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上,外戚干政主要集中在哪几个朝代?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上,外戚干政主要集中在汉朝、唐朝以及清朝这三个王朝。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之中,一直处于封建集权的社会,围绕着权力的争夺总是此起彼伏,虽然皇帝是最高的权力统治者,但是其它的势力为了争夺更多的权力发生过权臣干政、宦官干政、外戚干政等,归根结底是皇权的一种异化形式,在皇位传递过程中,如果出现皇帝的母亲或者其母亲背后的家族势力帮助皇帝获得政权,并干预朝政的情况就属于外戚干政,这种情况属于一种体制漏洞,长期存在于中国的封建社会中,但是在汉朝、唐朝以及清朝这种情况极为集中,反而在明朝几乎没有外戚干政的情况,下面就来分析一下原因:
一、汉朝总是出现子少母壮的情况
汉朝出现外戚干政的情况可以说是非常集中的,根本的原因就是继承皇位的皇子年龄太小,而他们的母亲却很年轻导致的,最开始的吕后干政就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到汉武帝时期为了防止外戚干政干脆钩弋夫人杀死以绝后患。
二、唐朝皇帝太过宠幸女人
唐朝之所以集中出现外戚干政是由于皇帝对于他们的女人太过宠幸,从武则天开始,当时的武氏家族就掌握了很大的权力,到杨贵妃时更是如此,甚至因此引发了士兵哗变。
三、清朝的文化制度决定
清朝之所以出现外戚干政的情况很多是由于其文化制度决定的,由于清朝时很看重血统,这就导致了那些皇子的母亲都是当时的贵族子女,本身家族就很有权势,有很好的外戚干政的温床。
你知道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上,外戚干政主要集中在哪几个朝代? 欢迎留言讨论。
西汉跟东汉有什么关系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又称前汉,与东汉(后汉)合称汉朝。东汉是西汉被王莽篡权后右,汉太子刘秀建立的新政权,史称汉光武中兴。
西汉末期,在汉平帝当政时外戚王莽正在地主官僚的拥护下,由"安汉公"到"假皇帝",终在公元八年十二月,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新莽末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汉朝宗室后裔刘秀趁势而起。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今汉魏洛阳城遗址),并开创了光武中兴。
扩展资料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古代史学家以“正统”的观念,认为其人虽然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实际上却是沽名钓誉之辈。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汉末年,在汉哀帝早亡、皇权旁落的情况下,王莽乘机窃取大权。
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王莽统治末期,天下大乱。公元23年(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新朝灭亡。王莽共在位15年,卒年69岁,而新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短命朝代之一。
绿林、赤眉大起义推翻新莽政权后,很快又陷入了混战状态。更始帝刘玄进入长安大封功臣,并醉心于皇帝的生活,整日饮酒作乐。此时,赤眉军另立刘盆子为帝,并整顿军队,加紧向长安进军。当绿林、赤眉两支起义大军各立天子、相互混战之际,刘秀乘机壮大自己的势力,最终统一了中国,重建了汉室天下。25年六月,刘秀称帝,沿用汉的国号,年号建武,称光武帝。
王莽更改了官制与官名,建立五均赊贷、六筦政策,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 对于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一方面平抑物价,防止富商囤积居奇,另一方面将盐铁等重要行业实行官营,增加 收入同时加强了重要行业的控制。
王莽清楚看到了社会问题所在:愈发严重的土地兼并,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而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买卖。
“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
“将土地收归国有,仿上古井田制,由国家分发土地。”
但显然西汉末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无法适应这样的生产关系调整,带来的直接恶果就是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王田令在推行时遇到了空前的阻力。
在经济方面的改革举步维艰,不得不依靠富商,结果富商同官僚勾结,以此谋利, 对于经济的管控进一步下降,普通百姓不得不承受更多的盘剥和压榨。
王莽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一道“王田令”,禁止土地私人买卖,等于判了地主阶级的死刑,他彻底站到了地主阶级的对立面上,将自己变成了孤家寡人。
西汉和东汉有什么区别?1、首先先从国家的建立者上看:西汉,是公元前206年刘邦被封为汉王,后在楚汉之争获胜建立西汉,汉初在消灭异姓王和诸吕之乱后政局趋于稳定。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史称西汉。
东汉,是公元8年,王莽篡汉,西汉灭亡,不久爆发绿林赤眉起义。东汉的建立者是刘秀,是西汉皇族的一个分支舂陵候家族,刘秀自己并不认为自己创立的是一个新的朝代,而是光复了汉朝,并自认为是汉宣帝的继承人,继位后,追尊汉宣帝为中宗,当时的官方也不认为东汉和西汉是两个朝代。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新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与西汉合称汉朝。
2、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2月 )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十二帝 ,享国二百一十年,史称前汉,与东汉统称为汉朝。
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又称后汉,与西汉合称汉朝。
3、其次是从首都上看:西汉的首都是长安,而东汉的首都是洛阳。
扩展资料汉朝(前202年—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四百零七年。因皇室姓刘,故又称刘汉,是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秦末天下大乱,刘邦在推翻秦朝后被封为汉王。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获胜后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汉文帝、汉景帝推行休养生息国策开创“文景之治”;汉武帝即位后攘夷拓土成就“汉武盛世”;至汉宣帝时期国力达到极盛,史称“孝宣中兴”。
公元8年,王莽废西汉末帝,定都常安,史称新朝,西汉灭亡。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统一天下后息兵养民,史称“光武中兴”;汉明帝、汉章帝沿袭轻徭薄赋,开创“明章之治”;汉和帝继位后大破北匈奴、收复西域,开创“永元之隆” ,东汉国力达到极盛。
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虽剿灭民乱却导致地方拥兵自重,董卓之乱后东汉名存实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后刘备建立蜀汉延续汉室,中国进入三国时期。
参考资料:
人家就叫汉朝,西汉东汉是后世的区分。
但两汉中间,毕竟断代了20几年。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虽然也是宗室,但是和西汉的亡国之君,血缘关系已经非常远了。 汉景帝之后,皇室一直在武帝刘彻一脉传承。 光武帝刘秀的直系祖先是汉景帝的第六子长沙王刘发。 也就是说 长沙王刘发和汉武帝刘彻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关系。 但是从法理上来讲,东汉政权的合法性,源自刘邦建立的西汉。东汉也是尊刘邦为高祖的。 所以从历史进程上来看,你可以把东西汉看成两个朝代。但是从传承 血缘 法理上来看,两汉也是一个朝代。 补充一下 东汉光武帝和西汉的汉元帝,从辈分上论是叔侄关系,所以东汉时期在太庙里只祭祀到元帝。元帝之后的成帝和光武帝是兄弟辈。在后边的汉哀帝 汉平帝都是光武帝的侄孙辈了,所以并没有放入太庙。 汉元帝的父亲是汉宣帝 汉宣帝的祖父是戾太子刘据。 刘据和汉昭帝刘弗陵是兄弟关系,他们的父亲是汉武帝。 武帝和光武帝的父亲刘发是兄弟。 你可以算算这个血缘关系 隔了多少代了。 东汉和西汉之间是什么关系因刘秀所建汉朝都于洛阳, 刘邦都城长安位于刘秀所建汉室都城洛阳之西,在地理位置上一东一西,为加以区别,故称为“西汉,有时又以都城与刘秀所建汉室的相对位置代称为“西京”,而刘邦建立的汉室在刘秀所建汉室之前,故又称为“前汉”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要说东西汉的关系可以说是一个皇朝的衰兴更替,西汉因外戚篡位而衰败,又因子孙之能而复兴东汉 为什么要分东汉与西汉因为都城变了,一个在长安,一个在洛阳,但都是刘姓建立的政权,中间隔了王莽的新朝。
楚汉之争后,刘邦夺取天下,定都长安,史称“西汉”(从公元前202年开始,到公元8年王莽篡汉结束)。王莽夺取政权后,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经济的措施,但效果却适得其反,引发了绿林和赤眉大起义。其中西汉皇族的远亲刘秀通过数年努力,剿灭了其他势力,统一了全国,史称“东汉”。
“西汉”和“东汉”存在前后相继的关系,也称“前汉”和“后汉”,刘秀也不认为自己建立了一个新朝代,而是光复了汉朝。他自认为是汉宣帝的继承人,继位后,追尊汉宣帝为中宗,由于当时长安在战乱中破坏严重,所以定都洛阳。从地理位置上,洛阳位于长安以东,所以人们称刘秀建立的朝代为“东汉”。
扩展资料
东西汉的共同规律可以概括为四句话:一代建国,二三发家,四代打架,后代败家。所不同的是,两汉具体败家的模式不完全一样,而且西汉在败家阶段开始前,还经历了昭宣中兴的阶段,这是东汉没有的。
西汉是汉高祖刘邦,东汉是光武帝刘秀。对于刘邦,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所以不用介绍太多;而对于刘秀,有些人会感到陌生。简单的来说,刘秀的功绩不比刘邦更小,刘秀统一天下的难度一点不比刘邦简单,而刘秀的为人大多历史学者都认为远超刘邦。
可以这样来设想,如果刘秀只是一个一般优秀的君主的话,那么他顶多做到类似昭宣中兴一样的一次小幅度的刘家历史重振,然而实际上光武中兴之后延续的东汉王朝的持续时间是和西汉基本接近的,自然,光武帝的的历史高度也应该和高祖刘邦大体相当。
东汉和西汉的关系两汉关系主要讨论的问题主要是,东汉倒底算不算西汉的一部分,是不是西汉的中兴。或者东汉就完全是一个独立的朝代与西汉完全没有关系。这两种说法都有不够全面,下面详细论之。
第一,西、东两汉,不是一个朝代,是两个不同的朝代。东汉不是西汉的中兴,是东汉继承了西汉的管理制度与文明。让两汉看起来更像一体的。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开创性的朝代,从平民皇帝刘邦创立那天起,就注定了是一个平民阶级政权。虽然到了汉武时期,独尊儒家,这也仅仅是用儒家的思想来包装一下君王的尊严,让皇帝更像皇帝一些罢了。无论是官员的选任,制度的制定,都可以看出这一点。王莽改制,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其实,王莽改制,就说明了一个典型的问题。你刘家不行了,我王家来!于是刘姓皇帝下台,禅让给王莽。而且这种想法,不仅在当时的高层认为是合理的,就连普通的百姓也认为是合理的。但随着历史的进步,这种想法慢慢的变得不再合理。因为统治阶级就了,政权的性质也变了。政权性质变化,是从东汉开始的。 到了东汉,政权就有变化了。在很多程度上,东汉的政权是代表世族的。世族起于西汉时期,到了东汉时,就成了一种强大的政治势力。皇帝包括皇权都成了各大世族利益角逐的工具,虽然官员的选拔看上去用的是西汉的方式,但是官员任免却被各大世族内部垄断。所以东汉只是形式上像西汉,实质变了。东汉历史上,多是利益关系的争夺。一个世族倒下,另外一个世族站起来,他们往往是以后戚的形式出现的。政权与利益都让这些世族大家垄断了。三国时期的动乱,是民间对这种情况的一种反抗。最后取得胜利建立三个国家的,都不是资历很高的人。刘备可以说是一穷二白起家,曹操是一个宦官的儿子,孙权家族虽然有点权势,但是也仅仅是一方小势力。 第二,除了政权本质上与西汉不同外,东汉的文化,官员制度,考察制度等等,都是从西汉继承来的。这就让很多人认为,东汉是西汉的一部分。其实王莽改制,是一种对平民政权对理想最高的向往与尝试。是一种对儒家思想最高理念的尝试,最终以失败结束。所以中国的儒家思想也就断绝了,东汉之后,很少再有用儒家思想谈治理国家的言论。有的是权利斗争与帝王心术。在动乱的时候,帝王心术起作用。曹操之奸诈,刘备之虚伪,孙权之隐忍,都是为了利益的帝王心术。在和平时期,就会清谈。西晋那几年太平时间,都拿去清谈了。 第三,不同的制度下,对创造性也是有影响的。西汉是中国文明最璀璨的时期。中华文明也多半是这个时候形成的。东汉一直到东晋,都没有太大的进步。到了后来由于北方少数的东西融合,南北整合,又让中华民族发展了一大步,于是有了盛唐。 东汉光武帝刘秀和西汉有什么关系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刘秀的先世,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则而从列侯递降。到他父亲刘钦这一辈,只是济阳县令这样的小官员了。
刘秀的父亲:
刘钦(公元前年--公元3年):汉族,南阳郡白水乡(今湖北省枣阳市)人。他是汉高祖刘邦的七世孙、长沙定王刘发的玄孙(四世孙)、舂陵节侯刘买的曾孙、刘外之孙、刘回之子。
在西汉末年,担任南顿(今河南项城)县令,娶樊重之女樊娴都,乃汉光武帝刘秀之父。公元3年,去世,当时刘秀才9岁,遂被叔父刘良抚养。
扩展资料东汉和西汉:
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代汉建新朝之后,先后颁布“王田令”、“私属令”等一系列新政,力图缓解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然而,王莽改制触动了大豪强与许多上层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激烈的反对与排斥,加之改革的理想化与盲目崇古。
终适得其反,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且新朝末年水旱灾害不断,终于在新莽天凤年间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一时间,四方响应,天下大乱。终于使这场由封建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自救式改革以失败告终。
汉朝宗室后裔刘秀趁势而起。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今汉魏洛阳城遗址),并开创了光武中兴。
秦末天下大乱,刘邦和项羽趁势而起。项梁立楚王的后代为楚怀王(后改为楚义帝),并且各自举兵讨伐暴秦。刘邦于公元前207年12月率先攻入关中 ,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入据秦都咸阳。项羽未实现“先入关者为王” 的约定,后退军霸上。此后,项羽渐握大权,并建立西楚,分封诸侯,立楚怀王为楚义帝,自封“西楚霸王” 。一共分封18个诸侯, 将刘邦封在蜀地,且将刘邦的封国国号定为汉。
公元前206年八月,因楚义帝为项羽所弑,刘邦挥军东出,拜韩信为大将,公开声讨项羽,拉开了楚汉之争的序幕。前期虽屡屡受挫,但知人善任,重用韩信、张良、萧何等人才,在最后的垓下战役中,刘邦赢得胜利,项羽自刎乌江 ,西楚覆灭。
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大军行至汜水之阳(今属山东定陶)时,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荼等诸侯王联合上书,请求刘邦称帝 。经过几次谦让后刘邦才答应:“诸侯王幸以为便于天下之民,则可矣。“ 于是,二月初三在“汜水之阳”的定陶(今山东省定陶县)称帝,建国号为汉,史称西汉。
刘邦原想定都洛阳 ,后来娄敬向刘邦指出:应定都关中。娄敬详细地分析了将国都定关中的好处使刘邦下定决心,并拜娄敬为奉春君,赐姓刘氏,当天即下令定都关中。 刘邦车驾由洛阳入居关中,开始先在秦国旧都栎阳暂居,同时命少府阳城延在原秦都咸阳以东的长安乡修建新城,至汉高祖七年(前200年)二月,始具规模,首都从栎阳迁往长安。 自此长安成为西汉政治中心。
西汉建立后采取“休养生息” 的国策。休养生息政策自刘邦开始,历经几代统治者 ,执行了六七十年。取得“海内殷富,国力充实”的成就。班固曾言:“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
刘邦称帝后采取“郡国制”,郡县和封国并存,在中央实行与秦朝相同的郡县制,地方实行分封制。皇帝分封侯国和王国,其中侯国只享有封地内的税收而无军事和行政权并受郡的管辖,而王国则拥有独立的政治和军事权力。对内注意兴修水利,减免赋税,为恢复农业发展创造条件;对外则和亲匈奴,维持边区和平。汉初的政策对恢复经济有显著效果,但亦导致一些弊端,对内的轻徭薄赋政策,令地方上一些豪强势力日大,形成土地兼并;对外则匈奴寇边日频。
刘邦晚年对有大功的异姓诸侯王起了猜忌之心。韩信最终被萧何用计被吕后处死, 随后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也相继被铲除,取而代之的是刘姓诸侯王。刘邦曾立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 公元前195年,刘邦在讨伐英布叛乱时受伤,不治身亡。
刘邦死后,吕后逐步掌权,继位的汉惠帝因受到吕后的刺激抑郁而终,汉惠帝死后,吕太后连立前后少帝为傀儡,并渐渐削弱刘氏,并封诸吕为王,掌握朝政长达八年。
吕后死后,大臣不满吕氏干政,太尉周勃、丞相陈平施计夺取吕氏的兵权。 并迎立刘恒继帝位,是为汉文帝。刘恒即位后减免赋役、主张宽刑,其子汉景帝即位后沿袭,文景二帝主张无为而治、休养生息, 倡导以农为本,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约法省禁”的政策,使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在此期间国力显著增强,史称“文景之治”。
公元前167年七月,文帝下诏“除田之租税”;公元前156年六月,景帝“令田半租”,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的定制。文景时还减少地方的徭役、卫卒,停止郡国岁贡,开放山泽禁苑给贫民耕种;并颁布了赈贷鳏寡孤独的法令。这些措施的施行,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文景之世,“流民既归,户口亦息”,粮价也大大降低,“谷至石数十钱”。
文景时期,在恢复经济的同时,“惩恶亡秦之政,伦议务在宽厚”,推行“约法省禁”的政策,废除一些严刑苛法,如妻孥连坐法、断残肢体的肉刑等,并减轻笞刑,以缓和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因此,许多官吏断狱从轻,不求细苛,以至有“刑轻于它时而犯法者寡”、“断狱数百,几致刑措”之说。这和秦时“断狱岁以千万数”的惨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景时期的“与民休息”政策,对恢复和发展生产起了一定的作用,从而使专制统治进一步巩固。
文景时,“太仓有不食之粟,都内有朽贯之钱” 。至汉武帝即位时,国家财政又上了新台阶。“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经过文景之治的治理,西汉国势蒸蒸日上,为大规模反击匈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景帝在位期间进行削藩,爆发七国之乱,委任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后,汉廷设法剥夺诸侯王的力量,加强中央集权。 文景时期,西汉仍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然匈奴仍屡屡犯境,边患日益严峻。
即汉武帝。汉武帝在位期间对内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对外派卫青和霍去病反击匈奴,将匈奴驱逐至漠北,始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但对外的战争也大量损耗了国力,赋役繁重、刑罚严苛导致后期发生民变;因开销甚大而创立“均输”、“平准”官,与民争利。另外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中国专制社会的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四处征战,吞并卫满朝鲜、收复南越、降服西南夷、远征大宛,开拓了北抵阴山、西逾葱岭、南包交趾、东并朝鲜的辽阔疆域,奠定了汉地的范围 。
汉武帝在位期间奠定了西汉强盛的基础,故有“功莫大于秦皇汉武”之称,汉武帝在位前期是西汉最强盛的时代之一。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因此历代史学家对其充分认可和赞叹。汉代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称赞他:“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清人赵翼在书中说:“武帝驾远驭……史称雄才大略,固不虚也”。当代伟人毛泽东亦非常欣赏汉武帝,称其“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汉武帝晚年颁布轮台罪己诏,自我反省过错,重启汉初的休养生息、轻徭薄赋致使国势趋于稳定,为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
刘彻之后,汉昭帝、汉宣帝相继即位,在任期间西汉经济繁荣、政治稳固、文化昌盛、科技发达、疆域辽阔、四夷宾服,使西汉国力达到极盛,被今人称为“昭宣中兴” 。
汉宣帝时期,西域各国纷纷脱离匈奴归附西汉,中原与西域交往逐渐频繁。公元前61年击败西羌,后委任将军赵充国实行屯田,加强边防,使羌人归顺。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先贤掸率万余人归附,郑吉大破车师、威震西域,汉宣帝在乌垒城 正式设西域都护府,监护西域诸城郭国,总管西域事务,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与畅通 ,使西域正式被纳入中国版图 ,呼韩邪单于于公元前51年朝见汉宣帝于甘泉宫 ,降服匈奴为北藩解决边患。
公元前49年十二月,汉宣帝驾崩,太子刘奭继位即为汉元帝,汉元帝在位时期崇尚儒术。公元前36年,匈奴郅支单于被陈汤斩杀于康居,发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时代强音,至此唯一反汉的匈奴单于被剿灭,汉匈战争告一段落。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亲,刘奭以宫女王嫱与之和亲。 刘奭在位后期,因土地兼并盛行、中央集权衰落、阶级矛盾加深致使西汉由盛转衰。
西汉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土地兼并成风,社会动荡不安。面对这种形势,有不少人向朝廷提出解决危机的办法。 汉哀帝时,大司马师丹针对当时豪富吏民訾数巨万,而贫弱愈困的现象,提出对贵族豪富占田及奴婢的数量加以限制。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提出详尽的措施:从诸侯王到吏民百姓,拥有田产最多不能超过三十顷;占有奴婢的数量,诸侯王不得超过二百人,列侯、公主不得超过一百人,关内侯、吏民百姓不得超过三十人;富商大贾不得做官、不得拥有田产;田产、奴婢数量超过以上限制者,一律没收入官;官奴婢年在五十岁以上者,可以免为庶人。 由于当时绝大多数豪强地主、贵族官僚都早已超过最高限额,因不愿放弃自身利益,所以这个建议刚一提出,即被束之高阁,成为一纸空文。
切中时弊的建议无法实施,荒诞、迷信的理论蔓延起来。汉成帝时,齐人甘忠宣扬汉代将终,应当改朝换代,甘忠以假鬼神罔上惑众的罪名下狱病死。 甘忠的弟子夏贺良又提出汉历中衰,当更受命的理论,他对汉哀帝说:成帝不应天命,所以绝嗣。现陛下久病不起,灾异屡现,正是上天对世人的警告。为了延年益寿,生育子女,杜绝洪水灾异,应当更改年号 。
内外交困的汉哀帝,在黄门侍郎李寻、司隶校尉解光等人的怂恿下,将这种作法当成救命的稻草,宣布再受命,主要内容包括:改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 为太初元将元年,改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一个多月以后,汉哀帝的病情没有好转,却发现夏贺良与李寻、解光等人串通勾结,企图罢退丞相、御史,以李寻、解光辅政,进而控制政权,遂将夏贺良下狱处死,李寻、解光也被流徙到边郡。
此时的刘姓皇统在社会上、包括一部分官僚地主中,已经失去威望。 外戚世家出身的王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迅速崛起,王莽不受新野田而上书颂其功德者竟达487000人,各地方官吏也不断向王莽献祥瑞,为其制造代汉的舆论。王莽就在地主官僚的拥护下,由"安汉公"到"假皇帝",终于在公元8年十二月,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以来,掌权的人大约是皇帝、皇族、大臣(宰相、将军)、亲戚(舅舅)、太监。这些人为什么会掌权?因为他们与皇帝的权力中心非常接近。
在西汉和东汉时期,皇帝使用宰相,但限制了他们的权力(萧何凭借自己的智慧三次躲过灾难),一些宰相总是处于极大的焦虑之中。有功的将领被屠杀或被解雇(韩信被杀,卫青失宠)。宦官只为皇室服务,不允许参与政治事务。在汉代,皇帝只能与妃子分享权力,特别是在皇帝年轻时,大部分妃子掌权,当皇帝成年后,他利用亲信太监杀死妃子,重新获得权力。
汉朝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皇后的父亲和兄弟们都被册封了,父亲被册封了,兄弟们也被册封了,他们大多掌握着军权。皇帝年轻时,太后执掌国政,妃子们的势力自然就介入了权力中心。在太后眼里,最亲近的自然是家人,父母、兄弟、侄子就是家人,他们是最值得信赖的。
自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以来,卢植一直是个暴君,是个毒药。他杀了韩信,是一头猪。到了西汉末年,妃子王莽直接去建立新朝,但太后,也就是诗人的姑姑,无法继续下去,破了封。东汉时,后妃何进大权在握,与宦官激烈斗争。汉献帝上台后,他的亲戚曹丕强迫他打坐。当然,妃子不一定是坏的,但在权力场上,当然不能做一个好人,更不能做一个仁人。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外戚专政是在西汉就有,例如吕后,汉昭帝时期的霍光,西汉末年的王莽等等。
外戚亦称外家、戚畹,指东亚封建社会中的君主(中国皇帝、日本天皇、朝鲜、越南、琉球国王)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亲或妻妾娘家的人。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相对的有宦官干政。
皇帝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擅权,中国尤以汉朝为烈。汉武帝晚年立小儿子刘弗陵做太子,命其母钩弋夫人自尽,就是为防外戚专政。汉哀帝、汉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朝政,酿成王莽代汉的结局。
外戚指的是古代皇帝的母族和妻族相关成员,他们虽非皇族,却与皇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是该群体得以专权的先然基础。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外戚专权的情况古来有之,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秦昭王的母舅魏冉与宣太后的专政,至汉朝时,外戚专权的情况可以说是历代王朝中最为严重的。自西汉初期的吕后专权始,到其后的霍光专权、王莽篡汉,历代的外戚专权逐步累积,最终导致皇权不稳,成了西汉变成东汉的催发因素。东汉建立以后,由于历任皇帝都是年幼继位,皆是太后垂帘听政,故而外戚专权的情况比西汉时期更为严重。总体说来,汉朝的外戚专权情况大致是:西汉之时,以外戚中的权臣专权为主;东汉之时,则以皇太后专权为主。
外戚专权几乎贯穿了整个汉朝政治发展的始终,对汉朝历代的政局影响十分巨大,多次的外戚专权更是成了汉朝区别于其他朝代的个性之一。为什么汉朝外戚专权的情况这么严重呢在咱看来,汉朝外戚专权始于外戚参政,失控的外戚参政就演变成了频繁的外戚专权,外戚专权的产生是统治者对“大一统”政局过度追求而产生的副作用。
一、专权的起因:皇帝追求权力集中,让外戚参政压制宗亲与权臣
外戚直接依附于皇族,若是没有皇帝的宠信与族中为后、掌握实权女子的支持根本无法参与政治,更不用说专权了。故而,皇帝宠信、太后临朝听政是外戚得以参政进而专权的基础。在汉初宗亲、权臣、外戚三足鼎立的朝堂格局下,皇帝为了压制宗亲与权臣而提拔重用没有实权的外戚是外戚专权的起源。
(一)以外戚参政,削弱宗亲势力
西汉初年,为了巩固刘氏江山,避免步秦朝二世而亡的后尘,汉高祖刘邦分封诸王,将刘氏子弟置于各个藩国之中,并立下“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誓言,试图把宗亲血缘当成维护皇权统治的屏障。然而,事与愿违,分封于各国的诸侯王随着分封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发展开始变得不安分而图谋皇权。譬如,诸侯王常常在自己的封地内采用天子仪仗,班固在《汉书》中说他们“出人称警跸 ,称制拟于天子”,俨然把自己当成了皇帝,听诏而不听宣。至汉景帝时,更是发生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七国之乱。一系列的诸侯王动乱使汉朝统治者认识到刘氏宗亲已经无法成为维护皇权统一的屏障,甚至开始威胁皇权了,故而必须扶持新的政治势力来压制宗亲,保持皇权的稳定,外戚成了他们选择的对象。
在汉朝统治者看来,与宗亲相比,外戚与皇族有着间接的血缘关系,这就使得他们无法与大臣结为一党,这是可以信任的基础。而且外戚集团并非刘氏,除了依附于皇权以外,他们也没有像诸侯王一样组建自己势力的可能,是可以利用的最佳选择。于是就有了汉高祖刘邦临终前托孤吕后、汉武帝刘彻临终前托孤霍光的情形。他们坚信,相对于各不安分的宗亲王来说,外戚更值得委以重任,而有外戚担当大任,各诸侯国的宗亲自然无法插手中央,各自势力只能受限于封地之内,这变相的削弱了宗亲的势力。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上,外戚干政主要集中在哪几个朝代?
本文2023-10-21 12:30:5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07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