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宋村位于哪个市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3收藏

小宋村位于哪个市,第1张

小宋村是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粱家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71482106232,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1482。邮政编码为251200,长途电话区号为0534,车牌号码为鲁N。小宋村与东店村、西店村、赵梢门村、店前张村、周庄村、徐庄村、小苏村、小赵村、梁桥村、王院村、吴院村、孙院村、北小王村、大王村、武庄村、东孙村、满庄村、褚堂村、桂庄村、张老虎村、麻庄村、董锡岗村、田辛村、辛庄村、尼庄村、程楼村、西黄召村、大尹村、徐郭村、店东李村、店东张村、来凤村、北陈村、杨庄村、信庄1村、西李村、木槿王村、小纪村、小杜村、方庄村、前张村、五合村、前孙村、王贵庭村、李官村、褚庄村、贾庄村、孙坊村、杨庙村、赵庄村、东小王村、唐屯村、毛子张村、国屯村、大杜村、长里孙村、窦庄3村、杨官营村、夏庄村、王义村、齐刘村、双庙屯村、马家庙村、梁庄社区、王白村、碱王村、明湖寨村、大纪村、苑庄村、崔庄村、王化屯村、丈八佛村、西小张村、小尹村、大杨村、后屯村、范庙村、小杨村、西吕洼村、东吕洼村、王灵府村、张邦村、牛庄村、平和张村、前屯村、郑庄村、英王村、信双庙村、邢寨村、陈双村、南小王村、小丁村、小罗村、皮绳李村、李功臣村、小秦村、十二里庙村、南陈村、前查村、后查村相邻。

小宋村附近有禹城市大禹文化水利风景区、大禹公园、禹王亭博物馆、德泉寺、张汉桥等旅游景点,有沙河辛西瓜、红麻、房寺烧饼、禹城扒鸡、葱烧蹄筋等特产。

睢宁县官山镇张集村历史简介

张存君 张德民

张集村史称张家集、张圩、张家集圩、来龙村、东政村。位于北纬33°44′,东经117°50′,睢宁县城西南25公里,官山镇西南75公里,苏皖界河--老濉河北岸。北面是宋山村、小袁、楼张村,东面是前黄村,西面是水张村、李集,南面是老濉河,濉河南是安徽泗县大庄镇小宋村、孙移、小郝庄,西彭村。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为睢宁县大盈乡李庄社、1950年后为睢宁县李集区轴山乡(1-4队为东政村、5-9队为来龙村)、1957年撤区并乡为睢宁县黄圩乡团结三社、1958-2000年改为睢宁县黄圩公社张集大队,2000年撤乡并镇后改为睢宁县官山镇张集村。

现在的张集村是由张集、小刘、小赵三个自然村组成,有9队12组(其中一队分为南一、北一,二队分为东二、西二,三队分为东三、西三),全村总面积9平方千米,可耕地面积为5000多亩,居住人口3000多人,以张、赵、宋姓居多,刘、王、胡、李、朱、谢、殷、孙、苏、巩、汤、田、许、井有之,多为汉族,只有一名嫁入女性为锡伯族。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

张集是个古老的村庄,历史上有几件事,张集人不得不知:一是三山堂,二是张集庙,三是张集圩,四是张集村的集市。

张集这个地方很早以前在这里居住者以王姓为多,后因黄河在睢宁境内多次决口,王姓居住者逐渐搬离此地,人少沙淤遂成废墟。

元末明初三山堂张宋赵始祖来到此地安家落户,繁衍生息,起名张家集。

张集庄北约半里多路原来有一条西北至东南走向的大河,张宋赵一世祖坟就位于河的南岸,有次黄河决口张宋赵三姓村民逃到宋山顶上搭帐篷暂住,因山上无泥土,山下全是积水见不到陆地,只有张宋赵一世祖坟l露出水面,他们便用木排到祖坟上取土垒灶,洪水过后,张宋赵一世坟茔变小,人们忙于重建家园便没有顾及祖坟添筑,经多次淤积,这条大河消失了,张宋赵一世祖坟也被深埋地下。直到清道光二十五年张宋赵三姓续谱,才在三山堂祖坟原地上重修了一座空坟、立碑纪念,并指派专人负责祭扫,坟地三亩半,栽植松柏数百棵,碑上刻有:“盖闻水有源、木有本、人有始祖也。吾始祖迁睢宁,初同胞三人系父指山为姓,故曰三山堂也。惟县城西南四十五里张家集西北隅者,佥曰:此吾始祖张宋赵氏长二三公之老莹也,惟老大莹之外更有九莹周于四围,历年添筑,垒垒在望,始之昭穆位次秩然,但时代湮遥,沧桑数易,沙淤迷漫,山向茫然,夫子孙怀追远之诚,清明祭祀而不昧之灵,当也翩然来飨也,爰述颠末,勒石存照”。后在文革中因破四旧再次将张宋赵一世祖坟夷为平地,墓地变成耕地。1990年三山堂张宋赵三姓再次续谱并在原祖坟二三十米处重建一座空祖坟并立新碑,将断残的道光二十五年老碑放置在新碑之侧。

张集村东北角有一座寺庙,原为观音阁。该寺庙始建于何时,重修于道光年间,原先都有立碑记载,因人们保护意识不强,石碑已不见。记得北面3间屋为一米多高青条石台基,青砖小瓦出檐的大殿,解放前被失火烧掉。东面有3间青石台基青砖小瓦的东殿,后因常年失修而倒塌,南面有3间一米多高70多公分多厚青石台基青砖小瓦无梁前殿,内有4大抱柱,梁架全是用原木垛起来卯榫结构,房顶压力由墙壁和四个柱子支撑,由于年久失修屋顶塌掉后被拆掉,前殿存石碑一块,是重修观音阁捐款纪念碑。

寺庙东面有一个大汪,汪边有一眼用青石圈的井,井水清澈甘甜,可供方圆3里多居民生活用水。

寺庙西院是张宋赵三山堂宗祠,有大殿3间西屋3间,大殿内供奉着三山堂列祖列宗牌位及族谱,西屋3间为出檐走廊式青砖灰瓦结构,西屋后面有几十颗硕大的柏松。该祠堂始建于康熙六十一年,再修于道光二十五年,三修于光绪十六年,四修于民国六年,解放后,与观音阁一起改为学校。上世纪80年代因常年失修,学校搬迁而拆除。

三山堂宗祠西南有一个小汪,汪边有不少西三队张芝明祖辈栽的柳树,个个都有2米多粗。这个小汪有3亩多地,原来是块良田,因修建三山堂祠堂,张芝明祖辈将其捐出取土用作铺垫三山堂祠堂宅基。

听一些老人口口相传,在道光25年,曾有人召集分布在江苏睢宁、安徽泗州、五河等地三山堂有识之士及有一定威望的族人五六十人在张集吃住一个多月,整理编写一套《三山堂族谱》手抄本供奉此三山堂祠堂里,后被安徽五河小柳巷三山堂宋氏族人请去,至今下落不明,族谱虽找不到,但道光25年指定的八个辈字“云、履、金(今)、世(士、式)、以、德、芝、宏”确被三山堂族人严格采用,这也是三山堂族人辈分不乱的主要功劳。

张集起集时间约乾隆年间,当时社会稳定,经济发达,丰衣足食,有多余的物资需要买卖。张集集市街道呈“L”状,南北街又称前街,位于一队中间,街南头是濉河张集码头,街北头与张集东西街相连。南北街长1里多,东西街长2里多。南北街上主要以油坊、酒坊、百货为主,还有牛行。东西街上有中药店的东三队张芝美的上人;有从西北陈集迁徙过来专门从事红白喜事上负责礼节,俗称“端油碗”的四队陈会才上人;从李集迁居过来的六队李姓杀猪的;还有居住在三、六队的木匠、三四队的编席的、编八斗的,集市相当繁华,五花八门,样样都有。后来由于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加之地处偏避,经营不善,经几代人后集市(农历三、八、五、十逢集)被转卖(据说开始时卖给了顺河集,后又卖给了万安),本世纪初张集人曾多次想恢复集市,但力不从心,难以挽回。

张集圩子东面位于四队与五队之间,西面位于六队与小刘庄之间,修建于同治元年,由当时乡绅张履肃(配字敬斋、民间称其敬爷,因负责县西南片也称西南敬)带领村民筑建,圩子东西长150弓,南北长150弓,圩子周长350弓,有圩门两个,南门位于老村部东边南北路汪边,北圩门位于五队张芝明住房附近,圩墙上设有4个炮楼,圩边有3米多深6米多宽的圩沟,圩子西南角有一眼青石圈的水井,位于张德宣和张军之两家前屋交界处,供圩内居民用水,后被掩盖在屋下,随着圩内人口的增多,解放后又在圩子东南角用青石圈了一眼的水井,至今尚存。

张集有了圩子之后就有了圩里、圩外之称,村主也称为圩主,张集村有4任圩主分别是:张履肃、张金含(配字:蕴辉)、张世雅、张世古,他们曾管理18个村庄。圩主很开明,他们以封建家长式作风进行管理,圩主不欺辱村民,在灾年和每年青黄不接时都适当给吃不上饭的人一些救济。他们订立乡规民约,不允许任何人干坏事、欺辱别人、不许偷人、不允许打人、不允许骂人、不允许强占别人的财物土地、不许丈夫打老婆。受欺侮的可告诉圩主,东西被偷告诉圩主,由圩主替你查找、处理;置地、卖宅基由圩主给定界,任何人不得随便移动石界。地方一直处于安宁状态,无人敢犯错。

张集村民历史上曾经历不少磨难,在元末,朱元璋起义,安徽凤阳地方战事不断,有凤邑(就是凤阳)刘姓一私塾先生名玉堂者恐于战乱,遂率全家一路卖唱来到张集小刘庄定居。刘玉堂生有4子,按长幼排序为:刘贯文、刘贯章、刘贯福、刘贯禄。刘家重读书,耕读传家,终有成就,至清乾隆年间有弟兄三人在朝为官,刘家势力强大,家有恶狗护院,杀人的恶鹰。打响场,开有两条刘家跑马大道,一条东向西,从张集庄中间穿过,东至杨怀赵庄,西至周汪;一条南北向,在张集和小刘庄交界处,南至万安,北到宋山。据说刘氏三兄弟与刘墉同朝为官,刘墉要与他们叙一家,刘家兄弟不敢认,刘墉设法让皇帝要他三兄弟捐款,捐了几次后,刘氏三兄弟无钱可捐,刘墉就告刘氏三兄弟犯欺君之罪,朝廷将刘家三兄弟削职为民,刘氏走向衰败。

在太平天国革命期间,淮北义军张老乐的捻军要从张集经过,张集有个姓宋“履”字辈的在捻军队伍中当兵,圩主通过他向这支捻军头目送礼,捻军头目保证不骚扰张集圩子,圩子中聚集很多人。但由于捻军内部分礼物时漏掉一个小头目,队伍接近张集圩子时这个小头目便指挥属下的人马向张集圩子冲来(没破圩子,只是为泄愤吓唬一下),结果圩内村民大乱,不少人从圩墙上爬出外逃,有的逃到前黄西湖被找回,仍有100多人陷入圩沟雪窟中丧生。

日本侵略中国期间,驻扎在张集南万安处的一支新四军队伍利用张集圩子地处泗、灵、睢三县交界、紧靠老濉河、地形复杂、有圩墙、圩沟及有大沟直通老濉河等优势对在张集附近的日本鬼子兵进行偷袭,日本鬼子恨透了张集圩子,一次鬼子车队来到张集村后路上停下,派一些伪军火烧张集圩子,鬼子兵见庄上起火便走开了,多亏新四军队伍及时赶到,打跑了伪军,救灭了大火,张集圩子才避免一次劫难。

国民党执政期间,地方政府用招安的土匪队伍在张集成立武装中队,这个中队成员时常在夜间扰民、抢劫。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张集村民在***的领导下,积极筹粮筹钱支援前线。张集村所筹粮食全部存放在圩主的院内,然后再用小车将粮食运往前线,期间有不少人被评为支前模范,如:胡昌顺、张以震、李德彦、王成珍等。

在战争年月里,张集村不少青年积极参军参战,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有的成为战斗英雄,如独胆英雄张世化,张德春、张爱等,有的成了将官,如吕祥胜等。

在1946年左右的一天,***镇东乡乡长李亚夜住张集,被国民党地方军人发现回报他们的上级,李乡长被捕,国民党地方武装用两个人架着李乡长在哪寒冬满地冰渣子的路上拖到了距张集20多里的灵璧县高楼镇,李乡长受尽严刑,坚贞不屈,壮烈牺牲,时年23岁。

1958年大跃进期间,张集村要在濉河边种水稻,河对面泗县大庄公社孙移村也有种水稻的打算,两下争水(老濉河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无人清淤,河里水很少),两下争水准备械斗,这件事惊动了安徽省政府、省公安厅、水利厅,领导亲临现场查看,经研究,为避免以后再发纠纷,安徽省政府决定,从灵璧汇塘沟处将老濉河拦腰截断改道另开新河道,取名新濉河。自此流淌了好几十年、具有排涝、航运功能的老濉河从中游以下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成为一条废河。

在张集三队大汪南边地里在抗战时期埋了一名阵亡的军人,当地群众说是新四军战士,文革期间村里让人扒开想建一个无名烈士墓,坟扒开后发现帽徽是国民党帽徽,认为是国民党兵就又给重新埋上了。这个战死的士兵是国名党兵还是革命烈士至今仍是个谜。(国共合作期间新四军军服帽徽和国民党军服帽徽是一样的)

第二任张集圩主张金含的大印是一个椭圆形的印,方形木把,把顶端是大一点方木(钮),印上刻有“张家集大同蓝”六个楷书大字,下面中心是个五角星,使用印泥为蓝色。

张集六组(原村部周围)曾多次出土古人的生活生产用品,一个青皮坛子、一口倒扣的小砂缸、大车钉等等,村部西边凡振启门前挖出一大堆板石,均在地下两米左右的地方挖到。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小宋镇下辖村委会包括小宋北村委会、小宋东村委会、袁寨村委会、孔庄村委会、张庄村委会、梨园东村委会、罗寨村委会、小宋西村委会、袁庄村委会、曲楼村委会、唐寨村委会、徐堂村委会、王府桥村委会、翟庄村委会、张庄寨村委会、郭店村委会、方店村委会、孔庄寨村委会、龙庄村委会、刘金堂村委会、辛庄村委会、西南村村委会、南园村委会、小宋村委会、西邵岗村委会、程寨村委会、东邵一村村委会、东邵二村村委会、东邵三村村委会、三合义东村委会、三合义西村委会、王园子村委会、王岗村委会、贾寨村委会、张笔彩东村委会、张笔彩西村委会、王胡村委会、梨园西村委会。

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胡家街道下辖村委会包括芦店新村村委会、尚家村委会、孙皮村委会、孙明刚村委会、杨义牛村委会、前王皮村委会、赵木匠村委会、胡家西村委会、胡家东村委会、周家村委会、十里堡村委会、炉房村委会、刘千村委会、张心安村委会、马家村委会、史献亭村委会、小宋村委会、千顷张村委会、王程站村委会、赵庙村委会、齐油坊村委会、王起村委会、候家村委会、李介村委会、于家村委会、灶张村委会、史坟东村委会、史坟西村委会、东史村委会、西史村委会、丁家村委会、小董村委会、王明英村委会、张老头村委会、卜家村委会、新立王村委会、后王皮村委会、张连吴村委会、小孟村委会、小贾村委会、大孟村委会、康家村委会、杨一支村委会、李冲子村委会、刘保九村委会、韩家村委会、大宋村委会、小焦村委会、李达子村委会、高孟起村委会、刘七村委会。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又作慰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曾是北洋军阀的***,在辛亥革命,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但后来在杨度等立宪人士的鼓惑下复辟称……

李崇 (454~525)

   李崇 (公元454年~525年) 字继常,北魏顿丘人。袭爵陈留公。后为北魏高祖、世宗、肃宗三朝元老,历治八州,五拜都督将军,政绩显赫,战功卓著,堪称一代名臣。 李崇多谋才,尤擅军事。高祖初年,齐国犯边,李崇诏为将军、荆州刺史,镇上洛(今陕西洛南县东南)。李崇不主张用兵……

陈亢 (前508~前430)

   “南顿侯”陈亢(约公元前508——前430)字“子元”,一字“子禽”,又字“子亢”,春秋时顿子国(今项城市南顿镇)人。他十八岁入孔门,后随孔子到卫国(今河南滑县、濮阳一带),以儒士身份,留在卫国做了官。河南郡志记载,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 (1008年)宋真宗赠封孔子为“玄圣……

应奉

  应奉,字世叔,应顺的曾孙,约生活于东汉中期,今南顿上头村人。其祖父应叠,父应郴(顺帝时任武陵郡守)。他从小时候记忆力特强,读书“五行并下”,记事处人,过目不忘。从小到大,凡他经历过的事,都能记忆犹新。据说二十岁的时候,他为“决曹史”抄录全郡四十二县的罪犯名单报送刑部。回郡以后,太……

应顺

  应顺,字华仲,今南顿上头村人,约生活于东汉中后期。章帝时,被举荐为孝廉①,出任掌管政务文书的尚书郎,后转为“右丞”。 他廉直诚信,办事公道,朝廷选派他任冀州(今河北柏乡北)刺史(专司监察),很快又迁升为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东)郡守。他为人上不阿下不骄,在其位谋其政,赏罚分……

袁克文 (1889~1931)

袁克文

  袁克文(1889-1931),字豹岑,号寒云,河南项城人,昆曲名家,民国四公子之一。素有民国时期“天津青帮帮主”之称,民国总统袁世凯的次子,由其三姨太金氏生于朝鲜汉城,长兄袁克定。号称南有黄金荣、杜月笙,北有津北帮主袁寒云”。熟读四书五经,精通书法绘画,喜好诗词歌赋,还极喜收藏书……

张伯驹 (1898~1982)

张伯驹

  张伯驹生于1897年,原名家骐,字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系张锦芳之子,后过继给伯父、民初曾任河南都督的张镇芳。张伯驹天资聪颖,7岁入私塾,9岁能诗文,素有“神童”的美誉。伯驹先生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收藏大家,他积极征购古代文物字画,使流落于社会的许多优秀文化遗产得……

张镇芳 (1863~1933)

  张镇芳(1863—1933),字馨庵,河南项城阎楼人,乃袁世凯兄嫂之弟。清光绪进士。历任天津道、长芦盐运使、湖南提法使、署理直隶总督等职。民国成立后,任河南都督兼民政长。1914年调回北京。次年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朱启钤等同被列为“七凶”。袁死后参与张勋复辟,任内阁议政大臣、度……

袁保庆 (1825~1873)

  袁保庆(1825-1873),字笃臣,号延之。河南项城人。袁树三次子,袁世凯的嗣父。他幼承家教,学业突出,于咸丰八年(1858)中举。后跟随叔父袁甲三在鄂豫皖苏一带,参加对捻军作战,战功卓著,官至江宁盐法道(二品)。同治十二年(1873)6月,袁保庆病故于任所,终年48岁。谥“中……

高梅阁 (1783~1860)

  高梅阁(1783—1860年),名芳云,晚年自号“荆布老人”。项城人,清代女诗人。其父高玉麟是贡生,兄颉云是举人,弟崃云是进士。 梅阁自幼好学不倦,与兄弟共砚读书。诸兄弟热衷于功名,她却留心日用伦常之道。二十二岁嫁与监生张东林为妻。张家世代习武不习文,于是她也藏起文墨,做起家务来……

袁保龄 (1841~1889)

  袁保龄(1841~1889)字子久,又名陆龛。出生于河南省项城县。系咸丰、同治年间钦差大臣漕运总督袁甲三次子,袁世凯的叔父。1862年中举人,曾随其父镇压过捻军。1866年,25岁的袁保龄任清朝廷内阁中书侍读。1877年,袁保龄因编纂《穆宗毅皇帝实录》有功,赏戴花翎,官衔升为四品……

袁迪新 (1921~2016)

  袁迪新,出生于1922年,是段祺瑞的三**段式巽的独养女儿。袁迪新(1922-),生在袁世凯的老家——河南彰德的袁府。她的曾祖父袁世辅是袁世凯的弟弟,排行老五,袁世凯是老四。袁家兄弟共六个大概没分家,都焐在那“豪门深深深几许”、不知是七进还是八进的袁家大院里。袁迪新的祖父袁克庄2……

        8月24日上午,阴,闲来无事,骑车近处随意转转,路过小宋佛,忽然想起村里的石佛,听人说起过历史悠久,便拐进村里。

      小宋佛村位于胡韦线边,是合河到小吉的必经之地,但我以前没有来过。所以到了村中心,偶然看到一座祠堂,高檐大柱,古朴雅致。便以为是安放石佛的地方,便拐进院子,驻足观看。院中一座白玉石像,像是某个大人物的半身雕像。走近细看,有张缙彦字样,下面是一段张缙彦的生平介绍,生活于明清两代,做过明朝的兵部尚书,也做过清朝的官,后发配至宁古塔。既在明做过官又在清做过官,想必也如顾炎武等人一样,有很多不得已的地方。

张缙彦(1600——1672年)字濂源,号坦公,又号外方子,别号大隐,河南新乡人,明末清初历史人物,明兵部尚书,后降清。

早期经历

少年时即聪颖过人,十岁时即能作文。读书必定寻根究柢。 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乡试中举人,明崇祯四年(1631年),中进士,授清涧知县,不久调三原知县。 明崇祯十年(1637年),迁户部主事。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历任编修、兵科都给事中,曾上书弹劾杨嗣昌。崇祯十六年(1643年),兵部尚书冯元飙见大势已去,称病辞职,推荐李邦华、史可法代替自己,崇祯不听,擢升张缙彦为兵部尚书。

生不逢时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李自成逼近京师,张缙彦拒绝采纳急招士卒固守、号召天下勤王入援的正确建议,并且隐匿军情不报。

三月,李自成攻陷京师,张缙彦和大学士魏藻德率百官表贺迎接,司礼太监王德化怒斥其误国。四月,清军入关,张缙彦逃归故里,闻福王据江宁,骗说自聚义军,受封总督河北、山西、河南军务。及多铎率清军平定河南、江南,张缙彦逃匿于六安州商麻山中。

降清之后

清顺治三年(1646年),总兵黄鼎领洪承畴命令入山招降张缙彦,张缙彦降清,因投诚在江南平定之后,清廷不用。

清朝顺治九年(1652年)后,张缙彦历任山东右布政使、浙江左布政使。

顺治十七年六月,因“文字狱”被捕下狱;十一月被没收家产,流徙宁古塔。

顺治十八年二月初二日(1661年3 月2 日),张缙彦携大量图书并歌姬10人出关。四月十三日(5 月11日)至宁古塔旧城(今黑龙江海林)。至戍所后,张缙彦与吴兆骞、方拱乾等人“朝夕相对,欢若一家”,诗酒唱和,过从甚密。同年闰七月,游东京城(即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他通过实地考察,撰写了《东京》一文,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康熙四年(1665年)夏,张缙彦邀集同为被流放人士姚其章、钱威、吴兆骞、钱虞仲、钱方叔、钱丹季等六人,发起“七子诗会”、是黑龙江省第一个诗社,每月集会一次,分派题目,限定韵律,作诗唱和。

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张缙彦逝世于宁古塔。

个人风格

张缙彦性喜山水,遍访当地风景——名山大川自然是没有的,但小山小水还是颇可登临,其中多数连名字也没有,他便一一给取上名字,记载下来,写成黑龙江第一部山水记与地名学专著《宁古塔山水记》并且具有开创之功,价值重大;其中,《东京》一文写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情况;《泼雪泉》一文写宁古塔名泉:《杂记》一文最长,记述了宁古塔的特产和风俗民情。他写的散文集《域外集》是黑龙江第一部散文集。《域外集》共22篇,是一部散文集,文笔优美,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其中《苍头街移镇记》,是一篇关于中俄关系最早的著述,文中提到的黑龙江口石碣,是对永宁寺碑的最早记录;还曾补辑前人所撰《岱史》及《天下名山胜概记》。

再看西边连廊有一墙石碑,乃是本村张姓有名望之人捐资建祠功德碑,标注的多为在外做领导的和经商办企业的“人物”及子弟捐的巨款数额。能为本村乡里捐资修缮做点贡献,也是在外人氏的意愿吧。

      祠堂大门处坐着几位老人在闲聊,不便打扰,我便远远照了几张门廊上方悬挂的几个匾额,回去后仔细欣赏。

    寻问了一下乡人石佛的位置,便直奔村西而去。

      西明寺看来是一个大寺,门口悬挂有两块铭牌,一个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个是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这两块铭牌是货真价实的东西,东边墙上张贴有西明寺鸟瞰图,看来寺庙还会扩建。

西明寺庙门太简单了,跟祠堂大门没得比。院子里路两边摆放有石马石羊等,还有石人像细看乃是东南西北四方守护神像。

    石佛像安放于正北宝殿里。正面刻有三个佛,神态安然,线条清晰。背面略成弓形,平面好像有字,左下方补刻有“大德八年”字样,应该是近人写的,字体大小不匀,毫无美感。

下面百度北魏石碑相关知识

 北魏时期雕像特征

 佛像特征

 1头部多为磨光式或分绺式肉髻。

 2面相方圆,但略瘦,额头较宽,大眼横长。

 3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对称分布,衣纹深刻线条隆起。

 4佛像或坐或立于四足台座上,背光多呈莲瓣形。

 5头光为圆形,外面莲瓣一周。

 菩萨像特征

 1脸型方中带圆,头挽高髻并戴冠,眼大,鼻高,唇薄,面相端庄慈祥,身体匀称。

 2上身袒露下身穿裙,肩披帔帛,锦带下垂交叉重叠,样式较为烦琐。

 3神情安详,姿态自然。造型颇为完美,毫无做作之感。

 北魏后期雕像特征

 佛像特征:

 1面相清瘦,脸型呈汉人特征,额头高宽,眉清目秀。

 2肉髻较高,发髻除磨光和浅水波式外,又出现了螺发,并且发髻拳卷以右旋式居多。

 3大衣有通肩式和袒右肩式,但更流行的是南朝文人士大夫的褒衣博带,衣下摆褶皱重叠,线条流畅细腻。

 4身材比例协调,体态修长清瘦,给人飘逸洒脱之感。

 5铜佛像多体小量轻,石雕像增多

 菩萨像特征:

 1面庞丰润,容貌秀丽,头戴宝冠,宝冠多为发髻冠或花瓣式冠,束冠的宝缯自然下垂,不像前期往两侧飘舞。

 2身长腰细,上身半裸,下身着裙,配饰增多,大裙宽肥飘逸;

 3帔帛一般搭在双臂上,再由两肩下垂交叉于双腿之间,然后上卷至肘部,再向外飘,上卷处呈折角状,这是当时妇女的流行装束。

小宋村是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洪官屯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371523110222,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1523。邮政编码为252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635,车牌号码为鲁P。小宋村与老范村、姜于村、公李村、洪屯村、大段村、姜庄村、耿茂林村、范辛村、官庄村、张陈村、西于村、前辛杨村、朱湾村、朱官屯村相邻。

2019年12月12日,小宋村被授予2019年度山东省卫生村荣誉称号。

小宋村附近有茌平金牛湖景区、四照楼、茌平肖庄大枣生态园、清平森林公园、徐河口三英烈士墓等旅游景点,有茌平圆铃大枣、贾寨葡萄、肖庄韭薹、茌平乌枣、小杨屯村肉鸭等特产。

小宋村位于哪个市

小宋村是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粱家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71482106232,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1482。邮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