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预跻身古今一流名将之列,竟不会骑马射箭?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3收藏

杜预跻身古今一流名将之列,竟不会骑马射箭?,第1张

杜预这个名字也许没有关羽、张飞更为人所熟知,他不会骑马,射箭也十分糟糕,却能够进入文庙和武庙,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文武双全的人,尤其在他的后人中,还有像杜甫、杜牧这样的人物,于是让人不禁想问,这样一个看起来与武将沾不上边的人物,究竟为何能成为与诸葛亮同样进入文武两庙的存在?

据《晋书》记载,他连骑马都不会,射箭的技术也很糟糕。但每有军事活动,朝廷都要召他参谋规划。他知彼知己,善于同敌人斗智。这个名将就是西晋的杜预,在灭吴战争中,吴人最恨杜预,主要是因为他善于用兵,常常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杜预有大脖子病,吴人就给狗脖子上戴个水瓢,看见长包的树,写上杜预颈,然后砍掉,借以发泄对杜预的仇恨。

杜预虽然生长在官宦人家,但不是那种只知享乐的纨绔子弟。他从小博览群书,勤于著述,对经济、政治、历法、法律、数学、史学和工程等学科都有研究。当时的人曾给他起个杜武库的绰号,称赞他博学多通,就像武器库一样,无所不有。他特别喜欢读《左传》,自称有《左传》癖。

司马昭执政期间,司马氏已经成为曹魏政权最大的政治集团,司马昭在掌握了执政权后,为了巩固、扩大统治基础,在任用贤良的前提下,也任用了许多宗族和亲戚,杜预因为是优秀的人才,所以也和羊祜、山涛等被司马昭重用。

公元263年五月,魏军兵分三路,大举伐蜀。杜预被委任为主力军统帅钟会的镇西将军府长史。魏军攻灭蜀汉,钟会联合蜀将姜维谋反,准备杀害同来的魏军将领,以割据益州。次年正月,钟会在实施计划时,被乱兵杀死。在这场变乱中,钟会的许多僚属丧生。他的同僚都遇害,杜预凭借智慧幸免于难。事后,因功被增封一千户。他同情邓艾的遭遇,应该是少数要求为邓艾伸冤的将领之一。

280年正月,杜预命令他的军队包围江陵。江陵城防坚固,易守难攻。杜预不想在这里消耗时间和兵力,对它只是围而不歼。在切断了江陵和外部的联系之后,他立即调动一部分兵力向西进攻,夺取沿江的一些城池。一个漆黑的夜晚,杜预派遣几名得力的将领率领八百名精壮的士卒去偷袭江南的乐乡。

在向东进的同时,杜预还分兵南下,攻占了交州、广州地区,也就是现在广西、广东一带。整个灭吴一役,杜预功勋卓著,共斩杀、俘虏孙吴都督、监军一类的高级官吏十四人,牙门、郡守一类的中级官吏多达一百二十人。

西晋灭吴、统一全国后,杜预因功受封当阳县侯,增食邑至九千六百户,其子杜耽也受封为亭侯,食邑千户,更赐八千匹绢,杜预继续镇守襄阳。他反对天下安定了就要废弃军备的观点,在任职期间,始终没有放松部队的训练。杜预把荆州军队的防卫重点集中到了对付当地少数民族方面。

公元285年初,杜预被征调到中央政府任司隶校尉,途中行至邓县,突然病故,终年六十三岁,司马炎甚为哀悼,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成侯。

伐吴之策,在杜预的多年经筹划下早已相当完备,只是由于一些利益集团的阻挠而不断推迟,使得晋武帝司马炎一直难下决心,毕竟朝廷的如何一个举动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若是没有那些世家的支持,伐吴之举或许夭亡,而自己自身的威望也会有一定的损伤,因此,在羊祜、杜预、王濬等人的先后上书过程中,晋武帝始终没有彻底下定决心。而事情在羊祜死后发生了转折。

一直犹豫不决的皇帝看到羊祜将死,在内心感到担忧,决定一举拿下东吴,而当时的杜预和王濬,后来的伐吴功臣,也即将登上属于他们的人生巅峰。

不过,这二人又有何过人之处,使得伐吴大业落在他们身上?

                        名门之风

杜预,出身于京兆杜氏,他的祖父便是曹魏大名鼎鼎的能臣——杜畿,作为关中士族的一员,杜预的先天条件比上其他人要充分不少,当然,这种官宦人家长成的少年也可能安于享乐,败坏祖业,不过杜预则不然,自小涉猎广泛的他一直博学多才、触类旁通,落得一个“杜武库”的名声。而作为世家子弟,能力与名声俱有的杜预,等待他的只是一个一飞冲天的机会。

同样作为世家子弟,王濬则有些与常人不一样,他的家族也是世代两千石的官吏之家,少年时亦是典籍遍读,但一直不注重博取名声,用合适的方式表现品德,导致地域内的乡里不曾对其表示夸赞。当然,王濬为人志向过高,但为人严正,在少年时也是有一二未来的名将之风。

由于二人出身百年世家,司马氏在任用时会权衡各集团的利益,而身世尚可的杜预、王濬二人自然会被纳入眼帘。

                        上下同谋

作为皇帝,司马炎在位居天子之位后,自然会想去吞灭东吴,统一中原,而作为新君的他,没有伯父曾经统率军队的霸气,也没有父亲多年经营朝堂的老练,刚刚即位他一方面想着通过灭吴来克成霸业,增加自己作为皇帝的权威,另一方面又担心部分权臣阻挠伐吴,而导致朝堂不稳。而这一拖就是十几年。这么多年过去,司马炎也早已在朝局有了一定的权威,虽内心想伐吴,但又再次犹豫不决起来。

而杜预与王濬无论是从国家利益还是皇帝个人想法出发,一直在尽可能地上书劝战,在奏章中以东吴现状和吞吴后的影响来让司马炎本来已经蠢蠢欲动的内心,再次活跃起来。二人受命领兵出征,水陆并进,直逼建业。

顺应圣心的二人,在外自然得心应手,对于吞灭东吴,用我们当代人的话来说,杜预是清道夫,而王濬则是终结者,在两人离去世不远的几年里,帮助司马炎一统天下。

                        轻名而逝

作为世家出身的杜预,首先应当维护世家的利益,这是千百年来世家能够存在的首要准则,但杜预却有些另类。在司马炎称帝后,过分放纵政权相关的各大世家大族,而与司马昭妹妹高陆公主成亲的杜预却看不下去,上书建议实行考课制度,并对官吏进行监督,可惜为朝廷所否决。且杜预一直对西晋政府办事效率低下的现象感到愤怒,对于同为世家出身的那些官员直接表示谴责,不留余地,可见杜预对于自身名声的满不在乎,也不担心那些官员趁机陷害。

而王濬的轻名则是表现在晚年生活上,由于灭吴功劳之大,为了打消皇帝的忌惮,免受邓艾灭蜀而冤死的结局,王濬在晚年一直都是奢侈度日,尽可能地通过佳肴、锦衣来自我享受,而这虽损伤其晚年的声望,但都到了晚年,哪里还有几个武将在乎名声,能够让君主放心便是最好的结果。

公元285年,杜预亡,公元286年,王濬逝,统一名将在君主的不舍中离世,此生倒也值得。

此二人,其中杜预身为明朝之前唯一同时入选文庙和武庙的先哲,文治武功史书流芳,而至今名声不显的王濬,在当时也是名气煊赫一时,两人不仅与国于己都奉献自身,还为了地域融合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杜预其人,恭闻渊深,罕得窥测,勇功是立,智名克彰。百年英才也。

王濬其人,湖城地灵,生此士治。坟典素风,旗旛大志。一世名将也。

说到杜预连可能很多网友都不太了解这个人,但是这个人可以说是晋朝的核心人物了,他为灭吴立下了汗马功劳了,但是如果真正了解杜预连这个人的人都是知道的,杜预连其实连骑马都不会的,那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会成为灭吴的功臣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

吴国人为何那么痛恨他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指挥的军队或斩杀,或俘虏了很多吴国的高官。整个灭吴一役,杜预所统共斩杀、俘虏吴国都督、监军一类的高级(省部级)官吏14人,郡守、将军一类的中级(厅级)官吏多达一百二十人。

唐代大诗人杜甫五百年前的远祖杜预,是古代中国著名的复合型人才,恐怕知晓的人寥寥无几吧?

(一)杜预的身世和学识

杜预(222年-285年),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他从小博览群书,勤于著述,对军事、经济、政治、历法、法律、数学、史学和工程等都颇有研究。世人赞赏他博学多通,就像座武器库里面什么都有,誉称其为杜武库。

他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历任曹魏尚书郎,西晋河南尹、安西军司、秦州刺史、度支尚书、镇南大将军等职,63岁逝世后,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成侯。

他是明代之前唯一跻身两庙(文庙和武庙)之人。

(二)杜预有运筹帷幄决战千里的军事指挥才能

公元265年,西蜀被灭后,魏国皇帝曹奂禅让帝位,大部分天下归晋,司马炎正式称帝,国号大晋,年号泰始。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公元277年,司马炎决定将20万兵马分五路攻伐吴国,任命杜预为镇南大将军,亲率一路,协调其余四路。

杜预一到任,首先安排修缮军中破损的铠甲,士兵们穿上完好的铠甲后,个个显得十分威武,士气迅速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他挑选精锐士兵组成别动队,偷袭吴国西陵都督张政的军营,抓获了不少俘虏。

张政感到羞耻瞒报军情。杜预侦查得知这情况,立即使用离间计,将俘虏全部释放,俘虏回国将消息公开了,吴主孙皓知悉后十分恼怒,下令刘宪接替张政。临阵换帅使吴军人心涣散,战斗力锐减。

杜预抓住这有利时机,开始正式向吴国用兵。他明里将一些部队布置在吴国的门户江陵一带,暗地派周旨伍巢二将率军突袭乐乡,并在四周插旗帜放烟花,扰乱敌人军心。吴军都督孙歆出战中埋伏被俘。不少晋军士兵高兴地叫道:以计代战,以一当万。

杜预紧接着率主力部队紧逼江陵,守城的吴国大将伍延诈降,杜预发现了伍延的诡计,不露声色地将计就计,一举占领了江陵,然后势如破竹一路向南长驱直入,吴国的不少州郡纷纷望风投降。

这时其他四路的将领提出雨季就要来了,疾病也会流行,应该暂缓进攻,等到冬季再用兵。杜预力排众议做好协调工作,率军继续进攻,三个月内将吴国灭亡。

《晋书》记载,杜预连骑马都不会,十足一个文人,但吴国人非常痛恨他,痛恨到哪种程度呢?杜预不是有大脖子病吗?他们就给狗脖子上套上各水瓢,意思很明白,把杜预比喻成狗。

吴国人为何那么痛恨他呢?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指挥的军队或斩杀,或俘虏了很多吴国的高官。整个灭吴一役,杜预所统共斩杀、俘虏吴国都督、监军一类的高级(省部级)官吏14人,郡守、将军一类的中级(厅级)官吏多达一百二十人。

(三)杜预是发展经济的行家里手

司马炎登基不久,匈奴右贤王刘猛叛晋,司马炎准备讨伐刘猛,令时任度支尚书(度支尚书相当于明清时期的户部尚书,主管国家财政)的杜预起草一份征讨方案。

第二天,杜预交给司马炎的却是一份尽快恢复生产建设的建议书。

由于连年征战,国家的财力根本无力承担一场新的战争。司马炎虽然有些不快,但还是单独召见了杜预,准备说服他。杜预抓住时机详细的分析利弊,司马炎被他的深谋远虑折服,同意了杜预提出的优先发展经济的方案,同时也打消了马上去讨伐刘猛的念头。

以农为本是中国传统的基本国策,为了更进一步表示对农业的重视,杜预建议司马炎向汉文帝刘恒学习,每年春耕时节亲自带领皇族们耕种皇家的自留地籍田。

为了在战争时期运送军需物资,当时朝廷及各地官府养了很多的牛。据晋书记载,当时大约养了四万五千头左右。杜预建议,在没发生战争的农忙季节,可将这些闲置的牲畜以合适的价格租给无牛的农户使用,这样国家不仅可以取得租金增加收入,还可以节省大笔购买饲料的开支。

在中国的历史上,治河治水是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杜预针对荆州、扬州、兖州、豫州等地常常发生水灾的实际情况,向朝廷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治水建议,得到批准后,他亲自去作具体安排。经过努力,这些地方后来都变成了旱涝保收的富庶之地。

杜预积极建议制造一种由人力排风的鼓风机,这种鼓风机在当时算非常先进的,对炼铁业有极大促进作用。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取得了成功。

杜预建议朝廷增设常平仓,常平仓不仅用于储备粮食,还可以用于平抑粮价。此外,杜预还建议把食盐的生产、运输和销售的权力统统收归国有。

杜预上述的一系列建议实施后,均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四)杜预在治学方面卓有收获,后世专家根据其强弱之势的散见论述,整理编著出千古奇书《守弱学》

杜预博学多才,自称为左传廦,有《春秋经传集解》,《春秋盟会图》《春秋长历》《女记赞》等著作传世。

现代古籍整理专家马树全先生,根据杜预有关强弱之势的散见论述,整理编著出《守弱学》一书。

《守弱学》论述的主要道理是:强弱之分世之恒理。但弱与强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一生有时会处于强势,有时也会处于弱势。守弱的作用就是强者守弱,使强者恒强;弱者守弱,可由弱变强。

全书分九卷,句句皆精典。

如说智:原文是:智以智取,智不及则乖。意思是:智者用其智慧作为取胜之道,若用智不当就会事与愿违。

笔者试作分析:世上没有万全的智计,再高明的智者也有失算的时候。智者要明白,不少事无法胜算在握。智者如果背上沉重的必胜包袱,一旦遭受挫折,就会直接导致其失败。要懂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智者如果心态不正,心理脆弱,他的命运终究不妙。

如说愚:原文是:愚以愚胜,愚有余则逮。意思是:愚人用其愚拙作为胜利之法,愚拙十足也能达到目的。

人们最易忽视愚拙的正面作用。不少人做事只想取巧,结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不管白猫黑猫,能逮住耗子就是好猫。只要达到了目的,愚拙也就不愚拙了。

不少历史上的成功者,他们不但不聪明,相反却十分愚拙。正因为自知其愚拙,做事不投机取巧,韧劲实足,面对聪明人难以完成的事业,自拓一条道路,取得了成功。从某种角度说,成功最需要一种心无旁骛的愚拙。

杜预的守弱理论,与其一生成功的践行分不开。不言而喻,《守弱学》是一门极具实用性的大学问。有人云:《守弱学》系千古奇书,研读一遍,受益一生。

张华学识渊博,辞藻和顺而华丽,他聪敏而多才,图卦谶纬方技,之类的书没有不详细阅览过的。少年时即注意修养身心,言行谨慎,举止一定要合乎礼度。见义勇为,周济危难。杜预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中,从祖父杜畿开始就是曹魏的重臣,父亲杜恕虽然和曹家有些过节,但在曹睿即位后也在朝中任职。生长在这么优越的环境中,杜预并没有变成只会贪图享乐的纨绔子弟。反倒是博学多才,酷爱古文典籍的同时,对政治和经济等领域都有研究和建树。

杜预对律学理论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区分律与经、律学与经学的必要性,推进立法的简直,促进了立法合一,纳礼入律。

杜预的法律观有:

1、纳礼入律,礼法合一:杜预重视儒家礼的同时也主张对礼要有所损益变易,体现了一种“变礼”观。

2、 “简直”的立法观是杜预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即法律的文字要简要通俗,条例应明白准确,直截了当;法律的形式要单纯,概念要明确,条文要简约,不要繁密。 

3、 区分律、令的界限:“律”是用来定罪量刑的,“令”是指各种规章制度。律、令界限明确,有利于立法的“简直”。

扩展资料

杜预是西晋学者兼军事家,历任河南尹、度支尚书、镇南大将军等职。太康元年(280),因灭吴有功,被封为当阳县侯,军事上长于谋略,博学多识,特别喜好《左传》,自称有《左传》癖。

咸熙元年(264年)七月,杜预时任守河南尹,受命参与法律的制定,这部法律即是泰始四年(268年)颁布的《晋律》,它上承《汉律》,下启《唐律》,对后世的封建法律有很大的影响。名义上主持修律的官员是贾充,而实际上杜预担负了最繁重的劳动,《晋律》的所有注解都是由他完成的。

杜预在《晋律序》中指出:“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这是我国法律史上明确区分律(刑法制度)、令(规章制度)最早的定义,晋律的制定正是依据的这一原则,它使晋律较之汉魏旧律的界限更加分明、体系更加完备。

杜预还提出,法律是官吏量刑的标准,不是讲道理的书,所以法律应该条目省减、文字简明通俗,以便使老百姓容易理解,不敢触犯。晋律以前的汉律,特点是刑罚苛碎、条目繁密,计七百七十余万字,二万六千余条,内容重复,不好记忆,为官吏提供了上下其手,从中舞弊的机会。

曹魏政府虽对此作过改革,但变动有限,晋律依据杜预的主张,对汉魏旧律大刀阔斧地进行剪裁,只有二千九百余条,十二万六千余字,所以唐人称赞它“实曰轻平,称为简易”。

晋武帝司马炎代魏称帝后,对其政权支柱世家大族实行放纵的政策。因此社会上异常黑暗腐败,各级官吏蝇营狗苟,公相塞过,互相包庇。泰始四年(268年),杜预针对这种情况,向司马炎建议实行考课制度,按照官吏的实际情况评定优劣,然后区别对待,或迁或黜,但是他的建议没有为朝廷接受。

--杜预

杜预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之人。有人说他骑马都不会,为何还号称文武双全?这就要说到杜预的真实才学了。

杜预从小博览群书,勤于著述,对军事、经济、政治、历法、法律、数学、史学和工程等都颇有研究。世人对他的才学颇为惊叹,觉得他的大脑就像座武器库里面什么都有,誉称其为“杜武库”。他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可谓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这个角度看来杜预在“文”上是名副其实。

那么他的“武”表现在哪里?他不会武功不代表没有武才。古代的武才还有统兵决战的能力,即将才。杜预在这方面丝毫不弱,且有事实证明。

天下归晋,司马炎正式称帝,在十多年的发展之后,司马炎决定出征讨伐吴国。他将二十万兵马分五路,任命杜预为镇南大将军,亲率一路,协调其余四路。

杜预在这次讨伐中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他到任后并没有急着出击,而是首先安排修缮军中破损的铠甲,整顿军备。士兵们获得精良装备之后,信心百倍精力旺盛,士气迅速得到了提升。

与此同时,他挑选精锐士兵组成别动队,偷袭吴国西陵都督张政的军营,抓获了不少俘虏,首战得胜。后又释放俘虏,导致吴军临阵换帅,人心涣散,战斗力锐减。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他指挥军队或斩杀,或俘虏了很多吴国的高官,且识破吴军计谋,将计就计,统领军队用极小的伤亡赢得了战争。这是杜预有武才的证明。

综上,杜预文武双全可谓名副其实。

杜的家庭出身于书香门第,待人和善,为人温和谨慎。平日里没事的时候,他总是沉浸在《左传》等经典里,写书《释例》,《盟会图》,《春秋长历》,《女记赞》。他是一个多产的作家。学者们都崇尚豪华浓郁的文风,认为杜宇的文章简单直白,不够霸气。只有秘书智玉很欣赏他,以为左丘明写完《春秋》的传记后,其他传记都停了,《释例》写完,他就成了其中的佼佼者。

公元264年7月,司马昭下令改革礼法官制,编《晋律》。杜聿和张飞负责法律的注释。直到民国时期,法学家程树德还在惊叹。这部法律对汉魏旧法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杜绝了法律漏洞,便于操作。由于其众多的好处,《晋律》也被称为“张度定律”。

二十五年,司马燕即位,封宗室。杜宇也姓徐。

杜甫的文字功底极好,也善于管理内政。他做了七年的财政部长,有“杜五库”之称。

他一上任,就在京师以东修建了千亩乡土,并要求皇帝和官员以身作则。他们定期耕种,上下波动。农业发展迅速。政府提高粮价,设立仓库,丰年买粮,歉年卖粮。市场价格稳定,人民和国家都赢了。

农业取决于天气。公元278年秋天,全国各地都下了暴雨。洪水过后,蝗灾,农田颗粒无收。朝廷的朝臣冷眼旁观,杜宇提前调查了灾情,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就是“除恶务尽”,利用有利地形修池塘、修水库。至于地形不利的,就要张嘴补上。灾民安置除了国家救济,还提倡自给自足。

为了提前报效国家和人民,杜必须仔细考虑和比较事情,最后才开始行动。当人们嘲笑他太琐碎时,“大禹治水也是如此。”可见杜宇对自己的期望很高。

杜提前发现当时使用的历法出了问题。经过仔细计算和误差修正,他将其修改为《二元千度历》。

杜宇也是一个发明家。他在主管工作时,发明了一种新的排人装置,把机器和水连接起来,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生产效率。

周朝有一种器皿,常放在王座旁,以示警戒。)水少了就倒;水多了,就会被淹没;只有没多没少的时候才会被拉直。这个东西已经失传好几年了,人们甚至不知道它长什么样。杜预,有了书中的记载,正好设计了这样一件神器,晋武帝非常高兴。

浮桥也是他的第一个创作。杜预的祖父死于一场水患,而洛阳附近的金梦河水又深又急,很容易出事。经考证,杜建议在富平金修建一座河桥。他排除朝中各种声音,自己动手,终于建成了河阳浮桥。建成之日,晋武帝举杯称赞杜预,杜预却不居功,把功劳全推到皇帝头上。这座桥自建成后一直使用到1117年的宋朝,历时800多年。真的是钢铁项目。对比现在的一些豆腐工事,印象深刻。

杜预跻身古今一流名将之列,竟不会骑马射箭?

杜预这个名字也许没有关羽、张飞更为人所熟知,他不会骑马,射箭也十分糟糕,却能够进入文庙和武庙,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文武双全的...
点击下载
上一篇:何谓江夏郡?下一篇:姓氏来源—李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