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鲁迅、李白、杜甫、施耐庵的地点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3收藏

纪念鲁迅、李白、杜甫、施耐庵的地点,第1张

鲁迅墓地和鲁迅纪念馆,在上海,墓地位于虹口区鲁迅公园内。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病逝,遗体葬在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逝世20周年前夕新建,建成后,鲁迅的棺椁由西郊万国公墓隆重迁葬到鲁迅公园的西北隅。

李白:

根据史书记载,李白墓地坐落在当涂县城东南15公里青山西麓谷家村旁,现属太白镇太白行政村。

李白纪念馆是为纪念中国唐代诗人李白而建的纪念馆。位于四川省江油市主城区。1962年李白逝世1200周年时筹建,1981年建成。该馆为具有唐代风格的古典园林式馆榭,1982年10月正式开馆。

杜甫:

杜甫晚年是在湖南度过的,他死在湖南是没有疑问的!但墓地究竟在哪儿是大有争议的!一是说在耒阳;一是说在平江两者都有道理!

较著名的杜甫纪念馆有以下几个:

1、杜甫故里纪念馆,位于巩义市站街镇南瑶湾村,背靠笔架山,前临界泗河,杜甫生于此,并在此度过少年时代。清雍正五年,河南府尹张汉重修并立“诗圣故里碑”一通,乾隆、同治及民国年间又多次立碑。杜甫故居坐东向西,现在宅院长20米,宽10米,院内有东西向瓦房3间,硬山式灰瓦顶,东侧有房2间,北侧有一窑洞,洞口为砖砌墙壁。洞高3米,宽2米,深20米。院内西墙上嵌清代张议草书“诗圣故里”碑一通,为“唐工部杜文贞公碑记”。1962年成立杜甫故里纪念馆,郭沫若亲书“杜甫诞生窖”和“杜甫故里纪念馆”。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并拨专款多次进行修葺。

2、杜甫草堂是杜甫的故居,坐落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

杜甫草堂主要建筑自前至后有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少陵草堂"碑亭等。 大廨里陈放着国画杜甫堂全景和杜甫生平介绍。诗史堂正中是杜甫行吟的雕塑之像,壁柱间悬挂着历代石刻杜甫像的拓片、木刻板和纪念诗人的对联;两侧陈列室展出近代书画家的"杜甫诗意画"和书法。

3、长沙杜甫纪念馆(杜甫江阁)。在西湖路与湘江大道相交的湘江风光带上,与天心阁、岳麓山道林二寺和岳麓书院形成一条文脉带。位于正中间的杜甫纪念馆,高约20米,为四层建筑,采用中国传统仿唐古建筑形式。 杜甫江阁入口北向广场中将立杜甫与唐代名人李龟年塑像。方亭北向立石景,上刻“诗圣”或“诗魂”二字。

施耐庵:

施耐庵墓 施耐庵墓位于兴化市施家前桥东。施耐庵,元末明初文学家,《水浒传》作者。据县志记载的当地传说,施耐庵是兴化人,中进士后,曾官钱塘二载,弃官归里,隐居家乡,死后葬此。砖石砌的墓台高出地面1米,墓呈正方形,长宽各约12米。墓土包,直径55米,高约45米。墓前立墓碑,碑正文中刻“大文学家施耐庵先生之墓”,右刻“民国三十二年春兴化人民公建”。背面有500多字的碑文,颂扬施耐庵的高风亮节及建碑目的。墓台南边有一座高5米、宽8米、上刻“耐庵公坊”四个大字的砖砌碑楼。碑楼前一湾绿水,隔水有周长60米的方土墩一座,高出水面约2米,上植各种树木。墓东南约80米处建有100多平方米的施耐庵资料陈列室,陈列施耐庵的家谱及其生平资料。

施耐庵纪念馆座落在江苏省大丰市境内的白驹镇西街花家垛岛,占地5000多平方米,四面为串场河水拥抱,荻港萧萧,芦花飘飘,舟帆影影,水鸟出没如梭。

最炫杜甫风

《最炫杜甫风》是继“杜甫很忙”之后另一个将杜甫推向热潮的作品,这是网友张方根据当时凤凰传奇十分火热的歌曲《最炫民族风》进行改编而成的歌曲,加上“杜甫很忙”的一系列“恶搞”做成的视频,刚一发布便得到了很大的反响。

“杜甫很忙”

在2012年这个杜甫1300年的诞辰周年,年初的时候,语文课本上的杜甫就被网友们设计了众多情景,因此便有“杜甫很忙”系列,网友们的脑洞大开,因此获得很大的热评,当然褒贬不一。而《最炫杜甫风》的歌词改编不仅有趣还和杜甫经历十分契合,因此被众网友传唱。

该歌词为“开元的盛世是我的爱,幽幽的蓬门今始为君开。”这两句便是从杜甫诗歌《忆昔》和《客至》中借鉴而来,而其他的歌词也如此均是借鉴杜甫所写诗歌而编。而最朗朗上口的便是“悠悠的唱着最炫的杜甫风,是语文课本最美的姿态。”成为经典有趣的歌词。

《最炫杜甫风》发布以来得到众网友追捧,而杜甫草堂宣传人员则表示,在杜甫的诞辰周年出现这样的行为其实是好事,因为加强了大家对杜甫的关注,但要提醒众网友在创作的时候要同时考虑杜甫的身份地位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而《最炫杜甫风》的原创者张方则表示,他这是在致意伟大的诗人杜甫,仅以此歌词表示对他的敬意,毫无恶搞之意。

杜甫简介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称少陵野老,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作诗史,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影响深远,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 画像

杜甫出生于北方的名门大士族,家族为京兆杜氏分支的襄阳杜氏,自祖父杜审言起举家自襄阳迁至巩县。杜甫小时候家境优厚,生活宽裕,年幼好学,七岁能成诗文,不过杜甫小时候也十分顽皮,院子里枣树熟了的季节,一天可以上树不知几回。

杜甫十几二十岁时好游历,四处出游,24岁时考试落榜,至744年,杜甫遇到李白,两人一见如故,谈诗作文甚是交好,秋末时节二人告别,杜甫结束游玩回到长安。

杜甫所生活的年代恰逢唐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由于杜甫家学渊博,其早年的作品一方面主要表达了他理想中的生活与抱负,另一方面显露了他关怀民生与驳斥政治丑恶的思想,逐渐走上了忧国忧民的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的政治日益腐化,其生活也逐渐陷入困境。

此时杜甫仕途也不顺,遭遇科考闹剧,士子全数落选,无奈之下转投权贵之门依然无果,困居长安十年,郁郁不得志。

后来遭遇战乱,杜甫颠沛流离也始终不忘牵挂国家与百姓忧患。此后,杜甫在官场流离,遭遇了世态炎凉,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不少佳作。759年,杜甫开始在外漂泊,社会动荡,杜甫对混沌的政治痛心疾首,生活艰苦,此时作品的产量也极大。

此后,杜甫在船上飘荡,思乡心切却因生活艰苦而不能北上,最终于大历五年冬,死于一艘小船上,享年59岁。

杜甫草堂的来历

杜甫为唐代著名诗人,草堂是他在经历“安史之乱”后颠沛流离的暂居之地,地方位于成都西郊,环境优美,位于浣花溪畔,因此深得杜甫心意。当时杜甫所建的茅草屋早已随风雨刮打被毁坏了,如今后人为了纪念这段杜甫便在此地修建草堂。

杜甫草堂

且说杜甫草堂的来历,它本是一间破草屋,刮风下雨之时便会屋漏湿床,难以入眠。当时逢“安史之乱”,唐肃宗得以回长安,杜甫为朝内大臣排挤诬陷,引得唐肃宗怒将其外调,于是杜甫深感抱负实现无望,百姓深受战役苦难,也遭受这官吏的剥削,遂对从仕失望至极,愤而离职。

杜甫与家人便四处漂泊,生活极其困苦,后至成都,幸得友人帮助,生活方过得算是安稳,不再流离失所。而且成都景色迷人,长期在战乱中度日的杜甫深感此为世外桃源,遂便决定在此定居,只是家境贫穷,幸得亲友帮助能够建起一座茅草屋。于是杜甫选择在了浣花溪边,依水而居,还向当地社会名流要来众多花草树木,悉心栽培,虽屋简却别有雅致。

一间茅草屋丝毫掩盖不了杜甫的才气,在这里的几年时光,杜甫创作诗歌有两三百首,广为流传,其中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著名诗歌。

而后人为了纪念杜甫便在此建立了一座美丽的园林,也成为了杜甫草堂博物馆,介绍杜甫生平和成就。

杜甫的诗风

杜甫所作之诗皆与其生活经历有关,从早年的伟大抱负,热爱这大好河山到晚年身处战乱,所见艰苦之状等丰富经历皆是他创作的源泉,且杜甫的诗集很真实的展现了战火中整个唐朝的转变,也很好的反映出广大人民深受战争的摧毁所忍受的痛苦,因此其诗也被后人称为是“诗史”。

杜甫雕像

杜甫所写之诗在艺术上风格多著,最特别的是杜甫的诗是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这样便使得思想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使其诗能够“知其人,论其世”,因此在艺术方面能够达到唐代诗歌的最高境界。

杜甫的诗风时而雄壮时而沉郁时而瑰丽时而质朴,他十分擅长转变风格创作,因而开创了新乐府诗体,为后人称叹。杜甫的诗体多为律诗,他选词精炼和谐,为人少言寡语,其诗也言简意赅,颇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之态。

而他的诗歌语言和整体结构不会单一多变化,因而其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多以借物喻人,赋比兴的创作风格来体现自己的情感寄托。杜诗中多以战争为题材,不仅表现出杜甫对朝廷穷兵黩武的反对,还有对勇于作战的士兵的赞扬,也有对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的同情。杜诗对战争的描述有多种角度和手法,赞扬和批判的态度很是鲜明。

杜诗在杜甫晚年成就愈高,其丰富经历加上不凡的艺术手段使其造就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杜甫后人

杜甫为“诗圣”,其所流传的诗集在诗坛上掀起一阵狂潮,影响弥留至今,而关于杜甫后人的子孙绵延也成为大众所关心的话题。杜甫子孙得以繁衍,至今成为一个很大的家族体系,粗略记载杜甫的后代至今大约分居三省,人数达到上万人。

杜甫雕像

历史记载杜甫留存的儿子有两个,长子为宗文,次子为宗武。且根据记载得知杜甫后人至今分布在福建省、江西省、湖北省这三个地区,以江西省城市居多。杜甫的长子宗文这一支系的子孙后代多为福建省杜氏,而其次子宗武这一支系的子孙后代多为江西省居住。

在2009年的时候还发生一起杜甫后人为争《杜氏族谱》而闹上法庭的案件,同是杜甫后人却不能很好的相处,为了名利却和亲人对簿公堂,想必杜甫见到如此画面也会甚感心寒。

事情发生的前后是因为《杜氏族谱》本应放置在常州祖屋而不应外借,而保管这本族谱的杜旭昌病重欲观阅此族谱便让家人拿来,遂另一支系杜氏后人便要求返还家谱,而此时家谱已由杜旭昌儿子继承,遂发生法庭之事,而后法院不予支持。

杜甫为历史著名诗人,是一个在中国深受崇敬的伟人,因而会有很多人冒牌为杜甫后人以此来谋取暴利,而其真正的后人呼吁大家能够更好的正视“杜甫”这一品牌。

  独立苍茫自咏诗

  三

  对于个人来说,研究成果的问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己在学习杜诗和研究杜甫过程中在思想上收获。这就是杜甫的精神对我的影响,诗圣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积极用世之志,对我的立身处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说,自己这些年还能在教学研究之外,为单位和社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这些工作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影响了自己所热爱的学术工作,但自己尚能无怨无悔,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杜诗的精神给我的力量。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必然是一个追求公正的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必然是一个能够付出的人;一个在生活中诚实的人,必然在做学问时满怀诚实。这些做人的至高境界,我虽不能至,却可以说时时心向往之。

  杜甫为了自己的追求,从不媚俗,但也感叹“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独立苍茫自咏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这样的感叹表达出一种执着,也流露出几许悲哀――不为人理解的悲哀。今天的学术工作,也需要具备一种不为人知的思想准备,我不敢讲自己是耐得住寂寞的人,但却非常熟悉和理解杜甫的诗句。所幸的是,今日的中国,喜欢杜甫的人之多,研究之热烈,是出乎杜甫的预想的。我以平淡心从事杜甫的研究,所以引用杜甫的这句诗来作为这篇短文的题目,并以此自勉。

  本书的出版得到学校重点学科经费和博士基金的资助,这是要特别说明和感谢的。近年学校对科研的支持力度加大,这是学术著作能够顺利出版的重要原因。这也在客观上保证了学者们能够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保持平和的心境,不受干扰地进行有意义的研究和写作。为此,我深切地感受到,认真读书、研究和写作和快乐,又将回到热爱学术的学者们的书斋。

  杜诗水排 1、东汉杜诗

  杜诗(?—38年),字君公,河内汲县人,东汉官员及发明家。年轻时有才能,以公平著称。

  [编辑本段]生平简介

  杜诗,河南汲县(今卫辉)人。光武帝时,为侍御史。建武七年(公元31年),任南阳太守时,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以水力传动机械,使皮制的鼓风囊连续开合,将空气送入冶铁炉,铸造农具,用力少而见效多。他还主持修治陂池,广开田池,使郡内富庶起来。有“杜母”之称。南阳人称赞说:“前有召父(召信臣),后有杜母”。

  [编辑本段]履历

  杜诗青年时期就才能出众,在河内郡(今河南武陟西南)任吏员时,人们赞扬他处事公平。光武帝初年,为侍御史。当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在洛阳民间为非作歹,老百姓惶恐不安。杜诗通告萧广约束部下,萧广不予理睬。杜诗下令按法诛萧广,并将经过情形向上汇报,得到表扬。光武帝见他能干,又派他去河东郡(今山西夏县西北)诛剿降汉复又叛变的杨异等人。杜诗到了大阳(今山西平陆西南,属河东郡),听说杨异率部下企图北渡,立即派人设法焚烧掉他们的渡船;另又派人收服河东郡的地方军,并进行突然袭击,终于歼灭杨异等人。杜诗被迁为成皋(今河南荥阳水镇)令,任职3年,政绩裴然。再迁为沛郡(今安徽濉溪县西北)都尉,转汝南(今河南平舆县北)都尉,“所在称治”。建武七年(公元31年),杜诗迁升为南阳郡太守。在南阳郡任职7年,“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政化大行”。在此期间,他还做了两件在科学技术史上有意义的事:一是兴修水利;一是制做水排。建武十四年病死,身后“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最后由朝廷赐赙才得以丧葬。

  秦汉时期,长江长江流域的灌溉以汉水支流唐白河地区的发展最为显著,而唐白河的灌溉又以今河南的南阳、邓县、唐河、新野一带较为发达。唐白河地区为浸蚀、冲积平原冲积平原,年降雨量约900毫米左右,气候温和,适于作物生长。这里开发较早,到西汉中期经济已相当发达。农田水利在西汉后期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元帝时(公元前48—前33年),南阳太守召信臣对此地的水利和农业生产有特殊贡献,因而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被誉为“召父”。东汉时期,南阳水利事业进一步兴盛,杜诗在这方面也作出了很大成绩,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史载,杜诗“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

  所谓“水排”,就是利用水力推引鞲鞴鼓风的器具,用于冶金。生铁的早期发明,是中国对世界冶金技术的杰出贡献。要获得液态生铁,需有较高的炉温。有风就有铁,鼓风技术对于生铁冶铸的发展有着极重要的意义。《礼记》说:“良冶之子,必学为裘。”从商周以来,都用皮囊鼓风,子继父业,年轻工匠必须学会缝制皮囊的技巧。说明早期冶铸匠师高度重视鼓风器具的制做。鼓风装置由人力驱动(人排)发展到用畜力和水力驱动(马排、水排),是东汉冶铁技术的重大创新。由于杜诗的倡导,水排至迟在公元1世纪上半叶于南阳地区已较多地使用。《后汉书·杜诗传》说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的功效不仅比人排,就是比马排也高得多,《三国志·魏志·韩暨传》写道:“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以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鉴于杜诗的功绩,南阳老百姓把他比之召信臣,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元代《王祯农书》详细记述了立轮式和卧轮式水排的形制,并绘有图形。

  [编辑本段]注释

  [1](刘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杜诗传,中华书局, 1965。

  [2]《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上册,水利电力出版社,

  1979。[3]华觉民等编译:世界冶金发展史,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

  2、明朝杜诗

  杜诗,<方伯公>(滨州杜氏家族南街三宗二支第八世) 字:以兴;号:友白1594年(明朝万历二十二年甲午科)举人,1598年(万历二十二年戊戌科)进士,初任户部主事,管辖京城粮仓事务,以考核第一名的成绩升任宣府(今河北宣化)粮储他认真清理账目,查验货物,革除陈规陋习,节余白银25万两,上缴国库得到内阁大臣赵南星等朝廷内外一致赞扬

  1607年在上谷为官时,其母亲去世,他亲扶灵柩徒步回乡,居家守孝期间,修成杜氏第一部家谱3年守墓期满,改任兵部武库司郎中

  1613年,甘肃东部一带社会治安急剧恶化,杜诗奉命任参政,负责整顿浪道(今甘肃庄浪一带)他废除了以牛马赎罪的旧法令,疏浚了被淤塞了的水渠,吸引周边数以万计的羌民恰逢有羌民犯杀人罪,他说:"恩不立则散,威不行则骄",毅然将其绳之以法,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当他升任山西按察使赴任时,当地民众自发相送不久改任湖广驿传道,他勇于任事,裁减冗员,整治中饱私囊者,驿站车马均用于正途

  因为贵州;四川;湖南交界一带多发事故,朝廷命杜诗以布政使身份巡抚辰州府;常德府等地,他不辞辛苦,亲自巡查各地,将一名叫周二的窝藏犯就地政法,将其掠夺的数百名良家妇女遣送回家是年发生饥荒,杜诗访列出当地大户名单,数次登门劝赈,又下令禁止私藏粮食,使百姓安度荒年,时有"常德耗,诗巡道,常德丰,赖杜公"的民谣

  再升任江西布政使,时宦官魏忠贤篡权,各地督抚大多联名上书为其建生祠,江西巡抚也亦与杜诗商议建祠,杜诗坚决不同意,内阁推荐他任浙江巡抚,最终因为得罪魏忠贤而于1627年冬被罢官,杜诗刚离任,江西巡抚巡按就上书朝廷为魏忠贤立祠,凑巧,天启皇帝驾崩,崇祯皇帝继位,魏忠贤被查办,江西巡抚,巡按也因此获罪当时杜诗罢官回故里滨州时,路过武定州,他准备前往祭奠被魏忠贤迫害致死的"六君子"之一的袁化中,许多人劝阻他,他说:"哪有过故人家门不吊唁的道理即使得罪魏忠贤也不能回避!"

  1628年,以原职级改任湖广布政使,入朝觐见崇祯皇帝,应对得体,得到舆论的好评主管湖广财赋期间,清正廉洁,上缴节余银两47万多,崇祯皇帝也为之动容,朝廷内外均称其廉正于1640年左右还乡,约于1642年去世,1640年滨州遭遇荒年,杜诗主动向山东地方长官提出申请,减免了滨州部分税粮,得到了滨州各界人事的高度评价

平江小田村杜甫墓是唐代伟大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的长眠之地。公元768年(唐大历三年)冬,携妻儿乘船离川至岳阳。次年春舟居潭州(今长沙)。770年(唐大历五年)4月,湖南兵马使臧玠举兵为乱。为避战火,杜甫半夜溯湘江往郴州投靠就舅父崔伟。船至耒阳方田驿,遇大水不能前行,半旬不得食物。耒阳县令闻之送予牛肉白酒。杜甫掉转船头返长沙居江阁。暮秋思归故里,孤舟入洞庭。因重疾复发,费资用尽,只得溯汨罗江往昌江县(今平江)投友求医。不幸病逝于县治寓所,葬于小田天井湖。其子宗武、孙嗣业留下守墓,杜氏自此繁衍,一脉相传。 杜甫墓坐北向南,墓为圆形土堆,墓前立青石碑,上刻“唐左拾遗工部员外郎杜文贞之墓”。墓前是清光绪十年重修的杜文贞祠,两进一天口,内有官厅、铁屏诗社等,祠门正上方有青石匾,上刻“诗圣遗阡”四字。宋朝王得臣有诗叹云:“水与汩罗接,天心深有存。远移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江山不受吊,寒日下西原。”对屈原与杜甫这两位伟大爱国诗人死于一地,葬于邻近,有无尽感慨。 杜甫墓考究资料: 1、杜甫墓,位于县南之天井湖,今大桥乡小田村。现在的墓是光绪九年复修的,分三室:左室“文革”中被拉开,取出石灯两件,霉烂古书一堆,糯米泥敷抑藤球三个,将球打开,内藏一些破碎绦帛之类的东西,上有墨迹,推测可能是杜甫诗的手稿。杜甫墓全国有六座,是不是真墓,是否迁葬了,史学界有争论。我们认为此墓应为真墓。 其一,明天启三年,《福建汀州杜氏家谱旧序》云:于美公由左拾遗授职员外郎,晚游湖南,卒于潭岳之间,旅殡岳阳。所生二子。长宗文公早逝,次宗武公病难归葬,嘱其子铜业公归葬偃师,又因干戈扰攘未果,爱葬平江,卜居是邑,以祭守其葬”。这家谱说明,杜甫起初葬在平江,想迁葬没有迁成。 其二,据乾隆《平江县志》载,“明代湖南参政陈*,佥事张景贤驻平江,在杜甫后裔杜富家中,发现了唐至德二年五月十六日,授杜甫左拾遗敕和宋绍兴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授杜邦杰承节郎敕的原件。修昌江《杜氏族谱》时,陈、张还为此写了跋。 其三,今小田有个杜家洞,查昌江杜姓迁平始祖是杜宗武,宋代姓杜的四个名人籍贯也是平江。宋绍兴三十年受敕的杜邦杰、杜富、杜贵、杜泽、杜正等,当时仍居平江小田杜家天井湖。

甫出身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他的祖先多半是些太守、刺史、县令之类的官员。所以杜甫后来在《进雕赋表》中曾说:“自先群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末坠素业矣。”又在《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中说:“吾祖也,吾知之。远目周室,迄于圣代,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这种属于封建社会的特权阶级的家庭,“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切生活都恪守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信条。杜甫整个少年时代,都是在这种板滞的儒家气氛中度过的,“不但在族望上,便论德行和智慧,他知道,也应该高人一等”(《闻一多全集·唐诗杂论》)。

在诸祖中,最使杜甫敬仰,对他影响也最大的,是第十三代祖、晋代名将杜预,和祖父、初唐诗人杜审言。

杜预(222一284),字元凯,京兆杜陵人,西晋名将、学者。他博学多通,明于治废之道。他常言:“德不可以企及,立功立言可庶几也。”在内七年,他损益万机,不可胜数,朝野称美,号曰“杜武库”,言其无所不有也。因西晋破吴之战,皆如预策,故在民间引起了“以计代战一当万”的歌谣。这位“身不跨马,射不穿札”的将军,又极关心民间疾苦。他曾引滍洧诸水以浸原田万余顷,分疆刊石,使有定分,公私同利,老百姓号曰“杜父”。他又开扬口,起夏水达巴陵千余里,内泻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南土歌之曰:“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立功之后,杜预乃耽思经籍,为《春秋左氏传集解》,又参考众家谱第,谓之《释例》。又作《盟会图》、《春秋长历》,备成一家之学。卒后,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溢曰“成”(《晋书》卷三十四列传第四《杜预传》)。

  杜预的“立功立言”,一直是鼓舞杜甫积极追求仕进的力量之一。因此,杜甫不但在《进雕赋表》中崇敬地提到他,为自己是这位文稻武略的学者、将军的后代而感到无上光荣,而且早在开元二十九年(741),杜甫还居住在首阳山下杜预的坟墓所在地时,就写了《祭远祖当阳君文》,“磨刻丰石,树此大道”,表扬这位远祖显赫的名号;表明筑室首阳之下而居,是“不敢忘本,不敢违仁”。晚年,杜甫在《回棹》诗中还念念不忘“吾家碑不昧”。功业显赫的杜预,使杜甫产生了多么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欲望!

纪念鲁迅、李白、杜甫、施耐庵的地点

鲁迅墓地和鲁迅纪念馆,在上海,墓地位于虹口区鲁迅公园内。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病逝,遗体葬在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逝世20周年前夕新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