘉弹劾工部副部长李登云,嘉靖病入膏肓,根本不看,于是这份奏章落入内阁学士高拱手里。而李登云是高拱的亲家,巧的很,胡应嘉和徐阶是同乡,高拱认为这是徐阶的阴谋,他公开表示与徐阶势不两立。

嘉靖驾崩后,裕王继位,即为隆庆皇帝。高拱作为裕王的四大讲官之一,非常受隆庆皇帝的重视,他开始和徐阶公然对抗。可是他小瞧了徐阶的实力。

首先是欧阳一敬弹劾高拱,说他比历史上的著名奸臣蔡京同志还要奸。徐阶又找来了几个六部官员,大家一起弹劾高拱。

隆庆元年(1567),高拱主动提出辞职,一个月后,他的同乡好友郭朴也退了休。绝顶聪明的徐阶赶走了高拱,安插了张居正,在他看来,高拱已经永无天日,事情已经万无一失,可是凡事都有意外。

隆庆三年(1569)十二月,赋闲在家的高拱借助一个御用监掌事太监陈洪的帮助,经过无数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幕交易与协商,离职一年后又回来了,进入内阁。

他的回归,最高兴的就是隆庆皇帝,他还给老师一个职务——吏部尚书。因为吏部是人事部,是中央六部中权力最大的部门,如果把人事权和政务处理权都交到一个人的手中,后果很严重。

为了得到那内阁首辅的宝座,高拱开始清算了,原则是“先软后硬”。高拱黑名单上的第一个目标,不是一个,而是一群。

首先打压言官

短短几个月中,二十多名言官不是撤职,就是调任,当年弹劾高拱的基本都被他整治了,可见高拱是“有仇必报”,心胸并不宽广。弹劾他的欧阳一敬主动辞职,胡应嘉吓死了。

其次,开始斗内阁

高拱当时在内阁只能排第五。要想爬到首辅宝座,他还必须挤掉前面四个。

第四位是赵贞吉。论资历他最老,李春芳和张居正都是嘉靖二十六年(1547)的进士,陈以勤是嘉靖二十三年(1544)的,而赵学士,是嘉靖二十年(1541),可他排在最后,心里不平衡。

他开始找高拱麻烦。高拱也想除掉他。两人开始内斗,老实人陈以勤看不下去了,主动辞职。后来,还是高拱权力大,赵贞吉败了。而高拱则再接再厉,直接超越了张居正,排到了李春芳的后面,成为了次辅。

三、最后的敌人——徐阶

按道理,徐阶当时已经退休,李春芳又是老好人。高拱没什么障碍了,就没必要再赶尽杀绝了。

可高拱不这样想。徐阶门生遍布朝野,不除掉徐阶,以后自己施政会有很大障碍,况且徐阶又整过他。当然徐阶也让高拱找到把柄,不是徐阶本人,而是他不省心的儿子。他的两个儿子,仗着老爹权大势大,在地方上肆意横行,占有大量土地,成为当地应天最大的地主。而当时应天巡抚是鼎鼎有名的大清官海瑞。

说实话, 海瑞能够飞黄腾达,全靠徐阶。在徐首辅看来,海瑞是个靠得住的清官,是应该重用的,临退休前把他提拔起来,也算为国家尽力了。

海瑞面对民怨沸腾,要求徐阶退地,徐阶象征性地退了部分,可海瑞不依不饶,毫不领情,要他全部退地。这下惹恼了徐阶,徐阶坚决不退。

这时候,海瑞就成了高拱对付徐阶的绝佳工具了。高拱很快对海瑞的行为表示了支持,并且严厉斥责了徐阶的行为。海瑞得到了鼓励,更加抖擞精神,逼得徐阶退无可退。

徐阶表示,愿意退出全部的田地。可是朝廷里的言官突然发难,攻击徐阶教子不严,而一个叫蔡国熙的人被任命为苏州兵备使,专职处理此案,很巧的是,这位蔡先生恰好是高拱的学生,还恰好和徐阶有点矛盾。

事情闹大了,徐阶的两个儿子被抓去充军,家里的所有田产都被没收,连他的家也被一群来历不明的人烧掉了,徐大人只能连夜逃往外地。

最后的胜利者只有高拱。但他万万想不到的是,三年后,他将沿原路返回老家,而赶他回家的,是另一个太监冯保。徐阶一手提拔的张居正联合和高拱有仇的冯保,赶走了高拱,也算是为他的老师报仇了。

结语

其实从根本上说,高拱和徐阶并没有区别,可谓是一脉相承。他们都是实干家,都想做事,都想报效国家。就是“既生瑜,何生亮”的遗憾和无奈。

高拱在三年首辅期间推行“隆庆新政”。在他的统领下,大明朝还是很有活力的。

徐阶是明代公认的顶级政治家,他的权谋、手段和政务能力除张居正外,可谓无人匹敌,但这位高拱在历史上却能与之齐名,可见高拱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崇祯时期,大臣们守着大量的财富。为什么不拿出来救国呢?

首先,那一部分钱财是见不得光的灰色收入。按照明朝的官俸来统计,这些大臣根本不可能会在有生之年攒下如此巨大的财富。满朝皆贪是明朝败亡...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