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慈禧太后的身世到底是什么?
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1835年-1908年,叶赫那拉氏,名杏贞。出生于叶赫部(今四平附近)。
有民间传说慈禧不是满洲人,生父也不是惠征。关于慈禧的身世,除北京说外还有五种说法:(1)甘肃兰州,(2)浙江乍浦,(3)内蒙古呼和浩特,(4)安徽芜湖,(5)山西长治。 其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是山西长治说,山西长治当地传说:说慈禧为汉人,是惠征出钱买的女儿来顶替自家的女儿。慈禧原是山西省潞安府(今长治市)长治县西坡村王增昌的女儿,名叫王小慊,4岁时因家道贫寒,被卖给上秦村宋四元家,改姓宋,名龄娥。到了11岁,宋家遭到不幸,她又被转卖给潞安府(今长治市)知府惠征做丫头。一次,惠征夫人富察氏发现龄娥两脚各长一个瘊子,认为她有福相,就收她作干女儿,改姓叶赫那拉氏,取名玉兰。后来玉兰被选入宫,成了兰贵妃。说慈禧是王家的女儿,当地提出的根据是:(1)王姓家谱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一直续谱到现代。王氏家谱上更写着:“王小慊后来成为慈禧太后”。(2)当地还传说:在西坡村外边的山脚下,还有据说是慈禧生母的坟。坟前有碑,原来是木牌,后来竖立石碑。说慈禧是宋家的女儿,当地提出的根据是:(1)在上秦村里至今保存着一处娘娘院,是慈禧入宫前住过的院落。(2)在宋家的炕上曾刨出了当年慈禧给宋家写的家信等,她娘家六代侄孙还保存着这封信。(3)在上秦村居住的宋家老人说:“慈禧太后是咱家的。”为此,宋家曾联名写信,要求政府调查澄清这件事。上面的传说,有文有物,具体生动。长治地方众口一词,画押证明,说慈禧是长治人。长治市还为此专门成立“慈禧童年研究会”。但其实这些都缺乏证据。 那封信后也经过鉴定,非慈禧的笔迹,而且不是原件,亦是破烂不堪,大打史实折扣。传说也只是传说而已。 慈禧确实为满洲镶蓝旗人,玉牒明确记载是“叶赫那拉氏惠征之女”。 根据叶赫那拉·根正的口述记载,慈禧出生于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今辟才胡同
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一说出生于北京,一说出生于安徽安庆,一说出生于山西长治,也有说法生在宁波,而更多历史考证其出生于云南曲靖。[1]满洲镶蓝旗也有说法是汉族人,后抬旗入镶黄旗。其先祖属叶赫部(今四平附近,四平市铁东区叶赫满族镇)。
据云南曲靖文献记载,1834年,叶赫那拉·惠征任云南迤东道道员,驻节曲靖,翌年惠夫人于任所生长女慈禧。并雇男仆李午廷(曲靖城打油巷人)抱领。慈禧垂帘听政后,李午廷曾奉召在内务府仓储司任职,后来顶戴四品,官至芦沟桥税务署主管。[2]
父惠征,曾任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员,母富察氏。十六岁后,同其妹北上为宫女,住在圆明园。因为会唱南方歌曲,被皇帝注意,于是开始晋级。由于为皇帝生了儿子,并且会讨皇帝欢心,不久后就升为贵妃,众人称其为懿贵妃。同治帝立,尊为圣母皇太后,尊号为慈禧太后。在山东泰安一代也有慈禧存在,在清文宗驾崩于避暑山庄后,治丧期间因与慈安太后分住烟波致爽殿东西暖阁,故也被称为西太后。(一说是慈安太后住在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慈禧太后住西六宫的储秀宫,故称西太后。)
叶赫那拉氏于咸丰二年(1852年)被选秀入宫,赐号懿贵人,后册封懿嫔。1856年3月,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帝),诏晋封懿妃。未几又晋封懿贵妃。由于咸丰帝体弱多病,内忧外患又让他心力憔悴,他逐渐变得懒惰,懿贵妃工于书法,于是咸丰帝时常口授让懿贵妃代笔批阅奏章,使慈禧有机会接触政治。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前,她随咸丰帝,和皇子载淳逃往热河。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去世,由于皇子载淳只有6岁,咸丰帝临终前将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景寿、协办大学士尚书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任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同治帝处理朝政。这些人都是咸丰的亲信,肃顺尤其足智多谋。又给皇后和懿贵妃两枚代表皇权的印章,希望他们相互牵制。
咸丰帝死后,皇子载淳即位,定年号“祺祥”。她与皇后钮祜禄氏(慈安太后)并尊为皇太后。顾命八大臣企图专权,权力欲极强的慈禧非常不满,于是联合在京主持和谈的咸丰帝的弟弟恭亲王奕忻,利用帝后和咸丰帝的梓宫回京的机会发动辛酉政变,设计逮捕了八大臣,判处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自裁、肃顺斩立决,其他人革职,粉碎了八大臣势力。奕被封为议政王,1861年12月2日,两宫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并改年号为“同治”。执政初期她在议政王奕忻的辅佐下,整饬吏治;重用汉臣;依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地主武装,又在列强支持下,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民、回民起义,缓解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使清王朝得到暂时稳定。出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她又重用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发展一些军用,民用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客观上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慈禧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之甚少,她也作出很多愚蠢的决定,阻碍了洋务运动的进行;再有,当改革可能损害她的统治时,她又支持顽固派对洋务派进行牵制,以加强集权。这一时期,国内起义被平定;两次鸦片战争暂时满足了列强的贪欲,外交上没有吃大亏;洋务运动后清王朝的军事实力有所提高;工商业有了初步发展,被清朝统治阶级称为“同治中兴”。
同治十一年(1872年),载淳已17岁,慈禧不得已为他选后,次年,两宫太后撤帘归政。但同治帝亲政后仍难摆脱慈禧的干预。慈禧为了享乐,授意同治帝修缮圆明园以供其居住,同治帝也想趁机让太后离宫居住以摆脱母后干预。然而当时财政紧缺,圆明园又残毁严重,修复耗资甚巨,同治帝坚持开工,引起奕等王公大臣多人反对,同治帝竟将他们全部革职。慈禧出面制止了同治帝这一荒唐决定。
1875年1月,同治帝病逝。慈禧立她的侄子兼外甥4岁的载湉为帝,改年号为“光绪”,两太后再次垂帘听政。
1865年—1870年中亚浩罕汗国侵略者阿古柏侵入并且窃据了新疆大部分地区;1871年,沙俄出兵占领伊犁地区。1875年,慈禧采纳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建议,出兵新疆,清军于1878年1月收复新疆。1881年,中俄通过谈判,中国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区。
1881年4月8日慈安暴亡,卒年45岁,有人认为是慈禧所害;从此慈禧实现一宫独裁。
1883年—1885年爆发了中法战争,双方在军事上互有胜负,但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却主张“乘胜即收”,与法国签定了《中法新约》,又使法国获得了不少侵略利益。战争之初慈禧借战事不利,把责任推给以奕为首的军机处大臣,将他们全部革职,史称“甲申易枢”,从此慈禧完全掌控了朝政。
1889年2月,光绪大婚,名义上由光绪帝亲政,慈禧又训政了数年。在训政结束后,朝内一切用人行政,仍出其手,“上(光绪帝)事太后谨,朝廷大政,必请命乃行”,光绪帝实际仍居于傀儡地位。
1894年,慈禧六十寿辰,拟“在颐和园受贺,仿康熙、乾隆年间成例,自大内至园,路所经,设彩棚经坛,举行庆典”。挪海军经费,缮修颐和园,布置点景,广收贡献。是年,适逢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光绪主战,慈禧亦主战,“不准有示弱语”。但是,当有人提出停止颐和园工程,停办景点,移作军费的时候,慈禧却大发雷霆,说出了“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之语。后来,清军在朝鲜战场上接连失利,北洋水师在黄海之战中又遭受严重挫折。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六旬庆典,慈禧希望外国出面干涉,尽快结束战争。她支持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方针,以各种借口,打击以光绪为首的主战派。由于形势日益紧张,面对朝野上下的重重压力,她无法再一意孤行,大摆排场,她不得不改变原来的计划,缩减了生日庆典的规模,在金州、大连相继陷落,旅顺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慈禧在紫禁城内的宁寿宫度过了她的60岁生日。次年2月7日,威海卫日舰及炮台夹攻刘公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海陆两个战场均遭失败,以慈禧为首的主和派下定决心向日本求和,3月,慈禧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乞和,4月17日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屈辱的条约《马关条约》,中国放弃对朝鲜宗主国地位;赔款2亿两白银;割让辽东半岛(后以银3000万两赎回),台湾,澎湖列岛;开放4个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矿设厂。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殖民地化进程。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为了救亡图存,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维新变法运动,慈禧希望强国但又担心光绪会借变法脱离她的控制。对于变法慈禧最初表示支持,但她随后把军权,用人权都抓在自己手中,1898年6月光绪发布帝“明定国是上谕”(即《明定国是诏》),实行变法。光绪帝的变法触动了满洲贵族,和众多封建官僚的利益,他们聚集起来,竭力反对变法,当听说光绪帝企图让袁世凯派兵包围颐和园,杀死荣禄;拘禁她本人,慈禧最后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杀害了谭嗣同等六人,扼杀了“百日维新”运动。
19世纪末,中国北方兴起义和团运动,慈禧最初主剿,但镇压屡屡失败,义和团迅猛发展并进入北京。慈禧希望剿抚并用,区别对待义和团,但列强要求清政府完全剿灭义和团,并且不顾清政府的反对,坚持调兵进京。慈禧素来对洋人不满,于是产生了利用义和团对抗列强的想法,当她看到一份所谓的“洋人照会”,要勒令她归政,更是忍无可忍,对列强宣战。但是,慈禧的决定,遭到了刘坤一、张之洞等地方督抚的反对。他们联名电奏清廷,力主剿团乞和。并与列强订立条约,实行“东南互保”。慈禧的决心开始动摇。她一方面要求各省将军督抚认真布置战守事宜,继续利用义和团围攻使馆、抗击八国联军。另一方面,她令荣禄前往使馆慰问各国使臣;又分别致国书于俄、英、日、德、美、法等国元首,请他们出面“排难解纷”、“挽回时局”。将两广总督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准备与列强谈判。但是,八国联军并没有停止进攻。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次日凌晨,慈禧带着光绪帝仓皇出逃北京。令奕劻、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列强进行谈判。把战争的责任推到义和团身上,下令对义和团“痛加剿除”。第二年2月14日批准《议和大纲》,并发布上谕,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1901年9月7日与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规定赔款45亿两,惩办主战官员,拆除大沽到北京沿线所有炮台等。至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确立。1902年初,慈禧与光绪帝回到北京。
为了维持统治,改变自身守旧无能形象,慈禧太后在“西狩”期间就宣布实行“新政”,进行经济,军事,教育,官制等方面的改革,但改革的目的决定了改革不彻底,同时清政府的腐败使许多改革措施在实施时也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
1904年,日本与沙俄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爆发了日俄战争,战场正是在中国东北,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竟然宣布“中立”,使中国主权再一次被严重践踏;东北人民遭受巨大苦难。日俄战争的结果是日本战胜了沙俄,国内人们普遍意识到君主立宪优于君主专制,要求清政府进行宪政改革;与此同时,国内革命运动也愈发高涨,为了维持统治,慈禧不得不作出要立宪的姿态,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1906年又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内容仿照德国和日本的宪法,维护皇帝的“君上大权”,过渡期更长达9年,事实证明,预备立宪只是一场骗局。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她命立醇亲王载沣子、年仅3岁的溥仪为帝,年号宣统。
1908年11月15日光绪帝死后次日,慈禧病死,年七十四,葬于河北遵化定东陵。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也就是说,在1908年11月15日,皇太后慈席,谁一直在为权力而在中国历史上,在中南海的大厅中不幸丧生,终年七十四岁。 关于慈禧太后的最终病因,大多数历史数据表明,她死于腹泻,最终死于腹泻。据《慈禧外记》载:西历1908年11月15日太后仍于六点钟起床,与政府打交道。”到皇后晚宴的午后,突然晕倒了,长期以来,“由于夏季的疾病,它的根太长了。,严重的身体伤害。同一天,“内生音符”也云:“是天,曾祖母,太后,病得很重。“不管怎样?老人死了,老人就随波逐流。他身后的一切都很稀薄,但在他面前发生的事情真是一团糟。
在正史中,慈禧太后是根红苗正的满人子弟: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哈仁,清朝皇太后,是咸丰皇帝的妃嫔和同治皇帝的亲生母亲。慈禧出身于北京满洲镶蓝旗世袭官宦之家。1852,他以妃子命名。咸丰皇帝死后,同治皇帝的儿子继承王位,被尊称为“皇太后”,升入满洲里黄旗。从这块材料上看不难,她是一个真正的男人。但是太后的死,民间谣言已不再是事实。说她什么都有。当然,最有趣的部分是关于她的起源。
当时的人是这样说的,这个慈禧她根本就不是个满人,它不是所谓的叶哈伦,而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汉族人在哪里?山西。山西的哪里?长治。长治在哪里?我刚刚说过一次,今天,长治县,长治市,山西,甚至于都,都能准确地到达这个村庄。西坡村。根据这一历史说法儿,慈禧太后她根本就不是满人,这是这个村子里的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和汉族人。伟大的皇室可以开玩笑和小心几百年,即使再丑,我们也要从自己的宗族里找媳妇,这是为了保护艾欣洛血液的纯度。时间一到,我们就和一个汉族女孩混在一起了,她很困惑,她是王母。他被几代皇帝弄糊涂了,整个北京都给他一个大转弯。
当然,故事还没有讲完。话说这慈禧太后是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出生的。我不知道现在几点了。请把它打开,再看一看。慈禧的亲生父母也没有多么的高贵,两个文盲的普通人。当然,他们还有辫子。父亲的名字是国王,王增昌,母亲姓李,姓名不详。慈禧当然不叫慈禧,她是一只羊,叫王小骞,但我从来没弄明白,她为什么不打电话给王晓倩?这有多好啊。但她叫王小骞。王小骞是国王的国王。据说这个国王是家里唯一的女儿。不要那么高兴。当时唯一的女儿是丢掉祖先的耻辱,它不如原来的好。在小房子的开头,这是一个头脑冷静的人,日子过得很紧,一年到头,没有时间挤出工作时间。
没过了多久,母亲就去世了。尤其是没给丈夫生出女儿,国王的房子上下颠簸,每个人都愿意见到她。平日对她来说稍微好一点。她母亲去世时,她的父亲立刻有了一个主意。我想我想找媳妇或者什么东西,甚至是寡妇,当时也承认了这一点。无论如何,我不知道有什么原因,他很想卖掉它。谁卖的?据说贩卖者在中间倒了无数的手,最后一处安息地是当时在长治掌权的六安县长。后来,卢知识屋的女士看到了这个小女孩,在她的心上,她认出她是一名志愿者。教她一幅书画,诗与歌。于是我们登上了清代太后的宝座。
据说后来王家的人曾到京城找过慈禧,但经历了许多波折之后,她还是没有见到她。至今,在长治市长治县西坡村的王家家谱里,他们都记录了王小骞在皇宫的事迹。同时,一座被传闻是慈禧出生的房屋遗址也被保留了下来。尽管很多人不相信这是真的,但是长治市可不这么认为,他们甚至成立了慈禧童年研究会,词的起源和席,举行了历史上的两个研讨会。目前,历史学界依然有人在对慈禧出身做着研究
对于慈禧的身世,后人说法很多。有人说她出生在安徽,因为其父惠征曾经在安徽做过道台;也有人说她出生在呼和浩特,因为那里有一条落凤街。慈禧的父亲叫做惠征,是镶黄旗人,据说惠征由安徽的候补道台升任归绥兵备道台,便带着15岁的女儿兰儿(慈禧小名)及全家来到绥远城,先后在庆丰街(呼和浩特现有东落凤、西落凤街)等三处居住。也有很多人说慈禧出生在山西的长治市,因为在长治市还真的有一个娘娘院。其实这些说法都是不准确的。对于这些,我记得在小的时候听爷爷大体讲过,后来父亲也曾经带我到北京西四牌楼的辟才 (劈柴)胡同去看过,更从我大伯父那里得到了确切的答案。
从历史资料中,你随便就可以查到慈禧的许多资料,但是关于慈禧的出生地和她的乳名却完全没有记载,可以说是一个空白。《清宫档案》是这样记载的:慈禧,叶赫那拉氏,生于1835年,死于1908年,满洲镶黄旗人,安徽宁池太广道惠征之女。咸丰元年大选秀女,叶赫那拉氏中选,二年五月九日入宫,时年十八岁,封为兰贵人。四年十一月封那拉氏为懿嫔。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未时,叶赫那拉氏生穆宗同治于储秀宫。第二天便晋封为懿妃。七年正月封为懿贵妃。咸丰帝驾崩,懿贵妃二十七岁,同治帝尊她为圣母皇太后,徽号慈禧。公元1908年10月22日,慈禧太后因疾病去世,卒年74岁。1909年11月15日,葬入清东陵的普陀峪定东陵内。这便是几乎慈禧所有的档案资料。很多人也试图从《清史稿》中寻找到一些关于慈禧的记载。但是《清史稿》非常惜墨,人们并不能从中得到更多 关于她的消息。
对于慈禧的出生地说法的问题,我也曾经问过父亲。父亲认为:因为历史记载的都是慈禧入宫以后的宫廷档案,所以对慈禧入宫之前的事情很多人都不了解。当然作为慈禧的娘家人,对这些事情也都比较理解。因为当时整个家族在社会上的地位并不是很高,所以史料的记载也就很少,除了祖上的一些官职,其他的就没有了。又因为慈禧的父亲惠征以前是八旗的官员,在许多地方任过职,所以猜测慈禧出生地的说法比较多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慈禧到底是在什么地方出生的,其实我们家是有记载的。记得1993年的时候,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报道:当时一些史学家都在猜测慈禧的出生地,大体上有6个地方可以作为参考。比如南方有几个地方,北方有几个地方。看到这些报道,我自己也犯嘀咕,慈禧到底出生在什么地方呢?正好当时我的大伯父还没有去世,我就去问他。他告诉我说:慈禧出生地在我们家的家谱上写得很清楚。本来一般的家谱都是记载男人,并不记载女人,但是如果这个女人的地位很高的话,也会有一些记载。所以我们家的家谱上写得非常清楚:慈禧出生在1835年,阴历十月初十,阳历是11月29日,卯时出生在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大伯父这么一说,我忽然想起我十几岁时候的一个夏天,父亲正好到西单附近去办事,带我去看过那个地方。我清楚地记得是西四的辟才胡同。
慈禧属于叶赫那拉氏,民族隶属满族。
慈禧即孝钦显皇后,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叶赫那拉氏族谱与所有满族族谱一样,均渗透着汉族传统的儒家影响,它既是官职承袭的重要凭证,亦为表明身份地位的证明。
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后联合慈安太后、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扩展资料:
慈禧死后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长度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过大清开国皇后及孝德、孝贞二位正宫,同时也超过入关后满清所有皇帝的谥号。
慈禧一生中领导过两次改革,第一次是洋务运动,第二次是清末新政,前者是物质层面上的变革,后者是体制层面上的变革。
参考资料:
说到慈禧太后小编相信大家都是知道的,慈禧太后是古代清朝时期的统治者,虽然当时的皇帝是光绪帝,但是,光绪帝在当时并没有实权,光绪帝其实就是一个空有其表的空壳子。当时所有的权利都掌握在慈禧手中,慈禧太后的生活也是非常的奢靡,每一顿饭有一百道菜。必须要和山泉水。大肆修建自己的陵墓等。那么,关于慈禧太后的身世也是一个谜的,慈禧太后到底是满族人还是汉族人呢?具体的一起来看看吧!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也就是1908年11月15日,在中国历史上雄霸一时的慈禧太后不幸死于中南海仪鸾殿,终年七十四岁。关于慈禧太后的最终病因,多数史料均说她是因患痢疾腹泻不止而最终衰竭而死。据《慈禧外记》载:西历1908年11月15日太后仍于六点钟起床,处理朝政。至午时太后方饭,忽然晕去,为时甚久,其根则由于夏间病痢太久,体气大伤也。同日《内起居注》亦云:是日,圣祖母太皇太后疾大渐,未刻,慈驭升遐。不管怎么样?死者为大,老人家也就那么顺其自然的去了。身后的事都淡了,可生前的事情却是真真正正的一团糟糕。
在正史中,慈禧太后是根红苗正的满人子弟: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清朝皇太后,为咸丰帝妃子和同治帝生母。慈禧出身于北京满洲镶蓝旗世袭官宦之家。1852年,封懿贵人,后依次晋封至懿贵妃。咸丰帝死后,其子同治帝继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抬入满洲镶黄旗。从这段材料不难看出,她是确确实实的满人。可西太后一去世,民间的传闻那可就不得了了。说她什么的都有。当然,其中最有趣的,莫过于关于她的出身的问题了。
当时的人是这样说的,这个慈禧她根本就不是个满人,更不是所谓的叶赫那拉氏,而是个实实在在的汉人。哪里的汉人呢?山西。山西哪里呢?长治。长治哪里呀?我还是一次性说了吧,今天的山西省长治市长治县,甚至于都可以精确到村里了。西坡村。根据这一历史说法儿,慈禧太后她根本就不是满人,而是这个村里土生土长的汉汉汉人。大清皇室这下可闹笑话了,小心翼翼的几百年,就算长得再丑,也要从自己的族人里给皇帝老儿物色媳妇,就是为了保障爱新觉罗氏血统的纯正。这到了了得时候,竟糊里糊涂搞了个汉族姑娘,又糊里糊涂得让她当上了皇太后。还糊里糊涂得几代皇帝整个北京城给他折腾了个天翻地覆。
当然,故事还没有讲完。话说这慈禧太后是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出生的。不知道这是什么时间的,请翻回去重新看。慈禧的亲生父母也没有多么的高贵,就两个目不识丁的平头小老百姓。当然,他们还是留了辫子的。父亲姓王,叫王增昌,母亲姓李,姓名不详。慈禧当然不叫慈禧,她属羊,叫王小慊,其实我一直就想不通,她为什么不叫王小倩呢?这个多好。可她就是叫王小慊。王小慊就王小慊吧。话说这王小慊可是家里的独生女儿。可别高兴,那时候的独生女儿就是给祖宗丢人,有了还不如没有。小慊家里一开始说了,是个平头百姓,日子也是过得紧的很,一年四季都种地的,还要没有时间挤出时间来打短工活过。
没过了多久,母亲就去世了。尤其是没给丈夫生出女儿,王家上下,也每个人愿意待见她。平日里就小慊还对她好一点儿。母亲李氏一去世,父亲立马就有了想法了。估计是想再找个媳妇什么的,就算是寡妇,那时候也是认了。反正,不知为了什么原因,他竟然狠下心把小慊就那么给卖了。卖给了谁?据说中间被人贩子们倒了无数次手,最后的落脚点就是当时在长治大权在握的潞安知府。后来,这潞安知府家的夫人就那么看上这个小姑娘了,就心一狠认了她当义女。教她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就这么一步一步爬到了大清王朝太皇太后的宝座上。
据说后来王家的人曾到京城找过慈禧,但多番周折之后,仍然是没有见到她。至今,在长治市长治县西坡村的王家家谱里,都依然记载着王小慊进宫做了太皇太后老佛爷的事迹。同时,一座被传闻是慈禧出生的房屋遗址也被保留了下来。纵然有很多人都不相信这一切是真的,但是长治市可不这么认为,他们甚至成立了慈禧童年研究会,并针对慈禧的出身,召开两届历史研讨会。目前,历史学界依然有人在对慈禧出身做着研究。
慈禧的祖籍,正史有明确记载。《清史稿》记道:“孝钦显皇后(慈禧),叶赫那拉氏,安徽徽宁池广太道惠征女。”《玉牒》记道:“兰贵人那拉氏,道员惠征之女。”《清列朝后妃传稿》(下)记道:“文宗(咸丰帝)孝钦显皇后(慈禧),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实录》咸丰十一年十二月谕:慈禧皇太后母家著抬入镶黄旗满洲)养心殿西暖阁。
父惠征,安徽徽宁池太广兵备道。”此书还明确记载,慈禧的母亲为富察氏,封一品夫人。慈禧兄妹四人,慈禧为大姐,妹妹其次,大弟照祥,二弟桂祥。这些正史记载,都明白无误地说明了慈禧是满族人,是叶赫那拉氏,其家族长期居住在北京。
此外,还有如下证据。
第一,发现了慈禧之妹选秀女的“排单”。清朝自顺治帝始,在满、蒙、汉八旗中,每三年挑选一次秀女。参与选秀的女孩自14岁至16岁。选中者或成为皇帝的妃嫔,或被赐给皇室子孙做福晋。《养吉斋丛录》记载:“应选女子入神武门,至顺贞门外恭候。有户部司官在彼管理,至时太监按班引入,每班五人,立而不跪。当意者留名牌,谓之留牌子。定期复看。复看而不留者,谓之撂牌子。”这“每班五人”,写在一个单子上,谓之“排单”。所谓“排单”,是皇帝挑选秀女时依据的自然情况的底单。
清代后妃化妆用的铜架香水瓶。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慈禧选秀女的“排单”,但是学者发现了咸丰五年(1855)慈禧之妹选秀女的“排单”。慈禧之妹嫁给了醇郡王奕,他们的儿子是光绪皇帝。这个“排单”明确记载:慈禧之妹属满洲镶蓝旗,姓叶赫那拉氏,父亲名惠征。惠征的最高官职做到正四品道员。根据这个“排单”,可以认定慈禧的娘家,在咸丰五年之前,居住在北京西单牌楼劈柴(辟才)胡同。因此,北京应该是慈禧的出生地。
第二,认定了慈禧之父当时在北京为官。慈禧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此时,慈禧的父亲惠征正在北京。档案记载,惠征道光八年(1828)为笔帖式。十四年(1834)升为二等笔帖式。十九年(1839)升为八品笔帖式。这个时期,惠征没有离开北京,其家肯定在北京。为此,慈禧也只能出生在北京。
老北京东便门角楼。
第三,判明了慈禧之母当时也住在北京。档案记载,慈禧的外祖父惠显,当时在山西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任副都统。归化城距离北京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慈禧之母富察氏不可能到苦寒的塞外之地去生产。因此,她也只能在舒适的北京家里生产。由此,可以判定,慈禧诞生于北京。
那么,慈禧具体诞生在北京的何处呢?一说是劈柴胡同,一说是方家园。
学者邹爱莲查找清朝档案,得出慈禧娘家在北京先后迁移了三个住处。
养心殿东暖阁两重宝座。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处。第一个住处。咸丰五年(1855),慈禧之妹选秀女的“排单”记载,慈禧的娘家“住西四牌楼劈柴胡同”;
第二个住处。咸丰六年(1856)“内务府官房租库”的呈稿,明载咸丰帝将“西直门内新街口二条胡同北房一所”,赏给惠征家居住;
第三个住处。同治五年(1866)十二月,慈禧以同治帝名义将“方家园”赏给其弟照祥居住。
很明显,后两个住处不可能是慈禧的出生地。慈禧之妹选秀女排单所记,慈禧的娘家“住西四牌楼劈柴胡同”,应该是慈禧在北京的出生地。即慈禧出生在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
北京劈柴(辟才)胡同。慈禧太后出生地。
西四牌楼劈柴胡同已经消亡了。北京市的旧地图上还可以依稀辨别出它的影子。
慈禧太后在清朝执掌朝政近半个世纪之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人物。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声名显赫的人物,长期以来关于她的身世有说她是没落官绅的满人,还有说她本是一汉家女……她的出身及童年经历一直是个谜。
慈禧太后在我国清朝实际执掌朝政四十八年之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人物。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声名显赫的人物,长期以来她的出身及童年经历却一直是个谜。
据民间传说慈禧1835年生于山西长治县西坡村一个贫穷的汉族农民家庭,取名“王小廉”。由于家穷娘死,四岁时被卖给本县上秦村宋四元为女,改名“宋龄娥”,后来,宋家由于天灾人祸,骤然一贫如洗,十一二岁(一说十三四岁)的宋龄娥又被卖给潞安府(今长治市)知府惠征为婢,不久,由于龄娥长得俊秀,聪明伶俐,并生有贵相,知府就收其为养女,改名“玉兰”(兰儿),并在府衙西花园专设书房精心培养。咸丰三年,玉兰以叶赫那拉惠征之女的身份应选入宫,一步步成了皇太后。
慈禧照片那么,“慈禧本是长治汉家女”之说的依据是什么呢?
第一,百余年来,长治县西坡、上秦两村村民及附近村庄的老人,都说慈禧是本地人。光是书面材料表达这个意思的就有一百五十余人。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杨益茂教授,在《慈禧童年应当考订清楚》一文中也认为近百年来流传不息的口碑史料是最值得注意的。在山西省长治地区的那两个村子里,有那么多人,众口皆碑,说慈禧是本地人,而且不因慈禧名声不佳或历次政治批判所湮没,这实在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第二,长治县有慈禧的出生地遗址和慈禧的后裔以及有慈禧“娘娘院”。据社科院的调查,1989年,八十八岁的田花则说,慈禧的出生地遗址位于西坡村田花则老人旧宅西面。田花则还说她奶奶跟慈禧太后一般大。奶奶常说,太后家和她家是近邻,老太后就生在隔壁那间破房里。慈禧“娘娘院”位于上秦村关帝庙后,现在保存完好。据上秦村老人讲,自宋龄娥(小慈禧)进宫当了“朝廷娘娘”时起,村里人就称该宅院(宋六则弟兄们的旧宅)为“慈禧娘娘院”,世代相传,一直流传至今。
第三,长治县有慈禧生母的坟墓——位于西坡村外羊头山西麓荒滩岸边。1989年,退休老干部刘德清说:“这小墓里埋的是西太后她娘,我村的老人都知道。就是平坟造田的年月,也没动这个坟”。
第四,长治市城区原潞安府署后院有“慈禧太后书房院”,和长治市人民委员会1963年3月20日设置的《文物古迹保护标志》。《标志》的存在,说明潞安府后院内确有“慈禧太后书房院”。长治既有“慈禧太后书房院”,自然说明慈禧童年时代曾在潞安府署后院念过书。
第五,慈禧言行中流露出许多相关的蛛丝马迹。例如:慈禧爱吃长治人常吃、爱吃的食品(如窝头、团子、小米粥、玉米掺粥、萝卜、沁州黄小米、壶关醋、襄垣黑酱等),爱看上党梆子戏,关心长治百姓和地方建设,用长治人作御厨、奶妈、御前侍卫,偏袒长治犯官,提拔、重用长治人、长治官及汉族官员,照顾山西商人及汉民。慈禧如果原来不是长治汉家女,她怎么会有这些表现呢?
第六,典籍中有许多相关的记载也有可疑之处。
其一,关于慈禧的族属——满人檀林著《圆明园秘闻》说,慈禧也许压根就不是一个旗人……据台湾著名历史学家高阳说,慈禧只认识汉文,不认识满文。慈禧御前女官裕德龄著《慈禧太后私生活实录》说,“老佛爷对于满文实在认识得很少,少到差不多可以说完全不认识”,所以批阅公文,“总是只阅汉文,不阅满文”。《趣话慈禧太后的一天》也说,慈禧“是满洲叶赫那拉氏的后裔,却只识汉字,不懂满文,所以用汉字书写批语”。慈禧若是从小一直生活在满人圈里,怎么能够如此呢?
其二,关于慈禧的家世——给慈禧画像的美国画家卡尔女士在其《慈禧写照记》中写道:“外间传述,谓慈禧家世极为微贱,初仅为他家使女,厥后始迁入大内,登宝位焉”。卡尔虽然又说“斯皆为不足取信之辞”,但无风不起浪,“外间”既有如此“传述”,当然自有它的道理,更何况慈禧本人在追忆往事时,也坦诚承认昔日她家曾经有过窘困的境遇。信修明的遗著《老太监的回忆》说,太后有时追忆往事,常对人们说,昔日她“家中生活甚感困难,她曾为人家代做袜底,得些零钱添补家用……”。由此可见,当年“慈禧家世极为微贱”的确是不争事实。裕德龄在《清宫二年记》中写道:“太后说,我喜欢看乡下风景”。慈禧有自己的“田庄”,平时每隔四五天,就要到田里去看一次。她还写到“太后说:‘我喜欢乡村生活,我觉得那比起宫里的生活来自然得多了’”。如果慈禧不是生长在贫穷的农民家庭,而是个大家闺秀,从小到大一直在城里富裕的官宦人家生活,她怎么会喜欢“乡下风景”?
然而,尽管有大量证据来证明“慈禧本是长治汉家女”的观点,多数人觉得基本可信,但也有人提出疑问,主要有两点:一是惠征是否曾在潞安府作过官;二是清代选秀制度比较严密,慈禧若是汉家女,是否能被选进宫中。
关于惠征是否在潞安府作过官。有人说惠征没有在潞安府作过官,所以他不可能收养宋龄娥(小慈禧)。持否定意见的俞炳坤先生的《慈禧家世考》中关于惠征任职经历的记述中就没有惠征在潞安府作过官。
关于宋龄娥(小慈禧)是否能被选进清宫。有人说,清代旗人的户籍制度和选秀女制度比较复杂严密;慈禧若是汉家女,即使到了满人惠征家,也不可能以满人身份被选进宫中。
总之,“慈禧本是长治汉家女”是否真实,所提供的这些证据只是勾画大致的轮廓,还不太完整和精确,甚至留有空白和薄弱之处,有很多的疑点,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有关慈禧太后的身世到底是什么?
本文2023-10-21 13:11:3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07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